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 巍巍昆侖 觀後感
我黨在1947年的斗爭史實創作,是一部洋溢著英雄主義色彩的史詩型電影。影片生動而深刻地反映了我軍統帥與敵人巧妙周旋、用運動戰擊敗敵人,指揮各戰區扭轉局勢走向勝利的情景,表現了我軍統帥的雄才大略。影片注意從細節出發表現人物氣質和心理活動,並注重對作品節奏的把握,提升了作品的表現力。巍巍昆侖,莽莽雪山,千百年來沉寂無語。一千多年前,它見證了一位來自中原的美麗公主,通過「唐蕃古道」走進美麗神秘的西藏,從此漢藏兩個民族建立起了一條血脈相連的紐帶。今天,它又將目睹一條鋼鐵巨龍穿越茫茫雪域高原,將這片雄奇壯美的高原極地和外面精彩的世界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B. 巍巍昆侖觀後感作文怎麼寫
好電影~(主要是說不好網路不讓我發,但我偏偏很無聊,就是想發,所以只好反著說幾句)
看了以後吃飯吃的多,睡覺睡的香。感到我們很正義,敵人很猥瑣。我們百折不撓的同時也是必然地取得了勝利,如今走在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上,我感到很幸福。我深深同情海對岸還處在水深火熱的同胞以及除我們以外那些還有待我們去解放的全人類。
C. 巍巍昆侖的介紹
電影《巍巍昆侖》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於1989年製作的彩色戰爭片,是一部洋溢著英雄主義色彩的史詩型電影,片長150分鍾。
D. 觀看一部愛國電影寫出自己的感想二百字
今年寒假學校給我們留了觀看愛國影片作業寫觀後感,最觸動我的是周五上午看的《劉胡蘭》。
這部電影給我們講述的是一位偉大的地下工作者、年輕的革命女英雄——劉胡蘭。在她犧牲之前,劉胡蘭的事跡就在全國傳開。人們都知道、劉胡蘭反對日本的特務、漢奸和日本軍,慢慢地,劉胡蘭組織成了一支兒童軍,來反抗日本軍。緊接著,給特務做了保姆,得知了對方的情報,並秘密地把情報告訴了八路軍,把敵人打了個落花流水,然後,又設計把壞蛋的一個重要職務人員給引了出來,打死了,最後日本軍被我們國的軍隊給打
跑了,蔣介石又率領國民黨打起內戰,劉胡蘭被國民黨抓住了,英勇犧牲。
看完電影,我的腦海里浮現出許許多多感人的畫面.劉胡蘭姐姐生前說過的一句話:「不向困難低頭!」 那時,劉胡蘭姐姐明知前面的路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可她還是毫不猶豫。相比之下,我從小就嬌生慣養,整天生活在父母的呵護之下,一旦遇到了麻煩,就束手無策,不能勇敢地去面對,很容易就放棄,將來如何面對社會啊!我想,以後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說一聲「不會」就過去了,也不是一聲不吭就隨之而去,而是要動一動腦子把它解決,一定要堅持到最後!劉胡蘭姐姐還說過「怕死就不是共產黨員」,如果沒有許許多多像劉胡蘭這樣的烈士,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E. 東方獅王觀後感
電影導演王曉民是個名人。在互聯網上搜索「王曉民導演」五個字就能找到他從藝的資料。王導在內蒙古大草原當過知青、插過隊,曾是部隊連級汽車駕駛教員。他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原是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導演,擔任過中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巍巍昆侖》、《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的副導演,電影《三八線上的女兵》、電視《楊子榮》等20多部影視片的導演。 在拍攝數字電影《東方獅王》時正值南方八月的炎熱天氣。五十多歲的王導赤膊上陣,象拚命三郎一樣克服了水土不服的不適,帶領攝制組二十天的時間內在藤縣、梧州、賀州三地奔波,每天工作十小時以上。我們平時外出拍攝風光照片,也經常爬山涉水、睡山崗,自詡能吃苦耐勞,但跟隨王導拍片的二十天時間里也覺得這份苦吃不消。平時待人親切隨和、謙遜的王導,在攝制組里對如此高負荷工作的攝制組人員要求也太嚴格了。一位受不了南方酷熱而貽誤一會兒工作的年輕人兩次受到王導的嚴詞呵斥。 經歷了拍攝的千辛萬苦後,2007年3月王曉民導演從北京寄來通過了國家廣電總局片審的《東方獅王》樣片。觀後聯想自己熟悉的禤洲獅隊,或多或少見證、參與了影片的產生和拍攝過程,使我不禁寫了如下的文字。 首先是誰催生了《東方獅王》這部電影? 在2004年3月禤洲獅隊第一次出國失利之後,藤縣的文化人就感到這樣一支農民獅隊艱難的成長歷程很有必要以文藝的方式來反映。適逢廣州作曲家蘇炎輝回家省親,當時的縣文化和體育局長霍戰平特地邀請他到禤洲采風,請他為獅隊創作一首隊歌。蘇炎輝來到禤洲島就為剛剛在幾次全國比賽中獲得名次,從國際賽上失利回來,不服輸、不知天高地厚的農家小子們精神所感染了。因為牆上寫著「刻苦訓練,努力創出好成績,爭取出國,為國爭光」的文字體現了這支農民獅隊不凡的氣魄。這條標語是梧州市市長鍾想廷探望獅隊獎勵他們時,鼓勵他們刻苦訓練爭取出國比賽,鄧明華教練聽後請老師寫的。了解了獅隊艱辛的生活,看了滿屋訓練破損了的器材,親眼目睹了隊員在高樁飛躍的身影,蘇炎輝神情激動,回去後很快就用一個月的時間和詞作家黃政致創作出鏗鏘有力的《西江雄獅》歌曲。蘇炎輝激動地坐車幾百公里回到家鄉,請縣文工團用簡陋的樂器配唱。歌中唱到:「要把高峰跨越,要把世界震驚,要把祖國脊樑挺。攀高樁,踏彩雲,過鐵索,發吼聲,要把高峰跨越,要把世界震驚,要把世界震驚。」這首歌體現了獅隊隊員不知天高地厚,敢於拼搏的可貴精神,在獅隊准備第二次出國參賽訓練時播出,鼓舞士氣。獅隊比賽獲得冠軍凱旋歸來時鄉親們也是用這首歌來迎接他們的。 獅隊獲得世界冠軍和「東方獅王」的美譽後,霍戰平以影視的形式反映這些農村孩子怎樣為國爭光的願望更加強烈了,他向領導作了建議。2005年初廣西電視台製片主任梁潤生應邀來到藤縣,與藤縣的文化人同共催生了《東方獅王》。當時霍戰平等對自己的願望快要實現而神情興奮的情景至今又現眼前。 其二是電影的主題。當年禤洲這支農民獅隊成立兩三年後,在廣西的舞獅比賽中略勝一籌,他們就提出獅隊的目標是趕超廣東,走向全國,沖向世界。但這樣的雄心壯志在縣體育局的辦公室里當即受到別人輕蔑的譏諷和冷笑,說他們是傻佬。放出這樣的豪言,禤洲獅隊壓力必定不少。誰也不曾想到,經過七年的艱辛努力,這些沒有領國家體育訓練津貼,衣著簡朴,吃粗茶淡飯,但刻苦耐勞、流盡了不少血汗、敢於拼搏的「泥腿子」少年們的願望在2004年7月最終實現了。他們為國爭了光,獲得馬來西亞「雲頂杯」第六屆世界獅王爭霸賽冠軍和「東方獅王」的美譽,震驚了世界舞獅界。 想一想禤洲獅隊當年提出趕超廣東,走向全國,沖向世界的目標與愚公誓言移山而受到別人的笑談有何等相似之處。作為藝術家他不可能不關注社會,頌揚社會發展所需的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梁潤生和王曉民正是看中了禤洲獅隊的拼搏精神這個主題。特別是王導,他認為禤洲獅隊的艱難歷程中有中國舞獅的民俗傳統、農村、少年三方面題材的內容結合在一起,在影視題材里是新穎的。同時,現代中國農村留守少年或孤兒的教育是王導等關心社會的有識之士深刻思考的問題。王導認為如此感動人的素材如果按原來的計劃拍成電視劇的話就太可惜,電視一播放過就難以再放,應當把它拍攝成激勵少年健康成長的勵志電影,爭取讓全國的中小學生觀看,並且有決心獲得團中央「五個一工程獎」、國家文化大獎——「華表獎」,沖刺國際兒童電影獎。 我們一直跟隨《東方獅王》的拍攝。當初因為對電影拍攝藝術不了解,看到拍攝的場景好象東拼西湊,零零碎碎的,曾經懷疑影片拍成後會十分粗糙。現在觀看了樣片,才感到通過對電影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東方獅王》是成功的。 影片開頭採用倒敘的手法敘說獅隊在馬來西亞比賽的緊張情況,奪冠之後再慢慢鋪陳獅隊艱難的成長過程。這樣的結構給整部影片蒙上了一層回憶的情調,引人不禁追尋這支少年農民獅隊是如何付出艱辛,從小島走向世界,勇奪冠軍為國爭光的。片尾導演又用獅隊在馬來西亞奪冠的情形作了回應,使人回味獅隊的光榮,把劇情引回到戲的高潮。 一部電影好不好看,要看它有沒有戲可陳。戲是用各種情節串聯起來,以人物的形象、語言和情節來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東方獅王》的主要人物有鄧波、教練鄧明傑和團委書記吳茗,是以問題少年、孤兒鄧波成長過程的多個情節作為戲的主線的。 鄧波從小失去父母,六次進少年教養所,是警察的「老熟人」,經常在社會游盪,被小偷打傷後刑偵隊長托女朋友團縣委書記吳茗帶他療傷。在吳茗的家裡由於刑偵隊長不喜歡他,俏皮的鄧波用套近乎的辦法把唇膏印在刑偵隊長身後,捉弄刑偵隊長。吳茗作為團委書記從事的是青少兒工作,她關心少年成長,收留了滿身邋遢味的鄧波,勸帶著一班少年練武術的鄧明傑收留他。鄧波和老鄧是同一個村的,鄧波的「業跡」鄧明傑是最清楚的不過了。但經過吳茗的工作老鄧收留了他。 由於缺少教養,鄧波在武術隊開始就對枯燥乏味的武術基本訓練缺乏耐性和刻苦訓練的精神,學武不幾天就想有手掌劈斷磚的硬功夫。鄧波在武術隊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搞屎棍」。他攀樹翻筋斗到龍母廟偷吃貢品,被人發現後辯稱自己是龍母的干兒子,師兄阿三的鞋子有他放的雞屎,挖水坑「整故」教練,加上以前打架被老鄧批評兩句就進行報復,弄死師母的小雞的劣跡,學校也不想收他做學生。是吳茗、鄧教練的培育下,通過舞獅改變了他的人生。看到舞獅能掙錢,鄧波和阿三連學也不上偷偷學舞獅,想通過舞獅掙錢減輕教練的負擔,懂得關心他人了。老鄧為了掙錢買獅子回來讓孩子們學舞獅,出去重操舊業開船。在和大家一起尋師的路上,鄧波改了打架的惡習,挨了人打也不動手打架,開始初步認識了「習武先養性」、「習武人講究的就是德」的道理,性情在潛移默化中變好。但為了給師母補身體他又「舊病復發」 和蝦米一起偷雞。最後他又受到教練「窮死,餓死也不幹傷天害理的事」教誨。他和大家一起刻苦訓練,在第一次出國參賽失敗之後,再次拼搏終於勇奪冠軍,為國爭了光。 影片與演員王正佳通過許多情節和表演,把鄧波成長的過程塑造得較成功,性格鮮活、富有個性,人物的形象較豐富。 教練鄧明傑這個人物也塑造得較好。作為農民老鄧為了教育孩子們,放棄了開船每月能掙幾千元的行當不做,聽從團委書記吳茗的央求專心帶一隊少年習武,是難能可貴的。他和吳茗一起為了孩子們的成長傾注了不少的心血。老鄧收留了明知是問題少年的鄧波,懇求學校讓鄧波復學,使鄧波經過不斷的教育日益轉變成好少年。他帶領孩子們獲得全國農民運動會的名次。老鄧誤解了孩子們學舞獅的初衷,但為實現孩子們學舞獅的願望,外出跑船掙錢買回獅子。他還富有善心收留了淪為孤兒的「蝦米」。為了破舊的學校和建獅隊的教練館,老鄧組織獅隊演出掙錢。在德育方面,老鄧時時教育孩子們「習武要先養性」、「習武人講究的就是德」。面對孩子們偷雞行為,他嚴厲呵斥,教育他們要立志「窮死餓死也不幹傷天害理的事」。第一次出國參賽失利後,老鄧這位農民依然帶領這支農村的孩子們不服輸,奮力拚搏,終於獲得了世界冠軍,創造了農家孩子為國添光彩的一大奇跡。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最講究的善和德,以及吃苦耐勞,不服輸的拼搏精神在老鄧的身上得到了形象的體現。 團委書記吳茗的形象代表了政府。她和老鄧一樣,關心農村少年的成長。做刑偵隊長的男朋友不喜歡的問題少年她也憐憫地勸老鄧收留教養。她動員學校給鄧波一個改過自新繼續學習的機會。她經常關心和探望獅隊的孩子,鼓勵他們認真習武,帶獅隊外出「偷師」學藝,解決獅隊資金上的困難,為獅隊捐來一套高樁,贏得獅隊奪冠的光榮。相對老鄧而言,吳茗的戲份少了些。 但影片有些情節轉化得太倉促了,場景轉換得太快,沒能很好表現出獅隊為舞獅而付出的艱辛歷程。如,獅隊得到團縣委書記吳茗拉來的高樁很快就能在樁上翻飛自如,立即就有出國參賽的機會。 再如,現實中禤洲獅隊第一次出國參賽失利回來後其實是承擔了許多風言冷語的,老鄧的情緒是低落的。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但鄧明華這位農民是十分有骨氣的人,他在縣領導面前曾發誓:「禤洲獅隊第一次出國比賽拿了政府的錢去,沒有得到冠軍,叫家鄉父老失望。如果有第二次出國參賽機會的話,再不好意思要政府出錢了。」果然第二次到馬來西亞參賽老鄧就實踐自己的諾言,不向政府申手要出國的經費。臨出國前向社會籌錢經費還不夠時,老鄧果敢地向信用社貸了3萬元的款。影片如此表現老鄧這個人物的形象可能會更附合老鄧的個性,使人物更具個性,更體現這位歷經波折農民的可敬,形象將更豐富。但影片對獅隊第一失利回來到再次出國參賽這一段情節沒有過程,轉換得太快,有點唐突。影片中老鄧第一次出國回來領導鼓勵的話,如果留在出國奪冠回來時再說可能更真實、更有意義。但要求在有限的片幅里表現這樣多的內容,是有一定難度的。況且導演有自己獨特的藝術構思。 《東方獅王》插曲《夢》的童聲演唱,歌聲和韻律悠美,曲中採用了一系列的排比句唱出「雄獅的夢是百獸之王,少年的夢是為國爭光」的主題,非常貼題。 《東方獅王》是以禤洲獅隊為素材的,大家都想電影里多一些藤縣的場景,特別是流水繞孤村,風光秀麗獨特、風土人情純朴的禤洲,影片里的確少了些。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影片中的絕大多數人物和情節是真實的。老鄧和吳茗的形象熔合了多個為了禤洲獅隊的成長傾注了心血的人物。問題少年鄧波的原型在禤洲獅隊隊員中也確有人,他叫「十一刀」——在社會上混時他挨別人捅了十一刀。在隨鍾市長到法國表演和北京演出時,他的表演是十分出色的,現在是獅隊的教練。 為了拍好《東方獅王》電影,藤縣的文化人也花了不少的心血。除了積極提供禤洲獅隊艱難成長的豐富素材外,他們也想出了許多構思給導演參考。霍戰平經常用QQ與遠在北京的王導交流,有的奇思妙想被王導寫劇本時接納了。但王導一次出差從廣州到桂林,他寫好劇本的手提電腦被偷了,許多重要的資料存在電腦里一起丟失,急得他幾乎一夜之間脫了很多頭發。劇本也只好重寫,許多好的構思沒能在影片中實現,也許就此留下了遺憾
F. 急求電影《虎虎虎》、《倫敦上空的鷹》、《巍巍昆侖》、《上甘嶺》的觀後感
《倫敦上空的鷹》
在這部反映二戰期間德國與英國戰爭的歷史題材的電影中,開篇不久的一幕:飛機襲擊羊腸小路上撤走人們的場景,令我印象深刻,感觸也最深。
在撤退的路上,突然間上空出現了幾架德機轟炸起來。人們迅速卧倒在路旁的草叢里。一陣子彈炸葯轟炸過後,飛機離開了。活著的人們站起繼續上路。而死在草叢、路上的士兵們和普通的撤走的英國人,倒在地上,無人問津。
甚至沒有人為他們披上衣服,遮住他們的屍體。整支撤退的「隊伍」,同之前一樣撤退。
剛看到這里時,我非常痛心。戰爭的殘酷,難道已麻木了人們的靈魂、內心。對於一個鮮活的生命在自己身邊消逝,卻無動於衷,以至於沒有一個人向死者鞠一個躬,敬一個禮,或合上他們因恐懼而未閉上的雙眸。向那些逝去的生命感到惋惜。
難道同行的人中,沒有一個是死者的朋友、親人,或是戰友。即使是沒有,和你相處的寵物死去你也會哭泣、難過傷心,更何況是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同你一樣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和你一起同行了一段時間,也會多少有些「情誼」吧。
莫非終日面對槍林彈雨的人們,已變得如此「堅強」!
直到影片結束後。我結合老師對二戰時期的全球的歷史大背景的闡述。我方才明白了,影片中人們的表現。
在這場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中,傷亡總人數高達1.9億人。死亡的陰影始終籠罩在人們心上。面對已逝去的人們,他們即使再悲傷也無濟於事。
死去的人中一定有著他們的親人,朋友或是所認識的人。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人死不能復生」。
他們雖已死去,可活著的人依舊要堅強的活下去,帶著死者的夢想與希望,勇敢地活下去。
在那樣的時代,每一秒中都會有無數的生命離開這個世界。時間比平靜的日子裡,顯得加倍珍惜。
他們必須抓緊一切時間盡快撤退,保證最多的人們能夠活著離開這里。
在這時,已無需多餘的動作和語言。死去的人們定會理解他們的所作所為。死也要死得有價值。雖死但減少了他們的隊伍會撤離的更快,讓活著的人有更加堅強、努力的活下去的信心。
此時,人性中的懦弱與優柔寡斷彷彿都已被堅強與勇敢所驅散。彷彿逝去的只是親人們的肉體,他們的精神、靈魂與活著的人永在。
而任何動作,也已變為了浮華的形式。
G. 巍巍昆侖觀後感作文怎麼寫
1、會寫作文2、會寫觀後感3、何為昆侖4、何為巍巍 一氣呵成
H. 巍巍昆侖主要講的什麼事情(簡要一點)
主要講述了中共中央最後一次在國民黨追擊下安全轉戰並在運動中殲敵直至敵我力量發生根本性改變,我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前的一段艱苦時期的故事。
全片敘事連貫,氣勢恢宏,點面俱到,劇情時而輕松,時而緊張,全景式地展現了國共爭霸中段國民黨在全國各戰場由優勢轉為劣勢的過程。而中共在力量不足時通過大范圍轉移避免了戰略決戰,保存了有生力量,最終得以在時機成熟時發動了三大戰役,取得了全國戰場的最後勝利。
歷史有時驚人的相似,項羽與劉邦,陳友諒與朱元璋,國民黨與共產黨,當優勢一方沒有能夠制定好適合的策略將優勢轉化成勝勢時,最終就成了失敗者。
就我個人而言,比較喜歡這種具有厚重歷史感的影片,可以說影片非常接近那個時期的本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革命電影,比現在拍的革命歷史題材的電影電視劇要好得多。
I. 巍巍昆侖的電影
演員表如下: 1947年3月,國民黨對我全面進攻失敗後,又對我解放區實行了重點進攻,黨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為敵人首先攻佔的目標。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決定中央機關撤出延安,在外線與敵人周旋。中央書記處暫時分成兩部分: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留在陝北;劉少奇、朱德到黃河迤東。留在陝北的中央機關代號為昆侖縱隊,任弼時任司令。昆侖縱隊在十分艱險的境遇中與敵人周旋,同時與全國各戰場保持著不間斷的聯系。
胡宗南進占延安後,其主力即被我軍牽向黃河邊。奪取蟠龍的戰鬥打響後,彭德懷親臨指揮,王震身先士卒,戰士們奮勇殺敵,全殲蟠龍守敵,生擒旅長李昆崗,繳獲大批軍用物資。此時,國民黨發動內戰引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國統區學生運動日益高漲。毛澤東審時度勢,認為山東戰場殲敵時機已成熟,命陳毅、粟裕向敵人發起進攻。陳、粟大軍果斷地將敵人74師包圍並殲滅於孟良崮,擊斃了驕橫的張靈甫。陳毅打電報向黨中央報捷。74師被殲,蔣介石痛心疾首,學生又包圍了美國大使館,蔣介石怒不可遏,命令立即鎮壓。我黨中央及時抓住這一時機,有力地揭露了蔣介石獨裁政權的真面目。遵照蔣介石的命令,胡宗南一直在尋找我黨中央的蹤跡,藉助美國的無線電測向儀,測出了我中央所在地,並派部隊連夜向駐地撲來。毛澤東神機妙算,率我軍迅速轉移,敵人撲了空。
隨著戰局的變化,黨中央在陝北召開了重要的小河會議,重新高速了兵力,提出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黃河戰略。擔任追擊我總部任務的劉戡部隊一直被昆侖縱隊牽著鼻子走。為給彭德懷製造戰機,毛澤東要人在綏德大橋上立下了毛澤東由此向東的木牌,繼續牽制敵人。彭德懷抓住戰機,在沙家店消滅了胡宗南第36師。劉戡覺察上當,失敗已無可挽回。我西北野戰軍開始反擊。劉鄧大軍到達大別山,其他戰場也轉入戰略進攻,解放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昆侖縱隊的歷史使命也告一段落。我軍節節勝利,國民黨不斷潰敗,使蔣介石十分不安。雪後的五台山上,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等登山眺望,感慨萬千。毛澤東庄嚴地宣告:再有兩年,也許用不了兩年,我們就可以飲馬長江,直搗南京,和蔣介石進行最後的決戰了。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略決戰為期不遠了。 這場戰爭是國共兩黨兩軍最高統帥部的較量,毛澤東與蔣介石自然成了正反兩面的主要人物、影片以他倆的視點來看待這場戰爭以人紀史,以史傳人,這個視點就是焦點。兩個焦點像兩個光球,各自向著周圍部屬進行輻射譜為兩片不同色彩的光海,把敵我陣地區別得十分鮮明這種輻射是連續性的,沒有間歇卻有強弱,影片符力描繪了三次對應性的強輻射,表現了兩種命運的相互逆轉第一次是兩種戰爭觀念一邊是毛澤東對斯特朗樂觀的戰爭預言,一邊是蔣介言石在司徒雷登面前狂妄的戰爭叫囂。第二次是兩種戰略思想。一個是蔣介石對山東、陝北同時伸出兩個拳頭,伺機在河南花園口決堤放水的『「黃河戰略」 一個是毛澤東關於「 三軍配合,兩翼牽制,逐鹿中原」的「 黃河戰略」 第三次是兩種戰爭結局、先是蔣介石在無梁殿門祭奠陣「將士凄凄然如喪考批後是毛澤東仆幾五台上,發出二決戰」 號令,欣欣然如釋重負這三次強輻射分列於片濘、片中和片尾,是這場戰爭發展的三個階段。一則由強到弱,由勝到敗一則由弱到強,由敗到勝,形成對比強烈的審美差。三次強輻射宛如全片之綱,綱舉則目張。兩個聚焦點決非兩個衡位的輻射源,它們自始至終不是處於靜止狀態,而是流動狀態。流動的生活依據,就是人物和事件的自然流向,隨著毛澤東和蔣介石各自的戰略部署和軍事行動,兩個光點即聚焦點的驅動好似黑夜秉燭,劃出了無數個光環。這光環及其射線的相互交叉,便織出了一輻輻蔚為壯觀的戰爭畫面。青化貶、羊馬河、蟠龍鎮、沙家店等戰役,就是這種光環及其射線的編織物。編導者苦心追求的氣勢磅礴的銀幕效果,也就由此而來。
影片的鏡頭,大量的或者說主要的是對准昆侖縱隊以毛澤東為首的幾個領袖人物飛幾次戰役,幾度行軍看似蔣介石的重點進攻在逼著他們被動轉移,實則他們卻是在牽著蔣介石的鼻子走,運籌於帷幄之間。玩敵於股掌之中。海德大橋橋頭石碑「 毛澤東由此向東「 把個驕橫的劉勘像尾巴一樣拖住老甩不掉。便是一個力證、從這層意義匕說,毛澤東之於蔣介石,有如光之一於鏡,後者要受前者的觀照,兩個聚焦點有主有次,決非平分秋色。
《巍巍昆侖》對國共兩軍轄下各部屬及其行動,則採取散點透視的手法,直接關涉三次強輻射的人和事,付諸實寫,使之具有相對獨立的品格。其他一概虛寫確保重點突出。無論實寫還是虛寫,都是兩個焦點輻射的接受點,是它們的對應物。兩個輻射點,多股交叉線,有如蛛網般錯綜復雜而又構築續密聚焦輻射與散點透視結合,一經一緯,縱橫裨闔,有點有面,虛實相濟。如果說這種結構是《巍巍昆侖》賴以支撐的骨架那麼生動的細節則是它獲得活力的血肉廠毛澤東那回頭向人自馬傳口令的齊態走出從林給春天施禮的逗趣,『伙房找酒喝的豪興在馬背上哼小調的樂勁,以及他看到房東老大娘忍飢挨餓用種糧為自己做面條而清然淚下的動情⋯ ⋯這些細節都是服從影片的總休結構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的。可謂一串串細節,一朵朵火花,倘若影片的骨架撐不起來再好的細節也只能是一盤散珠,甚至成為贅優。
正如丁兆梅所言:「影片中的一系列的細節無不投入者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的思想,比如毛澤東對房東老大娘的潸然淚下……」。 1988年度廣電部「優秀影片獎」
1990年獲第十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1989年崔登高、牛曉林獲第九屆「金雞獎」最佳美術提名
1989年史平一獲第九屆「金雞獎」最佳錄音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