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革命紅小鬼到底是誰,他叫什麼名字
所謂紅小鬼是指很小就參加紅軍革命的人,中共的武裝最早叫紅軍,紅軍當中的小戰士也就是所謂的紅小鬼,比如電影<閃閃紅星>裡面的潘東子,但事實上這個說法後來大大擴展了,現在活著的參加過解放戰爭的就已經算是老革命了,真正意義上的紅小鬼已經沒有活在人世上的了,紅小鬼是對一批人的泛稱,而不是具體指某個人.
㈡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中表現了紅小鬼怎樣的精神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中表現了紅小鬼有志氣,有毅力,不怕困難,勇於前進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課文原文:
《沿著紅軍走過的路》
王願堅
1935年春天,紅司方面軍連續打了幾個勝仗。蒼溪縣兒童團的紅小鬼們,高興得不得了,到處宣傳前方勝利的喜訊。
兒童團員們到鄉下宣傳了半個多月,等他們回來時,紅軍大部隊已經開走了。大家急得直跺腳,十幾張嘴你一言,我一語,但都拿不定主意。後來,還是年紀稍大的何連英想出了一個辦法:「咱們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追趕大部隊。」大家都贊成這個主意。
4月的川北,春意盎然。路邊地里,油菜花散發著芳香,豌豆苗已長得很高,若在平日,他們一定會去捕捉那花叢中飛來飛去的蝴蝶,摘那甜滋滋的豌豆苗吃,可今日,一個個心急如焚,只顧趕路。
天漸漸黑下來,紅小鬼們又餓又累,實在走不動了。這時,不知誰嚷了一聲:「前面有住家!」走近一看,原來是座大廟。睡在廟里總比蹲原野里好,於是他們壯著膽子往裡走。
神廟,白天就很嚇人,天黑了愈發顯得陰森可怕。黑影里,聳立著一尊尊齜牙咧嘴的神像。四大天王、四大金剛、十八羅漢,個個凶神惡煞。兒童團員們一個緊挨一個,靠著牆根,整整坐了一夜。第二天天沒亮,兒童團員們一個個都餓醒了。這兒是荒山孤廟,到哪兒去找吃的呢?羅坤發現神龕上供著5個幹得裂了口子的饅頭。同伴們聽說找到了吃的,一下子圍了上來。大家一邊嚼著干饅頭,一邊說著俏皮話。有人說:「我們吃了供品,菩薩怪罪下來怎麼辦呀?」說完,調皮地吐了一下舌頭。不知是誰馬上接過話茬:「不會的。
菩薩看我們心誠,坐了一夜,這是給我們的獎賞呢!」話音剛落,大夥兒發出一陣清脆的笑聲,古廟也充滿了生氣。
就這樣,他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機警地躲過了野獸的襲擊,頑強地戰勝了病痛的折磨,歷時3個月,行程1000多千米,終於趕上了紅軍大部隊。紅軍戰士見到孩子們,都很高興。婦女部長何連芝就像慈母見到了失散的兒女,把他們一個個摟在懷里,說:「你們從小就這么有志氣,有毅力,不愧是革命的好後代,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
課文主要內容簡介:
1935年春天,在鄉下,蒼溪縣兒童團的團員們,因為紅軍連續打了幾個勝仗,他們去鄉下宣傳紅軍勝利的消息,回來時紅軍已經走了,所以他們要沿著紅軍走過的路,歷時三個月,行程一千多公里,克服種種困難,終於趕上了紅軍大部隊,紅軍戰士都很高興,還受到了婦女部長何連芝的稱贊。
課文記敘了1935年紅軍長征期間,四川省蒼溪海外縣兒童團員們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機警地躲過野獸的襲擊,頑強地戰勝了病痛的折磨,歷時3個月,行程1000多千米,克服了種種因難,終於趕上了紅軍大部隊的事跡,表現了後代從小有志氣、有毅力、不怕困難的革命精神。
課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段(1、2段),寫兒童團員們因下鄉宣傳,回來時紅軍大部隊已經開走,他們就沿著紅軍走過的路,趕大部隊去。
第二段(3~6段),寫兒童團員們為了趕大部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頑強、樂觀地戰勝種種困難。
第三段(7段),寫兒童團員們趕上了紅軍大部隊,婦女部長贊揚他們是革命的好後代,是黨教育出來的英雄少年。
作者簡介:
王願堅(1929年-1991年1月25日),男,中國電影編劇、作家。山東諸城市相州鎮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據地參加革命工作,1945年參加八路軍。解放戰爭時,在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的報社任編輯和記者。1952年調到新的單位,《解放軍文藝》的製作。1956年至1966年,參加回憶錄《星火燎原》的編輯工作。 1978年任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美術系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四、五屆理事;中國作協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藝術系(作家班)主任。王願堅也是部隊的指導員。主要作品有《黨費》、《糧食的故事》、《普通勞動者》、《足跡》、《路標》、《媽媽》等;1974年與陸柱國創作了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閃閃的紅星》。
㈢ 電影紅小鬼的主要內容 急急
該片的故事發生在江西贛南史稱贛粵邊地區,講述的是紅軍後代片中主角「紅小鬼」曾百姓,在老百姓的乳汁中養育長大,在解放戰爭的戰火洗禮中,在尋找父輩足跡的情感歷程中,迅速成長起來的故事。該片運用獨特的人物關系和親情渲染,淳樸厚實的客家鄉土氣息,饒有趣味的少兒戰斗情趣,成功地塑造了幾位極具鮮明個性的紅色少兒形象。尤其是主角曾百姓,更為紅色少兒形象畫廊增添了新角色。該片形象生動地宣揚蘇區精神和紅色青少年的英勇戰斗精神,對於目前黨和國家「優化青少年成長環境,創新青少年教育方式」的宣傳教育工作,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將是又一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象教材。
㈣ 觀《紅小鬼》電影有感的作文
到了劇場,剛坐下沒多久,就開始了大屏幕上有三個紅色的大字《紅小鬼》。
該片講述的是紅軍後代「紅小鬼」曾百姓,在戰火的洗禮中,尋找父輩足跡,並迅速成長起來的故事。
曾百姓,一個有點不像人名的名字,它屬於解放戰爭時期贛粵邊地區一個調皮搗蛋、沒有爸爸的「野小鬼」。經過十幾家人轉養,這個孩子在百姓的乳汁中養育長大,因而起名「百姓」。他在夥伴的陪同下踏上尋找父親的征途,加入游擊隊,成為「小鬼班」的一員。他犯過錯,流過淚,受過傷,最終在革命戰火的洗禮中,在尋找父親的歷程中完成了「野小鬼」到「紅小鬼」的蛻變。
子尋父、父尋子,巧妙的人物關系,濃濃的父子親情,整個影片故事曲折而溫馨,整體基調輕松愉快,充滿了脈脈溫情和天真童趣。動畫與真實場景相結合,讓影片更有趣;客家鄉土氣息淳樸清新,讓人物形象更鮮明;少兒戰斗情景饒有趣味,讓故事發展更生動。
看了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什麼是親情,什麼是勇敢,什麼是忠誠......這些看起來普通的東西,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如果沒有了親情,那麼,有多少人沒有父母?沒有家。去過沒有勇敢,那麼戰場上的英雄是不是一個都不存在了?如果沒有忠誠,那麼,世界將失去和平。
我要向曾百姓一樣忠誠、勇敢、正義.
㈤ 紅孩子主要故事情節
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離開江西革命根據地,北上抗日。李家坳的赤衛隊也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及其小夥伴虎崽、細妹、水生、金根、冬伢子等,晚上悄悄離家去找紅軍,被蘇保的外公李公公找回。
不久,靖衛團團長黃靜波帶著白軍焚燒了李家坳,殺害了全村的老百姓。為了討還血債, 替親人報仇,孩子們組成了一支少年游擊隊。他們勇敢、機智地奪槍支、 貼標語,消滅了不少敵人。
在一次戰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們在李公公的領導下,混入靖衛團,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並打死了團長黃靜波。
(5)老電影八個紅小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在新中國拍攝反映戰爭年代的兒童片中,電影《紅孩子》以其明朗、生動、朴實、自然的風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蘇保、細妹也成為那個時代英雄少年的經典形象。
1957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導演蘇里找到了好友、著名劇作家、作曲家喬羽,他說:「我想為孩子們拍一部戲,你能為我寫一個本子么?」喬羽爽快地答道:「好啊,你想拍什麼內容的片子呢?」「最好是反映戰爭年代紅小鬼的故事。」
經過攝制組的努力,1958年,電影《紅孩子》終於與廣大觀眾見面了。影片上映後受到各方面的好評。影片的主題歌《共產兒童團歌》也隨之廣為傳唱,歷久不衰。
參考資料:網路-紅孩子
㈥ 紅小鬼觀後感300字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紅小鬼》。《紅小鬼》生動有趣,以孩子們為主角,就顯得更有童趣了。
主角梁百姓活潑可愛,老是想著一些奇怪的主意,不過最後在司令員,也就是他的爸爸的帶領下,勇敢地向敵人殺去,最後救出了最後一個領養他的戰士-----梁寒松。不過最後,梁戰士犧牲了。
在電影的開頭,以百姓、田螺妹與其他小夥伴一起抓鳥的場景為最前片段,百姓成功地抓到了小鳥,其他小夥伴為他歡呼。看到這里時,我知道百姓身邊有許多信賴他的好朋友、好夥伴。當百姓被人打時,他的養母一顧一切地沖到百姓身邊,摟住他。看到這個場景,我的眼睛模糊了,是啊,母愛是無私的、偉大的。梁百姓有一個愛他的母親----雖然百姓不是她親生的。最令我感動的那一段是梁寒松被救出那一段,百姓眼裡含著淚珠,深情地叫著梁寒松「爸爸」,梁寒松緊緊地握住百姓的手對司令員說:「司令員,我把百姓交給你了。」說完就離開了人世,看到這一段時,我的眼淚差點掉下來了。百姓,你真可憐。最後,百姓回到司令員身邊,和司令員的兒子撿崽一起練武,最後練成一身好武功,從「野小鬼」變成了「紅小鬼」,長大後,也成了一名紅軍。
看到最後,我心裡暗暗為百姓高興。當然我們也是等待出發的「紅小鬼」,以後要為社會做貢獻
㈦ 紅小鬼是什麼
《紅小鬼》是由楊競澤執導,李夢男、胡明等主演的一部兒童類型的電影。該片於2011年在中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在紅軍長征隊伍中,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盡管都還是些娃娃,卻跟隨部隊爬雪山,過草地,在跋涉中漸漸成長,在戰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尋常的童年譜寫出一曲麴生命的壯歌的故事。
㈧ 紅小鬼的長征故事
1935年春天,開始長征後的紅四方面軍連續打了幾場勝仗。部隊的士氣得到了極大鼓舞,後方兒童團的紅小鬼們更是歡天喜地地成天打著小紅旗,敲鑼打鼓,到處宣傳前方的勝利。
那一天,兒童團12名小團員唱著歌兒、跳著舞興高采烈地從鄉間搞宣傳回來。可是,由於情況緊急,大部隊還沒來得及等回她們,便已撤離走了。
這時,「哇」地一聲,才滿10歲的曲飛蹲在地上就哭開了。哭聲一響,大家頓時沒了主意,有的急得直跺腳,有的乾脆也加入了哭的行列。
想想也是,她們當中小的10歲,最大的也不過13歲,誰曾考慮過前途的事?誰又曾面臨過這等大事?
一個孩子怯生生地說:「要不,我們各回各的家算了?」話音剛落,就有人反對:「想散夥!就是革命不堅定!」接著又有人說:「要回家你自己回,我們說什麼也不回去了!」
不回家也行呀,可是也得有個不回家的法子呀。十幾張小嘴,你一言,我一語,七嘴八舌地出著主意。最後,年紀稍大的何連英說:「咱們沿著紅軍走的路,趕大部隊去!」
她的主意,就好像把大家從一鍋粥里撈了出來,糊塗沒了,前途明亮了。於是大家異口同聲、響亮地應著:「好!」
說好就好。這群有著一點戰斗經驗、有著革命理想的女孩子像模像樣地成立了「特別行動小組」。
推選有主見的何連英為組長,並制定行動計劃:將人員分散成幾撥,化裝成逃荒的叫花子,白天假裝互不認識,各走各的路,晚上再碰頭。打聽清楚部隊的方向後,她們踏上了追趕紅軍隊伍的征途。
暮春的川北,大地綴著嫩嫩的黃色、油油的綠色,蝴蝶紛飛在其間,誘惑著人們流連不返。可是歸隊心切的她們卻無心駐足、嬉鬧。個個攢足了勁往前趕路。
這路趕起來可不是那麼容易。
首先,需要堅定的意志力。敵人的封鎖和盤查還算是小問題,因為她們都是孩子,比較容易逃過敵人的懷疑。
而一路餐風露宿,才是真正的考驗。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渴了喝泉水,餓了討口東西,晚上從沒好好睡過一個覺。
有一次,她們埋頭趕路,當不知不覺天黑下來,實在走不動的時候,才發現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在這荒郊野外,她們害怕起來。這時,不知是誰嚷了一聲:「前面有住家!」
大夥一抬頭,前面隱隱約約似有一幢大房子。可走近才發現,原來是一座破廟。廟里的塑像黑影瞳瞳,由於年久失修而愈發顯得陰森恐怖。膽小的停下腳步,不敢前去了。
膽子稍大一點的說:「店裡總比這野地里強。」就這樣,她們一個拉一個,靠著牆根,一夜沒踏實合眼,直到天亮。
除了意志力,還需要足夠強的忍受力。最先要忍受的是飢餓。她們一路走,一路找吃的。可是離蘇區越來越遠,困難越來越大。沿途的農民,由於地主的盤剝剋扣,非常貧窮。
大多數人家食不裹腹,實在沒有什麼吃的接濟她們。在廟里住的那一夜,在天亮時,她們吃掉了神廟里的貢品一一五個早已乾裂的饅頭。
這讓她們美美地「飽餐」了一頓。可吃過了這餐過後,她們再也找不到吃的,餓著肚子趕了一整天的路。
晚上會合後,組長伺連英把大家召集起來,說:「現在我們在農民家裡找不到吃的,就去『吃大戶』。」所謂「吃大戶」,就是去那些有錢的大戶人家,表示願意給人家幹活,只管飯,不拿工錢,或者過繼當兒當女。
這在當時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是,對她們來說「吃大戶」的目的在於:吃飽喝足之後,繼續趕隊伍。
這就需要她們要非常機智與聰明地處理好走與留的時間。她們常常是定好暗號,由一個人串連,其餘人再帶上些干糧,瞅個機會悄悄溜走。
一天黃昏,她們一行終於到了草地邊緣。大家又累又餓,實在走不動了,不約而同地坐在了地上。濕乎乎的草地泛著潮氣和寒氣。
正當她們感到襲上心頭的疲倦時,突然,遠處燃起了篝火,一點、一點……大家頓時來了精神,不約而同地跳起來,並立刻派了兩個人前去打探。
「找到了!找到了!是紅軍,是咱們的部隊!」當兩人帶回這個消息時,大家都激動的流淚不止。而看到趕上了隊伍的這些紅小鬼,大哥哥、大姐姐們更是不可思議地瞪大眼睛,將她們緊緊摟在了懷里。
就這樣,這12個紅小鬼,經劍閣、過江油、穿中壩、下北川、到茂縣,一路艱辛,躲過針狼、野牛的襲擊,擺脫人販子的拐騙,戰勝了疾病、飢餓等種種困難,歷時3個多月,行程1000多里,終於追上了紅軍隊伍。
(8)老電影八個紅小鬼擴展閱讀:
長征中的「紅小鬼」:
在紅軍長征隊伍中,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盡管都還是些娃娃,卻跟隨部隊爬雪山,過草地,在跋涉中漸漸成長,在戰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尋常的童年譜寫出一曲麴生命的壯歌。
1、向軒
9歲參加長征的向軒,1926年出生於湖南省桑植縣。1933年4月參加紅軍。1935年11月隨紅二、紅六軍團開始長征。長征中任通信連戰士、通信班副班長。
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成都市西城區人武部副部長(正師職)等職,被總政治部確定為中國年齡最小的紅軍。
2、彭勝昔
14歲參加長征的彭勝昔,1920年出生於江西省永新縣。1933年參加紅軍。因為會讀書識字,很快就成為紅八軍的組織幹事。1934年,調任紅六軍團特務連文書。
1934年8月隨部隊離開中央蘇區開始西征。長征中任團政治處青年幹事。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
3、李耀宇
14歲參加長征的李耀宇,1921年出生於四川省巴中縣。1933年參加紅軍,任川陝蘇區政治保衛局檢察員。1935年隨紅四方面軍長征。
1936年到達陝北,先後擔任過黃祖炎、劉錫五、張蘇、王德等人的勤務員。新中國成立後,曾任中共湖南省委行政科長等職。1982年離休。
4、王新蘭
王新蘭,女,1924年出生於四川省宣漢縣。1933年紅四方面軍進入四川後,在15歲的姐姐、紅軍女戰士王新國的鼓勵下,9歲的王新蘭參加了紅軍,被安排在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宣傳隊當宣傳員。
長征中,隨部隊三次翻雪山、過草地。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校軍銜。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長征中的紅小鬼
㈨ 小鬼隊電影觀後感400字
今天,學校組織看電影。
到了劇場,剛坐下沒多久,就開始了,隨著一聲聲尖叫,大屏幕上有三個紅色的大字《紅小鬼》。
在當代絕大多數當代青年並不了解紅軍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創造了長征這一歷史奇跡的軍隊,從年齡上看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當年紅軍作戰部隊的官兵平均年齡在18歲左右。紅軍中平均年齡最小的部隊應該是紅二十五軍,其戰斗員的平均年齡應該不到18歲。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盡管都還是些娃娃,卻跟隨部隊爬雪山,過草地,在跋涉中漸漸成長,在戰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尋常的童年譜寫出一曲麴生命的壯歌。
該片講述的是紅軍後代「紅小鬼」曾百姓,在戰火的洗禮中,尋找父輩足跡,並迅速成長起來的故事。
曾百姓,一個有點不像人名的名字,它屬於解放戰爭時期贛粵邊地區一個調皮搗蛋、沒有爸爸的「野小鬼」。經過十幾家人轉養,這個孩子在百姓的乳汁中養育長大,因而起名「百姓」。他在夥伴的陪同下踏上尋找父親的征途,加入游擊隊,成為「小鬼班」的一員。他犯過錯,流過淚,受過傷,最終在革命戰火的洗禮中,在尋找父親的歷程中完成了「野小鬼」到「紅小鬼」的蛻變。
子尋父、父尋子,巧妙的人物關系,濃濃的父子親情,整個影片故事曲折而溫馨,整體基調輕松愉快,充滿了脈脈溫情和天真童趣。動畫與真實場景相結合,讓影片更有趣;客家鄉土氣息淳樸清新,讓人物形象更鮮明;少兒戰斗情景饒有趣味,讓故事發展更生動。
看了這部電影,讓我懂得了什麼是親情,什麼是勇敢,什麼是忠誠......這些看起來普通的東西,卻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如果沒有了親情,那麼,有多少人沒有父母?沒有家。去過沒有勇敢,那麼戰場上的英雄是不是一個都不存在了?如果沒有忠誠,那麼,世界將失去和平。
我要向曾百姓一樣忠誠、勇敢、正義......
㈩ 《紅孩子》這部影片主人公是誰
《紅孩子》這部影片主人公是:蘇保、細妹、虎崽、金根、冬伢子。該片講述了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後,留在蘇區的紅軍子弟蘇保和小夥伴們與白匪軍展開英勇斗爭的故事。
在新中國拍攝反映戰爭年代的兒童片中,電影《紅孩子》以其明朗、生動、朴實、自然的風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小主人公蘇保、細妹也成為那個時代英雄少年的經典形象。
(10)老電影八個紅小鬼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1934年,紅軍北上抗日,江西蘇區李家坳的赤衛隊在縣蘇維埃李主席的領導下,上山打游擊。李主席的兒子蘇保和他的夥伴們想隨赤衛隊上山,但沒被批准。目睹白匪的罪行,孩子們決意為鄉親們報仇。
於是,一支紅色少年游擊隊在無一槍一彈的情況下於岩洞中成立。他們與國民黨匪兵作斗爭,打流動哨,得了第一枝槍。爾後貼標語、打匪徒,竟戰果累累。
在一次戰斗中,李主席被捕,孩子們先抓來匪大隊長肖振武審問,然後由李公公帶領,深夜進人村莊,救出李主席。李主席和孩子們勝利突圍,他們迎著朝霞向前方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