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看過夏衍爺爺的電影《祝福》的告訴我講的是什麼
我看過
就是魯迅小說《祝福》的電影版。
講的是一個名叫祥林嫂的舊社會女人的悲慘遭遇。
簡介:
浙東山區一窮鄉僻壤,年輕寡婦祥林嫂獲悉婆母與遠親衛老二欲將自己賣 到山裡的消息,連夜出逃,後在魯鎮 地主魯四老爺家為佣。祥林嫂勤快利 索,令東家滿意。翌年清明時分,祥 林嫂突被婆母和衛老二遣人搶回,賣 與賀老六強行成婚。祥林嫂不從,撞 桌角自盡,被賀老六救下。她念賀老 六善良忠厚,遂成夫妻。逾年生一子 ,取名阿毛。賀老六為還婚債,積勞 成疾,終於病逝。不久,愛子阿毛被 狼銜去。大伯收回房子,將祥林嫂逐 出賀家。為覓生路,她只得再回魯四 老爺家幫佣。祥林嫂逢人訴說兒子遭 狼銜走一事,人們始而同情,久之討 嫌,常加以奚落。祥林嫂經歷諸種劫 難,神態木訥憔悴,令東家生厭,將 她視為不吉祥之人,每凡祭祖供神, 均令其遠避。後經魯家女傭柳嫂勸告 ,祥林嫂去土地廟捐一門檻,供人踐 踏,以贖前愆。豈料除夕行祝福禮時 ,祥林嫂為端一祭祖供品,竟遭魯家 夫婦苛責,並加驅逐。祥林嫂萬念俱 灰,擎菜刀狂砍所捐門檻,自此流浪 行乞。最終,在一個祝福的年夜,倒斃於風雪之中。
*只找到這么一個電影觀後感,寫得並不好,參考一下。
昨天晚上,語文老師組織我們看了電影版的<<祝福>>.電影演得固然真實,但卻不及看完原版後給我們的震撼之大,我想這就是魯迅文學的魅力所在吧.況且,電影中祥林嫂的形象和我最初頭腦中的那個形象也不相符,情節也演的太快了,總不如看原文效果好.
說到讀原作與看電視劇電影,我想我們大家更偏愛後者吧.電視劇電影無疑是表現文藝的一種很好的形式,它更易於人們的理解,給人以視覺享受,但也有很多缺點,比如說它容易使人物在人們心中形成定格.在沒有電視劇<<西遊記>>之前,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孫悟空,而看了電視劇 ,孫悟空就只有一個形象。同樣,人們也想當然的認為林黛玉就是這樣的,賈寶玉就是這樣的,這或許也是眾望所歸,但卻大大扼殺了人們的想像空間.前幾年的內地版<<射鵰>>曾一致被人們給予不好的評價,尤其是戲中郭靖、黃蓉的形象.其實並非演員的演技太差,只是人們看慣了港台版中那個滿頭小辮子的黃蓉,更不習慣如今傻的可愛的郭靖.這還不是人物已在人們心中定了格?而閱讀文學作品卻並不這樣,你不必像看電視那樣目不暇接地看每一片斷,因為你可以有無限想像的空間.想要看透一部著作比看完一部電視劇要花費的力氣大的多.因此從小就要讓孩子多讀書少看電視,以不斷鍛煉他們的想像能力和理解能力.
另外,看一些歷史劇會使人產生一種誤區,以為現在的歷史戲幾乎都含有戲說成分,而誰會在看電視劇時總是想「這是假的」,於是一些事也就司空見慣了,什麼皇帝微服出訪,康熙打鐵,乾隆蹲監獄,硬是把俠客的性格加強在幾個皇帝身上,塑造出一個個完美的形象,這不就是如今演的正火的清朝戲嗎?而這些任務並非如此吧,這會給曾經被封建制度迫害如今過著安定生活的民族的人們產生怎樣的影響.
試想,如果人們提起某個歷史人物,而最先想到的是某個有名的演員,這豈不是一個笑話;如果人們想起某段屈辱歷史,聯想到的卻是一段風花雪月,這豈不是一個悲劇。
(下邊這幫人真行,這樣也能發出來。不是發出來,是粘出來)。
② 魯迅祝福看完電影的觀後感 主要寫一個場景的感受
《祝福》 一個彷徨又無助的身影,一個單薄又模糊的身軀,無力地向前,最終又無力的倒下,永久的倒下。「人死後究竟有沒有魂靈?」這句話時而盤旋耳邊,真切刺骨,時而遙遠渺茫,漂浮虛幻……是誰在黑暗中嘆息,是誰在彷徨中掙扎?一個身影的逝去,卻帶來了無盡的深思。人道是黃河十曲,畢竟東流去,漂浮其間,無奈獨流水……祥林嫂——一個舊社會的典型代表,平凡的人生經歷了不平凡的傷痛,弱小的身軀支持著沉重的壓力,經歷著時代輪回,四季交替,在凜凜寒風中,走向了生命的盡頭——死亡,永遠沉睡在厚厚的積雪之下。祥林嫂懷著對世界的渴望來到了人世,卻帶著無盡的愁苦古都離開了。憐憫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對社會的評判。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樣是生活在舊社會,同樣是受盡煎熬,同樣是艱難的朝向遠方,滿滿的逝去,留下一個沉痛的身影。這與祥林嫂驚人的相同。封建社會的腐朽,還有那艱苦掙扎的農民,一聲聲無奈的嘆息,隨著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點蹤跡。當清晨的風颳起第一粒沙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像電視畫面一樣,不自然扭動了一下,立即轉向原貌,雲依舊飛。風依舊吹,但我們都隱隱約約地感到這一不是原來的那個世界了。朝露曇花,咫尺天涯,祥林乙己,已為虛無,東流水去無從返,倚心驚回往,八千年玉老,一夜枯榮,問蒼天此生何必?悵然若失,仰觀前路,人生希望重重在,何必閉塞阻明月。一飲壺觴千滴醉,點滴心頭,一語憂傷歸空盡,只留一顆晶瑩淚,懸在空中,留在感人心。
③ 根據魯迅小說改編的電影《祝福》里有這樣一幅畫面——祥林嫂再一次來到魯鎮時,見人就說,逢人就講「我真
這時的祥林嫂,已經完全不是原來那個對生活充滿熱情的女人了,無數次的打擊,尤其是失去了親子的疼痛,已經將她徹底變成了一個麻木的奴隸。而那些圍觀者以戲弄同類為快樂,也實在是抹不掉的國民之殤。(6分)
④ 電影《祝福》影評
1924年2月16日,魯迅寫下《祝福》,後收錄在小說集《彷徨》中。32年後,這部小說由夏衍編劇,蔡弧導演執導,成為了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有幸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受到了第一次在課堂上讀到先生原著文字一樣的沖擊,內心久久不能平息。 ⑤ 電影《祝福》有這樣一個情節: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加祭祀活動,於是拿起菜刀,跑到 當然是不妥的。如果你看過原著,就知道魯迅筆下的那位「祥林嫂」是一個怎樣的人。她的幾次不幸,使她非常失望,甚至是幾近絕望,她把希望寄託在捐門檻上,希望得到神靈的寬囿。她眼中的神靈可以和今天的偶像相提並論,你的偶像你會用刀去砍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咯。如果你真的要添加這個情節,那隻能脫離這個人物造型,而另外再造一個人咯。嘿嘿!!1 ⑥ 分析電影《祝福》中的祥林嫂上福禮被逼出魯家的這個場景運用了哪些藝術元素.... 影片將原著第一人稱「我」的主觀敘述視點改為由畫外音提示的第三人稱客觀敘述,並將祥林嫂再嫁賀老六的戲加大了分量,從而強化了影片的悲劇力量。整部影片藝術結構嚴謹、精練。導演處理方面,最大特色表現在對魯鎮及其四周環境的准確把握和傳達上。在劇作決定影片的詩性深度方面,提供了一個近乎完美的範例。與此同時,影像進程朴質而又貼切地融合於影片的敘事編排,二者相得益彰,再加上演員准確、豐富、細膩、深邃的形象表現,使得人物的舉手投足都有著特殊的悲劇內涵,更使得影片在藝術創作「形象大於思想」的前提下,進人到了一個更為深刻、也更為生動的藝術層面。編劇夏衍對於原小說進行了創造性的重新構織。使得影片對於文學素材的再組織、再創造保持一種新鮮、豐富、電影化而又匠心獨運的特徵。影片一方面堅持忠實於原著的精神,在具體的視聽表現方面,特別注意挖掘原著在形象性和劇作沖突上所具有的巨大潛力。影片圍繞著女主人公祥林嫂的「活下去」的貫穿性動作線索,集中地、性格化地、動作化地展示了這個人物短促而又悲慘的一生。影片中精心選擇的細節往往成為人物生命歷程中的關鍵性轉折點,形象地概括了人物動作的階段性特點,又異常簡練傳達出人性而變得異常鮮明起來。人物性格的深邃內涵,使人物在生活沖突的旋渦中因選擇和抗爭的獨特.如在小說中沒有詳細表現的祥林嫂第一次來到魯鎮的原由,在影片中被演繹成了影片開場整整近十五分鍾的一整塊視聽段落,有聲有色,此伏彼起。祥林嫂的出逃,被影片再現得是如此必然和性格化,其間透射的人物之間的沖突又是如此強烈而富於內涵,其間飽含著人性的蒼涼和殘忍:嫁到靠近平原的小山村裡的祥林嫂年紀輕輕就守寡;婆家窮困而婆婆猥俗。導演的風格既是寫實的,又帶有鮮明的表現性寫意成分,既顯示出冷峻的現實主義傾向,又帶有特定的浪漫主義的抒情意味,影片所表現的,既是形象具體的,又帶給人無盡的遐思。影片用鏡頭來敘事、寫意,用特定的場面調度來凸現人物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殘酷的命運變遷。運用了鏡頭語匯均豐富細膩,簡練傳神,場面調度符合生活的邏輯和地方特色,寓意鮮明而又深邃。 ⑦ 根據魯迅的同名小說《祝福》改編的電影《祝福》里有這樣一幅畫面——祥林嫂再次來到魯鎮時,見人就說
⑧ 電影《祝福》有這樣一個情節: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與祭祀活動,於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廟怒砍門
魯迅《祝福》教學的最後一項內容,是就課後「研討與練習」第四題「電影《祝福》設計祥林嫂怒砍門檻的情節是否妥當」展開討論。 ⑨ 魯迅《祝福》中祥林嫂的細節描寫(650字左右)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黑壓壓的烏雲聚集來,催走了溫暖的太陽.幾絲涼風「嗖嗖「地刮著.把幾片脫落的黃葉吹的飄飄揚揚,像一個個前搖後擺的醉漢.然後躺在了冰冷的大地. ⑩ :001樓 電影《祝福》有這樣一個情節:祥林嫂捐了門檻,仍然被禁止參加祭祀活動,於是拿起菜刀,跑到
個人認為不太妥當。因為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反映的是在那種文化下像祥林嫂這樣人被歧視、剝削的社會現實,但是沒有寫到人們的反抗這個層面,最後祥林嫂不是那這個碗要飯去了嗎,她面對這種壓迫最終沒有想到反抗,而是被壓迫致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