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姊妹易嫁呂劇老電影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姊妹易嫁呂劇老電影

發布時間: 2022-09-18 04:28:02

A. 呂劇傳統劇目有哪些

呂劇傳統劇目也是多根據山東琴書整理改編而來,也有一部分是從其他劇種中移植過來的。它的劇目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一種是連台本戲。
小戲和單中出戲,是相對於大戲而言,是指小型的、單出的摺子戲。連台本戲是我國戲曲劇目中的一種,是指連日接演的整本大戲,起源於民間的節慶演出。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呂劇中的小戲,有90多出劇目。小戲是呂劇傳統戲中的基本劇目,多取材於民間生活故事和民間傳說,有的取材於歷史小說的片斷,以反映懲惡揚善、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男女愛情等為基本內容,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
這些戲的故事情節緊湊,生活氣息濃郁,語言生動質朴。大多數劇目主題思想積極鮮明,表達了勞動人民反抗壓迫、婚姻自主、家庭和睦的強烈願望和美好理想。
如《藍橋會》、《梁祝下山》、《老少換妻》和《白蛇傳》等劇目,批判和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反映人們個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思想願望。
《打關西》、《退婚記》和《打蠻船》等劇目,反映了窮苦人民反抗壓力,揭露和鞭撻惡霸豪強的思想感情。《姊妹易嫁》和《空棺計》等劇目,諷刺和鞭笞了嫌貧愛富、為富不仁的勢利小人。
《小姑賢》、《三打四勸》和《後娘打孩子》等劇目,反映了人民群眾希望家庭和睦、尊老愛幼的美好願望。
還有一些描寫民間風趣故事的傳統小戲,如《王小趕腳》等,也具有較好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王小趕腳》故事說的是一位小媳婦回娘家,和趕毛驢的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孩王小一路說笑、逗樂、打情罵俏的故事。
有時候王小很明白地說一些「壞話」,可也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實質的攻擊性,因此小媳婦樂意和這種人交流。
一開場,半大不小的毛孩子王小即開始誇耀他的小毛驢多麼可愛,而後說了幾句定場詩:
為人別趕腳,趕腳受辛勞。
人家騎著驢,我得跟著跑。
趕腳者,腳夫也。
話的意思是,王小的那頭小毛驢不是他的,他只是為掌櫃的打工而已。於是,小媳婦一出場便唱了一大段《二姑娘要回娘家住幾天》。這個唱段應該是全劇的精華所在,十分好聽,也很有特色,如:
六月三伏好熱的天,
二姑娘行程奔走陽關,
俺婆家住在了二十里堡,
俺娘家住在了張家灣。
俺在婆門得了一場病,
陰陰陽陽的七八天。
大口吃薑不覺得辣,
大碗地喝醋不覺得酸,
人人都說俺是那個樣兒的病,
俺不是價,怎麼渾身發酸不愛動彈?
二姐今年才二十二,
嫁了個丈夫他三十三。
二十二、三十三,
他比我大著那十一年。
人人都說俺女婿大,
嗨,大不大的俺可不嫌,他知道疼俺。
今天我要回俺娘家去,
俺丈夫一把拉我到床跟前。
我問他還有什麼話,
他偷偷地遞給俺二百錢。
他說道,這一百給你雇毛驢,
那一百餓了你打打尖……
從中可以看出,這是個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的小媳婦,話里話外地透著夫妻恩愛、懷孕初始的某種幸福感。這樣的農村小媳婦跟半大不小的毛孩子一碰面,少不得在買賣中討價還價。
於是,王小卻趁機要佔她的便宜,他要跟她攥攥手。他這個攥手,也有他的道理,牲口市上的生意都是通過攥手伸手指頭成交的。
二姑娘不同意,要跟他明著來,待講到160個錢,二姑娘再也不添了,王小就又開始使壞了,連著問了幾遍你不添了?你這一輩子也不添了?這里是王小暗指她「添孩子」。
上路不久,二姑娘突然有不適之感。王小知她有病之後讓她下來歇一歇。二姑娘這才才告訴他,她這病死不了人,只是「大口吃薑不覺得辣,大口喝醋不覺得酸」。王小就又說:「你這個病,不說我也知道……」
這出劇情節細致生動,群眾語匯豐富,表演朴實自然,非常具有生活化。因此,在廣大農村極有觀眾緣。而呂劇又恰恰適合演這些生活化的小場景,小情趣。
另外,這一劇目的還有其他特點:一是唱腔非常好聽,舒服流暢,味道獨特,酸酸甜甜;二是劇本非常好,生動活潑,文字有民間特色;三是演員表演絕妙,配合默契,做工表情生動,例如,王小的憨直和二姑娘的有些飛媚眼、勾下巴、偷笑的動作,顯得質朴健康,又獨具鄉土風格。
呂劇的基本劇目取材於民間現實生活,能准確貼切地表達勞動人民的願望與思想感情,它表現其家庭倫理、夫妻關系、男女愛情、諷刺時弊、懲惡揚善,其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朴實、幽默風趣、真切感人。

B. 求山東呂劇電影姊妹易嫁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UxMzk3MDky.html

山東呂劇電影,85版經典姊妹易嫁

C. 姊妹易嫁毛娃原型

姊妹易嫁毛娃原型是毛紀
《姊妹易嫁》是一部呂劇。主要人物是毛紀、張有望。簡要劇情素花、素梅是姊妹倆,素花自幼與牧童毛紀訂婚,長大後,因嫌毛紀貧窮,竟在迎娶之日,不顧舊日情義,拒絕前去完婚。

D. 姊妹易嫁的故事傳承

《姊妹易嫁》的故事先是被清代的蒲松齡載入文學名著《聊齋志異》,後來,與蒲氏同處一朝的清代陽湖居士張烺曾將這篇小說填詞改編成一出傳奇戲,名曰《錯姻緣》。新中國成立後,山東省重點劇目研究會將其改編成一現代劇目,從內容到形式已有創新。山東省呂劇團成立後,又由李公綽執筆將其作進一步改編,從而形成了今天流傳甚廣的這部呂劇重點曲目《姊妹易嫁》,至今傳唱不衰。如今,《姊妹易嫁》已進入萊州市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從小說到戲劇,枝節刪除了大半,整個故事濃縮到一天,場景幾乎盡取張府一地,矛盾更全集中於娶親一事,雖然內容簡單,卻緊湊規整,引人入勝。
《姊妹易嫁》的故事自古至今,期間經過民間的傳承、孕育和發展,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為廣大群眾所接受,並得以繼承和發展。《姊妹易嫁》故事與其他民間故事一樣具有深厚的群眾性。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群眾智慧、文明的結晶,得以長期流傳的人類文化成果。它有著堅實的根基和深刻的藝術內涵及價值。姊妹易嫁反映了當地人們的時代生活習俗和思想感情,並表現了人民群眾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它用簡朴的口頭語言刻畫出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歌頌了張有旺誠信的優秀品德,深深地打動著人們的心靈,觸動著人們的情感,傳承著人類的文明史,同時為文化藝術創造了素材。它以歷史政治名人毛紀為主人公,使故事增添了傳奇的色彩和文化底蘊。

E. 求呂劇 小姑賢 李二嫂改嫁 姊妹易嫁 借年 王定保借當 逼婚記 牆頭記等戲曲的MP3格式,越多越好,謝謝了。

我 發 你,希 望 選 為 滿 意 回 答

郵 箱 人 人 有,我 直 接 將 我 QQ 郵 箱 的 呂劇戲曲,mp3 格 式 的 全 劇 壓 縮 包。發 送 到 你 電 腦 郵 箱 里,你 要 的 戲 曲 在 我 發 你 的 壓 縮 包 里 。
我 發 給 你 的 戲 曲,可 以 直 接 下 載 到 你 的 硬 盤 里。
再 復 制 到 你 內 存 卡 上,就 可 以 在 手 機,插 卡收 音 機 里 播 放,下 載 完 成 以 後。

希 望 在 百 度 提 問:選 為 滿 意 回 答。

我 的 百 度 號;z 8 3 3 2 1 9 8 2

F. 呂劇的代表作是什麼

李二嫂改嫁呀,中國呂劇作品。作者劉梅村、劉奇英、靳惠新、王昭聲、張斌。1954年由山東省呂劇團首演。據王安友同 李二嫂改嫁
名小說改編。描寫1947年魯中南解放區農村年輕寡婦李二嫂,愛上了本村農民張小六,受到舊的習慣勢力的嘲諷和婆婆的阻撓。經婦女會主任等人的支持,李二嫂終於改嫁,與小六結為終身伴侶。通過李二嫂孤苦伶仃的守寡生活和新社會激發起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深刻揭示出傳統禮教給婦女帶來的深重苦難。語言朴實,感情真摯,在觀眾心靈里引起激盪。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獲劇本一等獎。1957年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呂劇劇目。1954年劉梅村、劉奇英等據王安友同名小說改編。1947年魯中南解放區某村寡婦李二嫂與農民張小六相愛,遭到婆婆「天不怕」和部分村民反對。李二嫂在婦女會主任等人幫助下,沖破舊的習慣勢力阻撓,與小六結婚演員 主要演員 郎咸芬……李二嫂 楊瑞卿……張小六 武 韜……李七 靳惠新……天不怕 臧美倩……婦女主任 李岱江……婦女主任丈夫 王俊英……張大娘 郭麗華……小青 林健華……劉大娘 電影 李二嫂改嫁 呂劇老電影:李二嫂改嫁(1957版) 片種:呂劇戲曲片 色別:黑白 出品年代:1957 出品公司:長春電影製片廠 舞台編劇:劉梅村、張斌、王照聲、靳惠新、劉奇英 電影劇本:劉梅村、張斌、劉國權 導演: 劉國權 攝影: 郭鎮鋌 美術: 劉金鼐 編曲: 張禹田、張斌 錄音: 黃力加 劇務主任:牛景純 演出: 山東省呂劇團 舞台導演:尚之四 音樂伴奏: 山東省呂劇團樂隊 主要演員 郎咸芬……李二嫂 楊瑞卿……張小六 武 韜……李七 靳惠新……天不怕 臧美倩……婦女主任 李岱江……婦女主任丈夫 王俊英……張大娘 郭麗華……小青 林健華……劉大娘

G. 呂劇傳統劇目有哪些

呂劇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如《小姑賢》、《小借年》、《王定保借當》等,這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呂劇現代戲《李二嫂改嫁》首拍成電影,影響遍及全國。

(1)特色介紹:呂劇,是山東省最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她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呂劇藝術的迅速發展,使呂劇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聲望日高,在全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山東省其他各地、市、縣的呂劇團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至1960年,全省已有專業呂劇藝術表演團體29個;在國內其他地方如新疆、大連、哈爾濱、錦州等地市也相繼成立了呂劇團。1983年以來,省「音協」多次主持召開了呂劇音樂研討會,其中一次呂劇音樂集成研討會於1985年在呂劇故鄉東營市召開,1986年,山東省文化廳舉辦了全省呂劇青年演員大獎賽。呂劇藝術事業人才輩出,後繼有人。呂劇藝術之花將會在我國戲曲藝術園地中更加芬芳多姿。
(2)歷史介紹:呂劇發源於原樂安縣時家村(今東營區牛庄鎮)一帶。呂劇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縱觀呂劇藝術的整個歷史演變過程,大體上是循「山東琴書(說唱揚琴)——化裝琴書(又稱化裝揚琴)——定名為呂劇」之脈沿革和發展的。
山東琴書始稱「小曲子」,後因其伴奏樂器主要是揚琴(早期稱「洋琴」),故又被群眾稱為「唱揚琴的」。山東琴書曲調優美,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最早流行於魯西南一帶地區,其產生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說唱琴書的民間藝人進入較大的城市或到外省演唱,曾稱為「文明琴書」、「山東琴書」等。山東琴書演唱時兩人搭擋對口,對唱和說為主,以表演為輔,唱說和表演緊密結合;演唱時以揚琴、墜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演唱者同時也是伴奏者,典型地體現了曲藝形式的藝術特點。這種唱、說和表演渾然一體的民間曲藝演唱形式,是山東琴書由說唱藝術形式發展成為戲曲藝術的基礎條件。
根據《黃河志》記載,在1884年以前,黃河入海口處的廣饒(當時為樂安縣)北部和利津東部並無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節,黃河常常泛濫成災,這一帶的窮苦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以逃荒要飯謀生。於是,以演唱當時民間流行「小曲」形式進行乞討的難民逐漸增多。以「唱曲」討飯遂成為有些人養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動區域也不斷擴大。
此間,牛庄、油郭一帶以演唱民間曲藝為職業的藝人越來越多。在眾多的民間節人中,時家村藝人時殿元(外號時丫蘭)、油郭鄉東寨村藝人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和油郭鄉西商村的四平調藝人商秀嶺脫穎而出,成為當地群眾所說的「大角」。
1880年,山東琴書流傳至樂安北部地區後,得到迅速而廣泛的傳播。尤其是在牛庄、油郭一帶,學唱山東琴書者不計其數。每逢農閑節日,或三五搭擋,或結幫成伙,就地拉攤演唱琴書者處處可見,真可謂「村村聽揚琴、婦孺皆會唱」。
被當地群眾稱為「大角」的時殿元,是今東營區(原廣饒縣)牛庄鎮時家村人,以演唱琴書和民間小調而著名。約在1887年前後,時殿元遠走河南邊學藝邊賣藝達半年之久。從河南回來不久,便開始傳藝授徒,並經常搭夥到各地演唱。在藝術實踐中他獨辟新路而將山東琴書改進發展成為「化裝揚琴」,成為首創呂劇藝術的主要藝人。
1900年前後,由時殿元首倡,崔心悅、崔心慶、譚明倫等人響應,開始對坐唱揚琴進行創造性的革新。他們根據自己多年演唱琴書的實踐經驗,吸收了京劇、五音戲、東路梆子等劇種中可用的藝術表演程式,直接化用了「跑驢」這一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將琴書段子《王小趕腳》由坐唱形式改為化裝演出。演出時,他們用竹篾、紙、布等材料紮成驢形,並加以彩繪,使之栩栩如生;由崔心悅以青衣應功扮演二姑娘,手提包袱,身縛以驢形,做騎驢之形態;時殿元扮腳夫王小,頭戴氈帽,腰系圍裙,執鞭攆驢;琴師武春田等人伴奏。隨著音樂二人載歌載舞,人物形象生動活潑,唱腔優美悅耳,語言幽默朴實,妙趣橫生,使在場的觀眾耳目一新,興趣盎然,時而開懷大笑,時而閉口靜聽。整個演出,聲、情、做、唱並茂,觀眾交口稱贊。初步嘗試便獲極大成功。於是,一個新的獨具藝術風格的地方戲曲形式——呂劇便由此而產生了。
在將琴書《王小趕腳》由坐唱形式改為化裝演出獲得成功、贏得贊譽以後,時殿元等人更是孜孜以求,在藝術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他們根據首次演出的經驗,又陸續將琴書中人物較少的書目如《蘭瑞蓮打水》、《王漢喜借年》等改為化裝演出。繼而又將角色較多、情節較復雜的《雙換親》、《白蛇傳》等書目改為化裝揚琴演出。化裝揚琴的出現,是呂劇藝術形成的開端,為現代呂劇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於「呂劇」這一稱謂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主要說法是因首演化裝揚琴戲《王小趕腳》時以紙糊驢為道具演唱,故被當時的群眾稱之為「唱驢戲的」,或直稱為「驢戲」,「驢」字有失大雅。因「驢」與「呂」諧音,遂演變為「呂劇」。雖然「呂劇」這一稱謂的由來說法眾多,但在解放前,「呂劇」這一名稱卻從來沒有被正式確定。藝人們一般將自己演唱戲稱為「化裝揚琴戲」,大多數群眾也以「化裝揚琴」或「揚琴戲」稱之。
1952年以後,在對化裝揚琴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基礎上,以原「山東省歌劇團」為基礎正式成立了「山東省呂劇團」,「濟南市魯聲琴劇團」也正式定名為「濟南市呂劇團」。至此,呂劇這一名稱被正式確定。
新中國的成立,使呂劇發源地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呂劇再也不是民間藝人求生乞討的方式和手段,而作為一種真正的舞台表演藝術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及廣大群眾的熱愛。以呂劇創始人時殿元的家鄉時家村為中心的譚家、牛庄、陳官、斜里、斗柯、花官、大小宋等村鎮紛紛成立了業余呂劇團。每逢春節和豐收之後,這些業余的呂劇團都以演唱呂劇相慶賀,此俗延至今日而不衰。1956年成立了廣饒縣第一個屬民辦公助的專業呂劇團。1959年12月成立了廣饒縣呂劇團,該團成立後曾多次赴淄博、濟南、河北等省市演出,為呂劇藝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79年在原墾利縣文藝宣傳隊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墾利縣呂劇團。1986年演出的小呂劇《考丈人》曾被山東電視台拍成藝術片在全省播放,並在全國電視藝術片評獎活動中獲三等獎。1988年,利津縣京劇團也根據群眾的要求改為利津縣呂劇團。
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李二嫂改嫁》的改編演出獲得極大成功,使山東呂劇在全國馳名,這是呂劇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一批新的優秀劇目如《姊妹易嫁》、傳統戲《王定保借當》、《光明大道》分別獲得了劇本獎、演員獎和音樂獎。《李二嫂改嫁》和其它劇目曾多次晉京匯報演出,劇團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7年前後,《李二嫂改嫁》、《兩壟地》、《姊妹易嫁》、《王漢喜借年》、《逼婚記》等劇目先後拍成電影藝術片在全國乃至國外放映,在此期間,一大批著名呂劇演員如林建華、郎咸芬、李岱江、李同慶等為廣大觀眾所熟知和擁戴。
(3)旅遊指南:有大型旅遊團來東營旅遊,可組織專場呂劇表演,每場一般在500元左右。

H. 呂劇《姊妹易嫁》mp3 發給我一份吧

正在發送,請查收採納。衷心祝願聽戲愉快,天天開心,事事如意!
直接將我115網盤戲曲60G資料的分享權發到你郵箱(包括京劇、越劇、黃梅戲、豫劇、評劇、曲劇、河南墜子、河北梆子、廬劇、採茶戲、滑稽越劇、山東梆子、湖北大鼓、大鼓書、紹劇、紹興蓮花落、淮劇、揚劇、越調、老調、滬劇、楚劇、錫劇、琴書、揚琴戲、柳琴戲、泗州戲、二人轉、呂劇、花鼓戲、秦腔、88首適合老人聽的歌曲等),你會收到名為115點com的郵件,打開郵件,就可以接收我網盤上的戲曲
請大家不要通過加網盤好友的方式來找我,我的好友都2000人了,超過了1150人的上限。但通過上面的方法,照樣可以讓你接收我的戲曲資料
前提是你自己要有115網盤,才能接收,如果沒有,上網搜索如何免費注冊115網盤,一分鍾搞定,這種事情是可以無師自通的。成功後,一分鍾就能把我發給你的存到你的網盤上,永遠成為你的東西了

郵箱附件戲曲和115網盤戲曲分享權已發到你郵箱。如果沒有收到,請檢查郵箱名是否錯誤,檢查郵箱名後綴,檢查郵箱垃圾箱,檢查訂閱郵箱。

如覺得好,請及時下載,及時採納為滿意答案,進你的知道,進你的提問,一步一步做就行了,一分鍾搞定。謝謝

朋友,你一點分都沒有,就請先採納吧。採納後一定給你發。不勉強,如果不願意,請其他網友幫忙

I. 80年代古裝戲曲電影

<姐妹易嫁>

不過,很多劇種都有這出戲,不知你看的是哪個劇種.我看的是呂劇,《姐妹易嫁》是呂劇一出很有名的戲。故事講的是:姐妹二人,姐姐從小與放牛娃定親,嫌對方貧窮,想要悔婚。後來放牛娃發憤讀書,考中了狀元,還裝成窮樣子來迎親,姐姐素花說什麼也不肯上轎。妹妹素梅一直在心裡喜歡放牛娃勤奮誠實,代替姐姐出嫁,等到姐姐知道真相,後悔也晚了。

這是呂劇的一出常演不衰的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