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長亭外 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歌詞
《送別》
填 詞:李叔同
譜 曲:約翰·龐德·奧特威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1)經典老電影早春二月插曲擴展閱讀: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歌曲背景
《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奧德威是「奧德威藝人團」的領導人,曾寫過不少藝人歌曲。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
而李叔同作於1915年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傳唱不衰,而《送別》在中國則已成驪歌中的不二經典。沈心工也曾根據《夢見家和母親》寫過一首《昨夜夢》,但最終沒有抵得過李叔同《送別》的光芒。
社會影響
1、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2、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3、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4、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5、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6、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B. 夕陽下,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出自哪一首歌曲
夕陽下,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出自歌曲《送別》。
詞作者: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2)經典老電影早春二月插曲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社會影響
1、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2、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3、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4、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C. 歌曲《送別》
在社區已經給同學們上第三節音樂課了。很多同學對唱歌都有濃厚的興趣,那怎麼樣才能唱好一首歌呢?想唱好一首歌,不僅要正確掌握歌曲的音準、節奏,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歌唱技巧,對歌曲的創作背景、歌詞表達的含義、情感等等還要作更深的了解,我們在演唱時才能更好的詮釋一首歌曲的內容。這幾節課我們從識譜開始學唱《送別》,這首歌曲應該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了,但人們常常會對熟悉的東西熟視無睹,感覺很熟要說出個所以然來也還未必。因此我向大家作個全面的介紹。
《送別》是由李叔同於1915年填詞的歌曲,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詞作者介紹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范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並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師圓寂於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歌曲鑒賞
《送別》曾被選為《早春二月》《城南舊事》等電影的插曲。2004年9月30日,《送別》入選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單位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而評選的「百首愛國主義教育歌曲」。
《送別》歌詞分為三個部分,前一個部分作者從不同的幾個層次幾個方面去刻畫一個即將離別的場景。那天聽寫作課上老師講的「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段詞寄情於景: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楊柳、笛聲,顯出一片孤寂的景象,營造了一個離別凄涼的場景。整個場景給人以平穩、連貫、延伸的感覺,作者運用借景抒情的藝術創作手段,具有很高的音樂性和藝術性。
第二部分則從景物之中抽離出來,更多地形容友人在送別時的內心感受。表現的是知音難尋,離別的不舍之情。以後友人間就「天之涯,地之角」了,寂寥憂心充滿了心間,此刻揮別只能敬上濁酒一壺,把酒言歡。這時加上音樂的節奏、力度的變化,把人物離愁表現得淋漓盡致。
原譜分三段,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復,其實不然,是文字重復而意蘊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彌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出世頓悟的暗示。《送別》實際上是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李叔同送別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
翻唱過此歌曲的有:唐朝樂隊、黑豹樂隊、上海長虹合唱團。今天我們學習這首歌,了解這些知識點,對演唱時把握歌曲的情感有很好的幫助。
D. 電影早春二月中的插曲叫什麼歌
最初的夢想 - 范瑋琪
詞:姚若龍
曲:中島美雪
如果驕傲沒被現實大海冷冷拍下
又怎會懂得要多努力
才走得到遠方
如果夢想不曾墜落懸崖千鈞一發
又怎會曉得執著的人
擁有隱形翅牓
把眼淚裝在心上
會開出勇敢的花
可以在疲憊的時光
閉上眼睛聞到一種芬芳
就像好好睡了一夜直到天亮
又能邊走著邊哼著歌
用輕快的步伐
沮喪時總會明顯感到孤獨的重量
多渴望懂得的人給些溫暖借個肩膀
很高興一路上
我們的默契那麼長
穿過風 又繞個彎
心還連著 像往常一樣
最初的夢想 緊握在手上
最想要去的地方
怎麼能在半路就返航
最初的夢想 絕對會到達
實現了真的渴望
才能夠算到過了天堂
如果驕傲沒被現實大海冷冷拍下
又怎會懂得要多努力 才走得到遠方
如果夢想不曾墜落懸崖千鈞一發
又怎會曉得執著的人
擁有隱形翅牓
把眼淚裝在心上
會開出勇敢的花
可以在疲憊的時光
閉上眼睛聞到一種芬芳
就像好好睡了一夜直到天亮
又能邊走著邊哼著歌
用輕快的步伐
沮喪時總會明顯感到孤獨的重量
多渴望懂得的人給些溫暖借個肩膀
很高興一路上
我們的默契那麼長
穿過風 又繞個彎
心還連著 像往常一樣
最初的夢想 緊握在手上
最想要去的地方
怎麼能在半路就返航
最初的夢想 絕對會到達
實現了真的渴望
才能夠算到過了天堂
最初的夢想 絕對會到達
實現了真的渴望
才能夠算到過了天堂
E. 《送別》這首歌最早出現在哪一部電影
《送別》最早是1983年的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
《城南舊事》講述了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英子與「瘋」女人秀貞成為朋友。
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
英子一家搬家到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花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
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5)經典老電影早春二月插曲擴展閱讀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F. 誰知道長亭送別的歌詞
歌詞如下: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問君此去幾時還,
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難得是歡聚,
惟有別離多。

(6)經典老電影早春二月插曲擴展閱讀:
《送別歌》,是一首由藝術家李叔同作詞的中文歌曲。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成為經典名曲。是城南舊事的主題曲。《送別》的歌詞類似中國詩詞中的長短句,有古典詩詞的文雅,但意思卻能平白易懂。
整個中文歌詞與曲調結合得十分完美,幾乎不能發現是譜曲後重填詞的歌曲。有論者認為李叔同的作詞是濃縮了古典小說《西廂記》中第四本第三折《長亭送別》的意境。
歌曲影響:
二十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1970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送別》和《旅愁》兩首歌曲在中日兩國分別都廣為流傳直至今日,但英文的《夢見家和母親》在美國卻沒有被人們記住,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
《送別》這首歌的歌名常被誤作為「《驪歌》」,雖然《送別》是一首驪歌,但「驪歌」並不是它的歌曲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