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紅船劈波初心不忘,《大浪淘沙》用細節讓人物飽滿,你會去看這部電影嗎
引言:《大浪淘沙》這部電影塑造的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共產黨人的青年群像,從人物的命運來折射出歷史進程。鮮活而立體的人物形象,不僅貼近生活,更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當下的觀眾看到不一樣的歷史,熱血沸騰,令人印象深刻,堪稱是一部好劇。
《大浪淘沙》故事情節
在建黨100周年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點,作為獻禮劇的《大浪淘沙》為當下的年輕人弘揚了時代精神,該劇是由王雯那、孫立石主演,在2021年的5月11日,正式與觀眾們見面。作為理想照耀中國的重點劇目,該電影自啟動以來就頗受觀眾們的關注。該部影片以陳啟航的視角還原1919年到1945年,這整整20多年期間,中國共產黨是如何從小到大,從初創走到成熟的辛苦歷程。以人物命運為主線,深刻的呈現了期間每個關節點和重大事件,如五四運動、七大召開等等。

向百年風華致敬
《大浪淘沙》除了在塑造人物上費了心思,此次作品從年輕人的視角出發,以當下祖國未來的審美方式來講述歷史。不僅能夠拉近了當下年輕人與歷史之間的距離,也深刻的感受到革命先輩們無私奉獻的精神,了解歷史的同時,也激發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於理想和信念的思考,而這也是當下歷史題材系列的影視作品所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2. 有部老電影是3個結拜的兄弟最後老三變壞了請為是什麼電影
《大浪淘沙》,是四兄弟。
3. 電影《大浪淘沙》中的主演們近況如何
電影《大浪淘沙》是由著名導演伊林執導,由於洋、王蓓、史進、劉冠雄等人聯合主演的一部革命題材的故事片。它反映的是在革命大潮的初期,一群知識青年,由於不同的原因,走出家庭,走向 社會 ,尋找人生的未來。在革命潮流的沖擊下,在血雨腥風的洗禮下,這些青年選擇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有的參加了中共,為革命的理想而奮斗;有的經受不了嚴峻的考驗,意志薄弱,當了逃兵;有的加入了國民黨,鎮壓革命,成為 歷史 前進的攔路石。經過大浪淘沙,沉澱和濾去的是泥沙,留下的才是真金。
於洋——飾演勒恭綬
勒恭綬的扮演者於洋,原名叫於延江,是中國22大電影明星之一,著名的表演藝術家。於洋曾是解放軍炮兵部隊的文化教員,後加入東北電影製片廠,1989年調任北京電影製片廠任廠長。於洋先後在《英雄虎膽》《青春之歌》《暴風驟雨》等數十部片中擔任主要角色。曾獲得過金雞百花獎終身成就獎。
簡瑞超——飾演顧達明
顧達明的扮演者簡瑞超,著名電影演員,曾在《跟蹤追擊》《海外赤子》《與魔鬼打交道的人》等多部影片中擔任重要角色。簡瑞超九十年代移居香港,2004年去世,享年84歲。
杜熊文——飾演楊如寬
楊如寬的扮演者杜熊文,曾是運動員出身,後到上海電影專科學校學習,1963年初登銀幕,先後在《山鄉風雲》《海外赤子》《客從何來》等多部片中擔任重要角色。
劉冠雄——飾演於宏奎
於宏奎的扮演者劉冠雄,從藝五十餘年,曾在《特殊身份的警官》《第三個被謀殺者》《廖仲凱》等二十多部電影及近千部(集)電視劇中擔任重要角色。劉冠雄不僅是影視演員,還是著名導演,曾任中國電影藝術學會副會長。
王蓓——飾演謝輝
謝輝的扮演者王蓓,南京師范學校畢業生,後加入到昆侖影業公司,先後在《武訓傳》《烏鴉與麻雀》《馬蘭花》等多部影片中擔任重要角色。王蓓曾獲得過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和優秀影片個人一等獎。
史進——飾演趙錦章
趙錦章的扮演者史進,曾是話劇演員,在話劇舞台上活躍了二十餘年。史進1960年調入珠江電影製片廠,先後在《跟蹤追擊》《霧都茫茫》《斗鯊》等影片中擔任重要角色。史進曾任珠江電影製片廠副廠長,有「南國影星」之美譽。史進2018年病逝,享年95歲。
作者:「小方說 歷史 」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 歷史 」
雲緋 歷史 號:故紙堆間
4. 大浪淘沙電影觀後感
這部電影也許很多人都看過,是以前珠江電影製片廠的《大浪淘沙》,電影里的主人公叫靳恭綬,是民國時山東的一個農民青年。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正是他逃命在外之日。
原來他的父親和當地的地主有某種債務糾紛,因他父親到期未還,和地主發生了爭執,也許是地主要債要得急了點,也許是靳老爹心路窄了點,到了晚上靳老爹居然上弔死了。氣得靳恭綬撫屍大哭。
「我也不是好惹的!」電影里靳恭綬向朋友們回憶往事時咬牙切齒地說道:「當晚我就去地主家放了一把火,還把地主一家給殺了。」
從此他浪跡江湖,結識了幾個類似的江湖朋友,悠閑之中還認識了謝暉、劉芬等漂亮MM。經謝暉介紹,幾兄弟一同去濟南報考了軍閥張宗昌的公費師范學校。張宗昌雖說是大字不識的軍閥,卻對知識分子格外敬重,學費全免外,還全額資助師范生讀書。說來也怪,這種學校不僅連我們現在政治審查都沒有,連身份證都不看,根本不管考生是不是在逃殺人犯就錄取了這些人。
按說靳恭綬等殺人犯被張宗昌收留,有吃有喝有錢花,擺脫了流浪生活,總該對人家感恩戴德了吧。可是恰恰相反,靳恭綬業余時間除了和漂亮MM謝暉談情說愛——「談人生,談理想,談宇宙」以外,都花在各種反對軍閥的政治活動上,甚至多次組織參與反對當局的油行四威,每當與前來驅散「不明真相的群眾」的警察搏鬥的時候,他總是沖鋒在前。最後這幾個人還嫌鬧得不解氣,乾脆一跺腳去了湖南報考軍校,穿上軍裝扛起槍,痛痛快快地干起了大事業,直到跟著毛主席上了井崗山。
影片從未對靳恭綬因債務糾紛殺人的事情有過任何指責和歧視,也不提倡什麼「殺人償命」、「依法治國」、「普法教育」,更未象現在某些自以為自己多麼理性網友那樣,動不動就很麻木地樣子說什麼:「凡是生命都應該珍惜」,「為什麼不去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啊?」要求被壓迫者單方面去體諒壓迫者,以換取所謂的「和諧」。相反,這部影片卻用這樣一個個情節證明了一個偉大的道理並大為贊揚,那就是「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以此說明靳恭綬作為勞動人民的代表,天生覺悟就那麼高,用刀子去處理債務糾紛,去報仇,處理得很對!
除了他的結義三弟余鴻奎而外,影片中幾乎所有角色都接受靳恭綬這么做,認為這么做「很正常啊」。只有那被塑為反面角色的三弟余鴻奎在和靳恭綬吵架時,忍不住罵了他一句:「殺人犯」。而靳恭綬被罵時不僅不懺悔,反而覺得受了污辱,反而覺得自己理直氣壯,氣得兇相畢露,動手打了余鴻奎一拳。最後這個反對報私仇的余鴻奎在影片當了叛徒,被兄弟們打死,而當過殺人犯的靳恭綬從未為那些被他殺掉的人去抵命,因為他後來已經從政了,刑事責任一筆勾銷。
靳恭綬在影片中被塑為英雄,可見,因一些小事去殺人放火報私仇,起碼在舊社會,乃至在拍攝該影片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都是廣為傳頌並廣為提倡的,是一種英雄的象徵。我就不知道這事情要是發生在現在,民間和官方是怎麼看的?是否也一致認為,在受到冤屈時可以不經法律途徑自己殺人解決,或者在尋求法律要求賠償而不能如願後提倡這樣去自我解決呢?
我不知道人類的觀念在短短時間里怎麼會變得這么快?反正我是很羨慕以前的那種生活的,你看,江湖有那麼多供各路好漢的容身之所,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你看,國家有那麼多可以施展抱負的地方,不需戶口不需身份證,更沒聽說過暫住證,流竄犯也可以報考大學甚至軍校,由國家花錢供流竄犯讀書,流竄犯還可以隨時攜槍潛逃去「起義」。這在我們現在感覺不可思議的事情,在那時是那樣的簡單……
而現在的青年人呢?好象生活在籠子里,辦任何事情都要先辦好無數的證件,得被人審查無數遍才能考試,就是考上了還不一定有錢去讀,只好在家當「宅男宅女」。要是發生流竄犯考取大學隱藏起來的事情,會被當成奇聞登在新浪搜狐網易的首頁。
想到這些,我越發感到困惑了,我們這個社會是在前進呢?還是正好相反呢?難道活動范圍越來越小,才算是發展嗎?難道自由越來越少是前進嗎?難道法律越來越多,多得律師也記不住,一不小心就算犯了法才算是進步嗎?難道受了冤枉,法律解決不了,還不允許採取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公正,才算是文明嗎?
5. 求老電影《大浪淘沙》、《冰山上的來客》有效下載地址,迅雷的最好,優蛋也行。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冰山上的來客》於1963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 製作發行,由趙心水執導,梁音、阿依夏木、谷毓英等人主演。影片從真假古蘭丹姆與戰士阿米爾的愛情懸念出發,講述了邊疆戰士和楊排長一起與特務假古蘭丹姆鬥智斗勇,最終勝利的阿米爾和真古蘭丹姆也得以重逢的故事。該片曾獲1964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小百花獎」的最佳導演獎。
6. 電影大浪淘沙主題曲
電影《大浪淘沙》主題曲是《大江東去浪淘沙》。
歌曲:《大江東去浪淘沙》
編曲:車明
演唱:羅榮巨、廣州樂團合唱隊
歌詞:
大江東去浪淘沙
革命的洪流沖天下
打碎鐐銬和鎖鏈
建設富強新國家
同志們哎
拿起槍 沖向那舊世界
勇猛沖殺
嘿 勇猛沖殺
大江東去浪淘沙
千回萬轉勢更大
歷史的渣滓沉水底
英雄成長在紅旗下
同志們哎 握緊槍
誓把那舊世界徹底打垮
嘿 徹底打垮
7. 1966年上映的電影《大浪淘沙》有這樣一個情節:上個世紀20年代,老師和學生一起上街,學生給了一個
就是說要努力學習,長大做個有用的人,用自己的力量來貢獻社會,回饋社會,這才能報答國家貢獻祖國。
8. 《大浪淘沙》中女主角扮演者
電影《大浪淘沙》中女主角謝輝的扮演者是王蓓
。
1、角色簡介:
王蓓飾謝輝
正直,愛國,崇仰真理而充滿激情的女學生,1925年在山東第一師范學校結識了男主角等四名男青年,一起參與革命活動。聲援北伐。後來。謝輝和劉芬投考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在黨的領導下,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堅決走上革命道路。
2、演員簡介:
王蓓(1931-
),原名王淑貞,1948年畢業於南京市師范學校,1931年生於南京,影視演員,出演過《烏鴉與麻雀》、《人民的巨掌》、《大浪淘沙》、《常青樹》、《紡花曲》等。
3、電影簡介:
《大浪淘沙》,1966年由珠江電影製片廠製作、伊林導演的一部再現了大革命前後中國風雲變幻的歷史畫面的電影。主要演員有王蓓、史進、劉冠雄等。

9. 大浪淘沙的電影背景
電影《大浪淘沙》是根據朱道南(1902――1985)的個人回憶錄《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於1962年改編為電影劇本。 劇中的主人公之一顧達明的原型就是朱道南本人。電影中其他主要人物俱是朱道南的山東省立一師同學。朱道南是山東棗庄嶧縣人,山東省立一師學生,1926年冬由青島轉道上海再去武漢,考取了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黃埔六期)。1927年2月又考入湖南長沙黃埔第三分校。馬日事變後撤回武漢,返回中央軍事學校學習。1927年7月,武漢中央軍校的學生被編入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1927年11月,隨教導團參加廣州起義。廣州起義失敗後,朱道南隨廣州起義余部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任第十團排長,參加海陸豐地區蘇維埃土地革命。1932年夏天,與黨組織失去聯系的朱道南回到了家鄉──山東嶧縣任小學教師。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運河支隊政委、嶧縣抗日民主政權縣長。解放戰爭時期,任魯南行署渤海留守處主任;1948年6月,任魯中南行政公署秘書長。1950年5月,魯中南行政公署撤銷,朱道南調到山東省人民政府,先後任省府辦公廳行政處長、省幹校黨委書記、省府辦公廳副廳長等職。1950年9月,朱道南調往上海,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華東行政委員會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上海市房地產管理局黨組書記、黨委書記兼副局長等職。1984年經中央組織部批准「按上海市副市長級待遇」離休。
《大浪淘沙》1966年已經被定調為「嚴重歪曲革命史實」的「反革命」影片和「十大毒草」影片之一,被迅速查封,不準公開放映。導演伊琳被劇組某些風派人物揭發批判,其實這部與陶鑄本人絲毫沒有關聯的影片,卻硬被說成是為陶鑄歌功頌德、樹碑立傳。導演硬被說成是陶鑄暗授機宜的內線人物,慘遭批鬥。「文革」運動轟轟烈烈、大張旗鼓地開始後,身體瘦削羸弱的伊琳卧病在床,他當時受到的嚴重打擊,使他的身體健康遭受到了極大的摧殘,體重還不到一百斤。可是,當權領導和造反派卻全然不顧,冷酷無情地把骨瘦如柴的伊琳,還是趕到了英德勞改茶場,去接受重體力的勞動改造。直到1972年的秋天,伊琳才得以返回廠里,但廠里堅決拒絕接收組織關系,其檔案只好暫時放在省文化廳。情形有所好轉後,伊琳強烈地表示在廠工作的願望,並親自主抓了描寫葉挺的《白馬將軍》和《革命母親李麗英》、《橫空出世》等劇本,都因各方面的排斥,而未能搬上銀幕。但他還是壯心不已,幫助導演劉欣拍攝了根據《漁島之子》改編的兒童故事片《小螺號》、指導於得水導演了粵劇戲曲片《沙家浜》等。1979年,蔡輝廠長傳達上級的命令,任命伊琳擔任珠影廠副廠長,此時,已經64歲的伊琳已在「文革」中折磨得身體難以支撐,當羅戈東副廠長前去看望重病在床的伊琳時,他激動地抓住羅廠長的手說:「我們曾經去上海找朱道南、於炳坤,修改《大浪淘沙》的劇本,現在總算有了結果,我們再來一次合作,再拍一部故事片。」這是伊琳投入工作激情的自然迸發,也是他的臨終遺願。當年11月27日,瘦弱的伊琳便告別了人世,姍姍來遲的任命,最終使伊琳抱憾而去。 一部《大浪淘沙》,一段中國電影在殘酷年代中的曲折史。然而,電影藝術的步履,卻永遠是那麼的匆忙而奮進!

10. 一部國產革命老電影
是《大浪淘沙》。
主演:於洋 簡瑞超 杜熊文 劉冠雄 史進 王蓓
劇情簡介:
1925年,知識青年靳恭綬、顧達明、楊如寬因不滿黑暗現實,逃離家鄉尋求出路。途中他們救起逃婚的余宏奎,四人結盟為兄弟,來到濟南進了山東第一師范學校。靳恭綬認識了共產黨員趙錦章老師,而余宏奎得到了國民黨員薛健白老師的賞識。他們四人在老師的啟發教導下,時常秘密在一起,讀進步書籍,談革命道理,開始接觸革命活動。在這期間,他們還結識了兩個女學生:謝輝和劉芬。隨著革命高潮的到來,趙錦章同他的愛人、共產黨員宋珠萍一起轉移南方,參加了北伐軍。靳恭綬等六位同學在濟南積極聲援北伐。一次在與反動軍警的搏鬥中,靳恭綬表現得很勇敢,余宏奎則十分怯懦。北伐軍攻克武漢後,六位青年懷著激情趕到武昌。在大革命浪潮的沖擊下,由於出身、經歷和志向不同,他們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余宏奎投靠了在35軍當參謀的薛健白,楊如寬為了個人的藝術愛好,參加了北伐宣傳隊,靳恭綬、顧達明、謝輝和劉芬投考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不久,靳恭綬、顧達明被分派到長沙軍分校受訓,與他們的老師,現任軍分校教官的趙錦章重逢。1927年5月,上海「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烏雲刮到長沙、武漢,一貫偽裝革命的國民黨右派薛健白帶著余宏奎等潛往長沙策反。一天,余宏奎遇到顧達明、靳恭綬,他想利用顧的忠厚,摸清軍分校共產黨的情況,遭到了對方的斥責。顧達明和靳恭綬立即將情況報告趙錦章。趙預感到反革命將有行動,一再向領導提出積極防禦的建議,都遭到了右傾投降主義的反對。反革命叛亂的馬日事變終於在長沙發生了。反動分子也在軍分校製造事端,企圖清洗軍分校的革命力量,他們大肆搜捕軍分校的共產黨員。已經加入共產黨的靳恭綬、顧達明奮不顧身救出趙老師。他們牢記趙錦章臨死時的囑咐,懷著滿腔悲憤回到武昌,通過宋珠萍找到了黨組織,與謝輝、劉芬一起,在黨的領導下,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而楊如寬在北伐失敗以後,於悲觀失望中當了逃兵。1927年7月,武漢反革命叛亂的前夕,匯集在武漢的革命力量在黨的領導下轉移農村,消滅了攔路截擊的反動武裝。靳恭綬、顧達明槍決了叛徒余宏奎,跟隨革命隊伍,參加了毛澤東同志領導的秋收起義,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在革命的風浪中繼鍛煉成長。
觀看地址http://www.56.com/u74/v_NDczMjc4NzE.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