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五牛圖》中五頭牛的寓意是什麼
1、從右至左,首匹為棕色老牛,描繪成一邊咬著東西一邊在雜木旁蹭癢癢的情狀,意態悠閑;
2、次為黑白雜花牛,身軀壯大,翹首搖尾,步履穩健;
3、第三匹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縱峙而鳴,白嘴皓眉,老態龍鍾;
4、第四匹為黃牛,軀體高大,峻角聳立,回首而顧;
5、第五匹牛,絡首而立,體態豐厚,凝神若有所思,雙眼流琢出倔強的個性。
創作背景
唐代初期,以牛、馬為主要表現對象進行創作的畫家逐漸多起來,到中晚唐達到高潮,不少畫家專以畫牛、馬而著稱於世。
《五牛圖》相傳為韓滉在出遊時目睹田間耕牛圖景所畫,韓滉看到幾頭耕牛在低頭食草,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逍遙自得。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
有的回頭舐舌,有的俯首尋草。韓滉遂命隨從取出紙筆,全神貫注地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韓滉經過一個多月的反復修改,終於繪出狀貌各異的五頭牛,並為這幅畫取名為《五牛圖》。
B. 如何從專業的角度欣賞《五牛圖》這幅畫的藝術價值有多高
首先《五牛圖》是唐朝的韓滉所畫,這是傳世最早的紙本中國畫,它也是少數幾件唐代只見畫作品真跡之一,它可以稱得上是我們的「鎮國之寶」。五牛圖也是中國的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現在儲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C.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歷史紀錄片
歷史紀錄片是是對以前的歷史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不是用當今的影視演員拍攝出來的。它是對歷史數據和文物等等相關的實物所展現出來的最真實的歷史事實。我覺得還不錯的歷史記錄片有一個叫做《我在故宮修文物》。因為我對古董字畫之類的有點興趣,所以感覺這個紀錄片值得看看。
這個紀錄片一共有三集,每一集的名稱都包含了這一集的主要內容。
第一集是《青銅器、宮廷鍾表、和陶瓷的修復》裡面說到工作人員都是國家頂級的文物修復專家。他們師傅的師傅是中國古代士農工商中的工。在記錄片里能見到許多古董。古董在故宮的角落裡已經很長時間了,有些被蟲蠶食。還有黑霉等因素危害著這些寶貴的財富。裡面說到有一座鍾,是乾隆皇帝的: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這座鍾的聲音很清脆,聽起來很好聽。由王津老師修復,但是修復起來十分困難。記錄片就是向我們展示這些修復的過程。
我們每個人在故宮博物館里能看到一件件完美的文物都是有故宮修復者花費幾十個日夜才能完成的工作。我說到的只是記錄片的一點點。而紀錄片也只是記錄了故宮需要修復的文物的一點點。所以這個記錄片真的值得去看。讓我們了解一下文物背後的故事。
D. 想看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上映的由 王津主演的百度雲資源
《我在故宮修文物》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dvsUxBcBWBzy2GMMS6nNqw
《我在故宮修文物》
導演: 葉君、蕭寒
主演: 王津、亓昊楠、屈峰、王五勝、王有亮、楊澤華、紀東歌、陳楊、閔俊嶸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6-01-07(中國大陸)
集數: 3
片長: 50分鍾
又名: Masters in Forbidden City
跨越明清兩代、建成將近六百年的故宮,收藏著包括《五牛圖》《清明上河圖》在內的180多萬件珍貴文物。歷經百年滄桑,這些人類共同的瑰寶或多或少蒙上塵埃,破損不堪。從故宮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復師走入紫禁城的紅牆,通過他們化腐朽為神奇的妙手,將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木器、陶瓷、青銅、漆器、鍾表、織綉、書畫,不同的文物有著不同的特性,也有各自修復的難點。而這些修復師們甘於寂寞,甘於平淡,在與文物的對話中小心翼翼感受著來自古代的微弱的脈搏。文物有靈魂,有生命,它們和人類的內心大美緊緊相連。
當塵封的文物重新煥發奪目光彩之時,不應忘記那些平凡而偉大的匠人所為之付出的艱辛!
E. 五牛圖作品賞析是什麼
五牛圖作品賞析如下:
《五牛圖》筆法粗豪老辣,用極簡朴的線條概括牛的形體結構,線條組織疏密有致,行筆穩健毫無弱筆求工之意,然又於形體筋骨的扭曲轉折處,頗見頓挫變化而又圓轉自如的風致。
韓滉著意刻劃的五頭牛各具特色,形象生動真實,可謂「曲盡其態」,天機絕妙,神彩煥發,在靜的形態之中因個性的著意表現,使整個畫面又有動的啟示,動靜有致,形象地表現出牛群散牧於山間澤畔的意境,全圖不畫背景,留下大片空白,為觀者留有想像的空間。
相關內容
《五牛圖》是唐朝韓滉創作的中國畫,又名《唐韓滉五牛圖》,作品為黃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
《五牛圖》是傳世品中最早的黃麻紙本設色作品。畫面採用了一字構圖,五頭牛雖平行排列,但動態不同,使畫面不顯得呆板。筆法上運用粗重的線條描繪牛的體態,烘托牛的憨厚,使畫面產生緩慢的感覺。在色彩上,以赭、黃、青、白等色彩表現五牛毛色的不同,且根據牛體的凹凸施以不同顏色,具有立體感。將牛眼適當誇大,使五牛瞳眸炯炯有神。
F. 五牛圖的寓意是什麼
有勤勞致富、勤懇忠實之寓意。
《五牛圖》中的五頭牛從右至左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荊棵蹭癢,一翹首前仰緩步前行,一縱峙而鳴,一回首舐舌,一絡首而立。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外,沒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
此作品白麻紙,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在橫卷上畫了五條神態、性格、年齡各異的牛。從右至左,首匹為棕色老牛,描繪成一邊咬著東西一邊在雜木旁蹭癢癢的情狀,意態悠閑;次為黑白雜花牛,身軀壯大,翹首搖尾,步履穩健。
第三匹為深赭色老牛,筋骨嶙峋,縱峙而鳴,白嘴皓眉,老態龍鍾;第四匹為黃牛,軀體高大,峻角聳立,回首而顧;第五匹牛,絡首而立,體態豐厚,凝神若有所思,雙眼流琢出倔強的個性。
G. 五牛圖是哪五牛
《五牛圖》不是指五種牛,而是指五頭神態、性格、年齡各不相同的牛。畫中從右至左,分別為邊咬東西邊蹭癢的棕色老牛;身軀壯碩,翹首搖尾的黑白雜花牛;筋骨嶙峋,縱峙而鳴,白嘴皓眉的深赭色老牛;其身軀高大,峻角聳立,回首顧盼的黃牛;以及絡首而立,體態豐厚,若有所思的牛。
《五牛圖》畫卷上無作者名款,在拖尾的後紙上有趙孟頫、孔克標、項元汴、弘歷、金農等自元及明至清十四家題記。
《五牛圖》的技巧運用
在技巧的運用上,畫家用粗壯有力的墨線勾勒牛的輪廓,表現出牛的強健、沉穩和行動遲緩。尤其是對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須等部位的著意渲染,更凸顯出牛有力勁健的筋骨和質感真實的皮毛。
畫面在用色上也很有特點,深褐色、黃色、黑白,代表著最典型的牛的毛色,雖然只用了兩種顏色,卻給人豐富多彩的感覺。
H. 【名畫賞析】唐 · 韓滉-《五牛圖》
字太沖,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唐代畫家、宰相,太子少師韓休之子。韓滉善《易》與《春秋》,好鼓琴。能書善畫,長於隸書;章草學梁侍中,草書得張旭筆法,亦工篆草。
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少數幾件唐代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老的紙本中國畫,堪稱「鎮國之寶」,這樣一幅《五牛圖》,憑何成為了「鎮國之寶」?
《五牛圖》是唐代韓滉所作,這位唐代中期的著名政治家,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從地方官一直做到宰相,熱衷畫牛這等尋常家畜,和當時以畫馬著稱的韓干,合稱:「牛馬二韓」,因此出自他手的《五牛圖》自然身價不菲。
此圖問世後,至五代時不知落入何人之手,後藏於北宋宣和內府,南宋時轉入皇家內府,明時又轉到著名收藏家項元汴手中。
入清以後,此圖進入乾隆內府,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後,這件稀世珍寶從此落入外國人手中。
之後在周總理的親自指示下,高價買回,經過故宮博物院的多年精心修復才重見天日!
除了以上兩點,《五牛圖》最大的特點,也是它最出眾的地方就是,韓滉畫的不止是牛更是人!
五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
據說,韓滉在畫《五牛圖》的時候是以他家五個兄弟的性格特點為模型所做。
畫中的牛從右至左一字排開:
黃牛在荊枝上擦癢
花牛揚首低鳴
醬色牛張口吼叫,直面而來
另一黃牛舔舌回視
最後一頭牛的頭上還束有「絡頭」,這是由於牛在古代有時用作乘騎
《五牛圖》的珍貴還在於,中國古代留存今世的多為花鳥人物,以牛入畫,且如此生動者,《五牛圖》堪稱孤品。
整幅畫面除一頭牛右側有一小樹外,別無其他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各自精彩。
I. 為什麼《五牛圖》能成為中國十大名畫之一這幅畫有什麼特點
《五牛圖》現在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是中國傳世十大名畫之一,也是唐代為數不多的紙絹畫原作。「由唐朝宰相韓滉所畫,畫中的五頭牛從左到右一字排開,各有不同的造型和姿勢,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舔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體現了作者踏實肯乾的性格。隨意放大畫的細節,眼睛、鼻子、胡須等情況很清楚。
3.《五牛圖》身世波折。《五牛圖》最初是清朝乾隆皇帝在故宮收藏的,後來八國聯軍入侵,也落到了外國人手裡,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在香港的一次拍賣會上被高價回購。名畫雖已回歸祖國,卻經歷了顛沛流離。圖片上滿是污垢和傷痕,有上百個大大小小的洞,由繪畫專家孫承志主持修復,經過洗臟、畫心、剝皮、刮皮、修補、制板條、切方、定心等步驟,然後完成畫心的孔色,再經過鑲嵌、覆蓋、壓光,裝裱成宣和風格的卷。
J. 五牛圖解析評述
1. 關於五牛圖的詩句解析
關於五牛圖的詩句解析 1.唐代韓滉《五牛圖》賞析(或評論)
還望樓主採納!
2013年1月1日《國家人文歷史》九大專家共同推出,唐·韓滉《五牛圖》評為:九大鎮國之寶。
韓滉《五牛圖》,目前中國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除外,別無其它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畫家通過他們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態,表現了它們不同的性情:活潑的、沉靜的、愛喧鬧的、膽怯乖僻的。在技巧語匯表現上,作者更是獨具匠心,作者選擇了粗壯有力,具有塊面感的線條去表現牛的強健、有力、沉穩而行動遲緩。其線條排比裝飾卻又不落俗套,而是筆力千鈞。比起曹霸、韓干畫馬、周昉、張萱畫仕女,似乎在線條獨立性展現方面有更多的追求。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由於其線條茁壯如此故爾五牛姿態雖有平、奇之不同,但在深美趣味上是同樣的厚重與生拙。
《五牛圖》畫在一張窄而長的桑皮紙上,五牛姿態各異、身形逼肖,全圖除了一叢荊棘之外,不設任何背景,著重突出牛的既倔強又溫順的性格。韓用粗壯雄健而富於變化的線描,表現牛的骨骼和筋骨,以赭、黃、青、白等色彩表現五牛毛色的不同,且根據牛體的凹凸施以不同顏色,具有立體感。「點睛」是牽動全局的關鍵,畫家將牛眼適當誇大,著意刻畫,使五牛瞳眸炯炯有神,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所以元代大畫家趙孟題道:「五牛神氣磊落,希世名筆也。」韓由於畫藝高超,又對牛的生活習性熟悉,才能留下如此神妙絕品。
相傳他的另一件作品《文苑圖》(藏故宮博物院),生動地刻劃了詩人們在一起作文章的情景。但筆法,風格與《五牛圖》截然不同。《五牛圖》中所繪的五頭神態各異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可貴的是,畫面上沒有背景襯托,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如果不是對牛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對牛的造型描繪有十足把握的話,是萬不敢涉此繪畫風險的。畫家勾勒牛的線條雖然簡潔,但是畫出的筋骨轉折十分到位,牛口鼻處的絨毛更是細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體現了牛兒們溫順而又倔強的性格。在鼓勵農耕的時代,以牛入畫有著非常的含義。
畫中五牛,形象各異,姿態迥然,或俯首或昂頭,或行或駐,活靈活現,似乎觸手可及。
中間一牛完全畫成表現難度極大的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畫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術素養。畫者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渾然天成;筆法練達流暢,線條富有彈性,力透紙背;刻畫精準且不失強烈的藝術表現力。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傳神,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畫者著重刻畫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圍的皺紋,還用尖細勁利的筆觸細心描繪了五牛眼眶邊緣的睫毛,通過細節的刻畫,把每頭牛獨具的個性加以強調,使它們鮮明地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觀者分明能感覺到這五頭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內心世界,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
2.乾隆在五牛圖上的題詩如何解釋
高宗弘歷題詩「一牛絡首四牛間,弘景高情想像間;舐齙 惟誇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認為其借用漢代名臣丙吉見喘問牛的故事,表示關心民事,一心為國。
丙吉,字少卿,魯國人。 丙吉外出,遇到清道的人發生群斗的事,死傷的人橫陳路上,丙吉經過這里卻不聞不問,掾史特別覺得奇怪。
丙吉往前走,遇到有人追趕牛,牛氣喘急,吐出舌頭。丙吉停下車子,讓隨員騎馬過去問:「追牛走了幾里了?」掾史更覺得丞相不問群斗而問追牛的事,太不恰當了,有的因此譏刺丙吉,丙吉說:「老百姓爭斗,相互殺傷,這是長安令、京兆尹職責應當禁止、防備和追捕的事,(我的職責是)年終奏請實行賞罰罷了。
宰相不親自處理小事,不應當在路上過問(打架斗毆之類的事)。正當春天還不應當很熱,害怕牛行走不遠卻因暑熱而喘息,這意味著氣候不合節令,擔心將會傷害全國百姓,因此而問這事。」
(聽了這番話),掾史才心悅誠服,認為丙吉注重的是大事。 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弘歷認為此圖的創作主旨並非意在陶弘景之事,而是意在表現漢代賢臣丙吉關心民間疾苦,路見牛喘而致問的典故。
弘歷的這種解釋有其所處立場、地位的關系。弘歷身為帝王,所需要的是治國的賢良,而不是隱居出世的修行者,因而自然的就想到了丙吉問喘這一古代賢臣關心民事、一心為國的典故,故而作此解釋。
實際上這種解釋應該說也只是觀畫者的又一種不同看法。
3.賞析五牛圖
畫中五牛,形象各異,姿態迥然,或俯首或昂頭,或行或駐,活靈活現,似乎觸手可及。
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除外,別無其它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
中間一牛完全畫成表現難度極大的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畫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術素養。畫者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渾然天成;筆法練達流暢,線條富有彈性,力透紙背;刻畫精準且不失強烈的藝術表現力。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傳神,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畫者著重刻畫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圍的皺紋,還用尖細勁利的筆觸細心描繪了五牛眼眶邊緣的睫毛,通過細節的刻畫,把每頭牛獨具的個性加以強調,使它們鮮明地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觀者分明能感覺到這五頭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內心世界,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
4.乾隆皇帝在五牛圖上寫的詩是什麼意思
清代國策重本抑末,重視農桑。按照風俗,歷代皇帝每逢立春日,都要去先農壇扶犁,曉諭天下開始春耕。民俗也有「打春牛」之說。
乾隆皇帝在五牛圖上寫道:一牛絡首四牛閑,弘景高情想像間。舐齕詎唯誇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
「一牛絡首四牛閑」是說《五牛圖》中的5頭牛,狀貌各異,從右至左第一頭牛在低頭食草;第二頭牛翹首向前賓士;第三頭牛則縱趾而鳴;第四頭牛在回顧舐舌;唯有第五頭牛,它以紅繩絡頭為飾,在緩步跂行,似乎走向田頭,又彷彿耕地歸來。
「弘景高情想像間」是說,陶弘景雖為齊朝的將軍,但又以隱士身份輔助梁武帝為政的情懷,但要效仿梁朝時期陶弘景畫牛寓意歸隱山林,在後世只能是想像而已。
「舐齕詎惟誇曲肖」意思是指不要只誇贊畫家對牛的神態畫得惟妙惟肖,還需了解畫家作畫的深意。
「要因問喘識民艱」的意思是說,應該效法古代先賢丙吉多關心民生疾苦。
5.賞析五牛圖
畫中五牛,形象各異,姿態迥然,或俯首或昂頭,或行或駐,活靈活現,似乎觸手可及。
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
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除外,別無其它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中間一牛完全畫成表現難度極大的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畫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術素養。
畫者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渾然天成;筆法練達流暢,線條富有彈性,力透紙背;刻畫精準且不失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傳神,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
畫者著重刻畫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圍的皺紋,還用尖細勁利的筆觸細心描繪了五牛眼眶邊緣的睫毛,通過細節的刻畫,把每頭牛獨具的個性加以強調,使它們鮮明地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觀者分明能感覺到這五頭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內心世界,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
6.乾隆皇帝為五牛圖題的七首絕句
乾隆皇帝題詩:一牛絡首四牛間,弘景高情想像間;
舐齕鉅惟誇曲肖,要因問喘識民艱。
---乾隆癸酉御題
一首詩中有兩個「間」字,似不合理,其實第一個應該是「閑」,因為繁體兩字相似(門里是個月字)。
乾隆詩中有兩個典故:「弘景高情」,是說陶弘景隱居山中不願為官,但畫了兩頭牛,一個自在地吃草,一個帶著金籠頭,被拿著鞭子的人牽著鼻子。梁武帝知其意,與其書信不斷,常以朝廷大事商討之,被稱為「山中宰相」。這里可以看出,所謂「隱士」,不願意做官,卻是關心政治。
「問喘識民艱」,乃丙吉問牛的故事。大意是漢宣帝宰相丙吉,一次出門在途中,遇路人斗毆,頭破血流,丙吉驅車而過卻不聞不問。之後,當看到老農趕的牛步履蹣跚,氣喘吁吁時,丙吉卻馬上停車詢問緣由。下屬不理解他為什麼不關心人卻關心牛?丙吉說:打架斗毆由地方官處理即可,不需宰相親理。而春天還不應該太熱,那牛若是喘息,說明今年的天氣就不正常,農事會必會受到影響,所以要關心了。看來,乾隆詩贊成丙吉這位宰相的。
《漢書·丙吉傳》記載此事:丙吉字少卿,魯國人也。為人深厚,不伐善。地節三年,立皇太子,吉為太子太傅,數月,遷御史大夫。後五歲,代魏相為丞相。吉又嘗出,逢清道群斗者,死傷橫道,吉過之不問,掾史獨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駐,使騎吏問:「逐牛行幾里矣?」掾史獨謂丞相前後失問,或以譏吉,吉曰:「民斗相殺傷,長安令、京兆尹職所當禁備逐捕,歲竟奏行賞罰而已。宰相不親小事,非所當於道路問也。方春未可大熱,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時氣失節,恐有所傷害也。是以問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體。
明代《幼學瓊林》亦有相同記載:「丙吉為相,出郊,遇途人有毆死者,不問。遇有逐牛而喘者,問曰:牛行幾里矣。或曰前後失問。吉曰:方今少陽用事,猶未太熱,牛喘出舌,恐陰陽失序。三公調理陰陽,職當憂,故問之。毆死人者,自有京兆官治之,非宰相之當問也。」
成語有「丙吉問牛」,解釋為表示關心民事,一心為國。愚以為沒抓住要害,應該是:智者看問題要洞悉本質,官員管事要管到點子上。
可惜呀,現在喘牛不少,丙吉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