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道戰)遺址在么什地方了
冉庄遺址——冉庄地道戰紀念館免費開放
冉庄(地道戰重要標志之一)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
冉庄
冉庄
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1937年「七·七」事變後,冉庄人民為保存自己、抗禦外侮,於1938年春開始挖地洞,並由單口洞逐步發展成為雙口洞、多口洞,最後挖成長達32華里的地道網。整個村落設有各種構思巧妙的地道口,並築有多處戰斗工事,構成一個立體火力交叉網。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優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配合武工隊、地方部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餘名,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稱號。
冉庄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還保留著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且在附近修復日寇侵華炮樓一處。展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的地道戰文物,輔之以聲光電等現代化展覽手段展現當年情景,多處舊址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於戰爭歲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戰紀念館,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戰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戰遺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莊180公里,西北距滿城漢墓40公里,東北距華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節假日和單、雙休日旅遊的好去處。 冉庄地道戰遺址是融愛國主義教育、國
防教育和旅遊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理想參觀地,也是為後人留下的一處永恆的、寶貴的歷史財富。是全國首批愛國教育基地免費開放單位之一,應上級要求,2008年3月對外免費開放,冉庄地道戰紀念館門票免費。
邯鄲峰峰地道遺址
邯鄲市峰峰礦區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巷道最長的抗日戰爭時期地道。現存地道主巷1626米(9條大巷),復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洞室2個,小藏身洞關口6個,陷阱4個,直通枯井的地道2條,通向西山的地道1條,還有輻射王看、宿風等地的地道。
地道主巷分上下復洞,洞口設多種多樣的開關蓋、開關門,既能防水、防毒、放火燒,又能防破壞、防封鎖。每個拐彎處都留有槍眼、陷阱、暗洞,灶底、樹洞、水井、碾盤底、野地崖旁都有偽裝的地道洞口,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地下戰斗堡壘。由於該村土質較好,地道歷經65年保存基本完好,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抗戰時期革命先輩的智慧和偉大創舉。
上世紀五十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電影《地道戰》時,采編組和攝制組曾多次在山底村實地考察、采訪,許多故事情節取材於山底村抗戰時期的真人真事和真實戰斗,並錄制了很多鏡頭。六十年代,山底村抗日地道被列為「邯鄲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峰峰礦區人民政府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2012年冀南山底抗日地道遺址晉升省級第四批風景名勝區。
焦庄戶遺址
焦庄戶位於北京市順義縣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秋,定名為「焦庄戶民兵斗爭史陳列室」。
焦庄戶地道戰的民兵指揮部
焦庄戶地道戰的民兵指揮部
1979年北京市政府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改名為「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焦庄戶村在戰爭年代隸屬於冀東抗日根據地領導,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據地的必經之路。
焦庄戶人民同國內外敵人開展地道戰斗是爭從1943年春天開始的,當時只是挖了幾個隱蔽洞。這種洞只能藏一兩個人和少量食物。一旦被敵人發現只有束手就擒。
為了跟敵人長期斗爭,村黨支部發動群眾,把單個隱蔽洞連接起來,並在地道內安裝了翻板、單人掩體和暗堡等戰斗設施以及數十個休息室和指揮所,供民兵和群眾較長時間的在地道內戰斗和生活。
到了1946年村裡共挖了23里長的地道,村內縱橫交錯並和鄰村相連,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戰斗型地道網。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業績,對人民進行傳統教育,展室內以翔實的資料、珍貴的文物及真實的地道戰遺址,再現了焦庄戶在黨的領導下同國內外敵人進行英雄斗爭的歷史畫面。供人們參觀的地道遺址留著650多米。
紀念館參觀的內容共有六項:一是參觀地道遺址;二是看地道戰電影;三是聽抗戰時期兒童團員焦志斌同志講焦庄戶村的戰斗歷史;四是吃「抗戰飯」(即窩窩頭、玉米渣粥和鹹菜);五是看「地對空導彈基地」(即看部隊內務、隊列表演、通訊和指揮、導彈實物操作、導彈演習錄像);六是秋季蘋果熟了,觀眾可以親自參加採摘蘋果活動。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於定襄縣城西2.5公里的西河頭村,是與河北冉庄,北京焦庄地道齊名的我國保存的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198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貳』 地道戰至今在那個地方
西河頭村,冉庄村,焦庄戶村
地道戰遺址
1.冉庄遺址
冉庄(地道戰重要標志之一)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2.焦庄戶遺址
焦庄戶位於北京市順義縣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秋,定名為「焦庄戶民兵斗爭史陳列室」。
3.西河頭地道戰遺址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於定襄縣城西2.5公里的西河頭村,是與河北冉庄,北京焦庄地道齊名的我國保存的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
4.但是「地道戰的電影」是在保定市清苑縣冉庄拍攝的。
地道的分布范圍:
地道的分布范圍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保定中部偏南,東到滄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莊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區。面積大概是以保定中東部為中心方圓直徑為130公里。
劇組曾經考察了石家莊地區的正定縣高平村,發現那裡的地道保存的不太好,就沒在那裡拍攝。
地道戰的含義:
地道戰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
地道的產生 :
1939年初,日軍侵佔了冀中蠡縣後,經常包圍村鎮,製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慘痛的教訓,逼得蠡縣的抗日軍民不得不想個好辦法,以躲避敵人的突然襲擊。 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啟發,當時蠡縣的縣委書記王夫指示,選基礎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條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連、敵人來時便於躲避。
後來,經過縣委決策,在蠡縣的各抗日村鎮發展起了網路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還發明了連環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繚亂。在戰斗中,這種被改進的地道很快發揮了它的威力。
1941年春天,蠡縣辛橋據點有30多名日偽軍出動掃盪。已經挖好地道的游擊隊員個個摩拳擦掌地等著敵人來較量一番。當敵人來到時,埋伏在村口的游擊隊一陣排子槍和手榴彈打倒了七、八個,敵人措手不及,待拉開架勢要進攻時,游擊隊員已經鑽入地道無影無蹤。當敵人撤退時,游擊隊員又從野外的地道鑽出,在背後又是一陣猛打,包括一名日軍小隊長在內的這股敵人幾乎全部被殲滅。這一仗打得神出鬼沒,一時間,當地抗日軍民士氣大振,昔日大搖大擺地出來掃盪的日偽軍的氣焰也不再囂張了。
不久,冀中根據地領導黃敬、呂正操把蠡縣地道戰這個新生事物向少奇同志作了匯報。少奇同志對地道戰很感興趣,指示他們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把地道戰的戰術發揚光大。於是,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和政委程子華決定將這一經驗向整個根據地推廣。
1942年「五一大掃盪」後,冀中根據地的抗戰形勢空前嚴峻,地道戰便在各個抗日村鎮廣泛展開,清苑縣冉庄村的地道戰就是在這次掃盪中打出了名的。
『叄』 區委指示是哪部電影
往後的形勢會更加困難區委指示是電影地道戰。電影《地道戰》中有這樣一個鏡頭,老村長犧牲前傳達上級指示《地道戰》里說: 「往後的形勢會更加困難,區委指示叫我們村個自為戰,堅持斗爭,一定要堅持,堅持就是勝利。時代不同,面臨的敵人不同,可是形勢相似,「敵人「更地道戰遺址加厲害了,可是我們要相信聽指揮,堅持就是勝利。
地道戰遺址
冉庄地道戰重要標志之一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1937年「七七事變」後,冉庄人民為保存自己、抗禦外侮,於1938年春開始挖地洞,並由單口洞逐步發展成為雙口洞、多口洞,最後挖成長達32華里的地道網。整個村落設有各種構思巧妙的地道口,並築有多處戰斗工事,構成一個立體火力交叉網。
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優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配合武工隊、地方部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餘名,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稱號。
『肆』 老電影《地道戰》的原址是哪
地道遺址冉庄遺址冉庄(地道戰重要標志之一)地道戰遺址,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西南30公里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中一處重要的戰爭遺址。這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西有京廣鐵路、北有京深高速公路、東有保衡公路,張望公路穿境而過。 冉庄1937年「七·七」事變後,冉庄人民為保存自己、抗禦外侮,於1938年春開始挖地洞,並由單口洞逐步發展成為雙口洞、多口洞,最後挖成長達32華里的地道網。整個村落設有各種構思巧妙的地道口,並築有多處戰斗工事,構成一個立體火力交叉網。形成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冉庄民兵利用地道優勢,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配合武工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餘名,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稱號。 冉庄地道戰遺址現仍保留著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還保留著當年構築的地道及各種作戰工事,且在附近修復日寇侵華炮樓一處。展廳內珍藏著大批寶貴的地道戰文物,輔之以聲光電等現代化展覽手段展現當年情景,多處舊址復原陳列,使人如置身於戰爭歲月。1959年8月建冉庄地道戰紀念館,1961年3月4日冉庄地道戰遺址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冉庄地道戰遺址距北京200公里、天津210公里、石家莊180公里,西北距滿城漢墓40公里,東北距華北明珠白洋淀50公里,是節假日和單、雙休日旅遊的好去處。 冉庄地道戰遺址是融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和旅遊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理想參觀地,也是為後人留下的一處永恆的、寶貴的歷史財富。 焦庄戶遺址焦庄戶位於北京市順義縣東北燕山余脈歪坨山下,距北京60公里,現屬龍灣屯鎮。紀念館始建於1964年秋,定名為「焦庄戶民兵斗爭史陳列室」。 焦庄戶地道戰的民兵指揮部1979年北京市政府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改名為「北京焦庄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焦庄戶村在戰爭年代隸屬於冀東抗日根據地領導,是通往平西、平北根據地的必經之路。 焦庄戶人民同國內外敵人開展地道戰斗是爭從1943年春天開始的,當時只是挖了幾個隱蔽洞。這種洞只能藏一兩個人和少量食物。一旦被敵人發現只有束手就擒。 為了跟敵人長期斗爭,村黨支部發動群眾,把單個隱蔽洞連接起來,並在地道內安裝了翻板、單人掩體和暗堡等戰斗設施以及數十個休息室和指揮所,供民兵和群眾較長時間的在地道內戰斗和生活。 到了1946年村裡共挖了23里長的地道,村內縱橫交錯並和鄰村相連,形成了能打能防的戰斗型地道網。 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英雄業績,對人民進行傳統教育,展室內以翔實的資料、珍貴的文物及真實的地道戰遺址,再現了焦庄戶在黨的領導下同國內外敵人進行英雄斗爭的歷史畫面。現在供人們參觀的地道遺址留著650多米。 紀念館參觀的內容共有六項:一是參觀地道遺址;二是看地道戰電影;三是聽抗戰時期兒童團員焦志斌同志講焦庄戶村的戰斗歷史;四是吃「抗戰飯」(即窩窩頭、玉米渣粥和鹹菜);五是看「地對空導彈基地」(即看部隊內務、隊列表演、通訊和指揮、導彈實物操作、導彈演習錄像);六是秋季蘋果熟了,觀眾可以親自參加採摘蘋果活動。 西河頭地道戰遺址西河頭地道戰遺址位於定襄縣城西2.5公里的西河頭村,是與河北冉庄,北京焦庄地道齊名的我國保存的最完整的三大地道戰遺址之一。1986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中共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首批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被省教委命名為德育基地,1998年被省委國際委員會命名為國際教育基地。2004年被省人際辦命名為人民防空教育基地。1995年在原地道戰遺址前劃地建設了定襄革命歷史紀念,從而更增添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 1940年,百團大戰告捷後,慘敗的日寇向我晉察冀邊區軍民實行了野蠻的「三光政策」。定襄境內的日寇也對西河頭、炭窖溝、藏孤台等,3 個村莊進行了洗劫,先後製造了8起慘案,槍殺百姓400多人,燒毀民房2000餘間。為了躲避日寇的燒殺搶掠,我抗日軍民遵照毛主席「保護自己,消滅敵人」的積極防禦思想,依據當地的地形條件,挖掘了大量的地下隧道。據統計從1942年到1948年全縣157個村子,其中有80多個村莊都挖有地道,地道總長是200多公里,西河頭地道戰開挖於1942年,從最初只能應急藏身到1947年經全村500餘勞力,突擊40個晝夜,挖成南、中、北三條主幹線,縱橫52條支線,結構分上、中、下三層,全長10華里,現在開通的是其中的一面干線,全長旅遊路線為1000米左右,下入到地道,聞著潮濕的泥土氣息,走過一處處戰斗工事,眼前的實物瞬間將人們帶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前後共經過大小戰斗11次,斃傷敵人1000餘人,繳獲各種武器400餘件。其中最大一次戰斗是發生在1947年同閻錫山的第39、40軍及偽警大隊共計5000餘人作戰,民兵及武工隊僅50餘人,無一傷亡,斃傷敵100餘人。 馬尾山遺址 馬尾山地道內部馬尾山地道遺址即華東抗戰地道紀念館地處山東省西部,泰西西路34公里,肥城市儀陽鄉劉台村原馬尾山舊址,位於有「世外桃源,人間仙境」之稱的肥城市桃園世界風景區中央。 地道戰遺址再現了歷史的遺跡,展示了抗戰時期的光榮史。 地道縱橫長度約3200多米,這是一個雙層地道,上層地道全長800米,離地面3米左右的距離,已修繕完畢,對外開放。下層還未開放。地道中設有衛生室、指揮部、彈葯庫、伙房、水井等。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藉此敲開了全面侵華的大門。華東全民抗戰,為阻擊敵人採取了地道戰戰術。 地道於1938年開始挖掘,1940年完成。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山東省肥城人民積極利用地道優勢配合野戰軍、武工隊對日偽軍開展游擊戰,作戰100餘次,殲敵千餘名。 曲陽發現抗戰地道近日,河北省曲陽縣靈山鎮郭家莊村意外發現一條抗日戰爭時期地道,該地道於70年前開挖,貫穿整個舊村落。 郭家莊村83歲的呂趁考和80歲的王海青曾是該地道的開挖者。據兩位老人介紹,該地道主幹道呈十字狀貫穿舊村落,南北迂迴長500多米,東西長約750米,出口位於郭家莊村舊村落西北,大部分庭院與幹道連通。地道距地表五六米,地道高約1米,寬約1.5米,成人需彎腰行進。地道備有煙道,以提防日軍用煙熏。 據曲陽縣文物保管所所長王麗敏介紹,此次發現的抗戰地道,再現了晉察冀抗戰時期曲陽人民英勇斗爭的歷史。目前,曲陽縣已安排靈山鎮及郭家莊村的義務保護員看管該地道,並對地道進行資料整理與登記,以便日後進一步開發。
『伍』 地道戰原址在什麼地方
地道戰原址:河北省正定縣高平村是「抗日先鋒村」,這個村《地道戰》是故事的原型,但地道被洪水破壞後,不具備外景拍攝條件,因而《地道戰》影視作品選擇臨近的冉庄、李庄、唐庄進行拍攝的,導演將這三個村莊合而為一,影片中的高家莊實際上是這三個村莊的「合成」。
高平村,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曲陽橋鄉,距縣城18公里,距鄉政府4公里。隸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曲陽橋鄉的高平村,是一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村中尚保留抗日戰爭時候的地道,並有抗日戰爭紀念館。抗日戰爭時期,高平村的村民和敵人進行了英勇的「地道戰」等一系列抗日戰爭。
1963年初,軍委總參指定八一電影製片廠來拍攝《地道戰》的時候,是當作民兵傳統教學片來拍的。拍片目的是要體現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還要讓觀眾看之後能學到一些基本軍事知識和對敵斗爭的方法,同時要求攝制組運用故事片的形式進行拍攝。
(5)老電影地道戰遺址擴展閱讀:
1945年5月,高平村的黨支部書記兼民兵隊長劉傻子帶領村裡七八十個人打退了1000多個日本鬼子,而且還打死了50多個偽軍。戰斗結束後他去打掃戰場,結果被敵人打了回頭炮。劉傻子就是《地道戰》中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這兩個人物的原型。
電影中,高老忠最後鳴鍾向鄉親們報警的時候,拉響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而在實際中,劉傻子也的確犧牲了。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1942年,日寇對冀中根據地進行「大掃盪」,根據地人民為了抵禦和打擊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辦法,《地道戰》電影劇情就是其中之一。
《地道戰》銀幕上所有地道內的鏡頭畫面都是在八一電源製片廠內搭景拍攝的。攝制組巧妙運用攝影鏡頭和剪輯,使得它看起來像是一個真正的地道戰斗網。
《地道戰》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由任旭東執導、朱龍廣主演,於1966年元旦在全國上映。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截至2012年,已創造出共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
『陸』 請問邯鄲山底抗日地道戰舊址怎麼樣
山底抗日地道遺址,位於邯鄲峰峰礦區境內,是抗日戰爭期間軍民共建。戶戶相通、房房相連,是退則能守、進則能攻的地下堡壘,是河北省風景名勝景區,是河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旅遊者的瀏覽勝地。
山底村抗日地道戰遺址,現存地道主巷長達1626米(包括9條主巷道),復巷304米,支巷13666米,大洞室2個,小藏身洞關口6個,陷阱4個,還有輻射至附近王看、宿風等村的地道多條,地道中最高約1.8米,最低1.4米左右。此外,村裡地面上保留有部分高房工事和地堡,在一些村民家中還有比較完整的鍋灶、水井地道口。
曲折、復雜的地道,幾乎覆蓋了整個村莊的地下區域,灶底、樹洞、水井等等都有偽裝的洞口,讓人既摸不著頭腦,又對村民的聰明才智贊不絕口。上世紀五十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拍攝《地道戰》時,采編組和攝制組曾多次在山底村實地考察、采訪,許多故事情節就取材於這里的真人真事和真實戰斗事跡。
山底抗戰地道,歷經數次修繕,不僅保存十分完好,而且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這個具有革命歷史意義的萬米地下長城,如今,又煥發青春,造福於民。今天,當人們進入地道,猶如走進一座地下迷宮,深不可測,奧妙無窮。
地面上的高層防禦工事建築,炮樓、大宅門巍巍壯觀,地上地下抗戰時期的遺址,瀝瀝在目,無不彰顯了革命先輩的智慧和力量。修建一新的現代化大型展廳,集聲、光、影於一體,再現抗戰風雲,使遊人身臨其境。古色古香的民俗文化使遊客留戀忘返。農家飯庄的風味小吃,山鄉野菜,讓遊客大飽口福,回味無窮。
山底抗日地道遺址,無論是作為游覽景點,還是作為紅色教育基地,對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整個村莊被紅色文化所包圍,為眾多歷史愛好者所嚮往。
更多關於邯鄲山底抗日地道戰舊址怎麼樣?,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5c21901615732205.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柒』 山東地道戰遺址在哪個城市
山東沒有,河北有的。
河北有冉庄地道戰紀念館是革命歷史紀念館。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冉庄村。1959年設紀念館;196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加固保存著千米地道主幹線及部分戰斗工事和地道口。1964~1966年,增設冉庄地道戰展廳。
(7)老電影地道戰遺址擴展閱讀:
冉庄地道始挖於1938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大舉南侵,使冀中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戰爭苦難。為了防禦敵人的襲擊,保存自己,抗禦外侮,冉庄一帶人民開始挖地洞,最後挖成地道。冉庄地道一般寬0.7至0.8米,高約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
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順沿東、西、南、北大街挖成4條干線地道,再由干線延伸出20多條支線,直通村外和周邊幾個村,最後挖成戶戶村連、村村相通、四通八達、上下呼應,長達16公里的地道網。
在斗爭實踐中,冉庄人民用他們的智慧和艱苦的勞動, 把地道網建設得十分完備。地道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群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
地道內有指揮部、休息室、儲糧室,設有路牌和油燈,還有地下兵工廠、翻眼、陷阱等多處秘密設施。同時,充分利用地形地貌特徵,在牆壁、地面、井壁、牲口糟、炕面、鍋台、衣櫃等不易發現處,巧妙的構築地道口,並加以偽裝,使敵人難以發現。
為了便於監視、射擊敵人,還利用高房、地面等有利的地形地貌,構築工事多處,並與地道相通。同時,在街道、路口遍布地雷,將引線引入地道。這樣,冉庄地上地下各種工事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個個立體火力網,成為一座能打能藏、可攻可守、進退自如的地下長城。
抗日戰爭時期,冉庄人民飽嘗了日寇的血腥屠殺,經受了血與火考驗的冉庄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畏強暴,奮起抗日,利用地道優勢配合武工隊、野戰軍對敵作戰157次,殲敵2100餘名,其中較大的戰役5次,榮獲了「地道戰模範村」的光榮稱號。
冉庄地道戰遺址保護區30萬平方米,保留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地下保留著當年的地道3000米,現對遊客開放1200米。紀念館展廳佔地面積960平方米。展廳內珍藏著寶貴的革命文物431件,其中一、二、三革命文物101件。
『捌』 《地道戰》里的地道現在還存在嗎
存在,有多處遺址。
1、冉庄地道戰遺址
位於保定市清苑區冉庄鎮冉庄村,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冉庄地道開挖,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擴建,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冬天基本完成。
遺址整個保護區面積為30萬平方米,重點保護區為26萬平方米。
2、西河頭地道
西河頭地道位於山西省定襄縣城西二公里處的西河頭村。距太原去五台山旅遊的必經之路忻阜公路僅一公里,被譽為點綴在五台山旅遊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地道戰紀念館自開館以來,接待了六十七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四千餘名及國內遊客一百餘萬人次。
『玖』 冉庄地道戰博物館的地道戰遺址
地道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抗日斗爭的偉大創舉,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抗戰時期,冉庄地道長達16公里,對敵作戰157次,曾榮獲「地道戰模範村」稱號。 冉庄地道戰遺址保護區面積約有20萬平方米,房屋500餘處;現存地道3000米,對遊客開放地道1200米;原有高房、暗室、地堡等各類作戰工事140個,開放19處;地下作戰設施掩體、隱蔽室、地下食堂、搶救室、兵工廠、儲藏室、指揮部、翻板陷阱等23類256處,現開放15處。遺址基本保持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環境風貌。
冉庄地道戰遺址也是許多影片特別是抗戰影片的拍攝地, 《地道戰》、 《烈火金剛》、 《敵後武工隊》、《平原游擊隊》等都曾在這里拍攝。
1997年,冉庄地道戰遺址成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2003年被河北省政府、省軍區命名為第一批省級國防教育基地。
走進冉庄地道,猶如走進了歷史,走進了戰火紛飛的年代。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軍大舉南侵,採取「鐵壁合圍」、「縱橫梳篦」的清剿戰術,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進行慘絕人寰的「大掃盪」。僅在六萬平方公里的冀中平原上,就修築據點、炮樓一千七百八十三處,挖封鎖溝八千八百七十八公里,把冀中平原分割成兩千六百七十塊,妄圖撲滅抗日烽火。僅保定清苑冉莊周圍,就有炮樓十五座,形成「抬頭見崗樓,邁步登公路,無村不戴孝,處處起狼煙」的悲慘景象。在無堅可守、無險可據的大平原上,冉庄人民開展了神出鬼沒、出奇制勝的地道戰。
最初,人們自發地挖了單口洞,又叫「蛤蟆蹲」,這是地道的雛形。以後又把單口洞改成了雙口洞,萬一敵人發現一個洞口,洞中人員可以從另一個洞口轉移出去。
領導抗日斗爭的中共冀中區黨委,很快發現並總結了人民群眾的發明創造,於一九四二年一月明確指出:冀中要開展地道斗爭。緊接著,又對挖掘地道的組織領導、技術規模等問題提出具體要求和指導意見。規模宏大的地下工程就此展開,戰爭史上赫赫有名的地道戰從此誕生。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干線四條,南北支線十三條,東西支線十一條,還有西通東孫庄、東北通姜庄的連村地道,有向東南通隋家墳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地道全長十六公里,形成了村村相連,家家相通,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地道的出入口有的修在屋內牆根壁上,有的修在靠牆根的地面,還有的建在牲口槽、炕面、鍋台、井口、面櫃、織布機底下等處,使敵人很難發現。地道一般距地面兩米,洞內高約一米至一點五米,寬約零點八米至一米,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道和供群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兩種。地道內設有照明燈和路標,建有儲糧室、廚房、廁所和休息室。另外,在村裡各要道口的房頂上修建了高房工事,把地道與地面工事有機地結合起來。還根據不同的地形地物,分別在小廟、碾子、燒餅爐、櫃台、牆角、牆根等處,修築了工事和槍眼。所有這些工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觀望,又能射擊和拉雷。冉庄地道戰工事具有五防,即防破壞、防封鎖、防水灌、防毒氣、防火燒的特點。冉庄地道戰工事還有「三通」和「三交叉」的特點,「三通」就是高房相通,地道相通,堡壘相通;「三交叉」就是明槍眼與暗槍眼交叉,高房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牆壁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形成了「天地人」三通,構成了房頂和地面、野外和村沿、街道和院內縱橫交叉的火力網,組成了一個連環的立體作戰陣地。 中國抗日戰爭,日本稱其為日華戰爭,西方國家多數稱其為第二次中日戰爭(把甲午戰爭稱為「第一次中日戰爭」),是指從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開始,由日本帝國入侵中華民國引發的戰爭,主戰場在中國大陸。
抗日時期,冉庄村頭古槐懸掛鐵鍾用以報警,且將此真實的歷史史實再現於《地道戰》電影之中。然而,古槐何時栽植?眾說不一。
一雲,明代山西移民至冉庄,行前眷戀家鄉,自洪桐縣老槐樹下取樹種埋至新的家鄉,冉庄街頭種植成樹。70年代時,冉庄街上共有5棵古槐存留。依照此說,古槐當為明初所植。
二雲,古代冉姓人定居冉庄墾荒耕作時種植槐樹,此說樹齡一千六百餘年。古槐因當年挖地道傷其主根而逐漸衰竭至死,1965年拍電影《地道戰》時,枝葉仍現生機,至70年代才最後枯死,槐齡能否延續一千六百餘年,不得而知。
三雲,古槐為廟前槐。但上文有述, 20世紀70年代時,共有5棵古槐散存於冉庄街側,且皆為同齡樹,冉庄寺廟多建於明,若依此說,樹齡僅三、五百年。
四雲,建村植槐。此傳說較廣,冉庄正式建村於唐,迄今千餘年。20世紀70年代某夏夜,狂風將已枯死的街心西側古槐摧毀,攔腰傾倒,部分木質還做了飯桌,細觀其年輪, 古樹確超千餘年無疑, 故古槐為唐槐,似無可非議。既為唐槐, 它已閱歷了千餘年的世態炎涼, 而且在其生命的晚期,依然高擎鐵鍾,報警於冉庄民眾,為抗擊日軍侵略,做出了卓著貢獻,保持了它深沉、凝重的晚年氣節。
頗具傳奇色彩的是,1965年拍攝地道戰電影時,它尚存暮年的枝葉,電影拍完後,它似知已完成了自己最後的歷史使命,便枝脫葉落,與世長辭了,而今唯留下不朽的身軀,化作文物,供後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