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老電影孟良崮下視頻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電影孟良崮下視頻

發布時間: 2022-11-17 04:38:40

❶ 電影《紅日》,真實的孟良崮,真實的張靈甫,真實的兵

有網友曾說過,看電影《紅日》怎麼這么像《南征北戰》呢。

沒錯,這兩部電影取材的 歷史 時間段和事件大體相同,因此在很多劇情上有相似的地方。

只是,這兩部電影還是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紅日》對 歷史 事件和 歷史 人物是偏於寫實的,片中很多地名和人民以及戰斗過程都是 歷史 上真實存在的,而且改編幅度並不算大。

因此,《紅日》算是老電影里對解放戰爭描寫比較細致和真實的一部電影,觀賞價值和 歷史 參考價值極高,只是有些寫實也曾給這部電影帶來麻煩。

本文將從《紅日》創作背景、拍攝過程、角色和演員等各方面回顧一下這部電影。

一、經典小說由六縱指揮員創作

電影《紅日》改編自同名小說,而小說的創作者則是孟良崮戰役的親歷者,華野六縱宣教部部長吳強。

華野六縱,和整編七十四師就是一對宿敵。早在蘇北漣水之戰時雙方就打得不可開交,二戰漣水,當時還叫六師的六縱損失慘重還丟了漣水城,指揮員王必成差點被撤職,但同時他們也把七十四師打得傷了元氣,為孟良崮覆滅埋下了伏筆。

從漣水撤退到萊蕪戰役,再到孟良崮決戰,六縱最終報了仇。在戰役結束後,六縱宣教部部長吳強看到躺在門板上的張靈甫遺體,他大為感慨,從此立下了將漣水到孟良崮這個過程寫成一部小說的決心。

1957年,在經過艱苦寫作後,《紅日》出版,這部小說得到了漣水、萊蕪和孟良崮戰役親歷者粟裕、王必成和江渭清等指揮員的幫助,再加上吳強對參戰部隊的了解,以及對國民黨被俘官兵的采訪,因此其 歷史 價值和文學價值都極高。

2019年,《紅日》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小說典藏。

二、《紅日》拍攝並不順利

《紅日》的電影劇本從1960年2月開始籌備,但在創作過程中遇到多重挫折,有關部門對劇本情節、人物等細節意見不一,導致劇組創作幾易其稿,最終在一年多以後,第五稿才正式通過。

上海電影製片廠馬上組織演員們去體驗生活,我軍演員和當年《南征北戰》劇組一樣去了崇明島駐軍那裡,而飾演張靈甫和參謀長的演員舒適和程之則去了一個特殊的地方,南京軍事學院。因為當年七十四師的參謀長魏振鉞彼時正在那裡當軍事教員,他向兩位主演全面介紹了七十四師覆滅的經過以及張靈甫在這個過程中的表現。

劇組到山東外景地拍攝時正趕上三年自然災害,大家都吃不飽吃不好,導致很多人腸胃鬧病,飾演團長劉勝的里坡發揮農業特長,弄來了蘿卜種和茄子秧在劇組駐地旁邊種,雖然沒有油水,起碼部分解決了劇組人員吃不飽的問題。

飾演七十四師旅長的於飛,在片中的吃相很粗獷,顯得不像是一個高級將領,這裡面除了人物塑造的需要之外,弄不好也和劇組吃不飽有關吧。

《紅日》在集中拍攝時趕上夏天,但片中有不少冬天的戲,演員們只能穿著棉襖演戲,尤其是室內戲更為艱苦,飾演我軍參謀長的中叔皇甚至中暑暈倒。

該片在拍攝完成後,雖然在陳毅元帥的過問下順利上映,但之前在過審時也曾遇到過一些困難,主要集中在一些人物上,尤其是關於「美化」張靈甫和「醜化」我軍戰士方面。

三、《紅日》的演員和人物

《紅日》和《南征北戰》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該片的部隊層級劃分很清晰,從軍長、師長、團長、營長、連長、排長、班長到戰士,其中只有師一級和營一級的人物刻畫較少,其他各層級都有代表性角色,其中著墨最重的主要是三個角色。

軍長沈振新,飾演者張伐。

沈振新這個角色的原型明顯是時任六縱司令員王必成,但王必成的外號是王老虎,和沈振新的氣質有些出入,張伐飾演的沈振新明顯比較儒雅和睿智。

其實,筆者認為,沈振新的原型是王必成,但不一定就必須完全照搬王必成的氣質,在片中並沒有我軍更高領導露面(只有聲音),因此在沈振新身上也可能融入了更高級指揮員如粟裕的某些氣質特徵。

張伐是一位著名英俊小生,飾演軍人似乎不是強項,單就沈振新這個人物來說,他塑造地相當不錯,喜怒不形於色,僅用眉毛和眼神就可完美演繹情緒變化。因此你不能說張伐演王必成不像,應該說他演沈振新很好。

團長劉勝,飾演者里坡

劉勝的原型應該是六縱戰將劉盛起,他帶領部隊在搶占垛庄和攻佔孟良崮主峰戰斗中表現出色,不過他並沒有像片中劉勝一樣不幸犧牲。

里坡飾演的劉勝,在打仗時很有沖勁,符合那個時代中層指揮員的形象,只是年紀稍顯大了一些。

連長石東根,飾演者楊在葆

這個角色有人說有原型,也有人沒有原型,筆者認為這個人物應該是沒有具體原型的,因為石東根的形象符合很多基層指揮員的樣子。

石東根在片中是一個有些魯莽又很可愛的連長,打仗時嗷嗷叫,獲勝時得意忘形,他酒後挑著敵人帽子騎馬飛奔的鏡頭是這部電影的經典場面。

但也就是這個場面,在後來引起了諸多責難,有很多人認為石東根這個樣子是在醜化解放軍戰士。

但是,《紅日》的作者吳強不這么認為,很多真正打過仗的軍人也不這么認為,據楊在葆回憶,當時很多部隊的人看了電影都打聽,這小子是哪部隊的,演得也太像一個兵了。

當年出演該片時,楊在葆還是一個在校學生,他天生形象就比較粗獷,雖是大學生卻把一個有點兒痞氣的石東根演得很傳神,直到幾十年後,即使楊在葆演了那麼多角色,走在大街上依然會有人拉住他:你是《紅日》里的連長吧。

有意思的是,幾十年後電視劇《紅日》開拍,飾演石東根的演員耿樂和楊在葆年輕時幾乎一個模樣,真是神奇的選角。

在國民黨方面,《紅日》塑造的角色並不多,戲份主要集中在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和參謀長魏振鉞身上,其中張靈甫是重中之重。

張靈甫這個人物傳說很多,比較臉譜化的形象就是驕橫,《南征北戰》里的項堃主要表現的就是這個方面。

熟悉 歷史 的讀者知道,實際上張靈甫的形象是多面的,比如他是 歷史 系出身,又會寫一手好書法,因此別看很會打仗,實際上他還有儒將的一面。

此外, 歷史 上的張靈甫並不是頭腦發熱導致被圍殲在孟良崮的,實際上他是國民黨前線將領里對戰場感知比較敏銳也比較正確的一位,這一點像他的老上級王耀武,二打漣水時他的巧妙戰術就讓六縱損失慘重。真正將張靈甫送上絕路的是他的偶像和湯恩伯。

因此,《紅日》劇組塑造張靈甫時力求真實,選擇的演員也是大帥哥舒適。

看看這張舒適年輕時的照片,顏值絕不比張靈甫低,而且兩人長相還有很多相似之處。

片中的張靈甫,表現出了驕橫,也表現出了睿智,更有在大敵當前危急時刻鎮定自若的表現,除了試圖假投降一幕顯得有些狼狽之外,他從頭至尾在形象上都是一個出色的高級將領。

甚至於劇組在最後擊斃張靈甫的畫面處理上都非常有分寸,用了一隻手和一把槍就拍完了,顯然更藝術的同時也保留了張靈甫的形象。

以筆者對 歷史 的了解,《紅日》 里的張靈甫不論是顏值、氣質還是表現,可以算是各種影視劇中最貼近真實人物的一個了。

只是,劇組這樣的設計也引來了責難,那就是涉嫌美化張靈甫,但飾演張靈甫的演員舒適認為,把敵人塑造聰明一些更能彰顯我們勝利的偉大。

參謀長,飾演者程之

這個參謀長的原型就是七十四師參謀長魏振鉞,他為劇組提供了很多資料,再加上他當時正擔任南京軍事學院教官,因此這個參謀長的形象和張靈甫一樣有睿智的一面,也有勇敢的一面。

程之是當時上海電影製片廠「四個壞蛋」之一,他演技精湛同時嗓音也很有特點,只是大家對他印象最深的還是「寶貝袈裟」。

多說一位,主要演員之外,筆者印象比較深的還有飾演阿菊的張桂蘭,沒有別的原因,主要是她的形象太突出了,算是那個時代的女神吧。

四、《紅日》對細節的真實塑造

電影《紅日》的取景地就在山東,因此一山一水一村一落基本上可以情景再現。

《紅日》對細節的塑造也非常出色,筆者舉幾個例子:

連長石東根的手錶,電影一開始的漣水戰役,石東根看時間用的是大個的鬧鍾,平時由通訊員背著。

萊蕪戰役時,石東根繳獲了一隻手錶直接戴在了自己手腕上,他後來意識到這是錯誤的,又讓通訊員將手錶上交歸公。

等到孟良崮戰役時,團長劉勝將手錶發給石東根使用。

一塊手錶,連接三個戰役,中間還涉及到部隊三大紀律,可謂是一個經典的道具。

幾門大炮,開頭漣水戰役,這幾門大炮的使用者是七十四師,用來炮轟漣水城。

到影片結尾,同款的幾門大炮再次出現,使用者是解放軍,用來炮轟孟良崮主峰,雖然影片沒有直接用台詞交代,但足以說明問題。

《紅日》里還有一個細節非常棒,那就是關於「解放戰士」的,萊蕪戰役時解放軍俘虜了馬步生,他加入了解放軍。但在孟良崮戰役開始前,這個老兵油子對七十四師心懷畏懼,遭到了戰士的反駁。

到孟良崮戰役關鍵時刻時,這位解放戰士在戰友感召和鼓勵下沖上了主峰,立了戰功。

這個關於解放戰士的人物塑造,是其他影視劇里少見的,尤其是老兵油子的形象更是罕見,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再現。

最後說一個讓人「感動」的細節,《紅日》里機槍手在沖鋒時,身後居然還跟著一位扛彈葯箱的副射手,看了那麼多軍事影視劇,這真是又普通又罕見的場面。

綜上,《紅日》這部電影,雖然在描寫孟良崮戰役的激烈程度上仍有不足,但其對細節人物的刻畫非常真實且非常成功,因此其藝術價值和 歷史 價值都相當高,屬於老電影里的精品之作。

❷ 大決戰孟良崮戰役第幾集

大決戰孟良崮戰役是沒有的。因為大決戰是淮海戰役1990年拍攝的戰爭電影,不是孟良崮戰役。孟良崮戰役是電視劇紅日。那是遼沈戰役剛剛結束,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統一指揮發動的一次大規模戰役,而孟良崮是華東野戰軍殲滅國民黨第74師,在孟良崮打的一次戰役。

❸ 哪個戰爭片里有孟良崮戰役

紅日,專門介紹孟良崮

❹ 電影《紅日》,真實的孟良崮,真實的張靈甫,真實的兵,還有什麼

有網友曾說過,看電影《紅日》怎麼這么像《南征北戰》呢。

沒錯,這兩部電影取材的歷史時間段和事件大體相同,因此在很多劇情上有相似的地方。

只是,這兩部電影還是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紅日》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是偏於寫實的,片中很多地名和人民以及戰斗過程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而且改編幅度並不算大。

《紅日》里還有一個細節非常棒,那就是關於「解放戰士」的,萊蕪戰役時解放軍俘虜了馬步生,他加入了解放軍。但在孟良崮戰役開始前,這個老兵油子對七十四師心懷畏懼,遭到了戰士的反駁。

到孟良崮戰役關鍵時刻時,這位解放戰士在戰友感召和鼓勵下沖上了主峰,立了戰功。

這個關於解放戰士的人物塑造,是其他影視劇里少見的,尤其是老兵油子的形象更是罕見,是一個非常真實的再現。

最後說一個讓人「感動」的細節,《紅日》里機槍手在沖鋒時,身後居然還跟著一位扛彈葯箱的副射手,看了那麼多軍事影視劇,這真是又普通又罕見的場面。

綜上,《紅日》這部電影,雖然在描寫孟良崮戰役的激烈程度上仍有不足,但其對細節人物的刻畫非常真實且非常成功,因此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都相當高,屬於老電影里的精品之作。

❺ 有個電影叫什麼有很多女孩子肩扛木板橋讓抗戰隊同過,是什麼電影還有那時候沒糧食吃,還要炕烙餅支援

看看是不是《沂蒙六姐妹》

劇情介紹
巍巍沂蒙山聳立起無私奉獻的豐碑,滔滔沂河水訴不盡沂蒙兒女對黨的無限忠誠。
1947年孟良崮戰役前夕,沂蒙山的煙庄舉辦了一個特殊婚禮,嫂子春英抱著公雞替當兵的小叔子拜堂娶了月芬。婦救會長蘭花帶領村裡僅有的婦女和老人忙著一項艱巨的支前任務,兩、三天內攤五千斤煎餅,收五千斤馬草和二百雙軍鞋。春英一家為攤煎餅熬了兩個通宵;童養媳黑燕為做軍鞋挨了婆婆的打;秀秀在六縱當兵的哥哥大壯請假回來探望生病的娘,結果中了爹的計被鎖在地窖。黑燕召集小鶴、秀秀、月芬要點燃自家的場院屋,用「調虎離山」計救大壯
戰事又緊,新的支前任務派了下來,可是公糧一時半會運不到,於是鄉親們四處籌糧。月芬趕了幾十里山路回娘家借糧,恰與正在奔赴前線又素未謀面的丈夫擦肩而過,成了終身的遺憾……
孟良崮戰役[1] 打響了,蘭花帶領姐妹們組成的支前隊伍奔赴前線。她們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她們冒著敵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火線橋」,使部隊及時奔赴戰場……
沂蒙紅嫂們用她們的勇敢、堅毅、無私奉獻,詮釋了感動中國的沂蒙精神。

❻ 那裡能下載《紅日》這部老電影

《紅日》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 tmef

作品相關簡介:

《紅日》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的戰爭故事片,由湯曉丹執導,張伐、高博等出演,於1963年5月1日上映。

該片根據吳強的同名小說改編,以漣水、吐絲口、孟良崮三次戰斗為主線,講述了人民解放軍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條件下消滅國民黨王牌部隊第74師的故事。

❼ 反映孟良崮戰役的電影叫什麼名字

吳強《紅日》

❽ 我想看看有關孟良崮戰役的電影,有誰知道哪裡可以下載,謝謝大家了!!

電影選擇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為背景,講述了戰爭期間一名蘇聯狙擊英雄瓦西里和一名德國狙擊高手高寧少校之間的對峙決斗,並穿插描述了瓦西里和女戰士塔尼婭、政治委員丹尼洛夫之間戀情糾葛。這部電影無論在思想性還是場面製作、藝術水平上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可謂是二戰電影的絕佳精品。

當我們這一代人出生時,二戰已經離去快三十年了。我們有幸生活在一個長期和平的時代。對我們來說,從小認識的戰爭,是和英雄的形象分不開的,是凱歌式的甜糖。不論從小時看過的諸如《南征北戰》、《董存瑞》還是長大後看到的《孟良崮》、《挺進大別山》,都是我英雄的人民解放軍戰士的光輝形象,都是戰斗中的歡歌笑語和輕而易舉的勝利,看不出戰爭有多殘酷,看不到英雄的內心世界。在我們眼裡,戰爭是最有趣、最激動人心的游戲。

以前我也經常看到一些蘇聯拍的二戰電影,例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等等,和中國的戰爭電影如出一轍,都是表現領袖的沉穩,戰士的豪言壯語,最後是很輕松的勝利。極度美化的戰爭場景有時還令今天的年輕人後悔為什麼不出生在那個英雄的年代!直到後來看過一些歐美表現戰爭的電影後,才對戰爭有了新的認識。但《兵臨城下》則徹底改變了我們對戰爭和英雄的觀念。

這是一部按西方人的眼光拍攝的社會主義國家戰爭電影。由於意識形態的差異和敵視,西方導演對蘇聯戰爭期間的軍民生活作了毫不客氣的揭露,更對社會主義國家的英雄製造模式進行了嘲諷。電影一開始,就展現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血腥和殘酷,展現規模宏大的血腥戰爭場面。陰暗的天空下,伏爾加河岸邊,濃濃的黑煙,河上漂浮的屍體,遠處四處驚慌逃散的人群,天空中盤旋的德國轟炸機,蘇聯的運兵船,在驚恐中上岸直接沖上前線的年輕戰士。這一切,將我們對戰爭的美好回憶一掃而光。

瓦西里來自烏拉爾山區的一個普通獵人家庭,長期狩獵生活練就一身好槍法。可隨部隊到達斯大林格勒後,卻連一支槍也沒有,赤手空拳上了戰場。這些可憐的蘇聯士兵,年輕的臉寵上露出恐懼和悲傷,卻不得不接受命運的安排,上戰場當了德國兵的活靶子。瓦西里靠著機智和靈活在戰場上活了下來,在堆積如山的屍體中碰到了政治委員丹尼洛夫。在丹尼洛夫面前,他用一支撿來的槍連斃5敵,其中3名是德國軍官,引起了丹尼洛夫的注意和贊賞。回來後,丹尼洛夫在新上司赫路曉夫面前推薦了瓦西里,並主張將瓦西里樹為英雄典型,四處吹捧,以激勵蘇軍的士氣。這樣,一個蘇聯英雄--神槍手瓦西里就誕生了!他狙擊消滅德軍士兵的數字直線上升,達到數百人。(其中很多是丹尼洛夫編的)這是一個典型的社會主義製造英雄模式!

瓦西里成為名人後,精神上受到了很大壓力,不得不整天面對生死的瞬間交替。可就在這時,德軍為了壓制蘇軍狙擊手,派出了狙擊學校校長---神槍手高寧少校,專門來斯大林格勒槍殺瓦西里!一場真正的對決開始了。蘇聯英雄的稱號讓瓦西里沒有退路,他只有兩種選擇:勝利或死亡。

在一連串的較力中,瓦西里明顯處於下風,英雄的稱號讓瓦西里無法施展和迴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而在這時,他又碰到了漂亮的莫斯科大學女大學生---女戰士塔妮亞,戰爭的血腥殘酷讓兩顆年輕的心碰在一起。在極度恐懼的戰場環境中,兩人在宿營地睡眠的人群堆里偷偷擁吻做愛,用感情來緩解高度緊張的戰爭情緒。也許是這種感情,讓瓦西里明白了生活的晗義,他不想再當英雄,不想再成為德軍狙擊手天天追殺的目標,他請求丹尼洛夫不要再宣傳他,讓他做一名普通的「戰士」。至此為止,作為英雄的「瓦西里」已經死了,瓦西里只是一個普通的戰士,他以後和高寧少校間的決斗不再有政治意義,而只是西方騎士間的決斗。

看到此,身感同受,社會主義式的製造英雄模式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兵臨城下》這部電影告訴我們,英雄其實是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人,人為的光環掩蓋不住英雄內心的脆弱。

讓.雅克.阿諾在這里抨擊了蘇聯製造英雄的模式,揭露許多曾大肆宣傳的英雄的真面目。但電影的目的並不如此。一個人為的英雄倒下了,可卻讓我感到了更多的英雄存在。瓦西里不是百戰百勝的英雄,可他極其敏銳的反應力和預感力,極好的槍法和耐性,都證明了他是一個十分出色的狙擊手。他的女友塔妮亞,一個莫斯科大學的畢業生,多次拒絕調到沒有危險的蘇軍總部當翻譯,而是堅決留在前線直接打擊敵人,因為她對殺害她父母的德國法西斯充滿仇恨,因為她的愛人瓦西里正在戰場!政治委員丹尼洛夫,處心積慮想法激勵蘇軍的士氣,他用社會主義模式製造了英雄瓦西里,並時時維護瓦西里的安全。他也愛塔妮亞,多次保護塔妮亞,在塔妮亞受傷後,他以為塔妮亞已經死了,帶著對法西斯的痛恨,決心為瓦西里和高寧的決斗劃上句號,用自已做為靶子引高寧出來,壯烈戰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丹尼洛夫是一名稱職的政治委員和紅軍軍官,他同樣是一名蘇聯英雄。劇中的少年沙查,假裝投降德軍,多次在瓦西里和高寧少校之間穿插,為蘇軍提供情報,引誘高寧出來,為瓦西里消滅高寧創造條件,可最後卻被高寧少校弔死。看到這里,我心裡無比感動,沙查雖然沒有象瓦西里那樣被宣傳歌頌,卻是地地道道的蘇聯式「王二小」,是真正的蘇聯小英雄。

通過看《兵臨城下》,使我重新認識了戰爭,更重新認識了英雄!也許西方導演在極力抨擊蘇式英雄的形象,可我們通過電影卻實實在在地看到了無數英勇無畏的,真正的蘇聯英雄。瓦西里、塔妮亞、丹尼洛夫、沙查,每一個都代表了二戰中浴血奮戰的蘇軍軍民的形象。就連看起來凶惡的蘇軍統帥赫路曉夫,他鋼鐵般的抗戰意志和決心也令我肅然起敬!在德軍的瘋狂進攻面前,赫路曉夫說:我不要我的小夥子們被嚇得屁滾尿流,我要他們鼓起勇氣,一步也不後退!看到這里,和我們中國抗戰時的將領相比,差距是多麼大!日軍進攻南京時,唐生智也是信誓旦旦,可一旦日軍到了城下,一馬當先向西逃跑!想想這就是原因,為什麼一個民族強大一個民族衰弱的原因,那就是在生死面前作為民族精英們是如何選擇的!

在《兵臨城下》這部電影里,戰爭英雄的神話破滅了,可得到了更高水平的重生!

當然這部電影也有許多令人疑問的地方和不足。電影中滲透著西方導演攻擊社會主義的許多意識。其中很多是真實的反映,如一些紅軍戰士因為後退便被自已的督戰隊射殺。對白中攻擊蘇聯肅反擴大化。我相信這些都是真實的,貝利亞曾提出「紅軍戰士不許後退」的格言被斯大林採用,確實有紅軍戰士因為後退被槍斃的事例。但電影中確實有許多誇大之詞,例如蘇軍士兵兩人一支槍,赤手空拳上戰場我就難以相信,要知道二戰中蘇軍的火力是十分強的。

在狙擊技術上,片中編排也有不當之處。瓦西里和高寧少校都是狙擊高手,可片中最後結局高寧少校卻是犯了極其低級的錯誤,自動現身讓瓦西里射殺,這不是一個狙擊高手所為,不合邏輯!!

電影並不一定就是史實的原樣回顧,但通過電影可以再現歷史的氛圍,暇不掩瑜,《兵臨城下》確是一部精品的二戰片,值得一看!

❾ 怎樣查找孟良崮戰役的電影

紅日
電影《紅日》拍攝於1961年到1963年。影片取材於1947年的「孟良崮之戰」,這場聞名中外的慘烈戰役對交戰雙方有著存亡絕續的意義。影片盡量客觀地塑造了國共雙方的各級將領達20多人,從軍師團到連排班,人物眾多,個個鮮活生動,是為經典。當中的插曲《誰不說俺家鄉好》更是唱遍全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片 名: 紅日

主 演: 張伐 高傅 中叔皇 康泰

導 演: 湯曉丹 影片類型: 戰爭

地 區: 大陸 上映時間: 1963

語言說明: 國語

1946年冬,蘇北連水城下,硝煙彌漫,火光沖天,講述我軍沈振新、丁元善部,頑強地抗擊著氣焰囂張的國民黨王牌軍七十四師,在給予敵人重大殺傷以後,為了配合整個戰局需要,奉命主動北撤,廣大官兵懷著沉痛的心情,帶著「再跟七十四師干」的殺敵決心,離開蘇北根據地的故事。

······················

紅日

故事片(黑白)。天馬電影製片廠1963年攝制。

1946年初冬,蔣介石對華東解放區發 動大規模進攻。人民解放軍沈振新部 在蘇北漣水城外,與蔣軍「王牌」整 編七十四師張靈甫部激戰以後,主動 北撤山東。張靈甫氣焰囂張,與其他 師共二十萬人,向山東臨沂地區齊頭 並進,盤踞濟南的敵人也同時出動, 企圖南、北夾擊我軍。我野戰軍司令 部決定一部分主力在南線阻擊,大部 分迎戰北面的敵人。於是展開了著名 的萊蕪戰役。沈振新軍奉命拿下萊蕪 城北的吐絲口鎮,以截斷敵人的退路 。而劉勝團被留下作為軍的總預備隊 ,團長劉勝和連長石東根因求戰心切 ,情緒急躁。戰局急劇變化,萊蕪五 萬敵人在我軍的猛攻下,妄圖向吐絲 口方向突圍。沈振新當即命令劉勝率 部投入戰斗。劉勝用一支突擊力量越 過前沿,直插敵人的師部,獲得全勝 。勝利鼓舞著全軍,然而石東根卻有 些忘乎所以,軍長對他進行了嚴肅的 批評。蔣軍以張靈甫為先鋒,又向我 蒙陰、坦埠進攻,妄圖聚殲我主力於 沂蒙山區。為了分散和牽制敵人,沈 振新部從沂蒙山西側,插到敵後魯南 一帶。敵七十四師進攻坦埠失利,向 南潰退。沈振新部星夜飛兵搶占垛庄 ,切斷敵人退路,將七十四師緊緊包 圍在孟良崮山上。張靈甫想以聲東擊 西的詭計突出重圍,但在我軍凌厲的 攻勢下,陰謀未能得逞。戰斗中,團 長劉勝不幸犧牲。在攻佔孟良崮頂峰 時,石東根連的戰士搭了人梯攀上懸 崖絕壁,直搗張靈甫指揮部石洞。張 靈甫負隅頑抗,被我擊斃。我各路大 軍在孟良崮勝利會師。 編劇:瞿白音(根據吳強的同名小說 改編) 導演: 湯曉丹 攝影: 馬林發 美術: 葛師承 作曲: 呂其明、蕭珩 扮演者 劇中人 扮演者 劇中人 張 伐 沈振新 楊在葆 石東根 里 坡 劉 勝 舒 適 張靈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