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關於老師成人的經典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關於老師成人的經典電影

發布時間: 2022-10-01 14:39:04

『壹』 找一部關於老師的國產電影

一、《放牛班的春天》

法國導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的一部經典影片,講述了一位懷才不遇卻又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在一所鄉間男子寄宿學校做了助理教師。在這所學校是沒有音樂課的,而且對學生們的管理採用的是高壓手段。在於這群頑皮孩子們的相處中,這位助理教師用音樂和愛溫暖、感化了大家的心靈。

作品獲得了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和最佳原創歌曲獎,作品暖心的風格也受到了無數觀眾的喜愛。

二、《心靈捕手》

97年上映的一部由格斯·范·桑特執導的一部勵志題材美國電影。性格叛逆的男主威樂有著驚人的數學天賦,但他的職業卻只是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清潔工。他在打掃樓道衛生的空檔解開了數學教授留在黑板上的數學難題,被教授發現後開始了解並培養這位天才少年。但溝通的過程是曲折的,威爾還因打架被送進少年監獄。最終,通過教授和心理學輔導專家與他不斷的溝通,兩人間建立起了朋友間的友誼,男主最終走出了封閉的內心,接納了這個世界,但他並未聽從教授的安排到國家專業領域發揮自己的數學特長,而是選擇了自由與愛情。

三、《死亡詩社》

彼得·威爾執導的一部勵志題材電影。89年上映,作品獲得62屆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

男主約翰·基廷回到自己的母校出任英文教師,這天剛好是這所貴族學校的百年大慶。慶典上,校長講述著學校的光榮傳統與傳統、榮譽、紀律和卓越四大信條。
但在教學過程中。讓這位教師感受到的卻是老套、沉悶的氛圍,這一切被學生們將學校稱之為地獄學校。偶然的機會中,學生尼爾在學校圖書館的記載里意外發現學校曾經有過一個名為「死亡詩社」的組織。隨著組織的再次成立,優美的詩句、熱情的舞蹈讓學生們釋放出內心被壓抑已久的生命激情,然而故事的結局卻讓觀眾們無限感慨。

曉楓的電影世界
國網河南省供電公司電力工程師 優質影視領域創作者
1927粉絲 · 435贊
搜索
死亡詩社簡介
電影死亡詩社觀後感
十部頂級逃亡大片
關於老師被整的電影
電影死亡詩社深度解析
心靈捕手完整版免費看

『貳』 教師必看的五部經典影片,部部深諳教育之道

如果你還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要考教師資格證;如果你對進入教師行業感到迷茫。不如趁著假期好好放鬆放鬆,順便看幾部關於教師、教育的電影。以下幾部電影都是我精挑細選出來,為你們排憂解難的。

PS:搞不好裡面的經典對白,考試的時候還能用得上呢!

 第一部:放牛班的春天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於2004年10月在登錄中國大陸,影片講述的是一位音樂家來到一個男子寄宿學校擔任助理教師。

音樂家克萊門特發現這里的學生都一些性情古怪的問題兒童,而校長則是一個只看重自己前途,並不重視教育的人。

於是這間學校到處都充滿了殘暴式的管理,比如體罰學生等。

音樂家克萊門特想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改善這里的教育環境,與此同時他也發現了一個具有音樂天賦,但性格十分孤僻敏感的孩子。

用什麼方式改善教育環境,如何打開孩子們的心扉以及如何引導學生皮埃爾釋放音樂才能,都成了他最頭疼的問題。

這部影片位於豆瓣電影前250部榜單中第14位,評分高達9.3分。更是收獲了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第62屆金球獎和第58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一個孩子在啟蒙時期,能夠遇到一位好的老師,真的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沈書君

  第二部:死亡詩社

Dead Poets Society ,中文翻譯為「死亡詩社」。該部影片講述了一位老師,一反學校刻板教育的教育制度,帶領學生們去體會生命的意義。

他帶著學生來校史樓里,聆聽死亡的聲音;鼓勵學生們要用新的視角看世界;讓學生在大聲的喊出自己的理想;

甚至領著學生挑戰學校刻板的制度,激勵學生要學會自己思考、獨立追尋人生的意義。後成立死亡詩社,在山洞中擊節而歌!

該影片是豆瓣電影TOP250榜單中第49位,曾獲得第62屆奧斯卡金像獎,評分也達到了9.0的高度。

是一部促使我們深刻反思「教育」、「生活」意義的好電影,絕大多數人看完以後都表示深有感觸。

看這部電影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死去了好久,從某個不經意間被打破的清晨開始。——傳奇

第三部:心靈捕手

心靈捕手,又名驕陽似我。麻省理工大學,這座讓所有學生憧憬而嚮往的知識殿堂。

一位數學教授在這里公布一道極為苦難的數學題,卻被一名年輕的清潔工給求解出答案。

教授也隨著被這名清潔工的數學天賦所吸引,一步一步的了解這名年輕的清潔工的往事。

這名年輕的清潔工實際上一個問題少年,成天和自己的好友游手好閑、尋釁滋事。

為了讓這名天才學生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發揮自己的數學天賦,教授藍波請了很多心理學專家為其輔導,結果卻一一遭到了抗拒。

無奈之下他只好請出了自己的大學好友,心理學教授尚恩。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終於讓這名數學天才逐漸打開心扉。

心靈捕手曾獲得第4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和第22屆日本電影學院獎,位於豆瓣電影TOP250榜單上第83位。

經歷沒有埋沒我的才華,卻抹殺了我應有的自信,我被嚇壞了,成長出一腔的狂妄自大,我賴以這種方式保護自己,終於等到一句:這不是我的錯。—— A-sun

第四部:地球上的星星

在這個年僅8歲的小男孩眼中,大千世界到處都有新鮮有趣的事物的驚喜,他總是喜歡用自己的方式來與這個陌生而有趣的世界互動。

但是,在成年人看來,這樣的一個孩子卻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兒童」。

他不僅成績不佳,而且腦海里想的都是一些奇怪的想法。在後來闖下一場大禍以後,他的父母終於選擇將其送到了一間寄宿學校。

盡管對於這個孩子而言,新的生活並沒有特別大的改變。但其實在他的心裡,與父母分開的日子裡他總是覺得非常不適。

直到一位美術老師走進了他的生活,這位老師和其他刻板的老師有所不同。

美術老師覺得學生應該有自己的想法和性格,不應該限制學生的思想自由和發揮!

該部影片位於豆瓣TOP250榜單中的第203位,評分8.9分,強烈建議家長和老師都應該多看看這部影片!

沒有壞學生,只有差老師。——斷風。

 第五部:浪潮 

影片中的男主文格爾是德國境內一所高中的教師,這間學校現在正在進行「國家制度」教育活動。

這位老師因沒辦法選擇自己喜歡的「無政府主義」主題課程,就只好選擇剩下的「獨裁製度」的課程。

其實對於很多學生而言,學分是他們來上課的理由,老師講得好不好對於他們而言其實沒有所謂。

他們在課堂上肆意散漫,根本無心聽講,各做各的事。於是這位德國的老師,與學生進行了一場特殊的互動,提出「獨裁」的實驗。

在這個實驗里,老師的地位至高無上,所有的學生要無條件服從他的命令。

很多人從最初抱有「試玩」的心態,逐漸轉變為附和這個名為「浪潮」的組織里。

他們首次體會到關於集體和紀律,但卻在無知覺的狀態下,走向了「獨裁」與「納粹」的深淵...

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並榮獲2008年德國電影傑出劇情片和最佳男配角獎,豆瓣TOP250榜單中位居196位。

你認為新納粹主義不會重新卷土重來嗎?看看這部影片吧!法西斯強大的生命力深植於每個人內心,輕易被點燃。——薇羅妮卡

看過這五部影片,相信很多小夥伴會對教師有一個全新的認知。

教育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要找到最適合我們的方式。

每一名教師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既是老師,也是學生。

追求教育的真諦,找尋最適合的方式,我想這是每一名教師都要深思的問題。

『叄』 關於老師的電影有哪些

《放牛班的春天》、《音樂之聲》、《紅與黑》這些經典的有關老師的電影

『肆』 以教師為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動漫都有哪些

1.《鄉村女教師》

我要教會你們——思想。這是影片中女主角教師瓦爾瓦拉的一句經典台詞。這部創作於1947年的影片可算得電影史上鄉村教師題材的鼻祖。在前蘇聯硝煙不斷的戰爭年,41歲的女主角扮演的鄉村女教師經歷了從平凡到不平凡的教師職業生涯,最終贏得了祖國給予她的終身榮譽。老師們盡可以感受到來自於瓦爾瓦拉對教育的忠誠,桃李滿天下的喜悅和幸福,以及俄羅斯原野的遼闊和壯麗。最重要的是,當我們淡化了時代的政治色彩之後,我們是否該思考,教師的信仰是什麼。
2.《鳳凰琴》

拍攝於1994年的《鳳凰琴》改編於劉醒龍同名小說。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國內電影人便開始關心起我國的農村教育狀況以及邊遠山村代課老師的命運,《一個都不能少》也是反映農村教育窘境的佳作之一。《鳳凰琴》不僅僅歌頌了鄉村教師對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精神,也揭示和呈現了當時教育戰線的諸多問題,資金少、人才斷層、造假等,然而遺憾的是,這部影片在贏得了當年電影節最高榮譽之後,國內的農村教育問題和代課老師的生存困境,在時隔20年後的今天仍然沒有解決。

鳳凰琴本是伏羲用玉石、天蠶絲以及千年桐木所制,表面泛著溫柔的白光,琴音使人心寧靜祥和,擁有支配萬物心靈的神秘力量。用此樂器來形容教師太合適不過了,集天地之精華授予學生,用溫情感化學生,製造寧靜的氛圍與向上的力量鼓勵引領學生。供師者自省。

3.《一個都不能少》

四年之後,張藝謀導了這部大片,仍是農村代課老師題材。影片的震撼來自於太朴實、太真切、太現實。當然,可以想見真正的農村代課老師的生活可能比這質朴得更徹底,更殘酷,更沉重,因為我國還有99.9%的鄉村代課老師沒有理由去遇見電視台台長,沒有引起公眾的注意。如今,媒體和網路讓鄉村代課老師更加貼近公眾視野,然而我們清楚,他們最終的命運不是靠公眾的憐憫和捐獻而轉變。

4.《燭光里的微笑》

很納悶為什麼新世紀之後,反映教師題材的影片卻鳳毛麟角。這又是一部90年代初拍攝的歌頌教師的優秀影片,當年公映,很多學校組織學生到電影院觀看此片,相信70後、80後都有此經歷。女教師王雙玲的教學方式傳統但憑借其博大的愛心和公正之心感化了她的每一位學生。影片以老師的病逝而終,學生和觀眾發自內心地為這位平凡又偉大的老師送行,因為她具備真正的蠟燭精神。

5.《麻辣教師》

不論是影片的發源地日本還是中國的教育中,《麻辣教師》所塑造的教師形象可能只是一個神話。鬼冢老師的麻辣是對當代教育的顛覆和解構。他蔑視權威,挑戰不合理的制度和秩序,但他一切以學生利益為重,平等待人,超脫世俗名利,保存個性自由。這樣的教師形象的確存在藝術層面的拔高,但在學生心中,誰不幻想自己會遇上這樣一位敢說敢做、有真性情的老師呢?

6.《放牛班的春天》

一部頗受寵愛的法國電影。網路能搜到關於此片相當精彩的影評,在此不再贅述情節。值得注意的是音樂老師馬修對待所謂優秀學生和頑劣學生的態度便可感知到這位老師的魅力所在。老師總是習慣性地認為壞學生總做壞事,卻不反思自己的想法可能是偏見,甚至是歧視呢。能唱出如此美妙歌聲的學生,又能有多壞呢?我們要相信藝術能感化心靈。

7.《塵封日記本》

一切源於一位女教師被塵封的日記本。影片細膩、清淡、流暢,也有激盪人心的高潮與驚詫,除了結尾有一絲矯情,所有的陳述都令人心動。很多老師因忙碌沒有時間寫日記,但日記對教師來說,卻有著微妙又重要的作用,它是一個自我審慎、自我教育、自我修煉的過程。有寫日記習慣的老師,前途無量。

8.《黑板》

一部伊朗寓言式的寫實電影。故事是兩位背著黑板的流動老師到處教學生的經歷,內容關乎所謂的「被教育」。黑板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意象,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希望,象徵著文明之光。導演想說一個民族的新生和重塑離不開教育,而可以把人從功利、混沌、以及戰爭帶來的傷害中拯救出來的,只能是教育。這也是教師所背負的偉大使命。

9.《心靈投手》

棒球愛好者稱,這是棒球題材中最棒的一部電影。當然,對於教師職業來說,除了承擔社會責任之外,教師個體價值和夢想的實現也是影片所關注的。如果您是一名老師,又不曾丟棄早年的夢想,不妨去感受這位中年老師追求理想的動人經歷。一部非常不錯的中年勵志電影。

10.《霍蘭先生的樂章》/《春風化雨1996》(台譯名)/《生命因你而動聽》(港譯名)

不得不感嘆,音樂可以改變人,改變命運。藝術的體驗可以不動聲色地升華靈魂。而音樂老師,總是舉有最美好的氣質和最動人的魅力。懂音樂的老師比比皆是,懂音樂之美的老師呢?憑借音樂對學生付出愛的老師呢?片中有一個細節很生動地描繪出霍蘭老師的智慧,當一名女生的演奏水平遲遲不能提高時,他問她:你最喜歡自己臉上哪一部分?女生說是頭發,因為其父曾贊揚它們像日落,霍蘭便對著她的耳邊輕語:請吹奏日落吧!

『伍』 關於老師的電影

韓國的講男老師與他的學生的故事?我知道三部符合你條件的,分別是《愛的笨豬跳》和《夢精記2》、《女老師VS女同學》。《愛的笨豬跳》是李秉憲和李恩珠演的,非常經典,講男老師愛上了他的學生,學生的身上有他已死去的初戀女友的影子。《夢精記2》是女同學對男老師的性幻想,男老師由S組合的李志勛扮演,十分搞笑。《女老師VS女同學》,是李志勛和廉晶雅演的,但主要是講女老師了。不知道這三部電影中有沒有你說的那部電影。

『陸』 贊揚老師無私奉獻精神的影片

.《一個都不能少》
《燭光里的微笑》《黑板》
.《熱血教師》《老師的恩惠》
《鳳凰琴》.《鄉村女教師》
《放牛班的春天》

『柒』 歌頌教師的電影有哪些

歌頌教師的電影還是有很多的,下面列舉一下十大關於老師的經典電影
10、聽見天堂
9、搖滾教室
8、心靈捕手
7、弦動我心
6、天堂電影院
5、死亡詩社
4、蒙娜麗莎的微笑
3、街頭日記
2、叫我第一名
1、放牛班的春天

『捌』 做一頭不被騸掉的牛:《老師好》這部電影講了什麼

人家這部電影的導演說了,有感於現在社會上的師生關系跟自己小時候相比已經有了變化,所以想談談自己眼中的老師是什麼樣子。

我倒是覺得,談老師也好,談學生也罷,歸根到底談的是人。一個人抑或一群人的初始、變化和結果,這個輪回構成了一個故事。所以我看這個電影的感受是, 這是一個關於苗宛秋老師自己的故事。

在很多青春片里,常有的是年輕人沉浸在自己的感知世界裡對抗外界的壓力。但《老師好》這部電影呈現的是老師——作為成年人,與學生——未成年人之間的對話和碰撞。然後在這種碰撞中苗宛秋完成了他自己的蛻變。學生當然也有變化,但焦點不在他們身上,至少我自己這么認為。

事情發生在1985年一個叫南宿一中的學校。年年被評為優秀教師的苗宛秋(於謙飾)成為了高一3班的班主任。故事以苗老師的自行車為線,串起了(其實串的效果還有提升的空間)老師與學生們之間的碰撞、沖突、和解,以及散場。

苗老師本來可以不做老師的,他當年高考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卻因為「出身問題」未被錄取,只得上了師范,成為了一名教師。這是他心底的隱痛,也是他的人生信條之來源。這個人生信條就是讓學生通過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學。為此他兢兢業業,真正做到了為人師表。

但他面對的高一3班,卻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學生們不斷用自己感性的、粗淺的、充滿荷爾蒙氣息的人生哲學去挑戰苗宛秋的人生信條。這些挑戰或者說沖撞表面上看起來壓根算不上激烈,不就是——卸老師自行車嗎,不聽老師勸告非要參加文藝匯演嗎,不好好學習偏要去打架嗎,也真沒出什麼大事。整部影片最大的事——也是被很多觀眾詬病的情節,就是苗宛秋最看重的好學生安靜為了給老師平反昭雪而遭遇車禍,從此與大學失之交臂。這是安靜所能做的所有背離老師人生哲學的事情里,最具正義感和正確性的事情了。

可是在影片一多半時間里並不激烈的沖撞底下,是暗流涌動的兩種價值觀的對壘。這也是電影打動我的一點:在苗宛秋經歷過挫折後形成的成人世界觀里的現實主義與學生們稚嫩青春的不切實際的世界觀之間的對壘。正是這種對壘讓這部電影在我這里具有了非同尋常的普世意義。因為它恰好擊中了我內心一直在試圖解答的一個問題:人在成長過程中,是不是每一步犯的錯都是必須的?這是不是人類的宿命?以及,這是不是人類的幸運?

我小的時候常常想,如果有一本奇書(後來長大了就想像成晶元),可以在每一個人生下來的時候就隨身攜帶(植入體內),在每一個成長階段都可以給你下達一個讓你絕不會犯錯的指令——比如在電影的情節里可以是,高考前不要幫老師去尋找丟失的自行車,去自習室好好學習,考上大學才有人生出路;再比如,騎上老師的車,去聽你的講座,不要幫老師伸張什麼正義,就不會遭遇車禍……

如果真的有這樣一本書、一個晶元,有這類指令,有這種永遠不會「誤入歧途」的保障,人的路會不會順一些?我們會不會更幸福一些?

抑或正好相反?

當苗宛秋站在操場上,對著利用學習時間給自己找回自行車的學生們大喊大叫的時候,他所表達的是他過去的失敗經歷鍛造的鐵一般的人生信條——學習、考試、利用好機會,心無旁騖。

可是同樣站在操場上,已經被罵傻了的、滿心委屈的學生們,在當時無論如何也無法理解,為什麼青春熱血、一片赤誠,會換來的是指責和批判?難道憑著良心和情義做事,錯了嗎?

我看著屏幕上對峙的兩類人——苗老師和他的學生們,滿心感慨。這不恰恰就是一副成人和幼崽之間的對峙嗎?這不就是同一族群中成長了和沒有成長完的兩群生物之間的對峙嗎?這不就是一個人的過去和未來嗎?

有一天,這些學生終將成為苗宛秋那樣的經歷傷痛和挫折的「大人」。他們也終將像苗宛秋訓斥他們那樣去訓斥自己的孩子、學生,甚至社會上所有不成熟、不理性的「年輕人」。而那些年輕人也會和他們當年一樣滿心委屈和不理解。

成年人要面對柴米油鹽,工資、房子和一次次的失敗。這些問題沒有緣由,只會不停地往一個成年人肩上堆,直到他適應或倒下。這些問題會慢慢幫助這個成年人梳理出一個清晰的脈絡,就是利用機會,拋棄耗費精力的情感濫用。所以很多成年人不苟言笑,他們彷彿肩上有根纖繩,一直費勁地往前拉。沒有成年的人,他們看不見這根纖繩,他們心中只有火焰。

就像王小波說的,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當然苗宛秋不是一頭普通的被錘的老牛,他心中還有感性和希望。

最後安靜用她的出人意料的決絕的方式,讓苗宛秋驚醒:原來抓住機會,做好那件所謂的「該做的事情」,好像並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在命運的十字路口,總有人去做一件看似不那麼合時宜的事情。可能只是因為這件事對這個人非常重要,重要到不需要別人理解。你能說這個人他/她就做錯了嗎?我想苗宛秋無論如何也說不出,安靜這個好學生為他喊冤,是做錯了的(在這里我無意去討論,為什麼安靜忽然要跑到縣長面前喊冤,為什麼劇本安排她被撞成殘廢,因為在我的認知里,這全部都是為了苗老師的轉變而鋪陳的情節)。

他從最青睞的學生遭遇車禍這件事中體會到了深深的自責和懊悔,當然還有對於所謂優秀教師稱號、分房子、名譽等等的反思。這些一直牽絆自己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有什麼用?是否值得繼續留下?

我們常常頌揚教師是蠟燭,「成灰淚始干」,嘔心瀝血只為培養學生。可是在這部電影里,我看到更多的是學生成就了老師。在一路向「上游」爭取的過程中,人到中年,背著房子、票子和孩子重擔的優秀教師苗宛秋,最終選擇離開正式教師崗位,去做鄉村教師。

如果說當年沒有如願進入北大中文系學習的他,是被選擇、被拋棄的,現如今的他,在面對校長遞過來的鑰匙和求和的態度的時候, 是自動選擇、自我放逐的。

與其說是贖罪,不如說是皈依自我。

我願意想像,當年那個意氣風發、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北大的苗宛秋,假如真的讀了北大,畢業後也會是一個出口成章、揮斥方遒的年輕才子,也會有更多感性,用更多自信與與勇敢去擁抱生活。只是,他一樣會面對挫折,一樣會面對不公。但是,如果沒有走上教師這個崗位,沒有這樣一群高中生用這樣的方式告訴他,生活的本來面目是什麼,他又會如何面對受挫的生活,如何面對北大中文系(在這里只是一個代表最高學府和擁有輝煌前途可能性的符號,並不是說北大中文系就怎麼地)畢業的人也要面對的不堪際遇呢?

所以我覺得, 影片從開始到最後,就是苗宛秋在去成人化、去理性化的一個過程。 苗宛秋的青年時代,是一個拚命沖出藩籬又被一鞭子趕回去的小牛,然後他循規蹈矩,任勞任怨地耕地。他也曾試圖做一個安心受錘的老牛,想私下開設補習班賺外快,也想找校長暗地談談分房子的事。可是總有那麼一個外界因素出現在他面前,讓他內心深處的那個未成年人跑出來說,我不能那麼做。苗老師身上具有——不管上不上北大都具有的——知識分子的清高和底線。這種底線也許來自於他未能考上北大的遺憾,以至於他希望有更多的學生通過努力學習考上大學,也許來自於他在教師崗位上享受到的贊譽,但歸根結底,苗老師是一個未被社會徹底馴化的公牛,他不願意接受既定的「錘騸」程序,他終將跳出牛欄,奔向他自己那片青青草地。

那片草地本是一片荒蕪,並不水草豐美。但只有在那裡,苗宛秋才能得到內心的平靜。這不是對安靜同學的懺悔,如果他只是想懺悔,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去補償安靜。但他最後只是將安靜編的鑰匙鏈偷偷還給她,我還是願意把這個動作看成一種隱喻——年老的苗老師完成了非理性化、非成人化的過程, 那個蝴蝶蛻變完了 。

所以苗宛秋的出走,不僅僅是逃避或者悔恨。他終於認可並靠攏了孩子們的方式——感性的、正義的、熱血的,也是自由自在的。

正如《搖滾學校》這部電影里的Ned帶領孩子們拋棄刻板、壓抑的教學方式,勇敢擁抱能夠反映孩子們內心自由情感的搖滾樂一樣(當然我認為Ned說數學壓根不重要就是電影的混扯,只是我們不能要求每一部電影都面面俱到地談及每一種當下被擁躉或拋棄的價值觀),更趨於感性的表達與更趨於理性的自律,到底該選擇哪一個?

我還挺欣賞電影最後的處理——苗宛秋在遠走他鄉之前,沒有跟他的學生們告別,甚至連畢業合照也沒有拍。

在我心裡,那個畢業紀念照,是年輕學生們准備走向這個社會運行所鼓吹的成熟理性的一個節點,在這個節點上,將自己非理性化的苗老師已經不適合出現了。他的缺席是他重新開始自己生活的「出席」。

影片的最後,苗宛秋在黑板上寫下,和你們在一起,是我最好的時光,雖然有刻意煽情的成分,卻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苗宛秋找到了新的生活軌跡,這一警醒、頓悟的過程,又何嘗不是最好的時光。

最後,我覺得這部電影的傳達信息和情感的手段,是比較雜糅的。它既具象又抽象,既寫實又有隱喻。但這樣的手法穿插得有些跳躍,所以在最後二十分鍾里的隱喻,讓觀眾有「這演的是啥,苗宛秋這是想幹啥」的迷茫感。

以上僅僅是我的一個看法。網上罵這部電影的人很多,可能我太喜歡於謙了,所以我的解讀就不怎麼理性。但是在看電影這個事情上,要是人人都做理中客,該多沒意思。

『玖』 一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美國電影 關於老師的電影

美國電影《教師》也叫《26個孩子和一道選擇題》

在新澤西州市郊的一座小鎮上,一個由26個孩子組成的班級被安排在教學樓最裡面一間光線昏暗的教室里。他們中所有的人都有過不光彩的歷史:有人吸過毒、有人進過管教所、有一個女孩子甚至在一年之內墮過3次胎。家長拿他們沒辦法,老師和學校也幾乎放棄了他們。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叫菲拉的女教師擔任了這個班的輔導老師。新學年開始的第一天,菲拉沒有像以前的老師那樣,首先對這些孩子進行一頓訓斥,給他們一個下馬威,而是為大家出了一道題:

有3個候選人,他們分別是——
A:篤信巫醫,有兩個情婦,有多年的吸煙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經兩次被趕出辦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約l公升的白蘭地,而且曾經有過吸食鴉片的記錄;
C:曾是國家的戰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習慣,熱愛藝術,偶爾喝點酒,年輕時從未做過違法的事。

菲拉給孩子們的問題是:
如果我告訴你們,在這3個人中,有一位會成為眾人敬仰的偉人,你們認為會是誰?猜想一下,這3個人將來各自會有什麼樣的命運?

對於第一個問題,毋庸置疑,孩子們都選擇了C;對於第二個問題,大家的推論也幾乎一致:A和B將來的命運肯定不妙,要麼成為罪犯,要麼就是需要社會照顧的廢物。而C呢,一定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註定會成為精英。

然而,菲拉的答案卻讓人大吃一驚。「孩子們,你們的結論也許符合一般的判斷,但事實是,你們都錯了。這3個人大家都很熟悉,他們是二戰時期的3個著名的人物——A是富蘭克林·羅斯福,他身殘志堅,連任四屆美國總統;B是溫斯頓·丘吉爾,英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的名字大家也很熟悉,他叫阿道夫·希特勒,一個奪去了幾千萬無辜生命的法西斯元首。」學生們都獃獃地瞅著菲拉,他們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孩子們,」菲拉接著說,「你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以往的過錯和恥辱只能代表過去,真正能代表一個人一生的,是他現在和將來的所作所為。每個人都不是完人,連偉人也有過錯。從過去的陰影里走出來吧,從現在開始,努力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你們都將成為了不起的優秀的人才……」

菲拉的這番話,改變了26個孩子一生的命運。如今這些孩子都已長大成人,他們中有的做了心理醫生、有的做了法官、有的做了飛機駕駛員。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班裡那個個子最矮也最愛搗亂的學生羅伯特·哈里森,後來成了華爾街上最年輕的基金經理人。

『拾』 推薦幾個有關教師題材的感人電影

十部講述老師的感人電影
1.放牛班的春天
:才華橫溢的音樂家馬修成了向鄉下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老師,這里充斥著體罰
高壓
馬修試圖改善這里的情況,但是事情進展的並不順利,有著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和令人頭疼性格的皮埃爾總是製造麻煩,最後看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如何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
2.山區女教師:越南的經典電影,講述一個山區女教師的故事
3.天那邊:美麗女大學生許曉萌和劉科飾演的戀人江可可在大學畢業後,一起報名志願到邊遠山村裡的水咕嚕小學支教,並且相約堅持三個月。在天的那邊,他們與吳軍飾演的羅老師和山裡一群可愛的孩子相識,圍繞著三尺講台經歷了一段充滿挑戰與歡樂的生活,對人生的選擇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羅老師操著一口湖南方言學英語、江可可滿村偷雞解饞等都是該片另人捧腹的片段。
4.鳳凰琴:何群導演的《鳳凰琴》極為真實地再現了山區民辦教師的艱難處境。既使人們深切地感受到忍受著睏乏的物質條件而獻身於農村教育事業的民辦教師的崇高,更使我們感到在教育戰線存在的諸多問題:資金匱乏,投入太少,弄虛作假,人才斷層,不正之風嚴重。影片喚起了人們對改善現狀的思考。該片獲1993年第13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5.死亡詩社:「死亡,是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在《死亡詩社》中,羅賓?威廉姆斯把這句梭羅的詩宣講給他新一屆的學生。最後一堂課,一個戲劇愛好者,一個詩人,一個學生,一個活生生的靈魂死了。無奈的尼爾最終拿起了父親書桌里的手槍,指向了自己……
6.生命因你而動聽:片子的主角賀倫先生酷愛音樂,他曾擁有一支自己的樂隊,並曾參加小型巡迴演唱,他有一個宏偉的夢想――創作屬於自己的交響樂。然而固定的工作是必須的,他需要穩定的收入,因為他和妻子有了愛的結晶。在妻子的支持下,已步入中年的賀倫解散了樂隊去學校教書,同時用課余時間繼續進行交響樂創作。
但是賀倫的第一堂課沒有想像中的順利......
7.美麗的大腳:孩子們用哭啞的嗓子唱著凄涼的兒歌為她送行;夏雨用滿面淚水和她告別;王樹雕塑般地坐在村口,默默地為她守墓……「美麗的大腳」足聲遠逝了,餘音無窮……她用生命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樂觀。
8.燭光里的微笑:上海市邊緣棚戶區的潘家弄小學教師、體弱多病的王雙鈴又接了一個亂班。但是王雙鈴的愛心深深感動了孩子們,全班的面貌大有改變,她帶著同學們去郊遊看海,為了不使腿傷未愈的路明掉隊,王雙鈴背他爬山,過度的勞累使她再次發病,靠在山石上,她永遠閉上了雙眼。孩子們滿懷悲痛,自發地在班裡舉行了追悼會。在王老師生前最喜歡的燭光里,孩子們彷彿再一次看到了老師那親切的微笑。
9.蒙娜麗莎的微笑
...展開十部講述老師的感人電影
1.放牛班的春天
:才華橫溢的音樂家馬修成了向鄉下一間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老師,這里充斥著體罰
高壓
馬修試圖改善這里的情況,但是事情進展的並不順利,有著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和令人頭疼性格的皮埃爾總是製造麻煩,最後看諄諄善誘的克萊門特如何把皮埃爾的音樂天賦發掘出來......
2.山區女教師:越南的經典電影,講述一個山區女教師的故事
3.天那邊:美麗女大學生許曉萌和劉科飾演的戀人江可可在大學畢業後,一起報名志願到邊遠山村裡的水咕嚕小學支教,並且相約堅持三個月。在天的那邊,他們與吳軍飾演的羅老師和山裡一群可愛的孩子相識,圍繞著三尺講台經歷了一段充滿挑戰與歡樂的生活,對人生的選擇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羅老師操著一口湖南方言學英語、江可可滿村偷雞解饞等都是該片另人捧腹的片段。
4.鳳凰琴:何群導演的《鳳凰琴》極為真實地再現了山區民辦教師的艱難處境。既使人們深切地感受到忍受著睏乏的物質條件而獻身於農村教育事業的民辦教師的崇高,更使我們感到在教育戰線存在的諸多問題:資金匱乏,投入太少,弄虛作假,人才斷層,不正之風嚴重。影片喚起了人們對改善現狀的思考。該片獲1993年第13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
5.死亡詩社:「死亡,是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在《死亡詩社》中,羅賓?威廉姆斯把這句梭羅的詩宣講給他新一屆的學生。最後一堂課,一個戲劇愛好者,一個詩人,一個學生,一個活生生的靈魂死了。無奈的尼爾最終拿起了父親書桌里的手槍,指向了自己……
6.生命因你而動聽:片子的主角賀倫先生酷愛音樂,他曾擁有一支自己的樂隊,並曾參加小型巡迴演唱,他有一個宏偉的夢想――創作屬於自己的交響樂。然而固定的工作是必須的,他需要穩定的收入,因為他和妻子有了愛的結晶。在妻子的支持下,已步入中年的賀倫解散了樂隊去學校教書,同時用課余時間繼續進行交響樂創作。
但是賀倫的第一堂課沒有想像中的順利......
7.美麗的大腳:孩子們用哭啞的嗓子唱著凄涼的兒歌為她送行;夏雨用滿面淚水和她告別;王樹雕塑般地坐在村口,默默地為她守墓……「美麗的大腳」足聲遠逝了,餘音無窮……她用生命向我們詮釋了什麼叫樂觀。
8.燭光里的微笑:上海市邊緣棚戶區的潘家弄小學教師、體弱多病的王雙鈴又接了一個亂班。但是王雙鈴的愛心深深感動了孩子們,全班的面貌大有改變,她帶著同學們去郊遊看海,為了不使腿傷未愈的路明掉隊,王雙鈴背他爬山,過度的勞累使她再次發病,靠在山石上,她永遠閉上了雙眼。孩子們滿懷悲痛,自發地在班裡舉行了追悼會。在王老師生前最喜歡的燭光里,孩子們彷彿再一次看到了老師那親切的微笑。
9.蒙娜麗莎的微笑
:對於女性的幸福進行了探討。衛斯理學院有才能有個性的女學生們,在一位女老師的帶領下,努力尋找自身幸福的真正含義。因為這些女學生自己在如何幸福――學業還是家庭之間苦苦掙扎,於是難免向對象物投注同樣的思索,於是鄧斯特演的走入無愛婚姻的女學生後來憤怒地對婆婆說,蒙娜麗莎的笑只是表面的,我不會以虛假的微笑維持這段婚姻,我要離婚。她決定讓自己笑,不對別人笑。
10.馮志遠:1985年的一天,馮志遠正在上語文課時,突然眼前一黑,什麼也看不見了。從此,他進入了一個黑暗的世界。失明後,但他的心,依舊被學生牽著。他向校長提出了一個要求:請給他安排課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去繼續點亮學生們心中的燈。學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為他安排了歷史課。
關於馮志遠,這樣感動人的事情很多很多...42年彈指一揮間,年屆70的馮志遠身體越來越差。他,不得不離開講台。
馮志遠要走了。街道兩邊站滿了送行的人群。一雙雙送別的眼睛裡飽含著淚水。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