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經典電影上甘嶺拍攝時間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經典電影上甘嶺拍攝時間

發布時間: 2022-10-08 01:06:04

⑴ 上甘嶺由誰拍攝的

電影《上甘嶺》195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 編劇:林杉、曹欣、沙蒙、蕭矛 導演:沙蒙、林杉 主演:高保成(張忠發)、徐林格(孟德貴)、劉玉茹(王蘭) 上甘嶺電影插曲《我的祖國》由郭蘭英演唱後,歷經50年流傳至今。

⑵ 抗美援朝電影有哪幾部

給大家推薦幾部關於抗美援朝的電影:

第一部是最近剛上映的《長津湖》,電影講述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支援朝鮮的戰爭,在極為寒冷的條件下志願軍表現出了最頑強的鬥志。去過電影的朋友都知道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場面恢宏壯觀,振奮人心,唯一不足的是劇情可以再緊湊一些,可以再稍微刪減一點內容。

第二步推薦給大家的是1956年的電影《上甘嶺》,這部電影是在60多年以前拍攝的,畫面效果雖然不如現在的戰爭大片,但是這部影片體現了更強的團隊性,沒有刻意地去描寫英雄化的場面,是一部非常值得觀看的老電影。

第三部是2000上映的《金剛川》,這部電影整體也很精彩,張譯在裡面的演技是最值得觀看。另一方面,這部影片也展現了美軍的剛毅,這一點很不錯,值得大家觀看。

⑶ 電影上甘嶺是那一年拍的

1956年拍攝的

⑷ 你可知道當年拍攝《上甘嶺》電影時的一些故事嗎

電影《上甘嶺》是沙蒙,林杉制導的一部抗美援朝的經典影片,是根據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改編而來,取材於著名的上甘嶺戰役。

影片講述了在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在連長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拚死奮戰,最後取得勝利的故事。

這部電影在挑選演員時,為了把張忠發的形象塑造的更加突出,沙懞直接決定讓高寶成來飾演。

影片中張忠發和戰友們一起抓松鼠的一段,原本計劃是抓鳥的,但是沙蒙覺得這個設計有點不對勁,戰場上槍聲一響,鳥就飛走了,該怎麼抓呢。後來就決定了抓松鼠,這段設計對戲的節奏起到了很好的調節作用,表現出了志願軍戰士們的樂觀的革命精神,將人物的刻畫體現的非常到位。

為了更好的拍攝這部電影,也為了能夠更加真實的展現當時戰場的激烈和殘酷,劇組前往朝鮮上甘嶺進行實地考察。

當大家到達五聖山上時,還是被當時情景震撼到了。雖然上甘嶺已經沒有了硝煙,但是山上都是光禿禿的,連一顆樹木都見不到。山頂的石頭都被炸翻起,嶺上到處都是厚厚的子彈殼,炮彈皮。

劇組雖然面臨著很多困難,但是為了再現當年的場景,最後決定在安東附近造出了一個「上甘嶺」。為了體現戰爭的殘酷,在拍攝時,非常注意場景的轉換,比如坑道的石頭塊在炮火的轟擊下變成了一堆碎石等等,非常注重細節。讓觀眾更能體會到當時的情節。

所以才有了最後的《上甘嶺》,讓觀眾更加的震撼,更能感受到戰爭的殘酷,體會到志願軍的無私的奉獻精神。

1、《上甘嶺》軍事顧問是趙毛臣,他是上甘嶺戰役中四連指導員,親自在坑道里指揮戰斗的。拍攝電影時,他曾操作郭留諾夫重機槍射擊配合錄音,因此電影中你聽到的重機槍聲音都是他打出來的。

2、片中八連連長張忠發的原型並不光是134團七連連長張計發,雖然他們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還包括特功八連連長李保成和四連指導員趙毛臣等人,張忠發當過師長警衛員這段應該取自15軍警衛連連長王虜,他曾經是秦軍長的警衛員,犧牲在增援上甘嶺的路上。

飾演張忠發的演員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過這是巧合。

3、師長的原型是時任45師師長崔建功,他是東北軍出身,在直羅鎮戰斗中被紅軍俘虜,後來成為開國少將。

4、最後反擊犧牲的通訊員楊德才原型並不是黃繼光,而是用胸膛頂住爆破筒和敵人碉堡同歸於盡的苗族小戰士龍世昌。

事實上,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戰斗英雄記錄下來的就有38人,僅僅在黃繼光犧牲的那天夜裡就有四人,除了黃繼光之外還有賴發均、龍世昌和歐陽代炎。

所以,楊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說並不止一個。

5、衛生員王蘭的原型一般認為是王清珍,不過她並沒有進入坑道一直在後方工作,坑道里是沒有女衛生員的。這一點在電影上映後被很多志願軍老戰士指出,但和同樣虛構的小松鼠一樣,這也是導演為增加藝術感染力所做的設計。也有很多志願軍老戰士看了電影之後非常感動,他們認為坑道里有女衛生員很好。

6、一排長說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過了,事實上曹操的「望梅止渴」並沒有吃酸梅這段,不過一排長改編的非常好,讓觀眾聽了嘴裡都會有酸水。

7、喬羽在寫《我的祖國》歌詞時,導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麼時候這部電影沒人看了,你的歌也有人唱,事實上喬羽做到了。

8、《我的祖國》里的那條大河是不是長江?喬羽說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說長江,是因為幾乎每個人的記憶里家鄉都有一條大河,如果具體指到長江就狹隘了。

9、《我的祖國》作曲是劉熾,他和喬羽合作過很多次,比如《讓我們盪起雙槳》。《我的祖國》第一句「一條大河」非常經典,幾乎一聽就讓人有想流淚的感覺。事實上,這句歌詞的旋律來自於抗戰歌曲《盧溝問答》的第一句:永定河~~~......

10,最關鍵一條,電影中拍攝的坑道內景是在長影廠的攝影棚拍的,導演將坑道變寬了變高了,條件也變好了。事實上,電影放映後,軍事顧問趙毛臣曾被倖存的戰友責備:毛臣啊,你呆的坑道是這樣的嗎?

現實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體只能擠坐在一起。坑道內空氣污濁氣味難聞,缺少食物、葯品和飲用水,有些重傷員送不下去在坑道里犧牲了。此外,坑道里遭受到的危險比電影中嚴重很多,戰斗也更激烈。

電影的原型之一特功八連先後增補過800多人,幾乎是一個小團的人數,戰後只剩下6個人,原來的八連只剩3人。

也就是說,現實的戰斗比電影《上甘嶺》要殘酷很多,很多!

趙毛臣的兒子趙振軍是54軍160師479團的戰士,1979年對越反擊戰犧牲,榮立三等功。

⑸ 上甘嶺電影梗概

《上甘嶺》主要內容:1952年秋,美軍在朝鮮中部三八線附近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企圖奪取上甘嶺主峰陣地五聖山。上甘嶺戰役爆發。八連連長張忠發(高保成飾)奉命執行主峰陣地的堅守任務,師指揮所要求他們堅守24小時以待後援。

可就在一個上午,敵人竟進攻23次,我軍傷亡慘重。敵人繼續增兵,師指揮所命令張忠發暫時撤進坑道。第二天,敵人大舉進攻五聖山。張忠發命令連隊配合其他部隊主動出擊,打退了大股敵人。師指揮所要求張忠發拖住敵人,使後方爭取時間調度兵力,補充彈葯。

坑道內的戰士每天都有傷亡,他們不僅要跟頭頂上的敵人作戰,還要為生存而斗爭。坑道與後方的聯系被敵人切斷,坑道內嚴重缺水,戰士們相互鼓勵、互相關心,頑強地堅持戰斗。

在朝鮮人民的支援和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他們頑強戰鬥了24天,讓我軍做好了大反攻的准備,最後一舉殲滅了敵人。上甘嶺戰役改變了朝鮮戰爭的形勢。

影片評價

該片是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戰爭的影片,它取材於著名的上甘嶺戰役。編導對戰役進程、戰斗故事進行了精心的剪裁和表現,將這場氣壯山河的戰役真實地烘托出來。他把視點投向一條坑道和一個連隊,塑造了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志願軍英雄群像。

影片多用富於個性特徵的動作、語言刻畫人物,如張連長,既有英雄氣概,又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是一個十分成功的基層指揮員的形象。

影片的節奏處理也頗具匠心,既有緊張激烈的戰斗場景,又有舒緩深沉的抒情段落,二者妥貼地交織在一起,引人入勝。環境氣氛和物件細節的創造性運用,也增添了影片的真實性和生動性。本片插曲《我的祖國》在渲染氣氮、表現主題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流傳甚廣。


⑹ 我國第一部關於抗美援朝的故事片是

我國第一部關於抗美援朝的故事片是《上甘嶺》,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攝的。

電影改編於電影文學作品《二十四天》,敘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旅八連在營長張忠發的帶領下接受某陣營後,在糧食危機停水的情形下堅守礦坑。

擺脫難以想像的艱難,擊退了對手數十次攻擊,以令人吃驚的恆心堅守24天,最後邁入大軍隊攻打獲勝的故事。

上甘嶺戰役是全部抗美援朝中更為慘重的戰爭之一,志願軍戰士職業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促使上甘嶺變成勇敢堅強不屈的代稱,也此後變成了我黨我軍甚至中華文化始終的精神高地。

為搜集素材內容,感受真實戰爭自然環境,編導專業工作人員赴中國朝鮮戰地與隊友們一起親自體會,大半年時間訪談一百多人,記錄了幾十萬字的原材料。

在這個基礎上,編導專業對戰爭過程、戰爭故事開展了細致的裁剪和主要表現,對這一場氣貫長虹的戰爭開展了相對高度歸納。

⑺ 上甘嶺的電影介紹

電影《上甘嶺》是1956年上映的第一部表現抗美援朝的經典影片,根據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改編,取材於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影片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為熟悉生活,編導人員赴朝鮮前線與戰士們一起親身感受,半年時間中訪問了一百多人,記錄了幾十萬字的材料。電影中的插曲《我的祖國》唱遍大江南北,經久不衰。

⑻ 你可知道當年拍攝《上甘嶺》電影時的一些故事嗎

《上甘嶺》這部抗美援朝戰爭題材的老電影。

拍攝於1956年,由長春電影公司製片廠拍攝,《上甘嶺》的劇本改編自《二十四天》,本片描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帶領下,接收某陣地後在缺糧缺水的情況下堅守陣地。克服了難以想像的困難,打退了敵人數十次的進攻,以超人的毅力堅守了24天,最終迎來了大部隊反攻的勝利故事。

當年編劇林杉和導演沙蒙,為了收集電影素材,體驗真實的戰爭環境,前往朝鮮戰爭前線和戰士們一同親身感受,半年的時間內采訪了一百多人,記錄了幾十萬字的資料,在此基礎上,編導對戰役的進程故事也進行了精心的剪裁與表現,對這場氣壯山河的戰役進行了高度的概括,他們沒有面面俱到的反應這樣一個震驚中外的戰爭,而是把目光集中在一條坑道和一個連隊,塑造了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的志願軍英雄形象。

總結下來,在那個艱苦年代,人們反而願意沉下心來認真的搜集素材,認真的拍電影,不像現如今這個浮華的年代,導演們拍電影只是為了票房,以前拍個電影一兩年,三四年都是很正常的,而如今,短則一個月,多則半年,就能拍出一部電影,到底是我們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1、《上甘嶺》軍事顧問是趙毛臣,他是上甘嶺戰役中四連指導員,親自在坑道里指揮戰斗的。拍攝電影時,他曾操作郭留諾夫重機槍射擊配合錄音,因此電影中你聽到的重機槍聲音都是他打出來的。

2、片中八連連長張忠發的原型並不光是134團七連連長張計發,雖然他們名字差不多。他的原型還包括特功八連連長李保成和四連指導員趙毛臣等人,張忠發當過師長警衛員這段應該取自15軍警衛連連長王虜,他曾經是秦軍長的警衛員,犧牲在增援上甘嶺的路上。

飾演張忠發的演員高保成名字和李保成也相近,不過這是巧合。

3、師長的原型是時任45師師長崔建功,他是東北軍出身,在直羅鎮戰斗中被紅軍俘虜,後來成為開國少將。

4、最後反擊犧牲的通訊員楊德才原型並不是黃繼光,而是用胸膛頂住爆破筒和敵人碉堡同歸於盡的苗族小戰士龍世昌。

事實上,整個上甘嶺戰役中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戰斗英雄記錄下來的就有38人,僅僅在黃繼光犧牲的那天夜裡就有四人,除了黃繼光之外還有賴發均、龍世昌和歐陽代炎。

所以,楊德才的原型也可以說並不止一個。

5、衛生員王蘭的原型一般認為是王清珍,不過她並沒有進入坑道一直在後方工作,坑道里是沒有女衛生員的。這一點在電影上映後被很多志願軍老戰士指出,但和同樣虛構的小松鼠一樣,這也是導演為增加藝術感染力所做的設計。也有很多志願軍老戰士看了電影之後非常感動,他們認為坑道里有女衛生員很好。

6、一排長說的「望梅止渴」故事被他加工過了,事實上曹操的「望梅止渴」並沒有吃酸梅這段,不過一排長改編的非常好,讓觀眾聽了嘴裡都會有酸水。

7、喬羽在寫《我的祖國》歌詞時,導演沙蒙的要求是等什麼時候這部電影沒人看了,你的歌也有人唱,事實上喬羽做到了。

8、《我的祖國》里的那條大河是不是長江?喬羽說是的,之所以不直接說長江,是因為幾乎每個人的記憶里家鄉都有一條大河,如果具體指到長江就狹隘了。

9、《我的祖國》作曲是劉熾,他和喬羽合作過很多次,比如《讓我們盪起雙槳》。《我的祖國》第一句「一條大河」非常經典,幾乎一聽就讓人有想流淚的感覺。事實上,這句歌詞的旋律來自於抗戰歌曲《盧溝問答》的第一句:永定河~~~......

10,最關鍵一條,電影中拍攝的坑道內景是在長影廠的攝影棚拍的,導演將坑道變寬了變高了,條件也變好了。事實上,電影放映後,軍事顧問趙毛臣曾被倖存的戰友責備:毛臣啊,你呆的坑道是這樣的嗎?

現實中的坑道更窄、更小,人都站不直身體只能擠坐在一起。坑道內空氣污濁氣味難聞,缺少食物、葯品和飲用水,有些重傷員送不下去在坑道里犧牲了。此外,坑道里遭受到的危險比電影中嚴重很多,戰斗也更激烈。

電影的原型之一特功八連先後增補過800多人,幾乎是一個小團的人數,戰後只剩下6個人,原來的八連只剩3人。

也就是說,現實的戰斗比電影《上甘嶺》要殘酷很多,很多!

趙毛臣的兒子趙振軍是54軍160師479團的戰士,1979年對越反擊戰犧牲,榮立三等功。

⑼ 劉曉慶是哪一年拍攝的上甘嶺電影

《上甘嶺》電影中劉曉慶未參演,1979年,主演電影《小花》飾演何翠姑/永生娘。
《上甘嶺》是由長春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故事片。由沙蒙、林杉執導,高保成、徐林格、劉玉茹等主演。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
影片改編自電影文學劇本《二十四天》,講述了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堅守陣地,與敵人浴血奮戰,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