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胡新中李春華離婚,胡新中是不是與電影版花牆會中的王美蓉扮演者胡想英產生了感情結婚了
離婚絕不會因為這么簡單的邂逅遭遇就進行的,當然有可能是導火索
『貳』 天門的社會
天門是湖北省江漢平原重要的醫療救護中心、省級衛生城市。至2014年,全市政府辦衛生機構37個,其中醫院5個,包括三級甲等醫院2個,綜合三甲醫院1個(全省縣級唯一) ,綜合醫院2個,中醫醫院1個,專科醫院3個,非政府辦衛生機構接近1000個,其中民辦醫院7個。
2015年3月28日,「2014中國縣級醫院競爭力100強」排行榜在廣州揭曉,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綜合實力排名全國第14位,連續四年蟬聯中國中部地區第一。 天門是華中地區同級城市醫療行業的」排頭兵「,正進行國家衛生城市的創建。 天門市國家三級甲等醫院天門市第一人民醫院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人民大道東天門市中醫醫院三級甲等中醫醫院西寺路 天門是一座自古以來崇文重教的城市。湖北民間流傳一句話,「奸黃陂拐孝感,又奸又拐是漢川,十個漢川佬,不敵一個天門苕。」雖說是一句戲語,但從流傳的程度,可以看出對天門人智商和財商的肯定。天門人最重視教育,天門最漂亮的房子是學校,這話在天門一點不假。 學前教育 2000年,被原國家教委授予「全國幼兒教育先進市」稱號。天門市幼兒園於2005年6月被湖北省教育廳命名為「湖北省示範幼兒園」。 義務教育 2009年,天門市作為全省首批試點市,全面啟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行動計劃,投入資金近億元,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工程和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班班通」工程,全面改善薄弱學校校舍條件和教學設施,城鄉教育逐步均衡協調發展。
2012年,天門市順利通過省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2013年9月,國家教育督導團評估組對天門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進行評估驗收,六項28個評估指標均獲得高分,全省三座直管市中僅天門通過驗收,被授予「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市」。 天門市境內初級中學名單天門市實驗初級中學天門杭州華泰中學(初中部)湖北省天門市竟陵初級中學湖北省天門市九真初級中學天門市盧市鎮盧家口初級中學天門市多祥初級中學天門市岳口鎮天南初級中學天門市麻洋初級中學天門市石河初級中學天門市張港初級中學天門市南河初級中學天門市凈潭中學天門市皂市五華山初級中學天門市皂市陽光初級中學天門市黃潭鎮黃潭初級中學天門市小板鎮小板中學岳口初級中學天門市馬灣鎮馬灣中心中學天門市多寶一中干驛初中分校天門市江漢學校(初中部)注 本表格僅供參考,不提供完整名錄。請以教育局備案資料為准。普高教育 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全市高中學校為全國普通高校輸送合格人才20餘萬人。1984年,著名作家秦牧在《文匯報》上撰文稱《天門縣上了狀元榜》。1993年《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杜若原著文稱頌「江漢才子出天門」。2000年,天門中學考生囊括湖北省高考理科第一、二名,《人民日報》以「狀元榜眼同出天門,狀元之鄉再創佳績」為題對天門教育作了專題報道。2005年,投入1.8億元,實現了天門中學整體搬遷,2008年8月,天門中學被省政府教育督導室、省教育廳授予「省級示範中學」稱號。
天門市境內高級中學名單湖北省天門中學湖北省天門實驗高級中學天門杭州華泰中學(高中部)天門市竟陵高級中學天門市高中復讀中心天門市漁薪高級中學天門市皂市高級中學湖北省天門市盧市高級中學天門市干驛高級中學天門市張港高級中學天門東方高級中學天門市九真中學天門市岳口高級中學天門市江漢學校(高中部)五華山中學注 本表格僅供參考,不提供完整名錄。請以教育局備案資料為准。省級重點中學 詞條:湖北省天門中學湖北省天門中學是一所享譽全國的省級示範高中,始建於1912年,是湖北省園林式學校、省級示範中學。天門中學在湖北省乃至全國都享有較高的聲譽,是江漢地區歷史最悠久、實力最強的重點中學之一。
特殊教育 詞條:天門市特殊教育學校天門市2005年被評為「全國特殊教育先進市」。 高等院校 詞條:天門職業學院,湖北省輕工技校天門分校 【城市精神】
敢為人先,敢闖天下,開放包容,誠實守信
【市樹市花】
欒樹;桂花
天門古稱竟陵,是聞名全國的內地僑鄉、文化之鄉、蒸菜之鄉和棉花之鄉,還是茶聖故里、狀元之鄉、竟陵派文學發源地。世界文化名人「茶聖」陸羽、 唐代詩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學代表人物鍾惺、譚元春和清代狀元蔣立鏞均誕生於此。
天門,是一座歷史悠久、文物資源豐富的文明城市,是長江流域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存積著大的文物資源和人文遺產。境內有迄今為止中國長江流域最大的原始社會村落遺址――石家河遺址。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是長江中游面積最大、等級最高、延續時間最長的史前聚落遺址。從距今6500年開始有人類在此生活居住,至距今4300年左右達到最鼎盛時期。整個遺址群佔地面積達8平方公里,是目前國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史前聚落群。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漢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這一大規模的遺址群於1995年起先後進行過10餘次系統考古挖掘。本次考古挖掘於2015年11月開始發掘,共發現9座後石家河文化時期的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隨葬,總計發現各類玉器250餘件,其工藝水平代表了史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玉器加工工藝的最高峰。
地域文化
天門文化底蘊厚重,特色鮮明,在楚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繁育出異彩紛呈、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天門民俗文化,使得天門榮膺中國蒸菜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稱號。 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即中國長江中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因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帶。為承襲屈家嶺文化演變而來 ,年代距今約4600~4000年 。該文化出現如石家河遺址群那樣的中心聚落,代表了史前時代長江流域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 陸羽茶文化 【位於天門市的茶文化產業機構】陸羽國際集團
中國茶葉交易所聯盟總部
中國茶葉標准評級中心
湖北省天門市陸羽研究會
湖北省陸羽茶文化研究會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陸羽茶經研究中心
湖北省旅遊·文化發展促進會茶文化專業委員會
天門是茶聖陸羽故里,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 、中國茶文化之鄉 ,茶文化歷史悠久,陸羽是天門最大的品牌資源。天門市大力普及茶文化知識,推廣品茶飲茶的風尚,把品茶飲茶、宣揚茶文化作為一種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融入到大家的生活理念。
在弘揚茶文化的基礎上,天門同步大力發展茶產業鏈,成立了茶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編制了《天門市茶及茶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努力打造成一個集觀賞茶基地、茶植物園、體驗茶藝、茶生產、交流茶文化交流、茶產品交易、加工茶系列產品生產及加工於一體的「茶城」,已成為省內首個「湖北省茶文化旅遊示範區」。2015年11月,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此舉辦「2015中國(天門)茶聖節」,天門市正將「陸羽茶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僑鄉文化 天門是中國內地最大的僑鄉、全國著名的內陸僑都、湖北省重點僑鄉。據不完全統計,天門有30多萬華僑旅居海外44個國家和地區,有40多萬人外出經商 ,涌現出了如曾任馬來西亞華人公會會長和馬來西亞勞工部長、交通部長等職的著名僑領李三春、曾任世界衛生組織食品安全系主任,先後獲「世界科學成就獎」和「國際成就獎」等殊榮的美籍華人、世界著名毒理學家魯超,原斯(錫)中友協副會長、斯里蘭卡愛國僑領張德煥先生等眾多知名人士,為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與和平友好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天門華僑出國始於18世紀末,先後經歷了北上(歐洲)時期、南下(東南亞)時期和新移民時期等幾個階段。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身處內陸腹地的天門人憑著不甘寂寞、敢於拼搏的創業精神闖盪世界,安家立業。在僑鄉文化的熏陶下,敢為人先、敢闖天下的僑鄉精神,成為天門人對外開放、改革創新、創業致富的精神砥柱。天門人闖天下,被譽為可與山東人闖關東、山西人走西口、廣東人下南洋相提並論,成為展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精神典範。 「狀元」文化 天門是著名的狀元搖籃,天門自古有「狀元之鄉」的美譽。明清兩代共有進士、舉人468人。明代在天門干驛陶家巷高官顯宦之眾極一時之盛,時人稱「一巷兩尚書(戶部陳尚書,禮部魏尚書),前面一天官(吏部尚書周嘉謨),座後一祭酒(國子監祭酒魯鐸)」。清代嘉慶十六年狀元蔣立鏞,其父、子、孫、曾孫連續五代高中進士、兩登鼎甲,世所罕見。著名作家秦牧因天門連續多年奪得高考全國之冠,稱天門為全國高考「狀元縣」。 古代文學 詞條:竟陵派、竟陵八友
民間藝術
天門擁有的民間藝術在江漢平原是最為豐富的 。荊州花鼓戲、江漢皮影戲、天門糖塑等民間藝術在天門民間以致江漢平原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其中天門漁鼓、天門歌腔、天門說唱、三棒鼓、蓮花落等以其音樂旋律優美,曲調豐富,演唱不拘一格,富於變化更是聞名全國。天門市於2010年12月3日被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了中國首個「中國曲藝之鄉」的稱號 。2011年11月,天門市被命名為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湖北省天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荊州花鼓戲(潛江申)江漢平原皮影戲(潛江申)天門糖塑天門漁鼓天門民歌天門說唱天門三棒鼓天門蒸菜製作技藝陸羽傳說天門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徐苟三傳奇天沔小曲(湖北小曲;碟子小曲)天門紙花天門傳統茶點製作技藝唐手拳註:粗體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被收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參考資料 地方方言
詞條:西南官話,武天片,天門話
天門方言屬於北方方言,西南官話區的武(漢)天(門)片,也稱天(門)漢(陽)方言,是湖北方言的代表。作為南方官話,天門方言除了擁有官話共有的特性外,還擁有和北方官話截然不同的特徵。天門方言共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並具有一些北方方言沒有、或不同的詞語。
網路文化
2015年2月24日,支付寶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春節前後,全國共有一億多市民參與了支付寶紅包游戲。而在全國發送紅包的城市中,天門人紅包平均金額139元為全國最高,被網友戲稱為「土豪之鄉」。按照支付寶紅包平均金額計算,全國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別為:湖北天門、浙江溫州、浙江杭州。天門市的紅包發的非常大方,紅包平均金額139元為全國最高,並且遙遙領先領先第二名溫州的97元。
社會服務場所 天門市圖書館 天門市圖書館成立於1959年10月,國家一級圖書館。2012年9月29日圖書館新館正式開館,附名「萬林圖書館」,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總投資4500萬元,全年免費向社會各界開放。 天門市博物館 天門市博物館成立於1982年,前身為陸羽紀念館。新博物館已征地37.8畝,正在建設一座江漢地區規模最大的高科技綜合型博物館,預計2016年對外開放。 天門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 成立於1954年,是湖北省建團最早的花鼓戲專業藝術表演團體。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數十家新聞媒體歷年來分別對劇團演出進行了轉播和大量報道;1980年傳統花鼓戲《花牆會》被拍成彩色電影,發行海內外。省文化廳將天門市花鼓劇團改革經驗在全省文化系統推廣宣傳。天門市被文化部授予全國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有突出貢獻地區的稱號。 天門群眾藝術館 始建於1949年。該館創編的《一口咬定》獲第六屆楚天群星獎金獎、第十一屆群星獎金獎,天門說唱《石磉磴還田》、戲曲《心靈的密碼》獲第十屆楚天群星獎金、銀獎。收集整理的《天門糖塑》被省政府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完成了天門蒸菜、陸羽的傳說、藍印花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及申報全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工作,天門民歌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天門劇院 天門劇院始建於1985年,佔地面積18000平方米,改造工程於2010年1月正式完成。 天門市體育中心 天門市體育中心位於陸羽廣場西側,由綜合體育館、游泳館和田徑、足球、籃球、網球等項目競賽場地組成,總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於2014年11月建成,使得天門既具有舉辦地區性運動會和全國單項體育賽事的能力,也能滿足全民健身的需求,成為城市建設的亮點和名片。
2014年11月8日上午10:00,2014湖北(天門)天商大會在天門市體育館召開。 天門市市民中心 天門市民中心位於城區陸羽大道西,總投資1.5億元,集行政辦公、市民服務和城建展示於一體,由五棟現代化辦公大廈組成,建築面積4.7萬平方米。

『叄』 荊州花鼓戲有哪些藝術特徵
荊州花鼓戲主要藝術特徵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民間鑼鼓戲曲化;二是馬鑼的運用;三是當地民歌的戲劇化。
俗話說:「丑花鼓、鑼鼓多。」這一方面說明花鼓戲擊樂豐富;另一方面說明了「擊樂」是荊州花鼓戲音樂唱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另外,民間馬鑼在武場的使用,是民間鑼鼓戲曲化的鮮明體現。通常京、漢等皮黃大劇種的武場只用板、邊鼓、大鑼、鈸、小鑼,而荊州花鼓戲的武場則直接採用了馬鑼。馬鑼是民間鑼鼓中的標志性樂器。
武場採用馬鑼演奏的技巧純熟者,右手小錘擊中馬鑼有效部位後,左手將被擊中的馬鑼拋向高於頭頂的空中,發出粗獷的「浪浪」聲響,獨具特色。
荊州花鼓戲的音樂唱腔,直接來源於江漢平原流行的民歌小調及豐富的田歌、勞動號子,經過長期的舞台實踐,逐步發展形成了節奏富於變化,能夠表現多種思想感情的聲腔體系。
荊州花鼓戲的聲腔有高腔、圻水、打鑼、四平調等四大主腔和豐富的小調。主腔中除高腔是在當地薅草歌基礎上演變發展而成的外,而圻水、打鑼腔則與鄂東花鼓戲聲腔結構相近。
在諸多小調戲中,《補背裕》、《摳門閂》、《薅黃瓜》等多種曲調,是當地民歌的戲劇化。這些不同來源的聲腔,在當地語言和音樂特點的基礎上,演變融合,渾然一體,形成了荊州花鼓戲的獨特風格。
荊州花鼓戲早期的角色行當主要有小生、小丑、小旦。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劇目的變化,行當角色有所發展,出現了小生、生角、正旦、花旦、丑角5個行當。
荊州花鼓戲的小生多扮演青年男子,唱念均用大嗓。其飾演的角色有以唱見長的劇目《白扇記》劇中的胡金元,文雅書生戲《訪友》劇中的梁山伯,武功戲《戲蟾》中的劉海等。
荊州花鼓戲的正旦主要飾演端莊賢淑、性格剛強的中青年女子。如《三官堂》劇中的秦香蓮、《秦雪梅》劇中的秦雪梅等。
荊州花鼓戲的花旦又稱「鐵扁擔行當」,多扮演潑辣的中年婦女和活潑伶俐的小姑娘。其表演步法輕快靈活、動作細膩、道白清脆。所飾角色如《辭店》劇中的賣膳女、《烏龍院》劇中的閻惜姣等。
荊州花鼓戲的丑角此行當戲路較寬,多飾演僱工、書童、教書匠、店家、惡少等。其所飾人物或機智敏銳、詼諧風趣,或奸詐狡猾、刁鑽圓滑。如《張先生討學錢》劇中的張先生,《陰審》劇中的判官等。
荊州花鼓戲的生角多扮演正直、豪爽、剛毅、灑脫,以及愛打抱不平的人物。如《告經承》劇中的張朝宗、《烏龍院》劇中的宋江等。
荊州花鼓戲有四大主腔和200餘種小調,唱起來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抒情敘事,飽含泥土的芳香。荊州花鼓戲擊樂伴奏來自江漢平原的民間鑼鼓,現存文獻記載的傳統擊樂牌子有76個。
荊州花鼓戲的主腔屬於板腔體,唱詞多為七字、十字句。傳統的演唱形式為「一唱眾和、鑼鼓伴奏」。唱腔高亢朴實,曲調音域寬闊,旋律進行中大跳較多;男女唱腔都用本音和假嗓相結合演唱,加上唱、幫、打三者緊密配合,形成了荊州花鼓戲獨有的演唱風格。
荊州花鼓戲的主腔有高腔、悲腔、圻水腔、圻水敗韻、四平腔、打鑼腔、還魂腔等。高腔因其唱腔高亢粗獷,又俗稱骷髏腔。該唱腔男腔粗獷、豪放,女腔婉轉柔和,且字句安排和行腔處理均較為靈活,可塑性也很強。
演員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和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需要靈活安排,因而是荊州花鼓戲最有代表性的唱腔之一,一般多用於本戲中唱腔的演唱。
由於高腔善於抒發悲怨深沉的感情,在許多劇目中被用於重點唱段。如《三官堂》中秦香蓮的長段唱詞就用高腔轉接悲腔處理,其唱腔婉轉凄切、如泣如訴,較好地表現出劇中人物的情感。
荊州花鼓戲有名的小調有「摘花調」、「十枝梅」、「采蓮調」等。分單篇牌子、專用曲調、插曲3類,多來自民歌和各種民間說唱音樂。其樂曲短小,旋律優美,節奏輕快,色彩豐富。
新中國成立後,荊州花鼓戲得以新生。許多新中國成立前改唱楚劇的花鼓藝人,打出了「劇種回歸」的旗幟,並得到了各地文化主管部門的關注和扶持。先後建立了天門、潛江、沔陽等第一批縣級花鼓劇團。
1955年,荊州花鼓戲在繼承與改革的道路上邁開了步伐。其重要標志是將「一唱眾和,鑼鼓幫腔」的傳統演出模式改成了弦樂伴奏,荊州花鼓戲的舞台上出現了發展和繁榮的局面。
《雙撇筍》、《斬經堂》、《三官堂》、《春姑拾斧》、《借牛》、《攔花轎》等劇目,分別在湖北省和中南區文藝會演中獲獎。這些成就奠定了荊州花鼓戲與湖北漢劇、楚劇齊名的基礎地位。
改革開放後,荊州花鼓戲更是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1980年,荊州花鼓戲《花牆會》被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成彩色戲曲片;荊州花鼓的傳統戲《王瞎子鬧店》、《招郎》,由湖北電視台拍成電視戲曲藝術片;1984年,荊州花鼓現代戲《家庭公案》赴京匯報演出,轟動京城,被譽為「難得的好現代戲」。
隨後,又有荊州花鼓戲《水鄉情》、《向老三招婿》《海峽情》、《原野情仇》、《鬧龍舟》等劇相繼進京演出,是全國各劇種中,創作劇目上京演出較多的劇種之一。
荊州花鼓戲在新中國成立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可歸納分為3個階段,即普及傳播階段,快速發展階段,改革創新階段。
在這3個階段中,由於行政區劃的調整和劇種發展的要求,在1954年定名為「天沔花鼓戲」,1981年改名為「荊州花鼓戲」。
鄉村劇團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甚至有的村都組成了劇團。這一時期,農村劇團為傳播和普及花鼓戲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在這一階段,由於劇種的發展和行政區劃的調整,使得天沔花鼓戲也隨之改名。1981年,荊州地區將天沔花鼓戲改為「荊州花鼓戲」。
荊門市將劇團經過調查研究,又考慮到荊門的市情團情,從1990年起,他們創作演出的重點調整到編演現代戲,特別是農村題材的現代戲上來。
荊門市花鼓戲劇團先後創作演出了現代戲《高玉蓮》、《翁與媳》、《桃林深處》、《九二六壯歌》、《荷花洲頭》、《鬧龍周》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的現代戲劇目。
這一時期,荊門市的花鼓戲在專業劇團的帶領下,民間劇團迅速發展,形成了專業團體努力開拓花鼓戲發展的局面,使這一地方劇種進入了它的全盛時期。
在花鼓戲進入了全盛時期之後,花鼓戲藝人為了處理好普及與提高、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荊門市一方面加大力度鼓勵和扶持農村業余劇團,在創辦劇團、聘請教練、演員簽約、設備添置、信息提供等方面給予了優惠和方便,以利於花鼓戲的健康發展和廣泛普及。
荊門市從2002年開始策劃、創作大型現代花鼓戲《十二月等郎》。該劇創作的初衷就是想跳出傳統曲目的模式,創作出一台全新式樣的花鼓戲,一方面繼承花鼓戲的傳統,使其具有民族性;另一方面注入時尚的、現代的氣息,使其豐富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十二月等郎》也在聲腔設計上大膽創新。在保留花鼓戲唱腔的悠揚、甜美、悅耳等音樂元素的前提下,融入民歌、山歌等民間音樂的素材,使其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十二月等郎》的主題曲《等郎調》,就取材於江漢平原的「三棒鼓」,無伴奏合唱就沿用了原生態花鼓戲的無伴奏唱法等。正因為音樂注入了有特色的元素,所以當代觀眾感到親切動聽,能產生共鳴。
在舞台美術方面,《十二月等郎》既吸納了話劇的寫實手法,又保留了戲曲的寫意手法,運用了大量的真實布景和道具,但又不是全實景,既有實又有虛。
另外,花鼓戲藝人還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使舞台空間轉換自如,增強了舞台的表現力。在《十二月等郎》劇中,活動台板、電腦燈光和環繞立體聲都使觀眾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電腦設計投射的豐富圖案及色彩變化,使江漢平原鄉村景色躍然眼前。
《十二月等郎》為湖北花鼓戲這一地方劇種在全國爭得了一席之地,使湖北花鼓戲在荊門具有了更廣泛的群眾基礎,並步入了它的鼎盛時期。
『肆』 仙桃的傳統戲曲是什麼
沔陽花鼓戲
沔陽花鼓戲是仙桃唯一的地方戲曲,它是流行於江漢丹原的民間小戲,一百多年來,經過兩代藝人從內容到形式的不斷開拓與創新,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天沔花鼓戲也叫荊州花鼓戲,誕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門、沔陽一帶,這一帶平原遼闊 ,湖港交織,歌樂一起千人應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
天沔與其他地區一樣,鼓樂先與民俗節日,民間禮儀活動聯系在一起,到後來才又滲透 到俳優百戲活動中,所謂「妝演故事俳優百戲,簫鼓喧天。」(《荊州府志》)。最早與 天沔花鼓戲有直接關系的就是花燈鑼鼓,這是指它的源頭,其實從歌舞到戲曲,則不能不說薅草 歌 。「每夏耘時,擇善謳者一人擊鼓而歌,鑼鈸應之,謂之薅草歌。」(轉引劉正維編著 《湖北省民間音樂概論》)除了薅草歌、栽秧、扯草都有歌,統稱田歌。天沔民間常說:「打工 喊號子,下田打鑼鼓,上山唱山歌,逃荒也有三棒鼓。」
傳說明朝萬曆年間,天門的周天官奏請聖上批准,堵死了漢水上游的九條支流,以致造 成鄂中的天門、沔陽、潛江、監利等湖沼地區水澇災害猖獗。此說不可信。鄂中湖沼地區 水患不絕,是因為當時官府撈錢,不管治水修堤的結果。民謠有:「沙湖沔陽州,十年九不收。 」一遇水災,窮苦百姓只好「背起三棒鼓,逃荒到四方。」清末天門《逃水荒》唱道:「 正月是新春(哪),宣統把位登(哪),指望今年好收成(哪),誰知啊荒得很(哪)。」「二 月涼嗖嗖,人人帶憂愁,采把野菜把生度,實在難下喉。」「五月是端陽,落種來插秧, 大小淹得精精光。」「堤潰無人管,窮人餓肚腸,眼望洪水淚汪汪,攜兒帶女逃水荒。」
相傳清道光年間,天沔有張洪顯、皮思金、皮思銀兄弟和劉泡被稱為沔陽漁鼓名角。其 中皮氏兄弟將漁鼓腔用於皮影演出,促使漁鼓腔由敘述體向代言體發展。
天沔花鼓戲的唱腔曲牌約有80餘種,多為民間小調,像〔思凡〕、〔綉荷包〕、〔放 風箏 〕、〔蘆花調〕、〔雙撇筍〕、〔站花牆〕之類。唱腔優美質朴,鄉土味足,生活氣 息濃烈。
��傳統劇目《站花牆》寫湖廣應山楊玉春,自幼與燕山天官王洪的女兒王美蓉訂親。玉春後因父母雙亡,前往王家投親,王父嫌玉春家貧,不認這門親,並將玉春責打40大板逐 出門外。美蓉丫環春香不滿王父所為,暗將美蓉引至花牆與玉春相會。楊王二人互訴衷情,交換 信物,訂下再結同心之好。〔站花牆〕就是該劇主要曲牌。其他還有〔摘花調〕、〔西腔 〕 之類。
��天沔花鼓戲除民歌小調外,主腔有〔高腔〕、〔圻水〕、〔四平〕、〔悲腔〕、〔打鑼 腔 〕等,大都男女同腔同調。著名演員有沈三、陳堯山、賽雲霞、楊篤清、黃楚香等。劇 目過去多為民間生活小戲,解放後從楚劇、漢劇移植了一些劇目。70年代末以來,新編的大型 歷史劇《十三款》,小型現代戲《小堅決》、《買搖窩》、《家庭公案》等均已拍成電影 播映。傳統劇《站花牆》(《花牆會》)1980年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
『伍』 天沔花鼓戲的傳統劇目
天沔花鼓戲的唱腔曲牌約有80餘種,多為漢族民間小調,像[思凡]、[綉荷包]、[放 風箏 ]、[蘆花調]、[雙撇筍]、[站花牆]之類。唱腔優美質朴,鄉土味足,生活氣 息濃烈。
傳統劇目《站花牆》寫湖廣應山楊玉春,自幼與燕山天官王洪的女兒王美蓉訂親。玉春後 因父母雙亡,前往王家投親,王父嫌玉春家貧,不認這門親,並將玉春責打40大板逐出門外。美蓉丫環春香不滿王父所為,暗將美蓉引至花牆與玉春相會。楊王二人互訴衷情,交換信物,訂下再結同心之好。[站花牆]就是該劇主要曲牌。其他還有[摘花調]、[西腔]之類。
天沔花鼓戲除民歌小調外,主腔有[高腔]、[圻水]、[四平]、[悲腔]、[打鑼 腔等,大都男女同腔同調。著名演員有沈三、陳堯山、賽雲霞、楊篤清、黃楚香等。劇 目過去多為當地漢族民間生活小戲,解放後從楚劇、漢劇移植了一些劇目。70年代末以來,新編的大型 歷史劇《十三款》,小型現代戲《小堅決》、《買搖窩》、《家庭公案》等均已拍成電影 播映。傳統劇《站花牆》(《花牆會》)1980年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

『陸』 手機怎樣下載電影《花牆會》和《遼沈戰役》
如果你是智能手機,你可以下載
視頻軟體pptv或皮皮影視到手機上安裝,然後打開軟體,搜索你要看的視頻來下載,建議你上wifi後再下載,電影需要的流量大。
『柒』 七八十年代的戲曲有哪些
六七十年代樣板戲。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杜鵑山》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等劇目。
1980 《白蛇傳》(京劇) 上海電影製片廠
1980 《屠夫狀元》(眉戶劇)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0 《花牆會》(天沔花鼓戲) 珠江電影製片廠
1980 《盜御馬》(京劇) 昆明電影製片廠
同年還拍攝了另一出裘派名劇《姚期》。
1981 《白奶奶醉酒》(河南越調)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1 《桃李梅》(吉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1 《紅娘》(京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1 《楊三姐告狀》(評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1 《李慧娘》(京劇) 上海電影製片廠
1981 《忠烈千秋》(保定老調)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1 《智收姜維》(河南越調) 珠江電影製片廠
1981 《包公誤》(河南曲劇) 河南電影製片廠
1982 《西施淚》(婺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2 《陞官記》(京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湖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1982 《清宮怨》(北京曲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
1982 《洛陽橋》(豫劇)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2 《四姑娘》(川劇) 峨眉電影製片廠根據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改編。
1982 《紅柳綠柳》(萊蕪梆子) 山東電影製片廠
1982 《花燭淚》(越劇) 浙江電影製片廠
1983 《火焰山》(京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3 《三打陶三春》(京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3 《鄰里風波》(評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3 《呂布與貂蟬》(京劇) 八一電影製片廠
1983 《哪吒》(河北梆子) 北京電影製片廠、河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1983 《嫁不出去的姑娘》(評劇) 河北電影製片廠
1983 《樊梨花》(豫劇) 河南電影製片廠
1983 《皇親國戚》(龍江劇) 龍江電影製片廠
1983 《莫愁女》(越劇) 南京電影製片廠
1983 《真假美猴王》(京劇) 珠江電影製片廠
1984 《佘賽花》(晉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4 《五女拜壽》(越劇)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4 《三全其美》(豫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
1984 《岳雲》(京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
1984 《杜鵑女》(黃梅戲)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4 《風雨情緣》(豫劇)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4 《龍女》(黃梅戲) 上海電影製片廠
1984 《三關點帥》(晉劇)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5 《花槍緣》(豫劇) 西安電影製片廠
1986 《母老虎上轎》(黃梅戲)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6 《芙蓉女》(豫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
1986 《朱門玉碎》(黃梅戲) 北京電影製片廠
1986 《棒打薄情郎》(豫劇) 北京電影製片廠、河南電影製片廠聯合攝制
1986 《孟姜女》(黃梅戲) 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
1986 《七奶奶》(豫劇) 河南省演出公司、香港金馬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1987 《斬花堂》(上黨梆子) 長春電影製片廠
1987 《千古一帝》(秦腔) 西安電影製片廠
『捌』 柳腔四大京八大記簡介
四大京(《東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記(《羅衫記》《綉鞋記》《玉杯記》《金簪記》《風箏記》《鑰匙記》《絲蘭記》《火龍記》)等。
《羅衫記》:目前大都以曹述之本為准,前身為青島金光茂腔劇團的膠州茂腔劇團曾金鳳孫瑞秀演出最為經典。從前農村演此劇,還有鄭月素下山,認義父母寫狀,
徐能還有一女徐翠蓮等情節。故事取材自馮夢龍「三言二拍」中《蘇知縣羅衫再合》,據說「五壩江口」就在膠南市坡里一帶,故老年人傳言「膠南不演《羅衫
記》,膠州不演《血手印》」。近年膠南茂腔劇團也排演了《羅衫記》,膠南膠州的老演員都沒有證實上述說法。
《玉杯記》:孫紅菊率領的「膠州心連心茂腔劇團」有演出「王二英思夫」錄像,從張廷秀得中出京開始,花園「對簾」相認結束。實際上前面還有張廷秀一家逃難蘇州,到王家做萬字樓雕刻,王家認廷秀義子,廷秀進京路上被趙旺暗算,花子金秀風相救等情節。《回杯記》為其中一部分。
《綉鞋記》:實際上就是《王定保借當》,目前茂腔呂劇演出本基本相同。但茂腔同時還有《三節烈》,是對《綉鞋記》的再加工和延伸。1962年茂腔演員劉翠
蘭灌制「殺雞」唱段,展現秋蘭招待王定保的情景,在所有現存劇本中都沒有收錄。2011年青島市(膠州)茂腔劇團慶祝建團60周年,王春艷老師演唱了秋蘭
的一段唱。
《火龍記》:膠南茂腔劇團上世紀80年代有《張郎休妻》磁帶,後來王淑賢老師帶領王本宏等攝制舞台錄像。膠州心連心劇團也有《張郎休妻》VCD,劇本不
同,演法比較傳統。柳腔《火龍記》應該是最貼近原貌,唱詞極為鄉土,比如丁香回憶在娘家所受倫理規范的教育,張郎瞎眼要飯後,丁香為其作面條時的唱段,每
句都有歷史典故。
《金簪記》:最早喜歡上這個戲,還是從即墨柳腔老演員管秀蘭的《月牆》開始,王美蓉和楊二舍精彩的對唱和唱詞,簡直無人可出其右。小時候曾經看過湖南花鼓戲電影《花牆會》,幾出戲湊到一起,才能通曉《金簪記》的全貌。
《鑰匙記》:兒時農村業余茂腔劇團常演,印象深刻的是虔婆啰嗦自己的風流事,為了搜轉香樓鑰匙,三九天往蘇鳳英身上潑涼水,以及神仙李長庚脫鞋打張小等情節。柳腔兩個版本都沒演《龐山會》和《大報仇》。而茂腔專業劇團幾乎都沒有這個戲。
《風箏記》:這幾乎是唯一一個茂腔柳腔目前都沒有音像流傳的劇目,只能通過劇本大體了解一下。
《絲蘭記》:柳腔演出了《佛殿相會》一折,比較有特點的是小生龍觀寶把百家姓放進唱詞,但字幕打的錯別字連篇。膠州茂腔大劇本中因為打字錯誤,誤寫成「佛殿向輝」,結果以訛傳訛,去年出的《青島地方戲茂腔》居然原封錄入,遺毒不淺。
『玖』 花鼓戲的由來
荊州花鼓戲的歷史源流缺乏文獻記載。其起源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是在清道光年間的沔陽州,即現今的仙桃、天門、潛江一帶。鬧年的花鼓、采蓮船、蓮花落、敲碟子等民間歌舞與"一人唱,眾人和"的薅草歌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漁鼓、道情等民間說唱,共同構成了荊州花鼓戲的源頭。清道光年前,是為花鼓子的"田園時期"。田園,田地也。在江漢平原,鄉人栽種、薅草都有歌。其中薅草歌是普遍流行的一種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特殊歌唱形式。薅草歌演唱內容豐富,曲牌也隨之多變,除你接我唱外,多為一人唱,眾人合。
"花鼓子"又叫"沿門花鼓"。"沿門",乃乞討的別稱。有文載:"穿街過市流浪苦,沿門乞生唱花鼓"。清道光年間,花鼓子從田園走出,成為初具戲劇形態的花鼓戲,謂之花鼓的"草台時期"。清人傅卓然的《茅江夜話》載:"道光年間,戴家場有賀四郎組班唱戲,漁鼓簡板伴奏,觀者圍坐,場無虛席,聲譽卓著,鄉人謂之平台花鼓。"咸豐、同治年間,"平台花鼓"發展成以"六根桿"搭就的較為寬大的舞台,演出形式雖仍為"鑼鼓伴奏,人聲幫和",但此間花鼓已廣泛融入民間禮儀活動之中,與三棒鼓、漁鼓、道情等民間說唱藝術媾通,而獲得了"劇"的基因。
存文獻記錄的荊州花鼓戲四大主腔和二百餘種小調,唱起來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抒情敘事,飽含泥土的芳香。荊州花鼓戲擊樂伴奏來自江漢平原的民間鑼鼓,現存文獻記載的傳統擊樂牌子有76個。
"草台時期"的荊州花鼓戲劇目逐漸豐富起來。從"單篇戲"發展成"對子戲"和有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戲"。所演劇目內容多是反映婚姻愛情、家庭糾葛的生活小戲。此間,藝人組班演出由三五人發展到"七慌八忙九停當"的規模。
道光至咸豐、同治年間,沔陽州一帶荊州花鼓戲演出活動異常活躍。鄉村"五里三台"戲的繁榮,造就了一代花鼓名流。最具代表性的是汪春保、史旺、賀霞齡、黃二生的"四大門頭"和陳文科的"北陳門頭"。
新中國建立後,荊州花鼓戲得以新生。"借屋躲雨"而改唱楚劇的花鼓藝人,打出了"劇種回歸"的旗幟,並得到了各地文化主管部門的關注和扶植。先後建立了天門、潛江、沔陽等第一批縣級花鼓劇團。 1955年,荊州花鼓戲在繼承與改革的道路上邁開了步伐。其重要標志是將"一唱眾和,鑼鼓幫腔"的傳統演出模式改成了弦樂伴奏。
20世紀50年代,荊州花鼓戲趨於定型、成熟。兩百多個傳統劇目通過收集、選定和重定試演,在清除糟粕的同時,"摘花""帶彩""咬碗"等"絕活"得到傳承。沈山是荊州花鼓戲劇種的優秀代表。他的拿手劇目有《辭店》《訪友》《蘭橋》《綉荷包》《掐菜薹》等。1953年,沈山和楊篤清帶著反映花鼓藝人窮苦生活的《打蓮湘》,參加了新中國首屆民間藝術匯演,受到了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接見。
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荊州花鼓戲舞台出現了一片潔凈與美好。《雙撇筍》《斬經堂》《三官堂》《春姑拾斧》《借牛》《攔花轎》等劇目,分別在湖北省和中南區文藝會演中獲獎。這些成就奠定了荊州花鼓戲與湖北漢劇、楚劇齊名的基礎地位。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各縣花鼓劇團曾被撤銷建制,1970後才逐步恢復花鼓戲演出。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是荊州花鼓戲獲得全面發展的時期。從演出內容到形式,從劇本到舞台,從音樂到舞美,出現了令人耳目一新和難以忘懷的藝術創造。
1980年,在花鼓舞台演進了近一個世紀的《站花牆》,經過重新整理,改名《花牆會》,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拍成彩色戲曲片。荊州花鼓先後有《家庭公案》等八台大戲八上北京,唱響首都舞台。其中,潛江花鼓劇團根據曹禺名著《原野》改編的荊州花鼓戲兩上北京:1990年參加"曹禺從事戲劇活動65周年"祝賀演出,並唱進中南海;1996年將《原野》復排為《原野情仇》,進京為全國第六次文代會傾情演出。
這一時期,潛江花鼓劇團國家一級演員胡新中成長為荊州花鼓戲劇種的優秀代表。他主演的多個劇目頻頻獲獎。這一時期,潛江市荊州花鼓劇團以其突出的創作演出成就,受到各方面關注。 1993年升格為湖北省實驗荊州花鼓劇院。劇院演出的《原野情仇》突出歌、舞、劇三者的綜合,創造出"似曾相識而別有新意"的藝術境界,給人全新的審美感受。該劇1995年獲湖北省戲劇新作展演金獎,1997年獲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和湖北省"五個一工程"獎,1998年獲中國文華新劇目獎。
潛江市荊州花鼓劇團,因戲與中國戲劇大師曹禺在北京"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因演曹禺名劇,磨礪出一個又一個有成就的演職員。劇團國家一級演員胡新中、李春華、孫世安因在《原野》中的成功表演,分別摘取第14屆、第15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和第8屆中國文華表演獎。
『拾』 花牆會的簡介
電影名:花牆會
主 演: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彩色
類 型:藝術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