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老電影膠片那種效果是為什麼 有人知道么
特效多的片子 看數字
文藝、劇情類的 看膠片
膠片版:畫質會隨著放映次數增多而衰減,拷貝放映場次一多,就會被劃傷,畫面上會有黑雨絲;影片受到多次高溫烘烤,畫面會褪色,片基翹曲就會導致失焦。看起來膠片版的畫質不會超過2K的主流數字版。
不過,膠片電影的優勢在於碩大的畫面能造成的強烈震撼感和膠片特有的質感、色彩風格和景深效果,也會有偏好者。
❷ 經典懷舊老電影大全
1、天堂電影院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透過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講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時發生的三個故事。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獎項。
❸ 北京哪裡能買到16毫米老電影膠片買了個老電影放映機,想找個膠片放來試一下。
北京小西天的電影公司那裡能租到16毫米老電影膠片,租盤膠片放來試一下。
❹ 原來老電影膠片放映的顏色怎麼都是紅色的
電影膠片 (FILM)
1。電影膠片 製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總稱。 2。電影 一般影片的通稱,與「MOVIE」和「CINEMA」同義。
電影膠片是將感光乳劑塗布在透明柔韌的片基上製成的感光材料,包括電影攝影用的負片、印拷貝用的正片、復制用的中間片和錄音用的聲帶片等。這些膠片的結構大體相同,都由能感光的鹵化銀明膠乳劑層和支持它的片基層兩大部分組成。
電影問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纖維酯製造的,其成分與火葯棉近似,極易燃燒。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後便逐漸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幾經改進,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較好。50年代以後,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產。
感光乳劑的主要成分為懸浮於明膠中的鹵化銀。因明膠不但可使鹵化銀懸浮、不沉澱,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質,能增加乳劑對光的敏感性,使膠片有較高的感光度以滿足拍攝電影的要求。鹵化銀本身只對400~500毫微米波長的藍紫光線敏感,拍攝出的影像與人眼所見各種顏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稱為色盲片。1873年德國人H.W.沃格爾發現染料可以擴展鹵化銀的感光范圍,於是生產出了既能感藍紫光也能感綠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後,各類菁染料相繼出現,使膠片的感光范圍愈來愈向長波方向發展,研製出了對可見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隨著感光范圍向紅外區的發展,紅外片也隨之誕生。紅外片主要用於航空攝影和特技、特殊攝影。拍攝電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為全色片,用於印製黑白電影拷貝的一般均為色盲片。
盡管用全色片攝影時能使各種顏色的層次分明,給藝術創作帶來很多便利,但黑白電影表現出來的影調,只能是深淺不同的灰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表現絢麗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於是,許多物理學家、化學家以及攝影科技工作者,紛紛對彩色攝影方法進行研究。
攝影史中出現的彩色攝影方法多達數百種,但從原理上講不外以下兩大類:一類是由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種顏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類是從白光中減去不同比例的紅、綠、藍三原色而得到各種深淺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稱為減色法。它們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麥克斯韋提出的視覺三原色理論的基礎上的。該理論認為人的視覺器官只分別對紅綠藍三原色光敏感。紅綠兩敏感單元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黃色感覺;藍、綠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青色感覺;紅、藍同時受到刺激時,產生品紅色感覺。因此,紅綠藍被稱為三原色,而黃、品紅、青分別為藍、綠、紅的補色,稱為三補色,也稱減原色。
彩色電影的攝制採用的是減色法彩色膠片。最早成功的減色法彩色電影要推1927年問世的特藝色,由於拷貝的製作採用染料轉印法,故又稱染印法,發明人為H.T.卡爾馬斯博士。按照這種方法,用一台比較復雜的分光束攝影機同時拍攝成 3條分別感受紅、綠、藍光的底片,然後從這些底片印製出 3條浮雕模片,分別染以青、品紅、黃三補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條空白片上,即成為放映用的彩色拷貝(見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彩色電影膠片都是減色法多層片。這種膠片將分別感受紅、綠、藍三原色光的三層乳劑迭塗在同一片基上,經攝影曝光、沖洗後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見內偶法多層彩色膠片)。
電影膠片的構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劑兩個主要部分組成。此外,還有塗在乳劑層表面、防止外力致傷的保護層,塗在乳劑與片基之間促使兩者黏合的底層以及塗在背面起防光暈、防靜電和防捲曲的背面層。
希望能幫到你~!!!
❺ 老膠片電影為何畫面有黑點和黑線不停的閃爍
電影膠片是一幅一幅畫面洗印在一長條膠片上。放映時膠片要在電影放映機上的多個滾輪及傳動機構上劃過,卷片時膠片之間也會因摩擦造成劃痕。老膠片上還留有灰塵臟污,粘有小飛蟲的遺體。放電影是在1秒鍾內,連續閃停24幅畫面。如果這些劃痕是連續的,那麼在銀幕上會出現豎的線條。下面膠片上,仔細看紅線所指的一個斑點。它只出現在一幅畫面上,前後幾幅畫面上沒有,放映時這個斑點會一閃而過。如果每一幅畫面的斑點位置不一樣,放映時看到劃痕和斑點不停的閃爍。
❻ 舊的電影片現在值錢嗎,就是膠片的那種
我覺得應該值錢的,因為這個非常有收藏價值,畢竟記錄了時代的發展,有收藏價值。
❼ 杭州哪裡還能看得到膠片老電影啊
杭城唯一的真正電影——35毫米膠片電影
TTC流動電影部是杭城唯一一個擁有35毫米膠片電影的放映機構!隸屬於杭州天騰環境藝術有限公司(簡稱TTC),具備最齊全的專業電影放映設備,擁有豐富的膠片電影資源,包括眾多國內外經典影片,如《羅馬假日》、《卡桑德拉大橋》、《集結號》等。
喜歡膠片的人有個特別的形容詞,叫做「菲林感」(film like),就是指膠片(包括相機膠卷)帶來的那種色彩濃郁、鮮艷、厚重,同時又帶有顆粒感的畫面——用較為專業的話來說,就是色彩的還原度、飽和度高。
根據德國傳統的著名膠片攝影機品牌——阿萊數字技術研究實驗室2009年的研究結果表明:當他們將數字攝影機的CCD像素無限擴大之後(8K),在實驗室最精良的條件下進行的測試,影像的銳度達到驚人的細膩度,甚至人的毛孔絨毛都能看清楚,但在色彩還原度上和飽和度上,數字攝影機仍舊與膠片攝影機之間差距很大,數字技術幾乎不可能達到膠片對色彩的敏銳度。
遺憾的是,膠片的畫質優勢如今也已經大大減弱了——如果說數字攝影機還不能全面超越的話。我們現在已經很難在影院中分辨出哪部電影用的是數字攝影機拍攝的畫面。
❽ 家裡有一箱七十年代的電影膠卷值多少錢
得看情況。如果是未拍攝的電影膠卷,則是不值錢,未拍攝的膠卷保質期一般3~5年,70年的東西毫無疑問過期20多30年,甚至能不能成像都是個問題。如果是拍攝之後的電影拷貝膠卷,則要看片子,拷貝存世稀缺的片子則價值高,發行拷貝特別多的片子不怎麼值錢,電影膠片只是一個載體,具體看片子的稀缺性,這里有一個前提,就是膠卷保存妥當,沒有發霉、內容播放沒問題。像淘寶就有很多老電影膠卷拷貝,20多塊錢一盤到一兩百一盤都有,還是看片子本身決定價格,看片子,看片子,看片子。
❾ 老的電影膠片一盒能放幾分鍾
35毫米電影膠片一盒(圓鐵盒)大約9~10分鍾,俗稱一本。一部90分鍾的電影大約9~10本。
16毫米電影膠片一盤,大約20~25分鍾,俗稱也是一本。一部故事片是一般是四本。
❿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電影膠卷值多少錢要是賣的話,應該賣給誰
這樣看保存的情況,如果電影的本數齊全,片頭尾都有原護,放映次數在50次以下,劃痕污漬較少,沒有破損,片夾沒有生銹,色彩電影畫面沒有變紅,黑白電影畫面沒有變形,一部名氣大點的電影可以買到600塊左右,沒有名氣的也就400左右,科教片200左右。如果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這類的新聞紀錄片,可以賣到20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