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經典的法國新浪潮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經典的法國新浪潮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9-23 23:01:45

⑴ 愛情誓言的法國新浪潮的老舵手

艾力侯麥(Eric Rohmer)是法國電影新浪潮中年紀最長、卻最晚才贏得世界注目的電影人。這部新作《愛情誓言》是根據17世紀法國作家杜爾菲(Honore d』Urfe)的愛情經典巨著〈阿絲特蕾〉(L』Astree)所改編,全書多達60冊,是法國巴洛克文學的代表作,對法國文學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電影問世一百多年以來,這本鉅作就一直被人們期待能拍成電影,卻一直無人敢嘗試,而被高齡的侯麥拔得了頭籌。侯麥這次透過改編這部400年前的巨著,來探討人們的愛情和忠誠,處處皆展現他的返璞歸真。現年87歲的侯麥,在其50年的電影生涯中總共拍攝了25部長片。〈六個道德故事〉他拍過了,〈四季〉他也拍過了,此次能將〈阿絲特蕾〉搬上銀幕,侯麥了無遺憾地說,《愛情誓言》將是他的最後一部電影。《愛情誓言》維持了侯麥所擅長的愛情與文學主題,有著他近半個世紀以來一貫堅持的美學風格,並以簡單樸素的紀實手法,描寫人們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細致微妙的心情。
一句話評論:
本片是導演最成功的那些影片中最美的一部。--《正片雜志》
影片深深地感染著觀眾的情緒,而且讓觀者無需去細究這種自由的得到是否切實可行。--《電影手冊》
很有必要復習一遍1967年的影片《女收藏家》,這樣才能發現侯麥是一位如此有創造天賦的導演。這部影片中第一次在行動和思想上如此百無禁「色」。--《電視全覽》
侯麥改編自奧諾雷·杜爾菲的田園牧歌式的小說,在影片中講述了一段不同尋常的愛情,精彩的故事引人入勝。--《解放報》
不管有多牽強附會,埃里克·侯麥的這部最新也有可能是最後一部電影,其中展現的道德和之前預測的相差無幾。--《綜藝雜志》
【一部新的對話體愛情故事】
從六、七十代的六個道德故事開始,到八十年代的喜劇與格言系列,再到九十年代的四季故事,法國導演埃里克?侯麥一直孜孜不倦地闡述著他所感興趣的命題,不厭其煩地糾纏於讓人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現年87歲的侯麥,在自稱是他的最後一部影片中,秉承其一貫擅長的對話體愛情故事,訴說了一個古老的美麗神話,繼續剖析耐人尋味的人生命題。
電影《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是根據17世紀法國小說家於爾菲(Honore d' Urfe)的《阿絲特蕾》(L'Astree)改編而成。這是侯麥連續第三次拍攝歷史故事,此前有設置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貴婦與公爵》L'Anglaise et le c(2001)和1936年西班牙內戰時期的《三重間諜》Triple Agent(2004)。而在更早以前還有根據克萊斯德的同名小說改編的《O女侯爵》 Die Marquise von O(1976),故事發生在1799年拿破崙時代的義大利。
改編《阿斯特蕾》的計劃最早是由法國導演皮埃爾·祖卡提出來的,由埃里克·侯麥與他人共同成立的Films Losange電影公司出資拍攝。然而,另一名導演兼製片人瑪格麗特?梅內葛佐認為這部電影的投資太昂貴,於是拍片計劃就此夭折。這部在1955年沒有付諸於實踐的電影,終於在時隔多年之後的今天,由埃里克?侯麥親自執導筒來完成。侯麥曾在接受采訪中選稱自己一直以來都認為皮埃爾·祖卡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編劇,但同時還強調自己改編的這個劇本和祖卡的完全不同,要更加的自由。影片的文學色彩占相當比重,但是侯麥的拍攝給影片一種對文學新的表現手法,完全在自然背景中完成的拍攝,只不過台詞會給觀眾舞台劇的感覺。從背景裝飾、自然風光等等方面來看,侯麥以自己獨特的視角賦予了劇本全新的意義,並且是純粹的舞台劇無法達到的效果。
【阿斯特蕾、瑟拉多及其他】
侯麥常常喜歡選擇與新人合作,在這部電影中亦是如此,啟用了兩位名不見經傳的演員擔任主要角色,即男女主角安迪·吉雷和西塞麗·卡塞兒。兩位主演都是第一次在大銀幕上亮相。至於希茜爾?卡塞和喬斯林?基夫蘭則算得上是鏡頭前的熟面孔。扮演浪盪子海勒斯的拉道菲?鮑力曾在《亡情巧克力》 Merci pour le chocolat(2000)中扮演伊莎貝爾·於佩爾和雅克·迪特隆的兒子。此外,在女導演安妮·芳婷的電影《新的機會》 Nouvelle chance(2006)中也曾經詮釋過瑟拉多這個人物。
安迪·吉雷和西塞麗·卡塞兒與侯麥的第一次見面非常簡單。侯麥在辦公室里等候著,看見他們來了又是沏茶又招呼他們吃糕點,然後坐在一起開始很隨意地聊天。大師的親切與隨意讓他們放下所有的負擔,而在接下來的合作過程中,認為表達感情是演員的任務的侯麥一直賦予演員完全自由的空間,展現最自然真實的表演。
執導風格追求文學化的侯麥,對台詞的要求也非常嚴格,《男神與女神的羅曼史》的對白都都古代用語。侯麥在拍攝現場並不喜歡下指令,但是一旦涉及到台詞對白,態度就非常強硬,著重要求演員們在片中改變過於現代化的說話方式,盡可能放慢節奏說話。在拍攝之前,女主角阿斯特蕾還有一個舞台劇教練,專門訓練她的說話發音,以此糾正平常的說話方式。所有演員必須將對白熟記於心,使之完全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幾乎可以說是讓大家掌握了一門古代用語。
【關於作家於爾菲的一些】
於爾菲(1567~1625)是法國作家,創作的田園小說《阿斯特蕾》在十七世紀家喻戶曉。全書共分五個部分,每部12冊,從1607年至 1627年間陸續出版,以牧羊人瑟拉多和牧羊女阿斯特蕾經過曲折而終成夫婦的愛情為主要線索,穿插了大量的故事以及有關愛情和政治的議論。小說一共有五千多頁,包括了四十個故事和成百上千位人物形象,是法國文學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
埃里克?侯麥在電影中尋找到了小說家於爾菲的《阿斯特蕾》與自己作品的共通之處。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如果我想改編這部著作,我當然可以從我以前的電影中找到無數的理由,例如保持忠貞的主要動機」。這個類似而又不變的主題還出現在了《六個道德故事》中的第三個《慕德家一夜》 Ma nuit chez Maud(1969),以及《冬天的故事》Conte d'hiver(1992)、《女收藏家》 La Collectionneuse(1967)和《圓月映花都》Les Nuits de la pleine lune(1984)。而他的一個獨幕劇《E大調三重奏》同樣也是建立在和《阿斯特蕾》類似的懷疑基礎之上。人們還可以發現他的主人公如瑟拉多,都是固執倔強的、甚至有些瘋狂。
埃里克?侯麥在談到電影所展現的性傾向時指出:「原著就是這樣的,既不會多也不會少。我並不太喜歡通片都用這個來點綴,尤其是當所有坐在電影院里的觀眾,他們很愜意地欣賞著歷史故事,加進了很多他們並不期望看到的裸體畫面。在於爾菲描寫的女主人公出場的那段場景里,我盡量做到恰如其分地重現,不再加入任何東西。但是在於爾菲的小說中並沒有迴避裸體,就好像是那一時期的油畫一樣。因而我也沒有任何理由來迴避它。小說細致入微地描寫了性慾和情愛,可以說是一種極其輕盈靈動的手法。於是我意識到如果是用現代的語言來講述這個故事,就會使得影片顯得十分粗俗和瑣碎。但《阿斯特蕾》不是一部輕佻放縱的小說,當然也不是一部邪書。」

⑵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的藝術主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作品。

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在他們看來,一個人在頭腦中創造的生活遠遠比生活本身要豐富。他們向內心生活靠攏,向著一種新的真實深入。

有克羅德•夏布洛爾的《表兄弟》和《漂亮的塞爾日》是新浪潮的最早作品,緊接著有特呂弗的《四百下》 ,阿蘭•雷乃的《廣島之戀》 ,後來,1960年及以後,又出了讓-呂克•戈達爾的《筋疲力竭》 ,艾里克•羅梅爾的《獅子座》 ,最後有雅克•里維特的《巴黎屬於我們》 。

「新浪潮」作者電影的風格,大都以專注的手法記錄或表現一個事件、一些人物。電影採用低成本製作:啟用非職業演員;不用攝影棚而用實景拍攝;不追求場面刺激和戲劇化沖突。影片在表現方法上,廣泛使用能夠表達人的主觀感受和精神狀態 的長鏡頭、移動攝影、畫外音、內心獨白、自然音響,甚至使用違反常規的晃動鏡頭,打破時空統一性的「跳接」、「跳剪」等。還採用一些以人物為對象的使用輕 便攝像機完成的跟拍,搶拍以及長焦、變焦、定格、延續、同期錄音等「紀實」手法,將「主觀寫實」與「客觀寫實」相結合。電影帶有強烈個人傳記色彩。

⑶ 求一部法國和日本合拍的電影

1959年法國和日本合拍的經典電影《廣島之戀》Hiroshima Mon Amour.法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編劇.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作品.導演大師阿倫雷乃Alain Resnais的顛峰之作.艾曼妞·麗娃Emmanuelle Riva 和岡田英次Eiji Okada主演.

⑷ 最近迷上了法國新浪潮時期的電影,有哪些值得推薦呢

許多人都喜歡去電影院看電影,但是大多數人喜歡看懸疑劇或者愛情劇。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看這些電影的,或者說看多了這類電影之後有時我們也會想換換口味。有人問,迷上了法國新浪潮時期的電影,有哪些值得推薦呢?第一部是《表兄弟》,第二部是《四百擊》,第三部是《五至七時的克萊奧》。下面讓我們具體看一下。

三、《五至七時的克萊奧》

《五至七時的克萊奧》是瓦爾達第二部作品,這部電影雖然說是電影,但是大部分內容是實時記錄的。這部電影的主角是一名歌手,故事主要發生在咖啡館、巴黎街道以及公園里,講述的是這位出名的歌手等待身體檢查結果的故事。

大家還有什麼電影可以推薦一下的嗎?

⑸ 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特點和代表作(500字左右)

新浪潮的特點:拍攝手法上與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頗為相似,採取實景和自然光拍攝,運用長鏡頭,職業非職業演員混用,打破類型片的敘事結構等等。區別在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往往採用社會問題的題材,而新浪潮更加偏重個人的情感和特點,導演中心制,認為拍電影就是寫作,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影響頗深,不受善惡二元論的道德觀的束縛。
代表作:太多了,特呂佛的《四百擊》,戈達爾的《精疲力盡》等最為經典。阿倫雷乃的《廣島之戀》屬於左岸派,風格與新浪潮很不相同。

⑹ 簡述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

一切緣起一則社會新聞:一部「流氓」的跑車撞死了一位摩托車手。特呂弗和小兄弟夏布羅爾以此為藍本寫了個劇本,這時他們共同的朋友戈達爾正在為劇本發愁,發信求助。然後,就有了電影《精疲力盡》:導演戈達爾,編劇特呂弗,藝術指導夏布羅爾。

這群電影頑童合力拉開了法國電影狂飆年代的大幕——日後我們所知的法國新浪潮,始自1956年冬。盡管《四百下》的拍攝和上映是在1958年,《精疲力盡》的公映更要遲一年。

《精疲力盡》的三人組,還有陪特呂弗看了許多電影的里維特,那時他們年輕得不可一世,在電影資料館里揮霍著寂寞又騷動的青春。

對於這群「電影館的孩子」來說,電影是避難所和朝聖地,是他們對於生活所有認知的來源。他們供職於《電影手冊》,個個野心勃勃,試圖用文字搭建起一座萬神殿,夢想有朝一日他們也可以帶著自己拍攝的膠片進駐這神殿。

在某次回憶時,夏布羅爾說:這里沒有浪潮,只有大海。作為過來人的他或許比旁人更明白,昨日的舞台曾何其熱鬧,縱然他們曾榮為主角,卻從來不是全部。

(6)經典的法國新浪潮電影擴展閱讀:

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的意義: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

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稍後至50年代末,新浪潮更明確的表達出另一種電影,更輕靈生動,用新攝影機在大街小巷拍攝,不再在設影棚中拍攝。新浪潮現象很快對全世界產生了影響。從巴西到波蘭,自捷克斯洛伐克至美國,都有青年影人效仿新浪潮掀起新電影。

⑺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特點


「新浪潮」電影以表現個性為主。特呂弗的《四百下》(1959)是較早出現的代表作。他用現代主義手法敘述了他童年時代的悲慘遭遇。他信奉所謂「非連續性哲學」,認為生活是散漫而沒有連續性的事件的組合,在電影創作上否定傳統的完整情節結構,以瑣碎的生活情節代替戲劇性情節。戈達爾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著名的《精疲力盡》(1959)就是其創作風格的最好體現。

⑻ 推薦幾部電影

給你介紹一些我個人比較喜歡的電影吧。都是影史上的經典,希望後來者不要復制。

一、里程碑式的電影:

1.《偷自行車的人》
關鍵詞:維托里奧·德·西卡,「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開山之作
點評:導演用真實的鏡頭記錄下最真實的生活,成為最真實的感動。

2.《八部半》
關鍵詞:費德里科·費里尼,「義大利電影後現實主義」代表作
點評:導演借男主角來比喻自己創作的甘苦和經歷的苦悶,探索出現代人的精神危機。

3.《四百下》
關鍵詞:弗朗索瓦·特呂弗,「法國電影新浪潮運動」開山之作
點評:第一部「青春殘酷物語」電影,最經典的結尾(跑向大海,意味深長)。

4.《精神病患者》
關鍵詞:希區柯克,驚悚電影
點評:恐怖電影里程碑之作,小小成本竟有幾萬倍收入,正是大師傑作。

5.《摩登時代》
關鍵詞:卓別林、默片時代
點評:當時社會背景的真實再現,體會卓別林大師的笑中帶淚。

6.《羅生門》
關鍵詞:黑澤明、日本電影
點評:黑白電影的光影魅力,導演告訴我們真相往往被人性給掩蓋掉。

7.《放大》
關鍵詞: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義大利後現實主義」代表作
點評:如今看來,影片也很犀利的批判記者的偷窺行為,色彩感很強烈看不出年數很高。

8.《一條安達魯狗》
關鍵詞:路易斯·布努艾爾,「超現實主義電影」的里程碑之作
點評:拍攝手法很高超,是一部無法用語言概括的完美之作,描寫了非理性的夢境。

9.《奇愛博士》
關鍵詞:庫布里克,黑色幽默
點評:庫布里克最經典的影片,不恐怖反而笑死你,比《發條橙》好看多了,有點怪異。

10. 《野草莓》
關鍵詞:英格瑪·伯格曼 瑞典文藝
點評:導演通過大量的閃回畫面表現了一位老醫學教授回憶自己一生時所產生的幻覺,伯格曼在本片中的象徵手法體現得淋漓盡致,對夢幻與現實之間的聯系處理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經典中的經典

11.《魂斷藍橋》
關鍵詞:費雯麗,歌曲「友誼地久天長」,戰爭+愛情片
點評:催人淚下的愛情絕唱。戰爭考驗了愛情,但愛情戰勝不了戰爭。

12. 《亂世佳人》
關鍵詞:費雯麗,克拉克.蓋博,戰爭+愛情片
點評:宏偉的史詩,「明天將會是新的一天」,女性堅強意識覺醒的作品。

13.《羅馬假日》
關鍵詞:奧黛麗·赫本,浪漫愛情經典
點評:古老的城市,感人的愛情。一次旅行的艷遇換來一生難以忘懷的回憶。

14.《辛德勒的名單》
關鍵詞:斯蒂文.斯皮爾伯格,二戰電影
點評:黑白電影中穿梭自如的紅色小女孩,是經典一幕。主題曲更是感人至深。

15.《教父》
關鍵詞:馬龍.白蘭度,科波拉,黑幫電影
點評:「史詩」,揭露了黑社會明爭暗鬥的內幕,音樂也非常動聽,青年演員出色參與。

16.《音樂之聲》
關鍵詞:朱莉·安德魯斯,音樂片
點評:好萊塢歌舞片經典中的經典。一首首堪稱經典的歌曲,飽含主人公深沉凝重的情感。

17.《十誡》
關鍵詞: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波蘭文藝電影
點評:藝術大師基耶斯洛夫斯基在這部短片集中對道德、倫理、人性等終極問題做了一番深遠的探討與思考,盡管每個故事情節都不復雜,背後去後暗藏著大型的人生命題。

18.《飛越瘋人院》
關鍵詞:傑克.尼克爾森
點評:尼克爾森最偉大的一部影片,各式各樣的精神病患者,還有部落長都是感動的地方。

19.《第七封印》
關鍵詞: 英格瑪·伯格曼 瑞典電影
點評:如果一個男人在告別人世之前看一部電影的話,那麼最好選擇《第七封印》。它向世人明示了人生的最後哲思:一個男人怎樣做到雖死猶生。

20.《黑暗中的舞者》
關鍵詞: 拉爾斯·馮·特里厄 丹麥歌舞經典作品
點評:一部別出心裁且唯美感性的歌舞片,有一點浪漫,也有一點灰色,但是卻充滿力量。它向100多年來經典電影里所有愛的深處走去,既有琉璃的色彩,又有深淵一樣的穿透力。

三、其他國家的特色:

21.《對她說》
關鍵詞:阿莫多瓦,西班牙電影
點評:國寶級導演,喜歡拍女性電影,他總感受到女性外表柔弱,內心堅強的一面。

22.《悲情城市》
關鍵詞:侯孝賢,台灣電影
點評:用平淡的筆墨展現台灣人民內心的悲情,反映當代台灣社會的灰色史詩。

23.《關於莉莉周的一切》
關鍵詞:嚴井俊二
點評:唯美的鏡頭,殘酷的青春,莉莉周美妙的歌聲依舊盪漾在耳邊。

24.《小鞋子》
關鍵詞:馬基德·馬基迪,伊朗電影
點評:小孩子的童貞,小孩子的單純。為了一個理想而過早得面對挑戰。

25.《霸王別姬》
關鍵詞:陳凱歌,張國榮,中國電影
點評:「人生如戲,戲如人生」,體會戲曲家的悲歡離合。柏林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26.《雲上的日子》
關鍵詞:蘇菲.瑪索,安東尼奧尼,法國影片
點評:有著一雙美麗眼睛的蘇菲.瑪索,真是我所見到最漂亮的女演員。

27.《兩生花》
關鍵詞: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法國電影
點評:《兩生花》將宿命的神秘感和豐富敏感的感性情緒發揮到了一種極致的境界。

28.《收信人不詳》
關鍵詞:金基德,韓國電影
點評:一位最偉大的當代韓國導演,一部最有深意的最含蓄的戰爭影片。

29.《美麗人生》
關鍵詞:羅伯托.貝尼尼,義大利電影
點評:編劇出如此巧妙的戰爭故事的貝尼尼又親自導演了這部有歡笑有淚水的電影。

30.《猜火車》
關鍵詞:伊萬·麥克雷格,英國電影

⑼ 著名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去世,他生前都有哪些優秀作品

戈達爾在世的時候,曾拍過《狂人皮埃羅》和《阿爾伐城》,還獲得了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藝術家。

戈達爾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電影,他從19歲的時候,就表現出極高的導演天賦,並且拍了很多炙手可熱的電影,一直到91歲逝世,他這一生無怨無悔,完全奉獻給藝術。他在全世界都有非常高的位置,而戈達爾影響了很多藝術家,他的成就空前絕後,被稱為法國第一導演。

第三,戈達爾《筋疲力盡》,是一部燒腦之作,是新浪潮的開山之作。

哥達爾在拍這部電影的時候,採用的是紀實的手法,描述了青年人的渺茫與無助,一群人陷入孤獨的精神世界,處處透露著一股無盡的虛無。這部電影記錄了戰爭之後的殘忍與無奈,絕對是經典之作,到現在依然被奉為經典。

⑽ 你心目中的法國新浪潮代表電影是哪部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是繼歐洲先鋒派電影運動、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運動以後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響的電影運動,它沒有固定的組織、統一的宣言、完整的藝術綱領。這一運動的本質是一次要求以現代主義精神來徹底改造電影藝術的運動,它的出現將西歐的現代主義電影運動推向了高潮。這一運動有兩個部分,一是作者電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電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電影運動是世界電影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藝術電影運動,是繼二十年代先鋒派電影運動和四十年代義大利新現實主義之後,爆發的又一次對舊電影形態和老製片隊伍的挑戰,也是一次對傳統製片方式和情節劇觀念的沖擊。新浪潮不僅徹底改變了法國電影的面貌,並且還極大地改變了世界電影的面貌,加速了世界電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