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60到70年代經典電影
劉三姐 半夜雞叫 小兵張嘎 地道戰 雞毛信
錦上添花
他倆和她倆
72家房客
大李小李和老李(吐血推薦)
兒子孫子和種子
咱們的牛百歲
㈡ 經典的六七十年代的老電影有哪些
《春苗》、《海霞》、《創業》、《決裂》 、《青松嶺》
一、《春苗》
《青松嶺》是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劇情片,劉國權、姜樹森執導,李仁堂主演,於1974年上映。該片根據河北省承德地區話劇團的同名話劇改編,講述了青松嶺生產大隊的青年社員秀梅、大愣等人在模範飼養員張萬山大叔帶領下與破壞生產的富農分子作斗爭的故事。
㈢ 六十年代電影有哪些
老電影是一種情懷一種回憶,它帶著屬於它的年代感見證著時代的成長。老電影就像一瓶拉菲,年代越久遠越濃厚,每次的觸碰都帶來異樣的驚喜。今天我們就開一瓶六十年的拉菲,來品嘗一番它帶來的味道。
1、龍門客棧
該部影片上映於1961年4月,至今在豆瓣的評分有8.9分。大概講述的是武士三十郎來到一個小鎮,看到兩家惡霸在為爭奪地盤精彩爭斗,弄得民不聊生。三十郎決定設計造成兩方拚鬥坐收漁翁之利的故事。整部影片看下來,不論是攝影、配音還是表演都很棒。放到現在也是能收獲大票房的影片。並且這部劇不像那個時代的日本黑白武士片那麼嚴肅,而是帶有美國西部的游俠成分和喜劇色彩。所以才會被萊昂翻拍成荒野大鏢客。經典中的經典。
㈣ 巔峰期的台灣電影和香港電影哪個水平更高
首先感謝您的邀請~
我認為在巔峰時期的台灣電影和當時的香港電影是不可比擬的!在80年代的香港電影既有各大公司的相助,又有眾多奇才導演的策劃,經典佳作層出不窮,這段時間可謂是香港影壇的黃金歲月也不為過!
比如鬼才導演王晶!這個相比大多數的人都知道,王晶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的一個導演,雖然王晶身上有很多標簽,賭片,情色片,晶女郎等而它們的一個共同點便是, 娛樂 。在九十年代,當周潤發、劉德華、周星馳這些90年代的明星在王晶的喜劇片里嬉鬧耍寶時,這其實是香港電影 娛樂 化的一個巔峰縮影!
接下來再從地位上看,在巔峰時期的香港電影可是有著一個「東方好萊塢」的這樣一個稱號,而香港電影金像獎則是一直用來衡量華語電影的標准!而反觀台灣電影,好的電影也有,但和香港電影比起來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
其次,論經典台灣電影根本不是香港電影的對手,要知道多少人的童年都是些《英雄本色》、《阿飛正傳》等等.....
最後可以總結出,台灣電影和香港電影懸殊太大了,或者說根本沒有可比性!
這個其實很容易看出,也不難回答,在電影領域中,肯定是香港電影絕對優於台灣電影。在6070年代香港電影和台灣電影都有所發展,拍的影片各有所長。到8090年代香港電影基本達到頂峰,邵氏,嘉禾等眾多香港公司出品了眾多的優質的電影。那時候的武俠,槍戰,鬼片等等都是很多優質的影片的。一大批的巨星從那時候的香港誕生,雖然台灣也有很多電影,但是拿的出手的一直不多。
我做視頻剪輯,往往是發的邵氏電影,嘉禾電影等等港片特別受歡迎,很多的經典情節真的讓人記憶深刻,頂峰時期的武俠功夫,槍戰動作,賭片,鬼片,愛情片,都是香港片,台灣片很少能拿出手的。就的發的剪輯,大部分電影看起來不真實,有點浮躁,動作設計浮誇,情節有點不太合理,也不太受觀眾喜歡。
那時候也是發展的頂峰時候,電影也極度繁榮。沒有那麼多的商業化在裡面,電影還是拍出來的,還不是慢動作做出來的,那時候的明星很少有大牌,都是好演員,兢兢業業,認認真真的。又說跑題了。。。回到這個問題上來,其實比下香港影片的口碑和票房還有數量,就佔有碾壓的優勢了,根本也不用比。
我覺得倆者不存在可比性,如果硬要對比的話,那我肯定是會選擇香港電影。並非我全盤否定台灣電影,而是從許多方面來說,台灣電影確實比香港電影差多了。
首先,從香港電影的 歷史 地位和台灣電影的 歷史 地位來說。香港電影從上個世紀以來就作為東亞電影的主要出產地之一,被稱為東方好萊塢,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直以來都是衡量華語電影的一大重要指標。而反觀台灣電影,雖然也有著許多出色的電影。但相比香港電影就要失色太多了。
其次,從電影的經典性來對比。香港電影的巔峰期存在於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經典電影層出不窮,從以鄭伊春、張耀、陳小春、為代表的古惑仔電影系列,以周潤發、劉德華為代表的英雄人物電影系列,再到以林正英為代表的僵屍恐怖電影系列,以及以周星馳、麥嘉、黃百鳴為代表的喜劇電影等等。經典的香港電影可謂是數不勝數。而台灣電影雖然也有不少出色的電影,但是由於地區的特殊文化影響,導致台灣電影大多都是描述本土文化的,具有太大的局限性。總體來說,台灣電影確實是比香港電影遜色太多了。
最後,從電影的總產值以及影響性來說。香港電影從八九十年代開始就一直影響著我們這幾代的華人。而台灣電影由於地區文化的影響,在八十年代之前一直都是以閩南語為基礎來製作電影,存在著太多太多的局限了。雖然偶爾也有好看的台灣電影在華語世界傳播,但與香港電影的影響相比就差太多了。從總產值上看,香港電影的總產值一直位居華人世界的第一位,台灣電影與之相比差的太多了。
總而言之,我覺得香港電影的巔峰期比台灣電影的巔峰期強太多了。或者說,是倆者壓根不存在可比性。
謝邀回答:
香港電影這幾年枯竭得厲害,翻來覆去就是拍警匪片間諜片,看過一部這種電影就好像看過全部一樣了。
唯獨愛情電影還算得上不錯。你要是看大陸的愛情電影和台灣愛情電影,媽的那都是些什麼完蛋玩意。
要我說,台灣和大陸的愛情電影都是偶像劇,只有香港的愛情電影才是真的愛情電影。
主要是台灣和大陸把生活拍得太浮誇,不真實。不是香港這類題材拍得好,全靠同行襯托
香港 娛樂 業的發達舉世聞名。尤其1997年以前,經歷過一個巔峰時期。現在已經是衰勢了,不過底子還是很厚。
那時香港 娛樂 事業無論是電影、唱片、電視劇、經理人公司、 娛樂 刊物等都非常成熟。其中香港電影更是香港 娛樂 業的代表,甚至香港文化。在鼎盛時期,電影出口曾高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好萊塢,是亞洲的夢工廠,甚至被稱作「東方好萊塢」。
這樣強大的 娛樂 產業鏈條,成就了一大批影視歌明星,他們的名字膾炙人口,成為一個時代的象徵,幾代人的精神偶像。很多作品也確實堪稱經典。
內地和台灣的 娛樂 業則要稚嫩很多,藝人和作品各方面都難以望其項背。
80年代的香港電影既有各大公司的短兵相接,又有眾多奇才的各出其謀,經典佳作層出不窮,實在是香港影壇的黃金歲月。我們會發現到80年代的香港電影由於太過側重劇情堆砌,明星包裝,因此電影類型單向化,更遑論什麼作者論了。有人認為這時期的電影造就明星、扼殺導演、編劇的創作,使香港電影走上窮途沒落,加上1989年經濟、影帶市道不發達等種種因素下,令80年代末期的香港電影市道滑落。盡管如此,若不以電影質素或創意來衡量,單看票房成績及投資者的態度,說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電影屬飛黃騰達的時期實在不為過。80年代的電影,我們看的還是比較多的,那個時候影碟開始流行了。你們有租碟的經歷嗎?那時大街小巷都是音像店,如果有新電影上映,我們就回去尋找我們喜歡的電影。我那個時候的經歷是一本碟的租金是一元,押金要十元,如果這個影片看的很好,商家會多備幾本的。通過影碟,我們認識了帥氣的周潤發,武打 搞笑 的成龍,還有僵屍片鼻祖的林正英等等。
英雄本色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港台影視文化最讓人無法忽視的顯著標簽。正是它一舉開創了香港江湖片的先河,劇中小馬哥的形象可以說是那個時代最酷的代表。吳宇森更是憑藉此片風光無限,奠定了他一代宗師的地位.這部影片反映出來的親情,友情,生命的意義我想每一個人都會體會的到。人生是矛盾的,生活是矛盾的,沒有矛盾的知識只能算做是一種權力,可惜,我們都不具有這種奢侈的權力。有的時候,生命只能算做是一種附加品,在必要的時候就應當舍棄。勇氣?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要看你怎樣的看待她。在影片中,小馬哥向我們闡釋了一個男人的定義:成熟,穩重,責任,執著,超脫和理解。不是理解別人,是理解我們自己。
60年代70年代的台灣電影,應該算是瓊瑤的天下,多以女性婚戀為題材。接下來的80年代,台灣電影因為愛情文藝電影的衰落,開始走向疲軟之勢。此時,電影界的後起之秀也正在長成,他們多為70年代電影製作隊伍中的編劇,場記,或是攝影。他們義無反顧地拿起台灣電影的接力棒,憑著對電影事業的熱愛與敏感,開始走向電影發展的 探索 道路,掀起了一股為期30年的台灣新電影運動。這其間的代表人物為侯孝賢和楊德昌,以及為國際影壇所熟知的李安。按照台灣影評人焦雄屏的說法,侯孝賢是中國的,傳統的,感情飽滿而豐富的;楊德昌是西方的,現代的,感情冷靜而內省的。而李安則游刃於他們之間。
侯孝賢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沒有留學經歷,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濃濃的台灣本土的人文氣息與鄉土清香,正是後來台灣小清新電影誕生的一個前奏。
楊德昌先生的電影風格更具有後現代派感覺,這與他所處的年代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的(楊德昌出生於1947年,大學時期正是各種新思潮湧動的時期,受西方思想影響深遠,後來求學於美國)也與他個人的成長經歷分不開(幼年時期深受日本文化影響),所以他的作品始終比較小眾化。
而李安,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濡染,從小又生活在書香門第四代同堂的舊式父權家庭中,使他比同時代的其他中國人更有機會接觸到中國文化的核心。後來求學於美國,艱難地謀生,對文化差異的適應,使他更能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也更能把握這兩種文化的精髓,創作出了一篇篇溫情款款同時又緊緊契合時代脈搏的電影。他的作品,更為大氣包容,同時也更有現代氣息,所以能夠感覺上楊德昌先生的作品太過於尖銳了。我想,這也許就是大家更多的知道李安,知道侯孝賢,而不太熟悉楊德昌的主要原因吧,為更多的人所接受並理解。
縱觀其發展史,香港電影無疑成就最高。
台灣電影的成就主要體現在整體來說影響力有限的「文化輸出」上。其實在本世紀以前,台灣電影,主導的都是政府,台灣電影長期以來作為香港電影的主要出口市場被壓製得體無完膚,成功的商業化作品寥寥可數,直到08年的《海角七號》才開始迎來一點轉機。
而香港電影方面,從上世紀電影工業引入,至二十年代默片、三十年代有聲片、戰爭時期湧入的上海電影人主導的黃梅調電影,以及後來的全粵語電影,整個電影工作發展有條不紊,大公司、技術、人才、設備亦逐漸完善。70年代末的香港電影業的「新浪潮」雖未形成商業上的成功,但儲備了一大批成熟的導演,終於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迎來了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80年代,香港電影無論產量、票房、還是質量,藝術性均創造出驚人奇跡,是少數能在好萊塢龐大勢力下任然能夠茁壯成長的電影基地,電影總產值一躍為世界第二,更作為亞洲第一電影生產出口基地被譽為「東方好萊塢」。當時在香港以及附近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地,不論戲院還是影帶租賃市場香港電影皆地位非凡。
香港電影最大的成功在於以商業市場為導向,注重迎合觀眾口味,因此能用成熟的類型片打開市場。最經典的如70年代的李小龍與80年代的成龍,洪金寶共同帶的吹襲西方電影市場的功夫熱,以及針對華語市場的警匪片(成龍,周潤發)、喜劇片(許冠傑、周星馳、黃百鳴)、古裝武俠片(王祖賢、林青霞)等等。
當然90年代以來由於種種原因香港電影由盛轉衰,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香港電影曾經創造的偉大成就,台灣電影從未有過,現在看來短時間內也不可能擁有。
電視劇的話是台灣,電影的話是香港
文藝片台灣的不錯,武打槍戰片還是香港很好的呢。
編劇的話台灣出了不少人才,導演的話香港大師不少。
很多台灣資本的片子都是掛名香港公司出品的呢,因為台灣政治原因不好掛名在海外推廣的呢。
但是片子在海外拍攝有黑 社會 騷擾,明顯台灣黑幫更給勁一些的呢,在海外發行受阻跟發生很多外交問題,都是台灣溝通的多吧?
沒辦法比,香港拍黑幫,武俠,台灣拍劇情文藝片,香港出了徐克,杜琪峰,王家衛,台灣出了楊德昌,侯孝賢,李安。都是話語電影的驕傲。
㈤ 6070後退休時間表
2022漸進式延遲退休什麼時候實施?2022延遲退休時間表劃分新標准
一、延遲退休年齡怎麼算?
我國現行職工退休年齡男性60周歲、女幹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
按「遲退休一年增加3個月」的例子,推算出延遲退休後的退休年齡計算公式:
女職工退休年齡=50+3×(50+出生年份-2021)/12
女幹部退休年齡=55+3×(55+出生年份-2021)/12
男性退休年齡=60+3×(60+出生年份-2021)/12
二、1974年能趕上延遲退休嗎?
根據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勞動力的狀況,把握調整的節點和節奏。就是說每年只會延長幾個月的退休年齡,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達到法定的法定退休年齡。先把這項方案公布出去,但方案的實施時間至少要在5年以後,給大家一個心理的預期。
比如公布了延遲退休,5年以後才可以實施。比如我是55歲退休,5年以後實施也就是55歲零兩個月退休,明年的人可能就是55歲零6個月退休,就是這樣一個心理預期,漸進式的。所以這個方案就是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
首先就是對於1974年出生的男性要趕上延遲退休的概率是比較大的。如果是在1974年出生的話,那麼在今年的話已經是45歲了,那麼如果是女工人的50歲退休的話,那麼在2024年的時候女性也就已經是達到了退休年齡了,那麼如果是男性的話,那麼退休是在2034年。2024年開始實施延長退休年齡的方案可能性不大,而2034年實施延遲退休年齡方案可能性比較大了。
總的來說,對於1974年出生的人來說,在今年才44歲,能不能夠趕得上延遲退休的這一個方案是誰也說不準的。
㈥ 生活在農村的6070後老了,如有人召集集體養老,你會報名嗎
生活在農村的6070後,如有人召集集體養老,你會報名嗎?
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對於農村的6070後,現在50多歲,還有勞動力。現在如有人召集集體養老,如果是我我不會報名。
第一、如果集體養老,你身邊雖然都是同齡人,有共同話題,但是感覺整天面對,心情不會太好,沒有新鮮感。
第二、如果集體養老,沒有經濟收入,讓孩子負擔養老費是不行的。那樣會給孩子增加生活負擔,對孩子的家庭不利。
第三,農村人都有自己的院落和土地,現在農村人種地都機械化,種地養老也不錯,
所以說如果我是6070後,如有人召集集體養老,我是不會報名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感謝你給我回答問題的機會謝謝。
我就是70後,如果是我,只要生活能自理,我是不會集體養老的,每天面對的都是心情不好的人,你的心情也好不了哪裡去。70後農村人大部分人還是喜歡農村養老
我是農民小小趙,我為農民代言。
如果有人召集集體養老,是一件好事,但是不見得會有許多人答應。如果讓我現在回答,我還真不確定。為什麼呢?
1:集體養老是什麼性子的?
是有新建的養老院嗎?裡面有醫生,有做飯的等相關人員。還是說只是簡單的把老人們集中在一起,請個人給做飯,或者老人們自己做飯。還是說一日三餐在一起解決,其他時間依然自由活動,睡覺還是各回各家?
2:要過農民心裡的一道坎
許多農民老了,有兒有女,雖然不在身邊照料著,他們依然有能力自己獨自生活。在我們那裡也有敬老院,在前幾年凡是年齡達到60歲的,沒有兒子的可以去敬老院養老,完全免費。有許多滿足條件的,並沒有去,因為他們還有女兒,如果去了自己會看不起自己,還會讓別人笑話,說嫌棄話。
同樣的道理,集體養老人們也會產生這種心裡,如果孩子孝順,你為什麼要參加集體養老?
3:對於農民來說七十來歲干農活很正常
農民養老?現實問題是農民想養老,但根本停不下來。你可以到農村看看,現在在地里干農活都是多大年齡的?至少60%的年齡在50歲以上,你再看看60歲的有多少還在地里干農活,70歲的有多少還在地里干農活,不說100%的吧,也得有80%以上。
現實就是這樣,農民想養老,但是脫離不了土地,他們要一直幹下去。
或許,我們更應該先考慮的是如何能夠讓老農民從土地里解放出來,而不是活到老乾到老。
朋友們好,來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現在的6070後年紀在五六十歲,最大的應該在70歲左右!而在農村70歲左右的老人身體還算可以的!
像這個年齡段的農村老人,自己還能動,能做飯,干什麼還覺得可以,在農村喂雞喂狗的,種菜養花的,所以是不會選擇組團養老的!
但是過了70歲之後,自己不願做飯了,會約上幾個要好的朋友一起去一個養老院,既不用為做飯熬湯而發愁,還不會因沒人聊天而寂寞!
現在的人都想開了,子女都不身邊,或者是在身邊的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不是孩子們不孝順,只是做父母的不想拖累他們,相約一起去一個養老院,老人不會覺得孤單寂寞,子女們也會非常的省心,只是沒事時多去看看老人!
一般的養老院都會配有醫務室衛生員,老人們有個小毛病是不用愁,大毛病會通知兒女去大醫院,給兒女解決的很大的後顧之憂!
我是70後,將來就准備用這總方式養老!我們現在能做的只是需要多攢些錢,到時候約上幾個能談得來的好朋友,組團養老!
我是農村巧紅姐,以上只是我的個人想法,朋友們有什麼樣的養老方式,歡迎評論區說說!
生活在農村的6070後老了,有人召集集體養老我覺得是件好事,首先是贊同的,可是真報名去了有很多後果之憂。因為這個年齡段人群應該處在50歲左右,老實說,淡養老還早,還要為家庭繼續不斷地付出,有的甚至還是頂樑柱,女人也要幫子女帶小孩,在家得洗衣做飯,城裡人我都覺得很少,更何況是農村人,第一經濟方面農民收入低,養老肯定要交費用,不管多少,對於農村的人來說,子女也是很少人希望自己的父母在這個年齡去養老院,父母是他們的依靠,或多或少可以幫他們分擔一些事情,當然現在說的是召集養老,並不是進養老院,召集養老可以理解成把這些人召集在一起, 娛樂 、休閑、活動、學習等多方面交流,也可根據自己的身體 健康 狀況既可以去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又可以在召集中心體驗老人們的生活感受,自由自在,一舉兩得,對自己的身心又有個非常好的狀態,何樂而不為,還可以在裡面學習到很多東西,比如喜歡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畫畫的畫畫,, 娛樂 的 娛樂 等等,豐富多彩為老人提供更好的環境,真是這樣的話我第一個會去報名參加。
生活在農村的60、70後老了,如有人召集集體養老,你會報名嗎?我是西門白甫話三農,我來和大家一起討論這個問題。
上世紀八十年代,60、70後進入生育期,但正好遇到計劃生育,大多數都只能生一胎。現在,這些獨生子女很多都面臨贍養兩代老人撫養一代子女的狀況。所以, 社會 養老是今後的常態。
我有個親戚62年生,今年58歲,上面還有兩個80多歲的老人,下面有一個孩子,這個孩子面臨四個老人怎麼贍養?所以,只能靠 社會 養老。
如今的農村,60到70歲還能幹活,不需要孩子伺候,70歲以後,村裡有老年灶,一天只交3塊錢,管飽吃,其餘的由民政局補助。
現在,我們當地農村也建立了養老機構,有政府辦的,也有私人辦的,費用也不是很大,七八十歲以後可以進養老院安度晚年。
總之,60、70後老了,如果有人召集集體養老,要看他收費如何,也要看你的經濟情況能否承受,如果收費合理,你的經濟情況良好,還是應該報名。
對於60後來說,我現在還不考慮這個事情,能乾的動,就力所能及的干點,只要堅持再做十年的事情不成問題,找點事做對身體也有好處,趁自己能幹時存點積畜,把我們老兩口的生活按排好,就心滿意足了。至於以後不能幹了,我想幾個孩子不會不管的。
70後的我們,大都出自農村,對農村有深刻的印象和濃厚的感情,在那裡我們度過了快樂的童年,那裡有我們的根。
當年,隨著年齡增長,大部門人陸續走出了那個熟悉的村莊,其中一部分人下海經商,有的後來還成了老闆,在縣城、市內定了居,一部分人漂泊到他鄉,在一些工廠里當上了工人,成了異鄉人,有的到城裡當了農民工,居無定所,還有的通過讀書,在各地城市紮下了根,有了固定的工作和家庭。只有一少部分人留下來,堅守著我們曾經的樂園——故鄉。
如今,那一縷縷炊煙,那一陣陣春風,那 一條條小路,那一棵棵果樹,那一片片樹林,那一浪浪稻田,時刻在腦海中浮現,耳邊也似乎時常聽到家鄉的一聲聲呼喚,好像是母親在喊孩子回家,好像是落葉徐徐墜落於樹根,好像是一顆懸著的心慢慢在復位......
朋友,不管你現在的生活好不好,只要你漂泊在外,就一定會和我一樣,不自覺地思念家鄉。
不忘初心,當年毅然決然的走出去,有多少人就是為了自己到外面多賺點錢,然後回來養老。
那麼現在,等你退休了,等你年紀大了,你是否會放下一切的負擔,和家人一起,退出紅塵,葉落歸根,回到生養你的地方,過安逸日子的想法?
這種集體抱團養老模式應該是方向。 社會 發展趨勢正在向這方面靠近,也是生產力發展和 社會 進步的表現。年輕人工作生活 社會 壓力大,照顧老人孩子分身乏術,只有這樣才能兼顧。
雖然自己是80後,但換作自己,應該不會選擇集體養老。
農村有自己的院子,老了可以養點花,種點菜,每天把屋子都打掃的乾乾凈凈,整整齊齊的,沒事可以去種點地,當作消遣,種出來的瓜果蔬菜都是新鮮的,無公害,在自己家應該更自由一點,這多好。
等女兒長大了,想回來隨時就可以回來,一家人團聚一起,熱熱鬧鬧的,更有家的味道,雖和老公吵吵鬧鬧,但也不願分開,因為這才是一個家,所以不會去過集體生活。
㈦ 有哪些至今為止都無法超越的tvb港劇
我認為《大時代》這部1992年播出的電視劇,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這是一部雲集眾多演技派鄭少秋、劉青雲、等等著名的港星。雖然這部劇播出的時候我還沒有出生,但是現在來看這部經典的老港劇,還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1983版《射鵰英雄傳》這一版的射鵰英雄傳可以說是6070後心中永遠經典的港劇,黃日華和翁美玲飾演的郭靖和黃蓉是最還原原著的。這部劇在當年播出的時候,實現了萬人空巷的場景。這部劇承載一代人的記憶,即便後來翻拍過多版射鵰英雄傳,但是怎麼都無法超越這版的人物和劇情設置。尤其是翁美玲英年早逝,給影迷留下了遺憾,這部遺作也成為了不可替代的經典之作。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1995版《神鵰俠侶》,古天樂飾演的楊過,嫩的可以掐出水來,那時候的白古絕對不是「平平無奇的少年」,帥出天際!相較於黃曉明油膩版楊過,古天樂版本的楊過演出了少年的稚氣和痴情。李若彤飾演的小龍女仙氣十足,居中任何一個形象至今都沒法超越。「亞洲好萊塢」之稱的香港,在八九十年代裡影視行業可以說是達到了巔峰時期,那個時候熱播或者上映的影視作品都能夠獲得觀眾認可和好評,同時也可以取得口碑收視、票房雙豐收。而今天筆者就給大家盤點至今難以超越的五部港劇,可以說部部都是經典,甚至誇張點說,看完榜首其他都是浮雲。第五部《天龍八部》豆瓣:9.0主演:黃日華 / 陳浩民 / 樊少皇劇情點評:這一版本太經典了,TVB太會拍了,雖然服化道照現在水平來看很樸素,但這些東西不過錦上添花罷了,最重要的還是對劇本的改編拍攝手法,演員對角色的理解融入,至少這一版本做到了很好。倪匡把阿紫寫瞎了真是太快人心,太討厭阿紫了,不使壞痴心愛喬峰的時候又覺得是個被成長環境影響的悲劇人物,誒,可憐我的喬幫主,北宋時代真是一團亂。除此之外,主題曲《難念的經》節奏讓人窒息,歌詞讓人驚嘆,意境讓人拍案叫絕!就算降龍十八掌學會了,這首歌也學不會。第四部《神鵰俠侶》豆瓣:9.2主演:古天樂、李若彤劇情點評:小時候超級喜歡看《神鵰俠侶》,甚至還拿了錄音帶來錄電視的聲音,買了很多貼紙。 最喜歡李若彤的小龍女和古天樂的楊過。 裡面每首歌每一個音樂都非常喜歡,心目中最好的《神鵰俠侶》版本。而且這部劇選角大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兩位主演與角色貼合程度實在太高,堪稱完美,「一見楊過誤終身」我本是不信的,但放在古仔身上就合理了。不過,我最愛的大概是郭襄,她年齡尚小,精靈古怪,又俠肝義膽,忠義仁厚。據說她從此終身未嫁,後來開創峨眉一派,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第三部《射鵰英雄傳》豆瓣:9.2主演:黃日華、翁美玲劇情點評:tvb永遠的武俠經典,80年代拍出這樣的片實屬難得。這應該是雲集最多大咖的香港電視劇了吧?主演有當時的無線五虎中的黃日華、苗僑偉,配角有吳孟達、秦沛、曾江、謝賢這些老戲骨,就連龍套都是周星馳、吳鎮宇、歐陽震華,導演是杜琪峰,監制是王晶之父王天林,武術指導程小東,導演助理鞠覺亮,就連三部的主題曲詞作者都是黃沾,這就是港片黃金時代的半壁江山吧,試問哪部片能與之媲美呢?最喜歡的還是翁美玲演的黃蓉,簡直演活了,感覺就是小說中走出來的黃蓉,難怪也是金庸最滿意的黃蓉了。第二部《上海灘》豆瓣:9.1主演:周潤發 / 趙雅芝 / 呂良偉劇情點評:看了1983年上下兩部剪輯電影版,再回來看看1980年的原劇集版。果然,時間充裕的話,看劇版才是打開《上海灘》更好的方式。沒有高超的特效技術和化妝技巧的年代,一部戲的成就完全靠著演員出色的技巧和情節的緊湊。每個表情的細節都如此到位,即使整部片子的配樂只有一首,也足夠。經典中的經典,才讓人年年都變換著形式的翻拍,卻無法超越。最後,不得不承認,發哥的許文強估計是難有人超越了,還有馮敬堯。他們才是現實里人物的真實狀態,亦正亦邪,不黑不白。第一部《大時代》豆瓣:9.3主演:鄭少秋 / 劉青雲 / 藍潔瑛劇情點評:經典不愧為經典,港劇心中No.1。斷斷續續終於看完,戲劇沖突很強的一部劇,很能帶動觀眾情緒的一部劇。這部劇最厲害的就是塑造了丁蟹這一神奇人物,最高潮和最精彩的部分是指控丁蟹的庭審和方家三姐妹相繼被害死的部分,後面的劇情就開始有點放飛自我了,各種不合理。憋屈了39集,最後復仇就只有十分鍾。但總歸瑕不掩瑜,值得高分。配得上這個劇名,浩浩盪盪的長篇悲劇。總之,稱得起是一部無可復制的經典,現在看依然津津有味。至今難以超越的五部港劇,你看過哪幾部?
㈧ 老電影 月亮不在水中有長春電影製片廠攝制,是哪一年上映的啊在線等
月亮跟著星星走(1995)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影片大全
搜長春電影製片廠電影大全(1947—1999) - 影評求片 - 6070後 - Po...
情人假日酒店(1999)
生態養殖(1999)
最後的獵鹿人(1999)
北俠歐陽春(1999)
二亮浪漫曲(1999)
給您道喜啦(1999)
眷戀(1999)
流淚的野櫻花(1999)
男婦女主任(1998)
競選村長(1998)
愁眉笑臉(1998)
丑漢和他的俊媳婦(1998)
塬上的太陽(1998)
無言的界碑(1998)
農村鼠害防治(1998)
世紀約會(1997)
旭日驚雷(1997)
白山黑水(1997)
燈塔世家(1997)
金色的草原(1997)
撼天雷(1996)
紅蓋頭(1996)
紅月亮(1996)
半個世紀的輝煌(1996)
畢業交響曲(1996)
喜蓮(1996)
征服死亡地帶(1996)
走入險區(1996)
青年劉伯承(1996)
如血黃昏(1995)
女警神威(1995)
霹靂神鷹(1995)
生死警探亡命匪(1995)
太陽有耳(1995)
天國逆子(1995)
挑戰者(1995)
鐵血情仇(1995)
主僕歷險記(1995)
張鳴岐(1995)
月亮跟著星星走(1995)
浴血追殺情未了(1995)
敵後武工隊(1995)
風流女傑(1995)
和愛一起長大(1995)
九香(1995)
狂情丈夫(1995)
魔鬼部隊(1995)
警官崔大慶(1995)
跨國劫殺(1995)
浪子街(1994)
留村查看(1994)
木蘭傳奇(1994)
沒毛狗(1994)
金客.商客.鏢客(1994)
花旗小和尚(1994)
婚外戀者的奇遇(1994)
火狐(1994) THE SPARKLING FOX
飛天蜈蚣(1994)
復活的罪惡(1994)
傍晚她敲開我的門(1994)
痴男怨女和牛(1994)
這輩子不欠你(1994)
真假幽默大師(1994)
斬虎屠龍(1994)
追捕野狼幫(1994)
小飛俠(1994)
小鳥(1994)
舞馬(1994)
一個獨生女的故事(1994)
禿探與俏妞(1994)
天地人心(1994)
生死關頭(1994)
四大天王(1994)
千年夢(1994)
人鬼之戰(1994)
殺機四伏(1994)
青銅狂魔(1994)
秦淮大緝毒(1993)
人與神像(1993)
炮兵少校(1993)
勢不兩立(1993)
雙槍假面人(1993)
神州第一刀(1993)
搖滾殺手(1993)
一夜驚險(1993)
血染桃花水(1993)
血色玫瑰(1993)
追逐死亡的人(1993)
鍾馗(1993)
鴛夢驚魂(1993)
早春一吻(1993)
帶槍的歌女(1993)
白貓(1993)
關東太陽會(1993)
黑花殺手(1993)
絕殺(1993)
軍列殺出重圍(1993)
梅花公館(1993)
滿州虎行動(1993)
謀刺關東王(1993)
恐怖拳王(1993)
離婚喜劇(1992)
路神(1992)
謀生奇遇(1992)
玫瑰的夢(1992)
末代響馬(1992)
美的誘惑(1992)
蔣築英(1992)
黑色25(1992)
黑色閃電(1992)
俄得克血灑(1992)
甘泉村的風波(1992
㈨ 《大宇宙gogo》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大宇宙gogo》(陳坤/周贇/徐晴/夏雨池/班宇/btr/獨眼/Darth_Coco/高雅/Lo/瑪鯊苗醬/Ryan/水母/糖匪/煙囪/趙人秀)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1tHAkqTK8NhSSRFzKhAYcg
書名:大宇宙gogo
豆瓣評分:8.0
作者:陳坤/周贇/徐晴/夏雨池/班宇/btr/獨眼/Darth_Coco/高雅/Lo/瑪鯊苗醬/Ryan/水母/糖匪/煙囪/趙人秀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副標題:gogo
原作名:大宇宙
出版年:2015-12-12
頁數:236
內容簡介
★地球人,請收好這封太空派對的邀請函!
宇航員、天文學家、隕石獵人、藝術家、科幻作家、音樂人、暴風兵、外星人……他們已從各個地球角落出發,與你共赴宇宙盡頭的盛大狂歡!
★覆蓋報道全球超過22個地區的宇宙幻想,深度訪談記錄包括NASA前宇航員焦立中、航天計劃尖端學者葉永烜 、科幻作家劉慈欣、多領域的前衛藝術家、資深隕石獵人、民用航天推動者、航天城建設者、星戰迷等近20位地球居民的太空故事……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個關乎人類命運的終極命題:為什麼我們要仰望星空?
★陳坤出品「行走gogo」重磅改版,先鋒思考,全球視野,一手資料,前衛設計
★引領青年閱讀新浪潮,一本耐讀、精美、收藏級的時髦雜志書
喜歡仰望星空,因為我們的歸途是星辰大海。
人類對宇宙的好奇和探索從古至今不曾停歇。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登月成功,將人類的太空夢想正式點燃。從太空競賽、冷戰結束到今天全球矚目的航天新聞、風靡一時的科幻電影、小說,甚至藝術領域的太空審美,地球人的「太空熱」幾經沉浮,經久不衰,日益深入流行文化和人類的日常生活。
《大宇宙》從登月時刻開始,多角度、多面向地深度報道、記錄、解析當代人的宇宙探索夢想,即有穿行太空的宇航員、天文學家、享譽世界的科幻作家,也有對宇宙抱有強烈好奇並以此為靈感創作的年輕藝術工作者,更有勇敢的隕石獵人、狂熱的科幻影迷……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個關乎人類命運的終極命題:為什麼我們要仰望星空?
★行走gogo
尊重個體的價值觀,關注報道當下年輕人的文化及其生活方式。
★gogomook 系列雜志書
亞馬遜、當當網、京東商城等網上書店及全國實體書店、機場書店均有發售。
★gogonews 微信周刊
常讀常新,歡迎訂閱。(wechat ID: gogo_news)
作者簡介
gogo makers:
出品人 陳坤 費勇
總編 陳坤
執行主編 周贇
編輯顧問 盧燕珊
編輯 徐晴 夏雨池
特約記者 Platinum(東京)
英文編輯 鄭牧青 孫名梓
責任編輯 王晨曦
gogo writers(a-z):
班宇
網路化身「坦克手貝吉塔」的樂評人、文字作者,常居沈陽的出版行業工作者。
Btr
作家、譯者、專欄作者、書評人。曾出版有短篇小說集《迷走•神經》等,譯有《孤獨及其所創造的》(保羅•奧斯特著)等。旅行專欄刊於《名匯》雜志。微信公眾號意思意思(petite_mort)
獨眼
本名葉揚,建築評論人,媒體從業者。畢業於清華大學,曾受過五年建築設計專業訓練,做過數年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出版小說《比如,單身》《胖子》《通俗愛情》《在無盡無序的汪洋里,緊挨著你》等。
Darth_Coco,漫畫作者,插畫師,翻譯兼撰稿人。《星球大戰》資淺愛好者,501軍團的常年親友,一名預備役絕地。
高雅
城市研究者,畢業於哈佛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的城市規劃師。
Lo
資深撰稿人,現居北京。遊走於香港、北京兩地的文化傳播者,曾經工作於香港《號外》雜志,目前從事文字和影像傳輸工作。
瑪鯊苗醬
瑪莎與苗醬的兩人製作團隊。短片、攝影、撰稿作品見於Lens、《財經》、《私家地理》、《南風窗》等媒體。2015年發布多媒體項目《從黑夜到白天:中國同性戀首次群體出鏡》,目前主要參與類型片劇本開發與製作,同時正在完成紀錄長片《黑夜王國編年史》。
Ryan
懶人插畫師,目前漫畫畫得比插畫多。靈感均來自日常發呆。
水母
文化女青年,筆耕不輟的非文字工作者,三心二意的劇場工作者,冷門文化痴迷者,微信公眾號水母小星球通信(jellyfishdiary)
糖匪
獨立幻想作家。作品發表在《科幻世界》《上海文學》。代表作《黃色故事》《八月風燈》《面孔》。2013年起,短篇小說陸續被翻譯到國外發表,並被收入當年的」美國最佳科幻年選」以及《世界科幻選》。
煙囪
真名彭撼,湖北枝江人,2006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現為敘事癖和乞丐出版主編。
趙人秀
大家都叫她cab,創業者,鼓手,18流導演,達摩朋克。住在北京,心在宇宙。
gogo interviewed(a-z):
Alexandra Lethbridge
畢業於布萊頓大學的攝影專業,目前就職於英國攝影雜志Photoworks。作品《隕石獵人》入圍2014年法國Aperture Foundation Paris Photo First Photobook獎項,同時也是英國FORMAT International Festival 2015 Clifton Cameras 獎項得主。
陳熹
工作生活於北京。1985年生於武漢。2008年本科畢業於江南大學美術學專業,2012年研究生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專業。現為自由藝術家,作品范疇包括繪畫、動畫、裝置、寫作等。
Christine Anderson
美國太空港(Spaceport America)CEO,曾經供職於美國空軍超過三十年,擔任美國空軍菲利普斯研究室航天研究部主任、組建航天飛行器研究部門等。
大垣美穗子
藝術家,1995年在日本愛知大學學習藝術與音樂,1996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研習雕塑,2003年成為教授Klaus Rinke的碩士研究生。2015年在日本京都開辦個展「永恆的瞬間」。
DZ
本名張鍔,1969年生的上海人,中國第一代星戰迷,501中國駐防軍的第二任指揮官。
Geoffrey Notkin
電視節目主持人、製片人,作家,隕石研究者,音樂人,出版人以及攝影師。他研究的領域包括地質學、天文學、文學、攝影和設計等,還是Aerolite Meteorite公司(向世界各地相關機構及隕石愛好者提供隕石標本收藏、研究)的總裁。代表作品有紀錄片《How the Earth Was Made 》(2007),《Meteorite Men》 (2009)。
洪濤
旅遊行業從業者,機器人愛好者,星球大戰501軍團中國駐防軍成員(TK60708)R2D2中國製造者俱樂部發起人。正在製作的R2D2基於ROS機器人操作系統,搭載激光雷達、慣導等感測器,實現人臉識別、同步定位與建圖及路徑規劃等功能。並實現與人交流,自主導航 。
焦立中(Leroy Chiao)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資深航天員、工程師。1994年7月8日搭乘「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首次升空;1996年1月11日搭乘「奮進」號太空梭執行STS-72任務並進行艙外活動,成為首名進行太空漫步的華人;2004年10月13日,搭乘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升空進駐國際空間站並擔任站長。在他15年的航天員生涯中,四度升空,六次太空漫步,太空停留總時數達229天7小時38分5秒,離艙太空行走累計36小時,是在太空一次性停留時間最長的美國宇航員之一。
劉慈欣
高級工程師,首位獲得世界科幻文壇最高獎「雨果獎」的亞洲作家,中國科幻文學的最主要代表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自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發表科幻作品,曾連續九次獲得中國科幻「銀河獎」、入圍「2014 中國好書」。2015 年,憑借長篇小說《三體》成為亞洲首位「雨果獎」獲得者。
李劍鴻
噪音及聲音藝術家,從1990年代末開始製作音樂,中國大陸實驗音樂的先行者,推出近30張個人、合作和合集作品,發行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美國、日本、比利時、俄羅斯、法國和香港等。2004年在參加巴黎「白夜」藝術節上被聲音藝術家茲比格涅夫•卡科夫斯基(Zbigniew Karkowski)稱為「中國最好的噪音藝術家」。
Scott Loxley
國際星戰COS迷組織501軍團成員。2013年11月,47歲的他離開墨爾本,扮成電影《星際大戰》中的「帝國風暴兵」一角,徒步環行澳洲18個月,為他家鄉的墨爾本蒙納士兒童醫院籌得11萬澳元善款。每年將有300名兒童在他捐贈的新醫療器械的幫助下得到治療。
Starlab (Barahat)
電子音樂製作人,生於印度新德里,活躍於世界范圍內的Psytrance音樂舞台,足跡遍布美國、葡萄牙、泰國和尼泊爾等地。目前簽約於印度首屈一指的音樂廠牌Digital Om Proctions。
童發強
80後,隕石愛好者,受父親影響成為隕石獵人,雖年輕已入行八年。
Tom Eitler
城市土地研究所(ULI)副主席,城市規劃師。畢業於弗吉尼亞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碩士,擁有超過25年的從業經驗,專業於城市綜合改造,歷史保護、交通系統規劃等。
韋瑋
化身Vavabond的實驗音樂人,2006年與李劍鴻組成「迷走神經」音樂組合。
葉永烜(Ip Wing Huen)
天文學家,曾任職於馬克斯普朗克高層大氣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 für Sonnensystemforschung)、太空計劃室首席科學家,現在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與太空科學研究所任教,並於澳門科技大學出任特聘教授。1982年和法國科學家Daniel Gautier、美國科學家Toby Owen向NASA與ESA提出探測土星系統的計劃,即現在的卡西尼-惠更斯號。2009年NASA授予他特殊公共服務榮譽勛章(Exceptional Public Service Medal, EPSM)。小行星18730 (18730 Wingip,葉永烜小行星)臨時編號1998 KV7,於1998年5月23日由美國洛厄爾天文台近地小行星搜尋計劃發現,以葉永恆先生的名字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