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美國拍的上甘嶺電影叫什麼名
美國故事片《上甘嶺》,當然,看的是盜版VCD,結果觸動很大。
這部影片的主演非常有名,就是在《百萬英鎊》中扮演男一號的影星格里高利帕克,他扮演一位美軍中尉,帶領一隊美國兵在上甘嶺與志願軍往來沖殺,浴血奮戰。毫無疑問,美國人拍《上甘嶺》是不會描繪志願軍英勇頑強的。
它表現的是美國英雄的無畏和普通美軍士兵在戰場上的驚恐不安。影片中,那場著名的戰斗顯得可泣而不可歌。
注意事項
這部影片對上甘嶺之戰的總體描述也跟我國常見的戰史介紹差異頗大。在美國人看來,上甘嶺之戰並不是什麼大戰役的一部分,最初美軍只不過想為停戰談判增加點籌碼,掙點面子而已。他們選擇上甘嶺作為攻擊目標不是因為它重要,恰恰相反,是因為上甘嶺在戰略上毫無價值。
美軍的預判是中國軍隊絕不會花大代價死守上甘嶺,其動用的部隊數倍於敵,確實志在必得。不過美國人未料到志願軍也有幾乎相同的考慮,上甘嶺之戰由此逐漸演化成殘酷的拉鋸戰,打得昏天黑地、屍橫遍野。
② 你可知道當年拍攝《上甘嶺》電影時的一些故事嗎
《上甘嶺》這部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的老電影。
拍攝於1956年,由長春電影公司製片廠拍攝,《上甘嶺》的劇本改編自《二十四天》,本片描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帶領下,接收某陣地後在缺糧缺水的情況下堅守陣地。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打退了敵人數十次的進攻,以超人的毅力堅守了24天,最終迎來了大部隊反攻的勝利故事。
當年編劇林杉和導演沙蒙,為了收集電影素材,體驗真實的戰爭環境,前往朝鮮戰爭前線和戰士們一同親身感受,半年的時間內采訪了一百多人,記錄了幾十萬字的資料,在此基礎上,編導對戰役的進程故事也進行了精心的剪裁與表現,對這場氣壯山河的戰役進行了高度的概括,他們沒有面面俱到的反應這樣一個震驚中外的戰爭,而是把目光集中在一條坑道和一個連隊,塑造了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志願軍英雄形象。
總結下來,在那個艱苦年代,人們反而願意沉下心來認真的搜集素材,認真的拍電影,不像現如今這個浮華的年代,導演們拍電影只是為了票房,以前拍個電影一兩年,三四年都是很正常的,而如今,短則一個月,多則半年,就能拍出一部電影,到底是我們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1、《上甘嶺》軍事顧問是趙毛臣,他是上甘嶺戰役中四連指導員,親自在坑道里指揮戰斗的。拍攝電影時,他曾操作郭留諾夫重機槍射擊配合錄音,因此電影中你聽到的重機槍聲音都是他打出來的。
2、片中八連連長張忠發的原型並不光是134團七連連長張計發,雖然他們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還包括特功八連連長李保成和四連指導員趙毛臣等人,張忠發當過師長警衛員這段應該取自15軍警衛連連長王虜,他曾經是秦軍長的警衛員,犧牲在增援上甘嶺的路上。
飾演張忠發的演員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過這是巧合。
3、師長的原型是時任45師師長崔建功,他是東北軍出身,在直羅鎮戰斗中被紅軍俘虜,後來成為開國少將。
4、最後反擊犧牲的通訊員楊德才原型並不是黃繼光,而是用胸膛頂住爆破筒和敵人碉堡同歸於盡的苗族小戰士龍世昌。
事實上,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戰斗英雄記錄下來的就有38人,僅僅在黃繼光犧牲的那天夜裡就有四人,除了黃繼光之外還有賴發均、龍世昌和歐陽代炎。
所以,楊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說並不止一個。
5、衛生員王蘭的原型一般認為是王清珍,不過她並沒有進入坑道一直在後方工作,坑道里是沒有女衛生員的。這一點在電影上映後被很多志願軍老戰士指出,但和同樣虛構的小松鼠一樣,這也是導演為增加藝術感染力所做的設計。也有很多志願軍老戰士看了電影之後非常感動,他們認為坑道里有女衛生員很好。
6、一排長說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過了,事實上曹操的「望梅止渴」並沒有吃酸梅這段,不過一排長改編的非常好,讓觀眾聽了嘴裡都會有酸水。
7、喬羽在寫《我的祖國》歌詞時,導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麼時候這部電影沒人看了,你的歌也有人唱,事實上喬羽做到了。
8、《我的祖國》里的那條大河是不是長江?喬羽說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說長江,是因為幾乎每個人的記憶里家鄉都有一條大河,如果具體指到長江就狹隘了。
9、《我的祖國》作曲是劉熾,他和喬羽合作過很多次,比如《讓我們盪起雙槳》。《我的祖國》第一句「一條大河」非常經典,幾乎一聽就讓人有想流淚的感覺。事實上,這句歌詞的旋律來自於抗戰歌曲《盧溝問答》的第一句:永定河~~~......
10,最關鍵一條,電影中拍攝的坑道內景是在長影廠的攝影棚拍的,導演將坑道變寬了變高了,條件也變好了。事實上,電影放映後,軍事顧問趙毛臣曾被倖存的戰友責備:毛臣啊,你呆的坑道是這樣的嗎?
現實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體只能擠坐在一起。坑道內空氣污濁氣味難聞,缺少食物、葯品和飲用水,有些重傷員送不下去在坑道里犧牲了。此外,坑道里遭受到的危險比電影中嚴重很多,戰斗也更激烈。
電影的原型之一特功八連先後增補過800多人,幾乎是一個小團的人數,戰後只剩下6個人,原來的八連只剩3人。
也就是說,現實的戰斗比電影《上甘嶺》要殘酷很多,很多!
趙毛臣的兒子趙振軍是54軍160師479團的戰士,1979年對越反擊戰犧牲,榮立三等功。
③ 求美國版的電影<<上甘嶺>>
有個<<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有關於上甘嶺的內容,網路視頻搜索下就行了!~~
以下有關於朝鮮戰爭的電影!~~~
一、《鋼盔》(Steel Helmet,1951年, 【導演】塞繆爾.富勒(Samuel Fuller)。【主要演員】羅伯特.赫頓(Robert Hutton)、斯蒂夫.布羅狄 (Steve Brodie)。【劇情簡介】扎克中士所在的美軍一個排都被朝鮮人民軍槍決了,唯有他一個人僥幸活了下來。他在逃出敵占區的途中,一個 10歲的韓國男孩子救了他。在小男孩子的幫助下,扎克中士聯繫上了美軍一個被打散的步兵班。這個班裡還剩下一個黑人衛生兵、一個反戰者、一個參加了二戰的日裔美國老兵、一個啞巴、一個新兵。然而,他們在中士的指揮下,躲在一個破廟里,在炮兵的支援下,給予北朝鮮軍事據點以沉重打擊,最後勝利歸隊。
二、《決不撤退!》(Retreat, Hell!,1952年。) 【導演】約瑟夫.劉易斯(Joseph H. Lewis)。【主要演員】弗蘭克.拉夫卓伊 (Frank Lovejoy)、理查德.卡爾森(Richard Carlson)、安妮塔.路易斯(Anita Louise)。【劇情簡介】1950年11月,美軍沖過三八線追擊潰敗北朝鮮軍隊的美軍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和第七步兵師,在中朝邊境進攻長津水庫地區時,遭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優勢兵力的猛烈反擊,陷入中朝軍隊的重圍之中。美軍總部下令全面撤退。美軍海軍陸戰隊史密斯將軍卻公然違抗總部命令,下令部下反擊中朝部隊。海軍陸戰隊斯提夫上尉率領一個營擔任掩護任務,經過浴血激戰,終於和主力部隊一起沖出對方的包圍圈。
三、《戰地天使》(Battle Circus,1953年) 【導演】理查德.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s)。【主要演員】亨弗萊.鮑嘉(Humphrey Bogart)、茱恩.艾利森(June Allyson)。【劇情簡介】朝鮮戰爭期間,一家美軍陸軍醫院負責醫治盟軍受傷官兵。憤世嫉俗的軍醫威布少校是主治醫生,他與忠於職守的護士邁克卡拉中尉相愛,但是又相互討厭。他們在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中理解戰爭的意義,並增加相互的了解。
四、《戰艦英雄》(Men of the Fighting Lady,1954年。) 【導演】安德.魯馬頓(Andrew Marton)。【主要演員】范.約翰遜(Van Johnson)、弗蘭克.拉夫卓伊(Frank Lovejoy)。【劇情簡介】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海軍航空兵從停泊在日本海的一艘美國航空母艦上支援美軍地面戰場。海軍航空兵從航空母艦上起飛,到北朝鮮上空執行轟炸地面目標或者與蘇制米格飛機空戰。美軍飛行員都希望早些完成任務,早些吃上一頓熱飯、回到溫暖的被窩進入夢鄉。然而,戰爭是殘酷的。進攻地面目標時,要求飛機低飛,這樣就易受地面防空火力的打擊。
五、 《獨孤里橋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 Ri,1955年。港譯《蜀孤里橋之役》) 【導演】馬克.羅布森(Mark Robson);編劇:瓦倫丁.戴維斯(Valentine Davies)。【主要演員】威廉.霍爾登 (William Holden)、格雷斯.凱利(Grace Kelly) 。【劇情簡介】1952年12月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海軍77特戰隊飛行員布魯貝克中尉的飛行中隊受命執行炸毀獨孤里橋的艱巨任務。獨孤里橋位於北朝鮮,是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重要交通樞紐,地勢險要,防守嚴密。布魯貝克中尉和戰友沖破滿山遍野高射炮陣地的火力網,炸毀了獨孤里橋,但是他的戰機受傷,被迫迫降。北朝鮮士兵蜂擁而來前來追捕。他和戰友拒絕投降,展開槍戰,最後戰死疆場。
六、《安娜波里斯傳奇》(An Annapolis Story, 1956 年) 【導演】唐.西格爾(Don Siegel)。【主要演員】約翰.戴瑞克(John Derek)、黛安娜.林(Diana Lynn )。【劇情簡介】美國海軍學院學員托尼和吉姆是弟兄倆。他們為一個共同愛慕的姑娘派吉而鬧翻了。朝鮮戰爭爆發後,他們兩人畢業,一起被分配到一個飛行中隊,在朝鮮戰場上並肩作戰。一次空戰中,當他們的戰機中彈著火時,弟兄兩人卻互相讓對方跳傘,讓對方享受生命和愛情。
七、《沙場壯士赤子心》 (Battle Hymn,1956;港譯《軍人本色》) 【導演】道格拉斯.塞克(Douglas Sirk)。【主要演員】洛克.赫德遜(Rock Hudson)、安娜.卡士非(Anna Kashfi)。【劇情簡介】美國空軍赫斯上校原來是俄亥俄州的牧師。二戰中他參加美國空軍。在一次轟炸納粹德國的任務中,他不慎炸了一個孤兒院,37名德國孤兒喪生。戰後,他內心內疚,不能回去繼續傳教,於是就重新參加美國空軍,來到朝鮮戰場給韓國空軍訓練首批戰斗機駕駛員。在他的訓練下,韓國空軍順利完成了一系列戰斗任務。空軍基地附近有一個韓國婦女在照管十幾個朝鮮戰爭孤兒。在戰火中,赫斯上校盡量保護和照顧這些孤兒。後來,他在籌款建立了一個孤兒院,讓朝鮮戰爭孤兒有家可歸,這使得他的良心得到平靜。
八、《戰爭中的人們》(Men in War,1957年。) 【導演】安東尼.曼(Anthony Mann)。【主要演員】羅波特.萊恩(Robert Ryan)、阿爾多.雷(Aldo Ray)。【劇情簡介】 1950年9月6日。班森中尉率領的排在一次戰斗中和主力部隊失去聯系。他們在撤出敵占區途中,遇到另外一個排的蒙塔拿上士。他們必須把倖存者轉移到師部所在地465高地。在轉移途中,班森中尉和蒙塔拿上士意見不一致,經常爭斗。在經過多次驚心動魄的遭遇戰後,他們終於重出重圍,與主力部隊會合。
九、《戰地情焰》(Battle Flame,1959。) 【導演】.斯布林斯特恩(R.G.Springsteen)。【主要演員】羅伯特.布萊克(Robert Blake)、斯格特.布雷狄(Scott Brady)、伊萊恩.愛德華茲(Elaine Edwards)。【劇情簡介】朝鮮戰場上,美國海軍陸戰隊戴維斯中尉在養傷期間受到護士瑪麗的精心照顧,他們相互產生了好感。後來瑪麗所在的醫院被北朝鮮軍隊佔領,瑪麗和戰友被捕,關押在清永戰俘營。戴維斯中尉率領一個排,經過激烈戰斗,救出了心愛的護士。
十、《豬排山》(Pork Chop Hill,1959年) 【導演】劉義斯.邁爾斯通(Lewis Milestone)。【主要演員】主要演員:格利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 里普.托恩(Rip Torn)。【劇情簡介】朝鮮戰爭後期的1953年7月,當戰爭各方在進行和平停戰談判時,美軍為了在談判桌上增加籌碼,命令克萊門斯中尉率領美軍一個連進攻沒有軍事價值的255高地。他們知道板門店停戰談判可能隨時會達成和平協議,所以一些士兵不太願意做無謂犧牲。然而,克萊門斯中尉認為這是他們的愛國職責,在他的指揮下,美軍在豬排山陣地上與中朝軍隊進行爭奪戰,甚至進行殘酷的肉搏戰。等到增援部隊到達時,135人的連隊打的就剩下25個人。
十一、《滿洲候選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1962年,港譯《恐怖分子》) 【導演】約翰.弗蘭肯海默(John Frankenheimer)。【主要演員】弗蘭克.西納特拉 (Frank Sinatra)、勞倫斯.哈維 (Laurence Harvey)、珍妮特.利 (Janet Leigh)。【劇情簡介】美軍上尉馬科、肖上士和他的排在朝鮮戰爭期間一次巡邏中被俘虜,關押在滿州的戰俘營,受到蘇聯人和中國人的*主義*教育。戰爭結束之後馬科上尉回到美國,升任美軍情報部少校。他常常晚上做噩夢,擺脫不了戰爭的痛苦回憶。他的戰友肖上士回國時被當作戰斗英雄,榮獲國會勛章。馬科慢慢理解噩夢的含義,開始懷疑肖中士的背景。經過調查,原來肖中士相信了*主義*,已變成蘇聯派到美國進行政治暗殺的殺手。
十二、《陸軍醫院》(M*A*S*H, 1970年,港譯《風流醫生俏護士》) 【導演】羅伯特.奧爾特曼 (Robert Altman)。【主要演員】唐納德.薩瑟蘭 (Donald Sutherland)、埃利奧特.古爾德 (Elliott Gould)、薩莉.凱勒曼(Sally Kellerman)。【劇情簡介】朝鮮戰爭期間,美*醫皮艾斯上尉和麥肯泰爾上尉在前線的陸軍流動外科醫院忙於救死扶傷,成天和鮮血與死亡打交道。為了保持精神免於崩潰,他們工作之餘盡量過著與戰爭遙遠的荒謬無聊生活,不是和女護士打情罵俏,就是玩世不恭地惡作劇。他們為了打賭來看看女護士是不是天生的金發,居然在她洗澡時把帳篷拉倒。
十三、《麥克阿瑟傳》(MacArthur,1977年) 【導演】約瑟夫.薩金特(Joseph Sargent)。【主要演員】格利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劇情簡介】美國當代歷史上最有爭議的傳奇將軍麥克阿瑟1942年至1951年的十年軍旅生涯。1942年,他從菲律賓撤退,不久就率兵從日本手中收復失地。受羅斯福總統任命,他擔任太平洋戰區總司令,指揮美軍於1945年征服日本,後來負責日本戰後重建。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他作為聯合*總司令指揮前期戰役。9月指揮美軍在仁川登陸,隨後越過三八線佔領平壤,並向鴨綠江推進。他不同意美國政府把朝鮮戰爭嚴格限制在朝鮮半島的政策,堅持把戰爭擴大到中國本土,從而與美國政府發生嚴重沖突。1951年4月,美國總統杜魯門以不服從命令的理由將麥克阿瑟將軍撤職。
十四、《獵戰》(War Hunt,1962年) 【導演】丹尼斯.山德斯(Denis Sander)。【主要演員】約翰.薩克遜(John Saxon)、羅伯特.雷德福德(Robert Redford)。【劇情簡介】朝鮮戰爭後期,美軍新兵盧米斯新近被調到朝鮮戰爭前線,他躊躇滿志,一心想當個光榮的英雄。每天晚上和步兵排的戰友出去巡邏。然而,他慢慢發現,在朝鮮戰爭上當兵沒有什麼值得光榮的地方。二等兵昂多爾是個出色的好兵,尤其擅長夜戰,但是長期的戰爭殘酷使他精神變態。他的唯一夥伴就是一個韓國孤兒。昂多爾經常在晚上偷偷溜出來,到敵人後方去捕殺北朝鮮軍事人員。艾德曼上尉怕昂多爾的精神變態會帶來更大的麻煩,便容忍昂多爾的捕殺行為。一天晚上,盧米斯看到昂多爾在殺死一個北朝鮮人之後,圍著屍體跳舞。昂多爾殺人殺瘋了。宣布停戰的那天晚上,當其他士兵都在慶祝時,昂多爾帶著韓國孤兒鑽到一個貓耳洞里。艾德曼上尉帶著幾個人去找昂多爾,可是他卻反手殺起自己戰友,最後被艾德曼上尉擊斃。
④ 請問在《上甘嶺》電影的劇情是怎麼樣的其中出現了什麼感人場景
故事發生在抗美援朝時期。1952年秋,正當板門店談判休會期間,美軍在朝鮮中部三八線附近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企圖攻佔上甘嶺和五聖山,借用武力達到他們在談判桌上達不到的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八連連長張忠發,率領全連戰士堅守上甘嶺陣地。他們曾一度被切斷與後方的聯系,缺糧缺彈缺水,情況艱難,但戰士們以驚人的毅力、頑強的意志,在坑道里堅持了二十四天,完成了拖住敵人的任務,使中國人民志願軍獲得大反攻的勝利,從而扭轉了朝鮮戰場的形勢,迫使美方代表在板門店重新坐下來談判,並最終在停戰協定上簽了字。
這是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戰爭的影片,它取材於著名的上甘嶺戰役。為熟悉生活,編導人員赴朝鮮前線與戰士們一起親身感受,半年時間中訪問了一百多人,記錄了幾十萬字的材料。在此基礎上,編導對戰役進程、戰斗故事進行了精心的剪裁和表現,將這場氣壯山河的戰役真實地烘托出來。他沒有全景式地表現戰役的全過程,而是把視點投向一條坑道和一個連隊,塑造了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志願軍英雄群像。影片多用富於個性特徵的動作、語言刻畫人物,如張連長,既有英雄氣概,又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是一個十分成功的基層指揮員的形象。影片的節奏處理也頗具匠心,既有緊張激烈的戰斗場景,又有舒緩深沉的抒情段落,二者妥貼地交織在一起,引人人勝。環境氣氛和物件細節的創造性運用,也增添了影片的真實性和生動性。本片插曲《我的祖國》在渲染氣氮、表現主題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流傳甚廣。
⑤ 電影上甘嶺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在真實的上甘嶺戰役中,戰斗從第一分鍾開始就進入到了白熱化。從1952年10月14日直到11月25日,戰役結束面積只有3.7平方公里的兩個高地遭受了190萬發炮彈和5000多枚航空炸彈的狂轟亂炸,平均每平方米被反復轟炸過70次,每分鍾發射炮彈30餘枚。上甘嶺的山頭因此被永遠的削低了2米,面對美軍的狂轟濫炸,志願軍前線的指揮員決定讓部隊躲進通道保存力量,並堅持斗爭。
電影《上甘嶺》雖然戰爭場面激烈,但是導演沙蒙認為,《上甘嶺》大部分篇幅都是在黑乎乎的坑道里太壓抑,應該避免這些刺激的鏡頭,應營造出一種樂觀的情緒。於是影片將坑道環境做了改動,但坑道里發生的故事都是完全真實。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國之聲推出特別報道《我和我的祖國》,由戰場上的十名戰斗英雄講述他們的鐵血人生和家國情懷。
⑥ 你可知道當年拍攝《上甘嶺》電影時的一些故事嗎
電影《上甘嶺》是沙蒙,林杉制導的一部抗美援朝的經典影片,是根據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改編而來,取材於著名的上甘嶺戰役。
影片講述了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在連長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拚死奮戰,最後取得勝利的故事。
這部電影在挑選演員時,為了把張忠發的形象塑造的更加突出,沙懞直接決定讓高寶成來飾演。
影片中張忠發和戰友們一起抓松鼠的一段,原本計劃是抓鳥的,但是沙蒙覺得這個設計有點不對勁,戰場上槍聲一響,鳥就飛走了,該怎麼抓呢。後來就決定了抓松鼠,這段設計對戲的節奏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表現出了志願軍戰士們的樂觀的革命精神,將人物的刻畫體現的非常到位。
為了更好的拍攝這部電影,也為了能夠更加真實的展現當時戰場的激烈和殘酷,劇組前往朝鮮上甘嶺進行實地考察。
當大家到達五聖山上時,還是被當時情景震撼到了。雖然上甘嶺已經沒有了硝煙,但是山上都是光禿禿的,連一顆樹木都見不到。山頂的石頭都被炸翻起,嶺上到處都是厚厚的子彈殼,炮彈皮。
劇組雖然面臨著很多困難,但是為了再現當年的場景,最後決定在安東附近造出了一個「上甘嶺」。為了體現戰爭的殘酷,在拍攝時,非常注意場景的轉換,比如坑道的石頭塊在炮火的轟擊下變成了一堆碎石等等,非常注重細節。讓觀眾更能體會到當時的情節。
所以才有了最後的《上甘嶺》,讓觀眾更加的震撼,更能感受到戰爭的殘酷,體會到志願軍的無私的奉獻精神。
1、《上甘嶺》軍事顧問是趙毛臣,他是上甘嶺戰役中四連指導員,親自在坑道里指揮戰斗的。拍攝電影時,他曾操作郭留諾夫重機槍射擊配合錄音,因此電影中你聽到的重機槍聲音都是他打出來的。
2、片中八連連長張忠發的原型並不光是134團七連連長張計發,雖然他們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還包括特功八連連長李保成和四連指導員趙毛臣等人,張忠發當過師長警衛員這段應該取自15軍警衛連連長王虜,他曾經是秦軍長的警衛員,犧牲在增援上甘嶺的路上。
飾演張忠發的演員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過這是巧合。
3、師長的原型是時任45師師長崔建功,他是東北軍出身,在直羅鎮戰斗中被紅軍俘虜,後來成為開國少將。
4、最後反擊犧牲的通訊員楊德才原型並不是黃繼光,而是用胸膛頂住爆破筒和敵人碉堡同歸於盡的苗族小戰士龍世昌。
事實上,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戰斗英雄記錄下來的就有38人,僅僅在黃繼光犧牲的那天夜裡就有四人,除了黃繼光之外還有賴發均、龍世昌和歐陽代炎。
所以,楊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說並不止一個。
5、衛生員王蘭的原型一般認為是王清珍,不過她並沒有進入坑道一直在後方工作,坑道里是沒有女衛生員的。這一點在電影上映後被很多志願軍老戰士指出,但和同樣虛構的小松鼠一樣,這也是導演為增加藝術感染力所做的設計。也有很多志願軍老戰士看了電影之後非常感動,他們認為坑道里有女衛生員很好。
6、一排長說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過了,事實上曹操的「望梅止渴」並沒有吃酸梅這段,不過一排長改編的非常好,讓觀眾聽了嘴裡都會有酸水。
7、喬羽在寫《我的祖國》歌詞時,導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麼時候這部電影沒人看了,你的歌也有人唱,事實上喬羽做到了。
8、《我的祖國》里的那條大河是不是長江?喬羽說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說長江,是因為幾乎每個人的記憶里家鄉都有一條大河,如果具體指到長江就狹隘了。
9、《我的祖國》作曲是劉熾,他和喬羽合作過很多次,比如《讓我們盪起雙槳》。《我的祖國》第一句「一條大河」非常經典,幾乎一聽就讓人有想流淚的感覺。事實上,這句歌詞的旋律來自於抗戰歌曲《盧溝問答》的第一句:永定河~~~......
10,最關鍵一條,電影中拍攝的坑道內景是在長影廠的攝影棚拍的,導演將坑道變寬了變高了,條件也變好了。事實上,電影放映後,軍事顧問趙毛臣曾被倖存的戰友責備:毛臣啊,你呆的坑道是這樣的嗎?
現實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體只能擠坐在一起。坑道內空氣污濁氣味難聞,缺少食物、葯品和飲用水,有些重傷員送不下去在坑道里犧牲了。此外,坑道里遭受到的危險比電影中嚴重很多,戰斗也更激烈。
電影的原型之一特功八連先後增補過800多人,幾乎是一個小團的人數,戰後只剩下6個人,原來的八連只剩3人。
也就是說,現實的戰斗比電影《上甘嶺》要殘酷很多,很多!
趙毛臣的兒子趙振軍是54軍160師479團的戰士,1979年對越反擊戰犧牲,榮立三等功。
⑦ 上甘嶺電影簡介 上甘嶺主要劇情
1、《上甘嶺》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故事片。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
2、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
3、劇情簡介:1952年秋,美軍在朝鮮中部三八線附近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企圖奪取上甘嶺主峰陣地五聖山。上甘嶺戰役爆發。八連連長張忠發奉命執行主峰陣地的堅守任務,師指揮所要求他們堅守24小時以待後援。可就在一個上午,敵人竟進攻23次,我軍傷亡慘重。敵人繼續增兵,師指揮所命令張忠發暫時撤進坑道。第二天,敵人大舉進攻五聖山。張忠發命令連隊配合其他部隊主動出擊,打退了大股敵人。師指揮所要求張忠發拖住敵人,使後方爭取時間調度兵力,補充彈葯。坑道內的戰士每天都有傷亡,他們不僅要跟頭頂上的敵人作戰,還要為生存而斗爭。坑道與後方的聯系被敵人切斷,坑道內嚴重缺水,戰士們相互鼓勵、互相關心,頑強地堅持戰斗。在朝鮮人民的支援和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他們頑強戰鬥了24天,讓我軍做好了大反攻的准備,最後一舉殲滅了敵人。上甘嶺戰役改變了朝鮮戰爭的形勢。
⑧ 你可知道當年拍攝《上甘嶺》電影時的一些故事嗎
1、《上甘嶺》軍事顧問是趙毛臣,他是上甘嶺戰役中四連指導員,親自在坑道里指揮戰斗的。拍攝電影時,他曾操作郭留諾夫重機槍射擊配合錄音,因此電影中你聽到的重機槍聲音都是他打出來的。
2、片中八連連長張忠發的原型並不光是134團七連連長張計發,雖然他們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還包括特功八連連長李保成和四連指導員趙毛臣等人,張忠發當過師長警衛員這段應該取自15軍警衛連連長王虜,他曾經是秦軍長的警衛員,犧牲在增援上甘嶺的路上。
飾演張忠發的演員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過這是巧合。
3、師長的原型是時任45師師長崔建功,他是東北軍出身,在直羅鎮戰斗中被紅軍俘虜,後來成為開國少將。
4、最後反擊犧牲的通訊員楊德才原型並不是黃繼光,而是用胸膛頂住爆破筒和敵人碉堡同歸於盡的苗族小戰士龍世昌。
事實上,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戰斗英雄記錄下來的就有38人,僅僅在黃繼光犧牲的那天夜裡就有四人,除了黃繼光之外還有賴發均、龍世昌和歐陽代炎。
所以,楊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說並不止一個。
5、衛生員王蘭的原型一般認為是王清珍,不過她並沒有進入坑道一直在後方工作,坑道里是沒有女衛生員的。這一點在電影上映後被很多志願軍老戰士指出,但和同樣虛構的小松鼠一樣,這也是導演為增加藝術感染力所做的設計。也有很多志願軍老戰士看了電影之後非常感動,他們認為坑道里有女衛生員很好。
6、一排長說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過了,事實上曹操的「望梅止渴」並沒有吃酸梅這段,不過一排長改編的非常好,讓觀眾聽了嘴裡都會有酸水。
7、喬羽在寫《我的祖國》歌詞時,導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麼時候這部電影沒人看了,你的歌也有人唱,事實上喬羽做到了。
8、《我的祖國》里的那條大河是不是長江?喬羽說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說長江,是因為幾乎每個人的記憶里家鄉都有一條大河,如果具體指到長江就狹隘了。
9、《我的祖國》作曲是劉熾,他和喬羽合作過很多次,比如《讓我們盪起雙槳》。《我的祖國》第一句「一條大河」非常經典,幾乎一聽就讓人有想流淚的感覺。事實上,這句歌詞的旋律來自於抗戰歌曲《盧溝問答》的第一句:永定河~~~......
10,最關鍵一條,電影中拍攝的坑道內景是在長影廠的攝影棚拍的,導演將坑道變寬了變高了,條件也變好了。事實上,電影放映後,軍事顧問趙毛臣曾被倖存的戰友責備:毛臣啊,你呆的坑道是這樣的嗎?
現實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體只能擠坐在一起。坑道內空氣污濁氣味難聞,缺少食物、葯品和飲用水,有些重傷員送不下去在坑道里犧牲了。此外,坑道里遭受到的危險比電影中嚴重很多,戰斗也更激烈。
電影的原型之一特功八連先後增補過800多人,幾乎是一個小團的人數,戰後只剩下6個人,原來的八連只剩3人。
也就是說,現實的戰斗比電影《上甘嶺》要殘酷很多,很多!
趙毛臣的兒子趙振軍是54軍160師479團的戰士,1979年對越反擊戰犧牲,榮立三等功。
當時軍事顧問對導演沙蒙說'』坑道里不可能有女兵 "。導演耐心說服,女衛生員代表了志願軍女兵 這個英雄群體。劇情又安排女衛生員檢查坑道,突遇敵軍進攻,所以說得過去。同時真實戰斗場面比電影里殘酷一百倍。顧問問沙蒙為何不能真實反映?導演說:藝術來源於生活,還要高於生活。如果把喝尿,吃不上飯,黃繼光,邱少雲還普遍存在的情況,都反映出來,全國人民節衣縮食,支援前線,東西都去哪了?無法交待,誰還送孩子上戰場?所以要提倡英雄主義精神。顧問心悅誠服。向偉大的志願軍戰士致敬!
電影《上甘嶺》取材於真實的上甘嶺戰役。一場戰役對一場戰爭的全局產生如此重大影響,上甘嶺戰役無論就其殘酷性還是重要性在古今中外戰爭史上可以說是不多見的。毛主席了解到上甘嶺的英雄事跡後,當即指示有關方面將上甘嶺戰役拍成電影。擅長軍事體裁片拍攝的長春電影製片廠承擔了這一光榮的任務,並立即組成了創作班子,由沙蒙、林杉任導演,林杉、曹欣、沙蒙、肖矛負責劇本的寫作。在此之前,林杉曾創作了多部反映革命體裁的作品,編劇經驗較為豐富,他也因此成為影片《上甘嶺》的執筆者。
劇本創作 班子搭起來後,沙蒙便率攝制組前往朝鮮對上甘嶺戰役進行實地考察。在去之前,大家考慮到沙蒙有心臟衰弱的毛病,再加上年齡較大,勸他這次就不要上山了。但沙蒙卻堅持和大家一起攀上高達一千多公尺的五聖山。 盡管上甘嶺的硝煙已經散盡,然而當年戰斗殘酷之一幕卻依然那麼生動地展現在大家眼前:光禿禿的山上,見不到一棵樹木、一隻動物,山頂的石頭被炸松翻起一米多深。嶺上鋪了厚厚一層子彈殼、炮彈皮。隨手抓把土就能數出32粒彈片,一截不到一米的樹桿上嵌進了一百多個彈頭和彈片。一米見高坑道里潮濕而又悶熱,令人有些喘不過氣來……此情此景使攝制組深切地感受到了當年上甘嶺戰斗的艱苦和壯烈,體會到志願軍指戰員們驚天地泣鬼神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更堅定了盡全力拍好這部反映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爭片子的決心。 在隨後的兩年裡,他們又二度來到上甘嶺,並采訪了一百多位當年參加上甘嶺戰役的老志願軍戰士,記錄的材料達到數十萬字。當感到資料收集得差不多時,大家便聚在一起為影片結框搭構了。若按常理,上甘嶺戰役很容易被拍成一部全景式的戰役。但大家覺得這樣雖然能展示上甘嶺戰役的全貌,但卻不容易打動人。 經過一番研究,沙蒙決定突破傳統戰爭體裁片的框框,將影片的視點投向上甘嶺戰役中一條坑道和一個連隊,採用「以小見大」手法來展現人民軍隊一往無前的大無畏英雄主義精神,他的主張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 影片基調確定後,編劇林杉便立即進入了緊張的創作,原先的生活體驗和積累的大量素材迅速地圍繞著這一主題重新進行藝術地組合、編排。不久,他便完成了劇本初稿的寫作。劇本講述了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從接收陣地、最初進行防禦戰、直到轉入坑道,在缺糧斷水的情形下,開始了堅守上甘嶺的任務。 在坑道里,他們克服許多令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打退了敵人數十次進攻,以驚人的毅力堅守二十四天,最終爭取了時間,贏來了大部隊反攻的勝利。沙蒙看了本子後,覺得寫得不錯。但林杉卻總感到劇本里還缺少些什麼,但究竟缺少什麼,他自已一時也說不出來,整天就那麼憋著,苦苦地思索,直到有一天,當她看到一篇關於志願軍女戰士王清珍在上甘嶺戰役中事跡報道後,才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王清珍是朝鮮戰場上許許多多女護士中的一員,在上甘嶺戰役中負責3個坑道的20多個重傷員,每天給傷員打水、打針、換葯、喂飯、洗綳帶、查脈搏,有時還要幫助傷員大小便,其工作之苦可以想見。然而,不管工作有多累,她的臉上總是掛著燦爛的笑容,有時為了給大家解悶,她還唱起了唱起了陝北民歌《南泥灣》《解放區的天》等歌曲。在上甘嶺,她象一支春天的小燕給殘酷的戰爭注入了生氣和活力。 作為一部反映上甘嶺戰役的影片不能沒有象她這樣的人物,而且在清一色的男人中加進一個女性角色也會使劇情更加生動。於是,在《上甘嶺》劇本再次創作中,林杉便讓這個女衛生員以王蘭的名字「歸隊」了,並在劇本的最後頁碼上特別註明:王蘭的原型就是衛生員王清珍。實際上劇本中女衛生員王蘭雖是以林清珍為原型,但她同時也綜合了其它許許多多志願軍女戰士、女衛生員的身影,因而其事跡顯得更加生動、感人。
那時的導演有生活、有水平,現在這些爛導演,就去知道穿越,…
電影《上甘嶺》,是電影反映抗美援朝故事的一座豐碑,是一部不朽的作品,看一次受教育一次,電影插曲百聽不厭!
趙毛臣是我戰友的父親。戰友屬16O師偵察連戰士,南疆輪戰犧牲。前年戰友們到湖北孝感看望了他的家人。
在《上甘嶺》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在缺糧斷葯又短水的坑道里,身受重傷的指導員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刻里,用他那微弱的聲音對身邊護士王蘭說:「小王,請再給我唱唱《我的祖國》吧!……」看著指導員那乾裂的嘴唇和渴望的眼睛,王蘭含著熱淚唱起了《我的祖國》,戰士們也隨之與王蘭一起唱了起來,而指導員在戰士們深情的歌聲中合上了眼睛,帶著對祖國的一片深情和對和平的渴望離開了朝夕相伴的戰友們。這場戲連同王蘭那美麗的身影成為影片《上甘嶺》中的一個經典鏡頭。
其實,不僅在這場戲中,可以說在整個拍攝過程中,劉玉茹都是傾心打造著王蘭這個人物。唯其如此,電影中的王蘭才會令人過目難忘。數十年後,當劉玉茹回憶起當年拍攝《上甘嶺》的情景時還感概地說:「能參加《上甘嶺》的拍攝,對我來說確實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兒。我到現在,僅演過一部電影,就是《上甘嶺》。沒想到王蘭的形象在億萬觀眾中能留下那麼深的印象。」
電影《上甘嶺》是對中美最後一戰進行藝術化處理之後的展現,但其實 真實的戰爭遠比影片中的鏡頭殘酷 。
1、「范弗里特彈葯量」與小范弗里特之死因為「上甘嶺戰役」(美稱「攤牌行動」),世界戰爭史上出現一個新名詞: 范弗里特彈葯量 ,即對所使用的彈葯不作限制。
正是對炮火的極端推崇,美軍著名的「山地戰專家」、第八集團軍司令范弗里特一手策劃了 「攤牌行動」 ,短時間內向上甘嶺傾泄炮彈190萬發、炸彈5000餘枚。
但是,你知道嗎,就在上甘嶺戰役爆發的半年前, 1952年4月3日,范弗里特的兒子小范,在駕駛轟炸機對我軍運輸線進行轟炸時,被我高射炮擊中身亡。
小范弗里特是美第五航空隊第3轟炸機聯隊第13轟炸機中隊的一名飛行員,上尉,駕駛B-26轟炸機。當時他是在凌晨3點對距三八線40公里的沙里院火車站進行轟炸,被我191師擊落。
板門店談判期間,范弗里特曾委託美方代表,懇請我方尋找小范下落。我方多方查詢後,證實當時敵機被擊中後,飛行員來不及跳傘而一並炸毀。
據悉, 朝鮮戰爭中,有美軍142位將軍的兒子參加這場侵略戰爭,其中35位死亡或受傷。
這場戰爭讓侵略者明白,中國人民是不好欺負的,侵略者終將付出慘痛教訓。
2、4萬公斤蘋果與1個蘋果電影《上甘嶺》中有一個鏡頭:一位年輕的運輸員費盡千辛萬苦爬進坑道,卸完彈葯後,摸出一個蘋果遞給戰士。
但是 這個蘋果在戰士們手中傳來傳去,誰也不忍咬一口。
當年的上甘嶺戰役進行了43天,堅持在坑道中的戰士們最缺的是水。如何往前線運水是擺在後方指揮員面前的一道難題。
大家最先想到的是蘿卜,剛開始也確實運進去3袋蘿卜。水靈靈的蘿卜也確實解渴,缺水的狀況得到緩解,但是,另一個更麻煩的問題來了: 蘿卜燒心!
吃過生蘿卜的人對此一定深有體會,那種滋味讓人非常不好受,並且拉脫了水更危險!
於是大家想到了蘋果,確實這是一個好主意,於是 後方采購了4萬公斤蘋果准備往裡送 。
可是敵方的封鎖更加嚴密,運輸更加困難,為了激勵大家,指揮部甚至列出一個立功標准: 只要送進去個蘋果,就立二等功!
而最後運進坑道的蘋果,就只有電影鏡頭中岀現的這一個!就是這一個,也還是運輸員在半路撿到的。
4萬公斤蘋果,堆在一起有一座小山高了吧,可是,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下,卻只有一個被成功運到。
戰爭,在某種程度上打的是補給線。 在上甘嶺戰役中,我軍運輸人員犧牲1716人,占犧牲總數的14.8%。正是這些犧牲的英雄,保證了戰役的勝利 。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我們曾聽過親自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老兵現在是首長的講過當時在坑道里和出坑道與敵人做戰的真實情景,女衛生員是虛枸的人物,真實的戰場情況比電影上要殘酷的多,能活下來的志願軍戰士真是挺不容易的,在槍林彈雨密集眾炮的戰場上很難全身而退,犧牲了的戰士都是祖國的英雄兒子,活下來的也都是血性男兒,我們沒有經歷過這場血與火戰爭的人對這些國家的功臣應該必須給予無比的崇敬與尊重!
⑨ 被老電影《上甘嶺》所感動
近來山東台每天都有老電影播放。黑白片的老電影,真實的像真的一樣,是我喜歡看的。
打開電視剛好是《上甘嶺》的片頭字幕,這部片子我已經看過好幾次了,還收藏了光碟。之前是看故事被故事所感動,這一次明顯的是被細節所感動。
電影記述的是我志願軍8連在上甘嶺坑道內與敵人對峙的10多天里,後方的供應被封鎖,山下的水源被封死。在沒水喝的境況下,八連堅持與敵人斗爭到大反攻的時刻,配合大部隊奪回陣地,率先把紅旗插到山頂上的故事。
電影中有幾個細節鏡頭,感動的我稀里嘩啦,不能自已。
其一:是當八連打到白熱化的時候,接到師部先撤入坑道,再突圍的命令,指戰員的情緒一下降到了冰點。他們不想撤離陣地,連長派通訊員冒著生命危險到師部去匯報情況,得到師部允許在坑道內堅持到大反攻的消息時,平復了他們急於奪回陣地的浮躁和撤離陣地的挫敗感。
堅守在陣地上,他們就有機會奪回陣地。傷員們和指戰員們心情振奮的開始整理坑道,有一種住下來以坑道為家的愉悅情緒在心頭迴旋。
在這種家的氛圍里,女衛生員王蘭,深情的哼起了《一條大河》。她是那麼專注的開心的坐在那裡,思念家鄉的哼唱。鏡頭里閃過黃果樹瀑布,灕江山水等祖國壯美山河的景象。
看著她那麼投入,那麼淡定愉悅的歌唱,在異國的上甘嶺,山頭已被敵方的炮火削掉了三四米高度的坑道內,那舒緩的,深情的歌聲,直抵我的內心,淚水無聲,斷線一般。隨著傷員和戰士們加入的合聲,「這是美麗的祖國,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我竟然泣不成聲。為了祖國,他們隨時都有犧牲的可能,在戰斗的間隙里,他們有如此的情懷,誰能不為之動容?
第2個細節是在坑道內發現了一隻小松鼠。幾個戰士匍在地上捉松鼠時,連一向嚴肅的連長也開心的像孩子一樣。如果沒有戰爭多好,沒有戰爭,坑道內的戰士們和小松鼠都會過著各自安寧的日子。這只小松鼠在戰斗結束後,被戰士們放行在一棵高大的松樹上,給了它回歸自然的自由。看著松鼠歡快的往上爬和戰士們那戀戀不舍的眼神,我的心又一次被軟軟的觸動了,自由多麼美好。8連有那麼多官兵,卻從此長眠在上甘嶺上了。
第3個細節是總攻開始後。8連作為先頭部隊高舉紅旗向山頂沖鋒的時候,遇到了敵人的暗堡。密集的槍彈,壓制的爆破組一撥又一撥的倒在槍彈下。
這時離總攻結束時間只有15分鍾了,坑道內張連長的通訊員小楊,看到連長不斷看錶著急的神情,他知道自己不應離開連長,但在這 十分緊急的情況下,他有責任沖在前邊。他對連長說:」讓我去吧,我熟悉地形,可以迂迴過去。」
時間不允許絲毫的猶豫,連長同意了他的請求。他把自己的水壺遞給了連長,沖出坑道,拿著爆破筒,在機槍手的掩護下一會兒匍匐,一會兒躍動,以最快的速度向暗堡靠近。掩護他的機槍手幾次中彈,掙扎著拼盡了最後一絲力氣。
還剩下最後的5分鍾了,張連長不顧一切的親自沖到機位上,把帶著憤怒的子彈不停地射向敵人。小楊快速的沖到地堡口,把爆破筒推進去,剛返身跑出兩步,回頭看到爆破筒又被敵人推出來。
沒有猶豫,顧不得生死,小楊再次把爆破筒推進地堡里,用胸膛頂住,雙手使勁的趴住洞口,回頭大喊了一聲「連長」,為總攻的勝利掃除了最後的障礙。
一個年輕的18歲的生命,在關鍵時刻為了勝利,用身體堵住了敵人的搶口。
戰斗結束,師長看到連長身上的兩個水壺,這是一個水壺的特寫鏡頭。師長的表情是凝重的,眼神是復雜的,他也很喜歡這個機靈的愛學習會動腦的小戰士。
還有一個細節是8連最後剩下的幾個戰士列隊與師首長告別的場面,師長與他們每個人用力的、無言的握手。這一握傳達著多少語言和深情,這無言的握手讓我淚流滿面。
整個過程只有兩句話,走到最後女戰士面前時,師長問:「你叫什麼名字?」回答:王蘭。
另一句話是師長與每個戰士握手後,對張連長和戰士們說:「下去休息吧。」
沒有豪言壯語,「下去休息吧,」滿含深情,背後蘊含的多少話語,用心的觀眾都能讀懂。簡單的幾個字,比任何豪言壯語都直擊人心。這句話終於讓我崩不住的哭出了聲。
此刻在寫這些文字的時候,我還是止不住的淚水,浸濕了好幾塊紙巾。
1956年拍的這部老片子,還帶著戰爭的硝煙。場景,焰火,化妝,人物的語言,人物的表情等等,彷彿都是真實的,沒有做作,沒有表演的痕跡。因為那時剛剛走出戰爭,《上甘嶺》好似戰爭場面的再現。
60多年過去了。老電影《上甘嶺》像陳釀的老酒,越發的醇厚入心。
⑩ 電影上甘嶺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上甘嶺》主要內容:1952年秋,美軍在朝鮮中部三八線附近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企圖奪取上甘嶺主峰陣地五聖山。上甘嶺戰役爆發。八連連長張忠發(高保成飾)奉命執行主峰陣地的堅守任務,師指揮所要求他們堅守24小時以待後援。
可就在一個上午,敵人竟進攻23次,我軍傷亡慘重。敵人繼續增兵,師指揮所命令張忠發暫時撤進坑道。第二天,敵人大舉進攻五聖山。張忠發命令連隊配合其他部隊主動出擊,打退了大股敵人。師指揮所要求張忠發拖住敵人,使後方爭取時間調度兵力,補充彈葯。
坑道內的戰士每天都有傷亡,他們不僅要跟頭頂上的敵人作戰,還要為生存而斗爭。坑道與後方的聯系被敵人切斷,坑道內嚴重缺水,戰士們相互鼓勵、互相關心,頑強地堅持戰斗。
在朝鮮人民的支援和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他們頑強戰鬥了24天,讓我軍做好了大反攻的准備,最後一舉殲滅了敵人。上甘嶺戰役改變了朝鮮戰爭的形勢。
(10)特朗普老電影上甘嶺擴展閱讀
《上甘嶺》角色介紹:
1,張忠發
志願軍某部八連連長,奉命執行主峰陣地的堅守任務,師指揮所要求他們堅守24小時以待後援。張忠發遇到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戰士每天有傷亡,能夠戰斗的人一天天在減少,他們互相鼓勵、互相關心,頑強地堅持著,終於等到大反攻開始,張忠發率領戰士們沖出了坑道,配合大部隊一舉殲滅了敵人,取得了戰役的最後的勝利。
2,師長
整場戰役的指揮者,命令張忠發支援七連軍隊並堅守主峰陣地,原要求張忠發的連隊在陣地上能夠堅守二十四小時,以待後援,後來命令張忠發部隊暫時撤進坑道里去。
3,王蘭
部隊里的女衛生員,每天給傷員打水、打針、換葯、喂飯、洗綳帶、查脈搏,有時還要幫助傷員大小便,然而,不管工作有多累,她的臉上總是掛著燦爛的笑容。
4,
孟德貴
指導員,在缺糧斷葯又短水的坑道里,身受重傷的指導員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刻里,用他那微弱的聲音讓王蘭對他唱首《我的祖國》,而指導員在戰士們深情的歌聲中合上了眼睛,帶著對祖國的一片深情和對和平的渴望離開了朝夕相伴的戰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