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戲曲老電影西廂記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戲曲老電影西廂記

發布時間: 2022-11-14 07:36:45

① 西廂記 主人公及人名 主要內容

主人公:崔鶯鶯、張生(張君瑞)

主要內容:

張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鍾情,而無計親近。恰遇叛將孫飛虎率兵圍寺,要強索鶯鶯為壓寨夫人;張生在崔母親口許婚下,依靠友人白馬將軍的幫助,解除了危難。不料崔母卻食言賴婚,張生相思成疾。

鶯鶯心愛張生而不願正面表白;幾經波折,在紅娘的幫助下,鶯鶯終於至張生住處私會。

崔母覺察跡象,拷問紅娘,反被紅娘幾句話點中要害,勉強答應了婚事,卻又以門第為由,令張生立即上京應試。十里長亭送別之後,張生到京考中狀元;而鄭恆借機編造謊言,說張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賴婚,要鶯鶯嫁於鄭恆。後張生趕來,鄭恆撞死,崔、張完婚。

(1)戲曲老電影西廂記擴展閱讀:

後世影響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被明代的李日華改編成南曲《西廂記》,清代以後崑曲、京劇等各種地方戲都在演出,而且對湯顯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紅樓夢》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如《紅樓夢》第二十三回的回目「《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艷詞警芳心」即直接關涉《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歷代文人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尤為青睞,現傳明、清刻本不下百種,為古典劇作之冠。拉丁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日文等均有譯本,影響所及,遍布全球。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不僅在戲曲的舞台上大放光彩,還多次被改編成影視劇。

1927年,《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由侯曜執導,第一次出現在熒屏上;1940年,張石川導演、范煙橋編劇,由周璇主演了另一版本的《西廂記》。

1961年,香港趙一山導演了一出越劇戲曲片《西廂記》;1965年,香港邵氏兄弟出品的電影《西廂記》,由岳楓導演,凌波、李菁、方盈等主演;1994年,馬加奇導演了6集劇集版《西廂記》。

2006年,蘇舟導演了3集電視劇《西廂記》;2013年,由路奇執導的30集電視劇《西廂記》上映,除了保持原著中以愛情為核心的主線之外,活潑嬌俏的紅娘在劇中也有了生死之戀。

② 西廂記的作者是誰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又稱《王西廂》《北西廂》)是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下面跟著我來看看西廂記的作者是誰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作者簡介

王實甫,元戲曲作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所作雜劇今知有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兩種,《芙蓉亭》、《販茶船》兩劇各存一折曲詞;另存散曲數首,曲詞優美,《西廂記》尤為出色,是他的代表作。

內容簡介

創作背景

崔鶯鶯出身名門貴族,是個美麗而有才情的少女,父親崔相國生前已將她許配給鄭尚書的兒子。在封建禮教的嚴重束縛中,她內心強烈地追求著愛情和幸福。她和書生張君瑞在普救寺中相遇,張生的痴情和才華博得她的愛慕,但相國小姐的身分和她所受的教養,使她感到不能自由表達愛情的苦惱。張生解普救寺之圍,本應與她結為夫妻,但老夫人的變卦,給她以沉重的打擊,反抗的意識開始覺醒。她逐漸從猶豫動搖、怯弱和顧慮中解放出來,終於突破束縛,和張生美滿結合。

張生(張君瑞)

張生先父官禮部尚書,可見他也是書香門第出身,自幼在此環境熏陶下,勤奮學習,學成滿腹文章以求金榜題名。時運不濟,造化弄人,多次應舉,均名落孫山,因此「書劍飄零,游於四方」。由此可見,張生的願望是:但求功名日,光宗耀祖時。但這位飽學之士在偶遇鶯鶯時,卻將功名利祿拋向九霄雲外,將23年的艱辛與努力置於十八層地獄,義無返顧地把追求自由愛情放在第一要務。於是經史子集卻成了他追求愛情的幌子,在之後的歲月里他相思難寐,更別說讀書學習了,在普救寺英雄救美,絞盡腦汁爭取愛情,終於愛情有望,卻遭崔夫人拒絕,以「俺三輩兒不招白衣女婿」為由,張生迫不得已,只能赴京趕考,未料到自己的愛情卻建立在功名的基礎之上「得官啊,來見崔夫人;駁落啊,休來見崔夫人」的確,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未遇鶯鶯時,張君瑞「書劍飄零功名未遂,游於四方」,遇鶯鶯後,他胸有成竹,勝券在握,最終「一舉及第,得了頭名狀元」。

紅娘

紅娘不僅僅是一個婢女,而且是劇里劇外的聯絡人,她作為作者代言人,直接體現了作者的意圖,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和意識加在了她的身上,她左右著劇情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紅娘奔走於崔、張之間,周旋於以老夫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中,老夫人維護封建綱常和家族利益,維護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禮教,要打破它,就需要紅娘這樣具有大膽的反抗精神而又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的俠氣角色,她見義勇為,情緣反禮,願為「有情人終成眷屬」掃除障礙鋪平道路,因此,她在劇中具有相當高的地位。

老夫人

老夫人是一個多苦多難的、已經衰敗了的封建家庭的家長。丈夫剛剛去世,能夠擔負起家庭支柱的小兒子尚且年幼,顯赫的相府之家轉眼之間變得只剩「至親三四口兒」,而客居蕭寺,後面會遇到什麼麻煩,她一無所知。老夫人的喪夫之痛和對未來世事難料的苦楚,不是那個不食人間煙火的鶯鶯小姐所能體會和理解的。老夫人是《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第一個出場的人物,她的一段「子母孤霜途路窮」的唱詞,反映了她對門前冷落、世態炎涼的感傷,這對老夫人性格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於她痛感門庭冷落、處境凄涼,所以她特別想為女兒尋一段既可以維持崔家貴族之家的社會地位,又能給女兒帶來幸福的婚姻,因而,如張生這般之人斷然不是老夫人的理想人選。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相較於《鶯鶯傳》簡單描述張生對鶯鶯始亂終棄的.故事情節,《西廂記》的情節無疑要豐富得多,人物形象也立體生動得多,更容易博取讀者的好感。《鶯鶯傳》里的張生熱衷於追求功名利祿,不敢反抗崔夫人這種封建家長,甚至對鶯鶯始亂終棄,令人厭惡。但《崔鶯鶯待月西廂記》里的張生卻勇於追求愛情,且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既可愛又感人。鶯鶯對愛情的追求更是強烈,在與張生互生情愫後,她全然不顧世人的眼光,主動接近張生。送張生進京趕考時,她對張生能否高中毫不介意,只盼他早日考完,早日歸來。這種毫不摻雜物質誘惑的純潔愛情觀,令人動容。除了男女主角外,《崔鶯鶯待月西廂記》里的紅娘形象也相當突出,她本受崔夫人之命,去監視小姐的一舉一動,結果卻成了幫助小姐追求自由愛情的好幫手。她聰明機靈,有智有謀,周旋在張生和崔夫人之間,每每都會將強橫的崔夫人逼得無言以對,說她是張生和鶯鶯的愛情軍師,一點兒都不為過。兩人最後能有情人終成眷屬,實在要多謝紅娘從中穿針引線。

除了飽滿的故事、立體的人物和明確的主旨外,《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的唱詞也十分突出,極富詩意,讀起來就如同一首首曼妙至極的抒情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後世影響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被明代的李日華改編成南曲《西廂記》,清代以後崑曲、京劇等各種地方戲都在演出,而且對湯顯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紅樓夢》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如《紅樓夢》第二十三回的回目「《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詞警芳心」即直接關涉《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歷代文人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尤為青睞,現傳明、清刻本不下百種,為古典劇作之冠。拉丁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義大利文、日文等均有譯本,影響所及,遍布全球。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不僅在戲曲的舞台上大放光彩,還多次被改編成影視劇。1927年,《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由侯曜執導,第一次出現在熒屏上;1940年,張石川導演、范煙橋編劇,由周璇主演了另一版本的《西廂記》;1961年,香港趙一山導演了一出越劇戲曲片《西廂記》;1965年,香港邵氏兄弟出品的電影《西廂記》,由岳楓導演,凌波、李菁、方盈等主演;1994年,馬加奇導演了6集劇集版《西廂記》;2006年,蘇舟導演了3集電視劇《西廂記》;2013年,由路奇執導的30集電視劇《西廂記》上映,除了保持原著中以愛情為核心的主線之外,活潑嬌俏的紅娘在劇中也有了生死之戀。

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

③ 西廂記講了什麼故事

《西廂記》主要講述的是書生張生和相國小姐崔鶯鶯在普救寺里一見鍾情,他們不顧封建勢力的阻撓,掙脫禮教的束縛,有火一樣的熱情互相追求,經過曲折的斗爭並消除種種誤會矛盾,終於在侍女紅娘費盡心力的幫助下,私自結合。

崔母發覺後,經紅娘的據理力爭,又恐家醜外揚,只好承認婚事,但要求張珙立刻上京應考。於是兩人又被迫分離,直到張生中舉歸來,才和鶯鶯團聚。



(3)戲曲老電影西廂記擴展閱讀

影響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不僅在戲曲的舞台上大放光彩,還多次被改編成影視劇。1927年,《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由侯曜執導,第一次出現在熒屏上;1940年,張石川導演、范煙橋編劇,由周璇主演了另一版本的《西廂記》。

1961年,香港趙一山導演了一出越劇戲曲片《西廂記》;1965年,香港邵氏兄弟出品的電影《西廂記》,由岳楓導演,凌波、李菁、方盈等主演;1994年,馬加奇導演了6集劇集版《西廂記》;2006年,蘇舟導演了3集電視劇《西廂記》。

2013年,由路奇執導的30集電視劇《西廂記》上映,除了保持原著中以愛情為核心的主線之外,活潑嬌俏的紅娘在劇中也有了生死之戀。

④ 西廂記的故事梗概是什麼

故事梗概:

張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鍾情,而無計親近。恰遇叛將孫飛虎率兵圍寺,要強索鶯鶯為壓寨夫人。張生在崔母親口許婚下,依靠友人白馬將軍的幫助,解除了危難。

不料崔母卻食言賴婚,張生相思成疾。鶯鶯心愛張生而不願正面表白;幾經波折,在紅娘的幫助下,鶯鶯終於至張生住處私會。崔母覺察跡象,拷問紅娘,反被紅娘幾句話點中要害,勉強答應了婚事,卻又以門第為由,令張生立即上京應試。

十里長亭送別之後,張生到京考中狀元;而鄭恆借機編造謊言,說張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賴婚,要鶯鶯嫁於鄭恆。後張生趕來,鄭恆撞死,崔、張完婚。

(4)戲曲老電影西廂記擴展閱讀:

作品主題: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首先,《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

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參考資料:

網路--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⑤ 西廂記電影哪個好看

題主是否想詢問「西廂記電影哪個版本好看」?1940版。1940版電影《西廂記》忠實原著、尊重戲曲傳統要素、是當時最先進的電影化表現,尤其是簡潔明了的幾首插曲《月圓花好》配上天然的出演和周璇的伶俐俏皮,將電影中角色展的淋漓盡致。是《西廂記》電影所有版本中最好看的版本。

⑥ 西廂記電影哪個好看

西廂記電影岳楓導演的好看。岳楓導演的西廂記既有(黃梅)戲曲的招式和唱腔味道,又有精細化的電影要素,而且兩者取得了絕妙的平衡,凌波等一干演員的氣質風度,有著厚度、韻味的東方之美,超越時代,達致經典。

⑦ 西廂記 的矛盾沖突主線是什麼

《西廂記》中,矛盾沖突的主線是張生、鶯鶯和紅娘與老夫人之間矛盾沖突(也是全劇的基本矛盾)。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輔助主線矛盾。性格沖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

《西廂記》戲劇敘述了書生張生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仕女紅娘的幫助下,沖破孫飛虎、崔母、鄭恆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

(7)戲曲老電影西廂記擴展閱讀

《西廂記》戲劇後來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

1、香港電影《西廂記》由中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於1956年出品。該片改編自元代戲曲家王實甫雜劇《西廂記》,由吳回執導,紅線女、張活游、梅綺、少新權、馬笑英、阮兆輝等領銜主演。

講述了書生張君瑞於普救寺偶遇相府千金崔鶯鶯,情愫互生。山賊來犯,欲搶鶯鶯作山寨夫人,崔老夫人許諾將鶯鶯許配予相救之人。君瑞智退山賊,崔老夫人卻背信。侍婢紅娘不忿,施巧計勸服崔老夫人,成全鶯鶯、君瑞二人。

2、《新西廂記(電視劇)》由路奇執導,張曉晨、周奇奇、陳寶轅、鄧家佳主演的古典愛情劇。全劇30集。2013年1月30日 在央視八套上映。

該劇講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

⑧ 古典戲曲《西廂記》的內容是什麼

《西廂記》全名《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又稱「北西廂」,元代漢族戲曲劇本,王實甫撰。

西廂記目錄:
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
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
第三本 張君瑞害相思
第四本 草橋店夢鶯鶯
第五本 張君瑞慶團圓

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國死了,夫人鄭氏攜小女崔鶯鶯,送丈夫靈柩回河北安平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暫住河中府普救寺。這崔鶯鶯年芳十九歲,針織女紅,詩詞書算,無所不能。她父親在世時,就已將她許配給鄭氏的侄兒鄭尚書之長子鄭恆。

書生張生碰巧遇到到殿外玩耍的小姐與紅娘。張生本是西洛人,是禮部尚書之子,父母雙亡,家境貧寒。他隻身一人赴京城趕考,路過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確就在蒲關,於是住了下來。聽狀元店裡的小二哥說,這里有座普救寺,是則天皇後香火院,景緻很美,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

本是欣賞普救寺美景的張生,無意中見到了容貌俊俏的崔鶯鶯,贊嘆道:「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為能多見上幾面,便與寺中方丈借宿,他便住進西廂房。
一日,崔老夫人為亡夫做道場,這崔老夫人治家很嚴,道場內外沒有一個男子出入,張生硬著頭皮溜進去。這時齋供道場都完備好了,該夫人和小姐進香了,以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張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報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飄零數年,自父母下世之後,並不曾有一陌紙錢相報。」

張生從和尚那知道鶯鶯小姐每夜都到花園內燒香。夜深人靜,月朗風清,僧眾都睡著了,張生來到後花園內,偷看小姐燒香。隨即吟詩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鶯鶯也隨即和了一首:「蘭閨久寂寞,無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應憐長嘆人。」張生夜夜苦讀,感動了小姐崔鶯鶯,她對張生即生愛慕之情。

叛將孫飛虎聽說崔鶯鶯有「傾國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顏」。便率領五千人馬,將普救寺層層圍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內交出鶯鶯做他的「壓寨夫人」,大家束手無策。這崔鶯鶯倒是位剛烈女子,她寧可死了,也不願被那賊人搶了去。危急之中夫人聲言:「不管是什麼人,只要能殺退賊軍,掃盪妖氛,就將小姐許配給他。」張生的八拜之交杜確,乃武狀元,任征西大元帥,統領十萬大軍,鎮守蒲關。張生先用緩兵之計,穩住孫飛虎,然後寫了一封書信給杜確,讓他派兵前來,打退孫飛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後,杜確的救兵到了,打退孫飛虎。

崔老夫人在酬謝席上以鶯鶯已許配鄭恆為由,讓張生與崔鶯鶯結拜為兄妹,並厚贈金帛,讓張生另擇佳偶,這使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看到這些,丫鬟紅娘安排他們相會。夜晚張生彈琴向鶯鶯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鶯鶯也向張生傾吐愛慕之情。

自那日聽琴之後,多日不見鶯鶯,張生害了相思病,趁紅娘探病之機,托她捎信給鶯鶯,鶯鶯回信約張生月下相會。夜晚,小姐鶯鶯在後花園彈琴,張生聽到琴聲,攀上牆頭一看,是鶯鶯在彈琴。

急欲與小姐相見,便翻牆而入,鶯鶯見他翻牆而入,反怪他行為下流,發誓再不見他,致使張生病情愈發嚴重。鶯鶯借探病為名,到張生房中與他幽會。

老夫人看鶯鶯這些日子神情恍惚,言語不清,行為古怪,便懷疑他與張生有越軌行為。於是叫來紅娘逼問,紅娘無奈,只得如實說來。紅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張生求情,並說這不是張生、小姐和紅娘的罪過,而是老夫人的過錯,老夫人不該言而不信,讓張生與小姐兄妹相稱。

老夫人無奈,告訴張生如果想娶鶯鶯小姐,必須進京趕考取得功名方可。鶯鶯小姐在十里長亭擺下筵席為張生送行,她再三叮囑張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魚雁無消息」。長亭送別後,張生行至草橋店,夢中與鶯鶯相會,醒來不勝惆悵。

張生考得狀元,寫信向鶯鶯報喜。這時鄭恆又一次來到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已被衛尚書招為東床佳婿。於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恆,並決定擇吉日完婚。恰巧成親之日,張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歸來,征西大元帥杜確也來祝賀。真相大白,鄭恆羞愧難言,含恨自盡,張生與鶯鶯終成眷屬。

⑨ 《西廂記》本來有六部,王實甫的那一版是第幾部,算抄襲嗎

說起《西廂記》,一般人大都會想到王實甫。

現代的人能夠記得他,完全是他創作的元代戲曲。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這一部《西廂記》。


【古人董解元剪影】

雖然生卒年月不清楚,但知道他是一名金人,至少是在金朝中做過官。

還有一點是確切的,他早於王實甫,這從他創作的西廂記可以證明。

這么說來,王實甫應該算是抄襲了董解元?

故事相同,人物相同,情節相近,按照某些糊塗腦袋,肯定算是抄襲了?!

雖然如此,歷史上並沒有人認為王實甫抄襲了董解元。

歷史故事、歷史文章,是可以反復使用同一個歷史題材而不構成所謂「侵權」!

在董解元之前,大約是在宋代,就已經有了更早的西廂記戲曲。

⑩ 求《西廂記絕傳》,電影。

求《西廂記絕傳》,電影。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
說起《西廂記》,人們一般會想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殊不知,在王實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廂記》,這兩部「西廂」一般被人們稱為「王西廂」和「董西廂」。要說到王西廂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廂。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小說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艷,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後,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現在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並沒有新的發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並對當時的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長篇巨制《西廂記諸官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斗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著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復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於寫景,也善於寫情,並善於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於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嫌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痴情與風魔,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後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沖突的設計也足以示範後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沖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沖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一種對沖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