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老電影洗星海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電影洗星海

發布時間: 2022-10-09 11:10:43

① 冼星海的故事梗概

冼星海的故事梗概:

冼星海出生於澳門,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習音樂。

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赴延安,後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10月因勞累和營養不良,他的肺病日益嚴重,最後冼星海病逝於莫斯科。

(1)老電影洗星海擴展閱讀:

1940年,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冼星海從延安前往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與配樂。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影片製作陷入停頓,冼星海回國途中也受阻。輾轉數地後,最終在1942年底到達當時蘇聯加盟共和國哈薩克首府阿拉木圖。

為了保證人身安全,冼星海化名「黃訓」。雖然在國內享有盛名,但身在異國他鄉,他舉目無親,隱姓埋名,自己還不會俄語,冼星海當時的境遇可想而知。更嚴重的是,他居無定所,食不果腹,貧病交加,跌入人生低谷。

但天無絕人之路,哈薩克的音樂家同行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在一次音樂會結束後,哈音樂家拜卡達莫夫與躊躇不知去往何處的冼星海相遇。

當時身處寒冬,冼星海懷抱小提琴坐在皮箱上,神情茫然無助,身上連大衣都沒有。由於言語不通,拜卡達莫夫無法得知冼星海的具體遭遇,但不忍同行露宿街頭的他當即作出決定,將冼星海帶回家中。

其實,拜卡達莫夫的日子也十分艱難:由於國家陷入戰爭狀態,食品供給困難,一家三代人每天只能領取600克黑麵包作為口糧。

但家裡所有人都支持拜卡達莫夫的決定,將冼星海作為真正的家庭成員接納了他,並將他親切地稱為「阿弟」。冼星海分享著他們的幫助與關懷,迎來創作的又一個高峰期,相繼寫出了作品《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等。

② 冼星海的觀後感500字

電視劇《冼星海》觀後感
最近,中央四台正在熱播《冼星海》這部電視劇。我看了之後有很大的啟發。
作為老師,我們應有一顆純潔之心,關心學生,熱愛工作。教案是老師上好一節課的基礎。我們老師應積極,認真的備好每一節課。每一課時的教案,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完成,我們應認真對待每一次教案,把它當作作品去完成,認真的去裝飾,讓每一部作品都迸射出燦爛的火花。也許,在途中有許多的艱難險阻,但我們也要勇往直前,勇於探索。

電視劇《冼星海》觀後感
今天,學校組織三年級同學觀看了電影《星海》,我被電影里刻苦學習、樂觀生活的冼星海深深地打動了。
冼星海從小沒有爸爸,他和媽媽、爺爺一起靠打魚生活,他們住在漁船上,家裡很貧困。星海自小就非常喜歡音樂,記得電影中有一個畫面就是他用海螺、貝殼,破罐、瓷片自製的樂器,很陶醉的用筷子敲打著發出很美妙的聲音,連我都聽得入了迷。
他很想上學,可是家裡沒有錢,媽媽沒辦法只好拿出最心愛的鐲子換了錢讓他上學,他終於走進了夢想的學堂。上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欺侮他,把他的鞋踢來踢去,結果踢到了教書先生的頭上,先生很生氣問是誰乾的,同學們全都指著星海,就這樣星海被先生開除了。
後來星海的爺爺在一次出海打魚的時候不幸去世了,他和媽媽只好去新加坡找姨媽,他和媽媽在一個有錢人家幹活掙錢,他也上了一個洋學堂。在那裡他遇到了教音樂的肖老師,從此就開始勤學苦練音樂了。
電影的最後冼星海在輪船上自己作曲為媽媽彈奏了一首曲子,在場的人都被他的琴聲感動了,大家都站起來為他鼓掌,冼星海成功了!
冼星海在那麼艱苦的環境中長大,但他積極樂觀,憑著自己的刻苦學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們今天的生活條件這么好,更應該好好學習,做一個有出息的人,長大後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一份力!

願採納

③ 冼星海簡介50字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農歷5月11日)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斗性的群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於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創作生活約10餘年,共作歌曲數百首(現存250餘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創作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是多種多樣的群眾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現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採用號召性、戰斗性的進行曲形式的《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保衛盧溝橋》和《到敵人後方去》;有具體展示人民戰爭壯美的戰斗圖景、將抒情性與鼓動性或描繪性與概括性結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擊軍》和《反攻》;有表現工農群眾的勞動生活、採用特定的勞動音調和節奏寫成的《頂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們開》;還有為抗戰中的婦女、兒童寫的《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和《三八婦女節歌》等等。在這些群眾歌曲中,冼星海根據不同內容,創造具有不同個性特徵的音樂形象,或以具有沖擊力的節奏和挺拔高昂、富於稜角的旋律,表現激昂慷慨的情緒和威武豪壯的氣勢;或以氣息寬廣的旋律、舒緩沉著的節奏和抒情含蘊的音調,體現革命人民豐富的內心世界。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產運動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犧盟大合唱》。
其中《黃河大合唱》是最傑出的大合唱影響最為廣泛。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黃河大合唱簡介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編輯本段]歷史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在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寫出了《黃河》詞作,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冼星海聽後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完成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之後,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個中國。
《黃河大合唱》為我國現代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在六十年代後期,還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
《黃河頌》是抗日戰爭時期, 著名交響樂《黃河大合唱》中一首獨唱歌曲的歌辭, 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希望在抗日戰爭時期, 激發起人民對中華民族的熱愛 和誓死保衛家園的民族意識. 雖然其創作年代已與我們相去甚遠, 但那奔放,豪邁,鏗鏘有力的詩句和強烈的情感, 至今讀起來仍然能引起我們的共鳴, 喚起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自豪感. 寫出了華夏民族的心聲!
創作背景
冼星海回國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眾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站在民族斗爭的前面。他確信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解放,「為抗戰發出怒吼」,他縱筆譜寫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盪其共鳴,樂思如潮。創作一星期,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黃河大合唱》,在抗戰烽火的洗禮下,迅速成長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與此同時,以其所負載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個性,在海外華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線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猶如一位戰功累累的元勛,繼續馳騁在國內外樂壇,成為中華民族傲人的藝術財富。
《黃河大合唱》一問世,就迅速在中國大地上傳唱,成為抗戰救亡的精神號角。並推動了團結抗日的形勢發展。首演時,樂隊只有兩三把小提琴,二十來件民族樂器,低音弦樂器是用煤油桶製成,打擊樂器有臉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搖晃選成效果……這支原始的樂隊烘托著40多位勢血青年放聲高唱,《黃河大合唱》從此傳遍了延安,傳遍了中國,飛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響不絕,震撼人心,經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後,特別高興,站起來使勁鼓掌,連聲說:「好!好!好!」周總理也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
在冼星海的歌曲創作中抒情性的獨唱歌曲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為舞台劇和電影所作的插曲。這些作品從各個不同側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和內心感受,或傾訴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或抒發投入斗爭的熱切情感。如:《夜半歌聲》《莫提起》,充滿激情和幻想,唱出了橫遭封建勢力迫害和國土淪喪後的痛切感情與戰斗呼號;《熱血》和《黃河之戀》都是慷慨悲歌,表達了為自由而戰的堅強意志和勝利信心;《做棉衣》《江南三月》和《戰時催眠曲》等,則以優美親切、純朴清新的民間音調,抒發了抗戰婦女的愛國深情。
為了表現廣闊的現實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還探索創造了一些具有新時代特點的歌曲樣式。其中有將抒情性與戰斗性兩者不同的表現特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婦女節歌》;有頌揚性的歌曲《贊美新中國》;還有將民間說唱音樂與戰斗性的群眾歌曲音調相結合的敘事性歌曲,如《梁紅玉》和《打倒汪精衛》等。他很善於發掘歌詞語言的韻律美,在表現主題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樂性的發揮。他也很善於運用多種多樣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獨唱、齊唱、領唱、合唱和有說有唱等,特別是在群眾歌曲中廣泛運用輪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當時的抗戰歌詠中具有創新的意義,並具有廣泛的影響。此外,他在去蘇聯期間,主要採用中國古典詩詞譜寫的藝術歌曲,在探索新的體裁和民族風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冼星海在音樂創作上的另一重要貢獻,是開創了表現我國人民革命斗爭並具有民族特點的大合唱創作。所作4部大合唱,在題材、內容的現實性和表現形式的民族化、群眾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以不同的藝術手法進行處理,而使各個作品具有不同特色。作於1939年3月的《生產大合唱》,以載歌載舞和戲劇表演相結合的形式,通過「春耕」、「播種與參戰」、「秋收突擊」和「豐收」4個場面,表現解放區人民的生產勞動和抗戰生活,音樂具有民間風味,合唱粗獷質朴,其中的《二月里來》和《酸棗刺》兩個段落,常被作為獨唱和童聲合唱曲目,流傳至今。為紀念「九一八」事變8周年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敘事性的大合唱,採用交響性和迴旋曲的形式結構,全曲以具有舞蹈特點的音樂主題和悠長深沉的副主題對比貫串和反復出現,其間插入許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現人民群眾在歡慶勝利時回顧抗戰歷程,激發起抗戰到底的決心;其中的女聲獨唱與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運用了戲曲、說唱音樂中的板式變化手法,具有戲劇性效果。《九一八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的樂隊伴奏,在對民族打擊樂器和中國音樂風格的節奏的運用上很有特色。作於1940年3月的《犧盟大合唱》,是為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的抗日決死隊寫作的一部群眾歌曲聯唱形式的大合唱,包括齊唱、獨唱、輪唱、合唱等6個段落,音樂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④ 音樂家冼星海的扮演者是誰

音樂家冼星海的扮演者是胡軍。
胡軍,1968年3月18日生於北京,中國內地男演員。1987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1991年就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從事話劇表演。

⑤ 冼星海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主要作品有以下:

《拓荒歌》《犧盟大合唱》《小孤女》《心頭恨》《楊柳枝詞》《夜半歌聲》《贊美新中國》

《在太行山上》《戰時催眠曲》《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做棉衣》《熱血》

《青年進行曲》《怒吼吧黃河》《牧歌》《民族解放》《茫茫的西伯利亞》《路是我們開》

《梁紅玉》《九一八大合唱》《江南三月》《黃河之戀》《黃河》《婦女進行曲》

《反攻》《到敵人後方去》《打倒汪精衛》《別情》《保衛黃河》《「三八」婦女節》

《「滿洲」囚徒進行曲》《保衛盧溝橋墩》《拉犁歌》《二月里來》《救國軍歌》

《莫提起》《贊美新中國》《誰來跟我玩》《游擊軍》《生產大合唱》《追悼歌》 《頂硬上》


拓展資料:

冼星海簡介: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出生於澳門,是中國近代作曲家、鋼琴家,於1939年所作的《黃河大合唱》是最廣為人知的作品。

冼星海名言: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的。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冼星海

「每個人在他生活中都經歷過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難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觀、消極,發出絕望的哀號;有些人在苦難中還想到別人,想到集體,想到祖先和子孫,想到祖國和全人類,他就得到樂觀和自信。」——冼星海

「中華民族的解放勝利,就是要每一個國民貢獻他純潔的愛國之心。」——冼星海

⑥ 冼星海的事跡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與配樂。1941年6月22日隨著蘇德戰爭爆發,該片製作停頓。他想經新疆回延安,卻因當地軍閥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斷而未成,被迫羈留於哈薩克的阿拉木圖。

1945年初,蘇聯有關方面將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醫院接受治療。剛住進醫院,冼星海便開始創作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但病魔無情,1945年10月30日病逝於克里姆林宮醫院,年僅40歲。



(6)老電影洗星海擴展閱讀

冼星海大道:1998年10月7日,根據阿拉木圖市長命令,將市內的弗拉基米爾大街重新命名為冼星海大道,並為冼星海豎立紀念碑。冼星海大道位於阿拉木圖市東區,毗鄰一條繁華的主幹道,街道上綠樹成蔭。

街頭拐角處樹立著以荷花為造型的冼星海紀念碑,碑體下部荷葉層疊,上部荷花綻放。荷花純潔高雅,寓意東方文化。用中、哈、俄三種文字鐫刻的碑文寫道:「謹以中國傑出的作曲家,中哈友誼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冼星海的名字命名此街為冼星海大道」。

⑦ 《冼星海》的主演

冼星海
導演: 王亨里 Hengli Wang
編劇: 王亨里 Hengli Wang

影片類型: 傳記

國家/地區: 中國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彩: 彩色

攝影 Cinematography:王亨里 Hengli Wang 攝影指導:黃小忻 Xiaoxin Huang

製作公司:珠江電影製片廠[中國]
主演
哈斯高娃Gaowa Hasi

管越 Yue Guan

夏和平 Heping Xia

⑧ 冼星海的人物生平

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生於澳門一個貧苦家庭。
冼星海6歲時隨母親黃蘇英去新加坡,進入了新加坡的養正學校。養正學校的區健夫老師,最先賞識冼星海的音樂秉賦,並選他進入學校軍樂隊,讓他開始接觸樂器和音樂訓練。
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1918年,母親想方設法來到廣州,把13歲的冼星海送進了嶺南大學(現中山大學)學習小提琴,開始正規的音樂課程。
進入嶺南大學後,為了貼補家用,冼星海依靠每天售賣兩個鍾頭的書、紙、筆等物,和加入嶺南銀行樂隊這兩件工作,來維持學費和伙食費。他在樂隊里擔任演奏直簫,後來成了附中管弦樂隊的指揮,因為他吹奏單簧管很有韻味,由此得到「南國簫手」的雅號,連培正中學也請他去做音樂教員和樂隊指揮。 1926年春,冼星海考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靠在學校圖書館任助理員維持生活,期間師從作曲家蕭友梅和俄籍小提琴教授托諾夫。
1928年,冼星海進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和鋼琴,後因參加學潮被迫退學。
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冼星海靠在餐館跑堂、在理發店做雜役等維持生活。
1934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高級作曲班,學習作曲兼學指揮。他是該班的第一個中國考生,由於衣著不夠華麗,險些被法國門警所阻而不得入考場。考試後,主考老師保羅·杜卡斯代表全體評委宣布:「我們決定給你榮譽獎,按照學院的傳統規定,你可以自己提出物質方面的要求。」冼星海只說了「飯票」兩個字,就再也說不出話來了。 1935年,冼星海畢業回國,投入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音樂活動,創作大量群眾歌曲,並為進步電影《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作曲。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並赴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救亡歌詠運動。1937年全國抗戰爆發後,他參加上海話劇界戰時演劇二隊,進行抗日文藝宣傳。
一次,冼星海參加了上海學聯到郊區救亡宣傳的活動。國民黨當局派保安隊到現場阻止學生,對峙時劍拔弩張。這時,青年詩人塞克把自己寫的一首詩交給冼星海。冼星海懷著滿腔激憤,朗誦了兩遍,倚牆只用了5分鍾就寫出曲譜——「槍口朝外/齊步前進/不傷老百姓/不打自己人/……」這首《救國軍歌》當場在學生中唱響,隨後在場的老百姓甚至連保安隊的士兵也跟著唱,很多人邊唱邊流淚。 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全體師生的邀請電報。於是,他高興地對妻子錢韻玲說:「我們到延安去吧。」說走就走,這年11月,兩人攜手離漢去延安。他們在途中結成了伴侶。
1938年冬,冼星海放棄優厚待遇,奔赴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延安「女大」兼課。在魯藝,他負責音樂理論、作曲的主要課程,還教授音樂史及指揮。在延安的一年半,他進入創作的巔峰期,譜寫了《軍民進行曲》、《生產運動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在政治上,他追求進步,並於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由詩人光未然作詞的《黃河大合唱》經他譜曲,也成了曠世千古的絕響。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慶祝魯藝成立周年晚會上,冼星海穿著灰布軍裝和草鞋、打著綁腿指揮《黃河大合唱》,在場的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首長連聲叫好。更有許多人唱著「風在吼,馬在叫」,走向抗日戰爭最前線。
在延安的艱苦條件下,黨中央決定每月給冼星海15元津貼,而當時朱德總司令每月津貼只有5元。另外,魯藝的助教有6元,教員有12元。冼星海每星期能吃兩次肉,兩次大米飯,每餐多加一個湯。這些都體現了黨組織對特殊人才的尊重。 1940年5月,冼星海赴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後期製作與配樂。臨行前,毛澤東在家中請他吃飯並餞行。1941年6月22日隨著蘇德戰爭爆發,該片製作停頓。他想經新疆回延安,卻因當地軍閥盛世才反共、交通中斷而未成,被迫羈留於哈薩克的阿拉木圖。在供應十分困難的戰時條件下,他相繼完成了《民族解放交響樂》(「第一交響樂」)、《神聖之戰》(「第二交響樂」)、管弦樂組曲《滿江紅》、交響詩《阿曼該爾達》和以中國古詩為題材的獨唱曲。因勞累和營養不良,他的肺病日益嚴重。1945年初,蘇聯有關方面將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醫院接受治療。剛住進醫院,冼星海便開始創作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但病魔無情,雖然在李立三的奔波下,得到聯共(布)領導人斯大林批示,在蘇聯國際救濟總會協助下,冼星海入住莫斯科一家醫院,但由於患嚴重血癌,沉痾積疾,醫生回天無力,於1945年10月30日病逝,年僅40歲,李立三夫婦為其料理後事,與蘇方一起為其舉行隆重安葬儀式。致悼詞的是後來為《莫斯科——北京》譜曲的蘇聯著名音樂家穆拉傑利。
冼星海被安葬在莫斯科近郊公墓,骨灰盛放於一灰色大理石小匣,匣子正中鑲著音樂家的一張橢圓形照片,周圍環繞緞制花束,下刻金色俄文:中國作曲家、愛國主義者和共產黨員:黃訓(赴蘇聯後用母姓)。
1945年11月14日,延安各界為冼星海舉行追悼會。

⑨ 冼星海的資料

冼星海(1905~1945),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中國作曲家。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1905年6月13日生於澳門一個貧苦船工的家庭,1918年入嶺南大學附中學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小提琴和鋼琴,並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從師於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留法期間,創作了《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十餘首作品,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斗性的群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蘇聯學習、工作,1945年10月30日卒於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創作生活約10餘年,共作歌曲數百首(現存250餘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創作中,數量最多、影響最廣的是多種多樣的群眾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現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採用號召性、戰斗性的進行曲形式的《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保衛盧溝橋》和《到敵人後方去》;有具體展示人民戰爭壯美的戰斗圖景、將抒情性與鼓動性或描繪性與概括性結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擊軍》和《反攻》;有表現工農群眾的勞動生活、採用特定的勞動音調和節奏寫成的《頂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們開》;還有為抗戰中的婦女、兒童寫的《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和《三八婦女節歌》等等。在這些群眾歌曲中,冼星海根據不同內容,創造具有不同個性特徵的音樂形象,或以具有沖擊力的節奏和挺拔高昂、富於稜角的旋律,表現激昂慷慨的情緒和威武豪壯的氣勢;或以氣息寬廣的旋律、舒緩沉著的節奏和抒情含蘊的音調,體現革命人民豐富的內心世界。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產運動大合唱》《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犧盟大合唱》。
其中《黃河大合唱》是最傑出的大合唱影響最為廣泛。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黃河大合唱簡介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歷史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著名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在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寫出了《黃河》詞作,並在這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冼星海聽後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完成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之後,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首演,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個中國。
《黃河大合唱》為我國現代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在六十年代後期,還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
《黃河頌》是抗日戰爭時期, 著名交響樂《黃河大合唱》中一首獨唱歌曲的歌辭, 作者的創作意圖是希望在抗日戰爭時期, 激發起人民對中華民族的熱愛 和誓死保衛家園的民族意識. 雖然其創作年代已與我們相去甚遠, 但那奔放,豪邁,鏗鏘有力的詩句和強烈的情感, 至今讀起來仍然能引起我們的共鳴, 喚起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自豪感.
創作背景
冼星海回國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眾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站在民族斗爭的前面。他確信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解放,「為抗戰發出怒吼」,他縱筆譜寫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盪其共鳴,樂思如潮。創作一星期,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黃河大合唱》,在抗戰烽火的洗禮下,迅速成長為中華兒女愛國救亡的號角;與此同時,以其所負載的精神力量和民族個性,在海外華人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線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而到了和平年代,它猶如一位戰功累累的元勛,繼續馳騁在國內外樂壇,成為中華民族傲人的藝術財富。
《黃河大合唱》一問世,就迅速在中國大地上傳唱,成為抗戰救亡的精神號角。並推動了團結抗日的形勢發展。首演時,樂隊只有兩三把小提琴,二十來件民族樂器,低音弦樂器是用煤油桶製成,打擊樂器有臉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搖晃選成效果……這支原始的樂隊烘托著40多位勢血青年放聲高唱,《黃河大合唱》從此傳遍了延安,傳遍了中國,飛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響不絕,震撼人心,經久不衰。毛主席看了演出後,特別高興,站起來使勁鼓掌,連聲說:「好!好!好!」周總理也為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心聲!」
在冼星海的歌曲創作中抒情性的獨唱歌曲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其中大多是為舞台劇和電影所作的插曲。這些作品從各個不同側面,反映了特定的人物在現實生活中的遭遇和內心感受,或傾訴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或抒發投入斗爭的熱切情感。如:《夜半歌聲》《莫提起》,充滿激情和幻想,唱出了橫遭封建勢力迫害和國土淪喪後的痛切感情與戰斗呼號;《熱血》和《黃河之戀》都是慷慨悲歌,表達了為自由而戰的堅強意志和勝利信心;《做棉衣》《江南三月》和《戰時催眠曲》等,則以優美親切、純朴清新的民間音調,抒發了抗戰婦女的愛國深情。
為了表現廣闊的現實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還探索創造了一些具有新時代特點的歌曲樣式。其中有將抒情性與戰斗性兩者不同的表現特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婦女節歌》;有頌揚性的歌曲《贊美新中國》;還有將民間說唱音樂與戰斗性的群眾歌曲音調相結合的敘事性歌曲,如《梁紅玉》和《打倒汪精衛》等。他很善於發掘歌詞語言的韻律美,在表現主題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樂性的發揮。他也很善於運用多種多樣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獨唱、齊唱、領唱、合唱和有說有唱等,特別是在群眾歌曲中廣泛運用輪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當時的抗戰歌詠中具有創新的意義,並具有廣泛的影響。此外,他在去蘇聯期間,主要採用中國古典詩詞譜寫的藝術歌曲,在探索新的體裁和民族風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冼星海在音樂創作上的另一重要貢獻,是開創了表現我國人民革命斗爭並具有民族特點的大合唱創作。所作4部大合唱,在題材、內容的現實性和表現形式的民族化、群眾化方面是相同的,但又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以不同的藝術手法進行處理,而使各個作品具有不同特色。作於1939年3月的《生產大合唱》,以載歌載舞和戲劇表演相結合的形式,通過「春耕」、「播種與參戰」、「秋收突擊」和「豐收」4個場面,表現解放區人民的生產勞動和抗戰生活,音樂具有民間風味,合唱粗獷質朴,其中的《二月里來》和《酸棗刺》兩個段落,常被作為獨唱和童聲合唱曲目,流傳至今。為紀念「九一八」事變8周年而作的《九一八大合唱》,是一部敘事性的大合唱,採用交響性和迴旋曲的形式結構,全曲以具有舞蹈特點的音樂主題和悠長深沉的副主題對比貫串和反復出現,其間插入許多不同性格的段落,表現人民群眾在歡慶勝利時回顧抗戰歷程,激發起抗戰到底的決心;其中的女聲獨唱與合唱段落《九一八子夜歌》,運用了戲曲、說唱音樂中的板式變化手法,具有戲劇性效果。《九一八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的樂隊伴奏,在對民族打擊樂器和中國音樂風格的節奏的運用上很有特色。作於1940年3月的《犧盟大合唱》,是為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的抗日決死隊寫作的一部群眾歌曲聯唱形式的大合唱,包括齊唱、獨唱、輪唱、合唱等6個段落,音樂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黃河大合唱》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
這部作品創作於1939年,它以黃河為背景,熱情贊頌了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能夠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堅強意志和斗爭精神以及悠久的文化歷史,突出地表現了中國人民勤勞朴實、酷愛自由、胸懷寬廣的崇高品德,憤怒地控訴了敵寇的入侵給黃河兩岸人民所造成的深重災難,最後以激昂的旋律威武雄壯地奏出了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為反抗日寇的侵略、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英勇戰斗的時代最強音。整個作品自始至終都以扣人心弦的藝術感染力鼓舞人們為真理和正義而戰斗,對未來和勝利充滿著信心。《黃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國人民為求民族解放、爭取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而斗爭的優秀作品,在藝術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和獨創性。
《黃河大合唱》演出後,轟動了整個延安。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校成立一周年的晚會上,毛澤東觀看了冼星海親自指揮的演出,連聲稱贊。同年7月,周恩來也觀看了《黃河大合唱》的演出,並親筆給冼星海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 !為大眾譜出呼聲!」郭沫若在《黃河大合唱》的序中寫道:「《黃河大合唱》是抗戰中所產生的最成功的一個新型歌曲。音節的雄壯而多變化,使原有富於情感的辭句,就像風暴中的浪濤一樣,震撼人的心魄。」
《黃河大合唱》的問世,對抗日民族解放斗爭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
最後的生活
1940年12月,冼星海來到蘇聯,這是他生活的最後五年。在此期間,他得以有較集中的精力對幾部大型作品進一步修飾並最終完成。1941年6月爆發了震驚世界的「蘇德戰爭」。連年的兵火戰亂,顛沛流離,生活無著,再加上缺醫少葯,使本來體弱多病的冼星海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1945年初,蘇聯有關方面將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宮醫院接受治療。剛住進醫院,冼星海便開始創作管弦樂《中國狂想曲》。但病魔無情,1945年10月30日他病逝於克里姆林宮醫院,年僅40歲。同年11月14日,延安隆重舉行了「冼星海追悼會」,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冼星海年簡
冼星海(1905---1945)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1918年
考入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小提琴。在廣州嶺南大學附中半工半讀時,就參加樂隊並擔任小提琴、單簧管演奏員,還擔任指揮。
1926年
先後就讀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選修小提琴。
1928年
入上海音樂專科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鋼琴。此期間,發表有《普遍的音樂》等音樂評論。
1929年
因參加學潮被迫退學後赴巴黎勤工儉學,師從丹第(V.D'INDY)學提琴,從師杜卡斯(Paul Dukas)學作曲理論與作曲。
1931年
考入巴黎國立音樂學院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留學期間,創作有 《風》、《遊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中國古詩》等十餘件作品。
1935年
畢業回國,積極投入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音樂活動,創作大量群眾歌曲,並為進步電影《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及話劇《復活》、《大雷雨》等作曲。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並赴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
1935年到1938年
創作有《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莫提起》、《黃河之戀》、《熱血》、《夜半歌聲》、《拉犁歌》、《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大量各種題材、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
1938年
任延安魯迅文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延安女子大學兼課。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音樂系主任時,為光未然創作的「黃河大合唱」的歌詞寫下了這部名垂青史的音樂名作。並創作有《生產大合唱》等著名作品。
1940年
赴蘇聯留學;次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後。無法回國,因生活艱苦,疾病纏身。
1945年10月30日
病逝於莫斯科克林姆林宮醫院。在莫斯科病逝,年僅40歲。
冼星海部門代表作品目錄
冼星海在短短的一生中,創作了數百首音樂作品和大量的音樂論文,主要作品有:交響樂《民族解放》《神聖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管弦樂《中國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爾•比戴》等作品。存世的作品近三百件,含四部大合唱、兩部歌劇音樂、兩部交響樂、四部交響組曲、兩百餘首歌曲、十餘首器樂曲等。先後發表有《聶耳--中國新興音樂的創造者》、《論中國音樂的民族形式》等三十餘首音樂論文。
《拓荒歌》《犧盟大合唱》 《小孤女》 《心頭恨》《楊柳枝詞》《夜半歌聲》《贊美新中國》《在太行山上》《戰時催眠曲》《只怕不抵抗》《祖國的孩子們》《做棉衣》 、《熱血》《青年進行曲》《怒吼吧黃河》《牧歌》《民族解放》《茫茫的西伯利亞》《路是我們開》《梁紅玉》《九一八大合唱》《江南三月》《黃河之戀》《黃河》《婦女進行曲》《反攻》《到敵人後方去》《打倒汪精衛》《別情》《保衛黃河》《「三八」婦女節 》《「滿洲」囚徒進行曲 》《保衛盧溝橋墩》《拉犁歌》《二月里來》《救國軍歌》《莫提起》《贊美新中國》《誰來跟我玩》《游擊軍》《生產大合唱》《追悼歌》《頂硬上》。
冼星海的名言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的。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
每個人在他生活中都經歷過不幸和痛苦。有些人在苦難中只想到自己,他就悲觀、消極,發出絕望的哀號;有些人在苦難中還想到別人,想到集體,想到祖先和子孫,想到祖國和全人類,他就得到樂觀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