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哪些推薦的台灣電影
謝邀!感謝關注奧斯卡,與你一起揭曉心中的謎底。
5、《卧虎藏龍》
豆瓣8.0分,將近20萬人標記。李安導演帶領中國電影走出國門,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比起表面的刀光劍影,人心的情感和慾望才是李安要表現的江湖。再大的力量也無法化解的內心掙扎,李安卻表達得風度翩翩、意境圓融。最好的武俠片之一。
台詞:江湖裡卧虎藏龍,人心裡何嘗不是?刀劍里藏凶,人情里何嘗不是?
2. 香港為什麼能拍出那麼多經典的影視作品
自打香港電影出現之後,就誕生出了無數經典之作。影響了幾代無數的人,被稱為東方好萊塢也不為過。曾經在整個國際社會上獨樹一幟,大放異彩!但是近幾年來,香港的電影業沒有了以前的鋒芒,很明顯這幾年的香港影視業在走下坡路。那麼為什麼香港電影能出現這么多經典之作呢?當然,經典電影的拍攝也是有套路可循的。
雖然現在的香港電影業沒有了以前的輝煌,但是誰又能斷定它不能再一次崛起呢?讓我們一起期待「東方好萊塢」的再次崛起。
3. 台灣電影徹底絕跡的原因沒有任何台灣電影的消息,怎麼回事台灣人不拍電影了
之所以說徹底的絕技的原因,是因為這個電影不怎麼好看,而且的話,拍起來也沒多少人,所以說才會電影不好看
4. 台灣的音樂為什麼這么強可是電影一塌糊塗
資金是最大的問題
台灣環境都可以培養出李安了
老實說台灣真的不是太注重電影產業.....
你去看台灣電影院就知道根本沒幾家願意上國片
而且台灣又是一個把資本主益發揮到最極致的國家
有些戲院他不上國片就是不上...
政府根本不能幹預這種事情
如果像韓國那樣子 每戲院每年播的國片數量要超過40%
我想這樣也會逼的去看國片 不過基本上不會這樣作.....
5. 80-90年代港片為什麼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指的是拍攝時間)拍出那麼好的片子
首先了解片子為什麼慢,先從劇本開始,劇本5-15w字左右,首先按照網路寫手的速度十天就能搞定,但是哪吒的劇本寫了好幾年。
其中原因是因為一個邏輯完整的故事是有套路的,三段式,沖突,合適的台詞設計。當一個電影完全不考慮邏輯漏洞,不考慮台詞深度的時候劇本的速度能加快幾倍到幾十倍。
香港電影的優勢是用強烈的沖突和緊張的情節會讓觀眾忽略片子本身的漏洞,這叫以瑕掩瑜。
從演員來說攝影來說,一個嚴格的片子是要出分鏡,嚴格控制演員走位表演深度,嚴格控制攝像機運動構圖,一個認真的片子一般一天只能拍幾個鏡頭。
香港電影因為不是過於注重走位攝影機運動,只把大故事講清楚自然拍攝速度快。
從後期來說,後期特效是特別佔用時間的,一個電影級別的人物模型製作周期至少兩三個月,三維場景也是,外加後期渲染,和特效。時間成本一下就上來了。
香港電影基本沒有運用特效拍攝的,後期調色校色都很少。
從演員來說,香港有成熟的產業鏈,攝影師演員,道具服裝,等。都很快能就位。
前期中期後期下來,其他電影幾年的時間,香港電影只要幾周就能出來一部。
6. 為什麼韓國日本台灣劇情很一般的電影都能拍得很文藝小
😨
7. 為什麼香港電影拍攝速度這么快,根本不需要編劇一樣!
那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留下的習慣。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邵氏電影多年積累的人才在這個時代大放異彩,吳宇森、徐克、王家衛……類型各異、才華橫溢的電影人紛紛橫空出世。
那時,香港電影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香港本土,向北延伸到大陸和台灣地區,向南延伸到整個東南亞。當時大陸才剛剛開放,錄像廳如雨後春筍般在大江南北遍地開花,香港電影一時間就成了錄像廳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片源。在幽暗骯臟的錄像廳看港片,也成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數據顯示,上世紀90年代初,香港電影每年的產量為200多部,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電影從業者都忙得不可開交,每天都有開不完的工。像周潤發、成龍、張曼玉等大腕明星更是片約不斷,時常要在拍一個戲的間歇拍另外一個。當時,周潤發創下了一年拍片11部的紀錄,但很快就被張曼玉打破。張曼玉因為一年拍12部電影,在業內有了「張一打」的外號。
黃金年代的香港電影,不僅產量多,質量也相當上乘。張徹的徒弟吳宇森拍出了後來讓他蜚聲國際的《英雄本色》系列;林嶺東拍出的現實題材的代表作《監獄風雲》兩部;而徐克與李連傑合作的《黃飛鴻》系列也風靡一時;剛從編劇轉型導演的王家衛也找到了合作拍檔杜可風,憑借《阿飛正傳》、《東邪西毒》逐步奠定自己藝術片大師的地位……
8. 《血觀音》是近幾年來台灣拍的最好電影嗎
影片中呈現的社會真實樣貌,無論炒地皮、政治斗爭、官員失蹤、收賄買賣等,都是當今政治常見手段。導演特別選用女性角度去凸顯白手套這個復雜又充滿爭議的角色,同時也帶出龐大利益交換,讓販賣古董的棠家,遊走政商名流間,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但卻暗藏心機盤算。
最初的片名是《血色青花瓷》,主要劇情以一份貴重藝術品流轉在官員、商人、警察之間串起,盡管青花瓷是真正值錢之物。
但從影像敘事角度而論,瓷器並無太大可觀、可指涉之處,改用神像作為賄賂工具,能夠製造更大的反差;既然要刻劃官商勾結,又以白手套為主角,電影一度改名《血手套》,但意象比較迂迴,不易聚焦。到了拍攝階段曾更名《修羅花》,修羅是佛教六道輪回之一,含義更加隱晦。但最後選擇最直白的《血觀音》,現在看來是更加貼切。「世界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刑罰,而是那無愛的未來。」
怎麼樣?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請給我留言點贊哦~
9. 小齊是台灣人,為什麼拍的電影大多數都是香港電影
因為台灣電影的局限性有目共睹,雖然這幾年特色型的電影很多,但題材方面不可能找年過四十的他當主演。
他目前參演的片子除了一些搞笑喜劇外,大部分是杜琪峰的作品。質量上還是又保證的,對他自己日後的發展也有好處。
10. 中國老電影是如何拍攝的
攝影術同樣產生於19世紀的歐洲。1839 年,法國人達蓋爾根據文藝復興以後在繪畫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並使用化學方法,將形象永久地固定下來,「達蓋爾照相法」產生。1872 年,最先將「照相法」運用於連續拍攝的,是攝影師愛德華·幕布里奇。他曾在 5年的時間里,多次運用多架照相機給一匹正在奔跑的馬進行連續拍攝的實驗,並於1878年獲得成功。 1882年,法國人馬萊利用左輪手槍的間歇原理,研製了一種可以進行連續拍攝的「攝影槍」。此後他又發明了「軟片式連續攝影機」。終於以一架攝影機開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組照相機拍攝活動物體的方法。在歐洲,許多國家中的科學家、發明家們也都研製了不同類型的攝影機。其中,美國的托馬斯·愛迪生和他的機械師狄克為了使膠片在攝影機中以同樣間隔進行移動,而發明了在膠片兩邊打上孔洞的牽引方法,解決了機械傳動的技術問題。「活動照相」的「攝影術」得以完成。 目前國內第一本引進講解電影拍攝的圖書為電子工業出版社的《大師鏡頭:低成本拍大片的100個高級技巧》,第一次將電影拍攝技術介紹給非專業人群。內容涵蓋拍攝打鬥鏡頭、追逐鏡頭、恐怖鏡頭、出場與退場、車內場景、對話場景、爭吵沖突場景、愛情激情場景等各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