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老電影洛陽橋神鬥法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電影洛陽橋神鬥法

發布時間: 2022-11-05 17:31:10

『壹』 洛陽橋的傳說

  1. 傳說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時,拔劍剖腹,將腸肚拋落在洛陽江中。後來,這些腸肚變成了龜精蛇怪,不時興風作浪,危害過往船隻。

  2. 一日,一隻渡船過江,龜蛇作怪,大風狂吼,濁浪翻滾,眼看渡船被弄得要翻過去。這時,天上傳來了喊聲:「蔡學士在船上,不得無禮!」龜蛇兩怪聽了,嚇得鑽入江底。只一會兒,江面又風平浪靜。船上的客人很驚奇,相問誰是「蔡大人」,全船沒有一個姓蔡的,只有一懷孕婦女,丈夫姓蔡。那孕婦心裡清楚,就對天暗暗許願:「我這胎若能生下男孩子,長大後一定要叫他在洛陽江上修造一座大橋,便利過往客人。

  3. 那孕婦果然生個男孩,取名蔡襄,字君謨,號端。蔡襄從小聰明伶俐,二十歲那年中了進土,後來授封端明殿大學士,很受皇帝的器重。他在京城時,將母親許願造橋的事情對皇帝講了一遍。皇帝很感動,就派他到泉州府做太守。後來,蔡襄就在洛陽江上修造一座大橋,這就是中外聞名的洛陽橋。

(1)老電影洛陽橋神鬥法擴展閱讀:

  1.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位於福建省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

  2. 橋全系花崗岩石砌築,初建時橋長360丈,寬1.5丈,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四海。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

『貳』 王夢石的曾經拍攝過的電影

新舊上海 (1936) .... 絲廠協理 夜來香 (1935) 青春線 (1934) 鹽潮 (1933) 鹽湖 (1933) 姊姊的悲劇 (1933) 不幸生為女兒身 (1931) 勇士救美記 (1930) 新西遊記-第2集 (1930) .... 破壞派會員乙 火燒紅蓮寺-第10集 (1930) .... 楊贊化 火燒紅蓮寺-第11集 (1930) .... 楊贊化、楊祖述 火燒紅蓮寺-第12集 (1930) .... 楊贊化、楊祖述 火燒紅蓮寺-第13集 (1930) .... 楊贊化、楊祖述 火燒紅蓮寺-第14集 (1930) .... 楊贊化、楊祖述 火燒紅蓮寺-第15集 (1930) .... 楊贊廷、楊祖述 火燒紅蓮寺-第16集 (1930) .... 楊贊化、楊祖述 火燒紅蓮寺-第9集 (1930) .... 楊贊化、楊祖述 一個紅蛋 (1930) 懺悔 (1929) .... 劉世誠 火燒紅蓮寺-第4集 (1929) .... 楊贊化 火燒紅蓮寺-第5集 (1929) .... 楊贊化 火燒紅蓮寺-第6集 (1929) .... 楊贊化 火燒紅蓮寺-第7集 (1929) .... 楊贊化 火燒紅蓮寺-第8集 (1929) .... 楊贊化 美人關 (1928) .... 唐運通 女偵探 (1928) 少奶奶的扇子 (1928) .... 吳八大人 俠女救夫人 (1928) .... 老薑 一腳踢出去 (1928) .... 趙仁壽 白雲塔-上集 (1928) .... 王伯蛟 白雲塔-下集 (1928) .... 王伯蛟 蔡狀元建造洛陽橋 (1928) .... 宋仁宗 大俠復仇記 (1928) .... 鄭時 奮斗的婚姻 (1928) 黑衣女俠 (1928) .... 石誦文 火燒紅蓮寺-第1集 (1928) .... 楊贊化 楊祖述 火燒紅蓮寺-第3集 (1928) .... 楊贊化 北京楊貴妃 (1927) .... 楊則文 車遲國唐僧鬥法 (1927) .... 鹿力大仙 二八佳人 (1927) .... 許則仁 掛名的夫妻 (1927) .... 史本義 湖邊春夢 (1927) .... 馬維復 梅花落 (1927) 山東馬永貞 (1927) .... 窮漢 田七郎 (1927) .... 趙知事 為親犧牲 (1927) .... 華子實 衛女士的職業 (1927) .... 銀行職員甲 俠鳳奇緣 (1927) .... 章安國 血淚碑 (1927) .... 老太公 楊小真 (1927) 愛情與黃金 (1926) .... 連珍之兄 良心復活 (1926) .... 王推事 無名英雄 (1926) .... 彭允恭 玉潔冰清 (1926) .... 朱明 誰是母親 (1925) .... 縣公署承審員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未婚妻(1926) .... 化妝

『叄』 洛陽橋的傳說

相傳一千多年前,這里還是一個荒村的古渡,名叫「萬安渡」。這里的水深浪急,過往船隻每遇狂風則檣傾楫摧,不少舟舶沉埋海底,無數渡客葬身魚腹……原來這是江妖水怪在興風作浪。當年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時,曾掏出腹中腸肚拋入洛陽江中;不料年深月久,這些腸肚變成了龜精、蛇怪,常在洛陽江中攪浪掀波。
有一日,渡船離岸駛近江心,忽然龜蛇兩怪浮出水面,頓時狂風呼嘯,濁浪排空,小小的渡船眼看就有被吞噬的危險,突然從空中傳來連聲呼喊:「蔡大人過江, 休得無禮!」龜蛇聞聲慌忙遁逃。霎時風平浪靜,渡船安然抵岸。旅客十分驚奇,不知誰是「蔡大人」。有一位莆田的孕婦,丈夫姓蔡,她心想將來生下的孩子定是非凡人物,便暗自許願:將來孩子如能成器,定教他在洛陽江上修建一座大橋。那婦人回鄉後生了個男孩,取名叫蔡襄,字君謨,號端,十分聰穎靈慧。蔡襄長大懂事,蔡母便對他講當年過江遇險約處逢生的經過,殷殷叮嚀兒子要實現她所許下的造橋夙願。蔡襄默默地把母親的囑咐記在心裡。不久,朝廷開科取士,蔡襄以才學廣博,被擢選入朝為官,頗受皇帝的器重。他心裡惦記著母親的夙願,卻又感到苦惱:老是呆在京都,何時才有機會到泉州建造洛陽橋呢?
有一天,他奉召陪皇帝游賞御花園。蔡襄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暗中托小太監用蜂蜜在芭蕉葉上寫下兩行大字,不一會,螞蟻紛紛爬上芭蕉葉吮吸蜜汁。皇帝發現密密麻麻的螞蟻竟然在芭蕉葉上擺出字陣,甚為驚奇,不禁移步近前,望著芭蕉葉上的字跡脫口念道:「蔡端蔡端,本府作官!」蔡襄一聽,急忙跪下叩頭謝恩。皇帝改口道:「朕只是念葉上的字,並非當真!」蔡襄長跪不起:「君無戲言,豈可失信於臣?」接著坦誠陳說母親許願造橋的事。皇帝只好讓他出任泉州太守。
蔡襄晝夜兼程趕到泉州赴任,立即召集屬僚鄉賢商議倡建成洛陽橋,並親自到江邊察勘,下令招募造橋工匠,籌集建橋資金。百姓聞訊奔走相告,歡呼雀躍,一時工匠四至。開工那一天,江岸人山人海。可是,由於洛陽江「水闊五里」,「深不可址」,一船船石料拋下江中,霎時被洶涌的江濤卷得無影無蹤;龜精蛇怪拚命地翻江倒海,撞沉了好幾艘木船。

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卧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
手心卻赫然寫個「醋」字。夏得海慌忙踉踉蹌蹌回府衙,向太守稟報。蔡襄正為橋基難奠愁眉不展,一見「醋」字,頓然大悟:這「醋」字拆開來不就是「廿一日酉時」么?分明是海神暗示退潮的時辰!蔡襄轉憂為喜,立刻差人在四城門頭張貼布告,諭令洛陽江兩岸民眾和工匠,火速做好奠基的准備。廿一日酉時,洶涌的海潮果然退盡,整個江底裸露無遺。蔡襄親自指揮數千工匠拋石奠基、砌築橋墩,洛陽江畔車水馬龍,穿梭不息。一座座堅固的橋墩巍然屹立在江中。可是到了砌築第四十六座橋墩時,江邊的石頭已經用盡,如果不能趕在海水退潮三日的期限內把最後一座橋墩造好,一旦海潮呼嘯而來,就會沖毀橋基,前功盡棄!就在緊急關頭,恰巧八仙中的呂洞賓駕雲漫遊經過這里,他深為蔡襄建橋的非凡氣魄所感動,不慌不忙地飄落萬安山上,輕輕把拂塵一揮,頓時漫山頑石皆點頭。又一揮,山上所有的岩石躍然而起;再一揮,一塊塊大石全變成「豬母」,成群結隊奔下山來,跑到海灘,紛紛跳進建造橋墩的江底。轉眼間,這些「豬母」又都化作大石頭層層堆疊起來。有一隻「豬母」,不小心跌傷了一條腿,走得慢,落在後頭,趕到江邊時,最後一座橋墩已經造好了。它只好卧在旁邊,成為一塊軀體肥碩的「豬母石」。
當奔騰的海潮再度席捲而來,蔡襄已指揮工匠奠定橋基。首戰告捷,群情鼎沸,歡聲雷動,四十六座橋墩猶如中流砥柱威鎮狂瀾,嚇得龜精蛇怪膽戰心驚。
附近白沙寺里有一位名叫義波的和尚,竭盡心力募集建橋資金,受到不少朱門豪富的刻薄嘲笑。他辛辛苦苦地把俯首討來的每一個銅錢都用在造橋事業上。無論嚴冬酷暑,這位僧人總是不辭辛勞四處奔波,熱心為民工燒茶、送飯,還時常上芒鞋山採集草葯,為患病的工匠治療。有一回,由於連日風雨,伙房裡的柴草都燒光了。臨時從山上砍下的柴草,濕漉漉的也燒不著。為了照常施工,早日建成長橋,義波僧悄悄地掩上了伙房的門,毅然把自己的雙腳伸入灶膛中,代替柴禾燒飯。說也奇怪,義波和尚的雙腳頓時象兩根熊熊燃燒的薪木,升騰起熾烈的火焰。當他的雙腳燒成灰燼時,伙房裡一大鍋、一大鍋的飯都煮熟了。造橋工匠無不感動得流下熱淚。後人作詩贊頌義波僧的高風義舉:「為架虹橋甘捨身,代薪雙膝泣鬼神。釜底熾火紅似血,留得千古美名存。」
為了鋪築三百六十丈長、一丈五尺寬的大石橋,急需把數以萬計的巨大石板架在橋墩上。這個時節偏偏缺乏一大批杉木造船裝運石料,因此施工進展緩慢。蔡襄為此十分著急。一天深夜,蔡襄心慮著如何解決這個難題,想著想著,不覺伏在案上睡著了。夢中忽見一位白發仙人,指點他差人到清源山麓請「三人一目仙」幫助。蔡襄一覺醒來,將信將疑,傳喚衙吏夏得海速往清源山下去探尋個究竟。夏得海急忙趕到清源山,等候了大半天,也沒碰見什麼「三人一目仙」的影子。將近黃昏,忽見三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以手搭肩魚貫而來。為首一個,只睜著一隻眼睛,另一眼瞎;其餘兩個,雙目皆盲。夏得海不禁又驚又喜:這不就是「三人一目仙」嗎?慌忙拔腿奔了過去,一把攔住,苦苦懇求。那三個乞丐見他十分誠懇真摯,也就應允了。其中一個口中念念有詞:「洛陽江頭,古井一口,木可造舟,水可飲酒……」說罷,三個乞丐忽地全睜開了眼睛,原來竟是呂洞賓、李鐵拐和張果老。三仙哈哈大笑,象一陣風飄然而去。夏得海嚇得目瞪口呆,趕緊回來報知蔡襄太守。數日之後,果然在洛陽江畔一口古井中,噴泉似地湧出許多杉木,蔡襄和造橋式匠喜出望外,拊掌贊嘆不已。建橋民工到口井中汲水,一股酒香撲鼻,水喝到肚裡頓覺止飢消渴,大家你一口、我一口喝個痛快。而這口井從不幹涸,酒香四溢,因此被稱為「酒井」。
蔡襄集中了工匠的智慧,創造了「筏形基礎」,使船尖形的橋墩分開水勢,減少了浪潮的沖擊力。他又利用海水的浮力,發明了「懸機浮運」,藉助潮漲船高,把一塊塊重達數千斤的大石板,輕輕托舉起來鋪在橋墩之間,使洛陽橋漸漸顯出了奇偉的雄姿。
有一天,蔡襄發現洛陽江中每一塊礁石中,生長著密密麻麻的牡蠣叢,心想要是能採用「種蠣固基」的方法,使牡蠣繁生把橋基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該有多好呵!驀然間,江上颳起一陣巨風,刮雨似的把滿江的牡蠣叢全都吹到洛陽橋墩上,彷彿打上無數鋼釘,使雄峙江上的石橋更加堅不可摧。蔡襄驚奇萬分,抬頭一看,只見南海觀音立在雲端微笑道:「學士苦心精誠可感,方才是我略施小技。」南海觀音接著又說:「建此長橋,已花金錢一千萬兩,財庫業已匱乏,待我幫你籌足資金,爾後再叫八仙助你除妖,永絕後患!」
說罷,南海觀音倏然化作一位絕色美女,泛舟洛陽江邊,聲稱誰若能用金錢投中她,她願嫁與為妻。一時,沿江兩岸人頭攢動。人們圍觀煙波江上花容月貌的美女,爭相投擲金錢。那些平日貪財如命的富豪子弟,不惜拋擲千金萬銀。金錢雨點般落在小舟上,卻無一人能投中。小舟天天滿載金錢而歸,紈絝子弟則垂頭喪氣敗興而回。就這樣,又籌集了一大筆資金,用於建造長橋兩面三刀翼的扶欄,以及「七座亭,九座塔,石獅二十八」。
眼看凌波長橋即將竣工,潛伏江底的龜精、蛇怪不肯甘休,它們糾集洛陽江上游的九十九條蛟龍,掀起狂風惡浪,張牙舞爪,直向石橋撲來。張果老騎著驢子,把作惡多端的龜精踩成一團爛泥。李鐵拐打開火葫蘆,葫蘆中立即噴吐出一股濃煙烈火,把那九十九條蛟龍活活燒死。這時天上出現彩虹,江上波平如鏡,岸上弦歌聲聲。洛陽江兩岸人民喜氣洋洋,敲鑼打鼓,歡呼歷經七年終於建成的跨海長橋。沿江兩岸的人民為了紀念蔡襄倡建洛陽橋的功績,特地在橋南建起一座「蔡襄祠」,並塑像立碑。
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

『肆』 在珠山,聽「娘娘詞」

                                  薛思雪

這幾天,千年古村珠山開唱「娘娘詞」,每天都吸引遠近數千名村民前來觀看。我在珠山的眾親友、同事和學生,紛紛要求我去吃大餐,聽溫州鼓詞名師唱「娘娘詞」。

昨日,我們一行剛到村口,就被眼前的盛況驚呆了。只見村道上,一路都是彩旗飄飄,兩旁樹木上霓虹閃爍,沿舍人家大紅燈籠高高掛,披彩掛紅,路旁都是各色小吃美食叫賣,鑼鼓喧天,人來人往,熙熙攘攘,好不熱鬧。在村籃球場等空地上,都是臨時搭建的酒家帳篷,擺滿了筵席,至少有好幾百桌,場面壯觀,叫人咋舌,菜香撲鼻,令人口舌生津。

到了村文化禮堂附近,本來准備先去唱娘娘詞所在地太陰宮,先一睹其盛況,尋找一下兒時聽溫州鼓詞的美好記憶,結果被朋友硬生生地拉上酒桌。朋友說,不急,今晚娘娘詞還沒有開始,還早呢,先喝了酒,到時乘著酒興去看看更好,何況現在娘娘詞都是七老八老的人看看的。酒酣過半,我聽見不遠處傳來了陣陣鑼鼓喧天的聲音,我知道這是開演前大鑼大鼓以渲染氣氛,俗稱為「大詞」。既而,傳來了拍板和牛筋琴清脆的悅耳聲,還有扁鼓令人心跳的擊打聲,一下子把我的心魂吸引過去了,心潮洶涌思緒彷彿飛到現場,飛回兒時……

看看朋友們沒有停下喝酒的意思,我就一個人偷偷溜了出來,順著擁擠的人潮,我亦步亦趨,很快來到唱娘娘詞的太陰宮。讓我震撼的是,眼前現場的壯觀景象,遠遠超出我的預想。諾大的太陰宮,座無虛席,黑壓壓的一片都是凝神傾聽的老人,連兩邊的走廊也擠滿了人,我估計不下三千人。更令人叫絕,讓我目瞪的是,廟台上唱詞經壇布置得極其華麗壯觀。只見廟台經壇後面搭了一個「閭山景」的大型燈彩,我遠遠望去這個「閭山景」至少有四米多高,十幾米寬。起骨架大概是用竹篾紮成,其中扎有觀音、神將、道士、烏龜宰相、蝦兵蟹將等各色唱詞中的神話人物。其工藝之精湛,形象之栩栩,讓人為之驚嘆。燈彩應該還安裝有齒輪驅動裝置,把娘娘詞中所有人物分別連接在一起,在機關的啟動牽引下,這些神話人物各自表演出不同的動作,妙趣橫生,令人嘆為觀止。兩旁的立柱上扎有兩條巨大的竹骨紙糊的青白二蛇,捆綁在殿柱上示眾,兩旁站立的是跟隨陳十四娘娘的黃、楊二將。此外,太陰宮內張燈結綵,大堂上掛有六角宮燈,上龍頭下虎爪,圍以紅綢綠緞,製作精美;大堂上方掛彩額,下方擺香案,左右擺鸞駕,黃涼傘,上掛寶劍,布置庄嚴;大堂上首是陳十四娘娘、李三娘、林九娘、陳法通、陳法青的神位,陳十四娘娘居中,其他分居兩邊;神位前,擺設香案;大堂左首設有祖師案,神位為玄天上帝祖師,閭山、茅山祖師等,案前插神刀神劍,擺設三牲福禮等。天井裡還搭有三界台,疊桌上設星斗及天地三界聖位,另扎草結紙糊草船,其頭朝內尾朝外,以備到時「送耗」「送聖」儀式用。經壇正中設經台,為鼓詞藝人演唱時的坐台,坐台前擺大鼓,右邊掛大鑼。廟門口搭有綵樓,左右兩旁貼有對聯:「張燈結綵唱靈經,講經誦詞唱神娘。」整個經壇布置的美輪美奐,神光四射,混融世俗與神聖的張力,一下子把觀眾的如夢似幻的「南遊大傳」奇幻世界。

溫州鼓詞《南遊大傳》,又稱《南遊記》《靈經大傳》,俗稱《娘娘詞》,是溫州鼓詞唱本中最具特色,流行最廣的曲目,是溫州鼓詞中的大詞。其內容是唱陳十四娘娘的事跡,短者需三晝夜,長者需七晝夜,此次珠山「娘娘詞」是七天七夜的大版本。主人公陳十四娘娘原名陳靖姑,或名陳靜姑、陳進姑,是閩、台、浙、贛等地區民間信仰中重要的地方女神之一,各地民間稱之為臨水夫人、順懿夫人、陳神娘等,或又稱之順天聖母、通天聖母、太後元君、陳氏聖母娘娘等。「娘娘詞」講述的是陳靖姑一生「講經行法,降妖伏魔,扶危濟難,救產護胎」的故事:福建古田縣臨水中村陳教義之妻因食觀音手指滴入井中的血而生陳十四。觀音兩根白發誤落人間化為白蛇殘害生靈。陳教義祖傳茅山法,鄉人懇請陳教義出山收伏蛇妖,陳因患背疽難以成行,遣二子法通、法青降蛇。法通被蛇公吞食,法青倖免逃歸。南極仙翁薦陳十四至閭山學法,三年學成歸來路過溫州、平陽等地平妖斬蛇,為民除害,護佑四方。在與蛇妖的鬥法中,又多賴觀音佛力相助。最後幾經周折,終斬白蛇得道成仙。「娘娘詞」結構宏偉,關目復雜,出場角色涉及三界諸天、菩薩神仙、妖魔鬼怪等。《南遊大傳》共分十三本,其回目為:蔡狀元造洛陽橋,群仙聚宴蟠桃會,陳靖姑娘娘出世,蛇公吞啖陳法通,陳十四閭山學法,南京黑松林除妖,溫州收斬貓狸精,飛雲江收斬篾纜精,平陽南門斗玄壇,銅山半嶺遇觀音,福建古田斬白蛇,汀州求雨救黎民,陳十四受封歸天。其故事情節之豐富生動,結構布局之曲折離奇,人物形象之個性鮮明,都讓人嘆為觀止,其藝術魅力與我國許多古典小說相比也毫不遜色。而在長期的說唱中,經過溫州歷代民間藝人不斷的豐富和創造,「娘娘詞」 情節早已本土化、溫州化,並增加了許多有關陳十四娘娘在溫州一帶降妖救人的故事。如溫州府斗貓狸精,造府前橋;在瑞安飛雲江渡口除蜘蛛精;在平陽縣城驅玄壇,錢倉收沙鰻精等。這些故事由於巧妙地滲入了溫州本土的人文歷史或地理環境,更增加了「娘娘詞」的趣味性和真實性。而溫州府前街石橋上的長石,是陳十四娘娘追趕貓狸精時踩斷的;平陽東門外的玄壇廟,是陳十四娘娘為了懲罰趙公元帥縱虎傷人而將其從城裡驅趕出去的;蒼南和桐山(福鼎市)交界的半嶺上有一塊岩石上的腳印,是陳十四娘娘騰雲時用腳蹬的。這些產生於「娘娘詞」中的掌故,至今為人所津津樂道,已然成為溫州一部美麗的神話傳說。

溫州鼓詞,因過去這種藝術是在市井裡演唱,大多是由盲人作為職業的,故稱為「盲詞」;平陽過去就有句口頭禪:「盲瞠人唱詞」,所以又俗稱「瞽詞」。今稱鼓詞,溫州人習稱唱詞,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溫州地區的一種曲藝形式,它在溫州的民間是很富有生命力的一種說唱藝術,幾百年來經久不衰。現在,雖然是現代的文藝形式充斥著大街小巷,但溫州鼓詞還是在溫州人民的心中牢牢地紮下根。溫州鼓詞的基本曲調有慢板、流水、緊板等幾十個板式,由於溫州鼓詞是用溫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語言為標准),因此各地語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調比較細膩、柔和;北派曲調比較粗獷、古樸。藝人們演唱用的主要樂器,有牛筋琴、扁鼓、三粒板、小抱月等。其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單檔表演時一個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樂器,同時一個人要兼扮各種角色。現在也常常採用兩人對唱,以更好地模仿各種聲音,渲染現場氣氛,講述故事情節,展現人物個性,吸引觀眾情緒,讓人身臨其境,欲罷不能。

那天晚上,我本來是抱著去現場湊湊熱鬧,尋求一下兒時在農村聽鼓詞記憶的。記得兒時,每當斜陽西墜,昏鴉歸巢,雞鴨迴圈,豬牛歸棚。晚飯之後,我便匆匆草草完成作業,帶著小凳子跟耕作回來的父親,火燎火急地趕到村五顯大帝殿的古戲台前坐定,聽民間盲藝人唱鼓詞。在朦朧的星輝下,昏暗的燈光前,一桌一椅,一琴一鼓,一板一梆,唱詞先生一人操縱,叮叮咚咚,咿咿呀呀,哀哀怨怨,台上喜,台下笑,台上悲,台下泣,把我們聽得如痴如醉,夜不忘歸。這種記憶至今都會穿透時空而來,常常無端入夢。巧的是,這幾天正在看我們蒼南文化大咖蕭耘春老先生散文集《俯拾集》,被其中陳十四娘娘「斗玄壇」的故事深深所吸引,今晚唱的剛好是《南遊大傳》第九本《平陽南門斗玄壇》這一回目。加之陳春蘭和楊愛華這兩位溫州鼓詞名家,用我們溫州方言,字正腔圓,細膩古樸,聲情並茂的演繹,我和現場的老人們為之深深的陶醉,一時間竟自失起來,連朋友催我回去繼續喝酒,連打的好幾個電話都不知道接了。「斗玄壇」這個故事唱的是: 平陽縣城貧寒的輪值頭家邱三伯,有一餐沒一餐,無能為玄壇廟神誕備辦福禮,大家湊起錢來給邱三去辦。邱三老伴盧氏可憐兒子邱盧,偷偷留下豬舌和雞肫,被鄉鄰發現,引起了眾人的不滿。在萬般無奈下,對神賭咒偷吃者,兒子必遭虎難。結果財神爺趙公明真的讓黑虎害死了邱盧。陳靖姑南遊路過此地,明白真相後,指責趙公明不會護佑弱勢群體,於是,與趙公明鬥法,將其玄壇遷出,並拯救了邱盧的性命,永保此地安康。這個故事展現了陳十四娘娘扶貧濟弱、保佑眾生的形象,同情弱者、以民為本的慈善情懷。也許是被陳十四傳奇的人生,救苦救難的悲憫,還有人鬼神妖博弈跌宕起伏的故事所深深打動,我一個人在逼仄的角落裡靜靜站著聽了兩個小時,直到兩腿僵直發麻,曲終人散,煙花四起,才戀戀離開。

「呼鄰結伴去燒香,迎廟高台對夕陽,錦綉一叢齊坐聽,盲詞村鼓唱娘娘。」原以為,清人郭鍾岳這首《甌江竹枝詞》,只是很久以前的農村聽「大詞」的盛況,在娛樂行業的繁榮業餘生活越來越豐富,人們有了更多的娛樂選擇的今天,那鏗鏘有力的扁鼓聲里和牛筋琴的清音中已經和我們漸行漸遠了。想不到,今天,在珠山,這座千年古村,我們依然能聽到熟悉而親切的娘娘詞,看到如此聽唱現場宏闊和溫暖的景境。溫州鼓詞,娘娘詞,《南遊大傳》,一顆曾經蒙塵的明珠,一塊裹璞的瓌璧,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我們溫州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偉大的戲曲寶藏,精神永世的家園,正有待我們繼續傳承開發,讓童年的美好記憶重臨我們每個人的心頭。聽,那恢舊古樸的戲台上,那人頭攢動的太陰殿里,那鄉村悠閑的田間地頭,那悠悠鼓詞正聲聲破空而來……

是為記,公元二零二一年四月二十三日。

附:蕭耘春老先生《俯拾集》中的《斗玄壇》一文,以饗讀者:

斗玄壇

蕭耘春

很早很早的時候,在平陽城南門,有一座玄壇廟,坐著玄壇爺。

三月十五日,玄壇壽誕,平陽城內的老百姓,每年都備了福禮來祝壽,請求玄壇爺庇佑一方太平。祝壽頭家輪流做,由他備辦福禮,福禮約定豬頭一個,雄雞一隻,還有其他東西,請過玄壇爺後,大家就在廟中吃了,叫做吃福。

這一年,頭家輪到邱三。

邱三家有一老伴盧氏,還有一個獨生兒子叫邱盧。這年春荒,邱三家有一餐沒一餐,日子挺難過,直到三月十四日早上,還沒有錢備辦福禮。眾街坊看到邱三還沒准備,就嘰哩咕魯起來。

大家吵了一陣,還是湊起錢來給邱三去辦。

晚上,邱三和老老娘在煮豬頭和雞。豬頭和雞都爛熟了,老老娘走到灶前,一刀就把豬口舌割下,一筷夾起雞肫。

邱三說:「老老娘,你這是干什麼?」

盧氏說:「邱盧兒多可憐,什麼肉呀,油呀,他長到十來歲,還不認識呢!我留這一點點,明天給他下飯。」

邱三說:「不要吧,玄壇爺要……」

盧氏說:「玄壇爺大神大量,還和我們小人計較嗎?」

邱三說:「瞞得神,可瞞不了人呀!」

盧氏說:「傻子,一個在口裡,一個在肚裡,誰還看得見?去去去,不要管我。」

第二天,邱三邀了一班人,挑著福禮去玄壇廟不久,有七八個十來歲小孩來邀邱盧到東門山撥柴。邱盧不肯去,媽媽最知道孩子的心意,她把邱盧拉到鍋灶間,切了一塊豬口舌和一片雞肫塞給他,邱盧才歡歡喜喜和撥柴的孩子一同走了。

邱三他們在玄壇爺前焚香點燭,祭請過了,便七手八腳借來桌子,准備吃福。邱三慌忙拿起豬頭要擘,有個年紀輕一點的,一把奪過去,說:「老老,你擘不動了,我來。」

擘開豬頭,不見豬口舌,大家一下哄起來。「邱三,口舌呢?」

邱三說:「唔,唔,口舌嗎?今日敬神,做生意人也要討個利市,口舌,口舌,扣牢蝕,所以宰豬師傅就割去口舌了。」

有個人擘開雞肚,又叫了起來。

「邱三,雞肫呢?」

邱三說:「你們沒有聽過小孩子常念嗎?一年兩頭春,養雞沒雞肫,今年恰是兩個立春,雞就是沒有雞肫呀!」

大家哪裡肯信,一口咬定是邱三偷吃。

「邱三,如果不是你偷,敢在神前罰咒嗎?」

邱三被迫得沒辦法,就跪在神前罰咒。心想,偷是萬萬咒不得的,只好咒吃。邱三大聲說,「神明在上,弟子邱三一家如果有吃豬口舌、雞肫,上山有猛虎,下海有蛟龍。」

有人說:「碰到猛虎、蛟龍又怎樣?」

邱三說:「哎,死嘛。」

大家聽了邱三罰咒,也無話可說,吃了福,各自回家。

這天絕早,玄壇有事去見玉帝,待他回到廟里,弟子們早已吃了福四散了。廟內冷冷清清,只有土地尊神坐在殿角打瞌睡。

玄壇說:「土地,今天弟子們已來祝壽了嗎?」

土地睜開眼睛一看,慌忙踮起腳尖,柱起拐杖走過來,把今天的事一五一十告訴玄壇。

玄壇火冒三丈,掐指一算,立即放出猛虎。

邱三吃了福,三步並作兩步走,急急忙忙回家,一把拉住老老娘走進鍋灶間,說:「快把豬口舌雞肫給我。」

老老娘說:「死老,越老越口饞,剛吃了福,還要吃,你張開嘴巴給我看一看,喉嚨里快滿出來啦!我是留給孩子的呀!」

邱三說:「快拿出來!」

老老娘說:「我就是不給。」

邱三急得沒法,把罰咒的事原原本本告訴老老娘。「我只咒吃,不咒偷。只要你拿出來,我往陰溝里一丟,便沒事了,神也怪不著我們。」

老老娘說:「死老!你應該罰偷,我老了,死有什麼可惜?你罰吃盧兒就保不住了,我們只有一個孩子……」

兩老正在互相埋怨,忽聽門口吵吵鬧鬧,出去一看,街坊抬著邱盧來了,手掌沒了一個,斷氣了。七八個孩子嚇得臉色煞白,在講黑虎怎樣咬人。

兩老哭得死去活來。

左鄰右舍,聚了一大堆人,有的搖頭,有的嘆氣。

有的說:「玄壇爺真小氣,為一點豬口舌,就放虎傷人。」

有的說:「哪像個神佛!」

怕事的說:「噓!不要多嘴。舉頭三尺有神明,玄壇爺聽著可不是玩的。」

這一天,陳十四恰好來到平陽城。她看到一大堆人圍著,便問出了什麼事。

大家看到一個十八九歲的道姑,身背包袱,背插桃木劍,問這問那,覺得有點討厭。

有人被她問得不耐煩,就說:「你吃過幾斤鹽呀?還問這樣大事。你幫得了忙嗎?」

陳十四說:「出家人很願意做好事,能幫忙的。」

「嘿嘿,玄壇爺放虎咬人,你能幫?」

「玄壇做的事,我更能幫。」

這一下可驚動不少人,都圍過來,問長問短。嘴碎的就從頭到尾告訴她。

陳十四說:「你們快借桌子搭起高台,我好救他。」

那些平時腳輕手輕的人,這回只當看把戲,就去借來桌子,很快搭起高台。

陳十四手摯桃木劍,登上高台,捏訣念咒。一會,九凰山、東門山、鳳山,雅山三十六頭猛虎,一齊跪在台前。

陳十四說:「沒有咬邱盧的,都擺擺頭,回去!」

三十五頭猛虎都擺擺頭,回去了。只有一頭黑虎仍跪著。

陳十四說:「黑虎,是玄壇差你咬的嗎?黑虎點點頭。

陳十四步下高台,向黑虎額頭猛擊一下,說:「吐出來!」黑虎嘔了幾口,吐出邱盧的手掌。

「去吧!以後不許咬人。」

陳十四撿起手掌,粘在邱盧臂上,叫一聲「邱盧醒來!」邱盧一下就蹦起來啦。

陳十四又步上高台,燒下靈符三道,只見玄壇從天而下。

玄壇說:「陳神娘,四位元帥為何只召我前來?」

陳十四說:「今天找你評理。」

玄壇哈哈大笑:「你找我評什麼理?」

陳十四說:「你身為天庭元帥,坐鎮平陽城,受萬民香火,你不庇佑百姓,為點兒小事,便任意傷人,聰明正直才是神,你聰明呀還是正直?」

「哈哈哈!陳神娘,你要與我評理!好呀!我們同去靈霄殿上,由玉帝公斷。可惜你是凡胎,只學得茅山法,上不了天。」

這一下真叫陳十四上得台來下不了台。陳十四大叫一聲:「趙公明你不要欺人太甚!今天我非把你趕出城外不可,看劍!」

玄壇舉鞭相迎,兩個來來往往,斗到半個時辰,玄壇漸漸抵擋不住。陳十四猛刺一劍,玄壇急忙躲閃,腳下一滑,跌個四腳朝天。

陳十四說:「玄壇,你輸了吧?」

玄壇含含糊糊答應一聲。

陳十四說:「把你遷出城外。」

玄壇爬了起來,灰溜溜駕雲走了。

陳十四對眾街坊說:「大家跟我來,拆玄壇廟去。」立時轟動街坊,跟著數百人,有的拿梯子,有的挑籮筐,有的拿麻繩,有的拿扁擔。來到南門玄壇廟。有的抱金身,有的端香爐,有的掀瓦片,有的扳板壁,有的抬梁,有的扛住,辟哩啪啦的,不到一刻,把一座玄壇廟拆個精光,發聲喊,送到東門外去。

打這時起,平陽城內再沒有玄壇廟。

註:圖片來自諸葛巧雲。

『伍』 洛陽橋的簡介內容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是古代中國橋梁建築的傑作之一。位於洛陽口,距福建泉州城5公里,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

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834米,寬7米。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其「筏型基礎」、「種蠣固基法」,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舉,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非凡智慧。

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洛陽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橋長834米,寬7米。橋上現存亭2座,石將軍2尊,石塔5座。碑亭有「西川甘露」碑刻和清道光間石刻「天下第一橋」橫額。中亭傍有崖刻「萬安橋」、「萬古安瀾」和12方碑刻。

洛陽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


(5)老電影洛陽橋神鬥法擴展閱讀

洛陽橋出名的原因

洛陽橋的位置重要,正好是泉州北上福州,取道江西、湖北,直達汴京(今開封)的官道上。沒有這座橋,泉州北上的人只有兩個辦法,一是走山路,從城北出去,經河市入仙游,翻山越嶺。

第二個辦法是渡江,但這個地方是江河入海口,「水闊五里,波濤滾滾」,遇上大風海潮,翻船是常有之事,從這個渡口被稱為「萬安渡」上看,就可看出當時人們對這渡口的心悸,對平安的渴求。

另外,它的出名還與蔡襄相關。宋代書法有「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之說,而其的「蔡」即是蔡襄。在很多記載裡面,紀錄蔡襄是洛陽橋的倡建者,其實不然。

洛陽橋的興建時間是1053 年到1059 年,而蔡襄首次在泉州上任的時間是1056 年,五個月後便移知福州,蔡襄二度知泉則是在1058 年,這個時間距離洛陽橋竣工只有18 個月。

『陸』 諸葛青雲的作品

處女作
1958底,張氏偶見卧龍生成名甚易,不禁技癢,遂取「諸葛青雲」為筆名,撰寫武俠處女作《墨劍雙英》,祖述《蜀山》至寶紫青雙劍封存之遺事,交由春秋出版社印行。蓋有以「青雲直上」之諸葛壓倒「卧龍復生」之志,令人莞爾。但不知何故,《墨劍雙英》只出了三集未完,他即應《自立晚報》之邀,連載發表《紫電青霜》(1959年)、《天心七劍》(1960年)姐妹作,以「武林十三奇」名震江湖!而書中武功最高的諸、葛雙仙,分明是青雲自況,可見其目無餘子之一斑。後來諸葛與卧龍齊名,以詩言志,曾有「各以聲華驚海宇」名句,其小說亦風靡一時。
創作淵源
從武俠創作淵源上來看,諸葛青雲受還珠樓主最深,朱貞木次之,金庸又次之。尤其是他的文字、筆法、詠物、寫景,乃至小說人物、奇禽怪蛇、玄功秘藝等等,幾乎全面「還珠化」,殆有五六分神似。而其酷喜用「眾女倒追男」及「一床多好」的愛情模式,則仿效朱貞木;回風舞柳,搖曳生姿。至於以五行方位比喻天下奇人異士者,則學步金庸;如《豆莞干戈》(1961年)、《奪魂旗》(1962年)等書皆是。
武俠風格
這樣說,並不意味諸葛青雲沒有自己獨創的小說風格;相反地,正因他國學功深,腹笥寬廣,遂能立足於還珠樓主的奇幻武學基礎上,充分發揮其文采風流的專長;而將詩詞歌賦、琴棋書畫這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發揮至極致,乃建立「才子型」武俠風格——與香港梁羽生同好,可謂無獨有偶了。
成名之作
總之,諸葛青雲以《紫電青霜》成名,旋辭去公職,專事武俠創作。其早期諸作如《一劍光寒十四州》(1960年)、《折劍為盟》(1961年)、《鐵劍朱痕》(1961年)及《霹靂薔薇》(1962年)等書,皆屬佳構。尤以《奪魂旗》(1962年)套用朱貞木《羅剎夫人》故事布局,也弄出五個真假「奪魂旗」(此旗既是兵器亦為人物綽號),更富奇趣。卒能後來居上,成為諸葛青雲最知名的武俠小說。1988年由金蘭出版社出版最後一部作品《傲笑江湖》(續寫金庸之《笑傲江湖》)。不特此也!由於《奪魂旗》開場之屍骨如山、血腥滿地,竟促使銷路激增,乃予稍後聞風而起、一哄而上的「鬼派」武俠小說起了惡劣的催化作用;遂造就出陳青雲(也師法諸葛青雲)、田歌等「鬼派」作家,小說內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殺,令人不忍卒睹!殆非其始料所及。
代筆者
關於為諸葛青雲代筆者,曾先後有古龍、倪匡、司馬紫煙、獨孤紅、隆中客(本名楊開湘)及蕭瑟(本名武鳴)等人。特以《江湖夜雨十年燈》(一九六三年)一書,由諸葛開筆寫第一集,古龍續寫第二集,倪匡則由第三集續到第十集;以後至三十集全由司馬紫煙續完,又破了一項代筆記錄。其中司馬紫煙與獨孤紅的筆名皆為諸葛青雲所取。
作品集 編號 名稱 年代 出版社 備注 01 墨劍雙英 1958 春秋 處女作,未完 02 紫電青霜 1959 春秋 03 俏羅剎 1959 春秋 04 天心七劍盪群魔 1960 春秋 續《紫電青霜》 05 一劍光寒十四州 1960 春秋 06 奪魂旗 1961 春秋 07 半劍一鈴 1961 春秋 08 殺伐世家 1961 春秋 09 折劍為盟 1961 春秋 10 豆蔻干戈 1961 春秋 11 鐵劍朱痕 1961 春秋 12 霹靂薔薇 1962 春秋 13 江湖夜雨十年燈 1963 春秋 本書曾由古龍、倪匡接寫,經由司馬紫煙代筆完成(有續集) 14 浩歌行 1963 春秋 15 玉女黃衫 1963 春秋 16 碧落紅塵 1963 春秋 17 劫火紅蓮 1963 春秋 又稱「玉杖昆侖」 18 碧玉青萍 1963 真善美 19 劍海情天 1964 春秋 20 武林八修 1964 春秋 21 墨羽青驄 1964 春秋 22 彈劍江湖 1964 真善美 23. 女雙雄 1964 春秋 24 血掌龍幡 1965 大美 獨孤紅代筆 25 北令南幡 1965 四維 26 書劍春秋 1965 真善美 27 金手書生 1965 大美 28 霸王裙 1966 四維 29 四海群龍傳 1966 春秋 30 鐵板銅琶 1966 春秋 31 咆哮紅顏 1967 真善美 32 大情俠 1967 真善美 33 八菩薩 1967 大美 34 梅花血 1967 春秋 35 武林三鳳 1968 春秋 36 孽海慈航 1968 真善美 37 霸海爭雄 1968 春秋 38 血連環 1968 真善美 39 劍戟公侯 1969 春秋 40. 洛陽俠少洛陽橋 1969 春秋 41 劍道天心 1969 春秋 42 五鳳朝陽 1969 春秋 43 十二神龍十二釵 1971 春秋 44 美人如玉劍如虹 1971 春秋 45 五霸圖 1976 南琪 46 紅劍紅樓 1977 大美 47 朱唇令 1978 春秋 48. 江湖路 1979 萬盛 49 陰陽谷 1979 南琪 50 武林七殺 1979 南琪 51 鬼斧神工 1980 春秋 52 石頭大俠 1980 金蘭 53 九劍群花 1981 金蘭 54 孤星冷月寒霜 1981 金蘭 55 五霸七雄 1981 金蘭 56 酆都玉女 1982 金蘭 57 九劫燕支 1983 金蘭 58 萬里江湖 1984 金蘭 59 大寶傳奇 1986 金蘭 續寫金庸《鹿鼎記》 60 傲笑江湖 1988 金蘭 續寫金庸《笑傲江湖》 寫作特點
自50年代勃興的台灣武俠小說,其名家既能融合「北派五大家」之優長,又能各出機杼,轉形易胎而作。諸葛青雲為其中佼佼者,作為還珠樓主的私淑弟子,他才華橫溢、想像奇詭。其作品文字筆法、寫景狀物、人物塑造、奇禽怪獸與玄功秘藝等等頗得還珠神韻,又能創新發展,因而更能引人入勝。其珠圓玉潤之優美行文,如詩如畫之境物描摹,台灣無人能出其左;說到奇幻,諸葛青雲雖不寫飛劍俠客、神魔鬥法,卻另有奇妙,更具魔幻、奇異的色彩。在《紫電青霜》中,白鸚鵡不僅能作人言,且清音婉轉,頗具辯才,更能與人談詩;而以流傳千古的《滿江紅》、《正氣歌》之慷慨悲歌破邪魔的「六賊妙音」真可謂奇思妙想、別出心裁;文中「祭劍」、「三蛇生死宴」之詭怪生猛無不出人意料,使人大開眼界。不凡構思與匠心獨運處,非大家不能為也。
善寫情事
諸葛青雲善寫情事,其「風流多情」直接承繼於北派「言情」高手朱貞木。然而「情」到了諸葛青雲手中,更顯恣肆浪幔,更顯風流多元。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其前期作品如《半劍一鈴》、《折劍為盟》、《鐵劍朱痕》、《彈劍江湖》等書,均以「劍」為名;而後的作品如《豆蔻干戈》、《玉女黃衫》、《劫火紅蓮》、《五鳳朝陽》、《紅劍紅樓》、《咆哮紅顏》等,則皆有紅粉妝點。利劍配佳人,剛健襯裊娜,搖曳多姿的人物故事,總離不開一個「情」字。或天使之愛如出水芙蓉纖塵不染,或情人之戀如火如荼靈肉合一,皆風流蘊藉,令人心儀;而溫馨漫緲的少女情懷,醇香迷人的烈婦心態,以及欲壑難填的淫娃盪婦之柔肌媚骨、冶艷狎姿,更是刻畫入微、纖毫畢呈。諸葛青雲寫有情人以「情」入手,寫無情者之陰狠毒辣、猙獰恐怖也是因「情」而生。所謂荼毒生靈者也是「由情生孽」。頗得先輩佛學心法之妙。蓋佛家所謂七情即指:喜、怒、憂、懼、愛、憎、欲。端的好一個「情」字了得。
國學功底
同時,諸葛青雲國學功底深厚,對傳統文學頗具造詣;因此,能充分發揮其「文采風流」的專長,小說寫得瀟灑俊逸、文采斐然。像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之類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諸葛青雲總是信手拈來,揮灑自如。正惟其善寫文采風流的江湖兒女私情,又滿篇的詩詞歌賦,才有台灣「才子佳人第—人」之譽。此與香港名家梁羽生同好,堪稱台港「雙璧」!諸葛青雲前後共寫下60餘部作品,時至今日,這些波瀾壯闊、氣韻生動的作品,仍是台灣及海外華文世界爭相傳閱的讀物,果真應驗了作家以不老神仙與冷雲仙子的自況,可謂青雲不老,常讀常新。

『柒』 蔡狀元造洛陽橋,是什麼故事

蔡狀元造洛陽橋,

福建泉州惠安縣西南三十里,與晉江縣交界處,有一條洛陽江。據說當年唐宣宗未即位之前,微服出遊泉州,感慨此地山川秀麗,有似洛陽美景,隨口說了句:「真乃洛陽江景也」。後來即皇帝位,就稱此江為洛陽江。

卻說洛陽江附近有個蔡員外,娶妻王氏,單生一女,一日來到江邊玩,見江上漂來一顆明珠,撈起含在嘴裡,不想吞入肚內,於是懷懷孕在身,蔡員外氣得把蔡小姐趕出門,蔡小姐邊走邊哭,來到洛陽江邊渡口,趁航船要到對岸外婆家。船到江心,風浪大作,原來是蝦妖蟹魔,趁機興風作浪,大有翻船之勢。南海觀世音菩薩站在雲頭傳令道:「你們不得無禮,腹中有蔡氏貴人。」蔡小姐也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內想:難道是我,當下,跪倒船頭,對天發誓:「神明在上,小女子蔡氏,如我能生男孩,得中狀元,一定要把洛陽江的橋造起來。」話音剛落,江面立即風平浪靜,平安無事。

蔡小姐生了個男孩,因無丈夫,就以自己的姓氏為姓,姓蔡,取名襄,字君漠。這蔡襄聰明過人,經過鄉試得中解元,第二年赴京會試,得中頭名會元,再經殿試,皇帝親點為狀元,正所謂三元及第。(原來古代考試制度是:1.鄉試: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秀才參加,考中的稱舉人,(可稱老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是亞元. 2.會試:鄉試後次年春在京城禮部舉行,舉人參加,頭名稱會元. 3.殿試:會試合格後,即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或欽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試,河格的統稱進士,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 三元及第」:指鄉試第一名解元,會試第一名會元,殿試第一名狀元。)

蔡襄少年得志,三元及第。官發泉州太守。蔡員外快活呀,外孫得中狀元,光宗耀祖啊,只有其母蔡氏卻是悶悶不樂,蔡狀元道:「母親,孩兒有幸得中狀元,全府上下喜氣洋洋,母親為何如此?」蔡氏道:「不瞞你說,為娘有心事悶在胸內,現在就對你說了。」於是把過渡洛陽江如何遇風浪,對天許下要造洛陽橋的誓願說了一遍,有道:「喜得是我兒狀元及第,但是,洛陽江又寬又深,水流又急,怎麼個造法,困難重重啊。」蔡狀元道:」母親不必擔憂,洛陽橋定會造成。」

蔡狀元蔡狀元張貼榜文,說明造橋事宜,鄉親們快樂啊,紛紛相幫,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但是,江水這么高,這橋墩怎麼放得下去呢?。除非海龍王不漲潮,如果有人給海龍王送個信去才好啊,於是又出文一道:誰有入海之術呢?正在猶豫不決,蔡狀元要造橋得事,感動了上八洞神仙呂純陽祖師,他托夢給一個叫夏德海(也稱羅德海,音同下得海,落得海),的人,(叫他替蔡狀元送信給海龍王。(夏德海送書的事,另見我得溫都論壇博文《落得海》)呂純陽祖師對他說:「送書回來,富貴榮華在等著你那」。夏得海持呂洞賓所贈法書,人海歸來,帶回龍王的回書,蔡襄展開一看,見龍王僅批了「肚醋」二字,蔡襄百思不得其解。呂純陽祖師又化作跛腳人前來給他解題,原來即「十一月廿一日酉時」之意。蔡襄大喜,侯等橋墩水面,蝦妖蟹魔,興風作浪,把橋墩沖走。

蔡狀元人財兩空,正在無計可施之時,早已驚動南海觀世音菩薩,化作美女子,帶著善才與龍女,踩著彩龍船,來到洛陽江,善才打起鼓,龍女敲起鑼。唱著:「誰能擲著銀半分,不論貧富就配親,誰能擲著銀上身,不管老少嫁上門」。登時,轟動沿江百姓,人山人海,向美女擲去,觀音菩薩怎麼會讓凡人擲著?這時正好呂純陽祖師經過,他看不慣觀世音得做法,想:你人稱佛母,怎麼六根不凈,「酒色財氣」俱全,「酒」,凡人高台用酒敬之,今化美女騙財迷人,我不免作弄一下。於是化作道人,對一賣草鞋得老頭,說:「你何不一試。」老頭道:「我沒錢,就是有也不會擲她的。」「難道分文沒有?」「一共只有三分銀子」「有三分就夠了。」呂純陽接來三分銀子,用手一擦,擦成銀粉,教老頭擲那美女呂純陽一拂,銀粉粘在衣裙,觀世音怎麼搞也搞不掉,只得連彩龍船沉到江了去了。蔡狀元有了銀子,可是橋墩三次被浪潮沖走,苦思冥想,不得其法,呂純陽來了,他用甌柑籽,灑向江面,變成堅實的橋墩,不久大橋合龍。

『捌』 洛陽橋的傳奇故事有那些 急需。

福建泉州惠安縣西南三十里,有一條洛陽江,據說當年唐玄宗游此,感慨此地山川勝概,有類洛陽,故得名。江上有橋,即著名的洛陽橋。關於此橋的來歷,說法不一,然而當地人都認為是宋朝狀元蔡襄所建。據民間傳說,在宋之前數百年,當地有一屠戶,操刀半生,一日忽有所覺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並將所余豬腸豬肚,全部傾入江中。久而久之,腸化為蛇,肚化為龜,吸收日月精華,練成興風作浪的本事,在其所居洛陽江中,覆舟害人,成為當地一患。
一日,有一巨船過此,龜、蛇又掀起風浪,巨船眼看就要傾覆,船中旅客嚇成一團,突聞空中傳來人語:「船上有蔡姓貴人,不可作怪。」話聲剛落,江上立刻風平浪靜。事後船主一一詢問,船上果然有一蔡姓夫人,正有孕在身。蔡夫人感謝神靈,拜天許願:兒如長大,必建橋江上,以利行旅。夫人以後果真產下一男,即日後赫赫有名的蔡狀元蔡襄。這蔡襄從小聰穎過人,十歲時,母親將當年江上驚險一幕告訴與他,蔡襄默志不忘,發誓如有貴顯之日,必在洛陽江上建橋一座,以償母親心願。

以後,蔡襄果然一路發達,弱冠年紀即高中狀元,以文章第一而魁天下。蔡襄的發跡並非僅仰先世遺澤,其自身積德也是成功原因之一。和他一起參加考試的幾人,皆因前行有虧而斷絕了自身仕途。如程煥文,年青時和一寡婦私下有染,中舉後卻入贅他姓。寡婦鬱郁而死,他自己也吐血而亡。萬鵬飛本鍾情於表妹魏雲娟,以後卻鬼使神差娶了別人,魏因畏人言而歿。萬氏參加考試時,「魏雲娟」三字居然力透紙背,顯魂於試卷之上。汪炳章曾和其婢桂花有過苟且之事,桂花有孕而炳章不認,桂花於是憔悴而死。汪應考時神思恍惚,見有女子手持桂花一枝,頓觸前情,舉硯便擊,結果墨跡沾污了整張試卷。他們都是先前造孽,故有後來報應之事發生。而蔡襄卻正好相反。有一次,他在涼亭中避雨,恰遇一少女匆匆跑來躲雨,蔡襄連忙縮足而避,絲毫不生非分之念。然而正是這一避,卻為他帶來了日後之榮。原來蔡襄避雨邂逅之女,正是王庸王相國的掌上明珠王詠絮,蔡襄在涼亭中的君子之風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詠絮閨中時常思念。蔡襄及第後拜謁王相國,相國夫人攜女立屏後靜觀新貴,詠絮驚喜地發現當今狀元正是涼亭中少年。王夫人一聽當即起意招其入贅,而蔡襄也有意借相國之力早完夙願,因此欣然同意,兩家於是結成親家。

蔡襄與詠絮完婚之後,王相國因不願嬌女離開自己,便不肯放蔡襄出任做官。幸詠絮機敏而識大體,設計賄賂內監,以蜜在御花園的蕉葉上寫了八個字,群蟻於是緣密而集。蔡襄陪同宋仁宗在園中散步,仁宗見蟻跡成文,大為詫異,再一細看,蟻跡組成了八個字:蔡襄蔡襄,為官故鄉。仁宗不覺念出聲來。蔡襄當即伏地謝恩,得以出任泉州知府。蔡襄到任後,即謀在洛陽江上造橋,然當地士紳皆以費用太大為由而不願承建。詠絮見丈夫悶悶不樂,便焚香禱告,祈神靈相助。

觀世音菩薩感而化為美女,立石磯之上,申言如有人能飛錢著身便嫁此人。路人為其美色所惑,紛爭擲錢,很快,磯下便堆滿了錢幣。

菩薩將錢送給蔡襄便現真身升空而去。錢雖有了,但卻無人敢在洛陽河上造橋。太白金星化為一老人,謁見蔡襄,要他張榜,招募敢入龍宮請龍王止水不波的能人。蔡襄依言張榜,有一個叫夏得海的醉後揭榜,醒來一看,悔恨不及,但想死於抗命不如死於水,便眼一閉跳入江中。誰知還真讓他見到了龍王,並請得龍王在咨文上批了字。夏得海從江底歸來,將咨文還給蔡襄交差。蔡襄展開一看,見龍王僅批了「肚醋」二字,蔡襄百思不得其解。次日,有三個跛腳人前來給他解題,原來即「十一月廿一日酉時」之意。蔡襄大喜,厚賞三人,並請他們督工造橋。三人一口應承,卻天天只是飲酒下棋。

蔡襄屢屢催促,三人總是不 理。到了廿一日這天,蔡襄忍無可忍,怒聲責問。只見三人將棋子扔向天空,自己跳入江中,天邊傳來話語:「洛陽橋已成!」蔡襄凝神朝江中望去,但見棋子紛紛化為橋柱,洛陽江上已凌空造起了一座大橋!

『玖』 洛陽橋的結構和形態是森么

洛陽橋一
指洛陽市天津橋 。 唐 李益 《上洛橋》詩:「何堪好風景,獨上 洛陽橋 。」 宋 岑象求 《吉凶影響錄》:「 韋丹 未第時, 洛陽橋 見漁者得一黿甚大, 丹 異之,買投於河。」 明 張昱 《感事》詩:「 洛陽橋 上聞鵑處,誰識當時獨倚闌。」

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洛陽橋,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梁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皇祐五年(公允1053年)至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前後歷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 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寰宇。洛 陽 橋 圖 片
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颶風、橋壞。邵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公允1426-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梁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萬曆三十二年(公元 1597年),地大震,橋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禮修復;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工之琦修復;民國二十年(公元1932年)蔡廷鍇軍長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米。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現橋長742.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隻石獅、l座石亭、7座石塔。
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即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梁科學的一大貢獻。由於當時洛陽江潮狂水急,「水闊五里」、「深不可址」,橋基層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一筏形基礎,就是沿著橋的中軸線拋置人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然後在上面建造船形墩。同時採用「激浪漲舟,浮運架梁」的妙法,把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他們又在橋下養殖大量牡蠣,把橋基石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這就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笫一個把生物學運用於橋梁工程的創舉。洛陽橋的建成,不僅使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對泉州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電影名:洛陽橋
導 演:劉斌
編 劇:杜弘、李藝
主 演:曾廣蘭、韓培玲、馬蘭、王雪景、姜玉予
上 映:1982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彩色
類 型:戲曲片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沓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跡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著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
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位於泉州城東13公里,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與北京的盧溝橋,河北的趙州橋,廣東的廣濟橋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橋。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講到這里也許您會提出疑問,洛陽橋應該在河南洛陽,此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盪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現在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里的山川地勢很象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
當時洛陽江「水闊五里,波濤滾滾」。人們往返只能靠渡船過渡,每逢大風海潮,常常連人帶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為了祈求萬無一失地平安過渡,就把這個渡口稱為「萬安渡」,橋也因此稱之為「萬安橋」。據《泉州府志》記載,舊萬安渡是北宋慶歷初郡人李寵甃石作浮橋,後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橋。洛陽橋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個月的時間,耗資一萬四千多兩銀錢才建成。洛陽橋原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橋的南北兩側種植松樹七百棵。我們身後的這棵松樹就是當年遺留下來的,已經有900多年的歷史。
當年主持修建洛陽橋者為泉州郡守蔡襄。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聰明博學,十八歲高中狀元,遂本朝為官,但他從小受其母教誨,為官後要為郡人修橋,為民解難。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請回本府為官,為泉郡守。他回到泉州後為洛陽江水深浪大,難造橋基而日夜發愁。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派人向海龍王求助。蔡襄一覺醒來十分驚奇,便給海神寫一封求助公文,問手下衙吏:「誰人下得海。」一個衙吏隨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來此人姓夏得海,誤以為老爺叫他,隨口應答。於是派他前往海神處投遞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無回,便告別了妻子,買了一壺酒喝得大醉卧在海灘上,想讓潮水捲走了事,哪知一覺醒來,黃色的公文袋變成了紅色公文袋,於是連忙回來交給蔡襄,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一個「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終於領悟了海龍王的啟示,當月廿一日酉時動工,果然此時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漲潮,橋基終於順利砌成。但是由於當時資金有限,橋的高度不夠,每逢洪水,橋面經常被淹沒。所以後來又傳說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為此橋出資增高三尺。李五為泉州大富商,由於他生活的奢侈和揮霍,被小人誣告,無故被抓往京城問罪。當他的囚車過洛陽橋時,水已淹沒路面,他很艱難地過了橋,因此他對天發誓,要是他能平安無事回鄉,一定出資將洛陽橋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後他順利回家,因此就出資將橋增高了三尺。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洛陽橋已經是經過修葺的,最後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帶領十九路軍路過泉州時修建的。
下面介紹一下有關洛陽橋的建築特點。早在北宋,我們的先民就以驚人的毅力和無窮的智慧,創造了一種直到現代才被人們所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型基礎。所謂的筏型基礎就是沿著橋梁中軸線的水下底部拋置大量的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埕作橋基,然後在上面建橋墩,這種建造方式對中國乃至世界造橋科學都是一個偉大的貢獻。為了鞏固橋基,在橋下養殖了大量的牡蠣,巧妙地利用牡額外殼附著力強,繁生速度快的特點,把橋基和橋墩牢固地膠結成一個整體,這是世界造橋史上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梁工程的先例。當時沒有現代的起重設備,就採用「浮運架梁法」,利用海朝漲落的高低位置,架設橋面大石板,顯示了我們先民建橋的非凡才智。船形橋墩也頗具特色,它有利於分水。洛陽橋成功地建成了我國第一座海港大石橋,是我國古代橋梁建築史上的偉大創舉,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教授稱贊說:「洛陽橋是福建橋梁的狀元」。
蔡襄祠:它始建於宋代,歷代均有修葺,現存建築為清代修建,祠堂大廳中間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萬安橋記」碑刻,此碑世稱為「三絕」碑。文章精練,用一百五十三個字記載造橋的時間、年代、橋的長寬、花費的銀兩,參與的人物等,書法遒美,刻工精緻。此碑為洛陽橋增輝不少。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書。蔡襄字君漠,仙遊人,曾兩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國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他的一生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作品,除了著名的《萬安橋記》外,還有藏於河南安陽魏公祠的《晝錦堂記》;福州鼓山的《忘舊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還有大量的紙本書法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對前人優秀書法精華的吸收。有古書《評書》認為「追配前人者,獨蔡君漠書。」天資既高,積學深至,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由於他大量接受前人的優點,融會貫通,因此蔡襄的書法充滿了藝術魁力。
蔡襄的書法作品表現了一種當時文人的氣息,他效法過王羲之,顏真卿等,取法爭上,超然脫俗,神清氣淡,達到古雅優美的境界。這種境界往往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在欣賞的同時得到提升。蔡襄的書法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作,不是重復,因此形成一種新的書法格局。學古人而泥古,繼承前人而創造,使蔡書有了新的美學價值,因此他的書法作品永留書法史冊。

『拾』 洛陽橋的介紹

洛陽橋,由劉斌在1982年導演的電影,主 演:曾廣蘭、韓培玲、馬蘭、王雪景、姜玉予,上 映: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