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影廊橋遺夢觀後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 觀後感 怎麼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我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電影廊橋遺夢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廊橋遺夢觀後感篇1
廊橋遺夢?是啊,是追尋那份遺留在橋邊完美的一個情緒,還是追尋那個只有兩個人存在的夢境。簡單,真摯卻又讓人深深震撼並為之感動。這部影片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所改編。影片上映後引起了轟動,它所體現的婚外情觀點與中年人的理智情感被人們深深關注,探討。
看完這部影片震撼很大並且感觸很多。也許望著夕陽下的那座充滿回憶的橋,只有秦觀的《鵲橋仙》這首詩來詮釋了,「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啊,多麼貼切,多麼自然的一種表達啊!女主角芬琪卡在與今若柏雨中相離時,那份真情,那份深情,那份不舍,那份眷戀看的讓人心碎。芬琪卡說「這樣確切的愛,一生只有一次,可就這樣一次足以讓我享用一生了」。多麼美啊,讓人心醉並為之嚮往。有人說:碰到這樣的感情是你的運氣,錯過這樣的感情是你的福氣。我看個中的辛酸只有圈中人才有切身的體會吧,我想說的是:珍惜所有,珍惜身邊的事物吧…
對於金若柏與芬琪卡的這段感情,我想只是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了吧。愛,往往在那一時間爆發,而真愛卻在那一瞬間升華。四天啊,只有四天……可他們經歷了別人用一生經歷的事:相識,相知,相愛,相離。呵呵,很讓人匪夷所思,但是又讓我們被這份真愛所折服。當最後芬琪卡沒有和金若柏自私的離開,而是選取了她的家庭,很讓我們感動。應對真愛與家庭,應對自私與職責,她都毫不猶豫的選取了後者,是得是失,值不值得,都顯得那麼無力。放下才能承擔,舍棄才能獲得。這句話說的很對,如果芬琪卡當時只顧自己的感受就那樣毅然的離開了家,那麼從此以後她的家人就會遭到鎮上人的閑言碎語,她的內心也不會得到安寧,她所堅持的那份真愛也失去了最珍貴的好處,她所追求的感情也就跟著變質了。原先,真愛本沒錯,但是要有最起碼的職責感和道德感,要持續最原始最純粹的那份愛,要不然,感覺已不再,真愛已不存。
這部影片本就是一部社會倫理片,它所探討的也是婚姻與感情。當人們已厭倦了身邊的事物,當人們已對一成不變的生活感到無力,當人們又遇到了所謂的「一見鍾情」,那麼這部影片就給了很好的 教育 好處。所謂理想是完美的,現實是殘酷的,當我們異想天開的又在鉤織新的未來時,請想一想我們不顧結果的惡果吧!芬琪卡是聰明理智的女性,她雖對感情有新的憧憬與想像,卻沒放任自己,卸下肩上應有的職責與包袱。既然選取了現實,那就註定是平淡的,註定要為普通卻神聖的職責擔負起一切,過那再熟悉但是的瑣碎的生活。在風雨交加的晚上,當金若柏的車停在前邊,芬琪卡卻只能死死的緊握住車門把手,那時,她的情緒是何等的復雜,眼神是多麼的迫切,可一切終歸敵但是殘酷冷漠的現實。就那樣,各奔東西,分割天涯,而心裡卻持續著那份新鮮久未變質的一份感覺,一份回憶……
還是那句古話,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有失才有得吧,這其中的分量需要自己去衡量,其中的辛酸需要自己去品嘗。婚姻,感情,家庭都是獨體,但其中的聯系卻是千絲萬縷。就像芬琪卡最後的對白「一個人活在世上是有職責的,在結婚生子後更難道不是嗎,你有丈夫和兒子,就更不能在像從前一樣隨心所欲了,你也將不再是自由的,縱然這段感情是這么讓你快活,讓你在以後的一生中都為之喜悅和傷感!」就這樣在最完美的季節里相遇,共同營造一份完美的回憶,然後持續著一份感激的情緒在以後並不相伴的日子裡慢慢咀嚼,慢慢品嘗,會更有一種別樣的味道吧。有夢是完美的,但對未成真,我們要慶幸以前擁有過。
這樣一部電影讓我們認識到了什麼是愛,什麼是刻骨銘心的真愛;這樣一部電影,教會了我們怎樣去愛,怎樣無私的去愛;這樣一部電影,讓我們對生活有所感悟,讓我們去珍惜身邊的事物!
當我們一天一天老去,當我們在看到那抹黃昏的夕陽,當我們在碰觸到感情的印記,我們的心境會有所改變吧。也許我們會笑著說:「以前我有過一次真愛,一次刻骨銘心的真愛。」
電影廊橋遺夢觀後感篇2
弗朗西斯卡·約翰遜於與羅伯特·金凱德的相遇是只此一眼,便已沉淪。在愛情與責任中,弗朗西斯卡·約翰遜選擇了責任,愛上你是必然,離開你是果然,從相遇到相愛短暫的4天,便是一輩子的回憶。
不明白為什麼在弗朗西斯卡·約翰遜在丈夫離世的時候為什麼沒有勇氣去聯系羅伯特·金凱德,是因為怕世人的唾罵?不,已經是自由身了;害怕被自己的孩子所不解?不,你沒有去和溝通;可能這就是愛而不能便是如此,又或是內心的恐懼讓自解不能去承受,一直在拖延。
在去尋找了聯系方式的時候,是堅定的,在找到聯系方式而不敢成為先開口的人是退卻的。
在最後一天,羅伯特·金凱德開車行使離開小鎮的最後的一段路,剛剛好弗朗西斯卡·約翰遜與丈夫在後面,可能真的就是冥冥之中的定數便是如此,你偏偏害怕什麼,就出現什麼,還要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可能就是成年人的崩潰就是如此,無聲無息的默默承受這一切。
弗朗西斯卡·約翰遜是幸運的同時又是悲哀的。在結婚生子之後,遇到自己想過一生的人,年代的不同,世俗的眼光,成不了這一段戀情,也有一些人說,明明已結婚生子還和別人亂來,這種是不道德的也註定一生都在回憶中過,是悲哀的。而又是幸運的,有的人在一生中尋覓不到自己的真愛,大家都在將就的過自己的一生,而弗朗西斯卡·約翰遜是在將就的一生中出現的一個光,雖然轉眼一瞬,但自己確是可以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光的溫暖存在,還有深愛自己的丈夫,即使不像羅伯特·金凱德一樣可以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撞擊,但是至少是可以包容自己一生的男人。
羅伯特·金凱德一生桀驁不馴的男人,卻是在弗朗西斯卡·約翰遜栽了跟頭,而後的離開她以後他再也沒有和任何一個女人在一起,是因為再也和別的女人提不起來興趣,是因為愛,是因為自己已經得到過自己一生最需要的東西,足矣,離開她以後再也遇不到和她一樣的人,這就是人經常說的很愛很愛一個人分開以後就再也找不到同樣的心境。
弗朗西斯卡·約翰遜的丈夫是可憐的,可能在對妻子說出「我知道你也有過自己的的夢,很抱歉我沒能給你。」之前應是思考了很久,可能他看到 筆記本 ,也有可能知道自己達不到妻子的內心深處。
人的一生不只是愛情,還有親情與責任,自己肩膀上的擔子是自己推脫不了的,她也知道如果她和他走了,自己也是負擔,也知道就不能成就他現在的自己,他不只是屬於他一個人的,也不能。
長大的我們不會和兒時一樣的沖動行事,懂得考慮一系列的後果,因為,再也沒有人能保護我們了。
電影廊橋遺夢觀後感篇3
多年前看過電影《廊橋遺夢》(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這次到俄羅斯旅遊,在從莫斯科返回北京的飛機上,為了消閑解悶,從座位背後的視屏上又看了一遍電影《廊橋遺夢》。
《廊橋遺夢》是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著作。這部書是風靡世界的暢銷書,發行量極為可觀。《廊橋遺夢》不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的價值在於向我們指出了一種人生的選擇。同名電影是根據小說改編而成,該片以對婚外情的探討和對中年人心理情感的體現受到了觀眾和評論界的廣泛關注。
那是1965年的一天,丈夫攜一兒一女外出,妻子弗朗西斯卡(Francessca)獨自留在家中。足跡遍及全美的攝影師羅伯特(Robert)來到了她所住的鄉村,要拍攝愛荷華州麥迪遜小鎮的廊橋,他向她打聽曼迪遜廊橋的位置。她上車親自帶他到了橋邊。他忙著觀察造型、選取角度,最後采了一把野菊花送給弗朗西斯卡以表謝意。她心中泛起了一種特別的滋味,於是邀請他去喝冰茶。在閑聊中,兩人互相講起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他與前妻離異,而她伴著丈夫和一兒一女過著單調而清寂的鄉村生活。夜色降臨,她在送走他後竟有一種依戀的心情。她終於下定決心驅車前往廊橋,將一張紙條訂在了橋頭。第二天,工作了一天的他終於發現了紙條。他接受了她的邀請,兩人在橋邊一起工作,拍照。夜色再次降臨,兩人回到她的家中共進晚餐。兩顆寂寞的心彷彿找到了依靠,在輕柔的音樂舞曲中,兩人情不自禁地相擁共舞,最後一起走進了卧室……。在這短暫的四天中,他們有了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經歷了愛情的整個過程:最初的吸引,交談的愉悅,身心的激盪,選擇的苦悶與分離的傷痛。他要再次出發了,他讓她和他一起走,然而她卻不願放棄對家庭的責任,兩人只好痛苦地分手了。在雨中,她在車中等待丈夫時看到他靜靜地站在雨中,不去打擾深愛的女人,無聲地向她告別。她的車一直在他車後,看到掛在他後鏡上的項鏈,她在這一瞬間淚流滿面卻無言以對。他走後,她把這段愛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從未對任何人說過。1982年3月,她收到一本名為《四日》的攝影集,並得知了羅伯特的死訊。1989年,她也過世了,她在遺囑中要求子女們將她的骨灰撒在廊橋畔。在收拾母親的遺物時,姐弟倆發現了母親給他們留下的一封長信,深埋在母親心底的一段感情秘密讓姐弟倆震驚萬分,他們被母親的感情 故事 和對家庭的責任心所感動,同情並理解自己的母親。面臨著家庭離異的困擾的姐弟倆也開始珍視各自目前的家庭,放棄了草率離婚的打算。
故事裡細膩的感情描寫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小說中在這一段中有很精彩的手筆。影片藉助畫面、音樂和表演的結合基本將這一精華之處表現了出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和梅麗爾·斯特里普這兩位資深演員在片中的表現也都十分出色,情緒把握十分到位,情感表現極為細膩,為影片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廊橋遺夢》是一部內涵深刻的社會倫理片,描述了一段柏拉圖式的經典愛情。不僅僅是一個浪漫的婚外情故事,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了中年人的倫理價值觀與情感平衡問題,表現的是維系家庭的主題。影片提出了愛情的本質問題之一:人們對於性愛的態度。在影片里,沖動而浪漫的性愛對傳統觀念進行了激烈的沖擊,然而女主人公最終還是放棄了這段愛情,甘於在日後的平淡生活中靠回味來回憶這次情愛。她對他說:「我一走,人們的閑話會把他壓垮。他會想不通我為什麼會離開他,他會抬不起頭來,這對他不公平。他從來沒有傷害過別人。還有孩子們,卡羅林只有16歲。她快成年了,要靠自己尋找幸福。他會戀愛,而且很快就會建立自己的家庭。我要是走了,對她什麼影響?你要知道,這個家在我走後,會完全變的。無論我們走到什麼地方?離這所房子有多麼遠,我總會想著這,每時每刻想著這個家。我會責怪自己不該愛上你,傷了這么多人。最後甚至會覺得,我們在一起的這美好的四天是錯誤的,是可恥的。」「我想永遠留著她,我想在我下半輩子,還是這么愛你。可是要離開這個家,情況就變了。因為我不能把這個家破壞了,去建個新的。看來,我只能把你的這份感情,深深的埋在心裡。你幫幫我。」這些對白很好地詮釋了現實社會大多數人選擇維系家庭而不離婚的主要原因。(請見我的個人 日記 《我的家庭觀》和人生感悟《對付》)這一切彷彿道出了人生的真諦:每個人都是有良心、責任和義務的,不能自私到只為自己而不顧他人的地步。
影片提出一個令人思考、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對於整個人類的婚姻現狀,被法律、道德、輿論、觀念約束卻現實存在的婚外情,是不是不盡完美的婚姻狀況下不可避免的必然產物?影片沒有直接給出答案,卻把一切都安排得那麼好。作者巧妙地只給他們四天的戀愛時間,浪漫而不失優雅、熱烈而又灑脫、短暫而又漫長的戀情,非常適合現代人的欣賞口味,也暗合了那些對沉悶的婚姻有所不滿的人們隱秘的心理追求;同時由於它的力趨保守、傷感和悲劇結局,讓觀念傳統的人也會產生認同。
他與她應當怎樣怎樣?我們應當如何如何?什麼是愛情?性、愛情、婚姻之間的關系如何?眾說紛紜。不同觀念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而且觀念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男女之情,男女那點事,自古至今,沒人能說清楚。(請見我的人生感悟《說不清楚》)
如果她跟他走、他與她終日相守幾十年,還會有這樣浪漫的愛情嗎?終成眷屬也許因終日相守而耗盡了愛情,而分離相望卻因綿長的回憶留住了愛情,痴情的戀人在凄美的離別中升華了愛情。一見鍾情的一時擁有使人撕心裂肺,天長地久卻被雞毛蒜皮所腐蝕和傷害。幻化成蝴蝶的梁山泊與祝英台成為了悲劇的經典,許仙與白娘子斷橋邂逅的美好時光像煙花一樣短暫,千古流傳的 神話故事 中牛郎織女每年只能在銀河岸邊相會一次,美麗 傳說 中董永與七仙女的夫妻恩愛生活只有「百天好合」。這完美的缺憾和缺憾的完美,世人永遠都說不清楚,只留下遍尋和品味。然而,越是說不清楚,人們越是要周而復始地津津樂道,越是要世世代代喋喋不休、滔滔不絕地說下去。
電影廊橋遺夢觀後感篇4
近日被一部老電影《廊橋遺夢》深深的迷住了,反復看了三遍。這部電影是根據美國作家羅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說改編,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梅麗爾斯特里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的愛情電影。
故事的情節簡單、平淡,講述了一個女人人生中的一個片斷,卻能深深打動人心。
故事講述的是洛琳、邁克姐弟兩人都面臨著家庭離異的危機。這時母親弗朗西斯卡去世的消息讓他們回到了童年生活的鄉村。令人意外的是母親在遺囑中要求將她的骨灰撒在曼迪遜橋畔,也是因為這份遺囑揭開了母親的一段過往。
1965年的一天,40多歲的家庭主婦弗朗西斯卡獨自留在家中,她的丈夫子女外出了。攝影記者羅伯特金凱停車向她打聽曼迪遜橋的所在,弗朗西斯卡親自帶他去了橋邊。羅伯特采了一把野菊花送給弗朗西斯卡以表謝意,鏡頭細膩的演繹了佛朗西斯卡看到那束花後像個淘氣而又可愛的少女般說:那花有毒,花掉到地上兩個人一起蹲在地上撿花束時爽朗開懷的笑聲純真、毫不做作,那是發自心底的快樂,是那麼動人。
佛朗西絲卡邀請羅伯特到家裡喝冰茶。兩人互講自己的婚姻家庭:羅伯特與前妻離異,而弗朗西斯卡陪丈夫和一兒一女過著單調清寂的鄉村生活,而且可以看得出這樣的生活讓她覺得乏味、無趣。這個鄉村小鎮有很多美好的東西,不會擔心小孩走丟,人們勤勞朴實,但是這里並不是她從義大利出發時所嚮往的地方。佛朗西斯卡認為丈夫是一個好父親,干凈、厚道、善良、勤勞等等卻沒有評價他作為一個丈夫是怎樣的,這足以說明,他不是她曾經幻想中的那個完美男人。無論是住的地方,還是陪伴左右的人都跟她少女時的夢相距甚遠。這個情節也是為後期故事發展做了一個鋪墊吧!
而羅伯特的那句:也許我能理解讓佛朗西斯卡的內心產生了悸動跟別樣的情愫。丈夫無法理解的心境,竟與一個初次相識的人產生共鳴,此時佛朗西絲卡對於羅伯特的感情應該屬於遇到知音的惺惺相惜還夾雜著一絲傾慕。兩個人一起做晚餐、吃晚餐是對普通生活場景的一個描述,而兩個人默契的幹活聊天,還有那發自心底,像孩子般的笑聲,讓人感覺到溫馨美滿跟幸福。也從另一個層面表述了,這是兩個對的人,卻相遇在了錯的時間。
佛朗西絲卡是一個善良、單純、可愛、對浪漫充滿幻想的女人,而羅伯特看似放盪不羈、無拘無束,卻又善解人意,富有情趣。他的出現給她波瀾不驚的生活投進一塊石子,激起了一圈圈漣漪。
愛情是非常奇怪的事情,有時候愛上一人需要一生,有時只需一刻鍾一個人就可以走進另一個人的心裡然後深深的紮根。
夜幕低垂,有一種感覺在弗朗西斯卡的心裡萌動滋生。她將一張邀請他共進晚餐的紙條訂在了橋頭。
第二天,羅伯特發現了紙條,接受了弗朗西斯卡的邀請。在接到他願意赴約並且邀請她一起去拍照的電話後,佛朗西絲卡把那種溢於言表的激動喜悅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女為己悅者容這句話也在她逛商店時得到了完美的詮釋。她像一個春心萌動的少女為見喜歡的人慌亂而又期盼。
夜幕降臨,共進晚餐後的兩個人在輕柔的樂曲中相擁共舞。以後的.兩天時間里兩人徜徉在屬於他們的愛河裡,似乎世界上只剩下了他們。然而,很快就到了她丈夫孩子們的歸期,彼此陪伴的美好戛然而止,用歡笑開始的不該開始的故事,註定要用眼淚結束。
故事最後那個雨中告別的場景讓我不止一次的流淚。不得不誇贊男女主演的高超演技。沒有一句台詞僅僅用眼神、表情和細微的動作,就將兩個人的不舍、無奈、艱難抉擇、壓抑的感情演繹得深入人心。
佛朗西絲卡最終選擇了家庭與責任,她把那份愛放在了心底,然後用一生的時間懷念。
影片最後算得上圓滿,讀了母親的故事姐弟兩深受觸動,重新審視自己的婚姻問題。尊重母親的遺願,將骨灰灑在了曼迪遜橋上。那些隨風揚灑的骨灰似乎在訴說她一生的眷戀。
這部電影上映後引起了人們的爭議,爭議的焦點就是該不該拿道德的標尺來衡量這樣的愛情。
我的一個朋友問我:如果你是佛朗西絲卡你會選擇愛情還是家庭跟責任?
我回答她:我會選擇家庭跟責任,不是因為愛的不深,也不是愛情不重要,而是人生中有許多事,不能進行選擇,那就是責任。我是一個母親,我有義務跟責任愛護家庭跟孩子周全。
電影廊橋遺夢觀後感篇5
95年電影《廊橋遺夢》上映,那時我還在校園,學校的宣傳欄里貼著每日放映的電影。對《廊橋遺夢》記憶非常,看了多遍沒看明白要說的是啥?
三十多歲時再看,就覺得女主人公不是好女人,在僅有的一次,丈夫帶孩子出去的四天,也是她跟著丈夫來到美國僅有的一次分開的四天,她就迫不及待的背叛和出軌,看不慣為自己的偷吃戴著理所當然的帽子。今年 春節 期間無意中有機會再看《廊橋遺夢》,好似看懂了點什麼。
女主人公在一個小鎮里長大,是位教師,有空時,經常坐在小鎮不遠的一家咖啡廳里,靠窗的位置看著來往的行人,有時還會坐在靠里的位置靜靜的思考未來。遇到丈夫後,帶著美好的夢想,跟著丈夫一起細心經營著丈夫祖上留下的家產。每日種著菜園;洗衣服;做飯;收拾屋子。成了位全職太太,24小時的照顧丈夫和兩個孩子的生活。每日忙碌得周而復始的重復得像個轉個不停的陀螺。丈夫從沒再帶她回到家鄉去看看。曾經坐在咖啡廳的窗前看看行人的愜意小坐成了內心裡驅之不去的夢想;沒再讓她去繼續做自己熱愛的教師,內心裡對再從事教師職業的夢想成了個遙不可及的奢望,這一切內心的想要,在丈夫和孩子不在身邊、獨自一人在家無所事事的剎那被全部翻了出來,灼燒著她未曾泯滅掉、掩藏在內心深處的夢想。
每日忙碌慣了的女主人公,被突然停了下來的不適應的囧,正不知怎麼辦好的。演員一遍又一遍的試著讓自己的身邊靠著門口的柱子,手在不斷的'調換放的位置,正找不地方怎麼放自己的手,站在家門口不知所錯時,正巧路過的地理雜志社的攝影師問路,女主人有了想找件事兒來消減內心裡的灼燒,掩飾自己的不適應來打破內心裡的囧。
一路的閑聊,女主人公發現,攝影師比自己的丈夫懂自己,跟攝影師有著共同的話題:家鄉小鎮火車站旁的咖啡廳;靠窗座位看著行人的愜意感等對她夢想的灌溉、對她家鄉思念的召喚等等的讓她又找回了那個沒來美國之前的少女心;與攝影師的短短接觸,人生中第一次找到少女懷春的感覺,這懷春少女的感覺是跟丈夫一起生活的日子沒有的燦爛!炫目!燃燒得灼熱!還有美好的嚮往。女主人公一直用:生活安逸!安穩!鄰居間的友好和小鎮風氣的來描述現在的生活,還要加上一句:就是沒有夢想!電影中的第一天晚上,女主人公難以入眠的站在月夜裡的家門口,對著夜風,打開自己的睡衣,讓夜風吹散自己內心的燥熱。這次才看明白導演安排這個鏡頭是對前面女主人公遇到攝影師後喚起夢想的渲染。
四天時間,兩人吵了兩次。女主人公懷疑自己在攝影師的心中跟工作途中遇到的其他女人沒什麼區別?懷疑攝影師對女人的隨意和沒有唯一的不挑剔。其實攝影師遇到女主人公也跟女主人公的心裡一樣的灼熱,攝影師用一句話來說明對女主人公的心裡感受:我們兩個人在一起像一個人一樣,有的人一生都遇不到。攝影師也用死後讓女主人公繼承遺產來證明自己。
電影中女主人公跟攝影師說鎮上的一個女的被老公抓到出軌在床而被鎮上的人唾棄。這個事實讓攝影師親身領教了,攝影師很怕女主人公也遭受這樣的對待。從心裡發出保護女主人公的建議,換個地方見面。帶著女主人公去沒有人認識的地方開心的玩了後面的兩天。
女主人公跟那個鎮上出軌的女人成了好朋友,女主人公的丈夫也不介意她們成為好朋友。通過女主人公兒子的嘴說出:出軌的女人後來嫁給出軌的人,過得比原來幸福多了,來說明女主人公遇到對的人。女主人公的丈夫回來後,一如既往的對女主人公的理所當然的漠視和麻木,無知無覺,不聞不問的態度做了演繹。其實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妻子跟以往的不同。直到臨死前才說出妻子也有夢想卻不在有生之年成全。
女主人公用三本日記記錄下自己對家庭,對孩子,對攝影師的愛交織在一起。沒有親手撕毀這個家。選擇用後半生對攝影師的無時無刻的思念。
兩個孩子了解了母親對家庭,對婚姻的感受後。讓兒子意識到自己對妻子也如父親一樣對妻子的漠視,兒子回家見到妻子說出改變的話:我要讓你幸福!女兒也正有對老公的不滿,有離婚的打算,看母親日記的過程中,女兒手裡拿著離婚律師的名片的一遍遍思考和對老公要說離婚的打算的慎重。女兒也正在感受著母親在婚姻中的同感,只是還沒遇到那個對了人。
電影告訴人們要用心的彼此關心另一半,認真經營自己的婚姻,要讓另一半感到婚姻幸福。慎重考慮離婚。
電影廊橋遺夢觀後感相關 文章 :
★ 返老還童觀後感優秀作文
★ 荒島餘生電影觀後感
★ 《騾子》6篇觀後感真情實感
★ 《騾子》觀後感6篇600字
★ 電影廊橋遺夢中的經典台詞對白
★ 《騾子》5篇觀後感600字
★ 《騾子》觀後感5篇
★ 電影《鋼琴課》影評:愛情易得,知音難覓
★ 《騾子》6篇觀後感600字
★ 最新荒島餘生觀後感5篇
⑵ 電影《牛郎織女》是哪年上映的啊
《牛郎織女》是1939年上映的中國劇情電影,由趙樹芹執導,吳楚帆、朱劍琴等主演。
《牛郎織女》講述了痴心女子用平生的積蓄來換取愛郎的自由,怎料一名惡霸因垂涎她的美色,竟對她施以毒手。待她的愛郎回來時,她卻已香銷玉殞。
⑶ 電影《牛郎織女》是哪年上映的啊
呂玉來版本的《牛郎織女》於2008-05-21上映,根據阿美的小說《李愛和海麗的故事》改編,,講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諒解與相互關愛。
嚴鳳英版本的《牛郎織女》於1964年上映,屬黃梅戲型電影,講述牛郎織女經過困難重重終在一起的故事,反映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歌頌,對西王母所代表的封建家長的批判,以及對金牛正直善良品格的贊賞。
⑷ 你最喜歡有關於神話的電視劇或電影是什麼喜歡的原因是什麼
這個片子曾創韓國影視的新高,沙雕與感動並存。其實我還是很喜歡這種神神怪怪的電影的,但是我最喜歡這部的原因還真不是因為特效或者是場面大。
深挖故事背後的人性,這才是我喜歡的。
好的電影,往往不是止於表面想表達的——神話電影也是。好的電影有個各種各樣,讓人開心的難過的,折射 社會 現實的。但題主已經限制了神話這個題材,所以就選了我認為最好看的《與神同行》(另外動作場面絕對讓你過癮)
《與神同行》有兩部曲,第一部對善惡探討,第二部對親情的探討(目前不確定會不會出第三部)
在 搞笑 的外表下,真正想要表達的是善惡是非,親情友愛之間感情。第一部最後的場面,自鴻的母親明明知道自鴻因為生活的壓力想過殺掉自己,但卻依然默默包容。這個場面真的催淚了,母愛的偉大及寬容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很少有神話片可以把親情人性剖析得如此淋漓盡致的。
當然裡面還有很多的實力派和演技派,不管是河正宇還是車太賢,演技一流!賣萌耍寶正經樣樣精通,舉手投足都是演技,真的值得一看!
我喜歡的神話改編的電影,第一部首選的應該是《大鬧天宮》。這部電影應該說是中國動畫片的鼻祖,是早期動畫片的經典上乘之作。影片繪畫運用的是中國年畫的繪畫技巧,片中人物孫悟空設計的特別可愛頑皮,太白金星,玉帝,太上老君,托塔天王,哪吒,還有花果山水簾洞那滿山的猴子,個個是那麼的頑皮可愛。
第二部神話故事改編的電影就是《牛郎織女》,故事講述的是凡間農村放牛郎牛郎和天上織女的凄美愛情故事。天上的織女在織布時看到了在凡間的勞作的牛郎,牛郎的勤勞善良打動了織女的心。織女就愛上了牛郎,不惜觸犯天條偷偷下凡和牛郎成親,結為夫妻。婚後一年,二人生下一對雙胞胎,一男一女。王母娘娘知道後不由得大怒,派天兵天將捉回了織女。牛郎從田間勞作回來,不見織女就十分著急。他的老牛就告訴他,織女被王母娘娘捉捉到天庭去了,老牛自己也用一對牛角變成一個梭子,飛到天上引領牛郎去找織女。牛郎就挑著一副擔子,一頭放著女兒,一頭放著兒子去找織女。眼看牛郎就要追上織女,夫妻二人就要相見。王母娘娘拔下了頭上的簪子,伸出手來憑空在他們二人之間劃出了一道天河,把夫妻分在兩邊。王母娘娘允許他們每年七夕可以相見一次,所以以後每年的七夕,都有天下的喜鵲飛到天上,在銀河上搭起一座鵲橋,讓夫妻相會全家團圓。現在的七夕已經被新時代的人作為中國的情人節來過。
第三部我很喜歡的神話故事改編的電影就是《哪吒鬧海》,故事講述的是陳塘關總兵李靖的妻子生了一個大肉球,家人都很害怕說是妖怪,李靖不由分說拔出寶劍,一劍把肉球劈開。結果哪吒就從肉球里跳了出來,一出來就會蹦會跳會說話。後來太乙真人知道後就來陳塘關教了哪吒一身本領,並且送給他一個法寶混天綾。那是龍王的太子,經常上岸欺壓當地的百姓。有一天被哪吒遇見了打死了龍太子,抽了他的龍筋。老龍王知道後勃然大怒,叫齊四海龍王水淹陳塘關,要哪吒償命,如果哪吒不償命就要把陳塘關的人全部淹死。哪吒為了救全城的百姓,拔出寶劍自刎在陳塘關的城頭上。哪吒死後太乙真人把哪吒的魂魄收去,用蓮藕擺出人形讓哪吒復活。哪吒復活後長出了三頭六臂,比以前的本事更大。電影的中心思想就是不畏強權,不懼惡勢力,敢於和惡勢力作斗爭。
封神榜吧!
原因一:原著《封神演義》寫於明代,很大程度上符合和延續了中華民族最傳統的神話傳說和 歷史 傳奇!
原因二:中國明代出了很多古典名著,但有很多書出來就被評為禁書!明代也是中國思想哲學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的朝代,程朱理學很大程度繼承發展延續了儒家道家等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寫這些禁書的人,比如我們熟知的《西遊記》的作者吳老師,都是有思想覺悟的!
《封神演義》反映的不是商周之爭,而是借商周之爭,通過「君逼民反」與「君為民生」的直接對立,表明作者對封建綱常思想的態度。
《精衛填海》
很老很老的電視劇了,舒暢是主演。那個時候看這部電視劇
⑸ 牛郎織女中的王母是誰的化門頭
牛郎織女中的王母是封建家族勢力。
牽牛星與織女星暗生情愫,但兩人的戀情觸怒了王母,王母要懲罰牽牛星。金牛星出來替牽牛星說明,王母非但不予理會,反將金牛星一同貶下凡間。織女星求情不成,被王母鎖進雲房不得自由。
落入凡間的牽牛星和金牛星化身為牛郎和老牛,織女星則終日獨守雲房寂寞孤苦。一日,趁王母出巡,織女星為散心解憂,與眾仙女前往人間的碧蓮池戲水。
化身老牛的金牛星將牛郎引到池邊與織女重逢,二人歡喜無比結為夫妻,在凡間開始了男耕女織的幸福生活,並生了一對兒女。王母出巡迴來發現此事,立刻命天將捉回織女,牛郎痛不欲生。
老牛安慰牛郎,犧牲自己幫牛郎乘上牛角船,帶著兩個孩子上天去追織女。牛郎追到織女後,二人決心要長相廝守,永不分離。王母不肯成全,氣急敗壞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兩人腳下劃出一道銀河。
基本信息
《牛郎織女》是我國著名黃梅戲藝術家嚴鳳英女士生前參演的最後一部電影,由岑范執導,嚴鳳英、黃宗毅主演。影片講述了牛郎織女的美好愛情故事。
⑹ 牛郎織女的故事的介紹
《牛郎織女的故事》是由王兵執導的神話電影,由呂聿來、顏丙和張一等人聯合出演。主要講述了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該故事改編自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牛郎織女》。
⑺ 黃梅戲電影有哪些
1959 2部
《女駙馬》(黃梅戲) 海燕、安徽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導演:劉瓊
攝影:邱以仁、李崇峻
美工:張曦白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安徽戲曲集錦》安徽電影製片廠攝制、江南電影製片廠協助
導演:郭筠
副導演:喬志良
攝影:張保宣
影片包括:《春香鬧學》(黃梅戲)、《拾棉花》(泗州戲)、《借羅衣》(廬劇)
1963 2部
《牛郎織女》(黃梅戲) 海燕電影製片廠、香港大鵬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編劇:陸洪非、金芝、岑范、完藝舟
導演:岑范
攝影:陳震祥
特技攝影:周詩穆
美工:張曦白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柳(槐)蔭記》(黃梅戲) 天馬電影製片廠、香港長虹影業公司聯合攝制
改編:桑弧
藝術顧問:嚴鳳英、王少舫
導演:顧而已
攝影:吳蔚雲
美工:盧景光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1976 2部
《小店春早》(黃梅戲) 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安慶市文化局,汪存順、王壽之執筆
導演:鄧一民、徐紀宏
攝影:程世余
美工:施琦平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團
《紅霞萬朵》(黃梅戲) 珠江電影製片廠
編劇:安徽省安慶地區文化局《紅霞萬朵》創作組
導演:陳崗、李鳴
攝影:黃永湖、姚梅生
美工:羅聲繁
演出:安慶地區黃梅戲劇團
1984 2部
《杜鵑女》(黃梅戲)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編劇:汪自毅、沙丹
導演:沙丹
攝影:李永福
美術:潘姚根、程崗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二團
《龍女》(黃梅戲)上海電影製片廠
編劇:丁式平、朱士貴、許成章
導演:舒適
副導演:馮笑
攝影:陳晨祥
美工:黃洽貴、黃劍鋒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1986 4部
《孟姜女》(黃梅戲) 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編劇:王冠亞、漸知
導演:沙丹
攝影:瞿金樓
美術設計:趙金聲
演出:安徽省黃梅戲劇團
《母老虎上轎》(黃梅戲) 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余治淮
導演:王楓
副導演:曲長科
攝影:馮秉鏞
美術:王崇
演出:安徽省黟縣黃梅劇團
《香魂》(黃梅戲)安徽電影製片廠
編劇:劉雲程
藝術顧問:傅超武
導演:張鴻眉、王金聲
攝影:王文錫
美工:張林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二團
《朱門玉碎》(黃梅戲) 北京電影製片廠
編劇:汪自毅、張亞非、潘忠仁
導演:陳懷皚
副導演:駱航民
攝影:黃心一 美工:屠居華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一團
1991 1部
《血淚恩仇錄》(黃梅戲) 湖北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
編劇:謝文禮
導演:李俊岩
副導演:姬鵬
攝影:李俊岩
美術:隋壯基
演出:湖北省黃梅戲劇院
2000 1部
《山鄉情悠悠》 安徽省電影公司
編劇:李光南、鄧新生
導演、攝影:黃喬
演出: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一團
2001 1部
《生死擂》 安徽電影製片廠
編劇:金芝、草青
導演:王好為、李晨聲
攝影:李晨聲、尹其武
⑻ 牛年看牛,牛氣沖天:推薦十部有「牛」字的內地電影,你看過幾部呢
中國農歷的金牛年。在中國的十二生肖中,牛象徵著力量、紀律、高貴和勤奮。在許多古老的詩歌和著名的句子,有「牛」的存在,如「天空是灰色,野外是無限的,風吹草低見牛羊」,「牧童騎牛,Linyue唱歌」,「現在直接進入銀河系,妞妞的家和韋弗女孩」,「橫眉毛冷冷地一千的手指,低著頭牛所願」等等。
用「牛」這個詞的詩,那麼,用「牛」這個詞的電影多嗎?很明顯,有很多。藉此機會,月劇為您推薦10部帶有「牛」字的內地電影(根據上映時間):
電影《牛玉如》於2005年上映。該片由周有超執導,王興東編劇,宋國峰、娜仁華主演。它講述了呼和浩特市前黨委書記、優秀黨政幹部牛玉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感人故事。
電影《霸王別姬》於2008年上映,牛建榮執導,編劇,李奇、田亮主演,影片以輕松幽默的方式,講述了主人公在一次驢友北京之旅中發生的生動有趣的事件故事。
2009年上映的電影《鬥牛》,由管虎導演兼編劇,黃渤、嚴妮和高虎主演,講述了抗日戰爭期間,沂蒙山馬木池村的一頭公牛和一頭母牛共同生活的故事。在影片中,黃渤扮演牛二,一個信守諾言的農民。他負責看管八路軍留下的一頭牛。在此期間,日本人、土匪、江湖大夫等各種人都打起了牛的主意……
電影清楚還鄉牛發布於2010年,由閆學慶,YuXiao春天,RanChen主演,講述了牛大學生清楚因為失業和與城市生活感到失望,回到鄉下家裡希望恢復農民身份,最後,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帶領村民創業和收獲的愛情故事。
這部2017年上映的電影《西遊記》由麥田導演,金大師編劇,張鳳碩和趙欣桐主演,講述了經典的牛魔王和鐵扇公主之間的西遊記故事。
你看過以上十部電影嗎?你看過多少部?或者還有其他標題中含有「cow」的電影沒有在這篇文章中介紹嗎?
⑼ 最早的牛郎織女的電影是那年拍的
是1963年拍的黃梅戲電影,嚴鳳英 黃宗毅 王少舫主演。
⑽ 牛郎織女的戀愛史
又到了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天下有情人趁此機會表心意訴衷腸,希望得到鵲橋上兩位神仙的祝福。但各位了解牛郎織女的戀愛史嗎?他倆是如何成為戀人的?他們戀愛故事中是否隱藏著某些已經被遺忘的細節?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探究一番。
有關牛郎織女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西周時期的《詩經·小雅·大東》。
譯文引自《詩經注析》:
有人進貢美酒,周人嫌它像水漿。有人進貢佩玉帶,周人嫌它不夠長。
天上銀河雖寬廣,用作鏡子空有光。織女星座三隻角,一天七次移位忙。
雖然來回移動忙,不能織出好花樣。牽牛星兒亮閃閃,不能用來駕車輛。
早上啟明出東方,傍晚長庚隨夕陽。畢星似網長柄彎,斜掛在天沒用場。
按照《詩經注析》的題解,「這是東方諸侯國的臣民諷刺周王室只知搜瓜財物、奴役人民,雖居高位,卻不能解除東方人民的苦難的詩」,此時牛郎織女還只是以兩顆星星的身份被借用來抒發情感。
西漢時,織女首先獲得了神位,身份是天帝的孫女。《史記‧天官書》雲︰
譯文引自華語網相關注釋:
南斗宿是天廟,它的北邊有建星。建星,如同天廟前的旗。牽牛宿就是廟前祭祀的犧牲。牽牛以北是河鼓宿,河鼓中的大星,代表上將;左右小星,代表左右將。又有婺女宿,它的北邊是織女星。織女,是天帝的孫女。
而且牛郎織女開始被人像化並出現在西漢墓室的壁畫和東漢畫像石上。同時有東漢時期班固介紹長安昔日之繁華的《西都賦》為證,「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 左牽牛而右織女 ,似雲漢之無涯。」
牛郎織女終於從天上的星星變成了人像化的一男一女。至於為什麼採用一男一女的人物形象,大概與先秦兩漢時期逐漸定型的男耕女織農業文化有關。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管子·輕重甲》有雲,「 農不耕,民或為之飢。一女不織,民或為之寒。 」另外西漢賈誼在《新書·無蓄》也提到,「管子曰:『倉廩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民非足也,而可治之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人曰:『 一夫不耕,或為之飢;一婦不織,或為之寒。 』生之有時,而用之無節,則物力必屈。」
雖然牛郎織女獲得了擬人的身份,但他們之間的關系和故事還有待補充。鑒於牽牛星和織女星被銀河所隔,這一天文現象常常被文人借來表達戀人因分離而積郁的相思之苦。如成詩年代大致為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之《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如曹丕所寫的《燕歌行·其一》:「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
七月七日牽牛星與織女星相會的天文現象也誕生了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東漢崔寔所作的《四民月令》詳細介紹了當時的七夕民間習俗,並且提到了牛郎織女相會的傳說。
而唐代韓鄂所撰《歲華紀麗·卷三》中《七夕》寫到,「鵲橋已成,織女將渡」,其注引的材料來自東漢應劭所撰《風俗通義》中「 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更是形象地描繪了七夕相會時的場景。
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總得有個緣由吧。不可能是朋友相聚,畢竟男女有別,那就只可能是戀人或者夫婦相會。這一說法在南北朝時南梁吳均所著《續齊諧記》中提到,
既然牛郎織女是作為戀人夫婦七夕相會,那為什麼他們一年裡基本上處於分居狀態呢?對此有多種解釋。一種說法是織女婚後貪戀小家庭的夫婦感情而懈怠了織紝的本職工作,因此被罰異地分居,見於明代馮應京在《月令廣義·七月令》中引南梁殷芸的《小說》:「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 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相會 。」【尚未查到古文原文,此處引自《七夕文化源流考論》】
另一種說法是牛郎結婚時下聘禮的錢是向天帝借的,婚後賴債不還因此被罰夫妻分居,見於隋代杜公瞻對南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文後的按語,
總而言之,南梁時期已經有了關於牛郎織女戀人夫婦身份關系的設定,以及他們之間嫁娶聯姻、天河分離和鵲橋再會的故事梗概。此後這一傳說逐漸流傳開來,誕生了諸多相關的詩詞歌賦,最有名的當屬北宋秦觀《鵲橋仙》:「織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在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雖然在明代之前有很多與牛郎織女相關的詩詞,但他們的戀愛故事並沒有得到更多細節化的補充,直到明朝萬曆年間朱名世所著的十二回小說《牛郎織女傳》問世。
該小說基本沿用了織女婚後廢女工因而被罰分居的故事框架,其故事可以簡述為玉帝駕前金童調戲織女,被貶凡塵受罰成為牛郎十三年,期間受盡家嫂的欺凌,幸得金牛星投胎為牛保護才免遭一死。刑期已滿後金童升仙回到天庭,趁織女洗澡偷衣,金童織女遂成夫妻。可是織女婚後貪戀新婚之樂而忘記天職,被罰永居天河東雲錦宮,不得與牛郎相會,後因太上老君和太白金星求情才獲准每年七月七相會。《牛郎織女傳》的情節基本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牛郎織女傳說,加入了牛郎被貶下凡為放牛娃的身份設定,受家嫂欺侮的吃苦受罰經歷,金牛投胎保護牛郎的情誼,趁織女洗澡偷衣的曖昧場景等等,將一個簡短的民間傳說擴充為情節豐富的小說。
基於《牛郎織女傳》的牛郎織女故事廣為流傳,此後也被搬上了戲曲舞台,其中代表作是清末民初的京劇《天河配》。故事大意為,「商人張有才兄弟同居,張妻嘎氏挑唆分居,其弟牛郎只分得老牛一頭。而牛為金牛星下界,教牛郎往天河,竊取天孫織女衣裳,與之成婚,男耕女織,成立家業,生子女各一。數年後王母召織女返回天上,牛郎攜子女追之,為天河所阻,王母許二人每年七夕相會,屆期百鳥搭成鵲橋,使二人敘別。」相較《牛郎織女傳》而言有兩處重大改動,一是織女下凡後牛郎在老牛的教唆下偷衣,而不是《牛郎織女傳》中所寫的牛郎受罰期滿後回到天庭與織女的偶遇偷衣;二是婚後二人男耕女織家庭美滿,卻不料王母徵召織女返回天庭並以銀河阻攔,雖然都是天帝/王母下令分隔牛郎織女,但懲罰緣由卻從織女婚後廢職變成了必須遵守人神不得相戀的天庭規矩。
建國後葉聖陶在綜合《天河配》和各版本的牛郎織女民間故事基礎上發表了《牛郎織女》,並入選小學教科書,另外1963年黃梅戲電影《牛郎織女》的上映,一書一片進一步提升了該版本故事在廣大群眾中的認知度。
以上就是牛郎織女的戀愛史,他們在兩漢時從天上的星星化為人像神,被塑造成一男一女以契合男耕女織的農業文化;東漢時被民間傳言七夕相會,坐實了戀人夫婦的身份關系;南梁時期多位文人為他倆構建了嫁娶、分離和再會的基本故事框架;明代他們的戀愛故事在《牛郎織女傳》中得到細節化擴充,情節更加曲折婉轉,此後清、民國和新中國時期人們大體上沿用其故事梗概,隨時代變化修改部分細節,藉助教科書和電影等形式被廣為人知。
牛郎織女的戀愛史在南梁時完成了故事框架的定型,在明代大幅擴充了故事細節,此後各個時代仍然對故事有細節上的修改,而這些修改細節的舉動背後體現了時代的因素。
南梁時牛郎織女的故事框架里牛郎和織女地位平等,都是天上星宿,但到了明代的《牛郎織女傳》里,牛郎雖然也有神仙身份——玉帝駕前金童,但畢竟被貶下凡做了十三年的牛郎,此後到了葉聖陶的版本里則完全取消了他的神仙身份,生來就是個受家嫂欺侮的放牛娃。而織女則自始至終保持著天上仙女的高貴身份。
另外民間四大愛情故事,《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另一說認為不包括《牛郎織女》,而是七仙女和董永的《天仙配》】,從這五個故事中男女角色身份的設定來看,男主基本都是文弱書生或放牛娃,家境一般甚至是清貧,而女主的家庭身份明顯高於男主,不是《梁祝》和《孟姜女》里大戶人家的小姐,就是《白蛇傳》、《牛郎織女》和《天仙配》里的神仙精怪。如此的男卑女尊的身份設定,也見諸於其他朝代的愛情故事,如書生柳毅傳書救洞庭龍女的唐代傳奇《柳毅傳》、張君瑞越牆與崔鶯鶯私會的元雜劇《西廂記》,以及狐仙精怪愛書生的清小說《聊齋志異》。
這一卑一尊的背後是否暗含著某些時代要素呢?個人認為與古代文學傳統中流行的書生小姐故事類型相關。大戶小姐愛上貧苦書生的故事類型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上是滿足了男性讀書人的幻想,畢竟小說等文學作品的流傳范圍主要在男性讀書人圈子內,誰不曾幻想過在枯燥乏味的讀書生活中有佳人相伴紅袖添香呢?如同當下女性成為愛情連續劇的主要消費群體,霸道總裁愛上我的瑪麗蘇劇滿足了她們的心理需求和幻想,因此才能盛極一時。
《牛郎織女傳》首次在故事中添加了牛郎趁織女洗澡偷衣的情節,而實際上類似的故事其實很早就出現了。東晉干寶在《搜神記·卷十四》中寫到,
偷衣娶女的情節被人總結為「天鵝處女故事」,基本故事原型為「幾只飛鳥,一般是天鵝、白鶴、孔雀,飛落湖畔,脫去羽毛變成美女在湖中洗澡,一男子見而愛之,取其一人得羽毛並與之成婚。美女生子女若干年後,發現羽毛衣,披而飛去」。類似的故事情節也出現在傣族神話《孔雀公主》、日本的打吹節故事,以及改編自《一千零一夜》的德國剪紙動畫片《阿赫邁德王子歷險記》中。
既然天鵝處女故事在世界各地都有流傳,說明了該故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中國神話研究專家袁珂說過,「我認為大部分神話並不都是憑空虛構的,從神話的五光十色的三棱鏡中,總會或多或少曲折地反映出一些歷史的面影來」。世界各民族中大多有洪水肆虐的傳說記憶,天鵝處女的故事背後是否也有真實習俗的影子呢?
個人猜測洗澡偷衣的故事可能與古代社會搶婚的習俗有關。在天鵝處女故事裡男子偷衣後強取女子為妻,生子後女子才找到機會離開,這說明婚姻並非女子本願,實為搶婚。搶婚作為古代社會的一種習俗並不少見,例如蒙古族成吉思汗的母親就是他父親搶來的,而最直接體現搶婚習俗的神話就是宙斯變成金牛強搶腓尼基公主歐羅巴。
3. 牛郎織女分離原因——時代改變處罰理由
牛郎織女婚後被天帝/王母分離的事實在歷代故事中都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玉帝/王母出具的判罰理由。南梁奠定了牛郎織女故事框架後,後人大多接受了織女婚後廢職而受罰的情節設定,如北宋張耒在《七夕歌》中寫道,
明代朱名世是以勸世良言為目的而撰寫的《牛郎織女傳》,因此以家嫂欺侮牛郎後被現世報的情節來「勸世人,須以忠厚待人為佳,自然天相吉人,萬不可效尤馬氏」,以牛郎織女婚後廢職來勸人不要貪戀小家庭的歡愛,「無如金童、天孫本無閱歷之人,況新婚之樂,彼固貪戀不舍,取締之旨,乃明君之教誨」。此時牛郎織女分離的處罰理由還是小夫妻貪歡而忘記了本職工作,違背了傳統農業家庭道德。
但到了清末民初京劇《天河配》里王母分離牛郎織女的理由則是要求織女遵守人神不得相戀的天庭規矩,這一方面是愛情悲劇的流行橋段,另一方面也暗合了反封建家長制,追求婚姻自由的愛情觀。而1963年電影《牛郎織女》則對比人間生活的紅火與仙界生活的冷清,以此強調勞動人民的偉大幸福,牛郎織女的愛情成為次要。其中,牛郎追趕被抓回天庭的織女時二人之間有如此唱段,
改革開放後,愛情重新受到追捧,尤其是當西方情人節被人們所熟知後,以愛情為主題的七夕在傳統節日地位中獲得提升。正如研究中國神話傳說的日本學者小南一郎所言,「一部作品在某一時代環境中必定具有特定的位置和作用等等,這也可以說是該作品的一種客觀『意義』。」牛郎織女故事所標榜的主題逐漸從傳統社會時對新婚夫婦的教誨轉為新時代下對自由追求愛情的肯定。
為了本文而查閱相關神話資料時,接觸了很多陌生的中國神話人物和名稱,例如有誰知道金(蓐收)木(句芒)水(共工/玄冥)火(祝融)土(後土)神的名字。即使提到玄冥神掌,女媧補天和皇天後土,也基本不知道這些名字所代表的中國神話傳統吧。
遺忘是把最鋒利的刀,能抹去一切存在的痕跡,《夏目友人帳》里露神隨著最後一個信奉他的人去世而消失,《頭腦特工隊》里Bing Bong落入遺忘深淵後灰飛煙滅,《尋夢環游記》里亡靈的真正死亡是沒有活人再記得。來自歷史深處的神話也是如此,無人問津時就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來自傳統的神話要想獲得持續的生命力,不可能依靠一成不變而被各個時代的人所傳誦,唯有與時俱進,不斷融合新時代因素才能常新,就像正在熱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加入了現代父子關系的主題,哪吒才重獲了新生。
參考文獻:
1. 如無特別說明,古文原文都引自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
2.《詩經注析》,程俊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3.《史記·天官書》譯文,華語網, https://m.thn21.com/wen/famous/hdnj/shiji2215.html
4.《漢代牽牛、織女圖像研究》,王煜,《考古》2016年5月第5期
5.《七夕文化源流考論》,劉學智李路兵,《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11月第6期
6.《中國神話史》,袁珂,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2015年
7.《中國神話傳說》,袁珂,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8.《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日】小南一郎,孫昌武譯,中華書局1993年
9.《明明是織女被迫嫁牛郎,怎麼就成了追求自由愛情的故事?》,徐春偉,澎湃新聞2017-08-28,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77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