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老電影修復後能如此清晰
2010年國內高清標准制定以前,我們在電視上和DVD上看到的國產電影,大部分都是用廣播級攝像機對著膠片拍攝錄制的(所謂的槍版)。槍版視頻對原電影的清晰度和顏色損失非常大。當時在國內對電影膠片進行掃描,轉換成數碼格式的成本還是比較昂貴的(當然在好萊塢已經很普及了)。2005年的時候,工作站級別的電腦內存還不到1G,20G的硬碟就算容量很大了,CPU就更不用說了。我印象里只看到過一部國產電影,陸川的《尋槍》,在出品DVD的時候用的是膠片掃描,其他很多DVD都是槍版(包括《大進軍》這樣的主旋律影片也不例外)。
② 怎麼把老電影或電視劇壓製成高清的像老版西遊記,網上的都不清楚,有高手指點下或傳授教學。
沒辦法,除非等電視台重新播或者視頻網站覺得這個老劇值得買。模糊是因為視頻網站(優酷、愛奇藝、騰訊、搜狐、A站、B站等)沒付錢買正版播放帶,這個涉及版權,沒個幾十萬下不來,還是按年付,所以視頻網站只會買受眾最大的老電視劇正版高清數據,不過以後A站、B站為了與前幾家大佬博弈,買下偏門的老劇也說不定。網路上也沒有正版數據流通過(其實就是把正版DVD轉換成高清視頻數據,做成BT種子上傳網路,想想我們看到的日本A.V,感謝日本留學的學子每天買碟,共享大家,侵害版權,不提倡),只有電視錄播的盜版,所以模糊。現在新的電視劇高清,過了十來年後,公司收回版權,一樣模糊,除非你提前留存在你硬碟里。當然,原始母帶損壞、丟失也有可能,視頻網站上那些Vip會員才能看,卻仍是模糊的,就屬於這種情況。
③ 早期拍的邵氏電影不是藍光的,到後期是怎麼把畫質修復得那麼清晰的
樓上一派胡言。以前的電影都是膠片的,膠片的寬容度及圖像表現能力不是現在數碼攝影機能比的,而且膠片是沒有解析度這個概念的,如果硬要說的話差不多是藍光1080p(1920x1080)像素的9到10倍5968x3357。而且以前電視機都是標清720x576所以製作成藍光沒有意義,所以造成觀眾誤以為老電影都是模糊的,畫質差的。題主可以下載一些好萊塢五六十年代電影的1080p版本,比如說西北偏北,畢業生等,畫質是相當好的。
④ 老電影數字修復包括什麼修復和什麼修復
老電影數字修復包括畫面修復和聲音修復,主要是通過軟體將存入電腦中的膠片電影,進行聲音、畫面等方面的後期處理。在電視上,尤其是高清晰度的老電影,都是數碼修復版本。
數字修復就是把這些有瑕疵的影像,通過數字軟體修復掉,同時,還可以重新調色潤飾,使得畫面質量有整體的提高。一般是對膠片錄制的電影而言, 大多是老電影,將膠片電影轉換到電腦中,方便保存,更有利於後期處理。
「數字修復」藉助計算機圖像修復技術,將膠片轉為磁帶後,再存儲為序列幀文件,就可以藉助計算機進行數字化修復了,這也是電影頻道目前的老片修復方式。從修復的工藝和效率來說,數字修復聽上去似乎比物理修復簡單,但要讓坐在高清屏幕前的觀眾有舒適的觀影享受,修復工序也十分繁瑣細致。
老電影數字修復其實就是畫面修復和聲音修復,但是修復也分為了幾重境界,最初級的是修復臟點普通劃痕等,遇到細碎的劃痕、連續多幀相同位置的損傷比較復雜。更高層次的是調色,對調色的修復,就需要修復人員對影片的藝術性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恢復色彩美感,盡量讓影片的「語匯」豐富展現。
⑤ 怎麼把老電影修復成1080p
現在最好的膠片配最好的掃描儀可以達到五億像素 ,所以修復成1080p是完全無壓力的。
用電影的母盤(解析度非常高,當然是相對於電視來說),然後用計算機進行數字修復,之後在重新製作成高清晰的版本 。
⑥ 老電影的數碼修復版是不是由相關的好軟體能把VCD級畫質或者更差的視頻修復到高清版本的DVD畫質的呢
老電影都是膠片的,去看下羅馬假日的修復過程,你一人搞不定。
很多軟體都可以分離音頻
⑦ 老電影膠片要數字化修復一般怎麼做
一部老電影的修復,要經過影片素材整理—清潔—膠轉數—畫面修復—畫面調色—修復—聲畫合成—修復質量鑒定等。
1、潔片為修復的基礎,屬於物理修復,需要利用清潔工具手工清除塵埃和污點,污垢嚴重時還得用上超聲波潔片機。緊接著接片需要查看整盤膠片是否存在斷開狀況,如果有就要用專用膠水粘合。
2、膠轉磁和自動修復都是機器完成。先將物理修復完成的膠片利用膠片掃描儀進行2K數字化,再利用軟體自動修復,這一步能過濾掉70%到80%的臟點和霉斑。剩餘的都得交給人工來修復。
3、所有步驟完成後,需要初審,挑出明顯遺留的臟點和黑頻缺幀問題。需要重映的影片,需要反復檢查十餘次,確定無明顯硬傷後,在專業審片棚內進行終審,若發現瑕疵,還得返修。
(7)老電影怎麼修復成清晰版本擴展閱讀
膠片會先拿到洗印廠去做清潔和物理修復,然後再拿到我們這做掃描,把膠片掃描成數字的圖像及聲音文件,然後交付專門的畫面修復組,這個組通常人數最多,同時進行聲音修復。
接下來調色師對畫面進行調色。然後就是聲音修復。聲音和畫面都做好了之後,要做一個聲畫合成,匹配對位,相當於一個重新剪輯的過程,最後輸出成磁帶、MV或DCP文件等,這就是修復的整個流程。
⑧ 網上有些很老的電影卻有1080P或者720P這種高清版本是怎麼弄的
大哥,膠片的清晰度始終都是很高的,只不過當時電視沒1080P這個條件而已,不代表膠片達不到1080P。
通常大片都是用35mm膠片拍出來的,那麼35MM的膠片到底是多大呢?告訴你民用的膠卷通常就是35MM的(翻翻家裡的老底片通常都是35mm的。)那麼現在的數碼單反相機已經有全畫幅的了(全畫幅就是說感光晶元尺寸和35mm的膠卷感光尺寸一樣大,既36*24MM)。
說簡單點,35mm的電影膠片如果每一張都用現在的設備掃描轉換成數字信號可以掃出約2000萬像素,而全高清的格式是1920*1080(200萬像素)不過電影膠卷通常顆粒較粗,所以保守估計按照現在的高清格式再翻一倍的解析度可能就是膠卷電影的解析度極限了(即約4000*2000的解析度)。現在RED ONE已經有更高解析度的攝影機了(好像是5000X3000多的)
當然有些膠片會進行一些數碼修復,畢竟年代久了么,再好的東西也不易保存啊,特別是膠片這種本身就不大容易保存的東西。
⑨ 老電影是怎麼被弄成高清的
老電影修復性提高畫質、35膠卷轉IMAX等都是使用一套類似的系統完成。具體有些什麼軟體工具估計各家特效公司各有不同,都是些不為大眾所了解的專業軟體系統,總體方法都是軟體+人手調整,不可能單純靠軟體完成。一些半專業的視頻處理軟體(例如Premiere),都有提高畫面銳利的功能,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低解析度圖像的清晰度,原理不外乎一堆演算法,但其功能充其量是「讓畫面看起來舒服點」,沒有專業人手調整不可能找回丟失的信息。
採納哦
⑩ 年代久遠的電影,是如何製成高清片的呢
當然是用電影的母盤(解析度非常高,當然是相對於電視來說),然後用計算機進行數字修復,之後在重新製作成高清晰的版本
前面所說的解析度是對於電視來說,目前數字視頻與數碼攝像道理是一樣的,現在很多電影和照片仍然再用膠片拍攝,就是說數字攝錄目前還不能完全取代膠片的還原效果,同樣,以前的電影也是膠片攝錄,那個時候製作VCD或DVD也是用膠片母盤復刻壓縮而成,如果用母盤進行重製,以現在的數字技術,製作出來的效果一樣非常出色 ,並不是說現在的高清版是用以前的VCD或DVD來製作的,那肯定是不可能
再通俗的解釋給你聽,普通的膠片拍攝出來的效果放大倍數可以等值於現在數碼相機的2000W以上的像素,一些專業的反轉片甚至能等效達到5000萬像素,現在普及型數碼相機也就發展到1000多W像素是吧,甚至更專業的中幅120,中大4*5,大幅8*10 ,像素都是幾億幾十億,所以膠片經過數碼修復重製之後是可以還原成像現在的所謂老片的高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