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農村露天老電影幕布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農村露天老電影幕布

發布時間: 2022-12-20 07:27:51

① 誰知道農村下鄉用的電影幕布都是4:3還是16:9的比例

樓主所說的應該是以前的那種老式的膠片放映機。但是這種放映機一般很少見了,就算現在農村用,一般也是現在的DLP 或者LCD的燈泡機了。

關於這個並沒有所謂農村的跟城市的,一般幕布比例是根據投影機的解析度與我們一般要播放的片源來象選擇的。
1、如果一台投影機的解析度為 800*600/1024*768,且不兼容16:9的格式,就只能投影滿4:3的幕布。如果能兼容16:9的格式,就可以投影滿16:9的幕布。
2、不是說一定要用4:3或者16:9的,實際上4:3的解析度在16:9的幕布上一樣可以投影,只是不能投影滿整個銀幕,如果要求不高,也沒有問題。

②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記得七十年代可以看到的電影非常少,我居住的附近就一個電影院。由於父親的單位是一大形的軍工企業,一般來說都是單位工會發票。有時候小學校組織我們學生包場觀看,影片發行放映日期短的時候我們只能乾瞪眼看不上了。就要等待父親單位如果能有多餘的電影票,我可以有幸獲得觀看。

由於文革時期感情影片基本沒有,只有《地道戰》《南征北戰》這些革命影片。朝鮮電影故事片《賣花姑娘》批准在國內放映,渴望精神食糧的人們盼來了希望,這一下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由於就放映10場,電影票是每個人都可望得到的,誰有一張電影票那可是天大的美事。有的人乾脆就到電影院的後台牆外聽著實況。聽到那電影插曲「賣花姑娘」沉醉在無限的快樂之中。每天電影院門口站著很多找機會混進去的人,工廠出動了工人民兵預備役人員看住電影院大門,維持秩序防止發生意外。

就在人們觀看無望的時候,工廠工會經研究請示有關部門,同意在廣場晚間6點30分露天放映一場,這好消息一出大家非常高興。我吃完晚飯去觀看時大道上人們臉上透著濃濃的笑容。在人山人海的廣場看台上一塊放映幕早已經掛好,一台解放牌 汽車 停在中間上面架著一台放映機。電影開映前放著新聞簡報,一會兒正式放映開始人們鴉雀無聲專心觀看。每個人的心情隨著劇情發展而變化著,看到激動時痛哭流涕,後來聽說有的人把兜里的襪子誤以為手帕擦著鼻涕眼淚 留下笑談。這是我有生以來經歷的最多人一起觀看露天電影的經歷,真的使人難忘。

在文化生活缺乏的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看露天電影就是最好的精神享受。每當聽說今晚村裡要放映電影,我就高興得不得了,整天精神都很亢奮,甚至忘了飢餓和一切不愉快。

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有下列幾點:

一,若村裡當晚有露天電影,幾乎家家都吃「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

在我們潮汕普寧縣,「蕃薯飯配豆乾壓韮菜」在物質匱乏的時代是頂級 美食 。就是用大米加上蕃薯絲煮成干飯,配上普寧豆乾炒韮菜。這道菜平時少吃,在有露天電影這喜事的當天晚飯是一定要吃的。一來是喜慶時刻慶賀一下;一來不用看電影半途擠出來拉尿而錯過精彩鏡頭,不像平時老吃稀飯尿多。

二,早早就拿著家裡破草席去佔位,生怕去晚了占不到居中並靠前的好位。因搶佔好位而吵架是經常的,嚴重者甚至大打出手。

三,一部老電影放了又放,戰斗片最受歡迎。

放映頻率較高的戰斗片有:《奇襲》、《偵察兵》、《三進山城》、《小兵張嘎》、《渡江偵察記》、《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地下游擊隊》、《平原游擊隊》、《南征北戰》等。

四,幾乎每次都在電影間隙開批鬥大會。

挨批鬥者有盜竊者、投機倒把者、逃港者、五類分子等。

五,每部電影都有電影放映員進行解說。

解說員解說生動有趣、語言詼諧,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六,每部電影都要換好幾次片(拷貝),尤其是小型機。中型機和大型機少些,並且銀幕比較寬大,小型機銀幕很小,有人笑稱像手帕。有個別電影是寬銀幕的,比較好。

七,大部分電影是黑白的,彩色的少。

八,電影機經常出故障。

每當出故障時很掃興,我們經常喝倒彩。學著街巷的叫貨子的叫賣聲:「銅鐵換糖塊喲!」意思是電影機可以當廢鐵去換糖塊吃了。這時大隊的民兵會拿著竹枝來打我們,叫我們住口坐下。

最難忘小夥伴們哪種天真浪漫、風雨無阻、執著追隨、廢寢忘食勁頭。

那時候,村村都有小學,學生人數眾多,二三百是有的,喧囂熱鬧非凡。同學們居家分布方圓好幾里旮旯角落,信息靈通,隔村鄰隊哪裡要放電影,早就打探清楚。(那時每個區鄉都有電影隊,按鄉村序列逐一播放,有時間按排和規律可追尋)。在上學的來迴路上,課間 娛樂 操場,稍有丁點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學堂。一聽說某個地方放電影,個個興奮得像過年,心裡象吃了蜜糖一樣快活。

一放學,即像離弦之箭一樣向家奔去。毛里毛燥忙完家長交待的農活,也顧不得換衣就飯,即刻拉開嗓門,吆喝起左鄰右舍、同灣同隊小夥伴,向電影播放里急切進發。幾里、十幾里山路,那怕刮風下雨、坡陡路滑,統統都不在話下。牽浪打群、翻山越嶺,瞎火黑燈,打著個光腳板,從不叫苦喊累,更莫說打退堂鼓。那一路的嘰嘰喳喳、一路的嘣嘣跳跳,一路的嘻笑打鬧,還帶著時不時來一句口號:「沖啊!」。那吶喊聲、那勁仗,那氣勢,用興高彩烈、滿心歡喜、心滿意足、滿載而歸等字眼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有了電影的耳濡目染,家裡泥巴牆、籬笆壁、門框、小格窗上貼的畫像《董存瑞》、《楊根思》、《黃繼光》、《邱少雲》、《雷鋒》、《沙家濱》等英雄事跡圖片,連環畫等等小人書,塞滿了各種破書包、布口袋、爛桌櫃,這不僅是青少年追捧、模仿、崇敬的偶像,更是陪伴我們年輪增長的忠心朋友、精神大餐。誰家的畫多,便有了在其他發小面前炫耀的底氣。誰要是把家裡當個兵的帽子或軍衣或軍鞋兜起,盡管大得出奇,一點不合身,只要在同伴中亮個相,旋一圈,那驕傲自豪表情,用一句四川方言,港得狠哦!真的不擺啰!直讓人高看幾眼,饞慕三天。

有道是:

少小樂趣純天然,電影畫圖枕耳邊。田間地頭追風跑,樹梢懸岩敢登攀。嘻逐打鬧沖鋒喊,爭扮豪傑斗敵玩。自古英雄出少年,誰當叛徒要挨鞭。

在那個 娛樂 活動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的存在,成了幾代人心中揮之不去的情愫!最難忘白色的幕布前,那一張張充滿笑意的臉,彷彿定格在了腦海里,成了一張發黃的老照片,喚醒著塵封的往事……

電影帶子轉動著,一束光照在白色的幕布上,故事片就這么開始了……《新龍門客棧》、《鐵砂掌》、《黃天霸》、《霸王花》、《鷹爪鐵布衫》、《十兄弟》、《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中南海保鏢》……

70年代那時候物質匱乏,80年以後才有電視。
記得小時候農村除啦牆上的小喇叭,那就是每月兩場電影了,媽媽早早把飯做好催趕我們快吃,拾掇完趕緊叫哥哥扛起板凳占個好位置,我們到的時候人早滿了找到哥哥趕緊坐好,焦急的等待。電影一開演立刻鴉雀無聲,先開始《祖國新貌》《閃閃紅星》《英雄兒女》《紅牡丹》《小花》《上甘嶺》《柳堡的故事》《鐵道游擊隊》《董存瑞》《戴手銬的旅客》……兒時滿滿的回味[再見][再見]

哈哈哈,上世紀60年代,還是在丹江口市上小學,一天找老娘要了5分錢在露天電影院看電影,不知道什麼時候在水泥橙子上睡著了,半夜醒了一看,就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幸虧露天電影院沒有鎖門,趕快回家去了。(因為不知道時間,也不知道幾點鍾)。[大笑][大笑][大笑]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你最難忘的是什麼。

小時候那時不僅物質匱乏,文化生活也是很匱乏的,看電影在當時絕對是一件所有人開心的一件大事。

廠區的廣播總是提前通知今天會有電影,甚至今天什麼電影,幾點開始放映都通知的明明白白。

爸爸媽媽趕緊的抓緊時間把飯就做好,我和姐姐快速吃完飯後趕緊的抱起小板凳去佔位置。

那時電影院都是露天電影院,位置絕對的不能太靠前,否則只能仰著頭看電影了,但也不能靠後,靠後會被會被被前面的人擋住視線,只有前面靠後一點的地方是最好的。我和姐姐總能佔到前面靠後一點的位置。

其實那時放什麼電影,對於還是小孩子的我並不重要,只是喜歡那種熱鬧的氣氛,哪怕有時刮著風,下著雪,即使腳都被凍僵了,也樂此不疲。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部電影就是《畫皮》有的小朋友直接嚇哭,我也被嚇的鑽進爸爸的懷里,再也沒敢看。

後來廠子里就專門蓋了電影院了,即使刮風下雨也吹不到淋不到了。

如今雖然電影院里的環境已經非常的好了,我卻很少去看電影了,露天電影就像一段塵封已久的往事,記載著我兒時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

露天電影也是幾代人美好生活的回憶,看過露天電影的人多少都有一段難忘的記憶。

小時候,物質文化生活不豐富,看個電影像過年一樣,有時候要跑幾十里地,也不嫌累,看完電影回家 睡一會,天就亮了。

記得那時候的電影片子也不多,反反復復就是那幾部,《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賣花姑娘》,都是黑白片窄熒幕的,情節簡單,畫質也不好。前面還有加演。「中國的新聞簡報,朝鮮的哭哭笑笑,越南的飛機大炮」。

最難忘的是看《賣花姑娘》,跟一夥同學走了很遠的路,到了放電影的地方 ,人都站滿了,沒地方了,只好擠在熒幕的後面,湊合看著。畫面里的人物及圖像都是反的,津津有味的看著,跟著劇情一會哭一會笑,那時也沒有餐巾紙,用袖子擦眼淚。

看完回家要過一個小河,河上有一座木橋,先過去的人使壞,把橋板拆了,後面的人不知道,掉進河裡好幾個,後來有人把橋板搭上了,我們才過去,大冬天凍的鼻涕眼淚的。

現在生活條件太好了,家門口幾個電影院,十幾年也不看一次電影。上次單位包的電影《厲害了我的國》,拿住電影票也沒好好看是那個電影院,去了找不到,打電話問同事,人家說了地方,一看票面,跑錯地方了。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最讓我難忘的就是一部叫阿福的電影,故事講敘了一個小男孩在美國入侵越南的時候,堅決抗擊侵略者的故事,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

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我最難忘的是銀幕用兩根桿子掛在中間,放映時兩面都能看到電影的內容。

③ 誰記得小時候在村頭放電影的事嗎,都有誰搬凳子占過位的

記得小時候的農村,落後又閉塞,日子單調乏味,當時的電視機還沒有普及,文化 娛樂 極其匱乏,看一場免費的露天電影,對於農村孩們來說高興萬分。

還記得童年時,村裡有人家辦什麼喜事,晚上就會請人來放電影,當村裡的大喇叭廣播說天黑放電影時,,各家各戶就會早早吃晚飯,我哥哥忙搬起家裡小凳子跑去占個最佳觀影位子,外村沒帶凳子來看電影的人,就找塊磚頭來坐,不一會就擠滿黑壓壓的一大群人,來晚了擠不進去的,被人擋著,急忙踮起腳尖來看,還有小孩子會騎在父親的脖子上,有的孩子會爬上附近樹上和人家牆頭上看,也有的乾脆到電影幕布的反面去看。

那時農村放映的露天電影主要以戰爭片為主,比如說《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小兵張嗄》、《渡江戰役》、《雞毛信》、等等……當時,電影題材少,有些片子都是巡迴放映的,這個村子放完,下個村還繼續播放,因此每部片子大家看過幾遍甚至十幾遍,但是人們一點也不覺得看煩了,每次都會從重頭觀看到底,仍然津津有味,樂此不疲。記得小時候看過印象最深的是《少林寺》,這部片子講述是隋末唐初,十三棍僧救唐王「覺遠為父報仇」的故事,精彩故事與打鬥征服了很多人喜愛,當時掀起了青少年對少林寺功夫狂熱崇拜。可見這部影片當時引起多麼大的反響,

如今的我們,可選擇電視電影節目很多,有時會去影院看3D,4D大片,就是找不回當年濃濃農村電影感覺了,也許童年熱鬧的露天電影永遠是最美好的回憶了!

小的時候有許多地方到了晩上就放露天電影。如,六公司大院,拖廠,礦山廠等等都放露天電影。

那時候只要聽說哪裡有露天電影。我和鄰居的小姐妹一起就急急忙忙吃晚飯。連作業也顧不上寫。高高興興一路上嗯著小曲,蹦蹦跳跳去看露天電影。離我住的最近的地方是軸承廠。軸承廠的圍牆很低。我們倆個人,一個人踩在另外一個人身上爬上圍牆,上面那個同伴再把我也拉上圍牆。我們就坐在圍牆上看露天電影。許多人和我們一樣,都是坐在圍牆上看露天電影!

現在條件好了。電影院到處都是。再也不用翻牆頭看電影了。坐在電影院里舒服服的看電影!而且現在家家戶戶都買了電視機,電腦, 娛樂 設施齊全,可以足不出戶的在家,玩電腦,看電視!

我們村後面是縣磚廠,他們也總放映電影。但他們有時候在禮堂放映,賣票,有時候票還不好買。我哪時候十七,八歲,有時候和村裡夥伴們就扒窗戶進去看。

到了六八年農村就有下鄉青年了,這群人總愛打仗。有一次,在後面磚廠看電影。我和我的一個夥伴咱倆一起去的,我個子高,後面有人扒拉我一下。我說,你幹嘛啊,結果這個小子上來就給我一拳。還沒等我伸手呢,我夥伴從旁邊上去就給哪個小子一個大嘴巴。這旁邊的人就都起來了,我一瞅不好,這小子旁邊得有五六個人。我一拉我夥伴咱倆就開跑,後面哪幾個小子就追。磚廠有都是地方躲,咱倆三拐兩拐就貓起來了。

結果第二天聽說,哪幾個小子是我們村河南哪個大隊的青年。哪天晚上真跟人家打起來,我倆非吃虧不可。實際上我不愛打架,可我哪個夥伴愛打架。他比我小一歲,他二姐念小學時跟我一個班的,不過他二姐比我大兩歲。我哪個夥伴在七十年代未,接他父親班了,也走出了農村。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我在縣建築公司上班。就收了一個小徒弟,他家離我家能有三,四里路遠,在河南,跟我家不是一個大隊的,他父親是大隊的放映員。這就方便多了,有時候,他父親把放映機晚上拿我家去放映。哪年我在農村蓋了三間磚瓦房,屋裡抹的是白灰牆,放映電影不用掛銀幕,直接往白灰牆上放映。現在回想起來在農村看露天電影,另有一種享受。轉眼幾十年過去了,哪個年代也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沒事的時候回憶起來心裡感覺還是有點留戀的。這是我的回答。

太記得了,我是七九年出生的,屬於七零後啦。那時候最高大上的 娛樂 可能就是看電影了。

我出生在山東膠東的一個小山村,印象里比較貧窮落後,小朋友沒有玩具,沒有零食,天天就是滿街跑,大點的就幫父母干點活。那時候電影是鄉里統一安排播放的,村與村之間輪流放,鄰村有電影的時候大人和大點的孩子都會跑去看,像我這種小屁孩就不要想了,家裡大人不允許,所以就很期盼自己村裡播放電影,那時候沒等天黑和吃完晚飯,放電影的大隊部的院子里就跑滿了小孩子,就開始忙著佔座位,然後小夥伴輪流回家吃飯,在吃飯的時候再從父母那裡軟磨硬泡的要來兩角錢,去商店買上一包五香瓜子,什麼牌子早忘了,撰在手裡不捨得吃,手心都出汗了。

後來村裡的一個老師家裡買了電視

④ 農村放露天電影幕布是什麼比例

如果你有一定的經濟實力的話,5000流明以上的工程機子就可以滿足你投放10米的大型幕布。你需要的是16:9 400寸的幕布,機子的價格比較貴一些。請搜索濟南星藍科技,我們可以實現你的夢想

⑤ 80年代露天電影幕布是少寸

老式的35m m電影機銀幕,十字布銀幕尺寸是4M x2.92M 16m m電影銀幕尺寸是3Mx2·19米

⑥ 六七十年代,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什麼場面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非常壯觀的場面,因為來看電影的人有很多,在這個時候非常容易出現人擠人的情況。而且在這個時候大家也會非常的開心,同時也會讓大家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體驗。即使被蚊蟲叮咬,大家也不會選擇回家。是看電影的非常多,所以很多人站在最後面,根本不知道電影里演的是什麼。

所以很多年輕人體會不到他們的那種快樂,因為大部分年輕人會跟自己的朋友一起去電影院看電影。這個時候大家也體會不到,看露天電影的那種心情。而且現在的年輕人有很多的娛樂活動,還有一些朋友可能會跟朋友一起去游樂園玩耍。然而在他們那個年代,唯一的娛樂活動可能就是看露天電影了。甚至還有一些人坐在了別人家的牆頭上去看電影,看到了這樣的場景之後,也讓很多人覺得如今的生活非常的不容易。

⑦ 老式電影放映機幕布是幾米寬幾米長

老式的35m m電影機銀幕,十字布銀幕尺寸是4M x2.92M 16m m電影銀幕尺寸是3Mx2·19米由安徽省蕪湖市強力帆布廠出品質量比較好。

⑧ 回想起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是什麼感覺印象最深的是哪部

「看電影了,看電影了」童年的回憶,歷歷在目。

顧不上吃飯,拿好板凳,佔好地方等著放映,天漸漸黑了下來,大人孩子們逐漸在增多,周圍的小夥伴們在跑著跳著,大人們在談論著家長里短。

⑨ 回想起小時候看露天電影,是什麼感覺印象最深的是哪部

露天電影,童年的快樂!

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文化 娛樂 生活十分單調,村民們每天忙碌在田間地頭,那時候,如果晚上可以看一場露天電影,是村民盼望已久解乏最好的樂趣。放學剛回家,一聽說今晚有電影,心早已插上了翅膀。我屁顛屁顛地粘著媽媽快做飯,不然搶不到好位置了。好不容易端上飯,我不知品味,狼吞虎咽,如圈中小豬吃食,弄得滿臉都是飯粒。媽媽還沒有來得及收拾,我抱起小板凳沖出門外,大聲疾呼:「看電影去了,看電影去了……」接著其他小夥伴一唱一和,「我不去,我不去,小狗喜歡看電影。」嘴上這么說,沒命地抱著板凳疾馳,嘴裡還伴奏:「駕、駕、駕……」真有點小馬奔騰的場面。離很遠就看到有人爬樹掛電影屏幕。放電影的地方有講究,第一需要在寬敞的地方放置放映機,以方便鄉親們觀看。其次,最好前方有兩棵相距合適的大樹,可以掛屏幕。那個時候可沒有廣場這個概念,更別提廣場舞。我們村中央有個大池塘,雖然塘底坑坑窪窪,能裝人。只要電影好看,咱不計較。電影放映員一臉嚴肅,默不作聲地在電影箱子上倒片子。我們這些孩子們緊緊圍繞在他的周圍,都想伸手摸摸,如果能搖搖就更好了。片子倒好以後就開始放電影了,星空之下,放映機投射的光束播放著另一個世界的故事,至今回憶起來那種美好,都似乎只存在於夢中。在我的記憶中,看過的這些電影印象深刻:80年代,在我童年的時候最喜歡看的電影是戰斗片,那時還是黑白影片《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狼牙山五壯士》《大刀記》《雞毛信》《上甘嶺》《地雷戰》等,
其中記憶深刻,刻骨銘心的影片是小時候看過的《雞毛信》劇情內容記憶猶新,歷歷在目。作品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抗日根據地龍門村,有趙姓父子倆,父親老趙是民兵中隊長,十二歲的兒子海娃是兒童團團長。一天,父親得到鬼子要進山搶糧的消息,便讓海娃送一封有關攻打敵人炮樓的雞毛信給八路軍。海娃以放羊作掩護,攜信上路。 不料途中遭遇鬼子,海娃急中生智,將信藏在了頭羊的大尾巴下面。鬼子們搶了海娃的羊,還逼迫他帶路去龍門村。 晚上,海娃乘敵人熟睡時,取信逃跑。途中,信一度失而復得,但海娃卻再次被敵人抓住。機智勇敢的海娃故意把敵人引入歧途,至此,敵人才知中計,拔槍打傷海娃的手。 千鈞一發的時刻,八路軍趕來搭救,全殲了敵兵。海娃完成送信任務後暈倒了,八路軍根據雞毛信里提供的情報,炸毀了敵人的炮樓,並活捉了貓眼司令。看完電影回到家已經十點多了,
媽媽催促著:「快去睡覺,明天還上學呢?」我連忙鑽進被窩,卻怎麼也睡不著,明天又會在哪兒放電影呢,露天電影對於我們這輩人來說,是一種不可磨滅的影像,是一種難以忘懷的往事,露天電影帶給我快樂和慰藉,是那個時代的精神嚮往。
露天電影是我童年時代最美好的記憶,更是一種難以忘懷的鄉愁……

「看電影啰!」「今晚在哪個寨子放電影呀?」「今晚的放的是什麼電影」……孩童時期呼朋喚友去看電影的話語聲,至今彷彿還在耳畔響起!

露天電影,是七八十年代小孩大人男人女人最受歡迎的一種 娛樂 方式,哪個寨子有電影都會去看,走路涉水也不讓落下一場;哪個寨子有電影,那寨里就像過年一樣熱鬧,儼然成了歡樂的海洋;電影在本寨子放的話,還要早早的搬個長板凳曬谷場去號位,占據最好佳觀影位置,還熱情主動幫電影師傅拉影幕和搬一些必要物件,心裡想著能快點放影好一睹為快;要是電影是在別的寨子放影,放學回家看到父母做晚飯菜慢了,就草草吃點上頓剩的冷飯菜填飽小肚子,抓緊時間早早的趕去看電影,生怕錯過精彩的片段而留下不完整的遺憾!

從兒童時期到少年時代看了不少電影。在兒童時期,我記得最先看的第一部電影是《渡江偵察記》,然後就相繼看了《地道戰》《平原游擊隊》《地雷戰》《解放石家莊》《南征北戰》《沙家浜》等等,兒童時期所看的電影大部是戰爭類型的。

到了少年時代,多數是看香港的武功武打影片,比《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萬水千山總是情》等等,但印象最深的就是《金光大道》這部電影,記得當時在鄉中學放影,從家裡步行到中學要20多分鍾,看完電影返回家途中遇到大雷電暴雨還伴有大風,當時還因太瘦小還被風吹下路邊的小水溝,幸好沒傷到自己,爬起繼續跑,等到家後整個人也就成了落湯雞。即使這樣,也覺得好快樂的,也許是因為享受到「影後之雨」這個小插曲,才令我記憶深刻,使我至今難以忘懷!

露天電影確實是一個美好的回憶。

「看電影了,看電影了」童年的回憶,歷歷在目。顧不上吃飯,拿好板凳,佔好地方等著放映,天漸漸黑了下來,大人孩子們逐漸在增多,周圍的小夥伴們在跑著跳著,大人們在談論著家長里短。時間到了,放映開始,說話和嬉鬧聲瞬間靜了下來,特別有時新電影片,兩個村莊在同一晚上放映,也就需要跑片,偶爾會晚一點時間,那個等待真是急死人啊!換片時,又急忙跑到放映機跟前觀看,跑到幕布後邊嬉鬧,那時的場景真是人員眾多,議論紛紛,一晚上兩部電影,真是過癮的很。

時間的推移,一日並一日地向前航行著,從電視機的普及,到寬頻網路的入戶,到現在的智能手機,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看到電影,露天電影已經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離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了。現在的時代在城鎮和鄉村早已不時興放映露天電影了。

但今晚的電影註定沒有幾個人看,而如今也能難找回當初那種氛圍,回憶是種很奇怪的東西,以前電影里的人物,畫面,已深深印在腦海里,在時間的長河裡也是揮之不去。即使在影院里看,我們也再難找回以前看露天電影時的那種輕松,單純,自由,快樂的感覺了。

一陣夜風吹過,拉回思緒,夜以涼,眼看著幕布越離越遠,心情起伏,但對兒時看電影那種懷念格外清晰。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社會 在不斷的進步, 科技 技術力量在不斷的革新,但自己內心深處對兒時露天電影的情懷越發深刻!

說起露天電影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有印象,這種獨特的電影播放形式從五十年代開始直到21世紀初逐漸消失,應該說露天電影是幾代農村人共有的記憶,曾經帶給了人們很多美好的回憶,直到現在回想起來還帶有鄉愁般的懷念

在那個 娛樂 項目匱乏的年代,露天電影是農村非常重要的 娛樂 活動,是日常生活里難得的消遣方式。

放露天電影,對環境要求一點也不高,只要有一片寬敞的空地就行,看露天電影是全村人最重要的 娛樂 活動

傍晚的時候,一家幾口,成群結隊,每人手裡拿著椅子,夾著小板凳,成群結隊從四面八方趕來看電影。大家都想早點趕到,可以坐在前排離幕布近的位置,生怕去得晚了占不到好位置。那種迫不及待絕對不是現在玩手機、電腦的人所能想像和體會的

夏天天長,看露天電影必須得等天色完全暗下來,於是,在等待的這段時間里,放映場的空地上又成了人們嬉戲打鬧的地方。孩子們在四圍亂竄,大人們互相問候,聊著家長里短,露天電影場地充滿著歡樂喜慶的氣氛。

終於,放映機射出一束強烈的光,一會兒,銀幕上出現了光芒四射的五角星,電影開始了。全場頓時安靜下來,伴著放映機輕微的沙沙聲,電影中響亮的人物對白透過空曠的村野飄向遠方。

在那個單調的年代,露天電影上放的片子來來回回就那幾部,即使看過多遍人們依然樂此不疲,絲毫沒有覺得這些反反復復播放的片子覺得單調。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 娛樂 方式也更加多樣化,歌舞廳、酒吧、KTV等地更是成了都市人活躍的新場所。人們對電影的熱情不再有從前看露天電影那種快樂的感覺,也和露天電影一起消失得無影無蹤,似乎再也難找回。有時候做夢都想回到兒時重溫一下那時的美好時光。

「看電影咯」,隨著一聲吆喝聲,家家戶戶拿著小板凳結伴而行,到達指定的位置,觀看一場露天電影。(不知道你們的露天電影在哪裡放映,我小時候的記憶就是學校的操場)

電影播放前,絕對是人聲鼎沸,「哭鬧的嬰孩」「瓜子西瓜要嗎?」「因設備新奇觀摩的孩童」......但是一旦電影播放,那些奇奇怪怪走動的身影和莫名其妙嗦嗦的聲音都消失了,大家一同沉浸在了電影的情節中,要不是不約而同的大笑和同仇敵愾的憤恨,都快忘卻了置身人海的環境。

那時的一部電影仿若一桌大餐硬菜,人們懷著「敬畏」之心來欣賞一部電影。那時電影行業的從業者也以「文化倡導者」「精神糧食播種者」的形象約束要求自己,打造了一系列高本質的電影題材,例如《地道戰》、《地雷戰》、《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萬水千山總是情》等等,給幕布前的觀眾留下了茶餘飯後傲人的談資。

播放電影《地道戰》時,給我兒時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人民用智慧,用地道戰來曲線應對敵人的瘋狂,就連劇中的小朋友都那樣的睿智勇敢。敵人的丑態和無知以及種種拙劣的伎倆都被人民用智慧化解。那時常幻想自己是其中一員,在腦海中與敵人英勇作戰。(我估計自己超強的幻想能力就是那個時候被鍛煉出來的)

如今的電影市場,內容題材豐富,上到宇宙星辰與外星人叫板,下到探秘深海魚怪,左去穿越古代統一天下,右去未來留下燦爛色彩。雖然題材豐富了,但是對電影的『』敬畏感」也慢慢淡去,也造成了良莠不齊的影視市場畸形發展。

現在也有一些老人偶爾坐在街邊,看著商鋪為吸引流量,在LED上播放的電影,沒了兒時的快樂,沒了年代的題材,盯著索然無味的題材。偶爾路過的年輕人還會不時露出鄙夷的目光。

其實他們不知道,這些人哪是在看電影,他們是在「憶童年」。

要說看露天電影70後、80後的朋友一定印象最深刻吧?因為那是那個年代人的美好記憶。現在回想起來讓我感慨萬千,因為那種刻骨銘心的往事再也回不去了!

「全體村民注意了,今晚村部放電影:地雷戰、地道戰,吃過晚飯抓緊時間過來觀看」。村部的大喇叭里反復傳來老村長那熟悉的聲音。孩子們聽到今晚村部要放電影都高興的跳了起來,飯都顧不上吃了約上一起玩的小夥伴一起向村部跑去,都想提前去佔好位置和看下放映員是如何布置放影設備。

那時候村裡放露天電影的場地,都選在村小學的操場上,一塊潔白的熒幕布用繩子綁在兩棵樹上,兩個超大號的喇叭也固定在樹上這就完成了。最後一步是放映員開啟放影機,一道刺眼的白光直射到白色的熒幕上,神奇的是這道光很快就放大、放大再放大直到鋪滿整個熒幕布。此時有幾個調皮的小夥伴站直身子擋住投射的白光,銀幕上馬上就出現了他們手舞足蹈的影子!搞得大家嬉笑連連…

這時候天已經開始變暗了,操場上也已經坐了不少來看電影的鄉親們,且路上還有不少鄉親還在陸陸續續趕來。此時操場上已經人頭攢動,人聲鼎沸了,孩子的叫喊聲哭聲、大人們的交談聲說笑聲、大喇叭播放的音樂聲、場外小商販們的叫賣聲…匯集成露天電影放映前的交響樂!

讓我印象最深的電影名字叫:《地道戰》,「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千萬…」伴隨著這強有力的曲子讓我們好像回到了那戰火紛飛的時代,聽著這首歌讓我們這些孩子都感覺特別振奮!電影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這部電影有兩個地方讓我記憶深刻:

1.一群喪盡天良的鬼子在冀中平原上頻繁進行大規模的掃盪,狼煙四起。面對鬼子瘋狂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下冀中人民沒有絲毫畏懼,他們利用智慧、勇氣與力量團結一心利用地道一次又一次地擊退日寇。

2.條條地道,場場戰斗,時而緊張萬分,時而讓人拍手稱快。印象最深刻的是戰士們用牆上的小眼左打一槍,右放一炮。讓鬼子摸不著頭腦,在村子裡東奔西跑,抱頭鼠竄。神秘的地道埋伏著神出鬼沒的游記隊戰士,他們雖然沒有先進的武器,但有最聰明的土辦法—地道戰,有最強大的後備軍—老百姓。他們之所以贏得勝利,靠的是正義的力量,靠的是智慧的頭腦,靠的是人民堅定的支持!

李連傑主演的《少林寺》是1982年上映的,我看《少林寺》那會兒,應該是90年前後,這樣算下來,這個影片從上映到我看的時候應該差不多有10年了,當時應該是夏天的時候,鎮上的 體育 場集中露天放映,鄰居一大幫孩子每天晚上去 體育 場玩,我大概跟著看了3、4場,加上後來CCTV-6和別的頻道看過的,不下10遍。

這是中國影史上的一個神話!據統計,這部影片以0.1-0.3元/張的票價,取得1.4億的票房,觀影達5億人次。很多人會質疑這個數據,覺得太假了。老實說,我也覺得假,因為觀影人次5億這絕對少報了。

《少林寺》這部影片的放映,對當時的群眾來說,絕對稱得上是一個萬人空巷的事情。那時的電影院很少,一部分人去影院看,更多的人是單位在大禮堂集中放映或者乾脆像我小時候那樣集中露天放映,蹭票看的觀眾們不計其數,更別提有的人豈止是一遍兩遍地看,根本是十遍八遍地看!

那會的中國,可能大半的人都看過這部電影,這放在今天完全是一件無法想像的事情!

想起我們小時候,我認為印象最深的電影是《三打白骨精》電影,記得是半夜裡爬起來去看的,因為一部電影機器一個晚上要演幾個村,所以睡醒一覺去看,那時感到無比的幸福,小時候看到打日本鬼子的嚇得心裡砰砰跳,真是迷迷糊糊的童年,每當上學走在鄉間的小路上,聽著知聊聲聲叫著夏天,回憶起來多麼遐逸的感覺,可童年只能在記憶里!

村裡露天電影

提到電影,很多人可能會想到安靜的坐在電影院觀看,或者是利用電腦、電視機以及其他設備觀看

這些習以為常的生活,讓很多人覺得除非有什麼新電影,引起觀眾或讀者的注意,否則對於看電影這樣的文化消費或者 娛樂 消遣,已經不足為奇。

但是,我在這里所要講的是鄉村露天電影。這種電影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那可是個新鮮事。首先,需要找一塊空曠的地面,搭起架子或者借著牆體,布置一塊帆布做銀幕;

其次,各家出力,七拼八湊幾排板凳,就是最簡單的露天電影院。然後,附近幾個村裡的男女老幼坐在一起,像廟會一樣熱鬧,他們一邊看著電影,一邊聊著家常、嗑瓜子、喝茶。小孩子已經早早到了,坐在最前排,滿滿的擠在一處。

回想這樣的場景,即使在現如今的農村也變得不易見到。 前不久,在這個春光明媚,蛙聲此起彼伏的季節,我回到老家。到了傍晚的時分,就能隱約聽到外面小孩子的歡叫聲,估計他們比較興奮,說是今晚在村前面又要放電影了!小孩子們也都是圖個熱鬧,也算是找到個好機會,聚一聚似的。現如今看電影也不是什麼奢侈的事情,但是,能夠大家有機會聚在一起,這件事足以讓他們變得歡欣鼓舞! 記得我自己小的時候,也看過這樣用帆布做銀幕的電影,頭一次看見便覺得挺新鮮。至於電影的內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凈。那時候,我還是一名小學生,懵懵懂懂的,什麼也都感到好奇。老師說,學校要准備放電影給大家看,於是歡天喜地的去搬桌子和凳子。由於半天功夫不用上課,片刻的偷歡,這內心的快活也是不言而喻的,正如古人說的,「偷得浮生半日閑」。

那時候,鄉村小學的設備還是很簡陋的,看一場電影,

還需要找來布幔將教室的窗戶遮起來,防止陽光進入,從而影響電影的播放效果。於是,我們在高年級的同學指揮下,各自坐在布置好的教室里,等著觀看電影。當時,我們可認真了,不僅要求每個人回家准備2元錢,作為上交學校的電影費,而且還需要我們寫一篇觀後感。這讓我們簡直是如臨大敵。一上午的時光,我們都非常認真的坐在那裡,試圖記住電影里的每一個細節,然後認認真真地寫作文……

現在回想起來,時間過得真快,現在的我們早已都不是當年的小學生,進入學校多多少少都有些陌生感以及似曾相識的親切感!而昔日看電影的熱情,現在也不知從哪裡能找得到!? 在老家的那一場露天電影,本來我是不打算去村前看的,現如今家家都有網路,一般什麼電影都能看到,大晚上走到村前看電影,不免覺得沒有什麼意思。但是,看到村裡老人小孩的那股興奮勁,我也就湊過去,看個熱鬧了。

一開始,的確很熱鬧!村裡的男女老幼都來了,像是點卯一樣,大家聚在一起。尤其是小孩子最認真,帶著小板凳像我們小時候一樣,不是安安穩穩坐在一起,而偏偏是擠在一起,擠出個一身汗,出點力才高興。大人們自然閑聊的多,具體也不是十分關心電影的內容,聊聊一會兒,許多人也就各自散了。最後只剩下,一些精力旺盛的小孩,還有一些悠閑的老人安安穩穩地坐在那裡。這倒讓我有些擔心,擔心這場電影,還沒有結束,人都各自回家休息了,那麼放電影的人豈不是很尷尬!?

現在回過頭試想那些看電影的老人和小孩,也像今天的鄉村一樣,不復有昔日的熱鬧、繁盛,並隨著這個時代的步伐在走遠、凋零!回首看到那電影的銀幕漸漸破爛,對於看電影的心境也不復當年!

小時候,奶奶住的對面有個空場,那是我們老街的露天電影院。在那個精神文明匱乏的年代,電影對於我們小孩子而言簡直是一場盛宴,我們對它的期盼不亞於對過年的期盼,曾經帶給了我們太多的美好回憶。如果得知要放電影了,我們一天的心都是激動不安的。當夕陽的余輝還掛在後山,我們晚飯也顧不上吃幾口,就端一個小板凳一路小跑來到現場,有蹲著的,坐著的,站著的,還有像猴子一般在場院跑來跑去的,沒有片刻老實。為了佔一個絕佳的看電影角度,調皮的男孩子各顯十八般武藝,有的爬上了樹,有的甚至爬上了房頂。《地道戰》《上甘嶺》《智取華山》《歸心似箭》《渡江偵察記》等等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電影一開場,屏幕上五角星閃閃發光,盡管當時「八一電影製片廠」幾個字我還不認識,但我知道這片是打仗的電影,特興奮。而引以自豪的是,街上所有的長輩都喜歡我的是,在閑暇時,他們會捉弄我,讓我把看過的電影用自己稚嫩的語言演繹出來,講給他們聽,每當這個時候,我就很認真地,站得筆直,一五一十地、繪聲繪色地講,然後他們笑成一團,不過很好地鍛煉了我的表達能力。

說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我人生第一首會唱的歌竟不是兒歌,不是童謠,而是露天電影《歸心似箭》的插曲《雁南飛》(當然只是哼哼旋律而已)那時約五六歲吧,從此旋律伴隨一生,是我當時最喜歡的影片。那個年代的人們純情,歌曲也純情,一首首旋律流暢,感情優美,曲調婉轉,特別抒情,很好地表達整個 社會 的人們被喚醒的美感意識的純情朦朧期。每每唱起,男女主角依依不捨的場景,天空秋雁南飛的畫面躍然腦海,歌曲與電影的渾然整體,相互映襯,相得益彰。那時早期歌曲與現今豐富多彩、五花八門的流行歌曲的創作手法和詞曲的相比,其含蓄抒情,語境幽美的詩詞,旋律悠揚,千轉百回的音韻,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在此,代表那個年代所有看過露天電影的小夥伴,向這些經典致敬!

如今的中國電影表面上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但大量的 社會 精英,特別是知識階層已經不進電影院了,這和當年經典電影出來之後萬人空巷形成鮮明對比。現在的電影喪失了對中年以上觀眾的吸引力,所以現在去電影院,更多的是尋找逝去的情懷。

⑩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這個在露天看電影是我們小時候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影像中太深刻了,那個時候先帶上小板凳去佔位置,喊上小朋友,一片空地上擺著放映機還搭了一個白布架子。

專用放映機

90年代好樸素啊!

人們坐在一起好溫馨啊!

在學校讀書每個禮拜五也會看電影。全校一起看。真好,那個時候覺得新鮮人滿為患熱鬧的很,很喜歡那種感覺。

在黑燈瞎火的農村夜晚沒有什麼 娛樂 項目,免費露天電影這種大眾消費很受歡迎,不論是戰爭片還是喜劇片都是鄉親們的精神大餐。

影片上影還早,大夥就匆匆吃過晚飯趕往空曠場地,一手牽小孩一手拿木凳,不時和熟人打招呼;一個個眼神里充滿了精彩故事的期待。

搶占靠前的位置是每個人心裡的一件大事,因為坐前排可以看清楚、聽真切,還沒有人干擾;於是大家想方設法往前坐,笑臉多了,客氣話此起彼伏。

電影正片開始之前加一段宣傳片,什麼沼氣修建、蠶桑管理等等,小孩子不感興趣,在人群里追逐、打鬧;一些准備找對象的男青年醉翁之意不在酒,眼神不住也往女青年身上瞟。

正片終於開始,喧鬧的廣場變得啞雀無聲,人們的表情變得嚴肅起來,眼睛都不肯多眨,生怕精彩情節一閃而過。

電影劇終,大夥歡呼起來,議論著故事的每一個細節;忘記了寒風的吹拂和坐硬板凳的疼痛,過了一把癮足夠了。

農村看露天電影,最鼎盛時期是文革結束後的七十年代未期及八十年代。那時候經過文革十年中的娛樂單一單調,十億人民看八個樣板戲。到一下子解放放開,大量的文革前拍攝的故事片,進口譯製片復映,加上當時農村文化文娛節目嚴重缺乏,電視未普及。所以農村每一次放露天電影都好象節目一樣,隔村隔鄉都來觀看,真是人山人海。我有幸曾經當過那個時期的,農村流動電影隊中的一名放映員。見證和經厲過那段非凡歲月,終身難忘,現在還很懷念那個時期一些場景。農村流動電影,分為三種機型,一種是35mm的,稱為大機隊,由兩部放映機組成,中間不用停下來停映換片,跟電影院一樣機型一樣放映形式,畫面及聲音質量較好。第二種是16mm機型,稱為中機隊,單機放映,因此換片時要停映,是農村電影的主力軍,這種機型的拷貝(放映用的膠片)最多,影片內容最齊全豐富。第三種七十年代未期才出現的8.75mm機型,是35mm拷貝的四份之一,稱小機隊,是普及型。此機種靈活簡單方便,很適宜轉移場地,深入到每一個角落。

在我的印象中,農村放露天電影,應該是從1964年農村 社會 主義教育運動(簡稱四清運動)開始的,那時縣電影院組織了農村電影巡迴放映。因為農村面積廣,縣里下農村的放映隊才幾個,因此,在農村看上一場露天電影,也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只要一得到周邊有放映電影的消息,就會興高采烈,奔走相告。

天黑了,大人們在隊里出工的散工了,我們這些小朋友也把牛關進牛棚。大人們就開始准備走夜路的照明,用干衫木皮或者干麻桿束成一把,也有用干竹片的,然後用繩子縛緊,點燃後就是很好的照明物了。院子里走夜路也有用手電筒的,這些人家大多是有人在外面參加了工作的。

記得看第一部露天電影好像叫《奪印》,說的是階級敵人用糖衣炮彈進攻,腐蝕拉攏幹部,使他們喪失階級立場。劇中一句台詞,至今仍然念念不忘,一個美女地主婆在喊:「何支書,吃早飯啦!"

我與院子里的一個老光棍,算是影迷了。老光棍輩份大,算起來是我的高叔祖了。只要周邊哪個大隊有電影,走七八里夜路,我們也會在所不辭。因此,當時流行的一些電影,我們大多數看過。比如《劉三姐》,《打銅鑼補鍋》,《渡江偵察記》,《上甘嶺》,《地道戰》,《地雷戰》等等。七十年代後,我招工到了到了後來的國企,我們廠里也有放映機,每周都有電影看。

八十年代初,一種更加輕便的,適合於農村放映的8、75拷貝小型放映機問世,農村電影得到了進一步普及,我們縣每個鄉都成立了電影放映隊,群眾看電影不再是一種奢望,可以就近在家門口看露天電影了。

要說體驗,還真是有一點,感嘆我們的 科技 發展得真快。我們過去要跑老遠才能看到的電影,現在坐在家裡,想看什麼影片,點開就有,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現在的人,誰還願意走夜路,去看露天電影呢?

科技 發展快,替代也在加快。這些年電視替代了電影,現在又興起了手機熱,真的要與時俱進,努力學習,才能不落伍啊。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挺有意思的,我小時候就看過很多場這樣的電影。

先說說看電影之前,全村人不論男女老少,拖家帶口,都搬上自家的小板凳,浩浩盪盪地往大隊趕(我們當時是在大隊放露天電影的)。

很多人會帶上瓜子之類的零食,我小時候常常在春天的時候,跟小夥伴去野地里去挖「羊了冠」,就是一種可以吃根莖的小野菜,我到現在也不知道它的學名,我看電影的時候會洗上一大把揣在兜里,待到看電影的時候吃,美滋滋地邊吃邊看,那味道有點甜絲絲還有一點辣。

再說回放電影這事,一般電影沒開始之前,場院上是十分熱鬧的,簡直可以用「人聲鼎沸」來形容,孩子哭老婆叫,有吃晚飯早先去佔座的,在身邊清出來他的「一畝三分地」,那裡就不讓別人坐了。有拿著手電筒滿場晃大呼小叫喊人的。在電影放映之前,那場景絕對不亞於現在早市的熱鬧……。

待到電影開始了,雖然安靜一些,但還是偶爾有喧鬧聲從某個方位響起,要想有現在城裡電影院里那種絕對的安靜,不存在的。當時的感覺跟現在的擠公交有點像,一村子人都來了,有時候還有外村來湊熱鬧的,鬧鬧哄哄的。

那時候看的電影,印象深刻的有《紅高粱》,當時我好像也看不太明白,只記得一大群光著膀子的漢子抬著酒,唱「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再就是聊齋,我記得那時我10歲左右,有一次忘了什麼原因了,家裡人都沒去看電影,我自己去的。當天晚上大月亮地,一點都不黑,我壯著膽子回家,可是看聊齋的「後遺症」還是落下了,那之後好幾天都不過勁,在家看啥都像是顆血淋淋的心臟在那裡跳,簡直嚇個半死。

我那時候小,對男女之事還不太懂,但有些這方面的鏡頭還是記得,聊齋里有個鏡頭是有個男人把胳膊割開,擠血滴在一個女人的肚臍里,當時記得那女人肚皮白白嫩嫩的,感覺好羞恥。現在想來有些可笑,怎麼一個肚皮就能讓個孩子感覺羞恥呢。

其餘的電影記不太清,好像看過劉曉慶演的小花,還有一個電影,忘了是什麼名字了,只記得他男主角當時蠻帥的,後來才知道那是李連傑,那部電影是他早期的作品。

還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是我們村有個人在去別村看電影時,遇到了鬼打牆。

那次是在二隊放電影,我們村子是三隊,去二隊要經過我們村頭的一個大坑,那大坑雨水充足的時候是蓄滿水的,趕上乾旱年頭的話,就單純的是個老大的坑了。大坑旁邊種著白樺樹,晚上颳起風來,樹影婆娑的,在加上樹葉子嘩嘩啦啦響,怪瘮人的,我們一幫人一起搭伴走倒也沒啥,要是單獨一個人肯定會害怕。

當天我看完電影和村裡人一起回來,美美地睡下。第二天,卻聽昨天一起看電影的五嬸子說,劉四昨天一晚上都沒走回村子,整整圍著那個大坑轉了一宿,說是遇到了鬼打牆。我聽了嚇出一身冷汗,還好我沒野到自己單獨去外村看電影,否則我也會遇到鬼打牆。

五六十年代農村放露天電影.那可是農村大人小孩最高興熱鬧的時候.吃過晚飯基本是家家鎖門到場.牆上樹上爬的都是人.村裡領導先講幾句話.然後先放幻燈片」再放記錄片.最後放的才是正片..放到最關鍵處.人人都鳥無聲息.全神貫注.只聽到電影機的達達聲.半路很少有人離開.一直放完影片人們才如夢初醒.戀戀不舍的回家

那是七八十年代的事了。

學校里也組織看露天電影《小兵張嘎》《閃閃紅星》等。

村裡每隔些日子就請放影隊到村裡放電影。

得知消息,村民們,尤其是小孩子們都早早地吃過晚飯,拿著凳子,椅子走到屏幕前坐好,等著看電影。

屏幕其實就是一張白色的布,掛得高高的(對於當時我來說)。

等到人們都坐好了,最後面的放映員就用放影機,也就是投影儀把某部電影的內容投放在前面的白色幕布上,人們就開始看電影了。

小時候放學後,聽說村裡晚上演電影就特興奮,吃過晚飯就趕緊拿起小凳子跑到演電影的地方,找個好地方,坐下來等著看電影。

放影前,人們三五成群地往那聚集,有說有笑,互相打著招呼。

看電影是小時候最有趣的事。

在農村看露天電影是怎樣一種體驗 ?太美了,比過年還高興,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也就剛記事,隱約還記得村裡演電影,動畫片 ,紅軍橋,那時候太小了什麼也沒記住,就記住白狗子掉下水淹死了,因為太小了,只看了個開頭,就呼呼大睡了,電影演晚了才醒,演的什麼,真的不知道。後來慢慢長大了 ,才開始記住了電影的名字。小時候什麼 娛樂 活動都沒有,最美最高興的事就是看露天電影,也不是常有,一個月就那麼幾場,盼星星,盼月亮似的,白天大喇叭 廣播,貧下中農同志們,社員同志們,今天晚上我大隊放映電影,電影的名字是平原游擊隊,希望大家准時觀看,天還沒黑,就開始掛幕,地點就是村當中棉站下坎,河邊,有兩顆樹 ,把繩子扔到樹杈上,一群孩子幫忙,才把銀幕掛起來,一會全村人都拿著凳子來了,嘰嘰喳喳的可熱鬧了,放電影的先要對光,一道強光打在銀幕上 ,左挪右移,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正,小孩子把手伸出來,做各種各樣的動作,銀幕上留下他們的首影,老鷹捉小雞,太好玩了,放電影的一通罵,小孩子才不敢淘氣了,電影就開始了。那時候的電影百分之八十都是黑白的,幾乎很少是彩色的,我們管它叫帶色的。最開始是加片,一般是新聞簡報,相當於新聞聯播,就是國家大事 ,接見外賓什麼的 ,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紅旗渠,消滅小地老虎,農業學大寨。有時候演到一半 或剛演個開頭,下雨了,或者停電了,大家這個罵呀,就是不家走,等著來電,演完都後半夜了。更可氣的是傳的非常廣,說晚上演電影,演電影的沒來,大夥一個勁的罵娘,編了個順口溜,叫加片磨鞋底,白跑英雄傳。那個時候看過的電影實在太多了,黑白故事片有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回民之隊,洪湖赤衛隊,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英雄兒女,三進三出,家,我這一輩子,奪印,李雙雙,李二嫂改嫁,小二黑結婚,鋼鐵戰士,戰友,奇襲,鐵道衛士,雷鋒,斗鯊,古剎鍾聲,野火春風斗古城,四零五謀殺案,保密局的槍聲,特高課在行動,五十號兵站,虎膽英雄,智取華山,柳堡的故事,烈火中永生,永不消失的電波,暴風驟雨,滿意不滿意,李時珍,喬老爺上轎,楊乃武與小白菜,等等,太多了,記不住了,彩色電影不是很多,印象深刻的是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紅燈記,杜鵑山,青松嶺,艷陽天,金光大道,激戰無名川,火紅的年代,海霞,戴手銬的旅客,黑三角,決裂,春苗,紅雨,風雨下鍾山,拔歌的故事,從奴隸到將軍,北斗,霓虹燈下的哨兵,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寶蓮燈,歸心似箭,駱駝祥子,戰上海,珊瑚島上的死光,甲午風雲,紅色娘子軍,梁山伯與祝英台,追魚,紅樓夢,鐵甲零零八,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野豬林,難忘的戰斗,等等,外國故事片也不少,看不見的戰線,鮮花盛開的村莊,賣花姑娘,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追捕,佐羅,泥羅河上的慘案,七十九級台階,寧死不屈,腳印,多瑙河之波,列寧在一九一八,地下游擊隊,埃及艷後,東方夜譚,鄉村女教師,一個護士的故事,摘蘋果的時候,火車司機的兒子,沸騰的生活,流浪者,奴里,葉塞尼亞,巴黎聖母院,回故鄉之路,伏擊戰,保爾柯察金,百萬英鎊,淘金記,大蓬車,戰斗的早晨,海岸風雷,東方快車謀殺案。等等數也數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