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部國產革命老電影
是《大浪淘沙》。
主演:於洋 簡瑞超 杜熊文 劉冠雄 史進 王蓓
劇情簡介:
1925年,知識青年靳恭綬、顧達明、楊如寬因不滿黑暗現實,逃離家鄉尋求出路。途中他們救起逃婚的余宏奎,四人結盟為兄弟,來到濟南進了山東第一師范學校。靳恭綬認識了共產黨員趙錦章老師,而余宏奎得到了國民黨員薛健白老師的賞識。他們四人在老師的啟發教導下,時常秘密在一起,讀進步書籍,談革命道理,開始接觸革命活動。在這期間,他們還結識了兩個女學生:謝輝和劉芬。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趙錦章同他的愛人、共產黨員宋珠萍一起轉移南方,參加了北伐軍。靳恭綬等六位同學在濟南積極聲援北伐。一次在與反動軍警的搏鬥中,靳恭綬表現得很勇敢,余宏奎則十分怯懦。北伐軍攻克武漢後,六位青年懷著激情趕到武昌。在大革命浪潮的沖擊下,由於出身、經歷和志向不同,他們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余宏奎投靠了在35軍當參謀的薛健白,楊如寬為了個人的藝術愛好,參加了北伐宣傳隊,靳恭綬、顧達明、謝輝和劉芬投考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不久,靳恭綬、顧達明被分派到長沙軍分校受訓,與他們的老師,現任軍分校教官的趙錦章重逢。1927年5月,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烏雲刮到長沙、武漢,一貫偽裝革命的國民黨右派薛健白帶著余宏奎等潛往長沙策反。一天,余宏奎遇到顧達明、靳恭綬,他想利用顧的忠厚,摸清軍分校共產黨的情況,遭到了對方的斥責。顧達明和靳恭綬立即將情況報告趙錦章。趙預感到反革命將有行動,一再向領導提出積極防禦的建議,都遭到了右傾投降主義的反對。反革命叛亂的馬日事變終於在長沙發生了。反動分子也在軍分校製造事端,企圖清洗軍分校的革命力量,他們大肆搜捕軍分校的共產黨員。已經加入共產黨的靳恭綬、顧達明奮不顧身救出趙老師。他們牢記趙錦章臨死時的囑咐,懷著滿腔悲憤回到武昌,通過宋珠萍找到了黨組織,與謝輝、劉芬一起,在黨的領導下,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而楊如寬在北伐失敗以後,於悲觀失望中當了逃兵。1927年7月,武漢反革命叛亂的前夕,匯集在武漢的革命力量在黨的領導下轉移農村,消滅了攔路截擊的反動武裝。靳恭綬、顧達明槍決了叛徒余宏奎,跟隨革命隊伍,參加了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在革命的風浪中繼鍛煉成長。
觀看地址http://www.56.com/u74/v_NDczMjc4NzE.html
② 找一部關於抗戰的電影!
不知道你找的是那部電影,給你介紹幾部參考:
大陸拍攝的國軍抗戰電影
一:《血戰台兒庄》——李宗仁、孫連仲、池峰城
簡介:這是新中國第一次將國民黨軍隊的抗戰事跡搬上銀幕。1938年春,侵華日軍為一舉打通津浦線,打算與華北方面軍南北夾攻,合圍徐州。國民革命軍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抵達徐州,布置戰略,起用了代人受過、被民眾斥為「漢奸」的張自忠,並將川軍王銘章師收編進自己麾下。津浦路北線的韓復榘集團軍為保存實力,擅自放棄重鎮濟南,日軍主力磯谷乘虛南下。日軍坂坦師團佔領青島後,沿膠濟線進迫魯南軍事重鎮臨沂,與中國守軍展開激戰,台兒庄會戰的序幕拉開。臨沂激戰,張自忠部隊增援,與龐炳勛部隊前後夾攻,打得日寇潰不成軍。3月15日,日軍磯谷師團搶先入關,直撲滕縣,與王銘章的川軍一二師展開激戰,王以身殉國。日軍向徐州進犯。李宗仁決定扼守要塞台兒庄,台兒庄一線中國守軍全線反擊,日軍陷入重圍,被全殲於台兒庄外。
(《血戰台兒庄》的經典不用多說了,在網上的投票中,這部影片的人氣居位前列,與《地道戰》、《地雷戰》、《小兵張嘎》等相當,但在國際上,只有《血戰台兒庄》是中國二戰結束六十多年以來,唯一一部能夠影響海內外的抗戰影片,從它出產以來的20年裡,只有《紫日》勉強能夠在國際上得到較高的評價)
二:《鐵血昆侖關》——杜聿明、董鹽官、田十圓
簡介:一九三九年,是中國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頭。在日寇的鐵蹄的踐踏下,大半個中國淪陷了。這年秋冬,趁二次大戰在歐洲爆發,侵華日軍派出號稱「鋼軍」的精銳部隊——第五師團,在華南北部灣突襲登陸,攻佔南寧,長驅直入,妄圖切斷當時我唯一暢通的西南國際交通線,而威脅陪都重慶。剛剛裝備起來的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陸軍第五軍奉命南下抗敵於古戰場昆侖關下。該軍軍長杜聿明、所屬第二00師師長戴安瀾、新編第二十二師師長邱清泉及榮譽一師師長鄭洞國,皆為傑出的黃埔系青年將領。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結集各路兵馬十五萬人,發動了以昆侖關戰役為核心的桂南會戰。
(本片為《血戰台兒庄》的姐妹篇,同樣為楊光遠導演。本片以兩個視角來展開故事,一為杜聿明、鄭洞國等將領與日軍的鬥智鬥智,一為普通士兵們的浴血奮戰和愛國情懷。相比起《血戰》,本片多了些煽情色彩,總體水平也不如《血戰》,但放在國內所有的抗戰影片中,它依然是較為出色的)
三:《血戰南寧》——杜聿明、戴安瀾
簡介:從1939年夏天開始,日本侵略軍在我南海地區調動頻繁,正集結兵力,准備開辟華南戰場,企圖截斷我西南國際交通線,同年11月15日,日本侵略軍在防城、北海登陸,進占欽州。19日由欽州進擊南寧。杜聿明率領的第五軍奉桂林行營電令向南寧附近集中,准備進擊由欽州、防城登陸北進之敵。杜聿明奉命後,即令第200師戴安瀾部以步兵兩團先遣部隊,向南寧前進。該師第600團先出發。11月23日桂南日軍過鬱江,24日南寧失陷。我第600團23日始抵二塘附近。24日該團即與敵人遭遇,激戰兩日。此時,第200師主力,亦用汽車輸送逐次到達。為防敵北犯,乃於七、八塘附近與北犯之敵激戰一周,斃敵甚重,迄12月3日晚,第200師血戰旬日,傷亡頗大,急待整編補充,遂奉命向賓陽以北地區轉移陣地。12月4日,日軍進占桂南戰略要地昆侖關……
(這是《鐵血》的另外一部分內容,網路上流傳的只有昆侖關部分,本片在網上難以查找得到,倒是一些網路商業有出售,但刪減了不少內容,只有一個多小時……楊導說他還想拍一部遠征軍的抗戰電影,以湊成自己的抗戰影片三部曲,十分期待)
四:《七七事變》——宋哲元、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何基灃
簡介:1931年9·18事變後,日軍侵戰了東三省,進而虎視華北各省。宛平縣是當時的華北要道,駐守在這里的29軍在軍長宋哲元的領導下,對日軍日益加劇的軍事挑釁毫不畏懼。為了避免和日軍正面沖突,宋哲元主張從豐台撤出,日軍軟硬兼施,企圖讓29軍交出防區。中國軍人識破這一陰謀後。日軍向宛平城蘆溝城進逼,29軍各戰士做好了迎戰准備。
(比起《鐵血》遭禁十年的命運,本片幸運了許多,播出時引起較大反響。不過本片的製作水平顯得不及《血戰》和《鐵血》,在劇情上詳略不當,吉星文於瀘溝橋上奉勇作戰一事沒有得到明顯表現,趙登禹犧牲的場景略顯做作,居然要旋轉兩圈後倚著石像再仰天望一下,佟麒閣家人哭喪的場景簡直是台灣偶像劇式的……但片中的戰斗場景還是能夠讓人為之振奮,面對這些熱血的愛國戰士,我們不能不表示敬佩)
五:《兵臨絕境》——梁皖育、白雲森、李蘭、周浩
簡介:抗日戰爭中期,國民黨新編22軍被日寇重兵圍困在陵城。軍長梁夢征決心守住城池,等待援兵抗戰到底。孰料,增援的部隊一部叛變,一部被阻無法增援。為了保住全城百姓和全軍將士的生命,他違心地簽署了投降日軍的命令,並委託副軍長執行,而後飲彈自盡。圍繞軍長一紙手令的真偽,構成了一個迭宕曲折、大起大落、引人入勝的故事。
(本片與其說是抗戰片,不如說是分解人性的影片,只不過以抗戰為背景罷,當中並沒有多少中日軍隊交戰的場面。不過片子本身的水平製作還行,一些劇情很生動,正義感強的白雲森和欺世盜名的梁皖育形象都刻畫得惟妙惟肖。主角梁皖育在小說版里是姓「楊」)
六:《雄魂》——郭威、大鵬
簡介: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軍侵佔沈陽,以東北軍三零五團團長郭威為首的全體官兵,決心抗戰到底。被迫淪為草寇的大鵬,在救國會成員周校長和老同學、地下黨員許文娟的啟發、撮合下帶領兄弟下山,與三零五國聯合抗日。由於叛徒的出賣,致使這支隊伍還是失敗了,郭威戰死沙場,大鵬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投江自盡。
(七七事件和九一八事件都是抗戰史上的重要事件,本片以九一八事件以背景,我沒有看過這片子,不好評論)
七:《血誓》——余崇文、馬慕援
簡介:影片描述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原前線張自忠將軍部820團團長馬慕援以抗日為重,不循私情,在嚴整軍紀中大義滅親,毅然將犯罪的養子與養女嚴加處決,殺一儆百,使軍心大振,以血的誓言和行動同瘋狂進攻的日寇血戰到底的英雄故事。
(自從1986年《血戰台兒庄》出爐後,和國軍有關的抗戰影片也隨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本片出產於90年代期間)
八:《大捷》——段仁義、方向公
簡介:在日軍和偽軍的屢屢進攻下,國民黨23路軍總司令韓培戈下令,把缺乏作戰經驗的新編第三團提前結束編練,調往前沿參戰,而讓他的嫡系1761團駐守下崗子村。戰鬥打響後,新三團傷亡慘重。團長段仁義、參謀長方向公請求增援。但司令部不讓1761團增援,也不讓新三團後撤。於是方向公下令血戰,副團長霍傑克編了新三團團歌鼓舞士氣。在民族義憤的激勵下,取得小勝。但在當時敵強我弱的總形勢面前,在日軍與1761團的夾擊下,新三團終於全軍覆滅。最後,在「阻擊日軍有功」的授勛儀式上,新三團的倖存者段仁義、霍傑克和鐵匠出身的士兵歐陽貴,義憤填膺,拔槍向韓培戈射去。
(影片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而作,情懷較為精彩,作品對國民黨存在的內部斗爭作了批評,而對下層官兵則進行歌頌,故事的結尾充滿了悲劇色彩)
九:《浴血疆城》——鳳丫、嚴思鵬
簡介:1936年秋,侵華日軍向國民黨駐守在馬家鋪一帶大舉進攻,傅作義調撥軍火支持陶城,途中遭到土匪黃老漂的劫持。駐守陶城的國民黨團長嚴思鵬知道後,想要收編這股力量共同抗日。共產黨游擊隊政委老張也力勸黃將軍火送回。而嚴怕黃歸順共產黨,派人親自拜訪黃,並轉告將黃劫持的軍火作為黃部的裝備,黃高興地同意收編。不料,嚴卻將黃部剿滅,並將黃抓獲。游擊隊派人救出了黃。黃老漂認清是非,毅然帶隊加入游擊隊,並捐軀沙場。
(故事的最後就是,日軍瘋狂地向陶城大舉進攻,黃老漂、紅果子隨同游擊隊前去增援困守在陶城的國民黨軍隊。槍林彈雨中,黃老漂、紅果子都犧牲了。英勇壯烈的場面使身負重傷的國民黨團長嚴思鵬愧疚萬分,不禁熱淚盈眶)
十:《喋血黑谷》——王朝宗、宋克森
簡介:1939年夏,國民黨中原前線的84軍第1師被日寇重兵包圍,軍情險惡,軍長王朝宗請求增援,蔣介石只給了他一紙密令,指使他「曲線救國」。王對此無比憤慨,他雖奉命與日軍談判,但決不準備妥協。談判消息被報界披露,蔣介石為逃避聯日反共的罪責,忙令中統與軍統特務向王朝宗收繳密令……
(這是第一部涉及到國民黨抗戰的影片,出產於1984年,講述了共產黨鼓勵國民黨中的愛國將領與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頑固派斗爭的故事。雖然有些內容值得商榷,但總體上情節處理得還算不錯)
打字不易,如滿意,望採納。
③ 誰知道國民黨抗日電影有哪些
《血戰台兒庄》
《憤怒的孤島》,國軍特工題材
《七七事變》
《生死千里》,遠征軍運輸隊
《兵臨絕境》,雜牌軍題材
《浴血疆城》,晉綏軍和土匪
《筧橋英烈傳》(台)
《海軍突擊隊》(台)
《八道樓子》(港)《喋血孤城》 《喋血黑谷》等
詳見:http://www.douban.com/doulist/230334/
④ 電影《紅日》,真實的孟良崮,真實的張靈甫,真實的兵,還有什麼
有網友曾說過,看電影《紅日》怎麼這么像《南征北戰》呢。
沒錯,這兩部電影取材的歷史時間段和事件大體相同,因此在很多劇情上有相似的地方。
只是,這兩部電影還是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紅日》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是偏於寫實的,片中很多地名和人民以及戰斗過程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而且改編幅度並不算大。
《紅日》里還有一個細節非常棒,那就是關於「解放戰士」的,萊蕪戰役時解放軍俘虜了馬步生,他加入了解放軍。但在孟良崮戰役開始前,這個老兵油子對七十四師心懷畏懼,遭到了戰士的反駁。
到孟良崮戰役關鍵時刻時,這位解放戰士在戰友感召和鼓勵下沖上了主峰,立了戰功。
這個關於解放戰士的人物塑造,是其他影視劇里少見的,尤其是老兵油子的形象更是罕見,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再現。
最後說一個讓人「感動」的細節,《紅日》里機槍手在沖鋒時,身後居然還跟著一位扛彈葯箱的副射手,看了那麼多軍事影視劇,這真是又普通又罕見的場面。
綜上,《紅日》這部電影,雖然在描寫孟良崮戰役的激烈程度上仍有不足,但其對細節人物的刻畫非常真實且非常成功,因此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都相當高,屬於老電影里的精品之作。
⑤ 國民黨抗戰影視有哪些
你是要國民黨抗日的嗎?????
《血戰台兒庄》 中國大陸首部正面描寫國民黨抗戰的戰爭巨片,製作非常精良,公正客觀,在海外的影響力很大。影片高度還原了當時的軍服和武器,其嚴謹的程度是國內其他抗戰片遠遠不能及的(即使官方政策片《大決戰》也免不了有搞錯軍服和武器之處)。
《鐵血昆侖關》 是《血戰台兒庄》的姐妹篇,感覺遠不如《血戰》。本片曾在西班牙電影節上獲獎,並被破例連映兩場。
《梅花》台灣四大抗戰片之一。講述八年抗戰期間百姓們的生活,帶有些詩情畫意,更難得的地方在於片子中對愛國人士的刻畫有著更深的層次,就連敗家子也有愛國的一面,可惜的是本片的日軍沒有使用日語,稍顯遺憾。PS:主題曲很經典。
《英烈千秋》 台灣四大抗戰片之一。張自忠的個人傳記,拍得有些意識形態,片尾處還對共產黨進行了貶低。
《八百壯士》台灣四大抗戰片之一。林青霞的成名作,片中她扮演的是楊惠敏(林青霞和她本人見過面)。影片中搞錯了一些武器裝備,引起了抗戰老兵的不滿。
《七七事變》雖然意識形態很濃,日軍也說著一口漢語,但片子拍得還比較嚴謹,主要人物包括在盧溝橋上第一個以身殉國的排長,都有確切可查的事跡,現在中國的片子很少拍得如此認真了。
《大捷》很多人認為《集結號》是第一部表現士兵怯懦一面的國產影片,但其實早在90年代的《大捷》就已經突出了這一點。雖然是個好題材,但其實影片的拍攝水平很一般。
《三毛從軍記》《三毛流浪記》的抗戰版,上世紀的經典搞笑巨作,片子對國民黨進行了醜化。
《天若有情Ⅲ烽火佳人 》天若有情系列的第三部,劉德華主演。
《喋血孤城》 講述國軍悲壯的抗戰史
⑥ 血戰台兒庄電影簡介
《血戰台兒庄》該片講述了1938年春,國民黨軍在台兒庄與日軍正面對戰,最終告捷的歷史。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血戰台兒庄電影簡介,供大家參閱!
血戰台兒庄電影劇情簡介
1938年春,侵華日軍新任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陸軍大將,接替了松井石根的統帥權。為一舉打通津浦線,他打算與華北方面軍南北夾攻,合圍徐州。與此同時,國民革命軍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冒著硝煙炮火,急速抵達徐州,親自布置戰略,與敵人進行決戰。李將軍力排眾議,起用了代人受過、被民眾斥為"漢奸"的張自忠,同時,將川軍王銘章師收編進自己麾下。不久,在津浦路北線的韓復榘集團軍為保存實力,擅自放棄重鎮濟南,致使津浦線大門洞開。日軍主力磯谷乘虛南下,連克泰安、濟寧、大汶口……蔣介石聞訊,將韓復榘騙至開封扣留,後押赴武昌槍決。日軍坂坦師團為策應津浦線上磯谷師團的正面進攻,佔領青島後,沿膠濟線進迫魯南軍事重鎮臨沂,與中國守軍展開激戰,台兒庄會戰的序幕拉開。臨沂激戰,龐炳勛集團傷亡慘重。李宗仁命張自忠部隊增援。由於張自忠部隊及時趕到,與龐炳勛部隊前後夾攻,打得日寇潰不成軍,保住了陣地。3月15日,日軍磯谷師團不待東南兩路日軍的配合,搶先入關,直撲滕縣,與王銘章的川軍一二二師展開激戰。由於湯恩伯沒有及時增援,致使滕縣失守,王銘章以身殉國。
日軍攻克滕縣,又全力向徐州進犯。李宗仁決定扼守要塞台兒庄,在這里與日軍展開大規模決戰。他迅速向孫連仲、張自忠、湯恩伯幾個集團軍下達了命令,並做了周密部署。經過與日寇空軍、坦克部隊幾個回合的拼殺,孫連仲部傷亡慘重,三十一師池峰城部張靜波營長又因負傷臨陣脫逃。池峰城激憤之中決定破釜沉舟,決一死戰。他炸掉唯一的退路--運河浮橋,忍痛處決了張靜波。屢遭挫折的日軍改變部署,遂佔領了台兒庄四分之三。但抄後路的湯恩伯卻依然按兵不動,李宗仁以軍法嚴令湯立刻出兵,湯恩伯不得不率部隊從側後向日軍進攻。同時,台兒庄一線中國守軍全線反擊,日軍磯谷師團陷入重圍。中國軍隊乘勝進擊,全殲日軍於台兒庄外。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向國民軍事委員會發出電報,台兒庄大戰告捷。
血戰台兒庄電影影片評價
兩岸只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電影《血戰台兒庄》拍攝和上映的台後幕前
丁曉平
江蘇徐州歷來為兵家要塞。侵華日軍在1937年12月分別佔領南京、濟南以後,為了打通津浦路,使南北日軍聯成一片,先後集中8個師團、5個旅團約24萬人,於1938年1月下旬開始南北對進,夾擊徐州。在1月至5月間,中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12個集團軍和軍團約60萬人防守徐州,阻止南北日軍會合,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與侵華日軍進行了抗戰以來歷時最長的一次會戰。其中台兒庄戰役是這次聞名中外的大會戰的關鍵環節,這就是著名的“台兒庄大捷”。而台兒庄這個彈丸之地也因為經歷了這場驚人血戰,聞名世界。1986年因為一部名叫《血戰台兒庄》的影片再次把台兒庄推向世界。然而誰也不會想到,電影《血戰台兒庄》的上映,竟然對改變海峽兩岸同胞的交往和溝通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促進作用。日前,著名電影編導、紀實文學作家陳敦德先生作為電影《血戰台兒庄》當年拍攝的具體組織者,向筆者講述了電影《血戰台兒庄》背後鮮為人知的往事。
1965年李宗仁海外歸根。周恩來在歡迎宴會上給大導演成蔭敬酒,說起拍“台兒庄”在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的1985年,一部名叫《血戰台兒庄》的電影轟動海內外。這部具有恢弘史詩般氣勢的大片,不僅獲得了“金雞獎”的數項大獎,還獲得了一個由中國政府授予的特別獎——“抗戰獎”,並被評為新中國“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之一。
據陳敦德先生介紹,早在1965年李宗仁先生從海外歸來時,周恩來不僅親自到機場迎接,而且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宴會。在這次歡迎李宗仁歸國的宴會上,有一桌嘉賓是周恩來請來的新中國電影界人士。宴會時,周恩來特此來給電影界的同志們敬酒,並對著名導演、時任北京電影學院院長的成蔭同志說:“成蔭同志,你拍過《西安事變》,今天李先生從海外回來,我看他有兩件事今後可以拍電影。一是1938年李先生指揮國民黨雜牌軍在徐州會戰中的台兒庄大捷,一個就是今天李先生歸根。”
成蔭始終牢記周恩來的囑托,但因為“「」”的爆發,拍攝“台兒庄大捷”的事情不得不束之高閣。1982年,成蔭對來自廣西電影製片廠正在電影學院進修的陳敦德說起了這件事。因為李宗仁是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屬於國民黨桂系,所以成蔭希望陳敦德將來回廣西電影製片廠後能配合他拍攝“台兒庄大捷”這部電影。可是,成蔭不久突然辭世,遺願未能實現。
1985年就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文學部主任的陳敦德就接過重擔,並取得了廣西自治區政府老主席韋純束及黃埔軍校同學會的大力支持。但是在電影界,當時的廣西電影製片廠是個小廠,很難完成這樣一部戰爭大片,陳敦德就北上請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著名導演楊光遠執導。兩人一拍即合,楊光遠還向陳敦德推薦了田軍利和費林軍在《八一電影》上發表的電影劇本《血戰台兒庄》。
但該劇原作是以抗日名將張自忠將軍為原型的,根據成蔭院長生前所述的周恩來的囑托,結合改革開放形勢及廣西的情況,陳敦德決定重新創作,將田軍利和費林軍請到廣西,提出讓他們將劇本改為以李宗仁將軍指揮台兒庄戰役為主線,並得到了時任國家電影局局長石方禹和總編室主任鄒士明等人的鼎力支持,以及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和當年參戰的黃埔將領鄭洞國、鄭庭笈、覃異之等將軍的熱情協助,李宗仁原秘書程思遠先生也出任顧問給予積極指導。這樣,《血戰台兒庄》的電影劇本在經過多方研討,前前後後十七次修改定稿之後,終於投拍。影片震動海內外,因此也獲得了空缺多年的“金雞獎”最佳編劇獎。
在長達一年多的攝制工作中,沒有拍過戰爭片的廣西電影製片廠得到了八一電影製片廠的大力支持。時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的肖穆廠長還應廣西電影製片廠的要求,派出優秀戰爭片導演楊光遠執導,還同意楊導點將帶去各方面優秀主創人員。同時,拍攝工作還得到了台兒庄當地老百姓的巨大支持,時任濟南軍區政治委員的遲浩田將軍。還派出了在全軍都響當當的優秀部隊參加拍攝,使敵我兩軍拼刺刀的戲,拍得真實動人。當時的文化部顧問、曾以新聞記者身份親歷“台兒庄大捷”的荷蘭籍世界著名新聞紀錄片電影大師伊文思,也提供了當年戰場的紀錄片《四萬萬中國人民》作為參考文獻,《血戰台兒庄》中諸如“人梯渡橋”、“運河鏖戰”等許多動人的場景都取材於這部著名紀錄片的真實鏡頭。如今,當年拍攝的外景地已經建成了“台兒庄戰役紀念館”,張愛萍將軍題寫了碑名,啟功先生題寫了館名。當年有名的德國式火車站,近年已經重修作為“李宗仁將軍紀念館”。
蔣經國在台灣看到《血戰台兒庄》後,說:“這個影片沒有給我父親臉上抹黑。”不久,台灣老兵赴大陸探親。
1985年夏末,李宗仁將軍唯一的兒子李幼鄰在美國得知中國大陸拍攝《血戰台兒庄》的消息後,馬上從美國趕回祖國探親。飛機一落地,李幼鄰先生就向來機場迎接他的陳敦德說:“我先不去賓館,你現在就帶我去看《血戰台兒庄》。”陳敦德告訴他:“電影正在最後製作之中,音樂還沒有最後合成。”李幼鄰急不可待地要求說:“沒關系,我就想馬上看到。”拗不過李幼鄰的執著和迫切,陳敦德只好請示國家電影局的領導石方禹。在得到同意之後,李幼鄰就在陳敦德的陪同下觀看了《血戰台兒庄》的“台詞雙片”(即沒有音樂剪輯合成的樣片)。看了不到十分鍾,李幼鄰的眼淚就嘩嘩地流下來了。
1986年4月,《血戰台兒庄》在香港舉行了首映式。萬民爭看,轟動香港。台灣中央社在香港的負責人謝忠侯先生在看完影片後,當晚就給蔣經國打電話說:“我剛才看了中共在香港上映的一個抗戰影片,講的是國軍抗戰打勝仗的,名叫《血戰台兒庄》,裡面出現了先總統(指蔣介石,筆者注)的形象,跟他們以前的影片形象不同,這次形象是正面的。”
在電影《血戰台兒庄》中,蔣介石的這個正面形象最主要的就是這樣一個情節:國民黨師長王銘章在戰斗中英勇犧牲後,蔣介石親自主持了追悼會,這時候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戰機飛來掃射轟炸,面對危險,蔣介石臨危不亂,發表講話,鎮定自若。陳敦德介紹,這場戲是根據歷史檔案拍攝的。而這個經典的鏡頭畫面,與大陸此前反映國民黨、蔣介石的影片確實有著顯著的不同。
蔣經國聽說後,很是震驚,馬上對謝忠侯說:“找一個拷貝來看看。”
於是,謝忠侯就找到新華社香港分社的負責人。新華社有關負責人立即報告了中共中央,並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和胡耀邦的批示同意。於是,廣西電影製片廠就復制了一盤錄影帶,通過新華社送給謝忠侯。這樣,謝忠侯馬上帶著《血戰台兒庄》的錄影帶飛回台北。
一年後的1987年,程思遠先生在其家中告訴陳敦德,台灣方面反饋說:收到《血戰台兒庄》拷貝後,宋美齡和蔣經國都很快地觀看了影片《血戰台兒庄》,並請國民黨中的全體人員觀看。看完後,蔣經國說:“從這個影片看來,大陸已經承認我們抗戰了。這個影片沒有往我父親臉上抹黑。看來,大陸(對台灣)的政策有所調整,我們相應也要作些調整。”不久後,蔣經國終於決定同意開放國民黨部隊老兵回大陸探親,海峽兩岸同胞在骨肉分離了37年後,終於把苦苦的鄉愁化作了喜悅的重逢,從而揭開了海峽兩岸公開互動往來的序幕。程思遠先生談起此事時非常激動,也贊賞陳敦德為該片所作的貢獻,欣然為其題字:“精心策劃,促進統一”。
《血戰台兒庄》上映後,深受海內外華人的普遍贊譽。白崇禧將軍兒子、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於1995年7月在台北《中央日報》發表長文論述抗日戰爭和徐州大會戰,文中也專門談到“《血戰台兒庄》影片肯定國(民黨)軍將領貢獻”,說:“抗日戰爭八年,是全中國軍民,犧牲慘重,抵禦外侮,保衛國家的一場民族聖戰,這一段20世紀的中國痛史,所有的中國人都應銘記於心,汲取教訓。而台兒庄之役,又是八年抗戰中最具關鍵性的一場罕有勝利,中國兩岸的政府,不論其政治立場,理應大書特書,載入史冊。但因為蔣中正氏與廣西將領李、白之間的矛盾,尤其1965年李宗仁返回中國大陸,台灣國民黨政府對抗戰史台兒庄大捷這一章,一向低調處理,台灣媒體對淞滬戰爭等役都曾大肆宣揚,反而對抗戰中最重要的一役台兒庄會戰則有意忽略,因為這一仗是李宗仁指揮得勝的,大肆贊揚李宗仁,國府立場尷尬……
80年代後,中共對待民國史已逐漸走向實事求是,1987年(應為1986年,筆者注)廣西電影廠攝制《血戰台兒庄》巨型戰爭影片,相當合符史實,對李宗仁、父親以及其他國(民黨)軍將領抗日的貢獻,都持肯定態度。此片在大陸上映,造成巨大震撼,那是自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人民頭一次在銀幕上看到了國(民黨)軍抗日的真相,以及國(民黨)軍將士英勇犧牲的形象。1987年此片上映,筆者正在上海,看到廣西電影廠攝制的《血戰台兒庄》,不禁感慨萬千,國民黨自己軍隊打的一個大勝仗,竟讓中共越俎代庖拍成電影,大肆宣傳。抗戰勝利迄今已有50年,國共兩岸政府都應該拋棄政治立場,嚴正對待中日戰爭這段中國軍民傷亡1000多萬的慘痛歷史了。”
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海峽兩岸和平發展並最終實現和平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而二十年前,故事片《血戰台兒庄》為打破因歷史和政治緣故所導致兩岸同胞“老死不相往來”的樊籬,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促進作用,也為海內外所有的中國人找到了一個共同的語言——“愛國”。因為兩岸只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
⑦ 抗戰經典老電影戰爭片大全有哪些
一、《一江春水向東流》(1947年)
電影內容:上海某紗廠女工素芬,賢淑善良,在夜校讀書時結識教師張忠良,結為夫婦。婚後一年,抗戰爆發,孩子呱呱墜地,取名抗生。忠良參加救護隊,奉命隨軍轉移。
⑧ 請推薦一下反映國民黨正面抗日類的電影
台灣出品的電影有:《八百壯士》《千秋英烈》《筧橋英烈傳》《旗正飄飄》《梅花》
大陸出品的電影有:《血戰台兒庄》《血戰昆侖關》《七七事變》《喋血孤城》《大捷》。
電視劇:《忻口戰役》《逐日英雄》《我的團長我的團》《滇西1944》《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國遠征軍》
建議先觀看台灣出品的影片,從更貼近史實方面講,也更符合題主的需求。
(8)老電影片中對國民黨宣傳擴展閱讀
國軍抗日十大名將,有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5軍軍長杜聿明,新38師師長孫立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傅作義,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第74軍軍長王耀武,第132師師長趙登禹。日軍侵華期間,他們不畏生死,殺敵雪恥、百般血戰、鍛造鋼軍、血灑疆場、揚我國威、勇敢參加重大正面戰役,轉戰大江南北,以澎湃的衛國情操,靈便的戰術運用,為祖國立下赫赫戰果,讓後人膜拜。
⑨ 喋血孤城 電影 喋血孤城 在線觀看
喋血孤城 在線觀看 喋血孤城 電影
http://hi..com/rezaki/blog/item/f0930712254a4973ca80c4a8.html
幕後故事
《喋血孤城》以1943年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了駐守湖南常德的國民黨第五十七師八千餘名號為「虎賁」的將士,與三萬日軍展開生死對決,保衛孤城常德的血淚故事。 是繼《血戰台兒庄》之後,又一部正面描寫國民黨抗日的戰爭史詩力作。由中國電影集團和湖南楚城影視文化製作有限公司攜手打造。總投資額5000萬人民幣,主演呂良偉、安以軒、袁文康、楊紫、謝孟偉等。 2009年10月28 日開機,2010年1月11日關機,2010年4月完成後期製作 ,預計2010年8月暑期檔上映。是2010年暑期檔唯一一部戰爭巨制。
主創簡介
沈東 電影《喋血孤城》劇照八一電影製片廠二級導演。執導的影片《太行山上》、《槍手》、《驚心動魄》、《少年英雄》、《尋找微塵》及《你是天使》分別獲金雞獎、華表獎、百花獎、童牛獎、五個一工程獎最佳影片獎及美國AOF國際電影節最佳外語片獎。 呂良偉(飾余程萬) 繼《八月一日》中的葉挺將軍後,呂良偉再度出演軍人,在《喋血孤城》中飾虎賁部隊師長余程萬。呂良偉稱自己有「很深的軍人情結」。守城有功卻被判死刑,後又被百姓請願獲救,大悲大喜余程萬將軍的傳奇人生經歷,給呂良偉的此次出演帶來了非常大的表演空間。呂良偉飾演的余程萬,突破以往銀幕將領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堅韌悲情而充滿人性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