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靜靜的頓河簡介
靜靜的頓河》前蘇聯肖洛霍夫著,全書共4部,分別在1928、1929、1933、1940出版,以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2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國內戰爭這一動盪歷史時期為背景,通過頓河地域哥薩克在戰爭和革命過程中的遭遇,反映出由於革命和戰爭的結果,人們在風尚、生活和心理狀態中所發生的巨大變動。主人公葛利高里體現了中農階層在革命進程中搖擺不定的特點,也體現了哥薩克這一特殊社會階層的傳統觀念,他的悲劇命運與這些特點和他所處的歷史潮流息息相關。在小說中個人傳記和個人感情波動相結合。小說具有史詩與悲劇相結合的藝術風格。風景描寫洋溢著頓河草原的氣息,襯托著人物的心境。
小說作者因這布巨著或者1965年諾貝爾文學獎.
美學追求:
蘇聯20年代以國內戰爭與革命為題材的作品,層出不窮,但大多是以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為主人公,歌頌他們高尚的品質、為革命獻身的英雄主義精神和艱苦奮斗的英雄事跡。這樣一批文學,多有「應命」文學的痕跡,塑造人物上有「高、大、全」式的弊病,雖然自稱「革命現實主義」,但都具有粉飾和拔高的不「現實」的通病。而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卻是一個例外,這是「一部使世界為之驚異的書」,其最大的特點,就在於肖洛霍夫從另外一個美學視角展現了戰爭與革命,偉大之處在於--如他自己所言,他是寫「白軍對紅軍的斗爭,而不是紅軍對白軍的斗爭」,也就是說,是從「人」的角度來審視革命,而不是從革命的角度來批評「人」。在這里,他的現實主義與人道主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肖洛霍夫繼承並發展了托爾斯泰那種把道德意識與審美意識相結合的美學傳統,以一個藝術家全部的良知,直面現實,懷著深厚的人道主義同情,譜寫了一曲悲劇主題的偉大史詩。為了實踐這種人道主義追求,在《靜靜的頓河》中,作者運用了一種不同於「革命現實主義」的真正的現實主義原則,即:不粉飾現實、不拔高人物、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這幾點說起來雖然簡單,但在當時萬馬齊喑的蘇聯文壇卻是非常勇敢和難能可貴的。
肖洛霍夫一貫堅持藝術真實要遵循生活真實的原則,他曾告誡年輕的作家:「作家在小事情上違背真實,便會引起讀者的懷疑,讀者會想,在大的問題上可能他也會撒謊。」敢於面對現實,敢於秉筆直書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這是肖洛霍夫藝術的良知,也是他在現實主義美學上的獨創性。
主題:
相對於波瀾壯闊的革命而言,個人不過是旋渦中的一滴水。滾滾向前的時代車輪在行進的路上,不可避免地要碾碎許多個人的美夢。在《靜靜的頓河》中,肖洛霍夫正是以悲憫的情懷,通過描寫主人公葛利高里與時代的復雜關系,從普通人的角度反觀大時代里的大變動,從而唱出了一首人道主義的悲歌。
《靜靜的頓河》全書四部八卷,140餘萬字,據統計共寫了434人。而在這樣宏大的篇幅中,主人公葛利高里的命運始終處於小說的中心位置。
葛利高里有兩大追求,一是愛情與婚姻,二是作為哥薩克的名譽。而在這兩個方面,葛利高里的結局都是悲慘的。在個人生活中,他動搖於妻子娜塔莉亞與情人婀克西妮亞之間,兩次回到妻子身邊,三次投入情人懷抱,使這兩個都深愛他的女人為他死得異常悲慘--娜塔莉亞痛恨丈夫的不忠,私自墮胎身亡;婀克西妮亞在與葛利高里逃亡途中,被槍打死。在哥薩克視為天職的戰士生涯中,葛利高里徘徊於白軍與紅軍之間,兩次參加紅軍,三次加入白軍,最後成了身處絕境的散兵游勇,年紀不到30卻已鬢發斑白。窮途末路之際,他把武器丟進頓河的冰水之中,回到家破人亡的故居,此時,他與巨大的、冰冷的世界的唯一聯系只是他倖存的兒子了。
造成葛利高里悲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他的哥薩克身份。哥薩克是俄國歷史上形成的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哥薩克」一詞源於突厥語,意為「自由人」。原指從中亞突厥國家逃到黑海北部從事游牧的人,後來泛指15-17世紀俄國從農奴制壓迫下逃亡出來,遷移到邊遠各地的農奴、仆從和市民。南方頓河兩岸的大草原是這些「自由人」聚居的地方之一。從16世紀開始,哥薩克因替沙皇政府鎮守邊疆,被免除勞役和賦稅,並獲得一定的奉祿和土地,同時哥薩克形成了帶有相對自治性質的組織,他們是沙皇兵力的主要來源,18世紀開始成為特殊的軍人階層。特殊的歷史一方面使哥薩克保留了許多封建思想,另一方面又使他們酷愛自由,粗獷善戰。可以說,哥薩克最大的矛盾是:內心嚮往自由,身份上又是沙皇鎮壓自由的工具。葛利高里就是在矛盾的哥薩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個青年哥薩克的代表,他有責任感、有良心,有哥薩克特有的群體歸屬意識,也有自己桀驁不馴的性格。哥薩克自身的矛盾性決定了葛利高里的迷惘:是擁護布爾什維克,因為他們許諾給受壓迫者以自由;還是選擇哥薩克,因為自己世世代代身為哥薩克。就這樣,葛利高里是千百萬在紅軍和白軍猶豫不決的哥薩克的縮影。正如葛利高里所屬的那個白軍師的師參謀長考佩洛夫所說:「一方面你是一個擁護舊時代的戰士,另一方面--請原諒我說話尖刻,又有點象個布爾什維克。」
造成葛利高里的悲劇的第二個原因是他又不僅僅是個哥薩克,而是一個善良的、有良知的人。與他那些甘心被白軍挾裹的親戚朋友不同,葛利高里除了哥薩克效忠沙皇的原則之外,還有自己的原則--良心,還有自己的獨立意志--珍惜人類生命。所以,當他第一次看白軍濫殺俘虜,就勃然大怒,幾乎殺了兇手「鍋圈兒」。此後的戰役中,葛利高里目睹了雙方的殘酷行徑,雖然為了生存,自己也要不斷地殺人,並且獲得過白軍頒發的四個喬治勛章和四個獎章,升為白軍師長,但在他的內心世界,他一直痛恨殺人、特別是無緣無故地濫殺俘虜--無論是對紅軍還是對白軍。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對戰爭漸生厭倦,幾次想放下武器。但是社會與時代的具體環境又迫使他一次次重新拿起武器。於是,葛利高里的心靈運動始終建立在內心的矛盾與斗爭之中:他厭惡白軍的腐朽反動,又對紅軍的過激行為不能容忍。而在具體行動中又始終處於無可奈何、無法選擇的狀態:在克里摩甫斯基戰役中,他勇猛地揮刀砍殺,之後又趴在地上大哭起來:「我殺死的是什麼人呀?為了上帝,砍死我吧。」在1920年他回到家鄉,卻因為遭到紅軍政權的懷疑而再次當上了叛軍。--一個獨立、渴望自由與真理的人生活在一個無法找到獨立和孤傲的世界裡,這便是葛利高里的悲劇之所在。
肖洛霍夫對葛利高里的毀滅表示了無限惋惜和同情,也對導致葛利高里毀滅的紅軍的錯誤政策和過激行為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在某種意義上,葛利高里的悲劇既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革命的悲劇和歷史的悲劇。
敘事特徵
《靜靜的頓河》是一部史詩性小說。所謂史詩,是指比較全面地反映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生活,具有結構復雜、畫面廣闊、內容豐富、意義深刻等特徵的優秀長篇敘事作品。這部作品所涵蓋的時間從1912年延續到1922年,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國內戰爭等重大歷史時期,所觸及的空間從平靜的頓河的農庄到硝煙彌漫的戰場,從混亂的白軍司令部到小村子裡的革命委員會,從列強伺機侵入的邊疆到中心地帶的城市。而這種廣闊的時空性質又不同於其他的史詩性作品。
專家指出:「同樣是規模宏偉、氣象萬千的長篇巨著,與〈戰爭與和平〉的開放性結構不同,〈靜靜的頓河〉具有的是一種紡錘性的網路結構,其紡錘的中軸乃是支配作品情節發展和人物命運的歷史潮流。歷史與人物命運的勾連處則是戰火紛飛、狼煙遍地的國內戰爭,其主要網路體系乃是主人公葛利高里馳騁疆場的足跡。」簡單而言,作者沒有如托爾斯泰一樣,高屋建瓴地給歷史的來龍去脈以高度理智的分析;也不象一般的史詩性作品,把故事放在大事年表上,猶如在寫什麼歷史的編年體講義。肖洛霍夫本人隱退在敘事之後,隱退在主人公之中,這樣一來,作者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命運、共呼吸,就象實際生活中一樣,每個人都置身歷史之中,而又未必理解歷史的走向、原因與意義。比如在作品中,對於俄國人民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劃時代的十月革命,作者「令人驚訝地」並沒有正面描述,而僅僅是用一個段落中的寥寥數語,從哥薩克所聽到的「傳聞」這一側面來略作說明。關於這個時代的著名偉人列寧,全書也只有兩處一筆帶過。
作者的視角與主人公的視角一致,這是一種現實主義的藝術視角,也是一種人道主義的視角。因為從真實的角度來衡量,人活在歷史之中,但歷史事件只有與個人命運相交織,方才顯現出歷史對於個人的真實面貌。簡而言之,《靜靜的頓河》之所以是現實主義傑作,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其史詩性與獨特個人視角相結合的藝術特色。
❷ 找一部電影,大家幫幫忙
靜靜的頓河中的第一部
一共有三部
主 演: Pyotr Glebov
Elina Bystritskaya
Zinaida Kiriyenko
Daniil Ilchenko
Lyudmila Khityayeva
Nikolai Smirnov
Natalya Arkhangelska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恢宏的電影史詩,是傑出的文學作品與傑出的電影相結合的卓越典範。影片1958年獲全蘇電影節一等獎和最佳導演獎;同年獲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1960年獲美國導演工會最佳改編影片榮譽獎。
◆小說介紹:
《靜靜的頓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小說的背景是兩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和蘇聯的國內革命戰爭)和兩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小說的情節基礎是哥薩克青年葛利高里的悲劇命運以及哥薩克群體(尤其是葛利高里一家)在動盪的歷史年代中的變遷。
小說共分4部。第一部著重描寫一次大戰前後哥薩克社會的風土人情,展示剽悍尚武、不受羈絆的哥薩克精神,以及葛利高里與阿克西妮亞的愛情生活。第二部在二月革命、科爾尼洛夫叛亂、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的襯托下,寫葛利高里受到革命哥薩克的影響,但又在紅軍和白軍之間搖擺。第三部描寫了1918年春至1919年5月間哥薩克地區出現的叛亂,葛利高里成為叛軍的一員。第四部寫白軍被擊潰,哥薩克叛亂被平息,阿克西妮亞被流彈打死,葛利高里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回到已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家鄉。
小說的中心主人公葛利高里塑造得極為鮮明,作家明確表示要通過展示這個形象的「心靈的運動」來體現「人的魅力」。人物的悲劇性和人格的魅力的有機交織,構成了這一形象特異的色彩。葛利高里是一個典型的哥薩克青年,他的悲劇首先是和歷史因襲的重負聯系在一起的。哥薩克是俄羅斯民族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熱愛勞動、崇尚自由、粗獷善戰的特質。在沙皇的愚民政策下,哥薩克階層又保留著許多中世紀的生活特點和風俗習慣,並且有著一種盲目的優越感。在葛利高里身上,一方面可以看到哥薩克中下層人民的優秀品質,如勇敢善戰、勤勞熱情、誠實正直和富於同情心,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哥薩克落後的傳統和道德偏見的影響,盲目崇拜軍人榮譽,把爭取哥薩克人的生存權和自治權看得高於一切。正因為這樣,造成了他認識真理和接受革命的艱難。他尋找中間道路的幻想在現實生活中一再碰壁。在不到五年的時間里,葛利高里兩次參加紅軍,三次投入白軍和叛軍,同各種社會力量的代表人物都發生過沖突。葛利高里的矛盾和痛苦顯然與他所屬的那個特定的群體不可分開。
葛利高里又是一個愛好思想,勤於探索的年輕人。他有敏銳的感覺和豐富的內心世界,他一生都在尋找真理。當他在一次大戰中第一次殺死一個奧地利士兵時,葛利高里立刻感到內疚:「良心使我非常難過,……我為什麼要殺死這個人呢?」這個「為什麼」中有著主人公對非正義戰爭的反思。正因為這樣,他很自然地接受了共產黨人賈蘭沙揭露帝國主義戰爭本質的談話。葛利高里與濫殺俘虜的波得捷爾珂夫之間的激烈沖突,同樣反映了主人公嫉惡如仇的個性。囿於種種主客觀原因,葛利高里一直處於搖擺之中,而每一次搖擺都是他的一次艱難的抉擇,一次精神的探求。盡管有偏見和某種思想枷鎖制約著他,但是這種精神探求的本身是真誠的。作家在這里既寫出了葛利高里的「人的魅力」,同時也指出,一個具有傑出個性的年輕人,如不能理解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他的探索只能是悲劇性的。
肖洛霍夫對小說中那些為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和鞏固不惜獻身的人們是抱肯定態度的,但是作家毫不隱諱地描寫了蘇維埃政權中的某些人對哥薩克採取的過火政策。他通過人物的口譴責道:「你們把亂說幾句的人都抓走了,殺死了!」這種錯誤行為也是導致葛利高里左右搖擺、走向悲劇的一個重要外因。
《靜靜的頓河》是一部氣勢雄渾的史詩性作品,作家的筆觸伸向了廣闊的空間,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和豐富深邃的人物命運水乳交融;在敘事方式上,小說突破了悲劇的傳統模式,沒有刻意製造的悲劇效果,卻將讀者引向更為深遠和開闊的精神境界;小說中人物眾多,個性鮮明,男女主人公塑造得豐滿而有深度;作者厚實的生活積累,使得作品的畫面極為生動,關於哥薩克習俗細節的描寫和民歌民謠的運用,又使得作品充滿了頓河鄉土氣息。
❸ 蘇聯電影靜靜的頓河是和那個國家的戰爭
電影《靜靜的頓河》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哈伊爾-肖洛霍夫的著名長篇小說,影片共分三部,
《靜靜的頓河》描繪了1912年至1922年間兩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兩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國內戰爭)中的重大歷史事件
和頓河兩岸哥薩克人在這10年中的動盪生活,廣泛地反映了哥薩克獨特的風土人情,哥薩克各個階層的變化、廣大哥薩克在復雜的歷史轉折關頭所經歷的曲折道
路,以及捲入歷史事件強大旋渦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劇命運.
❹ 求一部老點的蘇聯的二戰譯製片
敢死連?
http://www.mtime.com/movie/98247/
❺ 《靜靜的頓河》主要講了什麼
《靜靜的頓河》(俄文:Тихий Дон)是前蘇聯作家米哈依爾·亞歷山大維奇·肖洛霍夫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構思於1926年,四部分別於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後歷時14年。
《靜靜的頓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間,俄國社會的獨特群體——頓河地區哥薩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國內戰爭中的苦難歷程。主人公格里高利,是生長在頓河岸邊的哥薩克,他動搖於妻子娜塔莉亞與情人阿克西妮亞之間,徘徊於革命與反革命之間,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難者,他有著哥薩克的一切美好品質——勇敢、正直、不畏強暴,而同時,格里高利身上又帶有哥薩克的種種偏見和局限,在歷史急變的關頭,他徘徊於生活的十字路口。作者用悲劇手段,塑造了一個個性鮮明的男子漢形象,從格里高利身上,讀者能感覺出作者對人的尊重。
《靜靜的頓河》展現的是哥薩克人如何通過戰爭、痛苦和流血,走向社會主義。《靜靜的頓河》是一部描寫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時代的人民生活史詩,在不到五年內,格里高利一會兒投入紅軍,一會兒倒向白軍,雙手沾滿了兩方面的鮮血,他的矛盾和痛苦顯然與他所屬的特定的群體無法切割。肖洛霍夫因《靜靜的頓河》作品獲得196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❻ 《靜靜的頓河(1957)》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靜靜的頓河》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eRzyhWWovhiosRfUnM2OiQ 提取碼:ga7m
《靜靜的頓河》
導演: 謝爾蓋·格拉西莫夫
編劇: 米哈伊爾·肖洛霍夫、謝爾蓋·格拉西莫夫
主演: 彼得·格列博夫、葉林娜·貝斯特里茨卡婭、季娜伊達·基里延科
類型: 劇情、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 蘇聯
語言: 俄語
上映日期: 1957-10-26(蘇聯)
片長: 350分鍾
又名: Tikhiy Don、And Quiet Flows the Don
電影《靜靜的頓河》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哈伊爾-肖洛霍夫的著名長篇小說,影片共分三部,生動地描寫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蘇聯國內戰爭結束這個動盪的歷史年代中,頓河哥薩克人的生活和斗爭。刻畫了格里高利和其情婦阿克西尼婭等眾多人物,描繪了多色調的場景,多側面多層次的反映了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同時也表現了蘇維埃政權在哥薩克地區建立和鞏固的艱苦過程及其強大的生命力,揭示了一切反動落後勢力必然滅亡的命運。這部史詩式的長篇巨著一問世便立即引起了世界輿論的重視,榮獲了斯大林獎金,並獲得1958年全蘇電影節一等獎和最佳導演獎、1958年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和1960年美國導演工會最佳改編影片榮譽獎。
❼ 前蘇聯電影《 靜靜的頓河 》是不是二戰的事
不是二戰,是一戰和蘇聯內戰
靜靜的頓河的劇情簡介 :
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哈伊爾-肖洛霍夫的著名長篇小說,影片共分三部,生動地描寫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蘇聯國內戰爭結束這個動盪的歷史年代中,頓河哥薩克人的生活和斗爭。刻畫了格里高利和其情婦阿克西尼婭等眾多人物,描繪了多色調的場景,多側面多層次的反映了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同時也表現了蘇維埃政權在哥薩克地區建立和鞏固的艱苦過程及其強大的生命力,揭示了一切反動落後勢力必然滅亡的命運。這部史詩式的長篇巨著一問世便立即引起了世界輿論的重視,榮獲了斯大林獎金,並獲得1958年全蘇電影節一等獎和最佳導演獎、1958年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和1960年美國導演工會最佳改編影片榮譽獎。
❽ 求前蘇聯電影靜靜的頓河國語配音下載地址
《靜靜的頓河》是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簡介:《靜靜的頓河》是由謝爾蓋·格拉西莫夫執導,彼得·格列波夫、艾琳娜·貝斯特里茨卡亞等主演的戰爭片。電影改編自蘇聯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肖洛霍夫同名小說。影片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講述了頓河地區哥薩克人的日常生活與戰爭時期展現的個人命運。
❾ 誰有靜靜的頓河電影百度雲資源,跪求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dSzLIEWlYt0bYH3dXPUnWw
《靜靜的頓河》是前蘇聯作家米哈依爾·亞歷山大維奇·肖洛霍夫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構思於1926年,四部分別於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後歷時14年。《靜靜的頓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間,俄國社會的獨特群體——頓河地區哥薩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國內戰爭中的苦難歷程。主人公格里高利,是生長在頓河岸邊的哥薩克,他動搖於妻子娜塔莉亞與情人阿克西妮亞之間,徘徊於革命與反革命之間。
❿ 《靜靜的頓河1957》百度網盤無刪減完整版在線觀看,謝爾蓋·格拉西莫夫導演的
鏈接:
提取碼:ayj6
《靜靜的頓河ТихийДон》
導演:謝爾蓋·格拉西莫夫
編劇:米哈伊爾·肖洛霍夫、謝爾蓋·格拉西莫夫
主演:彼得·格列博夫、葉林娜·貝斯特里茨卡婭、季娜伊達·基里延科
類型:劇情、戰爭
製片國家/地區:蘇聯
語言:俄語
上映日期:1957-10-26(蘇聯)
片長:107分鍾(美國)、340分鍾(蘇聯)
又名:TikhiyDon、AndQuietFlowstheDon
電影
《靜靜的頓河》改編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米哈伊爾-肖洛霍夫的著名長篇小說,影片共分三部,生動地描寫了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蘇聯國內戰爭結束這個動盪的歷史年代中,頓河哥薩克人的生活和斗爭。刻畫了格里高利和其情婦阿克西尼婭等眾多人物,描繪了多色調的場景,多側面多層次的反映了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同時也表現了蘇維埃政權在哥薩克地區建立和鞏固的艱苦過程及其強大的生命力,揭示了一切反動落後勢力必然滅亡的命運。這部史詩式的長篇巨著一問世便立即引起了世界輿論的重視,榮獲了斯大林獎金,並獲得1958年全蘇電影節一等獎和最佳導演獎、1958年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大獎和1960年美國導演工會最佳改編影片榮譽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