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007電影導演劉易斯吉爾伯特去世了嗎
據外國媒體報道,三部007電影導演劉易斯·吉爾伯特去世,享年97歲。劉易斯執導了相當出色和重要的3部邦德電影《007:雷霆谷》《007:海底城》《007:太空城》。他生於倫敦,當兒童演員入行,在希區柯克的片場打過工,後當起導演。

導演作品
1995年《穿梭陰陽戀》
1991年《影舞追夢》
1989年《第二春》
1983年《教導麗塔》
1979年《007之太空城》
1977年《007之海底城》
1976年《東京假期》
1975年《拂曉攻擊》
1971年《Friends》
1970年《大冒險家》
1967年《007之雷霆谷》
1966年《阿爾菲》
1964年《漫天風雨待黎明》
1964年《The 7th Dawn》
1962年《艦隊喋血記》
1960年《卑斯麥艦殲滅戰》
1960年《點亮天空》
1959年《港澳輪渡》
1958年《女英烈傳》
1956年《翱翔藍天》
1955年《Cast a Dark Shadow》
1954年《好人命短》
1954年《海上救援紀實》
1953年《皇家海軍艾伯特》
1953年《Johnny on the Run》
1952年《Cosh Boy》
B. 一部英國老電影
《女英烈傳》(Carve Her Name With Pride)。
C. 俄羅斯一位女間諜電影劇情最後那位女間諜被處死,有點老的片子,戰爭時候的,可能是二戰時的
我看過一部《女英烈傳》,是英國女間諜
奧利特·薩博(薇兒莉特)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英國傳奇女間諜Violette Szab。勇敢、美貌,短暫而又悲慘的一生,讓Violette Szab的人生極富傳奇色彩。
violette szabo於1921年6月25日在巴黎出生,他的父親Bushell是一名英國人,母親則是法國人。年輕的時候曾在倫敦布里克斯頓(Brixton)的一家商店工作,1940年嫁給法國軍官Etienne Szabo。不過她的幸福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在Violette生下第一個女兒Tania之後,Etienne便在1942年的阿拉曼戰役中陣亡。傷心之餘,violette決心與納粹為敵,在女兒三歲之後加入了英國的間諜機構SOE(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特別行動處)。
在經過一番艱苦的訓練之後,violette開始了一系列敵後的間諜行動,並出色地完成了任務。1944年6月10日,為配合諾曼底登陸,violette在隨盟軍空降到利摩日(Limoges)僅僅3天之後,便在與當地的抵抗組織領袖astasie一同行動時中了德軍的埋伏,受傷了的violette面對400多名德軍毫不畏懼,為了掩護其他人逃走與敵人展開槍戰,殺傷多名敵人,但最終因子彈用盡而被捕,在被捕後甚至還踢打抓捕他的德軍士兵。
在利摩日的監獄,violette遭受了嚴酷的刑訊,但都沒有屈服,隨後被被送至臭名昭著的的拉文斯布呂克集中營(Ravensbruck Concentration Camp)。即便在集中營期間也積極收集情報,與SOE保持聯系。1945年2月,隨著德軍節節敗退,Violette Szabo等三人被處死,年僅23歲。
violette死後,英國女王和法國政府分別授予其喬治十字勛章和帝國勛章,以表彰她對反法西斯戰爭所做的貢獻。她的故事也被寫成書並於1958年由導演劉易斯·吉爾伯特(Lewis Gilbert)拍成了電影《女英烈傳》(Carve Her Name With Pride)。
D. 這首詩是哪部外國電影里的
片名:女英烈傳
英文名:Carve Her Name with Pride
導演:Lewis Gilbert
主演:邁克爾·凱恩 保羅·斯科菲爾德 Josef Behrmann Pauline Challoner Liselotte Goettinger
類型:劇情 戰爭
地區:英國
時間:1958年
對白:英語
評分:7.1/10(122)
顏色:黑白
時長:119 分鍾
分級:瑞典:15 芬蘭:K-16
劇情介紹:
Violette Bushell is the daughter of an English father and a French mother, living in London in the early years of World War 2. She meets a handsome young French soldier in the park and takes him back for the family Bastille day celebrations. They fall in love, marry and have a baby girl when Violette Szabo receives the dreaded telegram informing her of his death in North Africa. Shortly afterwards, Violette is approached to join the SOE (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 Should she stay and look after her baby or "do her ty" ?
演員表:
邁克爾·凱恩 .... Extra (uncredited)
保羅·斯科菲爾德 .... Tony Fraser
Josef Behrmann .... Gestapo Officer (uncredited)
Pauline Challoner .... Tania Szabo (uncredited)
Liselotte Goettinger .... German POW camp officer (uncredited)
Michael Goodliffe .... Coding Expert
Denise Grey .... Mrs. Bushell
Miriam Karlin .... Jennie Wilson, Bus Conctress (uncredited)
John Kirkup .... Bus Driver (uncredited)
Avice Landone .... Vera Atkins
Harold Lang .... Commandant Suhren
Anne Leon .... Lillian Rolfe
Victor Maddern .... Sergeant, Parachute Training Instructor (uncredited)
André Maranne .... Garage Man
Virginia McKenna .... Violette Szabo
E. 一部二戰電影寫一個美麗的女間諜的故事後來犧牲了
你說的應該是<<女英烈傳>>是根據英國的傳奇女間諜微兒莉特改編的死時只有23歲
F. 搜集各國的二戰電影。
美國:《父輩的旗幟》、《硫磺島的家書》、《珍珠港》、《巴頓將軍》、《虎虎虎》、《風語者》、《拯救大兵瑞恩》、《細細的紅線》、《無恥混蛋》、《辛德勒的名單》、《英國病人》、《兵臨城下》
俄羅斯:《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解放》、《莫斯科保衛戰》、《烈日灼人》、《烽火孤兒》
英國:《女英烈傳》、《遙遠的橋》、《桂河大橋》
法國:《老槍》、《虎口脫險》、《光榮歲月》
羅馬尼亞:《多瑙河之夜》、《橡樹,十萬火急》、《復仇》
阿爾巴尼亞:《地下游擊隊》、《第八個是銅像》、《伏擊戰》、《寧死不屈》、《海岸風雷》、《山鷹之歌》、《戰斗的早晨》
南斯拉夫:《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義大利:《羅馬,不設防的城市》、《游擊隊》、《美麗人生》
奧地利:《白絲帶》
德國:《朗讀者》、《帝國的毀滅》、《從海底出擊》、《帝國的毀滅》、《決戰斯大林格勒》、《黑色星期天》、《莉莉·瑪蓮》、《歐洲!歐洲!》、《偽鈔製造者》、《玫瑰圍牆》、《希望與反抗》、《納粹軍校》、《悲情火絨草》、《大遷徙》、《歐洲特快車》、《鐵十字勛章》、《極地重生》、《何處是我家》、《六重唱》、《第九日》、《靡菲斯特》、《最後的橋》
波蘭:《鋼琴家》、《戰爭三部曲》、《卡廷慘案》
附:
中國:《紫日》、《血戰台兒庄》、《鬼子來了》、《棲霞寺1937》、《東京審判》、《七七事變》、《我愛夜來香》、《梅花》
日本:《螢火蟲之墓》、《啊,海軍》、《男人們的大和號》、《東京大空襲》、《沖吧,魚雷》、《男人們的大和號》
以上均為親自整理 願採納!
G. 那裡有完整的英國電影 女英烈傳
佐爾格救不了蘇聯,因為斯大林不相信他的情報。截獲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情報的也不僅僅是一個人。盟軍沒有什麼最有名的女間諜。相關影視有日本電影《間諜佐爾格》,中國電視劇《英雄無名》,以英國真實女間諜為藍本的英國電影《女英烈傳》。
H. 女英烈傳的劇情簡介
薩博出生於英國,她的丈夫是自由法國軍隊的一名軍官,在與德軍作戰中犧牲,之後薩博毅然決然的加入了英國特別行動署(SOE),薩博到法國執行最後一次任務是在1944年6月6日,這一天是由美英為首的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第二戰場的大規模反攻日,薩博在這一天被派往支援一個抵抗組織,幾天後,她不幸被捕,無論蓋世太保如何拷問她,她隻字不語,最後薩博被送到集中營,1945年春季,隨著盟軍包
...

I. 七十年代的狀況怎樣
記住文革,
中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1]始於20世紀50年代,在「文革」中形成高潮,又在70年代末猝然結束。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和「知識青年」群體的歷史評價,一直是社會各界、特別是當年的「知青」密切關注的事。
「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鄉」是勞動就業的措施之一,而這種措施在「文革」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卻演變成了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的組成部份,這場在30年前席捲整個中國大地的上山下鄉運動,不僅影響了2000多萬知識青年的一生,而且沖擊了這2000多萬知青的父母、家庭、學校以及周圍的社會。可以說,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像一道狂飆,在中國歷史的平面上軋出了深深的軌跡,永遠不可磨滅。這道軌跡,蘊涵著多少辛酸、多少血淚,又留下了多少經驗和教訓啊!
知青上山下鄉的歷史淵源
作為一場震撼中華大地的大規模青年運動,上山下鄉的產生並非偶然,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和社會淵源的。
從50年代開始,我國就出現了城市中小學畢業的青年學生志願去山區、農村、邊疆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舉動。例如,1955年8月9日,北京郊區五名青年楊華、李秉衡、龐淑英、李連成、張生向北京團市委提出要求發起組織北京市青年志願墾荒隊的申請,北京團市委批准了他們的請求,組織了一支60人的墾荒隊。當時,以胡耀邦同志為首的團中央書記處肯定了他們的愛國熱情,鼓勵他們勇往直前、戰勝困難。同時又指出,組織大量的高小、初中畢業生到邊疆去的條件還不具備,他們大多數家庭在農村,應在自己家鄉為社會主義出力。1956年1月21日,團中央派專人到浙江溫州,向在大陳島開荒的20名青年組成的志願墾荒隊贈送了題有「建設偉大祖國的大陳島」的錦旗,並宣讀了團中央的祝賀信。
1956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中寫道:「城市中、小學畢業的青年,除了能夠在城市升學、就業的以外,應當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下鄉上山去參加生產,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在這里,把城市中小學畢業生稱為知識青年,把去農村參加農業生產的行為歸納為「下鄉上山」。這是黨和政府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概念,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鄉開始的標志。
知青上山下鄉並不是人為強制實行的,它是與一定的歷史條件、歷史因素相聯系的。50年代中期,國家還不可能馬上就完全解決城市中的就業問題,家在城市的中小學畢業生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有一定的困難,而農業生產對於中小學畢業生的容納量卻是巨大的,全國合作化光會計一項,就需要幾百萬人,因此毛澤東在1955年9月《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的一個按語中發出號召:「組織中學生和小學畢業生參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別注意。一切可以到農村去工作的這樣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裡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1957年4月8日的《人民日報》社論《關於中小學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問題》也明確指出:「從事農業是今後安排中小學畢業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們今後就業的主要途徑。」
60年代,單一經濟體制所暴露出來的問題日益突出,勞動就業的出路越來越窄。另外由於長期忽視計劃生育,使我國人口呈幾何比例上升,城市人口積壓,就業的問題更是積重難返。同時,60年代我國又連續出現災荒年,我國經濟進入了空前的困難時期,再加上中蘇關系開始惡化,蘇聯的援建項目陸續下馬,必然決定要大量裁減職工。蘇聯又催還貸款,致使我國經濟出現低谷。面對如此的內憂外患,黨中央針對具體國情,為了解決我國人口多、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為了緩解城市的壓力,知青上山下鄉作為一項在全國范圍內有組織有計劃開展的長期工作被確定下來,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這一作法逐漸成為調節城鄉勞動力的重要一環。
所以,知青上山下鄉是我國單一呆板的經濟體制所決定的,如果不理順經濟關系,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允許集體所有制和個體經營與全民所有制同時並存、廣開就業之門,即使不發生「文化大革命」,知青上山下鄉的作法仍然要產生。
總的說來,1955年-1966年這段時間的知青上山下鄉工作做得還是比較穩妥的。黨中央是結合國情探索一條就業門路,知青的思想也是比較安定的。從1962年秋到1966年夏,4年共計下去知青129萬,它適應了發展國民經濟總方針的要求,減少了城鎮人口,支援了農業生產和邊疆建設。在這些知青中,有一些是主動響應黨和國家號召,放棄了升學、就業的機會,立志從事農村和邊疆建設的青年。他們在知識青年建設農村和邊疆的事業中,起到了開拓者的作用,是有志青年學習的榜樣,比如全國聞名的回鄉知青徐建春、呂根澤,城市下鄉知青王培珍、邢燕子,還有在改造低產田等方面作出顯著貢獻的江西知青宋喜明、「自己找艱苦的路走」的天津知青趙耘,放棄留京、主動下鄉的北京知青侯雋等,他們闖過了思想關、家庭關、勞動關、艱苦生活關和社會輿論關,成為知青參加農業勞動的開路先鋒,作出了貢獻、鍛煉了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