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伴 兒
(三)
文老漢拿到了還款協議書,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在撤訴之前,王律師私下裡明明白白答應說是錢芳芳願意嫁給他,為什麼不名證言順的寫在協議書上?萬一錢芳芳再返悔變卦,這不是又吃虧上當了。
王律師三審五次耐心勸說文老漢,你這種要求太過份了,也不動腦子想想,怪道來容易吃虧上當受騙。錢芳芳是人,不是商品,你以為你有錢,就能買得鬼推磨,猴子上樹。婚姻法規定,婚姻自主,戀愛自由,如果把這件事寫在紙上?那不成了舊社會的賣身契,那是違法的。
文老漢嘆口氣,那官司不是白打了?現在還不是人財兩空?
「哎,文老師,話不能這么說,啥叫官司白打咧?為你這件事,我忙伙了近三四個月,腿跑細了,身上掉了十斤肉,難道你看不出來?真沒良心,老牛還想吃嫩草哩。」
文老漢聽王律師不熱不冷的諷刺挖苦自己,轉而想一想,隨風轉舵,換個說話口氣,笑嘻嘻的向王律師陪個人情話,並誠懇的道歉說,「王律師你我又不是外人,我一生只會唱戲,啥事也看不懂,別生氣,我請你喝酒還不行。」
兩人說著諞著,看到《花好月圓》酒家四個醒目大字,金光燦燦,耀入眼簾。文老漢這次顯得很主動,很大方,毫不猶豫的慷慨解囊,今天由他坐東。說實在話,你辛苦了幾個月,也沒請你吃頓便飯。走,咱喝兩盅去,這也是他的一片心意,向你表示感謝!
王律師和文老漢從喝酒那天之後,心裡想到了一件事,那天送文老漢來住院,雷玲大夫忙伙的跑前跑後,是為了什麼?是偶然?還是巧合?是小時候的同桌同學?還是青梅竹馬?這幾個一連串的疑問,在王律師腦海里,一件件,一幕幕,嘩嘩啦啦的掠過。好像前些年大街小巷裡傳說的那場風波又浮現在眼前,說什麼文老漢被縣醫院的雷大夫拋棄了。
王律師反復思考,文老漢大半輩子也是個苦命人,總是在婚姻大事上跌跤子。長的順順流流,白白凈凈的奶油小生,咋就娶不來個好媳婦。咱給人家做工作,說錢芳芳答應嫁給他,現在又批評人家說錢芳芳不能嫁給他。這話都讓咱一人說完了,那咱不就是也成了騙子了嗎?不行,這樣不行,咱一輩子都喜歡做好人,得找文老漢商量,給人家把這件事一定要搓合成。
夜晚,王律師睡不著覺,打開電腦,點縣醫院的門診預約掛號網,掛雷玲大夫的專家號。
第二天,王律師起個大早,准時八點鍾走進縣醫院骨科門診室,喊一聲雷大夫早上好!
雷玲見是王律師來看病,招呼一聲:「你好!王律師,啥風把你吹來咧,你快請坐。」
王律師坐在小方櫈子上,兩人簡單寒喧美言之後。雷大夫習慣性的把聽診器掛到胸部前問:「王律師來看病,最近身體哪裡不適服?」
王律師一開口,把話就說漏包了,好著哩,好著哩!沒有啥大毛病。
雷大夫內心咯噔一驚,有點納悶?立即又恢復平靜,好奇的問:「哎我說你王大律師,好著哩,你來看什麼病?」
王律師是北武縣城裡赫赫有名的熱心人,退休後專為弱勢群體打官司服務。他和雷大夫也是老熟人,因此,他就隨便兒開起玩笑來,壓低聲音很神秘的說:「沒病,就不允許來看你。」
雷大夫這才笑著說:「正經點哦,這里是醫院,我在上班,如果沒啥病,別來搗亂我的工作,這樣影響不好。」
王律師打個哈哈,問啥叫影響不好?還是那麼認真?來找你,就是有事兒,是來向你學習取經;向雷大夫來恭喜賀喜!你瞧,咱剛把話說個開頭,人家就下逐客令,求人難呀求人難。不說咧,不說咧,後悔了你就別來找他,再見,說完出門就走了。
到了晚上,雷大夫執夜班,坐在辦公室里思想可不是那麼平靜。王律師只要是遇到熟人,從來都是面帶笑容,謙遜恭讓,熱情大方。今天來,咋開個天大的玩笑?這玩笑開的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啥地方不能開,偏偏預約門診號來攪局。你聽他臨走時說的那幾句話,還說是學習取經,倒底取的那門子經?真是莫名其妙。後悔了別來找他,到底有什麼事情能讓她可後悔的?還恭喜賀喜,這又是什麼意思?百思不得其解,一頭水霧。不過,她也不能不認真對待王律師今天來玩的這套鬼把戲。唉,不對不對,朋友還是朋友嗎,背地裡可不能亂猜側人家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她也來個回馬槍,開個玩笑,利用時間差,給他深夜裡發條簡訊,弄他個猛不提防,把水攪濁,探個虛實,看王大律師到底是個啥意思。
第二天,星期天,花好月圓酒家二樓包廂里。王律師做月下老,按規距、按年齡、按今天的事兒,他應該當仁不讓,坐在上席位置上。文老漢和雷玲大夫分左右陪伴。當然演主角的王律師先來個開場白:「我今天毛遂自薦,當個紅娘。從中穿針引線,成全他人之美。你們倆人郎才女貌,天作之合。雖然含羞的愛情遲到了,那還是千里姻緣一線牽,有緣千里來相會。今天能坐在一起,這就證明一個還是想著一個;一個還是愛著一個。雷大夫你說對不對?」
文老漢趕忙接上話茬,搶先站起來激動的說:「對對對!」
哎呀你個老文,咋就沒長記性,缺個心眼哩,嘴快的很,誰倒是問你來,坐下,坐下聽他說。文老漢感到有些自卑,正要坐下來,屁股還沒挨實在椅子上,王大律師又對文老漢按排說,笨不笨,急的坐下幹啥?還不把酒斟上,滿上,滿上。
王律師胸中有數,滿懷信心的把酒杯端起來說:「文老師,今天我把雷大夫請來,雷大夫是你的救命大恩人,你知道不?你暈過去後,如果沒有雷大夫在大馬路上看到你,急時撥打120救助電話,那就很危險。當時現場是個啥情況,難以預料,無法估計,害怕滴很,差點兒你就沒命咧。」
前幾年,雷大夫喜歡看你唱戲演戲,一個心思的追捧著你,做你的戲迷粉絲,你咋就渾了頭腦,鬼迷心竅,偷雞不成蝕把米,還做個賠本買賣。
還有, 你在縣醫院住院,多虧全是雷大夫熱心幫助,才是你同死神擦肩而過,把你從死亡線上拉回來。出院咧,花了多少錢?你知道不?是雷大夫替你交的住院押金錢,你把錢還給人家雷大夫了沒有?
文老漢搖搖頭,喃喃的說:「沒人說這事兒,壓根兒我就不知道么。」
王律師聽到文老漢這樣解釋,無可奈何,把頭搖成撥朗鼓,伸出無名指,指著文老漢批評說:「看你尻子大的,把心遺咧,哈不知道是雷大夫墊的錢。雷大夫你看看這是個啥人神嗎?」
文老漢張口說是:「我⋯⋯。」
王律師又打斷文老漢的話,說是不要再找借口咧,什麼我不我的,罰酒,罰酒。文老漢給雷大夫斟滿酒,又給王律師斟滿酒,自己端起一杯酒說:「自罰,自罰。這件事我做的很不到位,深感愧久,向雷大夫表示歉意。還請王大律師多多批評指教。」
酒過三巡,王律師的手機呼叫了,他點開接聽綠圓點,聽到是老婆的聲音,才顯得有些嚴肅謹慎,急促的回答,哎,對,知道了,馬上就回去。
王律師關上手機說:「文老師,我給你把人領來咧,有什麼心裡話,你們倆當面談。該道歉地方就老實道歉,一定要心誠,實話實說,不要辜負了雷大夫的一片好心。成與不成,就看你們自己的咧。」
三年後,夏天。
北武縣新建的文化娛樂休閑廣場,擁抱在綠色海洋里。新植的青春紅柳,一排排、一行行,婀娜多姿,枝葉茂盛,柳技倒垂,手牽著手,心連著心,排列的田田井井,縱橫交匯,在絲絲輕風里翩翩起舞,十分妖艷,喜氣盈盈;美麗的柳姑娘,時而哈頭彎腰,時而向來廣場納涼的男女老少,婦女兒童致意招手。
雷玲抱著快滿一周歲的兒子,文老漢手裡撐一頂太陽傘,倆人肩並肩,邁著幸福的歩履,帶兒子來文化娛樂廣場納涼散步。雷玲坐在樹蔭下的椅子上,准備休息的時候,被路過的三五個大娘大嬸,或是大媽看到了,因為彼此認識,人家就熱情的圍朧過來,問候幾句,打聲招呼,表示個精神文明。舜間,嘰嘰喳喳,高談闊論,高喉嚨大嗓門說話的聲,是近些年來,大娘們跳廣場舞養成的一種新時尚,說話隨心所欲,一點兒不顧及別人。你瞧這位大娘一開口說話,如雷灌耳,銅鍾洪聲:「喲,雷大夫,兒子長的心疼哩很!」還有位大娘扯起四川鄉音:「你看這小龜兒子,身體長的胖嘟嘟兒栽,一雙眼睛亮晶晶兒栽,惹人喜歡喲,惹人愛的很栽。」就這么你一言她一語,一驚一乍,把孩子嚇的哇哇直哭。雷大夫站起來,抱著兒子抖抖搖搖,邊搖邊說:「乖乖,別哭了,奶奶,大媽都在咵你哩。」
文老漢看到眼前這情景,心裡很生氣,只是說不出口。雷玲看到老文的面部表情,心裡十分明白,就對老文說:「老文,你帶兒子去那邊坐搖搖車,讓兒子玩一會兒就不哭了。」
夜晚,兒子吃飽奶乳,在搖籃里睡了。雷玲上床緊緊的相依在老文的肩膀頭上,溫馨的享受著陽光生活。老文,小聲唱兩段《三滴血》中的《虎口緣》嗎,人家就愛聽你唱戲。
文老漢百依百順,驕傲的說:「我文盼喜,一生什麼本事都沒有,就會唱戲,你喜歡聽戲,我就給你唱;恭敬不如從命,那就唱上一段來。」
道白:你不要把我叫哥哥了,我把你叫個姐姐。
起板:你把我哭得,我也心軟了……
你二老剎時無去向,我的父不知在哪鄉。
她在一旁哭聲放, 我在一旁痛肝傷
孤兒幼女相依膀, 同病相憐兩情傷。
猿啼鶴唳山谷叫, 我也覺得心驚慌。
文老漢輕輕的小聲在哼唱著;雷玲甜甜的在品嘗著;聽著,聽的就沉浸在幸福之中。秦腔那優美動聽的音韻旋律,酷是一首催眠曲。雷玲悄悄地、不知不覺的游盪在夢鄉里,睡的那麼安靜而香甜;睡的那麼舒服又安心。文老漢把自己的頭捎微偏了偏,看了看,幾次伸手想把雷玲的頭挪下來,好放在枕頭上,讓雷玲睡個囫圇覺。可是他沒有這樣做,他怕挪一挪,打擾了她,驚醒了她。
文老漢自和雷玲走到一起來,有了這個家,才懂得了有家的真正意義。從日常生活里,他變的持重、勤快、熱情大方。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活出了質量。他學會了關心雷玲,愛護雷玲,處處體貼雷玲。他看到雷玲每天忙裡忙外帶兒子,打掃衛生做飯,總是顧著這個家。他就不忍心再去煩擾她,就讓她靠著他的肩膀頭睡覺,好好的睡,放心的睡。男人嗎就要做女人的靠山,做一輩子女人的堅強靠山,哪才是叫有責任心、才是叫有敢於擔當的真正男子漢。
寫於2019.11.28.
『貳』 陳妙華的履歷
1949年進入易俗社學藝,師承凌光民、楊令俗、封至模、宋上華等名家。
20世紀50年代初以飾《白蛇傳》之許仙而一炮走紅。
1956年榮獲陝西省戲曲觀摩大賽演員二等獎。
1958年隨陝西省電影藝術團赴長春拍攝秦腔藝術片《火焰駒》。
1960年又參加電影《三滴血》的拍攝,均擔任主演,以其英俊的扮相和高亢圓潤的唱腔聞名西北,蜚聲全國。
七十年代後,陳妙華身體和精神狀況急轉直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遂而退出戲曲舞台。
1988年,易俗社在禮泉劇院里演出秦腔《虎口緣》,精神狀況好轉後的陳妙華作為主演登台亮相,劇院里人山人海,戲迷們慕名前來看戲,為自己心儀的名家捧場。
90年代,陳妙華再次出演新編古典戲《節婦吟》,並且連演20餘場,轟動西安。但之後,陳妙華再次走出人們的視野。
2004年3月陳妙華又出現在舞台上,參加陝西本土戲曲節目《秦之聲》特別節目《咱們的陳妙華》的錄制,與她一起被人們稱為秦腔四姐妹肖玉玲、全巧民、李愛琴一一上台,和陳妙華「戲說」人生。她門下的陳派弟子們也紛紛亮相,唱起了陳派藝術的經典唱段,現場觀眾更和台上藝術家們同聲合唱秦腔中最具號召力的唱段——「祖籍陝西韓城縣」。
2010年2月1日凌晨3時,這位深受喜愛的秦腔名家由於嚴重的肺部感染和多臟器功能衰竭而病逝於西安交大第一附屬醫院,享年70歲。
『叄』 秦腔三滴血是由誰演的
《三滴血》是1960年上映的中國戲曲電影,由孫敬、郭陽庭執導,劉毓中、陳妙華等主演。講述了山西五台陝西韓城縣周人瑞與其貪心弟弟周人祥的兄弟之爭以及周人瑞的一對孿生子雙雙成才的故事。
附加:
希望能讓你滿意哦!
『肆』 陳妙華的「陳派」唱腔風格
陳妙華嗓音條件優越,高、厚、寬、亮兼而有之。唱腔精雕細琢,跌宕別致;表演朴實自然,真實貼切,文武皆能,功底全面;音色既寬廣嘹亮,又純凈圓潤,特別是共鳴腔的運用令人嘆服。她很講究聲腔的潤飾,能從人物內心活動出發,自然地把剛勁與輕柔、婉轉與流暢、敘事與抒情融為一體,使唱腔顯得精雕細琢,跌宕別致,變化多姿,耐人尋味。《三滴血》的「虎口緣」一折中,「你二老霎時無去向」這一段唱,是表現孤兒幼女同病相憐,但又心境各異的情景,陳妙華對這段唱腔的處理頗為細致,在「相依傍」的「傍」字和「心驚慌」的「驚」字上加進了一個婉轉的拖腔,既露出光彩,又顯得深沉,很准確地表達了周天佑當時惋惜、同情而又不知所措的心情。
在參加兩部電影的拍攝和巡迴十三省的觀摩演出過程中,她不僅開闊了眼界,還從秦腔前輩和外省的許多著名藝術家身上吸取了很多寶貴的藝術營養。例如她吸取了川劇中小生的台步、氣質和扇子功等技藝;她酷愛京劇,在她的唱腔道白中,吸取了京劇韻白中的一些特點。
陳妙華的表演朴實自然,真實貼切,大方得體,瀟灑利落,文武皆能,功底全面。在電影《三滴血》中,陳妙華同時扮演一文一武兩個孿生兄弟,由於她比較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內心世界,注意區別他們精神氣質,因而使人感到形象生動、性格鮮明。還有屬於武生行當的呂布,也被她演得瀟灑英武、驕橫恣意。在小宴這場戲中,她緊緊把握住劇中人的年齡、個性特點,充分發揮自己唱腔高亢挺拔的特色,一字字一句句如火焰般噴口而出,同時展示出自己高超的翎子功,把呂布得意忘形,狂妄之極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展現在觀眾面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被譽為秦腔「小生泰斗」,影響頗廣。 張寶煒、張濤、呂秋娟、李東鋒、陳超武、張錦屏等。
『伍』 虎口緣思想內涵
摘要 秦腔《虎口緣》事出清代紀購《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一。演述山西周仁瑞在陝經商折本,帶其子天佑歸山西老家。周仁瑞之弟周仁祥霸佔家產,不認侄兒天佑。仁瑞訴之官府,五台縣令晉信書以滴血之法斷天佑非仁瑞親生,父子失散。天佑到處尋父,於山岡遇一猛虎正向一女子撲去,天佑急中生智,使猛虎跌入深谷,救得女子。天佑問明情由,方知女子名叫賈蓮香,乃隨父母進香走失至此。適蓮香父母賈連成、甄氏趕到,遂將二人婚配。
『陸』 黃梅戲選段 你不救我,誰救我,二老爹娘無下落--曲名叫什麼
不是黃梅戲,是秦腔《三滴血·虎口緣》唱段。
『柒』 前妻回家彩夢飾演者李梅的更多信息在哪裡找到
是這個人嗎?
李梅,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表演獎"獲得者,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共青團十四大代表,陝西省政協委員、青聯委員,被文化部授予優秀專家稱號,96年被評為陝西十大新聞人物,現為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實驗團副團長。
李梅1980年考入本院演員訓練班,學習戲曲表演,坐科7年,畢業後留院青年團任演員,主工正、小旦。多年來,先後在《楊七娘》、《鬼怨殺生》、《隔門賢》、《留下真情》、《蔡倫》、《遲開的玫瑰》中擔任主演,塑造了許多性格迥異的藝術形象。她諳熟秦腔、眉戶、碗碗腔,人稱"三門抱"。戲路寬綽,能文能武。既擅長演古裝戲,又在現代戲的表演中具有突出才能。嗓音甜潤,聲情並茂,表演細膩,藝術感覺好,善於通過內心刻畫人物。《西湖遺恨》的唱做、《楊七娘》的唱打,都頗顯功力,尤其在《留下真情》一劇中塑造的現代婦女劉姐的形象,深得專家和觀眾的贊賞,一舉獲得第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她參加過省內外以及全國性的許多重大藝術活動和賽事,如第一、二、三、四屆中國戲劇節,亞洲傳統戲劇國際研討會的演出,香港後的首屆戲劇藝術節,陝西省第一、二、三屆藝術節,以及中央電視台春節文藝晚會、春節戲曲晚會,為眾人所矚目。赴香港以及歐洲各國演出《鬼怨殺生》時,李梅扮演的李慧娘,以委婉動聽的唱腔和吹火絕技,成功的塑造了身雖死、情未了的復仇女神的形象,名噪香江,享譽歐洲,被譽為"美麗的東方復仇女神"、"世界人民的飛天"。
李梅榮獲過國家及省級十多項大獎,如90年全國戲曲現代戲交流演出優秀獎,96年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春蘭杯"三等獎、全國梆子戲新劇目交流演出優秀表演獎,陝西省"新百名秦腔演員優秀唱段"評選活動特等獎,中國戲劇"金三角"表演一等獎,陝西省第一屆藝術節表演一等獎,主演《遲開的玫瑰》榮獲第九屆文華獎,第六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等等。
對於她的藝術成就,《人民日報》、《中國戲劇》、《中國文化報》、《中國演員報》和上海《新民晚報》、香港《文匯報》以及歐洲的一些報刊都有評價,認為她既有影視演員的逼真,又有歌唱演員的聲樂素質,更有戲曲演員的表演才能,是一位"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被譽為"秦腔一枝梅"。1997年被陝西省文化廳、省文聯、省劇協授予"青年表演藝術家"稱號。
活動年表
2001年1月23日,農歷庚辰年十二月廿九日:2001年春節戲曲晚會在央視播出。序曲:《世紀第一春》(李東橋、李梅、田敏、冷明宇、吳亞玲、余順、孫靜、蕭雅、閻學晶、董寶貴、李欣、李勝素)
2004年12月22日,農歷甲申年十一月十一日,晚:第15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揭曉。李梅(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眉戶戲《遲開的玫瑰》,秦腔《西湖遺恨》中喬雪梅、李慧娘扮演者)獲得戲曲主角獎。
2005年2月23日,農歷乙酉年正月十五日,晚: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評選揭曉
西北數家主流媒體共同主辦的「中國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評選活動」在西安新城劇場落下帷幕。本次「中國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評選活動」歷時數月,在西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五省區十家主流媒體的組織下,數百秦腔愛好者及在職演員參加了評選,經過層層選拔,最終有32人參加了最後的復賽和決賽。當晚,最後剩下的16名選手(8名四大名旦選手和8名四小名旦選手)進行了最後的角逐。經過來自專家、媒體、觀眾等共同組成的評委團現場打分,李梅、李娟、齊愛雲、柳萍最終獲得「四大名旦」稱號,各獲得5萬元現金;李軍梅、袁丫丫、劉穎、梁少琴獲得「四小名旦」稱號,各獲得獎金2萬元。
獲得「四大名旦」和「四小名旦」稱號的演員日後不久巡演大西北。
2005年2月27日,農歷乙酉年正月十九日,下午: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參加甘肅戲迷聯誼會及「2005秦腔盛典」專題晚會
剛剛榮膺中國秦腔「四大名旦」稱號的李梅、李娟、齊愛雲、柳萍及「四小名旦」稱號的李君梅、袁丫丫、劉穎、梁少勤首次集中亮相金城蘭州甘的肅省廣電中心大廳,向觀眾們零距離展示她們獨特的魅力和風采。
在下午舉行的「好戲連台迎春納福」新春戲曲演出活動現場,8名秦腔名旦展才獻藝,參加了甘肅戲迷聯誼會,並在隨後舉行的「2005秦腔盛典」專題晚會上一展才藝,共同演繹秦腔經典唱段,給廣大觀眾及戲迷朋友們送上了一場精彩紛呈的秦腔表演。
2005年3月16日,農歷乙酉年二月初六日:秦腔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參加「演唱大西北」巡迴演出活動
本年新評選出的秦腔四大名旦: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實驗團副團長李梅、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青年團藝術指導李娟、西安市五一劇團青衣演員齊愛雲、銀川市秦腔劇團團長柳萍以及秦腔四小名旦:畢業於陝西省藝術學校的青年團演員李軍梅、天水市秦劇團演員袁丫丫、青海省西寧市秦劇團演員劉穎、蘭州市秦劇團演員梁少琴參加西北五省(自治區)聯辦的「演唱大西北」巡迴展演活動,於3月16日、3月17日在寧夏人民會堂舉行專場演出。
2005年4月23日,農歷乙酉年三月十五日:「大秦之聲——『秦腔四大名旦』晉京匯報演出」舉行
由中國戲劇家協會、陝西省文化廳等舉辦的「大秦之聲——『秦腔四大名旦』晉京匯報演出」在中國政協禮堂正式拉開帷幕。這也是秦腔1958年進京和13省巡演之後47年的又一次出征。
此次演出匯集了西北5省區的12家院團200多名演員,以及52人的管弦樂隊。演出以「秦腔四大名旦」的表演為主體,為觀眾展現秦腔獨有的風采。「秦腔四大名旦」是當年元宵節由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聯合評選出的秦腔藝術領軍人物。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李梅、李鵑,西安五一劇團的齊愛雲,寧夏銀川市秦劇團的柳萍,在眾多選手中脫穎而出,榮獲「四大名旦」稱號。四人曾分別獲得過中國戲劇「梅花獎」。
2005年8月25日,農歷乙酉年七月廿一日,晚:第三屆中國秦腔藝術節開幕
由中國戲劇家協會、省文化廳、省文聯、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的「西北五省區秦腔藝術節」,在蘭州開幕。
西北五省區秦腔藝術節開幕式在近水廣場舉行,李東橋、李梅、周樺、朱衡等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在開幕式上各展絕活。
本屆秦腔藝術節參演劇目以秦腔為主,同時兼顧西北五省區的優秀地方戲曲劇種。
2006年5月6日,農歷丙戌年四月初九日,下午:神農杯紀念越劇百年畢派專場第一場
神農杯紀念越劇百年畢派專場在謙祥益文苑開演。
舉辦這次專場是津門越壇推出的第一個流派專場。開演前,主持人簡要地介紹了畢春芳的藝術人生和畢派特色。然後由天津市尖山百花越劇團、謙祥益青年越劇團、天津越友會、大港石化公司越劇團、馬場街天馬越劇團、河西文化館越劇藝術研究會的越友們,分別演出畢派精彩摺子戲《三笑·點秋香》、《玉蜻蜓·認子》、《血手印·法場祭夫》、《王老虎搶親·寄閨》和清唱畢派經典唱段《賣油郎·嘆五更》、《王老虎搶親·寄閨》、《城隍廟》、《血手印·三杯酒》。
當演出摺子戲《王老虎搶親·寄閨》時,這次畢派專場的贊助人、寧波神農戲劇影視製作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惠春突然坐到台口,手舉手機,把畢派演員李梅的演唱傳給在上海的畢派創始人畢春芳。畢春芳在家裡舉著電話聽後高興地對張惠春說:「唱得很像,說白也好,樂隊也好。」然後似乎有點疑惑地問:「她是天津人?」回答:「是天津人。」畢春芳贊嘆說:「真不容易。」演出結束時,張惠春把這個情況向觀眾作了介紹,觀眾這才明白剛才她的舉動,頓時爆發一陣雷鳴般的掌聲,喜出望外地互相慶賀,為天津越友的表現得到越劇表演藝術家畢春芳的首肯而感到無比的歡樂。
演出結束後,謙祥益文苑向張惠春贈送了特為畢派專場訂做的紀念品——景德鎮瓷盤,瓷盤正中是畢春芳大幅彩色劇照,上方字樣是:神農杯紀念越劇百年畢派專場;下方字樣是:天津越友演出於謙祥益文苑。張惠春向謙祥益文苑贈送了畢春芳簽名的大型畫冊《畢春芳舞台人生》。
2006年5月16日,農歷丙戌年四月十九日,下午: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赴港演出第一場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應邀來港演出,共有四十名成員,包括李梅、李娟、任小蕾等共七位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四位。他們下午在大會堂劇院示範了各項絕技如飛劍入鞘、水袖、髯口、長綢、槍花及轉手絹等。
2006年5月17日,農歷丙戌年四月二十日,19時30分: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赴港演出第二場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應邀來港演出,共有四十名成員,包括李梅、李娟、任小蕾等共七位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四位。
演出劇目
眉戶戲《五更鳥》
眉戶戲《放飯》
秦腔《合缽》
秦腔《烙碗記》
碗碗腔《借水》
2006年5月18日,農歷丙戌年四月廿一日,19時30分:陝西省戲曲研究院赴港演出第三場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應邀來港演出,共有四十名成員,包括李梅、李娟、任小蕾等共七位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四位。
演出劇目
眉戶戲《訂親》
秦腔《鬼怨》
秦腔《殺廟》
秦腔《活捉三郎》
秦腔《斷橋》
2006年8月29日,農歷丙戌年閏七月初六日,晚:中央電視台2006陝西戲曲展播周直播秦腔傳統摺子戲專場
「中央電視台2006陝西戲曲展播周」的一場重頭戲——秦腔傳統摺子戲專場於在西安人民劇院上演,本場演出由有「西北戲曲最高學府」之稱的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中青年秦腔表演佼佼者擔綱主演,而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也對這場頗具專業水準的秦腔演出進行了現場直播。
「梅花獎」得主雲集,李娟、李東橋、李小鋒、李梅這四朵「梅花」,在任小蕾、王新倉、丁良生、穆小朋、張蓓等人的「烘雲托月」下,依次綻放。劇情扣人心弦,觀眾掌聲如潮,眾「梅花」大秀秦腔傳統絕技,令人拍案叫絕。
「月黑風冷星黯淡」,大漠關塞間,李娟飾演的楊七娘,身披靠旗,英姿颯爽,一桿桿花槍合圍擲來之時,她或用靠旗靈巧挑回,或雙腳躍起同時踢出,雉尾拂動,全場掌聲雷動。而當她將城樓上所掛紅燈射滅之後,雙方短兵相接,一通好戰。「狂風吹動了長江浪」,隨著一聲唱腔,李東橋登場,將那位雄姿英發、少年得志的江東周郎演繹得是惟妙惟肖,他怒發沖冠,翎子緩緩豎起,把借荊州的「劉皇叔」逼得涕淚交流,言語間英氣十足,一段道白念來更是氣勢軒昂。《烙碗計》里,「文武小生」李小鋒扮演14歲的小定生,冰天雪地間,一句「小定生前院里淚如泉涌」便迎來了個碰頭彩,一段「滾堂甩發」絕技,使人眼花繚亂。就在參加展播周之前,李小鋒還四易其稿重排了《劈山救母》,自己「一趕三」,扮演小生、老生、武生,可謂是文武雙全、昆亂不擋。壓軸戲是李梅的一折《鬼怨·殺生》,使全場演出達到了高潮,所吐出的那一團團火焰,有幽怨,有憤怒,有希冀。
2006年8月30日,農歷丙戌年閏七月初七日,晚:中央電視台2006陝西戲曲展播周第三天
「中央電視台2006陝西戲曲展播周」第三天,播出秦腔《游西湖》,由李梅、齊愛雲、柳萍、任小蕾等主演。另外,今日下午播出的《杜甫》,曾經獲得第三屆秦腔節頭獎的劇目,李東橋飾演杜甫。
2007年2月11日,農歷丙戌年十二月廿四日,15時:慰問在京陝西鄉黨大型戲曲專場演出舉行
陝西省市20多位秦腔名家赴京,在首都民族文化宮舉行慰問在京陝西鄉黨大型戲曲專場演出。
此次活動由陝西省政府駐京辦主辦,中國劇協和省秦腔藝術協會協辦。為了讓在京工作的陝西鄉黨感受到家鄉父老的深情厚誼,讓他們在新年到來之際聽到渴盼已久的秦腔,20多位秦腔名家趕排了精彩節目。參加演出的有馬友仙、李東橋、侯紅琴、張濤、齊愛雲、丁良生、張保衛、王新倉、李淑芳、劉隨社、胡林煥、李梅、李娟、李小鋒等,他們除清唱拿手唱段外,還演出摺子戲《打柴勸弟》、《表花》、《虎口緣》、《藏舟》、《三滴血》等。
2007年2月21日,農歷丁亥年正月初四日:梅花映湖城·首屆賀新春秦腔名家演出周舉行
由銀川市文化廣播電視局主辦的「梅花映湖城·首屆賀新春秦腔名家演出周」活動於2月21日至2月27日在寧夏人民會堂舉辦。
此次活動演出6台本戲,1台摺子戲。特邀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中國秦腔四大名旦李梅、李娟、齊愛雲、柳萍、戲劇梅花獎得主譚建勛、李小鋒、陝西省秦腔名家劉隨社、胡林煥等,與市秦腔劇團演員聯袂上演傳統戲《周仁回府》、《金沙灘》、《六月雪》、《秦香蓮》、《游西湖》,現代戲《兩個女人和一個男人》,摺子戲《鬼怨》、《武松殺嫂》、《打神告廟》、《殺狗勸妻》等。
2007年2月27日,農歷丁亥年正月初十日,14時:梅花映湖城·首屆賀新春秦腔名家演出周第七天,在寧夏人民會堂舉行。
演出劇目《鬼怨》(李梅)
2007年4月9日,農歷丁亥年二月廿二日:第13期「金城之春」秦腔演出周舉行
第13期「金城之春」秦腔演出周舉行,由蘭州歌舞劇院主辦。本日以清唱專場開場,李小鋒、李娟、李梅、孫存蝶、任小蕾等參加演出。
2007年7月28日,農歷丁亥年六月十五日,晚:「2007和諧發展·軍民共建新陝西」戲曲綜合演唱會舉行
為慶祝建軍80周年,一台名為「2007和諧發展·軍民共建新陝西」的戲曲綜合演唱會在易俗大劇院舉行。演唱會由陳愛美、張曉斌主持,馬友仙、李東橋、李梅、李小鋒、米東風、張新尚、劉隨社等登台獻藝,演出秦腔清唱《洪湖赤衛隊》、《智取威虎山》等選段、眉戶清唱《遲開的玫瑰》選段、獨唱《我和我的祖國》、《當你需要的時候》,以及獨角戲、喜劇小品等。
『捌』 誰告訴我戲曲《三滴血》的戲詞
一、《三滴血》
——虎口緣賈蓮香唱段
相公請聽
家住在五台縣城南五里
田舍具在周家堤
隨父母進香到此地
從早直到日偏西
誰料猛虎出崖底
爹娘和奴兩失迷
穿林越澗自逃避
不辨南北與東西
生死關頭幸遇你
虎口得生奴甚感激
二、故事梗概
周人瑞是山西五台縣人,在陝西韓城縣經商。其妻在生下一對孿生兒子後死去。周人瑞無力撫養,便請鄰居王媽媽將次子賣給李三娘為嗣,取名李遇春。留下長子托王媽媽乳育,取名周天佑。周人瑞因生意倒閉,攜天佑回鄉。
周人瑞的弟弟周人祥夫婦為獨霸家產,不認天佑是周人瑞的親子,涉訟公堂。縣令晉信書偏是一個死啃書本的腐儒,見汝南先賢傳有「陳業滴血認親」的記載,便用此法斷案。見周人瑞父子滴血入水不融,即錯斷其並非骨肉,勒令押解天佑出境自行歸宗。
遇春在李三娘的撫養下長大成人,與李三娘親生女兒晚春姐弟相稱,感情甚為融洽。李三娘有意要遇春繼承門戶,與王媽媽商定,假稱女兒晚春是自己的養女,欲與遇春婚配,但尚未成婚,李三娘病逝。土豪阮自用垂涎晚春已久,捏造庚帖,借弔唁之機,前來詐婚,挑起訟端。晉信書仍用滴血認親之法,見二人血液融合,誤斷二人乃一母同胞不能成婚,將晚春判與阮家成親。
洞房之夜,晚春施計灌醉阮自用,乘機逃走。周天佑被解出境,尋父不見,一日往五台山進香求簽,途中見一猛虎追蹤少女賈蓮香,便捨命相救。二人情投意合,由賈蓮香父母許婚,二人成婚。李遇春得知晚春逃出阮家,離家尋找。與周天佑相遇,二人相貌一樣,同感驚異。交談之後,二人結為金蘭之好。時值瓦剌犯境,攻破邊關,二人同去從軍,因功得官。王媽媽離家追尋李遇春、晚春蹤跡,途中與窮途潦倒的周人瑞相遇,得知彼此都遭到滴血認親拆散親人的命運。商定同作人證,前往五台縣質問晉信書。晉信書為證明滴血認親無誤,又傳周人祥父子到堂試驗,不料血液不融,晉信書無言以對,又謬說周人祥之妻有外遇。正在此時,旗牌官報告大帥接受周、李二人請求,以晉信書錯判官司提到大營問罪。晚春與蓮香先後到達,父子、夫妻終於團聚。晉信書因斷案荒謬被罷官。
『玖』 三滴血的故事簡介
山西商人周人瑞在陝西經商時,娶妻一胎生下二子後病故。周自己撫養長子天佑,次子則賣給李三娘。後來周經商虧本,帶天佑回老家,其弟周人祥為奪家產而不承認侄兒天佑。仁瑞告至官府,縣官晉信書以滴血之法將父子斷散。李三娘為養子更名李遇春,與己女晚春訂婚。後,三娘病故,惡少阮自用假造婚書逼晚春與其成婚。晉信書又以滴血之法斷晚春和遇春為親兄妹。在與阮自用的花燭之夜,晚春逃出。周人瑞尋找天佑,遇晚春奶娘,奶娘隨周仁瑞往縣衙對質,晉信書竟然還以滴血斷定周人祥與其子牛娃非血緣關系……天佑和遇春投軍立功並得官,平反冤案,全家團聚。
此劇故事生動,情節曲折,人物鮮活,形象地反映了封建時代商人家庭的矛盾和不幸,揭露了封建官僚的迂腐。
1958年,楊公愚、姜炳泰、謝邁千再次改編該劇,刪去了周人瑞賣子,賈蓮香偷房,天佑和遇春邊關立功等情節。導演楊公愚,主演是劉毓中、樊新民、肖若蘭、陳妙華、孟遏雲、郭明霞、全巧民、曹海棠、雷振中等眾多名家。該劇的演出引起巨大轟動,受到朱德、周恩來、劉少奇、彭德懷、陳毅、賀龍等國家領導人的盛贊,田漢、曹禺、梅蘭芳、歐陽予倩、荀慧生、程小雲、馬少波等文化界名人對該劇的創作給予很高的評價,《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戲劇報》等紛紛發表文章盛贊此劇,曹禺更是聲稱此劇的情節和編劇「簡直可以同莎士比亞的劇作媲美」。這出雙線條發展的戲構思巧妙,劇情發展波瀾壯闊,情節離奇曲折,富於傳奇和浪漫色彩。
1960年西安電影製片廠將此劇攝制為戲曲藝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