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好萊塢經典三段式解讀,以《肖申克的救贖》為例
研究發現,好萊塢電影的編劇都在遵循三段式結構敘事,而這些結構大都為情節遞進和人物塑造服務,創作者往往利用觀眾對故事進展的好奇心理和人物的移情作用,把觀眾帶入故事,在故事中向觀眾闡明創作者想要抒發的思想。本文以經典的三段式結構敘事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贖》為例,分析這部影片三段式結構的建置。
三段式結構的建置
電影劇本結構的定義是:一系列互為關聯的事變、情節和事件按線性安排,最後導致戲劇性結局。這就意味著,故事是從開端向前發展直到結尾,在劇本的前10分鍾需要向觀眾介紹三件事情:誰是主要人物,戲劇性的前提是什麼。戲劇性情境是什麼,而這些設置就是為了激發觀眾的好奇心理機制和對人物的移情心理機制。
結構是為抒發主題服務的,往往有些影片特殊的結構就是一種深刻的主題,還有一些影片結構是隱藏在故事之下的,結構通過對故事的講述傳達了主題。《肖申克的救贖》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的結構不但隱藏在故事之下傳達了主題,而且結構本身就是一個深刻的主題。
首先看《肖申克的救贖》的整個故事,結構是傳統的三段式結構,講述了主人公安迪被冤入獄最終逃離監獄的故事。正義最終戰勝邪惡。但是這只是這部影片的淺在意義,其深層涵義則來源於三段式結構。在悉德?菲爾德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中曾把兩個情節點劃分的三段分別稱為:建置、對抗和結局。建置意在指開端部分 前三十分鍾對人物和規定情境的建置,中間的對抗部分寫人物如何與阻力作斗爭,結局講述矛盾的化解。再看《肖申克的救贖》的三段故事走向,影片的第一段講述的是安迪入獄,一心希望能夠逃離。第二段講的是逃離監獄無望,安迪逐漸融入了監獄生活。第三段講的是安迪看透了即使他能證明是被冤枉的,這個監獄也不可能放他出去,於是安迪成功的越獄。
《肖申克的救贖》的三段應該稱為:逃離、融入、逃離。值得研究的是《肖申克的救贖》的三段與悉德?菲爾德的《電影劇本寫作基礎》中的三段有類似的地方,那就是第一段落和第三段落的行為走向相同,第二段落的行為走向與第一、三段落相反。也就是說如果第一段落是和解,那麼第二段落肯定是對抗,第三段落則又會回歸和解。《肖申克的救贖》的第一段落是對抗,第二段落是和解,第三段落則又回歸對抗。這便是好萊塢傳統劇作的一種結構規律,只有這樣的結構才能形成突轉和波盪,否則整個故事一個行為走向就會顯得平淡無奇。
研究《肖申克的救贖》的深層涵義其實是一種人生的寫照,主人公進監獄的過程就像是一個嬰兒進入人生的過程,先後經歷了孩提時:反抗來到這個世界;中年:融入這個世界;老年:離開這個世界。於是,返回頭來看整部影片的某些情節安排才會恍然大悟,為什麼「三姐妹」對安迪進行性強暴不安排在第一個情節點之後,而安排在第一個情節點之前,因為 「三姐妹」對安迪進行性侵犯意味著這個社會對孩子的性教育,只有放在第一段落才合適,監獄里的規矩和犯人之間相處的規則都如同整個社會生存的一種規則,包括性在內。孩子進入整個人生,首先是帶著內心的恐懼去觀察生活,並且帶有一絲反抗,雖然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抗衡。這就像主人公安迪剛進監獄的樣子,內心恐懼想逃離,但是又沒有能力,他接受了這個監獄的教育,包括性教育,最終步入成熟,開始融入監獄生活。第二個段落則是人逐漸融入了社會,被社會所用。主人公安迪在影片的第二段落近乎一個監獄里的白領,他在監獄里如魚得水的工作著。放佛我們的人生,成年階段開始慢慢融入這個社會。第三個段落就像看透世間一切的老人,有足夠的能力擺脫這個人生獲得重生。安迪逃離了監獄生活,在海洋的彼岸獲得了重生。
整部影片證明,智慧和正直可以讓一個人的人生得到真正的自由,我想這就是《肖申克救贖》所闡述的更深一層的人生思考。整個《肖申克的救贖》就是一個人生的寫照,很少有這樣的影片能夠把影片做出雙層的故事涵義,然而《肖申克的救贖》做到了,成為一個經典。
㈡ 閑聊 | 淺析《寂靜之地2》三幕式劇作結構
紀念第一次在影院看恐怖片。
三幕式戲劇結構, 最早可追溯到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總結的戲劇理論,即戲劇應包含 開始、中間、結尾 三個部分。
著名編劇 悉德·菲爾德 則對這一理論加以擴充和具象化,他的概念模式放在電影劇本中,可分為以下三幕:
第一幕是 鋪陳 ,占電影的四分之一。目的在於為整部電影的敘述架構基本的框架,交代故事發生的主要背景和事件,介紹主要的人物關系;
第二幕是 沖突 ,占電影的一半。這一階段通過沖突的演變推動劇情的發展,同時逐漸增加主角對抗障礙而生的張力;
第三幕是 解決 ,占電影的四分之一。主要是將沖突高潮戲劇化,並最終給出一個形式上的完結。
上述模式對於現實主義或形式主義的影片進行分析並不適用,但對於從1910年以來的以情緒、沖突推進劇情發展的 劇情片 ,基本上契合,並且由於菲爾德所著的 《電影劇本寫作基礎》 廣為流傳,使得三幕式結構成為了最常見的劇作模式,尤其是在 好萊塢 。
2018年派拉蒙影業推出的高概念恐怖片《寂靜之地》,以1700萬美元的成本在全球狂卷了近3億美元票房,因此順理成章出了續集《寂靜之地2》,並在今年上映。
雖然有疫情的影響,但是續集目前也已經拿到了將近2億美元的票房,第三部指日可待。
影片賣座的原因自然與其 「不能發出聲音 」的高概念密不可分,但支撐著這個概念推進劇情發展的,依然是上述經典的三幕式劇作手法。
一、故事的鋪陳
影片劇情部分時長88分鍾,第一幕時長約19分鍾。
這里有必要對第一部的劇情做個大致介紹。
伊芙琳一家總共五口人,包括李、伊芙琳夫婦和大女兒瑞根、兒子馬庫斯和小兒子博,其中瑞根是名聾啞人,因此全家都會 手語 ,這也讓他們在怪物降臨時便於溝通。
在怪物降臨後,每天晚上鄰居之間都很有默契得會在樓頂點燃篝火,證明自己還活著。
伊芙琳一家也倖存了下來,有次他們去超市取生活用品時,小兒子博拿了一個會發出聲音的玩具,於是被怪物殺死。
後來伊芙琳懷孕,在去地下室時踩到了釘子意外打翻了手上的相框而引來了怪物,伊芙琳一家便於怪物展開了搏鬥,李為了救瑞根和馬庫斯選擇犧牲,伊芙琳也順利產下一個孩子,而最後瑞根發現怪物對她佩戴的助聽器的高頻聲反應巨大,能使其暴露出被硬殼包裹的最脆弱的頭部,伊芙琳便配合著開槍將怪物殺死,第一部結束。
不同於第一部開門見山直接展示了後怪物時期的生活,這一部則是先介紹了怪物的 來源 。
怪物來自外太空,人們在逃難時發現其 沒有視力 ,但是 聽覺敏銳 ,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起它的警覺,並對發出聲音者進行殺戮,手段殘忍且行動迅速。
這一幕也交代了主要的人物關系,伊芙琳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同時也引進了一位新的角色 艾莫特 ,是他們的鄰居兼好友。
之後劇情便跳到了第一部結束的地方,伊芙琳收拾殘局,帶著瑞根和馬庫斯以及剛出生的孩子往一處篝火的方向走去,第一幕結束。
二、沖突的發展
第二幕從影片的第19分鍾一直到第68分鍾。
這一幕中主要圍繞著 製造沖突-沖突發展-解決沖突 的模式推動劇情發展,並且不斷循環這個模式來控制影片節奏,讓觀眾時刻處於一種緊張的狀態,從而激發觀眾繼續觀看的慾望,這一幕中比較突出的沖突點一共有 五處 。
第一處沖突 是伊芙琳一家進入了有篝火的一幢廢棄建築中,但因為不知道誰布置的機關而造出聲響,馬庫斯也因踩到野豬夾大叫,此時畫面中出現了用狙擊槍對准伊芙琳一家的鏡頭。
這樣便製造了 兩個小沖突 ,一個是馬庫斯的大叫將引來怪物,另一個是布置機關以及拿狙擊槍的人是誰?但因為掌握了怪物的弱點,伊芙琳一家嫻熟得用助聽器的頻率和霰彈槍殺死了趕來的怪物,可是卻引來了更多的怪物,好在被一個神秘人救下,來到了地下室一處相對密封的空間。這時兩個沖突同時解決,伊芙琳一家得救,而布置機關的神秘人正是他們的好友艾莫特。
第二處沖突 發生在當天夜裡,馬庫斯偶然聽到了一個電台在放歌,瑞根認為這是有人在發信號,可是艾莫特認為外面的世界已經沒有安全的地方,雙方就此產生分歧,矛盾凸顯。
夜間更具冒險精神的瑞根在與馬庫斯說了前往放歌電台地點的計劃,卻沒得到支持,於是選擇一個人出發,矛盾加劇。最後在伊芙琳的央求下,艾莫特出門尋找瑞根,矛盾解決。
這一個沖突沒有強烈的視覺效果和氣氛營造,主要是為了平穩推動劇情,以及使影片從單線敘事轉變為 雙線敘事 ,自此艾莫特和瑞根同一路,其他人則繼續待在艾莫特的藏身處,等待艾莫特回來,而後兩邊劇情同時發展,雙線敘事,交叉剪輯,增加影片的 可看性 。
先看伊芙琳和馬庫斯這條線。
在艾莫特出門尋找瑞根後,伊芙琳也准備去鎮上葯店拿幾罐氧氣瓶回來給剛出生的小孩供氧(因為剛出生的小孩容易吵鬧,因此伊芙琳將小孩放在一個木箱中,通過氧氣瓶供氧讓小孩呼吸)。
第三處沖突 發生在伊芙琳出門後。見母親遲遲不回來,馬庫斯便出了地下室,在廢棄建築中「探險」,但是當他看到已經成為干屍的艾莫特的妻子後被嚇得打翻了身邊的物品,製造出了不小的聲響,必將引來怪物, 沖突出現 ;
於是馬庫斯急忙跑回地下室,將小孩一起帶進了完全密閉的防空洞中,可是卻將門完全鎖上,只有從外面才能將門打開,而裡面的氧氣只夠呼吸幾分鍾, 沖突加劇 ;
這時母親趕了回來,製造爆炸使自動噴水滅火器工作,混淆怪物的聽覺,從而來到地下室,打開了被鎖住的門救回了馬庫斯和小孩, 沖突解決 。
再看艾莫特和瑞根這邊。
第四處沖突 是瑞根在路上看見一輛廢棄的火車,想要拿車上的急救包傍身,卻意外招來一隻怪物,沖突出現;
隨後使用高頻讓怪物暴露脆弱的頭部,可是瑞根第一槍並沒有將怪物打死,並且霰彈槍卡殼了,沖突加劇;
眼看怪物就要走到跟前,艾莫特及時趕到,一槍爆頭打死怪物,沖突解決。
第五處沖突 是艾莫特同意與瑞根一同前往放歌電台的地點,在一個港灣時遇上了一群倖存下來的人,可他們為了搶奪隨身物品,將掛滿瓶子的漁網綁在了艾莫特身上,只要他一動就會發出聲響,從而引來怪物,沖突出現;
這群人不僅將瑞根背的包搶走,還拿走了能夠對抗怪物的助聽器,沖突加劇;
隨後在艾莫特的暗示下,瑞根跳進了河中逃脫,艾莫特也發出聲響引來怪物,在怪物襲來的一刻跳進河中並將漁網解開,最後兩人坐上小船去往放歌電台的地點,沖突解決。
第二幕也伴隨著艾莫特和瑞根遠行的船隻而結束。
三、劇情的完結
第三幕從影片的第68分鍾一直到第88分鍾正片結束。
在這一幕中會將劇情推向 最高潮 ,並對影片中存在的矛盾進行 合理的解決 。
艾莫特和瑞根終於到達了放歌電台所在的小島上,令人驚喜的是,島上真的有人類居住,他們發現怪物 不會游泳 ,不會從對岸到島上,因此在這里是十分安全的。
可是第二天艾莫特在島上散步的時候,發現了一艘載著怪物的小船也停在了島岸。
此時影片進入到最高潮,毫無防備的人們突然受到了來自乘船到島上的怪物的攻擊,而另一邊伊芙琳在出去拿葯品的時候遭到了怪物的襲擊,兩邊同時製造了沖突,並且導演通過交叉剪輯將這種 沖突最大化 ,讓觀眾為兩邊的形勢都屏住一口氣。
最後瑞根將助聽器放置於廣播站的麥克風上,讓高頻聲音能傳播出去阻止島上大殺四方的怪物,同時馬庫斯也通過收音機聽到了電台傳來的高頻聲音,便將收音機外放,於是兩邊同時用高頻聲音抑制住了怪物的行動,瑞根和馬庫斯也同時走向了怪物,並且同時使用武器將怪物擊殺。
第三幕結束,影片也隨之結束。
當然,這一幕不算典型的謝幕,一般來說正常的第三幕結束會有一個給觀眾在劇情高潮後的 緩沖時間 ,比如兩邊都殺死怪物之後終於團聚,或者各自收拾行囊准備出發下一程雲雲,而不是像影片這樣 戛然而止 ,會讓觀眾不盡興。
不過這樣處理也情有可原,可以給下一部做足鋪墊,也許下一部的第一幕就是交代兩邊團聚的背景。
總而言之,影片中規中矩,很多觀眾在第一部中已經接受了無法發出聲音的設定,因此這一部中無聲的設定對觀眾的吸引力會大打折扣。
也許導演也深知這一點,因此在影片其他方面做足了功夫,相比第一部,這一部 用多個地點豐富空間,用雙線敘事豐滿情節,用交叉剪輯控制節奏 。
而在劇本創作上,則是經典且標準的三幕式結構。
㈢ 好萊塢電影三段式情節模式是什麼
三段式情節模式是指結構分為頭、中、尾這樣的三段式傳統劇作模式。
相關介紹:
在電影劇作的教學領域里有一本廣泛流傳的教材:悉德.菲爾德撰寫的《電影劇本的寫作基礎》。其中在論述結構的部分依然將「沖突律」作為劇作家必須嚴格遵守的定律。
他認為:一部影片的開端就是建置沖突;中段就是發展沖突並使沖突雙方反復地較量;所謂高潮就是沖突的總爆發是沖突的至高點,因此也就是沖突的決戰時刻;至於結尾,無非是沖突過後所產生的最終結果。
(3)用好萊塢經典三幕式理論分析電影擴展閱讀
黑格爾總結出「沖突律」的結構思想的,他認為戲劇沖突是布局的依據,他進一步發展了亞里士多德關於「頭、身、尾」的三段式說法:「合式的起點就應該在導致沖突的那一個情境里,這個沖突盡管還沒有爆發,但是在進一步發展中卻必然要暴露出來。
結尾則要等到沖突糾紛都已解決才能達到。落在頭尾之間的中間部分則是不同的目的和相互沖突的人物之間的斗爭。」其實,從那以後,直到今天,這已經成為包括電影在內的劇作藝術所普遍遵循的結構法則。
可以說,以這樣的原則創作出來的電影劇本在今天仍然是電影結構類型的主流。這種被今天的人們稱作「戲劇式結構」的原則依然是我們進行電影劇作教學的基礎。
㈣ 七宗罪的電影結構是什麼
說到好萊塢電影,多採用經典的三幕式模式。而說到三幕式電影的經典代表,無疑首先會想到由布拉德·皮特(飾Detective David Mills)、摩根·弗里曼(飾Detective Lt. William Somerset)、凱文·史派西(飾John Doe)和格溫妮絲·帕特洛(飾Tracy Mills)主演的電影《七宗罪》。整部電影時長126分鍾,環環相接,扣人心弦。
第三幕,應該是從跟隨John去尋找屍體開始的,兩位偵探荷槍實彈,隨著兇手的指引、駕駛著汽車在空曠的郊外前行。路途中Mills逐漸被瘋狂的John所激怒。
高潮應當是顯而易見的。John讓人七點整送來一個包裹,而包裹里是Mills愛妻Tracy的頭。Mills被兇手激怒,並得知自己懷孕的妻子被殺,極度悲憤。最終他不顧警察的規定,一怒之下殺死了兇手John Doe。在這七宗罪中,John Doe犯了「嫉妒」的罪誡,而Mills觸犯的是「憤怒」。
電影的結局是平靜的,老偵探看著被帶走的Mills,不知道能做什麼。他想到海明威的一句話:「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人們為之奮斗。」但他只贊同後半句。
影片中不能忽視的是Tracy這個角色,雖然整部影片中戲份不多,但是幾個鏡頭,就足以展現Mills和Tracy的深厚感情。John正是利用Tracy這個角色,完成了「嫉妒」「憤怒」兩宗罪。John最後告訴Mills他的妻子還懷有身孕,最終擊破了Mills的情緒底線,讓他殺死了John。因此,Tracy正是John的重要工具,在七宗罪的完成中起著極大的作用。
的實例。《七宗罪》採用典型的好萊塢模式——三幕式,不同的是,到達某一點,就毫無先兆地打破了原有的故事結構,讓影片更加撲朔迷離,從而引發了觀眾的不安、好奇和震驚。不得不說,《七宗罪》是三幕式結構電影中的經典之作,也為三幕式電影提供了良好實例。
㈤ 什麼是電影三段式結構
簡單來說三段式結構是一種非常普通的故事情節布局,大致分為開頭,中段和結尾。
三段式還是有講究的:開頭是故事的開始,主要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理念都是在這個階段介紹給讀者。這個部分大概占據整個故事的1/4,以第一個小高潮告終。
第二部分是中段,這個部分用來描述主要的沖突,對抗,困難和主角對抗沖突與困難的選擇。中段有兩個小高潮,第一個發生在中間的地方,第二個發生在中段的末尾。中段是整個故事最長的部分,大概占據故事的1/2還要多。
第三部分是故事的結尾,也就是高潮篇。這個部分包括最終的大高潮,在第三部分的末尾,應該看到主人公很幸福的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或者很悲催的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
(5)用好萊塢經典三幕式理論分析電影擴展閱讀:
三段式結構例子:
《肖申克的救贖》是傳統的好萊塢劇情片,選擇這樣的敘事策略,是為了首先把主人公推出來,從而利用觀眾對主人公的移情作用和對主人公命運的擔憂,把觀眾引入故事。
當然也有像希區柯克的《精神病人》那樣的影片,作為主人公的那個精神病人半個小時後才出現銀幕上,這樣的電影也同樣可以成為經典影片,雖然沒有遵循好萊塢傳統的三段式敘事規律,但是同樣獲得了名譽。
由此可見,選擇合適的敘事策略在創作電影劇本的過程中至關重要。
㈥ 好萊塢電影三段式情節模式是什麼
三段式
電影是一種相對獨特的
影片
建構
方式
,常常表現為非
線性
敘述
結構
。它打破了影片
傳統
的按
時間順序
進行的線性敘述的
程式
,用三段,甚至是多段的結構將影片分解排列。
這么解釋還是很抽象,那說簡單點:三段式結構是一種非常普通的
故事情節
布局,大致分為
開頭
,中段和
結尾
。
這樣聽上去簡單多了吧,但是三段式還是有講究的:開頭是故事的開始,
主要人物
和故事的主要理念都是在這個階段介紹給
讀者
。這個
部分
大概占據整個故事的1/4,以第一個
小高潮
告終。第二部分是中段,這個部分用來描述主要的沖突,對抗,困難和
主角
對抗沖突與困難的選擇。中段有兩個小高潮,第一個發生
在中間
的地方,第二個發生在中段的末尾。中段是整個故事最長的部分,大概占據故事的1/2還要多。第三部分是
故事的結尾
,也就是高潮篇。這個部分包括最終的大高潮,在第三部分的末尾,我們應該看到
主人公
很幸福的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或者很悲催的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
㈦ 電影《剪刀手愛德華》的敘述手法以及如何用經典好萊塢三幕式結構分析
應該是倒敘吧
跟《泰坦尼克號》差不多
㈧ 如何評價悉德菲爾德所提出的三幕式電影編劇模式
無論是編劇或是寫作,三幕劇的概念都是基礎且讓人耳熟能詳的故事結構。一旦掌握了三幕劇結構,就能清晰地理解既有情節如何編排、尚欠缺哪些東西、故事要如何開始與結束。
若仔細觀察,會發現無論是電影、小說、漫畫……等作品,三幕劇的架構無所不在。經過了兩千多年,依舊如此普遍廣泛,其實三幕劇可以概括為六個字:觸發、沖突、解決。三者涵蓋一個完整的事件,描述事件時,少了其中任何一段,都會覺得哪邊不對勁。
在創作的過程中,三幕劇也可以有各種變形。例如系列劇,其中每一集都符合三幕劇的架構,但全系列也同樣是三幕劇的結構。例如哈利波特每一集都有完整結局,但直到最後一本,才做掉了他的生平大敵。
第一幕
第一幕是故事的開始,觀眾對即將開演的好戲一無所知,在這個階段首要之務是先介紹背景給讀者,故事開展在現代都市呢?還是在異界的大陸?主角是大學生?都市白領?還是城鄉結合部的殺馬特?
在第一幕,需要將故事背景展露出來,部份作品為了累積爆點,一開始可能特意隱瞞,但最遲在第一幕結束前,需要完整地呈現世界架構,說明作品的調性與類型。
㈨ 什麼是電影電視的三幕劇作結構
1.第一幕讓觀眾參與到角色和故事中。
2.第二幕保持和增強其對故事的情感投入。
3.第三幕結束故事,把觀眾帶入令人滿意的的結局。
許多編劇和教編劇的老師都愛說「三幕結構」而不是「劃分為三幕,前一個說法把故事的講述說得就像建設一座橋梁,一旦設計完成,便再也不會變了。
事實上,故事不是固定的,其「結構」隨著故事的展開是處於動態之中的,會不斷地演變。
講故事沒有固定的配方,也不是填空,每個故事都要有獨特的方式充填內容。故事要講得妙是需要很多發明創造的。
我們用三幕劇模式的原因是它最簡單易懂,與觀眾對故事的體驗方式最接近。
電影故事講述者試圖把觀眾帶入近乎夢幻的狀態——把一切與此無關的對外界的思考和擔憂都扔在一邊參與到故事的進程里,編劇努力掩蓋場景變化,力爭把故事平滑地縫合和編織在一起。
(9)用好萊塢經典三幕式理論分析電影擴展閱讀:
如何拓展三幕結構思維:
第一點,必須考慮劇本故事類型的形式,每個故事都有不同的戲劇構架、人物呈現和情節設置。
第二點,確定誰是主要人物,還有這個人物的目標,應該要有一個目標明確、鮮明獨特的主要人物。
第三點,人物弧線,也就是在故事中的經歷會如何改變主要人物?能夠判定人物在故事開始時的狀態,並明白隨著故事的展開,人物將如何變化。
㈩ 分析電影《王牌對王牌》的三幕結構
電影《王牌對王牌》典型的好萊塢商業片,由塞繆爾·傑克遜與凱文·史派西主演。
在電影《王牌對王牌》中,塞繆爾·傑克遜與凱文史派西的表演十分精彩。並且,電影的劇情也非常緊湊,絲毫不拖沓。
接下來,我將通過三幕結構來分析電影《王牌對王牌》。
電影一開始就非常抓人,塞繆爾·傑克遜飾演的談判專家丹尼正在與一位要殺掉自己女兒的罪犯談判。
這場戲差不多將近5分鍾,時間雖短,但相當精彩。
丹尼通過自己幽默、詼諧的語言與那名心理變態的罪犯一步步拉近距離,最後不僅成功的救下了那個無辜的小女孩,還成功的將罪犯抓獲。
在這個過程中,丹尼始終表現得非常冷靜,在緊張的氣氛中,與罪犯上演心理戰。這同時也讓觀眾不自覺的跟著他的節奏走,走進電影的情節中。
然後,電影用了不到1分鍾的時間呈現了丹尼的順利人生。
他在警隊備受尊重,因為又幫助警隊成功的制服了一名罪犯,警隊的同事都聚集在一起為他慶祝;回到家裡,丹尼與妻子表現得十分恩愛,妻子更是深情表白丹尼,希望他可以每晚早點回家陪她。
就在你以為丹尼的人生就此順風順水時,電影的劇情卻來了一個180度的大反轉。
丹尼先是被搭檔你特告知警察內部貪污的事情,然後在4分鍾之後,尼特就被意外槍殺。再過了3分鍾左右,丹尼又被誣陷為槍殺尼特的兇手,並且,貪污組的那些人還在他的家裡搜到了他貪污的收據,當然,這份收據是別人嫁禍給他的。
接下來,丹尼的槍和警徽也一一被警察局局長收回。這對他來說,真是莫大的侮辱。
不過,丹尼遭受的慘劇還沒有停止。緊接著,他槍殺搭檔尼特的事情被媒體大肆宣揚,自己的妻子也跟著他被媒體曝光,私人生活被打亂的他們不得不選擇離開。
然而,在機場的時候,他們遇到了尼特的妻子。尼特的妻子也以為丹尼就是殺害自己丈夫的兇手,她毫不留情的罵了丹尼。讓丹尼覺得既冤枉又難過。
隨後,丹尼又被告知陪審團不相信他的說辭和解釋,一定會判他有罪,讓他坐牢。
電影用15分鍾左右的時間,呈現了丹尼遭遇的一系列人生變故,讓他的愜意人生一步步被毀掉,推動他去反抗。
當丹尼勇敢的走進貪污組的辦公室,拿著槍指著貪污組組長尼邦的頭時,電影的第一扇門也便打開了。這意味著,接下來他將會進行一系列的反抗行動,為自己洗清冤屈。
電影《王牌對王牌》的中段戲份十分精彩。
中段部分的劇情時長超過了1一個半小時。
中段部分所有精彩戲份全在貪污組辦公室發生,然而,盡管在一個閉塞的、狹小的空間,卻呈現出了主角丹尼與整個警察局的諸多矛盾,再加上塞繆爾·傑克遜與凱文·史派西的出色演技,使得全程都毫無尿點,刺激又緊張。
另外,辦公室里的其他幾個配角角色也都各自呈現出自己的個性特點,編劇更是在他們的語言台詞方面做足了功夫,每個人說的台詞沒有一句是廢話,既精煉又充滿內在張力,間接的推動了劇情的發展。
在貪污組的辦公室里,丹尼不僅將貪污組組長尼邦綁架了,還將尼邦的秘書瑪姬、線人魯迪以及警察局的同事佛堤斯綁架了。
丹尼與這四名人質逐一展開了對話,這意味著他一個人要同時對抗四個人質,不僅要說服人質相信他是清白的,是被冤枉的,還要讓他們站在自己這一邊,支持自己的行為。
與此同時,丹尼還要面臨警察局以及FBI的包圍和追捕。警察局派出了最好的作戰警察以及阻擊手;FBI則派出了直升機包圍了貪污組辦公室所在的那層樓,隨時准備擊斃丹尼。
一時之間,丹尼面臨了多重困境,他被逼德沒有一條生還之路,他不得不打破一重又一重困境,如果不打破,他就會坐牢,甚至死亡。
也是正是面臨這些困境,迫使丹尼又打開了第二扇門。
丹尼與警察局的同事以及FBI的人員周旋了一段時間後,丹尼的情緒越來越不穩定,他的智慧與瘋狂,讓警察局及FBI所有的人都非常緊張,他們害怕丹尼對人質下手。於是,他們聽從丹尼的命令,將同是談判專家的史賓恩叫來了。
當史賓恩到達後,丹尼十分興奮,他在心裡計劃著利用自己與史賓恩的談判,來達到為自己洗清罪名的目標,自此,劇情的第二扇門正打開。
劇情的第二扇門打開後,丹尼與史賓恩的心理交鋒讓觀眾時刻沉浸在緊張的氣氛中,並使得劇情一步步向前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導演不斷的向觀眾拋下懸疑包袱,讓觀眾的雙眼無法從熒幕前挪開哪怕一秒鍾。
直到1小時47分的時候,貪污組組長意外被連射3槍而死,中段部分的劇情被推向了最高潮,同時,意味著整部電影的結尾即將來到。
03 結尾
電影《王牌對王牌》的結尾部分也是很緊湊,很精彩。在劇情發展到2小時左右,結尾才正式來臨,可見中段部分為結尾的到來做足了鋪墊。
在結尾的時候,丹尼與史賓恩一起合作,史賓恩開著車,帶著丹尼從貪污組所在的那棟大廈逃離了。 也就是說,原本站在對立面的兩個人現在開始合作了,並且一方還幫著另外一方逃離了犯罪現場。
因為史賓恩此時已經相信丹尼是無罪的,甚至包括貪污組組長尼邦的兩名下屬——瑪姬和魯迪也相信丹尼是無罪的,他們與史賓恩一起幫助丹尼逃脫,這個細節處理得既溫馨又巧妙。
丹尼與史賓恩來到了貪污組組長尼邦的家裡,試圖引出殺害尼邦的兇手。因為,他們篤定這些兇手就是那些貪污的警察們,揪出了兇手就等於揪出了貪污的人。
果然,狐狸終於露出了真面目。殺害尼邦的兇手不止一個,而是一夥人,這伙人全都是丹尼在警察局的同事們。
更讓觀眾感到驚訝的是,那個之前被丹尼綁架的,看上去非常老實的警察佛堤斯原來是這個團伙的頭目。
為了騙取佛堤斯的信任,丹尼聯手史賓恩上演了一出好戲,丹尼裝作被史賓恩打死,然後,史賓恩以談判的技巧與佛堤斯合作,只要佛堤斯分給他貪污的錢,他就銷毀佛堤斯的罪證。
電影的結局當然是正義戰勝了邪惡,正式好萊塢商業片慣用的模式,但是直到電影快要結束的前3分鍾,佛堤斯才被抓獲。所以,結尾部分的劇情也是此起彼伏,暗涌不斷,讓人看的十分過癮。
04
電影《王牌對王牌》雖然呈現了好萊塢商業動作片的模式與套路,但它的劇本足夠真誠,在語言台詞方面設計得很是精彩,不斷推動劇情的發展, 而劇情的發展也反過來推動主角人物做出一系列行為上的改變、突破,真的是環環相扣,是一部值得反復看的好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