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麼評價天傷星武松電影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說一下我自己的一個觀點,那就是《天傷星武松》這部所謂的電影其實並不是一部電影,它就是把2011版《水滸傳》和武松有關的部分劇情剪輯出來,拼湊成了這樣一部92分鍾的「電影」。
所以我前面才說這根本就不是電影,要知道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觀眾的腦子也是很聰明的,導演想來忽悠觀眾,沒門!雖然電影劇情剪輯手法很差,但是我還是很喜歡陳龍飾演的武松。
⑵ 武松與潘金蓮的介紹
《武松與潘金蓮》(1938)是一部女性主義佳作。這部孤島時期的作品由張善琨監制、吳村導演、黃紹芬攝影、顧蘭君、金焰、劉瓊主演,陣容輝煌鼎盛。講述的是武松替哥哥殺死偷情的嫂嫂,為哥哥報仇的故事。
⑶ 武松和潘金蓮
歷史資料上的武松和其他107個好漢在現代小說中被加以誇張手法描寫得個個武藝超群,其實沒那麼厲害,只是一群被壓迫造反的農民起義者聯盟就像李自成式的人物罷了.後人借人喻人目的只是讓後人知道當時的社會黑暗和朝庭腐敗,而這種情況又要靠團結的力量來反抗;
而關於武松與藩金蓮的描述也沒有根據,最貼近人物的描寫莫過於禁書金瓶梅,只是這部書的真本上面描寫了太過讓世上接受不了的黃色內容,上述金蓮自小被賣於富人李大富,做為無力回天的小女人,她無力抗爭社會給她的不公平,與李大富抗爭被以羞辱的方式送與武大郎,具書中描繪金蓮天生麗質十分美貌,不願與醜陋的三寸丁過日子,而初次見到武松肯定會為之動情,武松又是個江湖式的人物,講得是義氣而不是哪種小人,對於親手養大自己成人的哥哥,有血性的人都不會做出苟且之事,所以後來才引發了她與風流人物西門慶的一段不該發生的事,而我認為做為一個沒被人愛過的女人為愛而死也不是不值得的,我們可想她當時的苦衷與無奈,只是西門慶這種浪盪之人實在不配成為一個女人為之犧牲的對象,拋開金瓶梅的世俗偏見而言我認為這才是金瓶梅的精華所在之處,我就愛看這部書,其中除潘金蓮外其他兩個人物也是當時封建社會受害的典型人物,李瓶兒和春梅,如果能拋開偏見去看這本書,其中有不少感人之處,我所看到的就是如此,而不是其中描寫床上事的那些齷齪之處.有空看看吧,現代版本的已經沒有那些不該有的了,注重描寫的是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
⑷ 紹興亂彈形成與早期發展有什麼歷史背景
紹興是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在這塊古老神奇、人傑地靈的土地上,文風鼎盛,名人輩出。紹劇這朵絢麗多姿的戲曲奇葩就誕生在這里。
1522年,四大聲腔之一的餘姚腔已開始在紹興府所屬的餘姚、上虞一帶流行。而且,四大聲腔之一的秦腔也自北方流傳到這里,與餘姚腔融合,逐步形成一種激越昂揚的新腔,稱為「調腔」。
調腔的曲調二凡和秦腔非常相近,這兩調的糅合,對紹劇在劇目和音樂等方面的形成和發展影響很大。
1573年至1620年,調腔在紹興一帶流傳並逐漸盛行。當時演出班社的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民間的坐唱班,稱為「堂茗」;一種是道士清唱班。這兩種班社的演出都是一人兼唱多行角色,並且用大鑼、大鼓、鐃鈸等器具伴奏。
明末清初,紹興平水鎮是一個著名的茶葉集市,每年有大宗的茶葉匯聚、外銷,是浙江的茶葉經銷中心。採茶歌是茶市活動中的種種娛樂活動的泛稱。彭孫遹的採茶歌中提及弋陽舞與太平歌,其實就是弋陽腔和太平腔。
1736年至1795年間,紹興人魯忠賡所作的《鑒湖竹枝詞》中,有關紹興地方戲劇的其中一首這樣寫道:
奏罷霓裳卻鳳笙,首春逐疫半嚴城。
踏歌角抵余風在,夜夜高棚演月明。
這首詞曲中的首春、月明是正月十五的意思,而在紹興的諸種戲班中,亂彈班有在這一天上演《度柳翠》的習俗,班中稱此戲為燈頭戲。
詞中「踏歌角抵余風在」句,就是寫的這種戲曲的演出特色。角抵當指表演中的相逗相鬥,踏歌與角抵也是紹劇演出的特色之一。
紹興亂彈的淵源具體可以概括為在清代以文士劇為主流的南北曲漸趨衰落後,作為民間戲的亂彈便逐漸呈現出來。
這種呈現具有自西北至東南的趨向,從傳承下來的各路亂彈來看,都有著共同的本體結構,它們都是繼南北曲之後的新一代戲劇,而紹興亂彈就是其中的一路。
紹興亂彈誕生之初,多在廟台、曬場演出,其表演豪邁灑脫、粗獷奔放,唱腔響亮雄渾、激越昂揚,這種自成一派的藝術風格,在我國戲劇百花園中有著獨特的歷史地位。
紹興亂彈興起之後,流行於紹興府屬各縣,大約在正宮調亂彈階段。由於組班的地域不同,成員各異,加之演出性質的區別,形成了紹興亂彈戲班的一些分支。
如紫雲班、沿山班、道士班、孟姜班,以及以坐唱形式為主的齋堂班等,使得亂彈更深地紮根於紹興這個戲劇之鄉,從而擴大了紹興亂彈的影響。
紹興亂彈主要流動演出於水鄉農村,多為社戲性質。也就是說,專門在農歷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以及七月等的廟會上演戲。
七月鬼節過後,這些戲班又主要為發跡的商人上門演出,或者給富戶豪門添丁、做壽助興。這一時期,在紹興毗鄰地區也出現了亂彈班社。如嵊縣就有以唱亂彈為主,兼唱調腔的班社。
大約在1736至1795年,紹興的亂彈班出現了文班與武班的分派。清代末期的語言學家范寅在他的《越諺》中說:
戲班有文班、武班之別。文專唱和,名高調班;武演戰斗,名亂彈班。
武班以演武班劇目為主,以武技為特點,以演出紹興亂彈劇作為主體。武班和不以武技見長的文班相區別,構成紹興亂彈班的文班、武班的不同派別。
到了20世紀初,紹興亂彈的武班漸趨衰落,一些武班演員又陸續搭入文班謀生,使文班的演出在武戲及武技演藝上,有所豐富與提高,但武班自身卻越來越凋零了,終至歸於衰竭。
自此,紹興亂彈的戲派已無文、武班的分派,或者說紹興亂彈的戲班至此已經文、武班合流。
20世紀初葉,紹興亂彈戲班在上海有了相對穩定的演出場所。在當時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在吸收和借鑒兄弟劇種的表演基礎上,許多戲班隨著時尚,改稱舞台。
並逐漸由知名演員為首組織戲班,用他們的名字或藝名作舞台名稱,演出其擅長的或賴以成名的劇作,以此作為招徠觀眾的手段。此後,班社紛紛以舞台為班名,如泉源第一舞台、越舞台、天榮舞台、同春舞台等。
一些舞台為使自己的生意興旺,除演出亂彈老本外,還吸收京劇、梆子劇目,擴充舞台戲路,添置舞檯布景,同時,演出的劇作也由單本改為連台本。
眾多舞台拓寬演出地區,有紹興、杭州、嘉興、上海直至浙東、繁榮了紹興亂彈陣容,擴大了紹興亂彈的知名度。
從20世紀30年代末起,紹興亂彈人才輩出,劇作豐富多彩,亂彈演唱盛極一時。較為觀眾熟識的有桂發舞台、昌順舞台、鶴皋舞台、奎錦舞台、玲瓏順舞台等。
這個時候,紹興文戲,也就是後來的越劇,作為一個新劇種在上海崛起。
為了在藝術上豐富自己,紹興文戲決定通過與紹興亂彈同台演出的方式,學習紹興亂彈的表演藝術及音樂唱腔,而紹興亂彈因觀眾日益減少,也同意與文戲同台演出以鞏固陣腳。
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在1938年紹興文戲與紹興大班聯袂在老閘戲院上演的《武松與潘金蓮》、《新殺子報》等大戲及傳統小戲。當時的演出頗具影響,但也顯示出紹興亂彈在上海的發展已經逐漸走向衰落的跡象。
從20世紀40年代起,紹興亂彈年輕一代演員不甘心紹興亂彈出現的頹勢,立志復興,以演員六齡童、七齡童為代表的優秀青年演員們,刻苦向京劇南派猴王鄭法祥、張翼鵬學習,移植演出了連台本戲《西遊記》。
紹興亂彈《西遊記》不僅穩住了觀眾,使劇團可以繼續在上海生存發展,而且還由此闖出了一條紹興亂彈悟空戲的新路,對紹興亂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49年5月,在上海的同春舞台改名為「同春紹劇團」,主要演員有紹劇演員筱昌順、陸長勝、陳鶴皋、章宗義、章艷秋等;同興舞台改名「同興紹劇團」,主要演員有筱芳錦、筱月英、筱月樓、蓋昌順等。
新中國成立以後,紹劇藝術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建國初期,紹劇共有同春、同興、新民等9個民間職業劇團。後經登記、合並,數量雖稍有減少,但由於招收新學員辦了數期培訓班,培養了接班人,使紹劇得到較大的發展。
同春紹劇團和同興紹劇團這兩個劇團參加了上海市文化主管部門舉辦的戲曲學習班,並在1950年編演了《大義滅親》、《大家發財》等新戲,獲得了觀眾的好評。同年,紹興亂彈正式定名為「紹劇」。
1953年,經浙江省有關部門同意,兩劇團相繼返回浙江,從此上海無專業紹劇團。1956年,同春紹劇團更名為浙江紹劇團。
1961年,由浙江紹劇團精心改編、排演的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演出。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講述唐僧師徒4人去西天取經,來到宛子山前。山中波月洞內的妖魔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她先後化身老嫗、老丈,又假冒佛祖名義,從天上飄下素絹,責備唐僧不該姑息悟空。
唐僧怒下貶書,悟空含冤返回花果山。白骨精遂將波月洞化成天王廟,唐僧與沙僧中計被執,八戒乘隙逃走,前往花果山求援。
悟空計誘白骨精重復變化成村姑、老嫗和老丈的模樣。唐僧目睹一切,痛悔不該是非顛倒,人妖不分。悟空與妖怪經過一番鏖戰,終於消滅了白骨精,師徒一行重又踏上征途。
後來,電影製片廠將該劇拍攝成彩色電影,電影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映,譜寫了紹劇發展史上的輝煌篇章。
⑸ 劉瓊的生平簡介
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他去了香港,不久又回上海,期間曾演過《文天祥》等話劇。
1938年,他在新華影業公司拍攝的《武松與潘金蓮》中扮演西門慶,他風流倜儻的氣質,將西門慶演得活靈活現,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後,他便開始擔任主角。
1938年至1941年間,他在「新華」、「華新」、「華成」三家公司拍攝了《離恨天》、《金銀世界》、《杜十娘》、《亂世佳人》、《生死離別》等十多部影片。在《金銀世界》一片中他扮演的張伯南,為他奠定了影壇小生的重要地位。其後拍攝的《生離死別》,更使他走紅影壇。隨後,他又主演了朱石麟編導的《文素臣》、《家》、《洞房花燭夜》等片。
1942年在中華聯合製片股份有限公司主演《蝴蝶夫人》等影片。1943年參加上海劇藝社,後轉入天風等劇社,主演話劇《長恨歌》、《蔡松坡》、《海國英雄--鄭成功》等話劇。
抗日戰爭勝利後重返電影界,他在「中電二廠」、「文華」等幾家公司主演了《忠義之家》、《大地回春》、《不了情》等幾部影片。
1948年,他去香港為永華影片公司拍攝了《國魂》和《大涼山恩仇記》。後來,他先後加入蔡楚生發起的五十年代影片公司及「長城」、「龍馬」等公司,拍攝了《火鳳凰》、《神.鬼.人》。這段時間他開始嘗試作導演,作品有《豪門孽債》、《青春頌》、《方帽子》(與李萍倩合導)、《青春之歌》(與胡小峰合導)。
1952年,因參加愛國活動被香港當局驅逐出境,回到上海,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曾在《海魂》、《女籃5號》、《牧馬人》、《死神與少女》、《夢非夢》等影片中飾演主角或重要角色。
1956年後兼任導演,他執導的影片有:《女附馬》、《喬老爺上轎》、《51號兵站》、《阿詩瑪》、《李慧娘(京劇)》等。其中《阿詩瑪》是一部優秀的少數民族影片,在1982年西班牙主辦的第三屆國際音樂舞蹈電影周上,榮獲最佳舞蹈片獎。《李慧娘》獲得1981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1988年,因在影片《死神與少女》中的表演及其從影以來半個世紀的藝術成就,獲中國電影金雞獎表演特別獎。
劉瓊曾任上影廠創作室主任,是中國影協第三、四屆理事。
2002年4月28日凌晨,因肺癌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9歲。
⑹ 有一部電影有點劇情是西門慶撕了武松寫給潘金蓮的信的哪部電影叫什麼名字
愛的奴隸
名字打不上去··和諧了···
用拼音代替:jin ping mei 第二部
⑺ 問一部電影,關於武松和潘金蓮的
楊思敏的《金瓶梅》
⑻ 武松要押犯人出去潘金蓮蒸饅頭給他帶 玉佩掉在面里是哪部電影
⑼ 尋電影。現代人有水滸的記憶,有武松,潘金蓮等,劇情最後是武松取回潘金蓮 並且在洞房的時候殺了她
《潘金蓮之前世今生》,王祖賢、曾志偉、單立文主演,由李碧華同名原著《潘金蓮之前世今生》改編,1989年上映。
非常好看!
⑽ 有哪些關於潘金蓮題材的影視劇
大家認識潘金蓮可能都是從《水滸傳》中,可是潘金蓮卻是另一部中國古代名著《金瓶梅》中的主人公。在《水滸傳》中,潘金蓮是和西門慶通姦的淫婦,與王婆的等人合謀毒死武松的哥哥武大郎,最後被武松殺死。所以在《水滸傳》中,潘金蓮的出場時間並不是很長。
《金瓶梅》這本書在《紅樓夢》問世之前,是早期的四大名著之一,到後來才被《紅樓夢》所替代。到後來,《金瓶梅》又被當做是禁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被禁止閱讀的,原因是內容污穢存在情色內容。而且這本書與其他名著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作者是不詳的,因為作者只留下了筆名叫做蘭陵笑笑生。金瓶梅三個字其實是三個人的名字,是西門慶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個女人,金當然是指潘金蓮,瓶是指李瓶兒,梅是指龐春梅。
之後雖然拍了很多關於《金瓶梅》的電影電視劇,但是很多都是屬於禁片,電視劇中比較有名的是楊思敏版的《金瓶梅》雖然現在這本書已經沒有當時那麼被抵制了,但是在很多人的眼中,這依然是一本黃書,是不能看的,所以也沒有太多的人去讀過。但是只要讀過的人都知道,這本書所描述的不僅僅是西門慶的糜爛生活,還有凄涼的的社會和血淋淋的現實。
之前有一部被宣傳力度很高的電影叫做《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由著名導演馮小剛執導,由范冰冰主演,但是這本書和歷史上的潘金蓮卻沒有太大的關系,上映以後的票房也不是很理想,我當時也只是大概看了看,沒有完整的去看這部電影,大概就是反應社會現實的。在《金瓶梅》原著中,潘金蓮只是悲慘社會中無奈的犧牲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