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老電影戲曲七仙女下凡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電影戲曲七仙女下凡

發布時間: 2022-09-24 12:45:51

『壹』 經典戲劇有哪些

1、《空城計》

《空城計》是傳統京劇的經典劇目,敘述的是諸葛亮因馬謖自持才能而失掉街亭,魏將司馬懿乘勢引軍15萬攻打諸葛亮駐地西城。

當時,諸葛亮所部精銳俱已遣出,西城空虛,只有駐地的老弱士兵,寡不敵眾,萬分危急。諸葛亮定空城之計,以城門大開,從容不迫,若無其事地登上城樓觀山賞景,飲酒撫琴。

司馬懿兵臨城下,見諸葛亮端坐城樓,笑容可掬,焚香彈琴,疑惑不已,深恐中計,疑有伏兵,不進而退。再次復回攻城,遇趙雲抵擋而收兵。

2、《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表演的梅派經典名劇之一。主要內容是:秦末,楚漢相爭, 韓信命李左車詐降項羽,誆項羽進兵。

在九里山十面埋伏,將項羽困於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項羽突圍不出,又聽得四面楚歌,疑楚軍盡已降漢,在營中與虞姬飲酒作別。虞姬自刎,項羽殺出重圍,迷路,至烏江,感到無面目見江東父老,自刎江邊。

3、《天仙配》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賣身》,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黃梅戲的保留劇目之一,是首部以電影方式出現的黃梅戲,講述七仙女不顧天規,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伉儷,憧憬美好生活,最終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愛情故事。

1952年班友書等改編了《路遇》一折,將董永由秀才改為農民,將七仙女由「奉旨成婚」改為「思凡下嫁」;

1953年陸洪非改編了全本,形成了《賣身》、《鵲橋》、《路遇》、《上工》、《織絹》、《滿工》、《分別》七場戲;後來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不斷磨合定型為始於《鵲橋》,終於《分別》的六場次。

該劇獲得第一屆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劇本一等獎、優秀演出獎、導演獎、音樂獎,被評為建國50周年經典劇目,獲得第二屆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

4、《夫妻觀燈》

黃梅戲的經典之作,說的是元宵佳節,青年農民王小六帶著他的妻子進城看燈。城裡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各色各樣的燈——龍燈、獅子燈、螃蟹燈——來來往往。

一批一批的走過去。夫妻二人看完花燈之後。興高采烈的回家去了。

5、《貴妃醉酒》

京劇《貴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是一出載歌載舞的單折歌舞劇,取材於中國唐朝歷史人物楊貴妃的故事,經過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創作、表演而廣為認知,是梅派代表劇目之一。

該劇描寫的是楊玉環深受唐明皇的榮寵,本是約唐明皇百花亭赴筵,但久候不至,隨後知道他早已轉駕西宮,於是羞怒交加,萬端愁緒無以排遣,遂命高力士、裴力士添杯奉盞,飲致大醉,後來悵然返宮的一段情節。

《貴妃醉酒》通過優美的動作和華美的唱詞、曲調,表達楊貴妃由期盼到失望,再到怨恨的復雜心情。

『貳』 《天仙配》和《牛郎織女》是一個故事嗎

是一回事,只是《天仙配》是牛郎織女這個故事的黃梅戲版。
《天仙配》是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它寄託著下層勞動人民對自由純真愛情的嚮往。影片系根據同名黃梅戲改編,劇本改編桑弧,主演是在戲曲界享有盛名的黃梅戲演員嚴風英、王少舫。嚴鳳英創造的七仙女形象,既是天上神仙,又是人間村姑,既熱情大膽,又勤勞智慧;嚴鳳英尤其把是把七仙女對董永誠摯的愛情,表現得十分深沉動人。王少舫塑造的董永形象,朴實、敦厚、可親。這兩個形象,富有濃郁的人情味與強烈的真實感,雖系神話,實際上是現實生活中美好人物精神的折射.是勞動人民審美理想的體現。
《牛郎織女》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著對他說:「別難過,在伏牛山裡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著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明白了嗎???這個答案不知你還滿意嗎?
參考資料:新浪網和人民網

『叄』 天仙配是誰寫的

現在看到的天仙配是陸洪非改編的。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賣身》,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黃梅戲的保留劇目之一,是首部以電影方式出現的黃梅戲。作品講述了七仙女不顧天規,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伉儷,憧憬美好生活,最終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愛情故事。

1952年班友書等改編了《路遇》一折,將董永由秀才改為農民,將七仙女由「奉旨成婚」改為「思凡下嫁」;1953年陸洪非改編了全本,形成了《賣身》、《鵲橋》、《路遇》、《上工》、《織絹》、《滿工》、《分別》七場戲;後來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不斷磨合定型為始於《鵲橋》,終於《分別》的六場次。

劇本演變
《天仙配》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是根據東漢董永遇仙故事編成的,最先編人話本的是宋元時期《董永遇仙傳》;最早編成雜劇的是元代,僅留下《路遇》一套《商調集賢賓》載於明郭勛所編《雍熙樂府》。

到了明代,在南方民間就出現過不只一個董永戲文的演出本。據傳與安徽省青陽腔關系最為密切的是顧覺宇的《織錦記》(又名《織絹記》《槐陰記》),該劇全本早已失傳,只有《槐陰分別》作為戲膽分別載於明代有關青陽腔諸刻本。

改編過程
1951年11月,班友書完成了《天仙配》改編初稿:整理取消董秀才,還他勞動人民身分;對原本砍去前面父病、借銀、賣身和後面的傅府招親、中進寶狀元、送子,也挖去中間的調戲、結伴、傅員外的善人形象等情節;初步確立了全劇框架,即辭窯、鵲橋、路遇、上工、織絹、滿工、分別等七場;對原有曲白的原則是不必大動,只適當地剔糟取精,芟繁去蕪,盡量保存其原有民間戲曲語言風格,少數地方略加壓縮。後又經班友書、劉芳松、鄭立松、王聖偉等加工。
1952年底,由王少舫、潘璟琍副主演的《路遇》在上海演出成功。

1953年5月,陸洪非根據胡玉庭口述本、安慶坤記書局刻本改編全劇,刪去傅員外認董永為義子,董永與傅家小姐成婚等情節,「突出了古代勞動人民反封建剝削的強烈願望」;同時又刪削了董父等十多個無關緊要的人物,將全劇壓縮成《賣身》、《鵲橋》、《織絹》、《滿工》、《分別》七場,唱詞大多新寫。其中在《鵲橋》這場戲的表演形式上,喬志良運用京昆中的傳統舞蹈,對原演出形式加以徹底改造,使之成為一出小型舞劇,這在黃梅戲傳統表演中是沒有的。9月,該改編本由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排練,在安慶首演。

『肆』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出自哪個戲曲

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出自《天仙配》。

《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董永賣身》,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黃梅戲的保留劇目之一,是首部以電影方式出現的黃梅戲。作品講述了七仙女不顧天規,私自下凡與董永結為伉儷,憧憬美好生活,最終被玉帝生生拆散了的愛情故事。

1952年班友書等改編了《路遇》一折,將董永由秀才改為農民,將七仙女由「奉旨成婚」改為「思凡下嫁」;1953年陸洪非改編了全本,形成了《賣身》、《鵲橋》、《路遇》、《上工》、《織絹》、《滿工》、《分別》七場戲;後來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不斷磨合定型為始於《鵲橋》,終於《分別》的六場次。

該劇獲得第一屆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劇本一等獎、優秀演出獎、導演獎、音樂獎,被評為建國50周年經典劇目,獲得第二屆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

『伍』 天仙配是什麼劇種

天仙配是黃梅戲劇種。

《天仙配》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是根據東漢董永遇仙故事編成的,最先編人話本的是宋元時期《董永遇仙傳》;最早編成雜劇的是元代,僅留下《路遇》一套《商調集賢賓》載於明郭勛所編《雍熙樂府》。

到了明代,在南方民間就出現過不只一個董永戲文的演出本。據傳與安徽省青陽腔關系最為密切的是顧覺宇的《織錦記》(又名《織絹記》《槐陰記》),該劇全本早已失傳,只有《槐陰分別》作為戲膽分別載於明代有關青陽腔諸刻本。



(5)老電影戲曲七仙女下凡擴展閱讀:

黃梅戲《天仙配》戲文可圈可點之處頗多,傳之後世的也多,但傳之婦孺之口的要算「滿工」一場,這一段戲文膾炙人口,是一首清新質朴的田園牧歌,同時也是傳唱海內的愛情二重唱。

黃梅戲《天仙配》戲文注重文學性和賞析性,跳出一般戲文重戲劇性輕文學性的窠臼,是戲劇性與文學性並舉,擷取其戲文唱段,或雅或俗,雅俗並重,創作者側重錘煉詞句,從文學的層面挖掘人物內心,從賞析的層面賦予戲文美感,從而形成黃梅戲戲文獨特的審美風格和文學特色。

『陸』 找一部邵氏電影,古老的現代,故事講的是七仙女的七妹從天宮下來,遇見董永,他是一個孤兒院院長

仙女下凡,何夢華導演,李菁演七妹

『柒』 9幾年的電影,片名忘了,說的是七仙女下凡洗澡時其中一位的衣服不見

是黃梅戲老電影《牛郎織女》,嚴鳳英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