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老電影兵臨城下全部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電影兵臨城下全部

發布時間: 2022-10-24 22:31:00

1. 兵臨城下防空洞那段時間

你好,請問是想問兵臨城下防空洞里發生了什麼嗎?《兵臨城下》男主少城誤進防空洞,並且發現了一大批軍火。《兵臨城下》這部電影是根據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一本同名紀實小說改編的。

2. 電影《兵臨城下》中蘇聯有哪些厲害的武器

2001年一部非常精彩的狙擊手對決電影《兵臨城下》,電影里的很多武器都是來自真實的二戰東部戰線武器。

從電影發布以來就成為了二戰題材的經典電影,影片圍繞著東部戰線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而拍攝,其中兩名狙擊手的對戰更是此片最經典的部分;蘇聯的瓦西里·扎伊采夫(裘德·洛)和德國軍隊的埃爾溫·科尼格(Ed Harris)進行遠距離決斗,當看到這一部分無數軍迷們都熱血噴張。

電影精彩的不止是劇情,片中的武器才是槍謎們最想看到的,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這一部號稱「蘇德武器盛宴」的電影中究竟有哪些蘇聯武器?
莫辛納甘1891/30栓動步槍
毫無疑問,莫辛納甘1891/30是蘇聯有史以來最「出名」的步槍之一,根據記載,莫辛納甘M91-30自推出以來生產數量超過了370萬支,成為了全世界生產量最大的步槍之一。

這支步槍是「謝爾蓋·伊萬諾維奇·莫辛」和比利時設計師「李昂·納甘」兩種步槍的集合體,該槍使用的是7.62×54mmR的子彈,有一個5發的彈倉容量,通常情況下使用彈夾或者手動填裝子彈。

莫辛納甘1891/30步槍在使用了長達39年後已經不能滿足蘇聯軍隊的要求,後來經過一系列改進,比如:延長的瞄具的底座,並將瞄具中的arshins改為米,原來的槍管也被縮短了3英寸。

由裘德洛飾演的瓦西里·扎伊采夫和由羅恩·帕爾曼扮演的庫利沃夫是電影中兩位主要的狙擊手,他們使用的正是莫辛納甘1891/30步槍,配備了PU瞄準鏡,而 歷史 中這個瞄具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一年之後才使用的,在電影出現有點不合時宜,如果想要還原的更真實,那麼莫辛納甘1891/30步槍應該裝配的是PEM瞄準鏡才最合適。
莫辛納甘M38 栓動卡賓槍
莫辛納甘M38和莫辛納甘1891使用相同的口徑彈葯,《兵臨城下》電影中雷切爾威斯飾演的Tania Chernova攜帶的正是莫辛納甘M38卡賓槍。該槍其實就是一支短管的1891/30步槍,它的槍管縮短到了8.5英寸,主要目的是為了士兵能在前線戰斗中方便攜帶。
托卡列夫TT-33半自動手槍
托卡列夫TT-33半自動手槍的設計初衷是為了取代M1895左輪手槍,雖然,TT-33半自動手槍未能完全取代M1895手槍,但不可否認這是一支非常優秀武器,而且它還是中國54式手槍的前身。

托卡列夫TT-33半自動手槍使用的是7.62x25mm子彈,不僅尺寸非常緊湊,而且根據子彈的重量,它的初速也可以達到1200和1600 fps之間。

托卡列夫TT-33手槍的第一個版本是基於勃朗寧FN M1903和M1911手槍而設計的,經過改進後第二個版本的TT-33手槍也就是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一支,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最廣泛的手槍之一。

後翹鋸齒(在下愚鈍,不知道具體名字)是辨別TT-33手槍是在1947年之前還是之後最直觀的方式;1947年之前的TT-33手槍鋸齒高低參差不齊,而那些大小均勻高低一樣的鋸齒都是在1947年之後製造的,在電影《兵臨城下》中兩個版本的TT-33手槍都有出現過。
納甘 M1895左輪手槍
納甘M1895是一款非常獨特的左輪手槍,該槍的彈巢可以容納7發7.62×38mmR子彈,納甘M1895採用氣體密封式設計,在射擊完後自動封閉槍管和彈倉之間的間隙,這樣的設計不僅增加了手槍的威力也提高了子彈的初速。
PPSh-41(波波沙)沖鋒槍
蘇聯的PPSh-41沖鋒槍是1941年推出,目的是取代PPD沖鋒槍。PPD沖鋒槍由機加工零件製成,這些零件非常耗時而且生產成本很高。蘇聯當時急需製造成本低、速度快的武器,所以就有了Georgy Shpagin製造的PPSh-41沖鋒槍。

該槍仍然使用相同的7.62x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葯,由於該槍已經使用沖壓金屬部件製成,所有蘇聯在戰時可以更快的製造很多輕武器,且只需要使用相同口徑的彈葯,這樣能更快的為前線部隊提供武器支援。
捷格加廖夫DP-27或DPM輕機槍
俄羅斯工程師捷格加廖夫在20世紀20年代發明了DP-27機槍,該槍使用和莫辛納甘步槍相同的7.62x54mmR彈,彈匣在扳機的上方,由於像一個「大盤子」所有被很多吃雞玩家戲稱為「大盤雞」。

後來進行改進的版本為DPM機槍,它修復了DP-27的一些缺點,比如:容易受損的兩支腳架,並且增強了槍內的反沖彈簧,以防止機槍過熱導致啞火。

即使進行了諸多改進,該槍的效率仍然沒有提高,因為它使用了一個「盤式彈匣」要比德國的MG34和MG42慢很多。DPM的射速為每分鍾550發,而德國MG的射速為每分鍾800-1200發。

如上述所說,反沖彈簧改進後需要在槍身添加一個握把,但是在電影《兵臨城下》中並沒有看到任何握把的存在,所以電影中出現的應該是DP-27機槍而非DPM。
馬克沁M1910 / 30重機槍
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發明了「馬克沁重機槍」於1910年被蘇聯軍方所採用,它發射7.62x54mmR的蘇聯標准彈葯。1930年蘇聯對該槍進行了一系列升級,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在槍管重增加了水冷擋板。

馬克沁重機槍安裝在輪式支架上,便於移動,有些地方甚至使用升降式支架,除了方便射擊以外還擁有更堅固的底部支撐。

1941年馬克沁重機槍再次被改進,它使用了來自拖拉機的散熱片,所以被人們稱為「拖拉機蓋」。
重型火炮
電影中我們看到很多大型的種武器,但是它們大多數都是固定的,而且在影片中也幾乎是一閃而過,沒有太多的鏡頭讓我們體驗到它們的威力。

DShK重機槍發射了一個12.7×108毫米的彈葯,於1938年進入蘇聯服役,正是由上文所提到的Vasily Degtyarev和Georgy Shpagin共同設計,在電影中可以看到DShK重機槍安裝在蘇聯的火車上。

M1940式25毫米防空炮安裝在一個4輪的支架上,從1941年12月開始該炮被安裝在裝甲列車上當作防禦武器使用,電影中M1940 25毫米防空炮也是以相同的方式使用。

M1942型76毫米加農炮於1940年開始生產,該炮使用57毫米的反坦克炮支架和76毫米的加農炮炮管,每分鍾可以發射25發,有效射程超過8英里。

M1939式85毫米防空炮,M1939式一般用於射擊中空高度目標或者特殊情況下當作是反坦克武器使用。

那麼《兵臨城下》電影中的蘇聯武器基本上就這些,如果還有遺漏的歡迎大家補充,想看《兵臨城下:德國武器》的敬請等待,我們明日再續。

3. 兵臨城下,共幾部

不知你問的是不是老電影《兵臨城下》,如果是,只有一部。 %9答案補充 %9老電影《兵臨城下》就是打仗的,是講解放戰爭時期共產黨和國民黨爭奪長春的。 %9答案補充 %9經查找,蘇聯《兵臨城下》敘述斯大林格勒戰役,片長131分鍾,不清楚是幾部,看時間有可能是2部。

4. 兵臨城下電影背景

《兵臨城下》改編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同名紀實小說,故事發生在二戰轉折點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主要圍繞兩位神槍手:一個是蘇聯牧羊人,還有一位是德國將領之間的決斗展開。

小說與電影創作,均來源於真實事件,1942年秋天的斯大林格勒,希特勒正在瘋狂進攻蘇聯。剛開始的時候德國人輕而易舉摧毀蘇聯人的抵抗,最終在頑強不屈的蘇聯紅軍和惡劣的天氣以及供給線問題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之下,希特勒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從而逆轉了整個戰爭的局勢。

劇情簡介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瓦西里(裘德·洛飾)是一個威震部隊的神槍手。他的好槍法百發百中,令敵人聞風喪膽。為了激勵士氣,樹立榜樣,瓦西里的戰友——蘇軍文宣部軍官丹尼洛夫(約瑟夫·費因斯飾)在報紙上大量刊登瓦西里的英雄事跡,令瓦西里的形象更為高大。

然而,坦妮婭(雷切爾·薇姿飾)的出現,讓瓦西里和丹尼洛夫都同時迷戀上了這個颯爽女兵。但塔妮婭喜歡的是瓦西里,這讓丹尼洛夫大為妒忌。另一方面,德軍派出了他們的狙擊手康尼(艾德·哈里斯飾),讓同是神槍手的他抗衡瓦西里。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瓦西里和康尼開始了鬥智斗勇的決斗。

5. 如何評價《兵臨城下》

以為是一部狙擊的電影,想不到這么「黑」,名曰講蘇聯衛國戰爭,實際黑蘇聯共產主義,是一部意識形態對立、隱藏的電影。拋開意識形態,侵略戰爭的失敗有其必然性,首先是民族性,在強大的民族認同下,被消滅意味著民族的消亡,一種民族自尊心的喪失,所以拚命反抗是必然的;其次是國力兵力的較量,納粹德國很強,蘇聯很大,不從所謂的道義上說,從實力上講,這是一場持久戰。一句話,誰堅持到最後誰就贏了,還有傳說中的天時地利人和,蘇聯勝利有其必然性。

6. 二戰電影兵臨城下劇情介紹,要完整

瓦西里·澤索夫(裘德·洛)是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十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只使用一個非常厲害的狙擊手來對戰,智勇智斗,瓦西里雖然最後殺死對方狙擊手,但同樣失去了很多重要的人,那些人只為當誘餌,因對方出現!...

7. 電影<兵臨城下>的的結局是什麼

正義戰勝邪惡。

《兵臨城下》是由讓·雅克·阿諾導演執導,裘德·洛、艾德·哈里斯主演的電影,2001年在中國大陸上映。影片改編自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創作的同名紀實小說。

該片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蘇聯紅軍傳奇狙擊手瓦西里·柴瑟夫與德軍頂尖的神槍手康尼少校,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一場生死之戰。



(7)老電影兵臨城下全部擴展閱讀:

角色介紹

瓦西里·澤索夫

真實歷史人物。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十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

康尼少校

真實歷史人物。德軍派出的頂尖神槍手,彈無虛發,是德國「措森狙擊學校」的校長。瓦西里的名聲引發了他的極大興趣,勵志要與其決一高下並消滅對方。

塔妮婭

真實歷史人物。蘇軍女狙擊兵,瓦西里的愛人,為了當狙擊手而進入狙擊隊。瓦西里作為她的教官,隨著戰爭的進行,殘酷的生存環境讓兩人逐漸走到一起,並發展成師生戀。


8. 美國電影《兵臨城下》總共有幾部

就一部。
一下是簡介。
瓦西里-澤索夫(裘德-洛)是烏拉爾山區的牧羊人,多年的放牧生活練就了瓦西里的好槍法,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打響後,瓦西里應征入伍。他一槍斃敵的絕招在不到十天的戰斗里就狙殺了40多名德國兵,一時間「瓦氏神槍,例無虛發」的神話傳遍整個戰場。然而在之後的幾天,蘇軍的狙擊兵也連連被人槍殺,對方同樣只使用一發子彈。真正的對手來了!
與此同時黨代表達尼洛夫也向瓦西里的愛人———女狙擊兵塔妮婭(瑞切爾-薇茲)發起了「進攻」,一時間瓦西里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高手過招,最忌心浮氣躁,對於狙擊手來說,錯誤永遠是致命的,哪怕是最小的。

「整個早上都在等,為的是不讓瞄準鏡的反光暴露位置……太陽轉過去了,對面的掩體後隱約有閃光,難道狙擊手就在後面,難道是偽裝……子彈穿透了鋼盔……有人在慘叫……是圈套!槍響了……」

幕後:

作為本屆柏林影展的開幕片,《兵臨城下》是根據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的一本同名紀實小說改編,瓦西里也是確有其人,按照當時蘇聯的宣傳,瓦西里在二戰中一共斃敵400餘名,他繳獲德軍狙擊手的步槍瞄準鏡至今還在俄國的軍事博物館里展出。這部極富傳奇色彩的影片同時也是歐洲影壇有史以來製作成本最高的作品,達到了9千萬美元,主要演員基本上都是走紅於好萊塢的英國明星,其中有近年來憑借奧斯卡大贏家《莎翁情史》《伊麗莎白》迅速走紅的約瑟夫-費因斯,在《天才瑞普利》中展現精湛演技的裘德-洛以及硬漢形象的艾德-哈里斯(《勇闖奪命島》),在1999年的熱門冒險影片《木乃伊》中飾演可愛的女探險家的瑞切爾-薇茲也在影片中再顯身手,與裘德-洛上演一場「火線戀情」。

《兵臨城下》的幕後總指揮是一位「影不驚人死不休」的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他在1991年執導的《情人》一片手法大膽、惟美,賦予這部三級作品相當的藝術性,可以稱得上是驚世之作,所以就連一向「守身如玉」的梁家輝也被不知不覺誘惑了一把,接拍了那部「露而不賤」的感官大作。繼《情人》之後讓還拍攝了一些頗受爭議的作品,部分作品由於歪曲事實而受到了批判。好在這次的作品已有史學家評論基本忠於史實,相信傳奇的故事背景,曲折緊張的情節,融合讓氏惟美的情愛描寫一定會讓影片極具觀賞性。

9. 兵臨城下老電影演員

陳汝彬 飾 Fan Guoliang

李默然 飾 姜部長

龐學勤 飾 Li Zhongming

中叔皇 飾 鄭漢臣

赫海泉 飾 趙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