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信條電影里的經典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信條電影里的經典電影

發布時間: 2022-12-25 01:08:43

1. 《信條》是什麼樣的電影

看的《信條》凌晨場,再次感慨諾蘭導演的腦洞之大。本文將用圖解的形式來解析《信條》中的四個問題:

①歌劇院混戰一共有幾組勢力參與?

②高速飆車奪取鈈241的時間線是怎麼樣的?

③反派安德烈如何利用時間鉗形戰略奪取鈈241?

④加州鷹山之戰的時間線是怎麼樣的?


先簡單科普電影里的幾個設定:

1. 本片依舊是諾蘭導演最為擅長的操控時空的戲碼,從《盜夢空間》的嵌套,到《星際穿越》的穿梭,再到《信條》的逆轉,時空的玩法,斧鑿的花樣越來越新奇,設定也愈發的具有深度。尤其是這次的正向時間線和逆向時間線兩者重疊,多線結合在一條線中敘事,真的可以說讓觀眾大開眼界。

2. 本片的逆轉時間,是來自於熵增熵減的設定,可以理解為熵減的(逆向)物體它的時間線是和我們正常正向世界的時間線相反的,熵減的子彈是從牆壁上往槍里射回,爆炸是從爆炸後的廢墟走向爆炸前的建築,人身處在正向的世界看逆向的物體,車是逆行,語言是倒過來發出的。

3. 除了逆轉時間,這部電影還涉及到了因果定律,逆轉時間的同時必然涉及到由果推因,這里影片也引出了一個經典的祖父悖論:你回到過去殺死自己的祖父,祖父死了就沒有父親,父親沒有了也就沒有自己,那自己又如何能夠去殺死祖父呢。

這一個悖論其實也預示著反派安德烈對於人類存亡的看法其實是有偏執的,導演還是寄希望於另一個看法:一代人自然有一代人求生存發展的宿命,不可強求。

4. 因為逆轉時空的存在,那麼戰爭除了在場面讓奇幻得讓人震撼和驚艷,另一方面,在戰略上也有了新的策略,即是時間鉗形戰略,普通的鉗形戰略是兵分兩路擊敗敵方,而在本片中,則是分為正向逆向兩個部隊,利用時間差來進行情報共享和戰略打擊,也就是一個正向的隊伍從白天走向黑夜,另一個逆向的隊伍從黑夜走向白天,逆向的隊伍將黑夜的結果不斷告訴正向的部隊,正向部隊則將白天正發生的事情告訴逆向,從而達到情報共享和一定的預知未來的上帝視角。

再來和大家解析一下四個我覺得挺有意思的地方。

1.烏克蘭歌劇院混戰的勢力劃分

在歌劇院混戰中,一共有三股勢力。

第一股勢力是中情局特工,麵包車里的烏克蘭人司機和包括男主角在內的四位假特警,以及身處歌劇院包廂中的美國外交官,他們之間是用暗號交頭的,這股勢力參與混戰的目的:營救已經被烏克蘭軍方發現身份的外交官同夥,以及拿回神秘金屬盒子鈈241。

第二股勢力是恐怖分子,他們一開始出現在歌劇院製造出極大的混亂,他們的背後應該就是俄羅斯寡頭安德烈,因為之後男主角在餐桌上僅僅提到歌劇兩個字,就讓安德烈回心轉意,說明安德烈參與其中,這股勢力的目的也很簡單:搶奪神秘金屬盒子鈈241。

第三股勢力是烏克蘭官方勢力,包括軍方和特警,烏克蘭軍方實際上已經在包廂里控制中情局特工外交官,而烏克蘭特警前往歌劇院的目的:一個是對抗恐怖分子,另一個則是趁機除掉外交官,在消息有可能泄露的情況下,設置炸葯炸毀烏克蘭歌劇院毀滅現場。

理清楚這三股勢力劃分,即可知道歌劇院混戰的整個過程:

恐怖分子控制歌劇院,烏克蘭軍方前往對抗,並要趁亂除掉外交官,男主的中情局特工小隊偽裝特警進入包廂,除掉了烏克蘭軍人,營救出外交官並取得金屬盒子鈈241。

在撤退過程中,男主和另一位特工決定回去取走炸葯拯救歌劇院無辜性命,另一波特工帶著金屬盒子離開歌劇院。

帶著金屬盒子的特工最後肯定是被烏克蘭官方給攔住了,金屬盒子在混戰中被烏克蘭官方所獲得。

男主和另一位特工也被烏克蘭軍方特警發現了偽裝,所幸有人用逆向子彈救了他。他和特工逃出歌劇院,回到車里卻發現司機烏克蘭人反水,將他們帶到偏僻地方進行拷問,最後男主角服葯自盡,後被中情局救回,表示其通過考驗,正式邀請他加入組織「信條」。

最後提一句,通過發射逆向子彈的特警隊友背包的掛飾可以推測,這個時候救走男主角的應該是逆向的尼爾。


最後,還是准備二刷《信條》的,這部電影的信息量和細節太豐富了,不光是主創斧鑿得好,也值得影迷朋友們多去挖掘。

2. 《信條》觀後感 你看明白了么詳細解析

雖然之前做好了准備,但很多人看了《信條》還是被震的一臉懵逼的走出影院。信息量太大!


在詳細解析前,需要大家了解一個概念:莫比烏斯環


拿一張白的長紙條,把一面塗成黑色,把其中一端360度翻一個身,粘成一個雙側曲面。用剪刀沿紙帶的中央把它剪開。紙帶不僅沒有一分為二,反而剪出兩個環套環的雙側曲面,你會發現只有一個面,並且前進和後退都可以在一個平行點上,即影片所表達的正反時空, 即時間不是我所了解的平行線。

《信條》從故事上可以簡單總結為特工男主為了摧毀反派毀滅世界的計劃進行的一系列操作,最終達成拯救世界的目的。但如果僅僅從這個故事的維度去看影片,那真的只能說是太簡單。

電影僅僅是通過這樣一個故事來輸出諾蘭導演最新的各種理念,並極盡所能的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從而達到向觀眾輸出自己對時空觀念的新的認知。

所以這部電影並不僅僅是一個特工題材的電影,相反,它承載了更多的前衛的理念。

前所未有的視效體驗 :一反常態,正逆時空同框!

我們日常生活之中,所有的視覺體驗都可以算是「正向」,但如果有一個逆向的時空,和我們所處的「正向」時空同時存在,並且相互交織,那麼會呈現出怎樣的碰撞呢?

在《信條》的世界中,正向時間線與逆向時間線首度銀幕合體同框,超級震撼令人驚嘆!比如在正向世界中人是向前移動的,但如果這個人體經過了逆向傳輸,他和正向的人同時處在一個時空之中,只不過他需要反向移動,即倒著走。

這種情況最突出體現在追車戲和戰斗戲中。

追車戲,一隊正向開車,正追的你死我活之時,另一隊有幾輛車是倒著開的也是追得難舍難分,而後兩隊產生各種碰撞,可以說是非常刺激的速度與激情。

如果說追車戲是小試牛刀,讓你大概體會到什麼是正向逆向共處一個時空產生了極具震撼力的效果,那麼戰爭場面將這種感覺放大為更宏大更激烈的體現。

紅藍兩組小隊成員,一組正向進入,一組反向作戰。一組子彈從槍膛射出,一組子彈從廢墟中回到槍膛;一組遇到爆炸是泥土飛濺然後上升為蘑菇雲,一組是蘑菇雲從最大迅速收緊泥土從散落到回到土地之中,兩種爆炸效果的展示,兩條時間線的戰士匯合在一起產生的順和逆同時存在的視覺刺激讓人大開眼界。不只是視覺的盛宴,更是思維的應接不暇的體驗!

看到這樣的視覺沖擊,當時腦子基本是不需要轉動的,只剩下單純的欣賞,我感覺自己的兩隻眼睛都不夠用,內心os: 太牛了!

「時空大師「諾蘭再次突破 時間成為未來最大武器

諾蘭導演對時空的把控是在是由來已久。從《盜夢空間》現實與夢境交織的 多重時間維度 ,到《星際穿越》五維空間顛覆認知的 時間流逝方式 ,再到《敦刻爾克》非同一般的 時間刻度 ,時間始終是諾蘭電影的經典元素, 只是在《信條》里,時間變成了最關鍵的武器, 用來阻止第三次世界大戰。

在《信條》中,諾蘭導演又將自己的時空觀開辟了一個新的角度。這不是你以為的時空穿越,而是「時空逆轉」。

電影中可能存在現在和未來兩個獨立的世界,時間是逆反的,但卻互為鏡像,兩個世界都是合理的。

導演在采訪中談到自己曾經對「逆時空」觀的理念,以及到作品的成型,追溯逆時空的源頭。「子彈從牆壁里被吸出來彈回到一把槍里,這個念頭至少存在我腦海里超過20年了。」諾蘭導演的這個想法,是影片創作的原動力。

所以在整個行動之中隊員們從正時空變換為逆時空,又從逆時空再次逆轉為正時空,以及他們可以回到不同的時間點去進行行動,從而達成自己的目的,這點非常精彩,而這也是諸多影迷一直在探討的「捋清時間線」的問題。

當從正向時空逆轉到逆向時空後,氧氣變為逆熵物質,需要戴氧氣面罩維持呼吸;而再從逆向時空回轉到正向時空,則不需要再戴面罩。諸如此類,需要去分辨這個人到底是從哪個時間點逆轉而來,他的作用是什麼等等。

正時空和逆時空的相互交錯無論怎樣作用,最終的結果都不會被改變,這也是影片一直強調的觀念: 事實就是事實,不能改變

這與之前很多科幻電影回到過去改變未來的觀念是相反的。

相互交錯的時空線索 每一條信息都是未來的伏筆

我們會隨著主人公一直在按照正序的時間線進行 探索 ,但隨著故事的發展,時空的維度拓展開來,我們會發現,單一呈直線的時間觀念在影片中是被排斥的。

誠如主人公被隊長告知「如果你的時間觀念是一條直線,我不建議你上飛機(繼續戰斗)」。

因為在鉗形時空之中,每一個信息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著非常明確的指向。而所有人也都可以藉助自己在今天留下的信息等待未來的自己或他人給自己一個反饋。

所以,按照這樣的時間觀念,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發出的每一段文字,打的每一個電話,都可以看作是某種意義上與未來的自己的對話,這都是我們留給未來的「麵包屑」,他們一點一滴的滲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而這種時空線索一旦深入到生活之中,就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或許你平時不注意留下的一個小小的筆記,一個隨手寫下的只言片語,到了未來的某一時刻就會成為啟迪他人或者自己的契機。

這對我們自身而言是如此,對整個世界和人類傳承也是如此。

我們人類在不斷的留下屬於自己的這個時代的痕跡,我們在當下留下的會為今後的未來的人類作為一個儲備,反觀我們的 歷史 ,那些曾經存在的悠久的文明的點點滴滴,不也是穿越了千年的 歷史 一直在為現在的我們提供信息嗎?

諾蘭導演用這樣的以小博大的表現方式,讓觀眾意識到萬物皆可聯系,從微小到宏觀的升華,最後乃至全世界和全人類的命運都如此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不由讓我熱淚盈眶。

《信條》是諾蘭寫給影迷的一封情書

真正考驗觀眾的是,反常的經驗和復雜的邏輯交織在一起時,人腦常常來不及處理當下湧入的全部信息。

再加上諾蘭快節奏的剪輯,能否「追趕」上情節,成為了《信條》對觀眾最大的考驗。不太誇張地說,大部分普通觀眾很難一遍就抓住影片全部值得回味的細節。

作為一個影迷,在觀看了《信條》之後,深深感覺到有一種驕傲和自豪感。這種感覺的來源不是說我一遍就看懂了這部電影。

相反,是我沒有完全看懂這部電影,但依然會沉浸在對電影的解讀之中不可自拔的感覺。

我和身邊的朋友們因為這樣一部更挑戰自我觀影體驗的作品而興奮!

我們會為時間線爭吵不停,不斷的討論、二刷三刷的極致體驗,成為了頭腦風暴最強有力的承載品!而這,或許就是最讓影迷興奮的事吧!

不得不說,諾蘭導演藉由這部電影提升了更多人的觀影層次。

看過這部電影之後,將有更多影迷進入到深層次的交流之中,會投入的討論交叉剪輯、非線性的時間、結構巧妙的劇本,並且延伸到時間存在方面的現在與未來的矛盾,以及時間是否可以獨立,是否可以分割等等問題,這是一次影迷的狂歡契機!

所以對影迷來說,這就是諾蘭導演給我們出的一道謎題,也是給我們的一封情書!

所以,大家明白了 么?

3. 如何評價《信條》這部電影該部電影是否值得一看

《信條》這部電影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信條》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主角被要求從一個被恐怖分子佔領的歌劇院中,救出美國的重要人員。然而,在主角被人用槍指著的時候,有一個人拯救了他。之後,主角加入了拯救世界的信條活動,了解了很多東西,如逆向的子彈和未來的物品等等,為了查清此事,主角找到了軍火商,隨後打聽到可以查到未來物品的俄羅斯軍火巨鱷,之後在和俄羅斯巨鱷的交鋒中,主角經歷了一系列奇特的事情。

電影中引用的概念和執行依舊是非常驚艷的,同時音效和視覺上的觀感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引人入勝,美中不足的是,這部電影的前一段的敘事和節奏,第三幕的分線剪輯和結局的處理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任務的塑造也是差了一點火候,劇本也不夠精緻,缺少打磨,所以完成度並不是很充足,但這並不影響觀看。

4. 電影《信條》如何深度解析

從大的概念上來講,諾蘭在《信條》中講的就是非常濫俗的改變時空→回到過去→影響未來→拯救世界的故事,和至尊寶拿出月光寶盒或者復聯超英們回到過去是一樣的。

但諾蘭並不是簡單地「我們來拍一個時間穿越」,而是仔仔細細為穿越這件事設計了具體的每一個步驟和深度邏輯,第一次給了回到過去這件事一個「解釋」。

影片中實現「穿越」的關鍵道具正是旋轉閘門,根據片中的解釋,這種黑科技是未來人教給反派的,通過這個裝置,可以將人或者物體「逆向化」。

首先,在普通人的正常世界中,時間線是從「現在」指向「未來」,人也是從「現在」指向「未來」。經過旋轉閘門,人變成從「現在」指向「過去」,在時間流中變成逆流而上的動作(所以整個世界都變成了倒放)。

逆流而上回到「上游」(過去)之後,再次經過閘門的逆向化,人回到指向未來的狀態,完成整個「穿越」的動作。

在諾蘭的設計中,「回到過去」這個概念被拆解成了三個具體的動作:轉向,逆時間前進,再次轉向。

而整部影片在最後高潮戲之前的大部分劇情,都是基於這三個步驟在進行展示和說明。

花絮

影片開拍前,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已經在腦海里用20年的時間思考了電影中的一些畫面和情節。為電影的細節和劇本也籌劃了大約6年。

《信條》中視覺特效鏡頭有280個。對於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影片來說,這個數字最低。《黑暗騎士》有650個視覺特效鏡頭,《黑暗騎士崛起》有450個,《盜夢空間》大約有500個,《敦刻爾克》有429個 。

該片劇組有500人,其中250人需要隨影片飛往全球多國拍攝,在每個國家都有大場面戲份 。

影片中一架波音747飛機橫穿一棟大樓,最終炸毀。那場戲是用一架真的波音747 X1實拍的。原本導演打算用縮微模型加布景,輔以視覺特效來拍攝,不過劇組在美國加州勘景時,發現了一大批波音舊飛機,導演和工作人員在一番權衡之下決定用真飛機實拍。



5. 電影信條評分

9月4號,諾蘭導演的科幻動作片《信條》在電影院我們見面了。故事背景是世界已經處於滅亡的邊緣之際,男主人公為了拯救世界,在全球各地奔波,通過特工活動來揭開「信條」一詞的謎底,最終完成了一個任務,而這個任務並非時間旅遊一樣的玩玩鬧鬧,而是要逆轉時空的。


《信條》在院線上一兩天之後,票房就已經破了1億,而且豆瓣還給出了8.03的高分,可以說是夢幻開局了。但是到了第二天,口碑就開始下滑,經過大眾打分之後,豆瓣評分跌到了8.1。而到了9月7號,經過數萬人點評之後,它的評分跌破了八分。這和洛蘭平時的水準可不相當,是他有史以來評分最低的一部作品。


這部電影真的是有負大家的厚望。之前16位頂級影評家就有13位對他表示首肯,很多媒體也覺得這是一部佳作。但是從國內上映後的反應看來,它的觀影反應已經脫離了預期。觀眾們反饋這部電影有點看不懂,情節推動的太快,讓人有一種坐雲霄飛車的感覺,所以很多人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感覺已經被它整蒙了。裡面的情節太復雜,詳略又不得當,就連專業的影評人都表示真的看不懂,普通人都開始二刷,甚至三刷。


隨著這部電影播放的時間越來越久,如今它的口碑已經呈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愛它的人覺得他是諾蘭的又一水準製作,不喜歡它的人覺得整部片子就是刻意在炫技,最後的下場就是脫了群眾。確實,它的觀影門檻是有點高,它不像其它的爆米花電影就圖一個樂,你必須在觀看之前要先補一下理論知識。最後實在沒辦法了,網友們都開始自我調侃起來:「不能理解就別理解,感受一下就行了。

6. 《信條》: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藝術性:★★★☆

娛樂 性:★★★☆

綜合評價:★★★☆

如果說有哪部電影最適合在2020年上映,那一定是克里斯托弗•諾蘭導演的《信條》,因為2020年有太多需要逆轉的重大事件,如果真的能逆轉時間,想必所有人都期望像這部電影里一樣,回到原初去嘗試改變那些事件……

不過當萬眾期待的《信條》在中國公映之後,幾乎所有看完電影的觀眾都在抱怨看一遍基本不可能看懂,其實諾蘭對這種情況也早有預見,甚至還在電影里用了一句台詞表明他的態度:

「不要試圖去理解它,感受它。」

繼諾蘭在《盜夢空間》中用並發式敘事完成對多重夢境的構建後,《信條》則以時間逆流的方式展現了事件的結果是如何在原因之前發生的,但這個時間的逆流也並非我們想像中簡單的倒帶,是嚴格遵循「熵減定律」的,也就是結果發生在原因之前,用電影中的一句台詞解釋就是:

一切已經發生的,將一定會發生,並且一定發生了(Everything that has happened will happen, and will always have happened.)。

其實電影的劇情並不復雜,但引入時空逆轉的概念之後,細節上要考慮的東西更多了,而這些巨量的細節則多到150分鍾都沒辦法講清楚,以致於會誤導大部分觀眾,諾蘭甚至為了縮短片長徹底砍掉了逆轉過程中的時間線,直接切換逆轉前後的劇情,他想讓觀眾根據人物動作的正逆狀態推斷是否已經經過逆轉,但這種做法反而讓觀眾更加糊塗,就像電影開場歌劇院的戲份一樣被催眠在電影院的座椅上了。

為了解釋清楚劇情,很多人往往喜歡從時間線上進行詳盡的分析,但是由於線索過多,很難把電影解釋清楚,其實換個角度,從電影里的角色進行逐個分析可能會更容易理順劇情。

整部電影中沒有任何地方提到了男主角的名字,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無名氏,但現實中他可不是無名氏,是奧斯卡影帝丹澤爾•華盛頓的大兒子約翰•大衛•華盛頓,曾經是職業橄欖球運動員的他在2012年因跟腱撕裂和UFL倒閉告別了橄欖球運動,後來成為了諾蘭第十一部電影《信條》的男主角,也是諾蘭電影中的第一個黑人男主角。約翰•大衛•華盛頓曾在職業橄欖球對效力的經驗對他的動作戲助益匪淺,片中幾乎所有的動作戲都是他自己親力親為,完全不需要替身。

男主角在電影里沒有名字的原因是他其實不是一個個體,他代表著一個龐大的信條組織,而在此時,他在信條組織中到底是什麼身份和角色仍未確定,甚至他的年齡都像是一個謎,他蓄著的大鬍子讓他和男配角尼爾拉開了年齡差距,但卻又讓人無法判斷他的真實年紀,至於為什麼選用黑人演員作為男主角,想必是導演不想讓觀眾誤以為尼爾就是男主角未來的孩子。

電影中唯一透露的男主角的信息就是他屬於一個叫「信條」的組織,電影中的「信條/Tenet」 這個詞源於龐貝古城發現的神秘拉丁迴文密符石板「Sator Square/薩托幻方」。

就像這張圖所表示,Sator Square是由「SATOR」、「AREPO」、「TENET」、「OPERA」、「ROTAS」這5個單詞,組成一個5×5正方形,構成巧妙的迴文系統。無論從上到下,還是從左到右,或者從相反的方向,都可以讀出這5個單詞。而且,所有這些單詞,都是源自八個拉丁字母:五個輔音字母+三個母音字母。「信條/Tenet」,就在這個正方形的中心,連接上下左右的單詞,就像一個十字架。

雖然諾蘭沒有在電影里直接展示過這塊石板,石板的喻意卻穿插了整部電影。第一行的SATOR 倒過來拼寫就是最後一行的ROTAS,第二行的AREPO 倒過來拼寫就是倒數第二行的OPERA,在正中間的TENET 本身就是一個迴文單詞。

Sator是電影里反派的名字,在拉丁語里意為「耕種者」、「創造者」「神」,與電影情節中Sator在收集核原料、打造傳送門以及想把世界毀滅相對應。

Arepo電影里是偽造戈雅畫作的畫家,而且從頭到尾都沒有露面,在碑文上,Arepo同樣也是最神秘的一個單詞,因為它從未在拉丁語記載中出現過。

而opera就是指電影一開始的烏克蘭歌劇院。

最後一個單詞rotas在電影里是反派Sator在港口的公司la rotas的名字,同時也是電影里第一次出現傳送門的地方,跟單詞的原文釋義「循環」非常契合。

石板上的這個sator是整句碑文的主語,同時也是電影的關鍵角色,他創立了rotas、引爆了opera、通過arepo的畫認識了主角。所有的事件交織在一起、所有的單片語合在一起,組合成了電影的名字:《TENET》, 搞笑 一點的說法是主角沒名字是因為石板上的詞都被用掉了,沒法安排了,只剩下一個信條,只能讓他代表信條組織了,所以男主角才沒有名字。

TENET用拉丁語解釋是「持有、掌握」的意思,而且這個單詞正反拼寫都是英文「ten」也就是「10」,男主角的第一個任務和最後一個任務都是10分鍾完成。

男主角在了解了自己將來的命運後,在未來會進入信條組織,以逆轉時間的方式對抗逆轉時間獲得逆轉時間武器「演算法」的薩特,而所有行動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要回到過去,把自己招募進信條組織。

整部電影就像迴文石板那樣互為因果,互為循環,因果相生,直到尼爾對男主角說出那句令人淚目的「你的未來,就是我的過去」,兩人的宿命在這一刻形成了閉環。

在2008年的電影《暮光之城:暮色》中,羅伯特•帕丁森飾演了吸血鬼愛德華•卡倫,成為炙手可熱的偶像明星,而近兩年他有意接拍了很多文藝氣息極濃的電影如《燈塔》,一改偶像明星的風格,向實力派演員轉進,他最近剛剛開始拍攝新版《蝙蝠俠》,還對媒體表示: 蝙蝠俠不是超級英雄,他只是一個復雜的人物……這倒有點讓人好奇他打算怎樣演繹新版蝙蝠俠。

與大多數人的看法不同,我反而覺得飾演男配角尼爾的羅伯特•帕丁森是整部電影的主角。

從影片中透露的信息可以知道,尼爾是男主角從未來招募進信條組織,然後派來協助他完成各項任務,尼爾不但曾經六次拯救男主角,而且串起了電影里所有的劇情,這六次拯救男主角分別如下:

1、男主角在歌劇院被烏克蘭軍人用槍指著頭,尼爾用逆子彈擊斃烏克蘭軍人。

2、男主在塔林被俘,尼爾救出他和凱特。

3、男主角追車時翻車起火後又被凍住,尼爾把他從車里救了出來。

4、男主角在爆炸點打不開鐵門的鎖,任務即將失敗,尼爾「復活「」爬起來替男主擋了一槍並打開了鐵門。

5、男主角在礦井中被埋且將爆炸,尼爾開著車用繩子把他拽了出來。

6、男主角在機場邊的倉庫和自己搏鬥,在開槍殺死另一個自己前被尼爾阻止。

羅伯特•帕丁森雖然是配角,但是起到的作用不亞於男主角,而且個人表現也超過約翰•大衛•華盛頓,相比約翰•大衛•華盛頓表演上的不成熟,羅伯特•帕丁森這次表現亮眼,特別是最後與男主角道別的那一刻,令不少觀眾淚目,相信不少觀眾在這部電影之後,會更期待羅伯特•帕丁森出演好《新蝙蝠俠》。

另外,尼爾這個角色非常重要的原因還在於有2個影片中並沒有明確表示的可能性:

1、尼爾可能是女主凱特和反派薩托的兒子Max(麥克斯)

2、尼爾可能是懷孕女科學家的兒子

對第一種說法的解釋有點復雜:

Max的完整寫法是Maximilien,把maximilien的名字拆開可以分成max、imi、lien三部分,Max就是女主的兒子,倒過來的最後四個字母就是尼爾的名字Neil,lien的意思是扣押權,留置權,電影里凱特為了兒子被留置在薩特身邊,而薩特擁有妻子和兒子的扣押權,而imi與tenet的迴文體結構一樣,由im和mi組成,也就是兩個i am的縮寫,不管正反讀都是「我是」的意思,契合了電影逆轉的概念,另外,尼爾的頭發顏色跟Max一樣,都是金發。而在整部電影里,兒子馬克斯從未和父親薩特在一起有過交流,而整部電影里,另一個和薩特沒有直接交流的,就是尼爾....

尼爾是女主角凱特的兒子這個說法也有人質疑,因為尼爾在電影後期身上背的包上掛了一個紅繩栓的銅錢,但Max並沒有這個飾物。不過電影中有個重要的場景是在越南,但電影從沒有表現跟越南有關的任何場景和道具,而麥克斯曾經在越南的時候下遊艇上岸遊玩,越南作為中國的鄰國,紅繩和銅錢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飾物是很常見的,不妨假定麥克斯在越南上岸的時候很有可能買了這個紅繩拴的銅錢,所以很期待《信條》的加長版藍光出來後能對越南的場景有更多的展示,很有可能發現尼爾有關的蛛絲馬跡。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尼爾是電影開頭部分展示逆武器的女科學家的兒子,因為當時女科學家似乎懷有身孕,而且頭發也是金色的,但是女科學家是左撇子,尼爾除了頭發顏色和膚色沒有其他地方和女科學家有關聯,所以這個說法並沒有第一個靠譜。

這位反派薩托的飾演者肯尼•布拉納是多才多藝的全能型演員兼導演兼製片人兼編劇兼配音,他在英國的戲劇界早已成名,還曾執導過漫威的《雷神》,諾蘭的上一部電影《敦刻爾克》中他飾演了一名英國軍官,他最近的作品是自編自導自演,明星雲集的《東方快車謀殺案》。

反派薩托在他的家鄉史托斯克12市挖掘核原料的時候挖到了時間膠囊,其實就是未來的薩托發給自己的,他靠著時間膠囊中未來的他放在裡面的金條和關於未來的提示成了巨富,而且他獲得了女科學家臨自殺前送到世界各地的逆轉時間武器「演算法」的9個零件中的八個,只缺最後一個鈈241,其實這9個零件,對應著9個擁有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分別是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和朝鮮,暗示這些國家有摧毀世界的能力,而反派薩托因為多次在時間逆轉門中進出和接觸「演算法」中的核原料患上了癌症。

逆轉門的設定是紅色出入口代表正時間,藍色出入口代表逆時間,同樣執行最後史托斯克12大戰的兩隊人馬也分別用手錶上的紅藍色進行了區分,紅色是正時間執行任務的隊伍,藍色是逆時間執行任務的隊伍,兩隊人馬同時從時間的開始和結尾執行任務,這樣可以確保任務毫無差錯的完成,這也就是電影中有座建築物被炸2遍的原因,紅藍隊執行到這個時間點的時候同時去炸這座建築物,因為它對兩隊人馬都有威脅。在電影開場時出現的華納logo是紅色,諾蘭自己的Syn公司標識則是藍色,這也是導演在暗示電影中的紅藍梗。

電影中越南遊艇上的場景和烏克蘭歌劇院爆炸,還有史托斯克12市大戰正好是同一天,影片中雖然沒有具體表述是哪一天,但是還是有個日期,也就是14號,而尼爾的死亡時間和薩特的死亡時間都在這同一天,他們經歷的人生時間軌跡也相同,但他們父子倆恰恰是相反的兩種做法,反派薩托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後的想法是用「演算法」武器毀滅世界,尼爾卻想方設法從未來逆轉回來,協助信條組織逐步瓦解薩托毀滅世界的行動,拯救了世界,薩托死於自己的自私,而尼爾卻死得非常偉大。

可以說,尼爾一次次拯救了男主,只為了讓男主拯救世界,套用一句俗套的話就是: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1990年出生的伊麗莎白•德比茨基身高1米90,不過她的身高在電影中唯一的作用就是用大長腿從 汽車 後座開啟了駕駛座的門,另外她在電影中的衣著顏色還是經過的設計的,在逆時間里,她的衣服是紅色的,而在正時間里,她的衣服就換成綠色了。

在越南遊艇那段情節中,她戴著兒子麥克斯上遊艇的時候,看到一個女人從遊艇上跳下海,她以為這是她丈夫薩托的情人,這時她還感慨遊艇上的女人有離開的自由,其實這個女人就是逆時間的她自己,逆時間的她剛剛殺了逆時間的薩托,趕在正時間的凱特回來前,跳入海里帶著薩托的屍體一同離開。

克里斯托弗•諾蘭是很多觀眾心目中的「諾神」,甚至還有人聲稱研究諾蘭的電影是一門「諾學」,這部諾蘭的電影《信條》是諾蘭的第十一部電影,巧合的是,11這個數字不管前後順逆、上下顛倒都能看成11,但恰恰是這部電影,有可能成為諾蘭作品的分水嶺,諾蘭所有的作品,將以《信條》為中心,成為一個圓點和軸心,形成過去和未來的完美交互,這也成為諾蘭對自己創作理念的終極倒放和正反打,在這部電影之後,也一定有大批影迷不再把諾蘭奉為神,而另一部分影迷則會更加瘋狂的追捧諾蘭。

據說這次《信條》的拍攝成本高達1.25億美元,僅低於他拍攝的《蝙蝠俠:黑暗崛起》的2.5億美元,是他拍攝成本第二高的電影,因為疫情的影響和宣發費用的增加,實際上《信條》的成本達到了2.2億美元,如果要回本的話,票房起碼要到5億美元,但從中國的票房情況來看,首周票房只有2.1億人民幣,而美國影院的復功率只有60%,到目前為止,除中國之外的票房收入僅有5千萬美元,恐怕這次《信條》真的有可能難以回本。

你保護電影,我們保護你……

7. 《信條》這部電影是講述什麼故事的為何這么難懂

《信條》這部電影是諾蘭為大銀幕量身打造的作品,電影的主題故事大概是:世界爆發了第三次世界大戰,比核毀滅還恐怖,導致人類陷入滅頂之災幾乎全部昏迷。未來的人們,需要現在的我們使用“信條”逆轉時空,改變未來。作為玩弄時間的“慣犯”,比如《盜夢空間》、《記憶碎片》,《信條》這部電影顯然是要將“逆轉未來”這個出現在電影時空架構中很久的元素玩出新的花樣,時間相關可能就會讓很多人覺得難懂,需要細細品味。

8. 諾蘭電影《信條》經典台詞、語錄

1、敘於我,或敘於天

2、訴我其名,與爾其血。

3、一生如此,畢生無憾。

4、萬物皆虛,萬事皆允。

5、"你想怎麼死?""老死。"

6、我們服侍光明,卻耕耘於黑暗。

7、人的法律不是產生於神靈,而是理智。

8、我們活在一個暮光世界,且黃昏時沒有朋友。

9、並非是我選擇了這樣的一生,而是一生選了我。

10、當我還年輕時,我身懷自由,但我並未看出它的存在。

11、真正睿智的人不會向你指明真相,而是教導你去發現真相。

12、在平行世界理論中,我們不可能知道意識和多重現實的關系。

13、你在過去有個未來,對我來說是多年前,對你來說是多年後。

14、世界上明明有一萬種宗教,人們卻用一種方式祈禱。這里沒有上帝,

15、發生過的已經發生了,這是對這個世界運作的信念,而不是逃避的借口。

16、發生過的已經發生了,這是對這個世界運作的信念,而不是袖口旁觀的借口。

17、你的人生才走了一半,我的人生已經走到終點,接著往下走,我在起點等你。

18、愛,自由,時間,曾經隨意丟棄的這些,原來正是驅使我前行的動力,而在這三者中,愛尤其寶貴。

19、當其他人的思想都被法律與道德所束縛的時候,記住,萬事皆允。當其他人都盲目追尋真理的時候,記住,萬事皆虛。

20、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樣生活,怎樣做事和怎樣為人。智慧並不在高等學府的大山頂上,倒是出自孩子們玩的沙堆中。

21、我們拯救了可能走向滅亡的世界,世人將永遠不知道這件事,就算知道也不會在乎,因為沒人在乎沒引爆的**,只有拯救世界的人才知道,那是一枚沒有引爆的**,沒人知道的危機確實存在,那枚**擁有真正改變世界的力量。

22、走出氣閘後,花點時間適應環境,一切都會感覺很奇怪,當你奔跑,風會從你後面吹來,當你碰到火,衣服上會結冰,因為熱傳導被逆轉了,地心引力會是正常的,但周遭的世界將是逆轉的,你的視覺和聽覺會受到扭曲,這是正常的。

23、"我一直在想,我們是他們的祖先,他們毀滅我們不也毀滅了自己?""這就提到了祖父悖論。""什麼?""假如你回到過去把自己祖父殺掉,(沒有祖父就不會生下你)你怎麼會出生後殺死他?""答案是什麼?""沒有答案,這是悖論。"

9. 電影信條劇情詳解 電影信條劇情簡介

1、《信條》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動作驚悚片,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約翰·大衛·華盛頓、羅伯特·帕丁森、伊麗莎白·德比齊、邁克爾·凱恩、肯尼思·布拉納聯袂主演。該片於2020年9月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2、該片講述了一名特工,在經過組織嚴密訓練之後,被派去執行一項重要的任務,最終在搭檔的幫助下,順利完成了任務並拯救了世界。

3、劇情簡介

一群蒙面匪徒闖入烏克蘭一個歌劇院劫持人質,真實目標是要搶奪一個裝有神秘物質的手提箱。主角和同伴假扮成特警也要搶奪手提箱,但任務離奇失敗,主角為保護秘密「被假死」。主角在假死被救後,被賦予新的更大的任務,通過女科學家的幫助,主角從射出的子彈倒著回到槍膛的實驗中了解到「逆轉時間」的概念,並被告知整個世界可能因為逆時間技術消失。主角從此不再有身份,加入「信條」組織,成為無名氏,他的任務是保護全世界不要被逆時間毀滅。為了阻止薩特企圖毀滅人類的行為,以無名氏、尼爾和凱特為首的隊伍們來到薩特的基地,利用逆時間完成了任務,毀掉了薩特手中的時間炸彈,最終阻止了人類世界在逆時間中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