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平原槍聲電影老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平原槍聲電影老電影

發布時間: 2022-10-18 05:41:25

㈠ 平原槍聲電影女演員

演員表如下:

《平原槍聲》海潤影視出品,由趙浚凱、劉國彤執導,董勇、王學兵、趙子惠、杜志國、何政軍等人主演的抗戰題材電視劇。該劇改編自李曉明的同名小說,取材於真實的歷史原型。

劇集評價:

《平原槍聲》在故事的編排上力求保留原著情節,同時也推陳出新。不僅揭秘了一段鮮為人知的革命傳奇,還塑造了一個極具爭議的國民黨軍官,更把一個紅色革命英雄、一個走中間路線的國民黨軍官與一個地主小姐之間的曠世奇情以及信仰爭斗與革命事業的糾結矛盾放置其中,給一部主旋律作品增加幾分浪漫情懷和矛盾糾葛。

主角很出彩,董勇飾演的馬英突破革命戰士形象,更加立體,他不僅高大,也平常,還有點「小資」情調,因此更真實;青年演員趙子惠飾演女主人公蘇建梅的一生跌宕曲折,她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卻又被人不斷猜忌,她對感情充滿忠貞的嚮往卻又不得以選擇放棄,憑借對人物的獨到理解與出色把握,她表現出的人性之美讓觀眾折服。

㈡ 胡軍平原槍聲演員表

李麗虹飾吳妻。

《平原槍聲》演員表:

胡軍飾馬英;李夢男飾楊百順;劉琳飾蘇建梅;趙小銳飾中村;張嘉益飾鄭敬之;宋楚炎飾肖陽;張兆北飾老孟;侯岩松飾王二虎;李易祥飾李小黑;金淑媛飾大貴娘;李麗虹飾吳妻;李丹軍飾武藏。

《平原槍聲》是由何群執導,胡軍、張嘉譯、劉琳、李夢男等主演的戰爭片,於2001年在中國大陸上映。

影片評價:

影片非常注重對人物的細節處理,並不依賴火爆的戰場廝殺,而是以人物之間的關系所形成的一種人物的情緒和矛盾來打動觀眾。

《平原槍聲》里的戰爭場面很多,而創作者並沒有一味的表現強烈的視覺效果,而是根據當時八路軍的作戰實力和游擊戰的特點,質朴地展現影片的戰爭場面,整個作品著重體現故事的歷史性和真實性。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平原槍聲

㈢ 求一部挺老的片子,大概是80年代初的電影

喜盈門是一部很好看的老電影
漁島之子(簡裝DVD)(袁東保、張汝郊)
喜鵲嶺茶歌(簡裝DVD)(王琴寶、趙春常)
出嫁女(簡裝DVD)(陶慧敏、劇雪)
楊門女將:京劇(新中國舞台影視藝術精品選)(3VCD)
賽上風雲(簡裝DVD)(舒綉文、黎莉莉)
南島風雲(簡裝DVD)(上官雲珠、孫道臨)
勝利重逢(簡裝DVD)(馮喆、凌雲)
平原槍聲(簡裝DVD)(胡軍、劉琳)
慧眼丹心(簡裝DVD)(張安福、王辛)
南國之春(簡裝DVD)
一件提案(簡裝DVD)(李久芳、陳強)
風雨江南(簡裝DVD)(馮喆、戴耘)
大清炮隊(簡裝DVD)(辛明、劉曉慶)
無窮的潛力(簡裝DVD)(謝添、陳弋)
人民的巨掌(簡裝DVD)(魏鶴齡、王蓓)
神鞭(簡裝DVD)(王亞為、徐守莉)
大地重光(簡裝DVD)(潘文展、張錚)

松花江上(簡裝DVD)(張瑞芳、周凋)
奧斯卡經典影片--莫斯科之戀
黃梅戲老電影--牛郎織女
阮鈴玉老電影 --神女
愛國主義教育影片--風雨故園
愛國主義教育影片--成吉思汗
愛國主義教育影片--風雨下鍾山(上)(下)
國外經典影片--海豹的故事
奧斯卡經典影片--戰爭前奏曲
國外經典影片--出水芙蓉

國外經典:

【 克萊默夫婦 】【中英雙語】【1DVD】
【 三個火槍手】【上譯經典配音】
【水晶鞋與玫瑰花】【上譯經典配音】
【羅馬之戰(畢克 丁建華)】【上譯經典配音】【2DVD】
【苦海餘生(畢克 丁建華)】【上譯經典配音】【1DVD】
【義大利人在俄羅斯的奇遇(童自榮)】【上譯】【1DVD】
【 孤星血淚(童自榮、劉廣寧)】【上譯經典配音】【1DVD】
【 基督山伯爵 】【央視配音】【雙語】【1DVD】
【 廊橋遺夢 (丁建華、喬榛)】【上譯經典】【1DVD】
【羅馬之戰(畢克 丁建華)】【上譯經典配音】【2DVD】
【 似是故人來(曹雷等配音)】【上譯經典】【1DVD】
【 游俠傳奇 】【 經典配音 】【D5】【1DVD】
【 虎虎虎(嚴崇德、畢克)】【上譯經典】【1D5】

【排球女將 [經典配音版] 1-36集全】

國內經典:

經典電影: 豐收(DVD)
經典電影:鬼話(反一貫道題材)
夜航[霧海夜航]
女局長的男朋友 (郵緣續集)
大上海1937
海之戀(DVD)
最後的瘋狂
最後的貴族
黑炮事件
第九號懸案
紅粉(王志文,王姬主演)
北國江南
煩惱的喜事
乳燕飛 (金馥麗 娜仁花)

亂世冤家(上譯)
夜襲機場(長譯)
羅馬假日 (DVD長譯配音)
蝴蝶夢 長影譯制 (DVD)

被拋棄的人
端盤子的姑娘
大雁北飛


怪圈
叛國者
姑蘇一怪
鼓書藝人
十字街頭
燕子李三
印度往事

夜半歌聲
鮮花盛開的村莊
白沙疑案
朝霞

當代人
無名島
碧海丹心

清涼寺的鍾聲
苦惱人的笑
笑比哭好
七月流火
子夜
張衡
良家婦女
應聲阿哥
魔術師的奇遇
女大學生宿

特高課在行動
藍盾保險箱
與魔鬼打交道的人
保密局的槍聲

藍色檔案
R4之迷
林中迷案
海外赤子
紅河激浪
綠色錢包
神鬼不靈

㈣ 平原槍聲偽軍老婆是第幾集

不是電視劇《平原槍聲》中的劇情,是電影2001年電影《平原槍聲》。

這段劇情大致是張惠中飾演的偽軍軍官吳占江與日軍上司在家裡喝酒,上司喝醉了,對吳占江的妻子動手動腳,竟然當著吳占江面將他妻子推進了卧室。

吳占江大怒,抽出槍就要拚命,但他最終沒敢動手,聽著房間里妻子的慘叫聲他悲痛欲絕,將二人的結婚照片死了個粉碎。

劇情:

《平原槍聲》是由何群執導,胡軍、張嘉譯、劉琳、李夢男等主演的戰爭片,於2001年在中國大陸上映。

影片講述的是華北平原上的一群僅有「土裝備」的八路軍游擊隊,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

作為一部屬於戰爭題材並且愛情戲份所佔不多的影片,《平原槍聲》的最大看點是「信念」,這個信念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

㈤ 平原槍聲電影演員表

1、馬英

演員董勇

抗日游擊隊長,農民出身,當過八路軍,後來到家鄉組建游擊隊,是個平民英雄。大大咧咧,有事沒事愛吹牛,但機智幽默,關鍵時刻絕不含糊。

2、蘇建梅

演員趙子惠

八路軍女政委,在與敵人的斗爭中 ,她機智果敢、無畏無懼;在感情上她流露出女兒家的柔情蜜意,與馬英上演感人愛情,極具個性的女戰士。

3、杜平

演員王學兵

共產黨政委,馬英的上級,智勇雙全,剛正不阿。兩人攜手帶領游擊隊抗戰,但是馬英卻不買杜平的賬,總是和他嗆聲,見面經常互掐。

4、蘇金榮

演員杜志國

地主,人物復雜,在日本侵佔冀中平原之時,為了力求自保,成為漢奸,與侄女蘇建梅反目並分道揚鑣,最終死於漢奸內斗。

5、鄭敬之

演員何政軍

漢奸,偽軍法監股股長,實際身份是地下黨,背著漢奸的罵名掩護董勇等同志與日軍斗爭。

㈥ 平原槍聲拍攝於哪裡.

電視劇《平原槍聲》於1988年10月在衡水市棗強縣肖家鎮拍攝,1989年12月開始,先後在中央電視台和各地方台熱播,震動全國大江南北。

《平原槍聲》海潤影視出品,由趙浚凱、劉國彤執導,董勇、王學兵、趙子惠、杜志國、何政軍等人主演的抗戰題材電視劇。

該劇改編自李曉明的同名小說,取材於真實的歷史原型,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冀南平原地區年輕的八路軍幹部馬英在黨的領導下,回到家鄉組建游擊隊,帶領群眾與日寇、漢奸進行殊死搏鬥的英勇故事。

2010年4月18日,該劇在山東影視頻道播出;2011年1月15日,該劇於黑龍江、貴州、湖北、雲南、深圳、重慶六家衛視上星播出。

(6)平原槍聲電影老電影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1938年,中華民族進入全面抗戰時期。是年春天,紅軍排長馬英受命回到家鄉棗強,在政委杜平的領導下組建抗日游擊隊。蘇金榮家的兒子建才一心要投奔中央軍未果,陰差陽錯投到民軍劉中正手下;馬英欲跟劉中正聯手抗日,卻中了他設下的圈套。

馬英在率領游擊隊跟敵人的戰爭中得到迅速成長,同時也陷入跟青梅竹馬的女伴建梅的感情糾葛中。剛組建的隊伍因劉中正的叛變遭受重創,在地下黨員的幫助下,馬英等人終於查出內奸,游擊隊再次重組。

1941年,日軍利用八路情報員對區域交接部位的忽略,發動鐵壁合圍計劃,於4月29日對冀南地區發動突然掃盪。給游擊隊帶來沉重的打擊,隊伍死傷過半。蘇建才叛變出賣建梅,致使建梅死於敵人槍下。

建梅的死讓馬英決心查出叛徒,種種線索都指向蘇建才。為了不冤枉好人,馬英和杜平設下層層包圍圈戰術,成功將蘇建才抓獲。

清除叛徒之後的游擊隊即將迎來解放棗林的日子。馬英帶領隊伍做好了進攻縣城的最後准備,卻不慎在行動前夜暴露了行跡,為了換取最後的勝利,部分共產黨人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深夜,進攻的紅燈掛了起來,馬英率領游擊隊員順利解放了棗強,冀南地區獲得全面解放。

㈦ 《平原槍聲(2001)》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平原槍聲》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vppKxT_CugkGAheeRsApUw

?pwd=g3dn 提取碼: g3dn

㈧ 為什麼一些老電影都不再放映了呢

我是95後,有幸,小時候也看過膠片電影。

坐標為永州某一個小縣城,小學時候,大約是1年級到4年級這段時間,學校經常會組織一天看電影,膠片,黑白。

通常這一天我們都會無比興奮,早早搬出去教室里全部的東西,窗戶掛上黑布,准備好小零食和汽水。等待放映時間的到來。

其中放過的很多電影,到現在人記憶猶新。印象最深的就是《地道戰》,《舉起手來》等。

現在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或者是村鎮組織的,都沒有這種形式的放映了,也就是題主所說的為什麼現在不放老電影了。

早已離開那個山村地區的小學,並且幸運的去了城裡上初中,高中去了長沙,大學又來到了北京。說到底,有一絲絲懷戀當時那個黑蒙蒙的放映室。

不是說不放了吧?只不過現在獲取影片資源的渠道多了,如電視台,各大視頻網站,手機。擁有放不放主動權的應該指的是電視頻道,比如說電影頻道中央6台,軍事頻道等。

個人覺得老電影有的時候還是很有吸引力的,只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觀眾審美發生轉變,電視台也有很多的考慮,就像收視率啊,這些他們都得考慮到位,如果長時間放的東西沒有人看,收視率提不上去,會影響最重要的廣告收入來源。

當然,很多時候為了應景,或者說教育意義,電視台還是會時不時放一些老電影。

老電影每晚在央視《軍事頻道》10點映插。今天是《在烈火中永生》黑白電影。

五十年代黑白膠片電影,就叫老電影,六十年代有彩色電影也應叫老電影,膠片跑場電影院都是那個六十,七八十年代城市各電影院與大單位禮堂,俱樂部影院獨有景象。

那年月,電影下鄉,露天電影二面都有人帶凳椅看,不要錢。

剛解放後幾年,我鄰居是專跑送各電影院膠片的,我叫他大哥,他有一部單位發給他專用自行車,我人生坐自行車就坐在他前杠車上,記得嚇破膽,也只有三四歲我吧。

到八十年代,去電影院看電影,正看得津津有味,那知全場突然電燈通亮,頻幕打出字題:影片未到,稍等。立馬,上廁所,吸香煙,交談,啃瓜子,吃五香豆…全場一片烏煙瘴氣。

那時單位工會發電影票多,工會辦事員會多給領導幾張票,而且是中間好位子,同志們都知道。

永遠懷念那樣年代,還有那些老電影。所我天天晚上都會換到《軍事頻道》,更有專家始中尾三次講解電影情節,來龍去脈,演員背景和出道人生生平等等,講解員都是很有文學專職軍人。

山東淄博人雲中龍!我是上世紀一九五八年出生的。在七零以後,每個星期都在山鋁草場(廣場)上放映電影。那時候,精神文明普極不大,精神食糧顯的尤為重要。在山鋁草場上,在山上部隊駐地,南定熱電廠宿舍門前都有放映電影的機會。象《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外國電影《列寧在十月》《列寧在一九一八》《橋》《地下游擊隊》《寧死不屈》《海岸風雷》等等。那時侯,我十二歲,只要演電影,不管多遠,都去。現在想起來,還覺得好笑。那時候,我家五口人。父母,我,弟弟,妹妹。全靠父,母們的微薄工資養家糊口,日子過的很艱難。玉米面。地瓜面為主的窩頭是家常便飯,白面饅頭很少吃。日子過的很苦,但精神生活很充實。每天玩的夜不歸宿,其樂無窮。老電影在那個時代卻實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到現在我還懷念童年\少年時代的美好生活。現在物質條件好了,反而覺得少年時代生活很美,現在,再也找不到這種感覺了。

「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雖然很難在院線中看到老電影,但依然可以通過中央6套電影頻道、中央7套軍事頻道觀看,此外,像電影頻道的1905網、優酷、愛奇藝等網站和APP,都提供大量經典的國產和國外老影片。

挺喜歡看老電影。因為我一直覺得, 能夠經過時代的考驗、被一代又一代觀眾記住的電影才是好電影,每一部老電影帶有的那種特有的時代感,不僅是情懷和回憶,更是歷久明新的精神追求與身心洗禮。

在那個物質生活還不豐富的年代,電影是人們了解世界、感悟人生、培養審美的途徑和方式,是彌足珍貴的精神食糧。那時拍出來的老電影,經歷過數易其稿、做到了精益求精,才敢拍出來、放映的,特別是承載著特殊使命的獻禮影片,更是達到了當時電影製作的頂尖水準。

最愛看國產經典戰爭片,無論是「老三大戰」《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還是《上甘嶺》、《英雄兒女》、《高山下的花環》、《董存瑞》、《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白毛女》、《雞毛信》,以及近代的《大決戰之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血戰台兒庄》、《決戰之後》、《開國大典》,每每回憶都有新的體會,每每觀看都有新的感受。

國外的影片中,蘇聯的《解放》系列、《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辦公室的故事》、《兩個人的車站》、《戰士之歌》等電影,以樸素平時又極富革命浪漫主義情懷的表現形式,將生活與戰爭、 歷史 與現實呈現在大銀幕上。

與現在這個浮躁、焦慮的時代中生產的電影相比,老電影獨特的質朴感、親切感,歷久彌新,令人久久回味,這或許就是經典的魅力吧。

現在電影和過去的電影比較起來真是天壤之別!就像過去的槍戰片《平原槍聲》,《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董存瑞》,《51號兵站》,《南征北戰》,《柳堡的故事》,《四渡赤水》,《上甘嶺》,《洪湖赤衛隊》,《閃電行動》,《高山下的花環》,《血戰台兒庄》等等至今為止都是精品。

還有故事片就像《牧馬人》,《明姑娘》,《血,總是熱的》,《大閱兵》,《咱們的牛百歲》,《駱駝祥子》,《開國大典》等等,至今為止還是精品。

武打片《少林寺》,《武林志》,《南北少林》,《自古英雄出少年》,《白發魔女傳》等等,至今更是精品。

雖然說過去電影的特效,美工,照明等等技術,沒有如今拍電影拍攝的好,但是如今 科技 時代 社會 ,你就算把頭發急掉,腳丫子磨平,你也拍攝不了過去電影的真實性的效果,過去演員從骨子裡就帶著真實,正氣和善良。對觀眾也負責,對文化事業負責。

現在拍電影的演員全憑化妝品上,人品也不好,銀幕上做一套,生活中又一套,真把生活也當成了拍電影了,讓人十分可笑。

80年代放映過一部電影叫《少林寺》,記得那時候好像是在夏天,觀看的人們人山人海,一天放映七八場都座無虛席,那時候電影票價格是成人一毛五分錢,小孩是五分錢,人們看電影就像現在一家人看電視一樣,無憂無慮,和和氣氣,圍坐在一起,一排排椅子洋溢著幸福的笑臉,看電影的人們有吃瓜子的,吃西瓜的,有抽煙的,有吃冰棍的。也沒有這么多的限制,更沒有如今的票價。

過去的電影,也沒有什麼票房分析,也沒有開發布會,也沒有做廣告宣傳,也沒有票價這么高!

人們要求並不高,只要一個 娛樂 就足矣!不是要高票房,互相比賽炫富,勾心鬥角,狗扯羊皮,互相罵娘。

那時候無論是演員還是觀眾,眼光中都含著善良和正氣,還有自信和勇敢。現在有些人眼裡只有錢,只有高票價,高票房,只有漂亮臉蛋,只有翹臀,大長腿,互相搶位置,互相拆台,不團結,不友好,表面和氣,背後罵罵咧咧,有些演員明明知道演不這個角色,可是還要老黃瓜刷綠漆裝嫩去演中學生。現在都是找替身,虛假招式,騎假馬這種拍攝技術,現在實實在在的真功夫非常少了,這就是不尊重電影文化藝術,更是愚蠢廣大觀眾。

再說了,現在無論拍電影,還是拍電視都是從利出發,過去拍電影是從藝出發,一字之差,就能差之千里。過去的電影演員口碑好,現在的人哪有幾個口碑好的。傳播藝術的人千萬不能糊弄人,否則害人害己禍害人間,還得落下了一片罵聲。

過去的電影不是不放映了,而且他們不喜歡這種朴實無華的片子了,都追求奢靡之風,鋪張浪費所謂的大片,賀歲片。再說了,放老電影經濟收入不高,都向錢看齊了。

他們不想看,不代表群眾不想看,他們墮落不代表群眾也墮落了。

過去的電影雖然說少了,不放映了,但是它的觀賞價值永遠印在人們心中,誰也偷不去,搶不了。以前的老電影都是不朽的經典之作!

過去的老電影為啥不吃香了,網路效應是個重要作用。

首先說一下老電影,過去的老電影太經典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色:

新中國成立到70年代,屬於是紅色年代,大多都是戰爭題材,抗戰題材。比如《紅色娘子軍》,《智取威虎山》等。充滿鬥志。

80年代,林正英時代,一部部僵屍題材影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香港電影逐漸進入內地。

90年代,香港電影在內地大火,武俠片,港片,喜劇種類繁多。

那時候的真是藝術家,演員。

但是現在呢,可以說國產電影,經典的不多,演員更不多。只能說是時代在改變,一味的追求流量效應。片酬佔了一大部分投資,哪還有錢做其他的?

回想一下:一部《流浪地球》引起多大風波,被所謂的「專家學者」吐槽,又有惡意低評分。事情背後的故事,不用多說都明白。還有近期潘長江不認識蔡徐坤被噴,一個老藝術家為什麼要認識一個年輕明星?

照這么下去,國產影片有出頭之日嗎?

只能說網路影響力有好有壞,只能看自己怎麼用。

為什麼一些老電影不用放映了呢?

那些影片屬於老電影?大概地說凡是改革開放前拍攝的影片都可歸納為老電影。如:《白毛女》《地道戰》《地雷戰》《渡江偵察記》《南征北戰》《上甘嶺》《閃閃的紅星》《劉三姐》《李雙雙》《五朶金花》《決裂》等等等等…………數不勝數。

那麼,為什麼這些老電影不上映了呢?眾所周知,電影是文藝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藝術品,也是政治的宣傳工具。各個時代有為各個時代宣傳政治、政策的影片。這些影片在當時的政治運動時期起著不可估量的效應和結果。比如田華扮演的《白毛女》正值抗戰勝利,各個解放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白毛女》的上映極大地激起了貧苦農民對地主的仇恨,從而都積極投入到土改運動中,有力而快速地推動了土改運動的徹底完成。

比如:《南征北戰》的上映,這部影片的上映極大地調動了解放亞區老根據地的農民支援前線的熱朝。大大調動了山、老區軍民團結,共同為解放事業獻身的英勇鬥志。

《五朶金花》是大躍進的產物,也是大躍進的有力宣傳工具和高音喇叭。在那火熱的年代,曾激發了億萬人民的生產熱情,出現了人人求上進,人人爭模範的可喜熱朝…………

現在一些老電影不再上映,是因為中國的國情、 社會 又進入了一個轉折點、一個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為主的階段。當然老影片不能適應這個時期的政治局面。必須有新的能適應現在 社會 的影片。愛看老電影的大都是中老年人,他們大都愛懷舊,而且文化層次低,對現代的網路時代不適應,看不慣那些新片卿卿我我的鏡頭。而年青人又都沒看過老電影,對那個時代了解甚少,如今已進入網路時代,人手一機,新電影, 游戲 是年輕人的首選。電影院放老電影根本沒有觀眾,而且也沒了收入。所以不得不停止上映老電影。

現在電影和過去的電影比較起來真是天壤之別!就像過去的槍戰片《平原槍聲》,《鐵道游擊隊》,《地道戰》,《地雷戰》,《董存瑞》,《51號兵站》,《南征北戰》,《柳堡的故事》,《四渡赤水》,《上甘嶺》,《洪湖赤衛隊》,《閃電行動》,《高山下的花環》,《血戰台兒庄》等等至今為止都是精品。

還有故事片就像《牧馬人》,《明姑娘》,《血,總是熱的》,《大閱兵》,《咱們的牛百歲》,《駱駝祥子》,《開國大典》等等,至今為止還是精品。

武打片《少林寺》,《武林志》,《南北少林》,《自古英雄出少年》,《白發魔女傳》等等,至今更是精品。

雖然說過去電影的特效,美工,照明等等技術,沒有如今拍電影拍攝的好,但是如今 科技 時代 社會 ,你就算把頭發急掉,腳丫子磨平,你也拍攝不了過去電影的真實性的效果,過去演員從骨子裡就帶著真實,正氣和善良。對觀眾也負責,對文化事業負責。

現在拍電影的演員全憑化妝品上,人品也不好,銀幕上做一套,生活中又一套,真把生活也當成了拍電影了,讓人十分可笑。

80年代放映過一部電影叫《少林寺》,記得那時候好像是在夏天,觀看的人們人山人海,一天放映七八場都座無虛席,那時候電影票價格是成人一毛五分錢,小孩是五分錢,人們看電影就像現在一家人看電視一樣,無憂無慮,和和氣氣,圍坐在一起,一排排椅子洋溢著幸福的笑臉,看電影的人們有吃瓜子的,吃西瓜的,有抽煙的,有吃冰棍的。也沒有這么多的限制,更沒有如今的票價。

㈨ 平原槍聲電影拿一年出品

是2001年出品的。

《平原槍聲》是由何群執導,胡軍、張嘉譯、劉琳、李夢男等主演的戰爭片,於2001年在中國大陸上映。

影片講述的是華北平原上的一群僅有「土裝備」的八路軍游擊隊,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作為一部屬於戰爭題材並且愛情戲份所佔不多的影片,《平原槍聲》的最大看點是「信念」,這個信念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

在愛國青年蘇建梅和地下交通員老孟的幫助下,馬英智取蘇金榮的槍支,處死小野,拉起隊伍,青年農民王二虎、趙振江、張玉田等人加人游擊隊。中村怒殺蘇金榮,瘋狂反撲。

馬英率隊撤離,王二虎卻擅自與敵交鋒,戰斗中馬英與戰友們失去聯系,身處險境,巧遇常雲秀,二人與敵浴血搏鬥,不料,風雲突變,馬英被捕。

影片評價:

影片非常注重對人物的細節處理,並不依賴火爆的戰場廝殺,而是以人物之間的關系所形成的一種人物的情緒和矛盾來打動觀眾。

㈩ 介紹一些抗日老電影

1、《趙一曼》

1933年,哈爾濱被日寇佔領,女共產黨員趙一曼和她的愛人老曹領導了工人罷工, 罷工勝利後,老曹卻被逮捕。趙一曼到農村組織農會,支援抗聯。這年秋天,趙一曼與抗聯部隊會合,任抗聯政委。

冬季,抗聯被圍困,缺衣少糧,在這危難時刻,又傳來老曹獄中被害的消息。趙一曼化悲痛為力量,繼續同敵人作戰。

1935年冬,抗聯在舉行慶祝紅軍長征勝利的晚會時,營地被敵特發現。危急關頭,趙一曼命王團長帶人突圍,自己留下掩護,她勝利完成了任務,但自己身負重傷,被捕人獄。威逼利誘、嚴刑拷打換不來她的口供,敵人怕她死去,便將她送到醫院醫治。

在醫院里,護士小韓和董看守被她的抗日精神所感動,與她一起從醫院逃出,不幸被敵人發現,抓回獄中。1936年7月1日清晨,趙一曼英勇就義。

2、《雞毛信》

抗日戰爭期間,華北某抗日民主根據地龍門村的兒童團長海娃,有一天接受民兵任務給八路軍送雞毛信。

半道上遇見了日本鬼子和偽軍,海娃急中生智利用綿羊保住了雞毛信,鬼子被海娃引進山裡,被八路軍全部殲滅;根據雞毛信里報告的情況,八路軍又襲擊了一個日本鬼子的據點,活捉了貓眼司令。

3、《地雷戰》

1942年,膠東抗日根據地邊緣村莊趙家莊等村莊經常遭受日軍的突襲,為了減少損失,區武委會雷主任和趙家莊民兵隊長趙虎集合群眾的智慧,想出應對日軍的策略:他們聯合附近幾個村莊組成民兵聯防壯大武裝力量的同時,用土製地雷組成各式各樣的地雷陣,將日軍沉重打擊。

4、《地道戰》

1942年的中國冀中平原上,高家莊英勇的男女民兵,從四面八方齊集村口,准備戰斗。

為了與日軍展開斗爭,冀中根據地人民展開了群眾性挖地道的高潮,民兵隊長高傳寶被這巧妙的洞口深深吸引。各村民兵利用野外地道圍困敵人,打死民兵敗類湯丙會,活捉日寇山田,勝利的鍾聲響遍冀中平原。

5、《小兵張嘎》

抗日戰爭時期,河北白洋淀調皮莽撞的少年張嘎目睹奶奶為掩護八路軍逃跑被日寇殺害後,隻身來到縣城要找到游擊隊排長羅金寶好讓他為奶奶報仇,哪想真遇見羅金寶時,他將對方當作了漢奸,鬧了笑話。

張嘎可沒將笑話當笑話看,想不通的他約上胖墩又來到縣城,要自個替奶奶報仇。在縣城,張嘎遇到鬼子龜田和胖翻譯,一番鬥智斗勇,兩人沒從張嘎身上撈得什麼好處。一系列事情經歷後,張嘎由魯莽搗蛋的少年成長為真正的八路軍小偵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