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經典文學電影劇本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經典文學電影劇本

發布時間: 2022-11-16 23:58:41

⑴ 求經典電影文學劇本

抱歉,我沒有@vip.qq的郵箱,所以只好直接傳上來,而且。。。我只有《阿甘正傳》和經典電影《太陽灼人》中文劇本這兩個,如果你對《太陽灼人》這個電影的劇本有興趣,可以聯系我,希望幫得到你。

⑵ 夏衍創作了我國最早的電影文學劇本是什麼

夏衍創作了我國最早的電影文學劇本是《狂流》

⑶ 有哪些中國經典電影橋段的劇本

嗯,中國有很多部經典的電影,各個年代的都有,比如說戰爭的歷史的,言情的,對吧,他們大部分都是先有劇本,然後還改編成電影呢!反正我覺得,嗯,真的是很多很多。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那就是《狼牙山五壯士》,其中那個他們跳崖那個片段,那都是根據真實的英雄歷史事件改編的。

⑷ 大學表演課求一個15分鍾左右得外國經典文學劇本。6人左右

最著名最經典的外國文學劇本當屬《百萬英鎊》了。足夠深入人心,可能場景沒那麼火爆,不過懂得欣賞的人會知道逼格有多高。

⑸ 外國經典話劇劇本

1.《等待戈多》:

是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兩幕悲喜劇,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表現的是一個「什麼也沒有發生,誰也沒有來,誰也沒有去』』的悲劇。

2.《犀牛》:

是尤奈斯庫的代表作。作品圍繞小公務員貝蘭吉的一場荒誕奇遇展開。貝蘭吉是一個社會下層人物。他對生活不滿,對未來感到茫然,時常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感、孤獨感,但能保持獨立人格。

3.《騎馬下海的人》:

J.M.辛格的獨幕劇。1904年首演。劇情具有濃重的悲劇氣氛。女主人公莫爾耶是阿蘭群島一個漁村的老婦人,丈夫的父親,丈夫和她的四個兒子接連葬身大海,有傳聞說海邊撈起了溺死者的襯衣和襪子 。莫爾耶想到了出海未歸的第五個兒子米凱爾。

4.《玩偶之家》:

是挪威戲劇家亨利克·易卜生創作的戲劇作品。該戲劇是一部典型的社會問題劇,主要圍繞過去被寵的女主人公娜拉的覺醒展開,最後以娜拉的出走結束全劇。

5.《莎樂美》:

是英國唯美主義作家奧斯卡·王爾德於1893年創作的戲劇。莎樂美的故事最早記載於《聖經·新約》中的《馬太福音》,講述了莎樂美聽從母親希羅底的指使,在為希律王跳舞後,要求以施洗者約翰的頭顱為獎賞。

⑹ 中國經典劇本有哪些

《雷雨》:中國話劇百年第一戲中國話劇史的一座豐碑,它使24歲的曹禺一鳴驚人,使中國話劇走向成熟。中國話劇這一百年來,如果只選一部戲作為代表,則非《雷雨》莫屬。它是中國第一部可讀、可演的話劇,它的誕生打破了此前中國只能演國外話劇的局面;它是中國話劇史上演出最多、演出團體最多的傑作,是中國話劇百年史的神話和奇跡;《雷雨》幾十年的演出史,同時也是一部中國話劇導演藝術史和社會接受史,更是中國話劇表演的發展史。這些都使《雷雨》成為當之無愧的「中國話劇百年第一戲」。《茶館》:「東方舞台上的奇跡」當代中國話劇舞台最享盛名的保留劇目,老舍後期創作中最為成功的作品,被外國專家譽為「東方舞台上的奇跡」。當話劇後輩們不斷以仰望的姿態回望這部經典時發現,剔除龐雜的情節轉合、剔除特有時代的立場判斷,遊走於老舍筆端的其實是一種「大寫意」式的蓄勢而發的經典東方美學。1980年9月,《茶館》應邀赴前西德、法國和瑞士三國演出,中國話劇第一次走出國門。到2004年5月27日,《茶館》公演500場……一部三幕話劇,世俗百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濃縮了中國半世紀的滄桑沉浮,為後世留下一個巨大的文化背影。《屈原》:歷史劇集大成者《屈原》不但是上世紀40年代革命歷史劇最輝煌的代表作,而且在整個現代文學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這部一氣十天呵成的五幕歷史劇,可謂話劇巨匠郭沫若歷史劇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集大成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郭氏的革命浪漫主義風格。日本、蘇聯、羅馬尼亞、捷克等國上演《屈原》共達600餘場,創中國話劇在國外上演最高紀錄。《壓迫》:現代主義話劇的典範作於1925年冬天的獨幕劇《壓迫》,被洪深認為是「那時期創作喜劇中的惟一傑作」。該劇創造出了堪稱典範的人物語言和最為人稱道的劇作結構,在同期大多數粗糙、低質的作品中顯得鳳毛麟角一般可貴。丁西林的「世態喜劇」在他所生活的年代,並未得到應有的評價,《壓迫》也不例外。事實上,以《壓迫》為代表的丁西林喜劇,是中國最早成功嘗試現代派話劇的典範,具有某種程度的「超前性」,在整個中國話劇史上都是一個獨特的存在。《上海屋檐下》:抗戰戲劇的嚆矢創作於抗日戰爭前夕的《上海屋檐下》,通過一群生活在上海弄堂中的小人物的悲慘遭遇,和他們的喜怒哀樂,揭露了國民黨統治下的黑暗現實,暗示出雷雨將至的前景,力圖使觀眾「聽到些將要到來的時代的腳步聲」。作者夏衍說這是一出悲喜劇。《上海屋檐下》因「八•一三」中日在滬開戰而失去了上演的機會,直至1939年1月,才由怒吼劇社在重慶首演。但這部戲的產生,卻是中國抗戰戲劇的嚆矢,奠定了夏衍在中國話劇史上的重要地位。《白毛女》:「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延安時期戲劇成就的重要標志,是1945年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賀敬之、丁毅執筆的優秀多幕劇《白毛女》。它雖說是一部新歌劇,但舞台風格卻類似話劇,是話劇的表現形式與民謠巧妙結合的產物,成功地表現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它的出現及成功推廣,為建國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話劇創作模式提供了示範效應。《於無聲處》:新時期話劇發軔之作1978年11月16日,由上海工人宗福先創作的四幕話劇《於無聲處》轟轟烈烈演出。20多年過去了,回顧話劇《於無聲處》的演出和劇本的發表,以及它在全國的廣泛傳播,有幾百萬人通過報紙、電視和劇場,閱讀和觀看了這個劇本,藝術價值已經不是衡量它的唯一標准,重要的是,它將當代文學從「文革」長達10年的文藝禁錮中解放出來,使瀕臨絕跡的話劇再度振興,並一度走在各種藝術形式的最前列。《絕對信號》:小劇場運動先鋒1982年11月,林兆華導演的《絕對信號》在北京人藝小劇場首演,開啟了新時期小劇場運動的先河。這次成功的實驗演出,成為轉型期中國自己的話劇先鋒,並在戲劇界引發了對小劇場戲劇的探索興趣。劇作打破了傳統戲劇觀眾與演員之間的固定交流方式;還打亂了傳統話劇「現在進行式」的「順時序」時間結構套式。《暗戀桃花源》:享譽亞洲經典作1986年,一部舞台劇《暗戀桃花源》奠定了台灣戲劇家賴聲川(blog)及其表演工作坊在戲劇界的地位。此後的四度復排更讓該劇成為享譽亞洲的經典之作,而集編、導於一身的賴聲川,也因此劇蜚聲海內外,被譽為「華語劇壇不可或缺的重量級人物」。《傾城之戀》:61年續寫兩個傳奇入選「十大」的《傾城之戀》,指的是相隔61年時空的兩個不同版本。張愛玲於1943年寫成小說《傾城之戀》,翌年親自將之改編為4幕8場的現代話劇,於12月16日由大中劇藝公司在上海新光大戲院獻演。那一版話劇由朱端均導演,演員陣容強大,羅蘭演白流蘇、舒適演范柳原、韋偉演徐太太、海濤演印度公主、端木蘭心演四奶奶……皆為一時紅星。61年後,香港話劇團獻演《新傾城之戀》,導演毛俊輝延伸了原著戛然而止的結局,將白流蘇置於改革開放後的上

⑺ 電影劇本文學

《雷雨》是不錯的電影藝術文學,《茶館》、《四世同堂》也很不錯。現在的電影作品多數是由文學作品改編的,以小說居多。

⑻ 張之路有哪些電影文學劇本作品

《非法智慧》、《霹靂貝貝》《魔錶》《螳螂一號》《第三軍團》、《懲罰》《最後一場是暗殺》《傻鴨子歐巴兒》《野貓首領》《奇怪的低牌》《烏龜也上網》、《我和我的影子》《足球大俠》《有老鼠牌鉛筆嗎》著有電影劇本《霹靂貝貝》、《魔錶》、《瘋狂的兔子》、《暗號》、《揚起你的笑臉》、《傻鴨子歐巴兒》、《足球大俠》、《媽媽沒有走遠》等。電視連續劇本《第三軍團》、《非法智慧》《媽媽》、《好玩,佳佳龜》等。

⑼ 張之路代表作品有電影文學劇本 話劇 長篇小說


是的,張之路,1945年生於北京。祖籍山東諸城。1968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學院物理系後,曾在中學執教十年。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現為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編劇兼文學部主任。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主要有電影文學劇本《霹靂貝貝》《魔錶》《傻鴨子歐巴兒》《暗號》及同名中篇小說,短篇小說集《題王》《懲罰》《空箱子》《在樓梯拐角》《靜靜的石竹花》,中篇小說《螳螂》《有老鼠牌鉛筆嗎》,中篇童話《還魂記》《我和我的影子》,長篇小說《第三軍團》《坎坷學校》等。《第三軍團》先後獲中國圖書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冰心兒童圖書獎。
我國有影響的少兒小說作家之一,出過很多兒童讀物 。現為中國電影集團策劃部編審、一級編劇、國務院授予的有特殊貢獻的專家、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少年電影協會理事、中國影協會員、中國作協會員、北京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等。
1976年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調到童影廠工作,曾擔任編輯、文學部主任、創作辦公室主任等職務 。1992年國際青少年讀書聯盟(IBBY)將作者載入榮譽名冊。1997年成為第一位入選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的中國兒童文學作家。2000年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並入中影集團公司,張之路任策劃部副主任、編劇。2005年獲得中國安徒生獎。2006年獲得國際安徒生獎提名獎。

⑽ 著名的電影文學劇本什麼和什麼是夏衍根據魯迅和茅盾的原著改編的

夏衍之《祝福》《林家鋪子》改編研究
通過對夏衍改編創作的方法研究,以《祝福》《林家鋪子》為具體實例,闡述了作為改編者首要具備的基本技能,總結了在電影改編中,選取好作品、設置人物等電影化的改編方法與創作技巧。在改編風格的一貫性上,夏衍沒有走曲高和寡之路,而是推動電影的通俗化和民族化,為當今的電影創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