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英雄兒女劇情有什麼亮點
《英雄兒女》是藝術創造,從現實出發,高度凝練,是全體志願軍精神的抽象代表。亮點在於這部劇講述的不是那一個人的個人經歷,老兵有類似的英雄情節,是普遍現象。
《英雄兒女》的戰斗背景,是一次陣地堅守進攻戰。祖國慰問團都來了,是戰爭中後期。是相持進攻階段,沒有被俘的可能;用一個不知底細的所謂老兵,否定整個志願軍精神,其用心險惡。
2. 英雄兒女電影觀後感
看完《英雄兒女》,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電影《英雄兒女》里的那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畫面不斷地在我腦海里閃過。
有一個片段直到現在還讓我記憶猶新。一位叫王成的志願軍,為了在第一時間給王政委報告前線的情況,背著又大又重的通訊機,在前線的炮火中穿梭。美國軍隊從山腳下登了上來,而援軍卻還沒有趕到。
在這萬分緊急的時刻,他拾起手榴彈向美國兵扔去,雖然王成叔叔仍在和美國人做著殊死搏鬥,可是他一個人又怎麼能抵擋得了美國人的「千軍萬馬」呢?孤膽英雄王成在戰友全部陣亡的情況下,怒視著向高地蜂擁而至的敵人。
這時王成叔叔突然發現了炮灰里的一支爆破筒,他登上山峰,手持爆破筒,高呼「打倒美國侵略者,為祖國,向我開炮!」便抱著爆破筒和敵人同歸於盡了。
看到這兒,我的雙眼上多了一層白霧。看到王成叔叔的英雄形象,再想想我自己,我真的有點無地自容。記得一次遇到一道數學難題,我想了一會兒做不出來就放棄了,如果是王成叔叔,一定會堅持不懈一直思考下去。他連死亡都不懼怕,難道還會害怕一道數學題嗎?而我卻害怕思考,輕易就向困難低頭,真是太不應該了。
我們現在這樣好的學習條件,是革命先烈們用青春、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要學習王成叔叔的革命精神,好好學習,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3. 《英雄兒女》飾通訊排長,《艷陽天》中演馬連福,老演員近況如何
【千名老電影人尋蹤(232)——邵萬林】
No.1
說起《英雄兒女》《艷陽天》等老電影,許多中年以上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那都是當年人人皆知的經典影片。
1964年上映的電影《英雄兒女》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該片藉助父子、父女、老戰友之間的生離死別、劫後重逢,成功演繹了一曲洋溢高昂革命英雄主義激情的英雄贊歌。
祝福邵萬林老藝術家安康幸福!藝術生命常青!
【喜歡老電影、老影人的朋友,這里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作者將與您一起向經典致敬,憶影人輝煌,共同重溫曾經的美好時光。請記得關注「娛文娛視」我們這個小家,美文會及時發送到您的手機上,幸運會時時縈繞在您的身旁!】
4. 經典老電影《英雄兒女》的幕前幕後
片場工作照之一 ,是老演員周文彬在給青年演員劉尚嫻講解分析角色的關系把握定位。有些人不同意這個觀點,認為是劇照。 請注意,影片里沒這個畫面,另外演員的表情也不對,同時從電影攝影角度上講,也不能這樣構圖。
片場工作照之二 ,朝鮮老人金正泰(浦克扮)護送受傷的王芳一場戲,當時外景地是遼寧本溪南芬河。浦克生前對他抬擔架護送王芳過河的那場戲記憶猶新,非常感慨: 「當時天氣很冷,河裡結著冰碴,人一入水如針刺骨,還要抬著擔架,迎著水底炸葯崩濺的冰冷浪花……。難忘啊!演得真實,我們全進戲了!」
浦克,山東蓬萊人,一輩子扮演角色無數,正反面角色兼顧,留下了許多觀眾熟悉的銀幕形象。筆者見過浦克先生本人,身材魁梧,為人謙和。他也是長影少數從滿映走過來的老藝術家之一,演技一流,且一直是長影當紅的演員活躍在銀幕上,非常不易!
上世紀70年代,浦克在長影拍攝的《艷陽天》中扮演混入幹部隊伍中的階級敵人馬之悅。
片場工作照之三 ,導演武兆堤在給演員說戲田方。田方是位老演員,上世紀30年代就從影活躍在上海灘,演技成熟。而在《英雄兒女》的劇組中,他又是職位最高的「大官兒」,身任國家電影局副局長,從延安走過來的老幹部。
劇組合影之一, 劉世龍、劉尚嫻、田方、郭振清,導演武兆堤等在一起合影。
劇組合影之二, 1964年,導演武兆堤選中了遼寧本溪的山區為外景點,歷時八個月的電影《英雄兒女》拍攝任務在這里完成。當時駐守在這里的沈陽軍區64軍190師569團有幸奉命協助長影拍片的任務。穆大法團長親自帶領全團部隊參加了拍攝任務。工作結束後, 扮演金正泰的浦克提議,邀請部隊首長與幾位主要演員合影留念。 扮演王成的劉世龍因戲份少,提前完成工作回到了長影,故照片里沒有他。
這是原六十四軍老同志穆大法保存的一張照片。拍攝此片歷時八個月,穆大法時任569團團長,在他的帶領下,所屬部隊在橋頭,南芬思山嶺一帶,利用這兩地的地形地貌,再現了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和美國鬼子殊死較量的情景大戲,全團官兵很多人作為群眾演員出鏡演出。
2020年,穆大法的後代穆文朝將家中珍藏了56年的這幅照片,無償捐給了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作為珍貴革命 歷史 文物向 社會 公開展出。
劇組合影之三, 劇組主要演員與沈陽軍區64軍190師師長張懷瑞等一起合影的珍貴照片。沈陽軍區64軍190師。1964年《英雄兒女》電影攝制組就住在本溪橋頭190師部招待所,電影里所有的武器裝備、車輛人員全部由我們這支第一機械化師的英雄部隊提供保障。
片名從《團圓》--《他鄉遇故知》--《團圓》--《英雄兒女》 。電影《英雄兒女》源於巴金的小說《團圓》,但在毛烽和武兆堤在改寫劇本階段,改名名為《他鄉遇故知》。劇本初稿經長春電影製片廠藝委會討論後報送文化部及電影局,當時主管電影的文化部副部長夏衍和電影局局長陳荒煤等看後表示滿意,認為片名可用影片所改編的巴金原小說的名字「團圓」。
1964年影片攝制完成後,導演武兆堤帶著樣片赴北京放映,開國將軍羅瑞卿、蕭勁光、楊成武、許世友、傅鍾、魏傳統等觀摩後,在表示高度肯定的同時,建議將片名「團圓」改為「英雄兒女」。 作品名字的改變表現了創作視角發生了位移,表現了以革命英雄主義情懷的主題。影片於1965年元旦正式上映,立即引起巨大轟動,成為影響幾代人的紅色經典影片。
5. 他是《英雄兒女》王主任的通訊員小劉,轉行導演,過早去世讓人憾
No.1
「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側耳聽,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作和聲,人民戰士驅虎豹,捨生忘死保和平……」
看到這里,你可能唱起來了!是的,這是電影《英雄兒女》的插曲《英雄贊歌》。這首歌,是一首最能體現中國人英雄主義精神的電影歌曲,激勵過一代又一代人。
我們知道,《英雄贊歌》是唱給英雄王成的。然而,固然王成是當之無愧的英雄,但《英雄兒女》中的許多人物,如軍政治部主任王文清、妹妹王芳、團長張振華、父親王復標、朝鮮金大爺、炊事員老李和老趙、通訊員小劉等等,都是英雄。也就是說,《英雄贊歌》不僅是唱給王成的,而且也是唱給那個英雄群體的。
過去,娛文娛視寫過王文清、王成、王芳、張振華、王復標、金大爺甚至炊事員老李和老趙,卻沒有寫過王主任身邊的通訊員小劉,今天,大家就隨娛文娛視的文字,去了解一下他。
遺憾的是,電影中那麼年輕的「小劉」,卻於7年前離開了人世。
No.2
劉效國,1945年出生於廣東,15歲那一年,他考進珠江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任學員,1962年畢業後留在珠影演員劇團任演員。
1963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電影《英雄兒女》,劉效國被選為片中小劉的飾演者。
這是一部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主演的戰爭片。問世50多年來,該片一直以洋溢的革命英雄主義激情以及深蘊的正能量,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雖說電影中的小劉與王成、王芳比,只能算一個配角,但這個配角的戲份不少,陪伴在王主任身邊,貫穿在整部電影中。
不知因何原因,1970年的時候,劉效國離開珠影,調至廣東省話劇團,成了一名話劇演員。在參演話劇的同時,1978年,劉效國參演了於得水執導,田丹主演的電影《不平靜的日子》。
No.3
1979年,劉效國調入廣東電視台任節目主持人,並且成了一名電視劇導演。曾先後執導過《過埠新娘》《抉擇》《河畔人家》《虹橋情》《沙煲兄弟》《外來媳婦本地郎》《開心二四味》《老貓燒須》《大話黃飛鴻》等電視劇或電視短劇。
尤其是2000年參加了長篇系列電視短劇《外來媳婦本地郎》的導演工作,並在其中飾演了趙處長一角,受到廣泛好評,可以說,該劇伴隨了廣東一代人的成長。
劉效國曾獲得過全國法制電視一等獎、魯迅文學獎、中南地區電視金鷹獎二等獎等獎項。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2013年5月25日上午10:30分,《英雄兒女》小劉的飾演者劉效國因病醫治無效,過早去世,享年68歲。
感謝劉效國!感謝《英雄兒女》!
【喜歡老電影、老影人的朋友,這里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作者將與您一起向經典致敬,憶影人輝煌,共同重溫曾經的美好時光。請記得關注「娛文娛視」我們這個小家, 美文 會及時發送到您的手機上,幸運會時時縈繞在您的身旁!】
6. 經典電影《英雄兒女》
2020年10月19日,是中國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日,這些日子很多關於那場戰爭的老電影,接二連三在電視上放映,還有新拍攝電影在電影院里放映。
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我還是差不多49年前的1970年在朝陽半拉山修造廠的禮堂里看到的,那個時期對電影有段順口溜「朝鮮電影哭哭笑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炮,阿爾巴尼亞電影摟摟抱抱,中國電影新聞簡報」,中國開始閉關鎖國,所有資本主義國家和蘇修的的電影一律看不到了,只有順口溜里的幾個國家電影接二連三地在大銀幕上放映,另外就是那幾部樣板戲翻來覆去地放映,那時沒人知道電視是什麼東西。聽個電影錄音剪輯就覺得精神食糧了。而飛機大炮和哭哭笑笑摟摟抱抱的電影看膩的時候,突然幾部國產的戰爭電影和反特片放映,令人感到很欣喜,而記得第一部看到的就是我至今喜歡看的《英雄兒女》,這部電影和在此之前看過和後來看過的電影情節有些不同,感覺電影的開始部分就進入了高潮,前面一點點鋪墊,就進入了戰爭狀態,然後是平鋪直敘的故事展開,小的時候看電影,就喜歡看打仗,對於後續的 情感 戲,感覺沒有前面那麼激烈精彩,看到最後雖然也是志願軍大進攻,但是覺得不過癮,下面就是幾十年來看這部電影的感受。
電影的開始,很多人遇到空襲,大家紛紛躲避,在一個小河邊,主人公王成和妹妹王芳,在小樹下躲避轟炸時偶遇,王芳回頭露出那張甜美可愛清秀的臉龐,小的時候看到就感覺她真是女神,當時就覺得這個王芳真是太漂亮了,黑白電影但掩飾不了她那美麗的臉龐,雖然我是七歲男孩子,那張轉過身來露出美麗微笑的笑臉,令我終生難忘,王政委的吉普車在公路上,遇到敵人轟炸機炸下的彈坑,車過不去,很多朝鮮婦女頭頂石頭將彈坑填平,第一次了解到朝鮮人經常頭頂物件,後來在丹東鴨綠江邊,看到現實中的朝鮮婦女,真是一個裝滿白菜碩大的盆,也是頂在腦袋上步行運輸,朝鮮老大爺招呼眾人將吉普車抬過了彈坑,在此期間王政委見到了王成,聊起家事,得知他的父親王福標是上海的老工人,曾經是他的地下黨戰友。
到了前線,本來王成有傷不能上前線,正在郁悶時,看到大部隊向前線開拔,一位戰友招呼王成,王成拿起槍跟上大部隊,沖上前線,可能是看的電影剪輯版本不同,後來再看這段似乎就沒有了,感覺最初的版本很淳樸真實,大部隊進發時,王芳等文工隊員,在路邊為戰士們打竹板鼓勁的鏡頭也是經典鏡頭。
王成上了前線,指揮官指揮他去守無名高地,他到了無名高地,只有一位奄奄一息的戰友交待他陣地的情況,王成一人堅守陣地,將很多武器彈葯歸集在一起,自己背上步話機,和指揮所聯系,以自己一人之力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指揮所里王政委和張團長急得團團轉,一定要守住無名高地,話務員一次次呼喊「203、203,我是延安,我是延安,請回答」,版本不同,話語也不同,我記得最初的版本是「長江、長江,我是黃河、我是黃河,請回答」,對面傳來王成的聲音,「再近一點,再近一點,開炮」,再就是王成和敵人肉搏的聲音,聽著令人揪心,他最後對著步話機聲嘶力竭地喊道「為了勝利,向我開炮」,那個英雄的鏡頭真是令人萬分感動,最後他從敵人那裡拽出一個爆破筒,拉開引信躍入到敵人的人群中,他手握爆破筒的形象,背後是霞光萬丈,怒視前方,一躍而起,與敵人同歸於盡的鏡頭是那部電影的精彩瞬間,太感人太震撼了,小的時候認為正方人物一般都不能犧牲,還問大人王成犧牲了嗎?看到後來王政委給王芳看照片時才確認,王成犧牲了。
王成犧牲之後的情節作為兒童看起來不過癮,但是多次看才覺得這以後的每個情節都是那麼令人難忘,尤其是那首激盪人心的《英雄贊歌》,至今唱起來或聽起來仍令人心潮澎湃,激動萬分,放到任何年代任何國家都是永不過時都適用,王芳上前線慰問炊事班,掩護炊事班戰友受傷,後轉移後方遇到敵機轟炸,朝鮮阿爸吉抬擔架過河,被敵機掃射受傷,王政委和張團長兩人站在山坳里,聽到遠處的炮聲,述說家史,那是戰爭暫短的休閑時刻,還有軍長和政委夜裡談話,不同剪輯不同故事,談話中政委和軍長建議自己的警衛員小劉可以上前線,小劉聽高興地從被窩里爬起來,直說太好了,但是有的版本這段也沒有了,王城的父親和慰問團到朝鮮前線慰問志願軍,當時第一次看到朝鮮族的頭搖飄帶舞,王福標看到王政委,兩位老友在朝鮮前線重逢了,王芳傷愈回到前線,和父親王福標見面,王福標正要和她說她的親生父親,她走到還以為是首長的王政委面前,「報告首長,王芳歸隊」父親王福標向她介紹這是我經常和你提起的王文清,他是你親生父親,王芳一下激動地說不出來話,王政委走過來說「你不僅有個工人的爸爸,還有個革命的爸爸」,電影最後是志願軍大反攻,政委的警衛員小劉也沖向戰場,在沖過鐵絲網時自己奮不顧身趴在鐵絲網上,戰友們從他身上踏過沖向敵方。
上述就是這部電影的大概情節,可以說那時的演員演得真是出神入化,劉世龍扮演的王成,簡直就是王成本人,一看就是一個英雄戰士,感覺有點定式了,後來再看他的電影,總想著王成形象,《劉三姐》里的阿牛,怎麼看不是那麼回事,那部電影在《英雄兒女》之前拍攝的,而我看到的時候是70年代末期,老電影大放送年代,看到阿牛覺得沒有王成帥,實際上文革前他主演的《鴻雁》里的郵遞員,還是很真實好看的,裡面方化扮演的老獵人形象特別令人感動,在爬雪山之前,告訴郵遞員,「打獵的人,最不喜歡不聽話的人,跟著我抓住我的皮帶,一定不能放手」郵遞員聽他的話,在疾風口處也沒鬆手,千辛萬苦上了峰頂,將信送到收件人手裡,那部片子里劉世龍演的特別自然活潑,將敬業的小郵遞員演的似乎就是你身邊的人似的,紀念劉的文章里好像都忘記了這部電影,就記得王成和阿牛。後來在李默然拍攝的反特片《熊跡》里僅僅扮演一個小配角,那部電影是根據真實蘇聯KGB在中國事件改編的,真實事件媒體進行了報道,還挺轟動的,實際上這種間諜活動無時無刻不發生,只是當時中蘇關系不好,中國方面故意揭露蘇聯間諜活動,後來媒體還揭發KGB以男女關系問題,威脅中國駐蘇使館外交人員,想發展為KGB間諜,結果中國外交人員沒有理會,直接匯報大使館,蘇聯方面很丟臉。在那部電影里就覺得劉已經人到中年,沒有了年輕時的帥氣,後來再也沒有什麼有影響力的作品,偶爾春節晚會上露露面,讓老觀眾懷懷舊,前兩年去世了,他的王成戰士形象,我的感覺大陸拍攝的電影里,至今尚未有超越者,曾經電影《小花》里哥哥的扮演者唐國強,感覺很多是在模仿前輩。
王芳的扮演者現在知道是謝晉大導演推薦給這部電影導演武兆堤的,在北京電影學院寫進偶爾看到劉尚嫻,感覺就是劇本里的王芳,武兆緹正在頭疼這件事,先後試了幾個演員,包括後來在電影里出演朝鮮姑娘配角的幾個演員,都不十分滿意,謝晉馬上通知他,到北京電影學院千方百計找到了僅僅見過一面的劉尚嫻,武兆堤也非常滿意,劉一下成名,可惜沒趕上好年代,1964年拍攝的這部電影,兩年後就是文化大革命,劉失去了整整10年,沒有電影可拍,再出來拍攝的《怒吼吧,黃河》張瑞芳主演,電影實在不值一提,如果趕上好時代好 社會 ,或許她會成為中國的奧黛麗.赫本,兒童時期她就是我的女神。
王政委的扮演者田方是這里最出彩的之一,他那堅毅的眼神,真是指揮員的做派,很有大將風度,對敵人充滿仇恨,下命令用堅毅的語氣「給我狠狠地打」,田方本在上海會成為趙丹、劉瓊、藍馬式的大明星,但他早期就投身革命,去了解放區,後來一直負責文藝宣傳工作,他的表演自然,沒有一點當官的架子,氣質非凡,他和劉尚嫻都是上海人,氣質中有著上海人獨有的貴族氣息,注意貴族氣質不是指有些人那種拿腔作調,裝逼高高在上的樣子,因此看到他就感覺十分親切,他的另一個身份是《烈火中永生》江姐扮演者於藍的丈夫,他們合作的一部片子《革命家庭》,可惜他僅僅露了一兩面,另外就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田壯壯的父親,可惜這么一個大才子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田壯壯回憶起自己離開北京即將上山下鄉之前,到勞改農場看父親的場景,找到地方,和看守說要見田方,看守不耐煩地說,等一下吧。田方出來,看到兒子,兩人一開始默默無語,後來田方囑咐自己的孩子,注意了以後就靠你自己了,見面時間不長,田方回去了,田壯壯坐在農場附近的馬路邊上抽了一個小時的煙,那時田壯壯突然感覺自己長大了,父親的一句話「靠你自己了」,田壯壯到鄉下修理地球,後回城上學,成為大導演,被冷凍不允許拍片,到解凍,覺得第五代導演沒有發揮出他們身體內所有的才能,或許 社會 和時代限制吧,沒有辦法,田壯壯幾年前翻拍炒民國費穆老電影《小城之春》冷飯,可以說是不咸不淡,毫無生氣,去年還在《我和我的祖國》陳凱歌導演的那段電影里扮演蒙古老大爺,五個故事就不知道這個故事要說什麼,田或許很有才華,但是可能發揮不出來,在陳凱歌電影里扮演角色,雖然他演得很好,但故事本身令人摸不著頭腦。田方在《英雄兒女》電影拍攝過程中,對導演武兆堤和劉世龍、劉慧嫻等青年演員幫助很大。真是一個長輩的姿態,二劉後來回憶田老的幫助真是太大了,受益匪淺。可惜了一代人。
張團長扮演者郭振清,最初是李向陽的扮演者,文革期間翻拍的《平原游擊隊》和他拍的相差不是一星半點,除了方化演得鬼子以外,沒有一個演員值得稱贊,再早就是《六號門》碼頭工人,文革中或許家庭出身好,沒受多大影響,文革期間1972年年初上映的四部片子里的《艷陽天》,他扮演配角生產隊長,後來在文革紅片《決裂》里扮演那個大老粗校長,電影很荒唐,但他的出演還是很好的,那部片子最有名的是葛優他爸葛存壯的「馬尾巴的功能」,後來又出演《車站》,感覺抄襲高倉健日本電影同名電影,在這部片子里,他演得很出色,感覺他出演萬歲軍38軍長梁興初應該最為合適,都是一臉大老粗的樣子,現在也在另外一個世界裡了。
朝鮮老大爺阿爸吉的扮演者浦克在裡面雖然戲不多,但很出彩,但了解浦克這個演員,感覺還是在《艷陽天》扮演的大反派馬之悅的出演,覺得那部片子他演得真好,地主馬小辮要殺肖長春,被他攔下,在豬圈裡將刀藏了起來,看《艷陽天》時,當時痛恨馬小辮這樣的地主,後來殺了肖長春的兒子小石頭,改革開放後揭示出來,所謂地富反壞右,都是人為地拉出等級,地主富農被迫害地走投無路,人被逼到牆角里,很多非理性的事情就會發生,曾經上小學時我們上學學的課本里的《劉文學》,當時上學時覺得劉文學真了不起,敢和地主搏鬥被殺,地主罪該萬死,實際情況是地主家實在是揭不開鍋了,半夜出來偷點糧食,劉文學發現,要喊人,地主覺得自己被抓,未來就是無休止的批鬥,家人一定不得好,就下死手掐死了劉文學,我在課本上插圖上畫了兩個人的對話,同桌的缺心眼班長孫平站起來揭發我,似乎是階級斗爭新動向,鄭老師過來看了看,覺得沒多大問題,就說用橡皮擦了把,那個狗逼班長沒有再放屁。
扮演老工人王福標是長影老演員周文彬,在此之前的《甲午風雲》中,扮演貪生怕死的方伯謙,《黨的女兒》里的國民黨軍官,也是老戲骨。還有那些話務員、參謀、朝鮮姑娘、大廚師的扮演者,有的就是一帶而過,但演得都很精彩。
這里要提一下《英雄贊歌》的演唱者,當時你或許演職人員字幕里都沒有她的名字,先後找了幾個人演唱,找到張映哲,她也唱了多遍,後來自己說,我這就水平了,當時演員不圖名不圖利,就是組織交代任務完成就好,後來導演反復聽,就覺得她的歌聲最好聽,電影就用她的了。
今年朝鮮戰爭硝煙散去60多年了,不管 歷史 如何評價那場戰爭,我心目中《英雄兒女》這部電影永遠是經典。
7. 這部69年前的老電影,眾星出演,單沖謝添演技,也值得一刷再刷
《新兒女英雄傳》原本是一本小說,作者是袁靜和孔厥,後來北影廠將其搬上銀幕,並於1951年3月8日在全國上映。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史東山和呂班,兩位導演在解放前就都已從事電影工作。解放後也努力適應新形勢,拍出了許多好電影,《新兒女英雄傳》就是其中的一部。1951年7月,該片還獲得了第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導演特別榮譽獎」 。
《新英雄兒女傳》上映後,在當時曾引起巨大反響。我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其實就是兩個字——那就是真實。
這部電影,拍得實在太真實了。
它幾乎是用寫實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抗戰時期冀中白洋淀地區軍民齊抗戰的情景,沒有過度美化,反而顯得朴實而令人回味無窮。其中農民訓練班掃盲,集體演唱抗日歌曲,集體做簡易的廣播體操等場景的再現,無不令我們彷彿回到了那個久遠的歲月,有身臨其境之感。
另外就是演員們的表演,也太真實。質朴得就跟地里的莊稼一樣,甚至帶有泥土的味道。
而69年的時間過去後,各位還記得這部老電影嗎?
還記得影片中那些真實的場景,和那些演員們嗎?
今天,就讓咱們一起再來重溫一下吧。
影片講述的是,抗戰時期,在冀中白洋淀地區的一個小村子裡,青年農民牛大水和美麗的小梅是從小一塊長到大的夥伴。兩人心裡裝著彼此,但又無法言說。後來小梅由母親做主,嫁給了家境富裕的張金龍。牛大水感到異常失落。
小梅的姐夫黑老蔡是位地下黨員,他從外面回到村裡組織大夥建立起了抗日自衛隊,牛大水積極報名參加。而他們所組織的雁翎隊活躍在白洋淀一帶,機智勇敢地打擊了鬼子的囂張氣焰。
小梅在張金龍家受到婆婆虐待,逃回娘家後,也投身到革命隊伍,並成為了積極分子。張金龍來請小梅回家,反被小梅說服參加了抗日組織。但因為他流氓成性,惡習不改,所以沒過多久他就叛逃,投奔了漢奸何世雄。
日寇的掃盪開始了,敵我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最終,正義戰勝邪惡,自衛隊消滅了日寇,而牛大水帶領的抗日隊伍也活捉了漢奸何世雄和張金龍。
故事其實並不復雜,但耐人尋味的是影片的表現手法,以及演員們精湛的表演。
令我吃驚的是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堪稱強大。它幾乎匯聚了當時北影廠的所有演員,完全可以用「群星薈萃」四個字來形容。所以當我們看這部電影時,裡面出現的每個人物,我們都有好面熟的感覺——就包括一些跑龍套的演員,後來也都成了大明星。比如 於洋 ,就在影片中出演了一個大群眾,僅一個鏡頭,兩三句台詞,主要的任務,是蹲在路邊,調侃耀武揚威的張金龍。
盡管於洋完全是冀中農民的扮相,手裡還拿個旱煙袋,但我還是一眼就認出了他。
而張金龍的扮演者是誰呢?
他就是 謝添 。
他在其中演得實在太好了,將張金龍這個人物,塑造得實在太有層次了。
只有我一個人覺得,他在影片中的扮相也很帥氣嗎?
張金龍並非生來就是漢奸,他也曾有過想參加抗日的舉動,但最終卻因為自己的目光短淺且好逸惡勞,而走上邪路。影片中他娶了女主角小梅為妻,一般的影視劇為了突出這個人物的壞,會將他塑造成一個無惡不作的惡棍。但謝添並沒這么做,他很注意人物關系及分寸感的把握,演得活靈活現。既讓觀眾看到人物的性格,同時也能感受到他對小梅的夫妻之情。從而顯得更加真實可信。
就包括他為角色所設計的流里流氣的動作,也是那麼自然到位,一點都不生硬,就好像他天生就是這樣一樣。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壞其實也是有基礎的,而謝添,就把張金龍壞的基礎,都給演了出來。所以大夥才覺得,這個張金龍,可真是壞得能掐出水來。
由此可見,謝添可真是一個天才演員,不僅有天賦,而且極具創造性。
重溫這部老電影的時候,我就在想,如果51年的時候就有百花獎的評選,那麼謝添也許會成為最佳配角獎的最有競爭力的演員呢。
而影片中另一個讓人過目不忘的好演員,名叫鄭保民,他演鬼子,非常投入,就跟自己真是個鬼子一樣,一舉一動,都屬於角色,不增不減不做作,也不臉譜化,卻就是讓人相信,他——就是「這一個」。
影片中的其他演員,也都很好。
那麼,他們都有誰呢?
我們先來看一份演員名單——(按出場順序): 今欣、姚向黎、閻增和、許藍、趙瑩、郭允泰、劉宗、侯健夫、陳方千、嚴皇、田烈、李景波、王為光、康玉潔、李唐、封順、謝添、李健、李林、張茜、趙子岳、桑夫、劉柳、趙文法、高平、周凋、張鳳祥、史寬、師偉、劉節、李雨農、莽一萍(演員表上是莽依萍)、黃素影、李天佑、於洋、黃非、弓志、叢碩文、魏賡、梁新、鄭寶民、管宗祥、趙國興、方化、陳志堅、邸力、韓焱、閻爭 等。
大家是不是看到許多熟悉的名字?
其中, 今欣 扮演的牛大水, 姚向黎 扮演的小梅, 趙子岳 扮演的黑老蔡, 郭允泰 扮演的小伙, 李健 扮演的張金龍母親等,都給我們留下難忘印象。
而 閻增和、田烈、李景波、李林、封順、高平、周凋、莽一萍、黃素影、黃非、方化、陳志堅、邸力 等演員,也都在其中出演了角色,戲份雖不多,卻人各有貌。後來,他們都成為了演技精湛的老戲骨,像方化,更因出演電影《平原游擊隊》,而成為了「鬼子王」。
影片中跑龍套的演員,除了我們大家熟悉的於洋外,我還看到了 師偉 、 管宗祥 等著名演員。師偉扮演一名八路軍女戰士,而管宗祥塑造的是日軍的翻譯官,神形兼備地體現了一副狐假虎威的嘴臉。
看著一個個熟悉的身影,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時的他們,可真年輕啊。
是啊,那時於洋21歲,師偉、郭允泰才23歲,姚向黎、方化也才26歲,今欣30歲,謝添37歲,年紀稍微大一點的趙子岳,也才41歲。
可是現在,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卻都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仍健在的,也就是於洋、師偉等幾個人了吧?如今於洋90歲,師偉92歲。我們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這些老藝術家,身體 健康 ,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看老電影,其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總能把過去的事兒再想一想,把失落的記憶再尋一遍,就好像把過去的時光又重新過了一次一樣,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收獲。這次重看《新兒女英雄傳》,也是一樣,發現了許多之前沒發現的東西,比如我覺得影片的配樂就很出彩,而一些台詞,也顯得很鮮活。我記得小梅和張金龍結婚的那場戲,婚宴散去,李健扮演的婆婆出場,吩咐一個半大小子:「看著點咱們家的剩菜,別讓人給拿走了。」一句話,就把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內在心理活動給體現了出來。
8. 英雄兒女印象深刻的故事情節
英雄兒女》是長春電影製片廠1964年攝制的一部經典電影,講述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王芳兄妹同上戰場,王成在堅守無名高地的戰斗中壯烈犧牲,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以哥哥的精神為榜樣,為戰士服務,最終她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了。片中英雄王成的形象深入人心,插曲《英雄贊歌》更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
《英雄兒女》這部電影印象最深刻的當然是王城對著話筒喊:「向我開炮」那段,最後用爆破筒跟敵人同歸於盡。
9. 電影《英雄兒女》的1080p版本,求求各位了
《英雄兒女》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G1i4qTlPqfkZOi6ESVdQzw
《英雄兒女》是1964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製作並出品的一部戰爭片。由武兆堤執導,劉世龍、劉尚嫻、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編自巴金小說《團圓》。該片講述了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王成陣亡後,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幫助下堅持戰斗,最終和養父王復標,親生父親王文清在朝鮮戰場上團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