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經典老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經典老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發布時間: 2022-11-01 07:16:42

『壹』 五六十年代農村題材電影有哪些 什麼是農村題材的電影

1、五六十年代農村題材電影有《五朵金花》、《阿詩瑪》、《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大李老李和小李》、《柳堡的故事》、《李雙雙》、《錦上添花》。

2、農村題材的電影就是作品中取材於農村的材料,內容主要反映了農村的生活風貌、經濟文化、人生百態等。

『貳』 長春電影製片廠80年代拍攝了哪些經典電影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七個第一。先後拍攝故事影片900多部,譯制各國影片1000多部。

最讓我們懷念的,當屬80年代的電影了。我整理了長影80年代的經典影片給大家分享: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長春電影製片廠80年代拍攝上百部故事片,記憶深刻的有:









《大渡河》


《大渡河》是由林農與王亞彪執導的一部戰爭片 ,這是一部愛國主義影片,電影講述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隊伍在大渡河與數十萬國民黨中央軍和軍閥的戰爭,國民黨和軍閥對中國工農紅軍武裝圍追、堵截。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伯承等同志部署了佯攻大樹堡、暗渡安順場的戰斗

《紅牡丹》


影片講述了舊 社會 馬戲明星紅牡丹及其師史妹的坎坷經歷和悲慘命運的故事。

《情天恨海》

故事講述了在70年代台灣曾耿面對古人遺孤的愧悔莫及,幡然醒悟的曾耿,意識到自己愧對故人,愧對祖國,他毅然送走了魏芝圃和鳳陽、孝貞,然後自殺。而魏芝圃、鳳陽、孝貞逃離虎穴,他們眺望大陸,渴望著祖國統一之日早日到來。

《黃英姑》

故事講述了年僅十七歲的黃英姑從地主家逃出,在與一位老人學了一身武藝後依然加入了紅軍,在與敵人與叛徒的角力中突出重圍,在斗爭中成長為優秀的紅軍指揮員。

長影當年曾經是中國最大的電影廠,也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很多優秀影片,比較著名的有:《平原游擊㕥》、《董存瑞》、《五朵金花》、《英雄兒女》、《兵臨城下》、《冰山上的來客》、《保密局的槍聲》等。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長影電影製作的黃金期,這一時期拍攝了不少優秀影片(不好意思,因為沒有圖片資料,我只能用文字來列舉了)。長影八十年代拍攝的比較經典的故事片有:

《殘雪》、《綠色錢包》、《人到中年》、《飛來的仙鶴》、《不該發生的故事》、《譚嗣同》、《黃山來的姑娘》、巜五女拜壽》(戲曲片)、《花園街五號》、《白霧街兇殺案》、《直奉大戰》、《開國大典》。

其中,《殘雪》獲1980年文化部優秀故事片獎,《綠色錢包》獲81年文化部優秀故事片獎,《人到中年》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不該發生的故事》獲83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譚嗣同》、《花園街五號》、《黃山來的姑娘》獲84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開國大典》獲第八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以上回答如有不妥之處歡迎指正,謝謝!

長影80年代質量差的電影就不提了,我看過的質量較好的有

《佩劍將軍》《最後八個人》《明天回答你》《黃山來的姑娘》《黃英姑》《直奉大戰》

從80年代起,電影出現重新洗牌,以謝晉導演的影片為標志,上影的電影寶刀不老,西影、峨影也有後來居上的趨勢,八一廠則開始專注以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中心的重大 歷史 題材創作。相比之下,長影開始走下坡路,有特色的影片不多,原來與上譯廠平分秋色的譯製片也完敗。當然,也創作出一批上乘的影片,如《紅牡丹》《人到中年》《赤橙黃綠青藍紫》等,特別是1989年為紀念建國40周年出品的《開國大典》,可以說是一部傳世的經典之作。

最經典莫過於《開國大典》了!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 新中國第一家電影製片廠 ,堪稱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創造了新中國電影史上的 六個第一 ,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第一部科教片《預防鼠疫》,第一部動畫片《瓮中捉鱉》,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蔣》,第一部長故事片《橋》和第一部譯製片《普通一兵》。先後拍攝故事影片900多部,譯制各國影片1000多部。

長春電影製片廠最早是日本侵佔東北成立的電影廠,後來被東北人民解放軍接收,正式命名為 東北電影製片廠 ,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進展,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後,東影分批遷回長春,1955年2月,東北電影製片廠 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

建國後到文革前17年期間,是長春電影廠最輝煌的時期 ,那個時代的電影主要是 謳歌新中國,展現革命戰爭 ,所以軍事題材電影特別多,現在大量經典老片都誕生於這個階段。

反映革命戰爭題材的電影: 《白毛女》、《紅孩子》、《英雄兒女》、《上甘嶺》、《董存瑞》、《平原游擊隊》等都是長影廠出品。

反映民族團結和時代風貌的電影 :《劉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來客》、《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

80年代長影廠拍攝的電影以《開國大典》最為著名 ,這部電影是建國40周年獻禮片,1989年上映曾經創造過國產片票房紀錄。

90年代,電影市場化改革開啟,國有電影廠越來越跟不上時代,於是逐漸和香港等公司以及新興的民營電影公司合作,以拍攝合拍片為主。

2000年以後,國有電影廠逐漸走向沒落,長春電影製片廠也逐漸遠離觀眾的視線了,時至今日,長春電影製片廠已經成了很多人的童年記憶。

我喜歡長影廠的電影有北斗小字輩

保密局的槍聲、人到中年、開國大典、滾滾紅塵。

『叄』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劇組成員,現如今怎麼樣了

1959年《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全國放映,主要講述了農村青年在大幹水利建設中的勞動中的愛情,本片以其濃郁的山西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時代特徵、詼諧生動的人物和台詞給廣大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如今這部影視劇從開拍到如今已經七十多年了,那麼你還記得這部影視劇里的成員嗎?如今都怎麼樣了呢?今天我就給大家聊一聊。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是一部經典優秀的好影片。反映年輕人在農村施展才華大有作為的故事。劇中人物及演員形象讓人難忘,雖然幾十年了,提起這些還是歷歷在目,《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是一部非常難得,具有正面教育意義的優秀影先。可以說是百看不厭的經典之作。

『肆』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在哪一年推出了續集

1963年推出續集《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共有兩集,其中1959年推出的由蘇里執導李亞林,梁音,金迪,楊洸主演的第一集上映,1963年仍然由蘇里導演的第二集也上映了。影片是以修紅旗渠為中心,反映了當時的年輕人勇於創新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導演簡介:

蘇里。中國電影導演,原名夏傳芫。生於安徽當塗。1938年加入抗大文藝工作團,開始話劇表演。1945年任東北軍政大軍戲劇隊長,1949年調入中央文化管理局,後任東北電影製片廠導演。

1955年合作導演了《平原游擊隊》以後獨立導演了《哥哥和妹妹》、《青春的腳步》、《紅孩子》等影片。其中《紅孩子》獲1980年第二次金江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劉三姐》獲1960年第二屆百花獎中四項大獎。

『伍』 咱們村裡的年輕人講的是什麼事

是《我們村裡的年輕人》,講述農村青年參加農村建設及戀愛故事。

『陸』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小翠的扮演者

楊洸,1932年8月--2004年6月15日。

主要作品有《無窮的潛力》,《冰上姐妹》等。

1959年:《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上集)長春電影製片廠 飾演:小翠

『柒』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故事主要反映的是農村什麼和什麼的影片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故事主要反映的是農村生活和愛情的影片。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導演:蘇里、尹一青。編劇:馬烽。主演:李亞林、梁音、金迪、宋雪娟、劉增慶、盧桂蘭、張延、孫羽。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劇情介紹

上世紀50年代,賈家莊的一群年輕人用他們特有的思想和活力,建設了現代化的水電站,使賈家莊成為了全國模範村,並被拍攝成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一晃幾十年過去,當年的年輕人們都成了長輩。賈家莊村支書高永利之子高遠航大學畢業後,遠赴深圳創業,父子之間微妙的矛盾,終於由一場轟轟烈烈的關停水泥廠事件達到了頂峰。

高遠航的妹妹小艾是從事文化工作的,一直對賈家莊的建設歷史進行探尋。村裡的年輕人們都有一個理想,就是追隨自己的理想和興趣愛好,老書記高永利嗤之以鼻,他覺得年輕人都是一群好高騖遠的不靠譜後生。

高遠航放棄了深圳的事業回到賈家莊,幾個村裡的年輕人發誓要給賈家莊帶來全新的面貌,沒想到前路漫漫,道阻且長。最終,高遠航憑借個人的聰明才智,還有絕不甩包袱的「集體致富」思維,帶領賈家莊走出經營的困境。

『捌』 70年代農村生產隊電影有哪些

70年代農村生產隊電影有《上甘嶺》、《英雄兒女》、《紅日》、《劉三姐》、《五朵金花》、《特急警報333》、《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喜盈門》、《甜蜜的事業》等。

一、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看到電影名顧名思義就是講一群年輕人的故事,這部電影一上映就受到了全國觀眾的喜愛,電影演員也都是年輕人,他們也成為那個年代年輕人學習的榜樣,就像現在的青春勵志偶像片一樣,這部電影稱之為那個年代的青春勵志偶像片。

不過與現在的青春偶像片不同,它表現的那個年代年輕人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村裡的年輕人為解決村裡吃水、用電的問題,在改變家鄉的過程中,年輕人也收獲了屬於自己的愛情。這部電影對我們現在的年輕人觀看仍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玖』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在哪一年推出了續集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在1963年推出了續集。

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由李亞林、梁音、金迪、宋雪娟、劉增慶參演,講述了大隊派孔淑貞和李克明去學習,本來是要他們回來領導修電站,然後在一次次的經歷之中,最終任職峨眉電影製片廠導演的故事。

演員簡介

李亞林,中國影視演員、導演。生於遼寧金縣,1951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電影學校(北京電影學院前身)。1953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1955年任長春電影製片廠。主演《水庫上的人們》、《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烽火列車》等影片。1975年起任峨眉電影製片廠導演。參與導演的影片《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為什麼生我》,分別獲文化部1981年、1984年優秀影片獎。

『拾』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在哪一年推出了續集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續集是在1963年推出的。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續集劇情介紹: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通過一群農村青年劈山引水、建造水電站從而改變家鄉面貌的壯舉,歌頌了年輕人投身家鄉建設、不怕吃苦、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

影片塑造出一個個各具特色、令人喜愛的年輕人形象,如勤於思考、性格沉穩的復員軍人高占武,朴實能乾的曹茂林,熱情聰慧的孔淑貞等,使人難以忘懷。

影片同時在輕松熱烈的基調中,探討了對農村存在的先進與落後、革新與保守之間的矛盾的認識,提升了影片內涵,使其成為建國後反映農村生活影片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