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哪個國家的電影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執導的戰爭片,伊琳娜·多爾加諾娃、葉蓮娜·德羅佩科、安德烈·馬爾蒂諾夫參加演出。作為中國人最熟悉的俄羅斯電影,1972版《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感動了一代中國觀眾。
Ⅱ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哪個國家的電影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俄羅斯電影。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茨基執導的戰爭片,伊琳娜·多爾加諾娃、葉蓮娜·德羅佩科、安德烈·馬爾蒂諾夫參加演出。作為中國人最熟悉的俄羅斯電影,1972版《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感動了一代中國觀眾。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根據作家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說改編,內容取自一個真實事件,講述了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在廣袤森林中進行的一場驚心動魄、激烈殘酷的阻擊戰的故事。1972年,導演斯·羅斯托茨基把《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搬上了銀幕,獲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全蘇電影節大獎等,成為一代經典。
Ⅲ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故事內容簡介誰知道
標題:《恰巴耶夫》和《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童道明,1937年生,江蘇省張家港市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
會員。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論文集《他山集》、
專著《戲劇筆記》與隨筆集《惜別櫻桃園》。他認為《恰巴耶夫》和《這里的黎
明靜悄悄》是兩部超越時空的作品。
《恰巴耶夫》時前蘇聯的「紅色經典」,是一部有希望超越時空而長存的作品。它的最大價值是它向世人展現了一個極為獨特的俄羅斯性格,也就是說,這是一部洋溢著俄羅斯民族精神的作品。
小說對傳奇英雄恰巴耶夫有這樣的描述:「恰巴耶夫性格上的特點是剽悍和驍勇……他與其說是自覺的革命者,倒不如說是一個狂熱的革命者。初看起來,他過分好動,老想變換環境,然而,他是農民起義隊伍里一個多麼獨特的人物啊,是一個多麼光彩奪目的形象啊!」
「恰巴耶夫這樣的人是很容易相處的,而且能夠處得很融洽,但是他說翻臉也就翻臉。嘿,他一發脾氣,就大吵大鬧……過了一分鍾,氣消了,反而覺得有點難受。他帶著沉重的心情開始回想,思考自己方才作過的事情……只要一認清楚,他就主動退讓。」
電影《恰巴耶夫》里主演恰巴耶夫的演員巴博契金解釋他扮演的這個人物時,也突出了他的民族性格的底蘊。他說:「恰巴耶夫像是從俄國歷史的深層掬取了自發的叛逆性格……恰巴耶夫像是穿過時代的密林,接過了俄羅斯人民英雄的接力棒。」
小說的總體風格是現實主義的,富爾曼諾夫的確像他自己所說的,「如實地描寫恰巴耶夫,連他的一些細節,一些過失,以及整個人的五臟六腑都寫出來。」現實主義的手法不僅用在對於人物的塑造上,也用在對於戰爭的表現上,因此小說的基調富有一種崇高的悲壯感,即便是抒情的段落也不失悲劇色彩。
如小說第六章描寫戰友們送別恰巴耶夫的一個場面——告別的喊聲,淹沒在飛揚的朦朦雪塵中。人們站在台階上,一雙雙眼睛,就像一面面鏡子,閃爍著惜別的痛苦。有的人尖聲地喊著,有的人啪啪地甩著馬鞭,有的人把帽子拋到屋頂那麼高……台階漸漸地隱沒在歧愴的悲痛和雪堆中……
《恰巴耶夫》問世於1923年, 作者富爾曼諾夫(1891-1925)曾當過恰巴耶夫的政委。1934年瓦西里耶夫兄弟把小說拍成電影,電影迅速獲得世界性的影響。魯迅先生曾在上海看過這部電影,那時的譯名叫《夏伯陽》。影片的巨大成功於導演和演員的功績大有關系,但成功的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小說原著的文學基礎。
在前蘇聯由小說改編的戰爭題材電影中,引得最大世界性反響的,除了《恰巴耶夫》之外,當推1972年羅斯托茨基導演的《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世界性轟動,這部瓦西里耶夫創作的中篇小說未必會如此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沒有原著小說的思想藝術成就,也就不會有電影的成功。
我們都知道,在二戰中俄羅斯人民蒙受的犧牲是最為慘重的,他們一共損失了二千多萬人的生命。《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就要像我們展示這二千多萬人中的五個活生生的人,從而也表現了俄羅斯戰爭文學中一個重要特徵:對於個體生命的關懷。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也有具體的生活原型,不過實際生活中1942年5月在沃比湖畔犧牲的五個戰士是男兵,而導演瓦西里耶夫把男兵改稱女兵,便尖銳地提出了「戰爭和女人」的沖突。
電影里有一段「澡堂」的場景,其中有全裸的少女的鏡頭,我們在公映時把這整場戲都給刪掉了。一位著名的老實人驚訝地說:這簡直是藝術奇跡,全裸的女人鏡頭全然不使人產生「黃」的感覺。
這個藝術奇跡是怎樣產生的呢?是因為作家是在一個聖潔的思想指導下寫下這個場景的。請看小說中的描寫:
那天正好是沐浴的日子……姑娘們在更衣室里打量著這個新來的女兵,像瞧什麼稀罕物件似的——
「冉卡,你真是個美人魚!」
「冉卡,你的皮膚像透明的!」
「冉卡,你真可以作模特兒!」
「冉卡,你根本不用戴胸罩!」
……
「不走運的女人!」基梁諾娃長嘆一聲,「這么好的身材,偏偏裹上一身軍裝——這比死還難受。」
少女的魅力白白地被不能顯現女性身材的軍裝給埋沒了!而當五個女兵一個一個地在與德國法西斯的搏鬥中犧牲的時候,對於五個女兵的安全負有責任的瓦斯科夫准尉發出了感人心腑的悲鳴:「在戰爭時期,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以後,到了和平時期呢?到那時也能理解為什麼你們非死不可嗎?……如果將來有人質問我:這些男子漢是怎麼搞的,為什麼沒有把我們的媽媽保護好,而使她們飲彈而亡呢?」
小說把像契訶夫這樣的俄羅斯作家曾經表現過的「美的毀滅」的經典主題在新的歷史背景下作了新的發揮,也因此凸現了俄羅斯戰爭文學的潛在的反戰主題。但這並不妨礙小說的愛國主義激情的張揚。垂死的麗達就是在聽了瓦斯科夫這一番撕心裂肺似的自白後,輕輕地說:「不必這樣,我們在保衛祖國,首先是祖國……」
而小說對於瓦斯科夫所表現出的英雄主義的描述, 讀了也令人盪氣回腸—— 「在這次戰斗中,瓦斯科夫記住一條:決不後退,決不能讓德寇上岸一步……這時,他胸中滿懷激情,彷彿整個俄羅斯都在他背後, 彷彿他, 瓦斯科夫,此刻是她最後一個兒子和保衛者,整個世界空無一人——只有他、敵人和俄羅斯。」《恰巴耶夫》的中文譯本不止一個,由鄭澤生等翻譯,外國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在我國有幾個中譯本,最早的一本是由王金陵同志翻譯的,於1980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的譯文流暢自然,值得一讀。
故事發生在1942年夏天……
171鐵路會讓站上來了一批女高射炮手,這讓會讓站的指揮員瓦斯科夫准尉大為詫異。少校答應給他派一些不酗酒、不搞女人的士兵,沒想到竟然是些胸部高聳的女兵。
女兵的到來給這個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帶來了一縷清新的氣息。瓦斯科夫為女兵們選擇了一個舊消防棚作為軍營,還為姑娘們修建了廁所和浴室。風馳電掣的軍列偶爾從會讓站一掠而過,德寇的飛機也時不時地光顧一下這個看上去很不起眼的村莊。
女兵們的日子過得十分平靜,她們似乎並不在意戰爭,她們把軍服修改得十分熨帖,把伙食烹調得有滋有味,在陽光下裸露著美麗的身體,盡情享受著和熙的陽光帶來的愜意。
在瓦斯科夫眼裡,她們只不過是些穿著軍裝的女人,有文化,城裡人,巧言善辯。瓦斯科夫熟記的《步兵操典》對於她們只不過是些常規的說法。她們有著數也數不清的「特例」,這個是集團軍司令批準的,那個是方面軍司令部規定的,瓦斯科夫對如何領導這些女兵傷透了腦筋。
一班長麗達的丈夫,戰爭的第二天就犧牲在邊境哨所,留下一個兩歲的兒子。她經常偷偷地溜出軍營,趕到城裡看兒子。女戰士們精心地為她保守著秘密。當黎明來臨的時候,麗達常常會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軍營,只有瓦斯科夫和副排長被蒙在鼓裡。
又是一個黎明,當麗達走過一片森林,發現了兩名全副武裝的德國兵。會讓站拉響了戰斗警報。准尉帶領五名女戰士:麗達、熱妮亞、索妮亞、里莎、嘉爾卡前去消滅兩名德軍。
准尉和他的女戰士們涉過沼澤,穿過森林,終於在德軍之前,趕到西牛欣嶺,扼住了敵人通往鐵路的必經之道。出乎意料的是,德軍不是兩個人,而是整整16個人……
里莎接受回村報信的任務,不幸陷入了泥沼;索妮亞用胸口擋住了德國人的匕首;嘉爾卡讓索妮亞的死嚇壞了……
在激烈的戰斗中,麗達受了重傷,而德國人又一步步緊逼過來,熱妮亞把受傷的麗達留給准尉,跳了出去,用沖鋒槍向敵人掃射,把敵人從麗達和准尉藏身的地方引開。熱妮亞的身影在森林中跳躍著,她喊叫著,一直到再也聽不見她的聲音。
准尉要去找剩下的五、六個德寇算賬,他把手槍留給了麗達。麗達請求准尉去看看自己的兒子,准尉點頭答應並吻了麗達。沒走多遠,他聽見背後一聲沉悶的槍聲——麗達不願拖累大家,用准尉留給她防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准尉用手槍中最後一顆子彈俘虜了全部德國人,他押解著他們向171會讓站走來,他咒罵著,要親手槍斃這些德國人;他哭泣著,為了五個犧牲的女戰士。他終於望見了少校和援兵,看見了他駐守的小村子……
這一天,蘇聯電台廣播戰況:今日,戰場上沒有大的戰斗,只有零星戰斗發生。沒有幾個人知道這五位女戰士的犧牲。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Ⅳ 8,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描寫的是什麼時期
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描寫的是蘇聯衛國戰爭時期。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鮑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這部小說通過一個凄美的故事,向人們展示戰爭對人,尤其是對婦女的摧殘,對美好生活和人類文明造成的災難,表達了強烈的反法西斯和反侵略的主題思想和深刻的人性關懷主題。
1969年,《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在前蘇聯《青春》雜志上發表,此後又數次被搬上銀幕,引起世界范圍關注和好評。1975年,小說作者曾因此獲得全蘇兒童文學一等獎和蘇聯國家獎金。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鮑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故事發生於1942年5月,准尉華斯科夫「無奈」接受了上級指派來兩個班的「兵力」,雖然是一些「不喝酒的」,卻是穿短裙的年輕女兵。他要指揮她們守衛171會讓站設施,一時間女兵們駐紮下來。女兵們的日子過得十分平靜,她們似乎並不在意戰爭,她們把軍服修改得十分熨帖,把伙食烹調得有滋有味。漂亮的女兵們為小小的會讓站增添了不少情趣,但也帶來了一些麻煩,因為每一個女兵的背後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個黎明,嘉莉婭在從城裡趕回駐地走過一片松林時,發現了兩名全副武裝的德國兵。她迅速報告了准尉瓦斯科夫。兵站拉響了戰斗警報。准尉帶領五名女戰士:麗達、熱妮亞、索妮亞、麗莎和嘉莉婭五位女兵前去狙擊。他們6人艱難地跋涉,一路急行軍,終於趕在德軍之前趕到沃皮潮畔的西牛欣嶺,扼住了敵人通往鐵路的必經之道。然而,情況發生了驟變:德軍不是兩個人,而是整整16個人,瓦斯科夫必須立即派人間去報信,增加援兵。麗莎接受報信的任務,但不幸陷入泥沼。索尼婭用胸口擋住了德國人的匕首。嘉莉婭被索尼婭的死嚇壞了,不久三人先後死去。在激烈的戰斗中麗達受了重傷,熱尼亞把受傷的麗達留給准尉,跳出去用沖鋒槍向敵人掃射,把敵人從麗達和淮尉藏身的地方引開,自己卻壯烈犧牲。准尉要去找剩下的五、六個德寇算賬,他把手槍留給了麗達。而麗達請求准尉照看自己的兒子,准尉點頭答應並吻了麗達。沒走多遠他聽見背後一聲沉悶的槍響,麗達不願拖累大家,用准尉留結她防身的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後,精疲力竭的瓦斯科夫俘虜了全部德國人回到兵站。
戰爭結束的許多年後,白發蒼蒼、裝著假手的瓦斯科夫和麗達的兒子、一個已經成為大尉的阿爾貝特來墓地看望5個女兵,為她們立了一塊大理石墓碑。令人感傷的黎明依舊靜悄悄,可曾經有那麼—個靜悄悄的黎明,戰爭奪走了5個年輕而美麗的靈魂。生命如此寶貴,和平來之不易,希望這個世界少一些仇恨和殺戮,多一些理解與和平。
Ⅳ 有一部蘇聯電影是一位女大尉領著一隊偵察兵在森林中偵查後全部犧牲
大哥糾正一下是男的准大尉,然後是帶領著一隊女兵在森林中戰斗
簡介:《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前蘇聯當代著名作家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故事發生於1942年5月。准尉華斯科夫「無奈」接受了上級指派來兩個班的「兵力」——雖然是一些「不喝酒的」,卻一一是穿短裙的年輕女兵;他要指揮她們守衛171會讓站設施。一時間女兵們駐紮下來,就在尚未習慣這野戰生活的當口,出乎意料地碰上一股德國法西斯偵察兵。她們本可以放過這些鬼子,守住陣地設施就可以了。然而正義和敏感要她們既守住了陣地設施,又以五個姑娘——戰士加指揮員的力量與敵人的周旋,進行殊死的戰斗…… 作者以真實而生動的畫面,亦庄亦諧的文筆,活潑風趣的藝術語言,再現了那些才從和平歲月里走出來的天真歡快的年輕人,一旦迫使他們面對殘酷的戰爭時,為保衛國土,可犧牲愛情,可別家離子,可以生命為代價的浪漫主義情懷和高昂的英雄主義精神。
片名是《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詳細:http://ke..com/view/204200.html?wtp=tt
Ⅵ 3.24:淺析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上圖是1972年版本前蘇聯著名電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六位主角,無畏卻有點古板的32歲准尉瓦斯科夫,前排女兵是美麗勇敢的20歲軍人之後熱妮婭,後排是精幹深情的軍人家屬唯一人母20歲班長麗達,純情聽話的農夫之女19歲麗莎。再後面是愛好文學詩歌女大學生索尼亞,另一位是孤兒出身最年幼的16歲嘉麗婭。
該片根據鮑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准尉瓦斯科夫帶領五位女戰士在廣袤的森林中進行激烈殘酷的阻擊戰。
1男五女阻擊16位德傘兵,戰斗中五女兵全部犧牲,最後僅剩准尉一人捕獲三名戰俘,消滅13名德軍。
麗莎接受報信的任務,但不幸陷入泥沼犧牲。
索尼婭為幫准尉拿煙袋被埋伏德軍用匕首殺死。
嘉莉婭在戰斗中精神崩潰,被德軍射殺。
熱尼亞為掩護受傷戰友,孤身吸引敵人追擊,壯烈犧牲。
麗達在戰斗中身負重傷,為不拖累准尉,從容自殺。
慘勝原因:在兵力對比懸殊情況下,准尉利用地利指揮女兵提前設伏,女兵們裝伐木工布下疑陣引德軍繞路,後又在從林戰中消耗敵人。
1972年,小說被導演斯·羅斯托茨基搬上銀幕,並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影片獲得1973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紀念獎、奧斯卡提名和全蘇電影節大獎。
小說的作者瓦西里耶夫和導演羅斯托茨基都有參加過衛國戰爭經歷。導演曾受重傷,是一位年輕的女護士救了他。這段經歷始終影響著他,並且成了後來他導演拍攝《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的生活源泉。在拍戲時,特別是給扮演女兵的演員講戲時,他常常不由自主地落淚。據瓦西里耶夫回憶,羅斯托茨基曾重復20次拍攝一個場面,每一次都是流著淚拍攝的。這是一部充滿感情創作出來的影片。
第二圖是2015年俄國重拍《這里的黎明靜悄悄》,相較於1972版什麼改變都沒有,連劇本似乎都是一樣的,但對女兵經歷回憶減少鏡頭,心理挖掘薄弱些。影響了後面女兵們在戰斗中犧牲後造成的沖擊度。
整部電影只是更新了跟技術有關的東西,畫面變得漂亮和鮮艷了,戰斗場面更有真實感。不過影片忠實於小說,忠於戰爭年代的真實。不過有評論說1972版女兵更漂亮,演技也更細膩。2015版准尉英俊顯精明,少了老版中古板憨厚外表下的暴發力。
我主要看的是2015版,一是俄語發音,二是影片完整,老版的在網上一般是片斷。
我先看電影後小說,而作品成功是先1969年小說發表後就廣獲好評,後拍成電影。
同名小說繼承了肖洛霍夫《一個人的命運》所開創的從側面描寫戰爭的傳統。《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堪稱前蘇聯戰爭題材文學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此前的戰爭題材文學作品多是表現大規模、大集團作戰的戰爭史詩,小說《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則著重關注到戰爭中的個體,關注個人的生命與情感。
小說中人物肖像刻畫十分簡煉。如描繪嘉莉婭瘦小的個兒,鼻子尖頭兩根麻繩似的小辮,胸部象男孩子似的平坦」。寫熱尼亞「修長的身材,金色的良發,雪白晶瑩的皮膚。一雙雅氣的眼睛,綠瑩瑩的,圓的像小碟兒一樣」,寥寥數筆,就將人物外貌特徵勾勒出來了。
在表現人物心理時,作者採用了抒情的對話、客觀敘事和人物內心獨白等方式,當麗達受重傷後,准尉內疚地說: 「我害了你們,將來有人質問我:你們這些男子漢怎麼搞的,為什麼沒有把我們的媽媽保護好,使她們飲彈而死呢?我怎麼回答他們的質問呢?」麗達平靜回答; 「為什麼要這樣說?事情是明擺著的,戰爭嘛,我們是在保衛祖國。」這段對話是對小說主題的高度提煉。
小說夲身就如劇本般寫作方式,和對女兵成長經歷的描寫,讓讀者更體會戰爭奪去5位花季生命的惋惜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這也把准尉最後的復仇從情節和心理上都推向高潮。
小說描寫生活中女兵的一些個性特點與青春騷動和戰斗中的勇敢無畏形成的反差,准尉與女房東的關系,准尉與女兵們的關系演變,女兵之間的一些互動等都有真實生活氣息。反映出女兵群體愛美熱愛生活的卻又能時刻准備赴死的特定時代的心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人民經受殘酷慘烈的戰火浩劫,他們一共損失了2700萬人的生命。《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向我們展不了這2700萬人中的5個人的命運,從而也表現了蘇聯軍事文學的一個重要特徵:對於個體生命的關懷和熱愛。
二戰蘇德戰場上,大量蘇聯女兵投身前線作戰。以狙擊手為例,世界25大著名狙擊手中的惟一一名女性就是蘇聯的柳德米拉·帕夫里琴科,她一共擊斃了309名德軍。不僅如此,這些女兵還從事突擊工作。在莫斯科保衛戰中,一支由1000餘名女性組成的女兵突擊隊在戰爭期間共擊斃1.2萬余名德軍。如此戰績令人贊嘆。由於貢獻突出,有上萬女兵獲得了蘇聯英雄勛章。
這里黎明靜悄悄是向那些為了祖國英勇戰斗的女兵致敬的贊歌,小說和電影都是刻畫這一主題的佳作。
Ⅶ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運用的電影表現手段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運用的電影表現手段
影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主要依賴了形體動作、細節描寫、鏡頭處理、蒙太奇作用的共同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影片感人至深,感情強烈,從“靜悄悄”的戰爭中揭示出這五位女戰士“靜悄悄”的人生歷程,展示出個人的命運如何與民族利益緊密相連的道理,同時也體現出影片製造者從平凡中見偉大、從小人物心靈深處挖掘美質的美學追求。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前蘇聯作家鮑·瓦西里耶夫1969年創作的中篇小說。小說一問世,立即引起前蘇聯文學界的注目,先後被改編成歌劇、話劇,1972年由前蘇聯著名導演斯坦尼斯拉夫·羅斯托夫茨基搬上銀幕,並獲全蘇電影節大獎。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是一部反映衛國戰爭的軍事題材的影片。影片中沒有耗費大量畫面去表現戰場的硝煙彌漫,炮火連天,斷枝殘垣,彈坑累累,而是圍繞著“靜悄悄”來描寫這場黎明前的、微小的連國家電台也不報導的戰爭,描寫這場戰爭中普通人的命運和人在戰爭中復雜的心理狀態。那麼,影片是怎樣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怎樣通過戰爭來寫人和人的命運的呢?影片在表現這五個人的性格和命運時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段的。
首先,電影是一門通過具體形象,特別是人物形象,直接訴諸觀眾視覺和聽覺的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它不依賴文字描繪,而是依賴形體動作推動人物性格與劇情的邏輯發展。在《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中,奧夏寧上尉與麗達告別時驀然回頭,深沉緩慢的點頭,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動作,但電影通過閃回特技將其表達出來時,那包藏於其中的相思、擔憂、牽掛、期待和信任,不需用任何語言進行描述,便由這一轉一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當德寇搜索這幾位戰士時,嘉麗婭終於沉不住氣,“媽呀”一聲驚叫沖出了隱蔽地點,結果倒在了德寇的槍口下,這一“叫”一“逃”將嘉麗婭的膽小、怯懦刻畫了出來。在與來犯敵機戰斗中,麗達對敵跳機傘兵的掃射,是一個必然反抗的動作,但影片通過麗達睜得憤怒的眼、緊閉的唇,果斷剛毅的面部表情的特寫鏡頭,以及急速迸落的彈殼的鏡頭,表達出了麗達的沉穩堅毅,對敵人的無限仇恨。為了阻止敵人過河,冉卡不顧個人安危,毅然跳進河中去洗澡,坦然自若地面對咫尺開外的敵人,高唱著“喀秋莎”,一副惘然不知的樣子,給敵軍造成心理上的錯覺,放棄了過河,這些細節,表現出冉卡的大膽機智。但她畢竟是一個普通的人物,她也害怕,由於驚嚇,失去了理智控制,盡管時間很短。索妮婭是一位大學生,她好學不倦,整天與詩書打交道,滿懷著純真的詩意去看世界,休息前用充滿感情的語調為姑娘們朗誦詩歌,使姑娘們倍受感動,央求她再讀一首;戰斗要開始那一刻,她還捧著她心愛的勃洛克的詩集,朗誦著“我們是俄羅斯的孩子,沒有辦法忘懷那一切”,這些細節,始終貫穿著一個字——“學”,她想著戰後還要繼續上大學,然而,她這一美好願望隨著她的犧牲也消亡了。麗莎在求援的途中快速的“跑”,表現出她緊張焦急的心情;當她不慎陷入泥淖時,那雙手的舞動和努力的向上掙扎,表現出她對生的渴望,對美好明天的期待。
其次,影片採用大量畫面,用鏡頭的不斷閃回,將人物的戰前和戰後生活進行比較,以襯托出戰爭的殘酷。麗達對丈夫臨行時回頭那一瞬間的回憶的鏡頭,不斷閃現,表現出麗達在夜深人靜時的苦苦相思,同時也通過這個鏡頭,交代了麗達的家、孩子。由於戰爭,她失去了家,失去了丈夫,只得將年幼的兒子交給年老的母親,懷著滿腔的仇恨,投入了這場戰爭。冉卡戰前的生活,也是通過快速閃回的鏡頭表現出來的。她有溫暖的家,年輕英俊的戀人,盡管這種關系有些不光彩,然而戰爭爆發了,她的一家除她之外,均被殺害了,找到了戰場上的戀人,影片用一個冉卡流淚的苦笑的臉部特寫,表達出冉卡失去親人的悲痛欲絕和見到親愛的人時的歡喜交織在一起的復雜情感。麗莎的回憶,說明了麗莎是一個森林的女兒,她有著一個要去讀書的美好理想,同時交待了她懵懂的感情波折,然而爆發了戰爭。索妮婭的回憶,交待出她在戰前溫馨甜蜜的初戀。嘉莉婭的回憶,交待出她可憐的身世——孤兒院長大的孤兒,這是她怯懦、遲鈍、瘦弱、拘謹的根源。在一次舞會上,她認識並愛上了一位英俊的小夥子,然而可惡的'戰爭破壞了這一切。
影片中選取的回憶鏡頭,都表現了人物的命運:戰前生活五彩繽紛,戰爭卻打破了一切,將這些少女拋進了冷酷的現實。但這些回憶鏡頭所起的作用,決不是簡單的交待身世和經歷,更重要的是將人的命運和戰爭聯結在一起,將追溯往事和夢想未來聯系在一起,影片在表現每一個人的性格時選取的不僅是生活的一個斷面,同時也展現了一個長長的歷史進程。這些回憶鏡頭中,表現了不同人物心中相通的地方——愛情,表現了她們不同的愛情遭遇,不同的追求和理解。在嚴酷的戰場環境中,花去那麼多的鏡頭來表現她們的愛情,似乎是不協調的,但是在這里所表現的愛情都跟人物的命運休戚相關。愛情常常是性格的轉機,命運的轉折,愛情跟戰爭緊密相關,戰爭破壞和斷送了幸福,而復仇的勇氣正從其間汲取。
第三,影片對鏡頭的組合運用,強化了情緒的表達。麗莎求援一節中,採用的是“平行式”的蒙太奇,鏡頭時而表現出求援途中的麗莎,時而交待准尉同四位女戰士與德寇的遭遇戰,鏡頭短促,快速交替,造成了一種緊張情緒,同時也使劇情發展顯得緊湊有力。當麗莎穿越沼澤不慎陷入泥沼時,影片用了一組空鏡頭:森林中寂靜無聲,一切依舊,只有麗莎的衣服孤零零地掛在枝上。以這無聲的寂靜,反襯出對影片中人物翻滾不息的強烈的悲愴情緒。在湖對岸阻截德寇一節中,也運用空鏡頭:湖水平靜不起波漪,林中靜寂。運用這組鏡頭,預示片刻寧靜之後蘊藏著殘酷的斗爭。五位女戰士都犧牲了,准尉一個人大踏步地前進著,這時在准尉因走路而不斷搖晃的腦袋上,同時依次迭印閃現五位女戰士微笑著的、嫻靜的面容,通過這種迭印鏡頭,將影片中的悲壯氣氛渲染得更加濃郁、強烈。
影片《這里的黎明靜悄悄》,主要依賴了形體動作、細節描寫、鏡頭處理、蒙太奇作用的共同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影片感人至深,感情強烈,從“靜悄悄”的戰爭中揭示出這五位女戰士:麗達、麗莎、索妮婭、冉卡、嘉莉婭的“靜悄悄”的人生歷程,展示出個人的命運如何與民族利益緊密相連的道理,同時也體現出影片製造者從平凡中見偉大、從小人物心靈深處挖掘美質的美學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