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沈德潛的詩詞越多越好
過白石翁隱居處
長湖浩煙波,遙村隱雲樹。扁舟獨溯洄,系纜清溪渡。荒岡既盤紆,畝丘亦回互。緬懷古逸民,言尋棲隱處。子孫秉先訓,累葉事農務。遺安人所難,世遠見貞素。松楸郁茫茫,清風古來墓。
訪如來庵
寒雲護山頂,隱見最高峰。遂造林中寺,才聞午後鍾。窗明半嶺雪,門掩斷崖松。分院平生願,從誰話箭鋒。
春日村行
果腹竟何事,蕭然曳屐行。閑共白雲往,步尋流水聲。墟煙凝雨重,耕犢負犁輕。獨立板橋望,春山面面橫。
景陽鍾歌
老龍觺々蟠秋草,草根蟪蛄吊昏曉。摩挲猶識永明年,銀泥幾見乾坤老。端門鼓漏隔宮闈,夢暖香濃曉不知。殿角星殘聲乍響,景陽樓上畫眉時。雲龍門開移廟主,從此蒲牢卧紺宇。何似銅仙辭漢宮,回望咸陽淚如雨。
觀音閣
厜廠義峭壁聳雲端,高閣千尋俯激湍。隔岸潮聲憑檻聽,過江山色卷簾看。雕盤寥廓秋風急,帆入空濛夕照殘。極目長天杳無際,楚雲漠漠不勝寒。
泊舟千畝潭懷陳樹滋
悠悠棹扁舟,泛泛清溪曲。夕陽淡平林,長空下孤驚。村遠斷人煙,言就蘆洲宿。遙憶忍飢人,日晚餐杞菊。
晚過龍井菴
沖寒過野塘,到寺日將沒。齋廚動微煙,高松落殘雪。欲共枯禪語,相對無言說。
水亭
磵水合眾派,亭遇瀉潺湲。水石本無聲,相觸偶成喧。清冷契真性,靜聽欲忘言。因思洗耳翁,猶厭瓢聲煩。
白堤春興
破楚門西更向西,畫船雙槳白公堤。人家臨水花為市,僧舍沿山石作梯。弱柳似隨歌扇拂,好鶯偏傍舞筵啼。討春年少情難盡,不許亭亭日色低。
題黃宣畫魚障子 萬曆時人。
黃宣畫魚得名勝國時,於今猶傳畫魚障。尋尺之間分島嶼,滾滾波濤起寒漲。千魚萬魚集堂上,小魚游水隨風浪,大魚獨立勢倔強。想當經營時,天趣妙入神。走筆掃絹素,欻忽開金鱗。亦復工遠勢,沙平雲淡纖毫分。漁翁小艇楚江岸,美人竹竿淇水濱。又疑積石既鑿龍門通,水勢直趨滄海東。赤鯉已趁洪濤風,震電燁燁行虛空,騰身直上成飛龍。古來屈伸變化數伊呂,莘渭奮跡還相同。人生局束良可恥,汩沒泥沙為貪餌。縱游宜入滄波中,勿復噞喁戀沼沚。收圖忽卷雲濤堆,匹綃隱隱生風雷。
田家雜興
村墟起暝色,牛羊各來歸。田家晚炊罷,猶自開柴扉。鄰里夜相過,團坐情依依。共誇麥苗盛,共憂桑葉稀。兒女齊長大,所需食於衣。地遠人俗淳,言語心無機。祇談農家事,焉知誰是非。
白雲護山村,紅葉隱茅屋。門前跨板橋,戶後羅修竹。牛閑系道旁,磨癢向古木。是時秋風高,霜重粳稻熟。老農顏色喜,早晚食新谷。惟苦欠文墨,舉動成鄙俗。今年幸有秋。送子入里塾。
游五雲洞
山齋飯初罷,步入空岩里。來尋五雲洞,雲根露齒齒。寒泉清道心,松風滌塵耳。老僧木石年,坐閱人代駛。相對不說法,頗得清靜理。石床難久留,寒光逼衣履。晚鍾送歸客,遙林夕陽紫。
游南山石壁
石壁插湖口,磔裂具萬狀。蛟龍拔古秋,陰崖閟靈藏。亂掛猢猻藤,樵人不敢上。湖波齧山足,沖激聲愈壯。取徑入岩腹,路危藉筇杖。放眼眺震澤,漭瀁失歸向。沖漫與白浮,(三山名。)左右列屏障。遠峰吐青螺,點點貯盤盎。生平山水胸,及茲始一放。天風吹衣裳,撲面濺寒浪。悄然覓歸路,沙磧行可傍。落日不逢人,林端起樵唱。
自米堆山過錢家磡取道至漁洋灣入曇花庵作
米堆下林麓,舉眼納莽蒼。漁洋卧湖波,遠望平於掌。言經上陽村,微徑穿榛莽。籬落午雞鳴,煙叢人語響。居民傍蘆洲,家家業漁網。逶迤之漁洋,山坳路紆枉。具區覽全勝,背面俱漭泱。曇花隱蒼翠,行客斷還往。枯禪禮佛余,清磬出方丈。晤彼靜者樂,頓作遺世想。他年擬誅茅,聊此息塵坱。
暨陽翁靜子枉過草堂
風竹蕭蕭晝掩門,久無筇屐破苔痕。忽傳江上青衫客,來訪溪南黃葉村。千里相思勞仲悌,一人知己感虞翻。文章自是吾生事,試與高賢共榻論。
錢武肅王鐵券歌
錢塘錢氏王家孫,忠懿以後為齊民。家藏乾寧舊鐵券,精采奪目光彌新。自言先世曾避賊,亂離棄擲江之濆。漁人網魚得古鐵,有如周鼎出泗濱。裔孫換歸十斛米,世世什襲稱家珍。文雲皇帝嘉賚汝,官汝太尉兼諸軍。誅宏殺昌盪渠寇,捍衛正室崇殊勛。恕汝九死子三死,長河泰{山華}國永存。欽哉汝鏐其敬聽,頒示天下文雲雲。從來事往祇陳跡,唐家事業同煙雲。吳越四傳旋納土,至今臨安宮闕皆成塵。我來浙西訪古跡,錢王寂寞留荒墳。昔聞山林里錦綉,今見壞道眠麒麟。表忠舊觀亦頹廢,斷碣剝蝕叢荊榛。隆隆霸業竟何在,惟有銘功鏤版傳千春。子孫奕世念祖德,無忝忠孝承清門。
折楊柳歌詞
長條爾何物,送郎天邊去。恨不持斧戕,斫盡江頭樹。
送劉東郊之閩中
節序逢搖落,況當君遠行。難為今日別,並見古人情。客路千江雨,秋心萬木聲。蔗洲如已過,應近越王城。
四海為家客,閩中又此回。不須行旅斷,已是夜猿哀。馬甲隨潮入,鮫宮向月開。知君重懷古,獨上釣龍台。
甘露寺
高閣真疑坐九霄,鍾聲遠送海門潮。峰巔片石留三國,檻外長江咽六朝。何處雲煙辨吳越,此間蒼翠壓金焦。老僧猶說孫恩亂,白骨青磷尚未消。
王韓起見過
把卷思良友,天涯客正來。江鄉逢令節,陰雨罷登台。貧賤甘吾道,文章讓汝才。悲懷兼別緒,款款話深杯。
落魄滯江皋,三年一布袍。長貧真到骨,眾論尚吹毛。摧抑名偏盛,艱難志愈高。撫時還慟哭,賈誼是吾曹。
同京口余文圻登蒜山憩清寧道院時春盡日
相攜筇竹上晴空,木末遙遙磴道通。鐵瓮帆檣雙屐下,佛貍城郭亂煙中。運籌羽扇懷王佐,破敵長刀數霸功。事業銷沈山色在,底須吾輩別雌雄。
峰顛突兀睇無垠,吳楚蒼茫幾點塵。天地本來成逆旅,江山從古屬閑身。松門瘦石樵家路,瑤草金光道院春。慚愧玉皇香案吏,階前暫作掃花人。
喜晤張子永夫
鍾鳴群動息,明月出巒嶺。疏林散浮煙,平莽接餘景。並坐玩清光,慮澹無可屏。人生幾會合,況此良夜靜。因思後面難,轉惜前別永。坐久風露寒,空山孤鶴警。
登清涼山
躡磴上煙叢,雲木性所戀。無風松自響,有澗路疑斷。茲山未峻極,祇齊蔣陵半。清曠豁遠目,指顧得壯觀。大江岷峨來,一氣混瀾汗。群山龍蜿蜒,千里作屏翰。城郭環螮蜺,煙火逾百萬。繁華江左雄,形勝天下冠。六代等置棋,紛紛幾龍戰。真人起濠泗,創業區縣。考卜協地靈,定鼎屬天眷。末季煽腥氛,神器喪荒晏。宮闕址已湮,興替理可見。事往跡恍惚,感來情凄惋。惟有青山色,今古常不變。
過學山園
閑園莽蕭瑟,獨游適亭午。深林啼竹雞,石樑竄松鼠。旅葵長於人,藤花落如雨。緬當斷手年,經營閱寒暑。雖非平泉莊,彷佛輞川墅。文藻散荒煙,聲華委黃土。澗泉咽不流,似訴興衰語。
過陳亦韓山居
偶然戀雲蘿,移居向山澤。悠遊三畝園,昕夕對木石。虞山一角青,時露太古色。猿狖當僮僕,花葯侍巾舄。豈輕人爵榮,習靜自成癖。君看虞羅旁,何礙沙鷗適。
游天池
山靈招我深,輕策上層阪。巔頂涵清池,坎三艮三象成蹇。水寒魚不生,穴黝龍疑偃。想當融結初,天匠費鐫鏟。鑒影須眉寒,洗心煩郁遣。沿緣把垂藤,趺坐藉蒼蘚。是時暮樵還,風送歌聲遠。雲凝蘿徑濕,煙動僧廚飯。聊追謝監游,詎同阮公返。不見青蓮花,羽化空遙緬。
宿清足軒贈鳴謙鴻漸二釋子
飛鳥晚投林,予亦棲方丈。開簾耿明河,東峰月稍上。相對道門舊,窅然斷心想。觀空得縣解,超塵指迷惘。夜靜聽始清,風泉發幽響。
支公塔
松陰媚淪漣,境冷人蹤滅。中峙窣堵波,高僧此歸骨。蘭亭未會前,紀載何人筆。山卬山與沃州,兩地空禪窟。魂魄應在茲,雲泉伴清絕。時有野鶴飛,空山叫殘月。
贈蓮花洞僧泊雲
巑岏千筍地,古洞晝冥冥。中有無家客,石床閑誦經。休糧時斷火,汲水偶攜瓶。不許俗人到,白雲常掩扃。
山居雜詩
焚身緣象齒,累俗為豬肝。與世一無擾,始知天地寬。葯苗隨徑采,茶灶任童安。行覓鍾吾路,(即穹窿山,赤松子采葯處。)空岩問大丹。
晚入鄧尉山宿還元閣
晚鍾流岩壑,尋聲經疊嶂。重遊二十年,雲山故無恙。來登四宜堂,聊此息筇杖。老桂漸凋殘,吾生豈強壯。憑軒送遠目,百里納清曠。晴雪漫陂陀,香風透屏障。花影連湖光,夕陽搖滉漾。俄頃寒煙凝,嵐嶺換形相。夜投還元閣,高枕鳥巢上。風雨驚夢魂,松濤入紙帳。
虎山橋夜泊
渚禽亦歸巢,孤舟維野岸。月上霜煙空,寒林白於旦。犬吠識荒村,泉響緬深澗。清極難成眠,寂寥夜將半。
雨餘泛舟三潭同厲樊榭孝廉作
雲移高峰峰不定,湖波過雨光逾凈。佳人彷佛洗鉛華,隔紗微窺晚妝靚。一枝柔櫓蒼茫外,綠蓑青笠元真態。不遇南屏孫太初,枯禪瘦鶴誰同載。輕船准擬泊三潭,鷗鷺為群我最堪。聽罷晚鍾煙際宿,荷花深處夢江南。
題姚荃汀侍御八分冊後
漢唐八分分二體,漢尚古拙唐端嚴。面目變換神理合,夏濩何必殊韻咸。後人追橅獵形似,漫與石刻爭豪纖。小夫專長畫界域,如以越鎛嘲燕函。先生鎔陶漢唐格,義娥星宿能包含。洪都石經丈人行,太山封禪相驂驔。箕張昂萃象緯列,劍抽戟向寒鋩銛。體格上下溯程邈,詩句夷憺書陶潛。巡行三輔抑豪橫,欲使黎庶歸和諴。行行且止避馬,公獨揮翰垂彤幨。威名霜清筆遒折,吏治文苑公能兼。我生嗜古逞筆力,延熹苦縣心所忺。披閱此冊退三舍,駑馬那許追驚帆。當今惜無好事者,誰為趙■與郭髯。驪珠緘還好什襲,應有光焰騰東南。
贈吳琳岩孝廉即送歸吳興兼簡家舟侖翁太史
我昔曾游道場山,雲迷未款名賢關。今年臨安得會合,轉恨十載遲追歡。先生老境興跌踢,後輩應推丈人行。經年矻矻事編纂,提要鉤玄戒冗長。咕囁素鄙臨汝侯,齷齪還嗤灶下養。惡言不入緣耳聾,問事瞪目神常聰。外人狎侮時取鬧,何異蝘蜓嘲神龍。我雖兄事實師事,藉君金鎞開瞽蒙。長篇許作萬人敵,五字散出偏師攻。酸咸殊俗二老合,如蒿倚松駏得蛩。長堤看花並移棹,高峰瞰海同扶筇。朝來分張故山去,冰鱗差差陰氣冱。斷鴻西望下寒雲,遙指霅溪溪畔路。吾家康樂久懸車,焚卻銀魚學釣魚。白蘋之洲儻相遇,道我新修種樹書。
舟行魯齊境不得望岳作歌
婚嫁勞我生,年來已粗畢。而何五嶽游,虛願未儻一。今年西笑之神京,願上太山絕頂凌崢嶸。第一峰頭駐雙足,放眼萬里窺蓬瀛。扁舟迢迢越淮甸,順流忽過鍾吾縣。泗水亭荒憶漢業,嶧山碑廢懷秦篆。杜陵南池紀文藻,太白酒樓緬觴宴。魚陶蒙艾指點中,岱宗隔斷青難見。同舟吳季子,恂士。示我太山圖。蒼蒼十八盤,上有神人居。樓觀縹緲間,雲氣乍有無。七十二君封神處,金泥玉簡空追摹。星辰高壓從下看,帝座直逼憑空呼。其下亭亭雲雲列培塿,恍如長老招手兒孫趨畫圖。令我興飛越轉惜,天門無路筇難扶。黃河雖經流澔涆,青帝未識雲模糊。山靈笑我胸次隘,那能氣吞齊魯直溯鴻蒙初。宵來夢羽人,授我秘府冊。攜贈仙人九節杖,宇內名山許探歷。他年終作岱嶽游,日觀高高夜棲息。三更看涌扶桑輪,群飛海水搖金碧。
遣興
鄰樹散初榮,空庭藹余綠。枝間小鳥鳴,清音愛晨旭。靜坐觀物化,新機往而復。吾心適無事,閑展道書讀。炫長斯見短,希榮乃得辱。入世戒有為,養性在無欲。窗外響松風,茶鐺煮初熟。
憶方外亡友樾亭
方外情新似弟晜,幻雲散後了無痕。軍持拂子俱零落,只有寒流繞寺門。
過許州
到處陂塘決決流,垂楊百里罨平疇。行人便覺須眉綠,一路蟬聲過許州。
平靖關
荊豫分疆處,天然屹此關。斷崖通一線,絕頂控千山,地險風雲壯,時清戍守閑。當年龍戰日,飛鳥尚難還。
抑堂送春
故交落莫返江濱,送客何堪又送春。天下有情俱惜別,坐間無語不傷神。賣花聲歇閑深巷,拾翠人稀駐畫輪。此日風懷且中酒,朝來惟見綠陰新。
玉瓮歌應制
廣寒殿中大玉海,聲價高於古鼎鼐。於闐職貢供雕鐫,水族百怪窮神奸。詐馬宴余陳幾席,障以闌桿耀金碧。君臣飲酒歌樂豈,取醉正須三十石。劫灰飛後歸琳宮,伴侶瓦缶腌青松。有如周宣獵碣垂夬辛鼓,民間作皿供杵舂。文明之世榮光發,寶鼎仍從泗濱出。移置承光。(殿名。)位帖妥,牟敦丹彝共羅列。金源古檜蟠青虯,(檜一株,相傳金時物。)蔭此至元溫潤質。從來精氣難埋藏,塵埃拂拭增輝光。聖朝不貴難得物,寶器自合登明堂。嗚呼!寶器自合登明堂,豈獨軒轅瑪瑙之瓮盛天漿。
2. 論述《詩經》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
【1】思想內容:
1.反映勞動生產的詩篇《芣苢》勞動過程《葛覃》終年農事活動《七月》
2.反映剝削與壓迫的詩篇《碩鼠》《伐檀》
3反映征徭離亂的詩篇《君子於役》《東山》
4.愛國主義的詩篇《採薇》《無衣》
5反映婚姻愛情的詩篇《氓》
6反映社會黑暗腐敗的政治諷刺詩《南山》
7祭歌史詩《民生》
【2】藝術特點:
1.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
2.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3.復沓的章法
4.四言為主的句式
5.豐富生動形象的語言
(2)老電影溯濛頌擴展閱讀:
一、詩經的社會功用
《詩經》的編集本身在春秋時代,其實主要是為了應用:其一,作為學樂、誦詩的教本;其二,作為宴享、祭祀時的儀禮歌辭;其三,在外交場合或言談應對時作為稱引的工具,以此表情達意。
通過賦詩來進行外交上的來往,在春秋時期十分廣泛,這使《詩經》在當時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左傳》中有關這方面情況記載較多,有賦詩挖苦對方的(《襄公二十七年》),聽不懂對方賦詩之意而遭恥笑的(《昭公二十年》),小國有難請大國援助的(《文公十三年》)等等。
這些引用《詩》的地方,或勸諫、或評論、或辨析、或抒慨,各有其作用,但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凡所稱引之詩,均「斷章取義」——取其一二而不顧及全篇之義。這種現象,在春秋時期堪稱「蔚成風氣」。這就是說,其時《詩經》的功用,並不在其本身,而在於「賦詩言志」。想言什麼志,則引什麼詩,詩為志服務,不在乎詩本意是什麼,而在乎稱引的內容是否能說明所言的志。這是《詩經》在春秋時代一個實在的,卻是被曲解了其文學功能的應用。
二、歷史與民俗價值
從歷史價值角度言,《詩經》實際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歷史,全方位、多側面、多角度地記錄了從西周到春秋的歷史發展與現實狀況,其涉及面之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的全部方面——政治、經濟、軍事、民俗、文化、文學、藝術等。
後世史學家的史書敘述這一歷史階段狀況時,相當部分依據了《詩經》的記載。如《大雅》的《生民》等史詩,本是歌頌祖先的頌歌,屬祭祖詩,記錄了周民族自母系氏族社會後期到周滅商建國的歷史,歌頌了後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的輝煌功績。這些詩篇的歷史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它們記錄了周民族的產生、發展及滅商建周統一天下的歷史過程。
記載了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大遷徙、大戰爭等重要歷史條件,反映了周民族的政治、經濟、民俗、軍事等多方面情況,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史料。
3. 為什麼美國好多電影裡面在逼供的時候往人臉上澆水的同時,要蒙一塊毛巾或者布
其實很簡單。把水倒在毛巾上是為了不讓水往下流,又不透氣,倒過水後臉在裡面就會感覺到悶熱呼吸不順,再過一會就沒有氧氣了,會窒息的,嘴呼出來的二氧化碳排不出去也很危險,把人憋的臉通紅,會很痛苦,而且眼睛很脆弱,很容易受到傷害。
4. 沂濛頌是不是紅歌
願親人早日養好傷(又名沂蒙頌)作詞:集體 作曲:劉廷禹,是四場芭蕾舞劇《沂蒙頌》的插曲,1973年5月16日,《沂蒙頌》由中央芭蕾舞團(當時的劇院名稱為中國舞劇團)首演於北京天橋劇場。197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攝制的同名舞台藝術片在國內公映。該劇以1947年沂蒙老區的擁軍故事為題材。
歌詞:
蒙山高,沂水長
沂蒙頌歌譜
軍民心向共產黨,心向共產黨
紅心迎朝陽,迎朝陽
爐中火放紅光
我為親人熬雞湯
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
添一瓢沂河水,情深誼長
願親人早日養好傷
為人民求解放
重返前方,重返前方。
紅歌即紅色歌曲,就是贊揚和歌頌革命和祖國的歌曲,它們普遍具有濃韻的感情基調,有較強的歷史感,喚起人們的紅色記憶。從這個角度說,《沂蒙頌》也是紅歌。
5. 濛河之星是什麼意思
摘要 蒙河是泰國東北部呵叻高原上最大河流。
6. 宋代講史話本和古白話小說的關系
話本,就是說話人說話的底本,它主要包括講史和小說兩大類。話本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元明清的歷史小說正是由此演變而成的。話本小說對後代的通俗文學和戲劇、曲藝等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作為口頭文學的說唱和演講故事,是古已有之的。「說話」作為一種技藝,追根溯源,魏晉時曹植的「頌俳優小說數千言」,隋人侯白的「說一個好話」已經把笑話、講故事、插科打諢以及動作表演結合起來,只不過演出地點局限於貴族邸宅或文人宴會,表演者也非職業藝人。至唐時衍為「經講」、「俗講」等民間藝術。
唐宋人的筆記中,通常稱故事為「話」或「小話」。大約至唐代,已經有人在市集中以「說話」(即演講故事)為職業或准職業,一般學者都認為這類演講藝術是由佛寺中講述佛經故事乃至世俗故事一步步演變出來的。但唐代在市集中以「說話」為業的藝人沒有留下他們所講述的故事的文字記錄,後人只能在唐五代人筆記如段成式《酉陽雜俎》、趙嶙《因話錄》、王定保《唐摭言》等零星記載中推想所講述的內容,到了宋朝,大都市中游藝場所(瓦子)說話藝術十分繁榮,說話人分成各種專門的行當,各有家數,其中「小說」、「講史」兩門,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不過在宋元時代,是說話人向聽眾口頭演唱的、作為演唱用的腳本,故叫「話本」。
因此,「話本」的原意,是包括所有說話藝術的所有底本而言,短篇小說和長篇講史的腳本都稱「話本」,不像現在這樣單指短篇小說。最早的白話小說是民間說話藝人演講故事的底本,即「話本」。這些話本有的是說話藝人自己創作的,有的是被稱為「書會才人」的下層文人編寫的。
但是,白話小說的雛形,至少在唐代已經出現。唐代的佛寺里盛行俗講和轉變(變文),俗講是僧侶們為了宣揚佛法,用通俗的語言向善男信女宣講經典和佛經中的故事;變文是將佛經中的故事用圖畫一幅幅地畫出來,按圖用通俗的語言和謁贊加以講唱。在此基礎上,又由佛教故事擴大到講唱世俗的歷史故事。敦煌藏經洞中,諸多文獻中出現了以「話」名篇或有「畫本」字樣的通俗講述體小說,如《廬山遠公話》和《韓擒虎畫本》,這是唐代乃至中國小說史上現存的最早一批白話小說。數量雖不過五六篇,但反映的社會生活面卻不狹窄,除《秋胡》可能為「六朝寫本」,《廬山遠公話》為北宋初年抄件外,其餘皆成篇抄定於中晚唐。
唐代話本小說的創作,明顯受到唐傳奇一類文言小說和佛教文學的雙重影響,從作品的表達語言看,不少片斷半文半白,白話語言並不十分純凈;從作品的表達形式看,有的作品在一段散文記述的後面,還會出現幾句謁語,盡管它們帶有文言小說和佛教文學的印記,但畢竟可稱得上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批話本小說。
唐代話本小說的創作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還可以從作品的寫作意圖看。有人從小說情節形態的演進過程來審視作品的成熟與否,設置有單純故事、命運故事和性格歷史三種基本類型。作家關注的是人物的命運遭際,榮辱升沉,塑造了大量的外在命運型的藝術形象,藉以總結某些人生的經驗教訓,寄寓了作者、讀者和聽眾的理想願望。雜取人物種種合成一個,這是文學作品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法之一,這種方法在唐代話本小說中多有出現,如《韓擒虎話本》,箭勝番邦是賀若弼的故事。
史學重歷史真實,文學尚藝術真實。話本小說屬藝術范疇,依據史實又不必拘泥於史實,這些特點在現存唐代話本小說中已表現得比較明顯。唐代話本小說已不再是單純記錄社會現象和佚事趣聞,這與六朝志怪佚事小說那種或意在「發明神道之不誣」或「篡輯舊文,非由自造」之類有了本質區別。即開始了由寫實到寫意,由記錄到創作。
唐代話本雖還帶有明顯史傳文學表達的痕跡,但受唐傳奇一類文言小說和佛教文學表現技巧的影響,已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現象:表達不求簡單而求生動曲折,引人入勝;表達角度雖仍以第三人稱全知視角為主,但限知視角和人稱轉換的情況也不時出現。
宋代由於城市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壯大,「說話」愈來愈興盛。在南宋,形成「說話四家」,即說話藝人分為四派,各說其專長的題材,所謂「各有門庭」、「各守家數」。清翟灝及近人胡士瑩以南宋耐得翁《都城紀勝》一書中四次出現「之事」、「等事」為依據,分為「小說」、「說鐵騎兒」、「說經」(包括「說參請」)、「講史」四家。
「小說」包括「煙粉」、「靈怪」、「傳奇」、「公案」、「搏刀」、「桿棒」、「發跡變泰」等門類。「煙粉」即煙花粉黛,大多講人鬼幽戀的故事;「靈怪」講神怪妖術的故事;「傳奇」敘人生悲歡離合的軼聞奇事;「公案」講摘奸發惡、審斷案情的故事;「搏刀」和「桿棒」重在描述打鬥的場面;而「說鐵騎兒」專講宋代的戰爭題材;「說經」講有關佛經的故事;「講史」講歷史上興廢成敗、爭戰權謀的故事。「說話四家」的形成,是「說話」伎藝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標志。南宋形成「說話四家」,後來有所變化。比《都城紀勝》晚出的《武林舊事》、《西湖老人繁勝錄》都提到「小說」、「說經」、「講史」三家。大約「說鐵騎兒」的內容涉及時局,與統治階級發生矛盾而受到限制,沒有得到發展。在元代,「說話」仍然流行。
我國的文言小說到唐代的傳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宋代的「說話人」則另闢蹊徑,充分運用「說話」的形式,用道地的口語來改造傳統題材或者吸取現實生活中的題材敷衍成篇,創造了「話本」這一新的文學形式,成了我國最早的白話小說。宋元時代的說話藝術,是包括講和唱兩種表演方式的。有以彈唱為主、說白為副來演述故事的藝術,如演唱「諸宮調」;有以演講為主、同時夾有詩詞、吹彈吟唱的,如「詩話」、「詞話」;也有全部演說故事的,如「講史」。後一種不夾吟唱,只是平常講話一樣,所以稱作「平話」,以別於「詩話」、「詞話」。這便是「講史」稱作「平話」的原因。以「詩話」和「詞話」為名的通俗小說,著名的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明代蘭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詞話》。《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每一章中,都有故事中人物作的詩,近於佛經中的謁贊。它其實是佛寺中的俗講到小說之間的過渡形式,在當初演述時應該也是連講帶唱的。《金瓶梅詞話》則夾有許多詩詞和民間的俗曲,即使不一定如某些研究者所認為的當時也是一種對公眾演唱的話本,但作者至少是有意寫成可唱可講的形式的。此外,明人諸聖鄰還作有《大唐秦王詞話》八卷六十四回,敘述唐太宗李世民建國故事,但其實是長篇鼓詞,與通常所稱的話本不是一回事。
符合現代文學概念中小說體裁的中國白話小說,產生於宋代。《清平山堂話本》保存了我國最早的一批話本,對研究我國白話小說的形成和發展有重要的作用。我國文言小說到唐代的傳奇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宋代的「說話人」則另闢蹊徑,充分運用「說話」的形式,用道地的口語來改造傳統題材或者吸取現實生活中的題材敷衍成篇,創造了「話本」這一新的文學形式,成了我國最早的白話小說。
其次,這些宋人話本經過長期流傳和洪楩等人有意無意的加工修改,難免有「走樣」之處,但總的來說,還是基本上保留了質朴的原貌的。它們描寫俗情世態,真切如現,文字活潑宛曲,趣味盎然,對我們研究宋代社會和宋代文學都是很可寶貴的資料。即以表達形式來說,某些作品已經初具了我國特有的章回小說的特徵。
「小說」與「講史」給文學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它們影響了戲曲創作,如宋元南戲、元雜劇及明清傳奇有許多作品取材於「說話」內容。如宋元話本中《京本通俗小說》中的《錯斬崔寧》後來就發展成昆劇《十五貫》;它們也影響了小說創作,如《清平山堂話本》中的《陳巡檢梅嶺失妻》,其中出現善於變幻的「齊天大聖」的猿猴形象,與《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有聯系;晚明時出現了許多「擬話本」,即「說話」體裁的仿作。如馮夢龍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天然痴叟的《石點頭》、古狂生的《醉醒石》等。著名的長篇巨制——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與施耐庵的《水滸傳》——就是在說話人創作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
參考文獻
[1] 石麟.話本小說研究的新收獲——評《話本小說史》[J].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1995, (05)
[2] 張兵.話本小說的美學特徵 [J].人文雜志 , 1990, (6)
[3] 李亞峰.話本小說中入話的發展及其原因 [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院報, 2004,(11).
[4] 王慶華.論清前期話本小說文體之適俗化發展 [J].中文自學指導, 2006,(5).
[5] 王慶華. 話本小說文體形態的初步獨立——《清平山堂話本》文體形態論考 [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
[6] 張惠玲. 明末清初擬話本興盛的社會歷史原因探析 [J].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2).
[7]王立鵬.論話本在中國小說史上地位 [J].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7. 蒙姜女是誰
孟姜女的傳說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直到20世紀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動下,她才孟姜女連環畫(18張)被納入到研究者的視野中。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顧頡剛將孟姜女傳說的原初形態一直上溯到《左傳》上的一個故事。《左傳》記述這個故事是想褒揚杞粱妻(也就是後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際,仍能以禮處事,神志不亂,令人欽佩。 《左傳》上沒有哭聲的杞粱妻,到戰國時就沾染了當時音樂界的風氣,增加了哀哭的一段故事。這是個很重要的轉變,後世關於杞粱妻故事的變異就是順著這「哭之哀」生發出來的。 第一個記述崩城之事的人,是西漢末年的劉向。他在《烈女傳》中先重述了《左傳》中杞粱妻的故事,然後他繼續寫到:杞粱妻沒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沒有親屬,夫死之後成了個孤家寡人。杞粱妻「就其夫之屍於城下而哭之」,哭聲十分悲苦,過路人無不感動。十天以後,「城為之崩」。唐代的有關記載,使杞粱妻的故事大變了模樣。杞粱由春秋的齊人變成秦朝的燕人;杞粱妻的名字出現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粱的死因不再是戰死疆場,而是因避役被捉後築於城牆之內,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築於城牆之內的死屍實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認骨才能辨別。杞粱妻的故事經過六朝、隋唐時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聯系在了一起,這是一個不小的創造。 元代,中國的民間劇種十分發達,出現了很多雜劇大家和膾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這樣富有生命力和創作空間的故事,自然也成為戲曲創作的源泉。范郎的名字從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紀良、萬喜良,出現很多種變異,故事的情節被鋪陳得一波三折,與他們有關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親也出現在戲曲之中,使故事日漸豐滿。 明清以來,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間仍繼續發展演變。各地的口頭講述,把孟姜女說成是葫蘆所生,由於葫蘆(或瓜)牽連到隔壁而居的孟姜兩家,所以叫「孟姜女」。孟姜女的故事不僅流傳的時間漫長,受其影響的地域也十分廣泛。不同的地方根據當地的民俗和民眾的不同興趣取向,對這個故事做了各種改造,使孟姜女的傳說呈現出極其強烈的地域色彩。
編輯本段人物介紹
孟姜女並不姓孟,「孟」為「庶長」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孟姜女」實際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兒」;而且,孟姜女不是單指一個人,而是一類人的通稱。據《毛傳》:「孟姜,齊之長女。」陳奐傳疏:「孟姜,世族之妻」等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孟姜」一般稱齊國國君之長女,亦通指世族婦女。也就是說,當時很多齊國公室的貴族婦女,都可稱「孟姜」。此點除文獻證據外,有文物桓子孟姜壺為證(此壺為春秋時期齊庄公姜光的大女兒姜蕾和丈夫田桓子無宇共鑄,以悼念田桓子無宇的父親田須無)。 經過考察後,中央電視第十頻道的在2007.12的節目,說孟姜女是齊國的一位將軍的妻子,秦朝修建長城的時候她已經死了幾百年了。 孟姜的丈夫杞梁,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也有人說,孟家和姜家是鄰居,都沒有子女,一天,兩家的牆角長出了一個大南瓜,到成熟的時候,破開南瓜,裡面竟然是一個小女娃,孟家和姜家就一直養了這個女兒,取名叫孟姜女。
編輯本段產生背景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是我國流布最廣的民間傳說之一,兩千多年來,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於戲劇,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種樣式的媒體傳布,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那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樣產生、流傳與演變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發生在齊國。齊為姜太公的封國,讀過《東周列國志》的人都會知道,書中出現的「孟姜」,總是齊國人。孟姜者,姜氏之長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見之於《左傳》。孟姜為齊將杞梁之妻,梁於公元前549年在莒戰死,齊庄公在效外見到孟姜,對她表示弔慰。孟姜認為郊野不是吊喪之處,拒絕接受,於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見專門到她家裡進行了弔唁。孟姜除了知禮外還有善哭的記載,淳於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在齊地產生了孟姜哭調。 西漢時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後向城而哭,城為之崩」的記載(劉向《說苑》及《列女傳》)。至於哭崩的城牆在何處,雖然有莒城說、杞梁說和梁山說不一,但均在齊地,而非秦之萬里長城。酈道元《水經注》認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 大約到了唐代,這一題材演變成了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崩萬里長城的故事,具備了今天的芻形。《周賢記》把故事搬到了燕國,孟姜名孟仲姿,杞梁變成杞良。杞良為逃築城之役,誤入孟超後園。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為夫妻。後來杞良回到長城工地後被處死,埋屍長城之下,於是仲姿千里尋夫,哭崩長城,又於累累白骨中滴血驗骨,終得丈夫遺骸雲。 古代戰爭頻仍,徭役繁重,征夫離婦之怨,乃為傳統主題。漢末陳琳即有《飲馬長城窟行》:「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獨不見長城下 孟姜女
,死人骸骨相撐拄?」其後歷代詩人皆有詠其事者。唐代詩僧貫休,則有《杞梁妻》,竟詠孟姜女哭長城之事。其後這一題材乃進入許多詩人筆下,為這一故事的廣為流布,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開始搬上舞台。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鍾嗣成《錄鬼簿》等對此均有記載。在這些戲曲中,孟姜轉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萬喜良等名。 隨著孟姜女故事的流傳,各地興起了建廟熱。現知孟姜女最早的廟建於北宋,河北徐水和陝西銅川都發現北宋祥符和嘉?年間重修姜女廟的碑刻。許多方誌都把孟姜女說成是本地人,臨淄、同官(銅川)、安肅(徐水)、山海關和潼關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馬路時曾於老北門城腳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萬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間上海建城時所埋。據《孟姜仙女寶卷》,始皇築長城,太白星降童謠:「姑蘇有個萬喜良,一人能抵萬民亡。後封長城做大王,萬里長城永堅剛。」秦皇固城捉喜良,引發出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的故事。秦皇允許孟姜三件事,修橋、造墳、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後投水而死。在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蘇州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對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對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它經歷了兩千餘年的流傳與演變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編輯本段故事演變
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信史《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裡。周靈王二十二年(齊庄公四年,前550年)秋,齊庄公姜光伐衛、晉,奪取朝歌。前549年,齊庄公從朝歌回師,沒有回齊都臨淄便突襲莒國。在襲莒的戰斗中,齊國將領杞梁、華周英勇戰死,為國捐軀。後來齊莒講和罷戰,齊人載杞梁屍回臨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靈柩於郊外的道路。齊庄公派人弔唁。杞梁妻認為自己的丈夫有功於國,齊庄公派人在郊外弔唁既缺乏誠意,又倉促草率,對烈士不夠尊重,便回絕了齊庄公的郊外弔唁。後來,齊庄公親自到杞梁家中弔唁,並把杞梁安葬在齊都郊外。(杞梁墓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郎家村東)。應該說,這段故事明文記載在《左傳》中,是真人實事。雖無後來「哭夫」、「城崩」、「投水」等情節,主要是表現杞梁妻大義凜然的剛烈性格,但其反對戰爭、熱愛丈夫的主體框架已隱隱顯現。 「哭夫」情節的增加,是在《禮記》「檀弓」里曾子的話。曾子說杞梁妻「哭之哀」;到了戰國時期的《孟子》,又引淳於髡的話說「華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變了國俗」;使《左傳》中的史實「杞梁妻拒齊庄公郊外弔唁」變成了「杞梁妻哭夫」,故事的重心發生偏移。 「崩城」情節的增加,是在西漢劉向的《說苑》;在《列女傳》中,又平添了「投淄水」的情節。杞梁妻的故事到了漢代,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到了東漢,王充的《論衡》、邯鄲淳的《曹娥碑》進一步演義,說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並且哭崩了五丈。西晉時期崔豹的《古今注》繼續誇大,說整個杞城「感之而頹」。到西晉時,杞梁妻的故事已經走出了史實的范圍,演變成「三分實七分虛」的文學作品了。 如果說從春秋到西晉,杞梁妻的故事還是在史實的基礎上添枝加葉的話,那麼,到了唐代詩僧貫休的詩《杞梁妻》那裡,就變得面目全非了。貫休在這首詩里,把春秋時期的事挪到了秦代,把臨淄的事搬到了長城內外,把「城」嫁接到「長城」,再把「長城」直接定義為「秦長城」。經過貫休的大幅度調整,杞梁妻的故事開始向「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靠近。 到了明代,明政府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長城,招致民怨沸騰。老百姓為了發泄對封建統治者的不瞞,又改杞梁妻為「孟姜女」,改杞梁為「萬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諸如招親、夫妻恩愛、千里送寒衣等情節,創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長城」傳說。 從開始的杞梁妻故事到最後的孟姜女傳說,其間有兩千餘年。一個故事能長時間為人民群眾所喜愛,並不斷的被改造、加工,並不是偶然的。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個故事代表了整個人類的共同願望,抒發了勞動人民最真實的心聲。那就是:嚮往和平,追求穩定,渴望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安寧。 據考證孟姜女為今湖南常德人。
編輯本段情節概述
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一戶姓孟的人家,種了一棵瓜,瓜秧順著牆爬到姜家結了瓜
。瓜熟了,一瓜跨兩院得分啊!打開一看,裡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於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成人,方圓十里、八里的老鄉親,誰都知道她是個人好、活好、聰明伶俐,又能彈琴、作詩、寫文章的好閨女。老兩口更是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這時候,秦始皇開始到處抓夫修長城。有一個叫萬喜良的公子,是個書生,嚇得從家裡跑了出來。他跑得口乾舌燥,剛想歇腳,找點水喝,忽聽見一陣人喊馬叫和咚咚的亂跑聲。原來這里也正在抓人哩!他來不及跑了,就跳過了旁邊一堵垣牆。原來這垣牆里是孟家的後花園。這功夫,恰巧趕上孟姜女跟著丫環出來逛花園。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見絲瓜架下藏著一個人,她和丫環剛喊,萬喜良就趕忙鑽了出來,上前打躬施禮哀告說:「小姐,小姐,別喊,別喊,我是逃難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萬喜良是個白面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回去報告員外去了。老員外在後花園盤問萬喜良的家鄉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牆入院。萬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禮、就答應把他暫時藏在家中。 萬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兩口見他一表人材,舉止大方,就商量著招他為婿。跟女兒一商量,女兒也同意。給萬喜良一提,萬公子也樂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 那年月,兵荒馬亂,三天兩頭抓民要夫,定了的親事,誰家也不總撂著。老兩口一商量,擇了個吉日良辰,請來了親戚朋友。擺了兩桌酒席,歡歡喜喜地鬧了一天,倆人就拜堂成親了。常言說:「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小倆口成親還不到三天,突然闖來了一夥衙役,沒容分說,就生拉硬扯地把萬公子給抓走了! 這一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沒有盼到,信兒也沒有盼來。孟姜女實實地放心不下,就一連幾夜為丈夫趕做寒衣,要親自去長城尋找丈夫。她爹媽看她那執拗的樣子,攔也攔不住,就答應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過一道道的山、越過一道道的水。 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尋夫的行程。餓了,啃口涼餑餑;渴了,喝口涼水;累了,坐在路邊歇歇腳兒。有一天,她問一位打柴的白發老伯伯:「這兒離長城還有多遠?」老伯伯說:「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是幽州,長城還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長城遠在天邊,我也要走到天邊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刮著風也走,下著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廟去了。破廟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齜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個年輕女子,怕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顧不上這些了,找了個旮旯就睡了。夜裡她夢見了正在桌前跟著丈夫學書,忽聽一陣砸門聲,以為闖進來一幫抓人的衙役。她一下驚醒了,原來是風吹得破廟的門窗在響。她嘆了口氣,看看天色將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精疲力盡,又覺得渾身發冷。她剛想歇歇腳兒,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蘇醒過來,才發覺自己是躺在老鄉家的熱炕頭上。房東大娘給她擀湯下面,沏紅糖姜水,她千恩萬謝,感激不盡。她出了點汗,覺得身子輕了一點,就掙扎著起來繼續趕路。房東大娘含著淚花拉著她說:「您大嫂,我知道您找丈夫心切,可您身上熱得象火炭一樣,我能忍心讓您走嗎!您大嫂,您再看看您那腳,都成了血疙瘩了,哪還是腳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腳,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兩天,病沒好利索就又動身了。老大娘一邊掉淚,一邊嘴裡念道:「這是多好的媳婦呀!老天爺呀,你行行好,讓天下的夫妻團聚吧!」孟姜女終於到了修長城的地方。她打問修長城的民工:您知道萬喜良在哪裡嗎?打聽一個,人家說不知道。再打聽一個,人家搖搖頭,她不知打聽了多少人;才打聽到了鄰村修長城的民工。鄰村的民工熱情地領著她找和萬喜良一塊修長城的民工。 孟姜女問:「各位大哥,你們是和萬喜良一塊修長城的嗎?」 大夥說:「是!」 「萬喜良呢」大夥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著淚花誰也不吭聲。孟姜女一見這情景,嗡的一聲,頭發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問:「俺丈夫萬喜良呢?」大夥見瞞不過,吞吞吐吐地說:「萬喜良上個月就——就——累累-累餓而死了!」 「屍首呢?」 大夥說:「死的人太多,埋不過來,監工的都叫填到長城裡頭了!」 大夥話音未落,孟姜女手拍著長城,就失聲痛哭起來。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萬的民工,個個低頭掉淚,只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風悲號,海水揚波。正哭,忽然「嘩啦啦」一聲巨響,長城像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頭。那麼多的白骨,哪一個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記起了小時聽母親講過的故事:親人的骨頭能滲進親人的鮮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認屍。她又仔細辨認破爛的衣扣,認出了丈夫的屍骨。盂姜女守著丈夫屍骨,哭得死去活來。 正哭著,秦始皇帶著大隊人馬,巡察邊牆,從這里路過。 秦始皇聽說孟姜女哭倒了城牆,立刻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率領三軍來到角山之下,要親自處置孟姜女。可是他一見孟姜女年輕漂亮,眉清目秀,如花似玉,就要霸佔孟姜女。孟姜女哪裡肯依呢!秦始皇派了幾個老婆婆去勸說,又派中書令趙高帶著鳳冠霞帔去勸說,孟姜女死也不從。最後,秦始皇親自出面。孟姜女一見秦始皇,恨不得一頭撞死在這個無道的暴君面。但她轉念一想,丈夫的怨仇未報,黎民的怨仇沒伸,怎能白白地死去呢!她強忍著憤怒聽秦始皇胡言亂語。秦始皇見她不吭聲,以為她是願意了,就更加眉飛色舞地說上勁了:「你開口吧!只要依從了我,你要什麼我給你什麼,金山銀山都行!」 孟姜女說:「金山銀山我不要,要我依從,只要你答應三件事!」 秦始皇說:「莫說三件,就是三十件也依你。你說,這頭一件!」 孟姜女說:「頭一件,得給我丈夫立碑、修墳,用檀木棺槨裝殮。」 秦始皇一聽說:「好說,好說,應你這一件。快說第二件!」 「這第二件,要你給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跟在靈車後面,率領著文武百官哭著送葬。」 秦始皇一聽,這怎麼能行!我堂堂一個皇帝,豈能給一個小民送葬呀!「這件不行,你說第三件吧!」 盂姜女說:「第二件不行,就沒有第三件!」 秦始皇一看這架式,不答應吧,眼看著到嘴的肥肉摸不著吃;答應吧,豈不讓天下的人恥笑。又一想:管它恥笑不恥笑,再說誰敢恥笑我,就宰了他。想到這兒他說:「好!我答應你第二件。快說第三件吧!」 孟姜女說:「第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 秦始皇說:「這個容易!好,這三件都依你!」 秦始皇立刻派人給萬喜良立碑、修墳,采購棺槨,准備孝服和招魄的白幡。出殯那天,萬喜良的靈車在前,秦始皇緊跟在後,披著麻,戴著孝,真當了孝子了。趕到發喪完了,孟姜女跟秦始皇說:「咱們游海去吧,游完好成親。」秦始皇可真樂壞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忽聽「撲通」一聲,孟姜女縱身跳海了! 秦始皇一見急了:「快,快,趕快給我下海打撈。」 打撈的人剛一下海,大海就嘩——嘩——地掀起了滔天大浪。打撈的人見勢不妙,急忙上船。這大浪怎麼來得這么巧呢?,原來,龍王爺和龍女都同情孟姜女,一見她跳海, 就趕緊把她接到龍宮。隨後,命令蝦兵蟹將,掀起了狂風巨浪。幸虧秦始皇逃得快,要不就被卷到大海里去了。
編輯本段後世影響
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其夫萬喜良被魏王徵召修築長城(今衛輝與輝縣交界的戰國長城)勞累而死,埋於長城之下。孟姜女尋夫哭至衛輝池山段長城,感動天地,哭塌長城,露出丈夫屍骨。至今在衛輝池山鄉歪腦村一帶還流傳其故事,山上能見到孟姜女哭塌長城的淚滴石。新鄉市區有孟姜女河,孟姜女路,孟姜女橋等名稱。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孟姜女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文物。
編輯本段孟姜女故居紀念館
孟姜女故居紀念館,位於山東湧泉齊長城風景區。相傳,齊人姜女為尋夫沿齊長
城來到劈山腳下,飢寒交迫,昏睡在劈山腳下,被一孟姓夫婦搭救,養病半年有餘使得康復,為答謝再生之恩,姜女冠以孟姓,並認其為義父義母,因此史傳「孟姜女」。姜女住過的孟宅後來也稱「孟姜宅」。現恢復為孟姜女故居,並在此基礎上建成「孟姜女故居紀念館」。同時,為了紀念這位忠貞的愛情女神,在景區內的劈山嶺建有孟姜女文化園,這里是游覽湧泉風景區齊長城遺址保護園中天門的承前啟後的紐帶,是到達古齊長城與南天門的起點。公園內有紀念孟姜女的雕塑群、紀念亭、望夫石、石瓢、孟姜女石屋、牽手樹、岩畫群、中天門、古登山口、哨亭、姜女廟、夫妻樹以及觀音大士留下的足跡和孟姜女化神的石印等景點。
編輯本段孟姜女廟
整體介紹
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在我國廣為流傳,可說是家喻戶曉。後人為了紀念她,便修了貞女祠,俗稱 孟姜女貞烈祠
孟姜女廟。這座貞女祠,坐落在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城東6.5公里處的望夫石村北鳳凰山小丘陵之巔。1956年,被公布為河北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整個景區由長階、山門、神亭、前殿、後殿、望夫石、梳妝台、振衣亭、海眼、孟姜女苑等景點組成,布局合理,錯落有致。廟宇四周林木蓊鬱,掩映著青磚紅瓦,顯得格外古樸清幽。
長階
長階是通往姜女廟正門的必由之路,青石砌成,隨地勢而逐漸增高,直達山門。長階共一百零八級,抬頭仰望,使孟姜女廟增加了幾分庄嚴。 沿一百零八級長階緩步而上,迎面便是屋宇式一字牆硬山頂山門,配上灰色小瓦,玲瓏小巧,別具一格。兩旁為一帶紅牆,隨山勢起伏環繞著孟姜女廟。「貞女祠」的匾額便橫掛於山門正中門額上。
前殿
前殿是姜女廟的主體建築。為硬山頂式,三楹四窗,古樸典雅。前殿大門前兩側,有一副情趣盎然的對聯: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此聯有幾種讀法,一般讀成三、三、四或四、三、三句式。它是根據漢字一字多音、一字多義和諧音的特點而作,其中也帶有文字游戲的性質。內容主要是描寫這里的自然景象。 進入大殿,前殿正中塑孟姜女像,旁有男女二小童,身背羅傘。孟姜女像泥塑彩繪,身披青衫素服,面帶愁容,遙望南海。像上懸橫額「萬古流芳」,兩柱對聯是:「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相傳這副楹聯為南宋末年偉大的民族英雄、愛國詩人文天祥所作。 在前殿的牆壁上還鑲有多塊卧碑,上面刻有乾隆、嘉慶、道光等清朝皇帝及近代一些遊人的題詩,大多贊頌孟姜女的高節。
後殿
後殿也是硬山頂式建築。額坊上掛「慈航普渡」橫匾一塊,殿內正中塑觀音、文殊、普賢三大士像。 孟姜女像
觀音菩薩面容慈祥,身著長衣,雙手合十,盤膝坐於蓮花寶座上,兩旁男女小童侍立左右。東側普賢菩薩手持如意,安詳自如。西側文殊菩薩手持書卷,全神貫注。
望夫石
在後殿之後,有一塊大石,上面有幾個大石窩窩,傳說是孟姜女登此石望夫留下的腳印。這就是望夫石。望夫石在人們心目中成了忠貞的象徵,許多文人墨客多在此揮毫潑墨,抒發感懷,就連風流天子乾隆也在這望夫石上留下了親筆題詩。如今,凡來到孟姜女廟游覽的遊客,多登上望夫石,或居高遠眺,或攝影留念,好像只有這樣才不虛此行。
梳妝台
望夫石旁有一個小平台,這就是傳說中的孟姜女的梳妝台。相傳孟姜女千里迢迢尋夫來到長城腳下,想到就要見到日夜思念的夫君范喜良,心裡十分高興。她想找個地方梳洗一下,可這荒郊野外,哪有人家呢?於是,她便在一塊巨石上磨出一個小平台,又在旁邊磨出一個小圓坑,捧來積雪,化成雪水梳洗打扮起來。這個小平台,便是我們今天見到的梳妝台。
振衣亭
望夫石旁有一個六角攢尖頂小涼亭,這就是振衣亭,相傳為孟姜女被逼投身大海之前整理衣衫的地方。振衣亭地勢較高,居高臨下,視野開闊,是一處觀長城覽渤海的好地方。
姜女墳
在姜女廟東南約5公里的海中,有兩塊礁石兀立,高者似碑,低者似墳,一高一矮,相傍相依,這就是人們傳說中的姜女墳。 相傳孟姜女千里尋夫到這里,哭倒長城800里,秦始皇不但對其遭遇毫無同情之心,反而垂涎孟姜女的美貌,欲納為妃。孟姜女不畏強暴,縱身跳進茫茫大海殉夫而死。就在她跳入大海的一剎那,海上波濤洶涌,白浪滔天,海里冉冉升起了這兩塊礁石,人們便說這是姜女墳。
孟姜女苑
1993年,在姜女廟北側,新興建了大型園林式庭院建築——孟姜女苑。以孟姜女千里尋夫的民間傳說為依據,以具有秦、明代建築風格的宮殿、瓦舍、衙署、城垣、水榭、樓廊等為依託,運用現代化的聲、光、電等控制技術,修建了許多場景,將「孟姜女尋夫」這一歷史傳說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廣大遊客面前。
編輯本段相關作品
詠孟姜女
抵禦塞北築長城,惹得烈女哭夫陵。 遠古傳說成往事,人間應無悲切情。 ——張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