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電影 » 老電影山東呂劇兩壟地
擴展閱讀
小師姐大電影 2023-08-31 22:05:11
十大禁播韓國電影 2023-08-31 22:05:02
一個外國電影木瓜 2023-08-31 22:04:55

老電影山東呂劇兩壟地

發布時間: 2022-09-14 17:51:52

A. "四大古劇"是

中國戲劇界稱頌的"南昆、北弋、東柳、西梆"四大古劇,其中的"東柳"就是山東的柳子戲。
呂劇是山東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戲劇,在山東流行極為普遍。呂劇是在民間說唱"山東琴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山東琴書產生於魯西南民間,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以揚琴伴奏,藝人說唱民間小曲。山東琴書流行到黃河下游廣饒、博興一帶,極為民間所喜愛,揚琴藝人層出不窮。其形式為坐唱,藝人漸漸感到不足以盡情盡意。1900年前後廣饒縣著名藝人時殿元、譚秉倫、崔興樂等第一次將山東琴書改作化裝表演、上演節目為《王小趕腳》。他們用竹竿、、布紮成驢形,崔興樂扮二姑娘、身綁道具驢,做乘驢狀,時殿元扮作揮鞭趕驢的王小。在墜琴、揚琴、三弦、笛子、板鼓等樂器伴奏下,二人且歌且舞,表演活潑生動,使多年坐唱的琴書頓時活了起來。"聽見旺相(藝人薛金田的綽號)唱,餅子貼在門框了",足見當地群眾痴迷到何種程度。此後,琴書藝人爭相效仿,流行地域迅速擴大到惠民、濰坊、煙台地區的三十多個縣份。呂劇在建國後定名,經過改革創新,發展迅猛遍布全省,影響所及北至黑龍江、南至江蘇、西至新疆,均建有呂劇藝術表演團體,成為富有生命力的年輕劇種。
呂劇曲調雖少,但富於變化,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朴實無華、優美流麗,娓娓動聽,而且,在民間有著深刻的群眾基礎。呂劇傳統劇目多取材於民間傳說故事,反映下層人民普通的日常生活,內容表現家庭倫理、風土人情、戀愛婚姻、兒女情長,經過歷代藝人的千錘百煉,大部分戲故事性強,情節細致生動,群眾語匯豐富,表演朴實自然,沒有嚴格的程式規范,比較生活化。由於呂劇運用齊魯鄉音表現民間生活、民俗民情,充滿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氣息,故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它的一些優秀劇目,如《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兩壟地》、《逼婚記》、《小借年》等,相繼被搬上銀幕,流傳塞北江南,遠播港澳地區,飲譽華夏。
建國前演出化裝揚琴的班社主要有時殿元等人的共和班、博興楊長興的順和班、黃文徵的黃家班、張傳海的慶和班等。建國後政府文藝部門倡導和扶持地方戲曲,呂劇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成立了山東省呂劇團、濟南市呂劇團、惠民地區呂劇團。研究、創新呂劇藝術,上演的許多傳統呂劇都被拍成電影,從而擴大了影響,推動了呂劇的繁榮,僅山東就有29個專業呂劇團,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也都成立了專業呂劇團。經過了"文化大革命"的後,80年代呂劇又重新繁榮起來。
早期著名演員有時殿元(1863--1948年),時克遠(1902--1980年)、李同慶(1911--1972年)等。
50年代以後出現的著名女演員郎咸芬,在現代呂劇中創造了許多成功的藝術形象,《李二嫂改嫁》中的李二嫂、《豐收之後》中的趙五嬸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她唱腔淳厚、表演朴實,很受觀眾歡迎。同期的著名女演員還有林建華,王俊英等。

B. 比較有名的傳統呂劇有哪些

山東呂劇
傳統劇目:《王小趕腳》、《洞賓戲牡丹》、《藍瑞蓮打水》、《藍橋會》、《秦雪梅觀畫》、《白蛇傳》、《雙換親》、《空棺記》、《牆頭記》、《逼婚記》、《金鞭記》、《金鐲玉環記》、《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兩壟地》、《小借年》、《小姑賢》、《王定保借當》、《王漢喜借年》、《五女興唐》等。
現代劇目:《光明大道》、《半邊天》、《張王李趙》、《考丈人》、《鐵稅官》、《無品土地官》、《苦樂財神》、《合家歡》、《潮湧黃河口》、《故鄉情》、《馬書記上任》、《賣蟹記》、《大犟搬遷》、《紅嫂》等。

C. 山東有什麼戲曲劇種

山東流行的梆子腔劇種,有豫劇(即河南梆子)、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棗梆、兩夾弦、東路梆子、河北梆子等多種。

拓展資料:

山東戲曲起源: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粵劇、淮劇、川劇、秦腔、評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戲曲形成:戲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漢時代。但形成過程相當漫長,到了宋元之際才得成型。成熟的戲曲要從元雜劇算起,經歷、明、清的不斷發展成熟而進入現代,歷八百多年繁盛不敗。

繁榮期:明清是戲曲的繁榮期。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祥地)。

D. 山東省的地方戲曲有哪些

呂劇,又名「化裝揚琴」、「琴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迄今有100年歷史。山東省東營市是呂劇的發源地,東營區牛庄鎮時家村(原屬廣饒縣)民間藝人時殿元等是呂劇的主要創始人。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才使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名稱由來
呂劇名稱的由來,流傳著很多的說法,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一、1915年前後,原屬廣饒縣牛庄的時家村(今已劃為東營區)老藝人時殿元,也曾以紙糊毛驢,化
德州市呂劇團
裝演唱《王小趕腳》,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由於這個稱號欠雅,經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譯成了「呂戲」。 二、1923年,這種驢戲進了濟南府,演出的主要劇目是《呂洞賓打葯》,當地群眾不明白這個劇種的來源,只聽說叫「驢戲」,又由於主要劇目是「呂」字打頭,觀眾就把它稱為呂戲。 三、呂劇的「呂」字,原是二十五戶為一閭的「閭」字。意思是街坊鄰里戲、家鄉戲。以後在輾轉、流傳中,把「閭」簡化為「呂」。 四、過去說琴書,大多是兩口子或一家人搭檔,演唱的內容又多系反映男女愛情的。兩口為「呂」,因而就叫呂戲。 五、呂戲原來稱為捋戲。此說有二:一是由於演唱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故名為捋戲;又因中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有六種,總稱「六呂」,因而將「捋戲」改稱為「呂戲」。另一種傳說是,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有的老藝人說,這種戲演唱時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戲吧。捋與呂同音,於是定名為呂戲(呂劇)。編輯本段傳統劇目分類
呂劇的劇本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如《小姑賢》、《王定保借當》、《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小說和琴書的腳本改編,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小戲劇目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運用生動的群眾語言,善於表現各種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呂劇唱腔曲調,簡單朴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腔調有四平、二板,有時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有墜琴、揚琴、二胡、三弦等。呂劇、2008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全國25個分團編輯本段源流沿革
[1]呂劇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名的新劇種,但其表演藝術形式卻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早在
北京市呂劇團
清代中葉,山東南部農村就出現了一種名叫「小曲子」的小曲連唱體曲藝形式。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洋琴(洋琴),故又稱「揚琴」、「洋琴」。歷史上揚琴曾廣泛流行於古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南、江蘇、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東北的個別市縣。在山東最先流傳於魯西南,並逐漸向北(濟南及惠民地區)、向東(青島、煙台)延續擴展,約有二百年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區的語言、風俗的影響,逐漸形成為南路、北路、東路琴書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盡相同,如東路琴書藝人商業興自稱本路琴書為「改良揚琴」;北路琴書創始人鄧九如自稱「文明揚琴」。到一九三三年鄧九如在天津電台播音時,才定名山東琴書。 光緒初年,廣饒縣(舊稱樂安)北部一帶的農民,為躲避災荒,常隨身攜帶墜琴、節子板等樂器,外出賣藝求生。開始以唱琴書小段為主,或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邊耍邊唱。後來,他們不斷吸收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來豐富自己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如東寨村的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倆,就曾去安徽風陽拜師學藝。當地流行的鳳陽歌對琴書的表演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藝人們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追求新的藝術形式。一些擅長唱工的藝人,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點。如廣饒縣西商村的藝人商業興和妻子關雲霞,長期在煙台、青島一代演唱,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為東路琴書藝術的代表人物;而擅長人物表演的藝人,則致力於創造新的表現形式來吸引觀眾。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冬,以東路琴書藝人時殿元為首的同樂班,嘗試著將《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用竹、紙、布紮成驢形,加以彩繪,一演員身綁彩驢,做騎驢狀;一演員執鞭趕驢;另有藝人操墜琴、揚琴、竹板等樂器伴奏,演員在音樂聲中載歌載舞。此種表演形式別開生面、生動活潑,初次演出便獲成功。由於《王小趕腳》首次採用驢形道具,群眾又稱此類戲為「驢戲」。此後,時殿元又陸續將一些琴書篇目改為化妝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眾喜愛。 在常年的流動演出中,化妝揚琴藝人經常和京劇、五音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班社在同一集鎮演出,甚至出現「兩合水」、「三合水」(兩個或三個不同劇種同台演出)的情況。這種演出方式對促進化妝揚琴在劇目、表演、唱腔、舞台裝扮、音樂等方面與其他劇種的借鑒融合和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漸從簡單的化裝演出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演出的劇目也從「對子戲」、「三小戲」擴大到本戲和連台本戲;演出的場所也由盤凳子到進入茶園、劇場。1917年(民國六年),由廣饒縣化妝揚琴藝人張鳳輝等人組成的車里班首先進入濟南市演出。此後,不少劇班也紛紛進入濟南城表演。有的班社還經常到煙台、青島甚至東北的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演出,進一步擴大了該戲的影響。當時較有影響的班子有黃家班、父子班、同樂班、慶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劇種陷入困境。原在濟南城演出的劇團也因演出每況愈下,導致班社萎縮,藝人生活難以為繼。多數藝人返回家鄉,剩下的藝人湊成一個「義和班」維持演出,勉強度日。抗戰勝利後,演出狀況並未好轉,反而愈加蕭條。「義和班」也於1946年末解散,藝人被迫改行,另尋出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化妝揚琴劇種獲得了新生。從1950年起,山東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組織對本省地方戲曲藝術進行了發掘、整理、試驗、推廣,並以化妝揚琴作為改革的重點,選擇《小姑賢》為實驗劇目。此後,藝人們向山東梆子學習,演出了《藍橋會》。在學習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又將現代題材的小說《李二嫂改嫁》改編演出。這期間,由義和班改組成的濟南化妝揚琴劇團也編演了《張大有被騙》、《王秀鸞》等戲,打開了呂劇現代戲的大門。這些改編劇目的上演使化妝揚琴的影響日益擴大,並涌現出郎咸芬、林建華、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員。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後,繼續進行劇目的改革創新工作,先後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記》)等傳統劇目,編演了《光明大道》等現代戲。1954年,在華東區戲劇觀摩會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分別獲獎。《李二嫂改嫁》和《借年》於195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黑白影片;《兩壠地》於1965年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間,呂劇被禁演。1976年以後,呂劇復興。《半邊天》於197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逼婚記》於1979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張王李趙》於1982年獲全國劇本獎。 1979年,廣饒縣呂劇團、墾利縣呂劇團開始上演傳統劇目。1982年,廣饒縣呂劇團為配合計劃生育宣傳趕排新劇《合家歡》,在縣內外巡迴演出。1987年,利津縣京劇團更名為利津縣呂劇團。1984年,東營市文化局組織部分文藝工作者,專門開展呂劇研究,深入農村走訪老藝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開「呂劇史料座談會」,邀請20多名呂劇老藝人參加。1986年春,又邀請14名老藝人進行仿演錄像。在此基礎上,於1987年編纂完成《東營市呂劇音樂集成》書稿,於1988年底編纂完成《呂劇起源與發展東營市史料匯編》。這兩部書稿是呂劇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編纂過程中,得到山東省文化廳有關領導、 山東省呂劇界許多專家和名演員 (如李漁、郎咸芬) 的熱情指導與幫助。1991年3月5~8日,舉辦「東營市首屆呂劇匯演」,全市有8個代表隊、240人參加,分專業和業余兩個組進行匯演,演出新創劇目12個。1994年,以廣饒縣呂劇團為基礎,成立「東營市呂劇團」。至1995年底,全市先後有15名呂劇演員獲省優秀演員稱號[2]。

E. 什麼叫古劇啊,急。。。

中國戲劇界稱頌的"南昆、北弋、東柳、西梆"四大古劇,其中的"東柳"就是山東的柳子戲。
呂劇是山東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戲劇,在山東流行極為普遍。呂劇是在民間說唱"山東琴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山東琴書產生於魯西南民間,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它以揚琴伴奏,藝人說唱民間小曲。山東琴書流行到黃河下游廣饒、博興一帶,極為民間所喜愛,揚琴藝人層出不窮。其形式為坐唱,藝人漸漸感到不足以盡情盡意。1900年前後廣饒縣著名藝人時殿元、譚秉倫、崔興樂等第一次將山東琴書改作化裝表演、上演節目為《王小趕腳》。他們用竹竿、、布紮成驢形,崔興樂扮二姑娘、身綁道具驢,做乘驢狀,時殿元扮作揮鞭趕驢的王小。在墜琴、揚琴、三弦、笛子、板鼓等樂器伴奏下,二人且歌且舞,表演活潑生動,使多年坐唱的琴書頓時活了起來。"聽見旺相(藝人薛金田的綽號)唱,餅子貼在門框了",足見當地群眾痴迷到何種程度。此後,琴書藝人爭相效仿,流行地域迅速擴大到惠民、濰坊、煙台地區的三十多個縣份。呂劇在建國後定名,經過改革創新,發展迅猛遍布全省,影響所及北至黑龍江、南至江蘇、西至新疆,均建有呂劇藝術表演團體,成為富有生命力的年輕劇種。
呂劇曲調雖少,但富於變化,唱詞通俗易懂,唱腔朴實無華、優美流麗,娓娓動聽,而且,在民間有著深刻的群眾基礎。呂劇傳統劇目多取材於民間傳說故事,反映下層人民普通的日常生活,內容表現家庭倫理、風土人情、戀愛婚姻、兒女情長,經過歷代藝人的千錘百煉,大部分戲故事性強,情節細致生動,群眾語匯豐富,表演朴實自然,沒有嚴格的程式規范,比較生活化。由於呂劇運用齊魯鄉音表現民間生活、民俗民情,充滿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氣息,故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它的一些優秀劇目,如《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兩壟地》、《逼婚記》、《小借年》等,相繼被搬上銀幕,流傳塞北江南,遠播港澳地區,飲譽華夏。
建國前演出化裝揚琴的班社主要有時殿元等人的共和班、博興楊長興的順和班、黃文徵的黃家班、張傳海的慶和班等。建國後政府文藝部門倡導和扶持地方戲曲,呂劇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成立了山東省呂劇團、濟南市呂劇團、惠民地區呂劇團。研究、創新呂劇藝術,上演的許多傳統呂劇都被拍成電影,從而擴大了影響,推動了呂劇的繁榮,僅山東就有29個專業呂劇團,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蘇也都成立了專業呂劇團。經過了"文化大革命"的後,80年代呂劇又重新繁榮起來。
早期著名演員有時殿元(1863--1948年),時克遠(1902--1980年)、李同慶(1911--1972年)等。
50年代以後出現的著名女演員郎咸芬,在現代呂劇中創造了許多成功的藝術形象,《李二嫂改嫁》中的李二嫂、《豐收之後》中的趙五嬸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她唱腔淳厚、表演朴實,很受觀眾歡迎。同期的著名女演員還有林建華,王俊英等。

F. 呂劇傳統劇目有哪些

呂劇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如《小姑賢》、《小借年》、《王定保借當》等,這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呂劇現代戲《李二嫂改嫁》首拍成電影,影響遍及全國。

(1)特色介紹:呂劇,是山東省最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她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呂劇藝術的迅速發展,使呂劇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聲望日高,在全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山東省其他各地、市、縣的呂劇團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至1960年,全省已有專業呂劇藝術表演團體29個;在國內其他地方如新疆、大連、哈爾濱、錦州等地市也相繼成立了呂劇團。1983年以來,省「音協」多次主持召開了呂劇音樂研討會,其中一次呂劇音樂集成研討會於1985年在呂劇故鄉東營市召開,1986年,山東省文化廳舉辦了全省呂劇青年演員大獎賽。呂劇藝術事業人才輩出,後繼有人。呂劇藝術之花將會在我國戲曲藝術園地中更加芬芳多姿。
(2)歷史介紹:呂劇發源於原樂安縣時家村(今東營區牛庄鎮)一帶。呂劇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縱觀呂劇藝術的整個歷史演變過程,大體上是循「山東琴書(說唱揚琴)——化裝琴書(又稱化裝揚琴)——定名為呂劇」之脈沿革和發展的。
山東琴書始稱「小曲子」,後因其伴奏樂器主要是揚琴(早期稱「洋琴」),故又被群眾稱為「唱揚琴的」。山東琴書曲調優美,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最早流行於魯西南一帶地區,其產生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說唱琴書的民間藝人進入較大的城市或到外省演唱,曾稱為「文明琴書」、「山東琴書」等。山東琴書演唱時兩人搭擋對口,對唱和說為主,以表演為輔,唱說和表演緊密結合;演唱時以揚琴、墜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演唱者同時也是伴奏者,典型地體現了曲藝形式的藝術特點。這種唱、說和表演渾然一體的民間曲藝演唱形式,是山東琴書由說唱藝術形式發展成為戲曲藝術的基礎條件。
根據《黃河志》記載,在1884年以前,黃河入海口處的廣饒(當時為樂安縣)北部和利津東部並無防洪大堤,每到洪水季節,黃河常常泛濫成災,這一帶的窮苦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以逃荒要飯謀生。於是,以演唱當時民間流行「小曲」形式進行乞討的難民逐漸增多。以「唱曲」討飯遂成為有些人養家糊口的主要手段,活動區域也不斷擴大。
此間,牛庄、油郭一帶以演唱民間曲藝為職業的藝人越來越多。在眾多的民間節人中,時家村藝人時殿元(外號時丫蘭)、油郭鄉東寨村藝人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和油郭鄉西商村的四平調藝人商秀嶺脫穎而出,成為當地群眾所說的「大角」。
1880年,山東琴書流傳至樂安北部地區後,得到迅速而廣泛的傳播。尤其是在牛庄、油郭一帶,學唱山東琴書者不計其數。每逢農閑節日,或三五搭擋,或結幫成伙,就地拉攤演唱琴書者處處可見,真可謂「村村聽揚琴、婦孺皆會唱」。
被當地群眾稱為「大角」的時殿元,是今東營區(原廣饒縣)牛庄鎮時家村人,以演唱琴書和民間小調而著名。約在1887年前後,時殿元遠走河南邊學藝邊賣藝達半年之久。從河南回來不久,便開始傳藝授徒,並經常搭夥到各地演唱。在藝術實踐中他獨辟新路而將山東琴書改進發展成為「化裝揚琴」,成為首創呂劇藝術的主要藝人。
1900年前後,由時殿元首倡,崔心悅、崔心慶、譚明倫等人響應,開始對坐唱揚琴進行創造性的革新。他們根據自己多年演唱琴書的實踐經驗,吸收了京劇、五音戲、東路梆子等劇種中可用的藝術表演程式,直接化用了「跑驢」這一民間舞蹈藝術形式,將琴書段子《王小趕腳》由坐唱形式改為化裝演出。演出時,他們用竹篾、紙、布等材料紮成驢形,並加以彩繪,使之栩栩如生;由崔心悅以青衣應功扮演二姑娘,手提包袱,身縛以驢形,做騎驢之形態;時殿元扮腳夫王小,頭戴氈帽,腰系圍裙,執鞭攆驢;琴師武春田等人伴奏。隨著音樂二人載歌載舞,人物形象生動活潑,唱腔優美悅耳,語言幽默朴實,妙趣橫生,使在場的觀眾耳目一新,興趣盎然,時而開懷大笑,時而閉口靜聽。整個演出,聲、情、做、唱並茂,觀眾交口稱贊。初步嘗試便獲極大成功。於是,一個新的獨具藝術風格的地方戲曲形式——呂劇便由此而產生了。
在將琴書《王小趕腳》由坐唱形式改為化裝演出獲得成功、贏得贊譽以後,時殿元等人更是孜孜以求,在藝術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他們根據首次演出的經驗,又陸續將琴書中人物較少的書目如《蘭瑞蓮打水》、《王漢喜借年》等改為化裝演出。繼而又將角色較多、情節較復雜的《雙換親》、《白蛇傳》等書目改為化裝揚琴演出。化裝揚琴的出現,是呂劇藝術形成的開端,為現代呂劇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於「呂劇」這一稱謂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主要說法是因首演化裝揚琴戲《王小趕腳》時以紙糊驢為道具演唱,故被當時的群眾稱之為「唱驢戲的」,或直稱為「驢戲」,「驢」字有失大雅。因「驢」與「呂」諧音,遂演變為「呂劇」。雖然「呂劇」這一稱謂的由來說法眾多,但在解放前,「呂劇」這一名稱卻從來沒有被正式確定。藝人們一般將自己演唱戲稱為「化裝揚琴戲」,大多數群眾也以「化裝揚琴」或「揚琴戲」稱之。
1952年以後,在對化裝揚琴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的基礎上,以原「山東省歌劇團」為基礎正式成立了「山東省呂劇團」,「濟南市魯聲琴劇團」也正式定名為「濟南市呂劇團」。至此,呂劇這一名稱被正式確定。
新中國的成立,使呂劇發源地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呂劇再也不是民間藝人求生乞討的方式和手段,而作為一種真正的舞台表演藝術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及廣大群眾的熱愛。以呂劇創始人時殿元的家鄉時家村為中心的譚家、牛庄、陳官、斜里、斗柯、花官、大小宋等村鎮紛紛成立了業余呂劇團。每逢春節和豐收之後,這些業余的呂劇團都以演唱呂劇相慶賀,此俗延至今日而不衰。1956年成立了廣饒縣第一個屬民辦公助的專業呂劇團。1959年12月成立了廣饒縣呂劇團,該團成立後曾多次赴淄博、濟南、河北等省市演出,為呂劇藝術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79年在原墾利縣文藝宣傳隊的基礎上正式成立了墾利縣呂劇團。1986年演出的小呂劇《考丈人》曾被山東電視台拍成藝術片在全省播放,並在全國電視藝術片評獎活動中獲三等獎。1988年,利津縣京劇團也根據群眾的要求改為利津縣呂劇團。
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李二嫂改嫁》的改編演出獲得極大成功,使山東呂劇在全國馳名,這是呂劇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一批新的優秀劇目如《姊妹易嫁》、傳統戲《王定保借當》、《光明大道》分別獲得了劇本獎、演員獎和音樂獎。《李二嫂改嫁》和其它劇目曾多次晉京匯報演出,劇團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57年前後,《李二嫂改嫁》、《兩壟地》、《姊妹易嫁》、《王漢喜借年》、《逼婚記》等劇目先後拍成電影藝術片在全國乃至國外放映,在此期間,一大批著名呂劇演員如林建華、郎咸芬、李岱江、李同慶等為廣大觀眾所熟知和擁戴。
(3)旅遊指南:有大型旅遊團來東營旅遊,可組織專場呂劇表演,每場一般在500元左右。

G. 呂劇的代表人物

孫中新,1852—1930年,代表作《小姑賢》、《後娘打孩子》等。
時殿元,1863—1948年,代表作《王小趕腳》、《王漢喜借年》、《白蛇傳》等,綽號「時鴨蘭」,戲諺「聽得鴨蘭唱,餅子貼到門框上」。
崔心悅,1864—1946年,工青衣、花旦,代表作《王小趕腳》。
崔心慶,1866—1944年,同樂班、共和班著名琴師。
武春田,1869—1946年,同樂班、共和班著名琴師,車李班、范桿班創始人。
譚明倫,1880—1960年,參與創設了[四平][二板], 戲諺「聽說譚明倫上了台,顧不得穿那襪子鞋」,綽號「五頂網子全戴」 ,呂劇音樂的改革者。
宋立修,1883一1960年,工老生、小生,師承時殿元,共和班主要演員,「矮子功」一絕,代表作《潘金蓮拾麥子》。
崔寶善,1884一1960年,工老生,師承時殿元,共和班主要演員,前秦班創始人,人稱「鐵嗓子」。
薛金田,1901—1973年,師承譚明倫,攻花旦、青衣,人稱「小譚明倫」,代表作《蘭瑞蓮打水》、《秦雪梅觀畫》、等,戲諺「聽到旺相唱,餅子貼到門框上」。
郭福山,1900-1960年,師承譚明倫,呂劇「三座山」之一,人稱「大將郭福山」,在《秦雪梅觀畫》一劇中扮演的商林有「活商林」之稱。
李同山,1901年生,師承黃維范,攻小生。黃家班主要演員,呂劇「三座山」之一。
田壽山,師承譚明倫,攻老生。黃家班主要演員,呂劇「三座山」之一。
張榮重,1902—1986年,師承譚明倫,主攻青衣、小生,人稱「小譚明倫」代表作《小姑賢》、《坐樓》、《秦雪梅弔孝》等。
時克遠,1902—1979年,著名呂劇表演藝術家,藝名「脆甜瓜」,師承時殿元,又師譚明倫,工小生,魯聲琴劇團創始人,代表作《梁山伯與祝英台》、《光明大道》、《姊妹易嫁》等。
張傳海,1905—1979年,工老生,創造了[反四平],人稱呂劇「譚鑫培」,博興縣呂劇團創始人。
李同慶,1911—1972年,著名呂劇表演藝術家,工彩旦、文丑,師承薛金田,魯聲琴劇團創始人,代表作《逼婚記》、《空棺記》等。
侯振南,1911—1981年,義和班主要演員,魯聲琴劇團創始人。
於廷臣,1918—2001年,著名呂劇表演藝術家,主工小生,藝名「筱白孩」、「大眼」,魯聲琴劇團主要創始人,代表作《光明大道》、《王定保借當》等。
張艷芳,1940-1995年,呂劇表演藝術家,師承於廷臣,生旦凈丑無所不精,1949年從藝,人稱「九歲紅」、「小老藝人」,代表作《小姑賢》、《鴻鸞禧》、《逼婚記》等。
劉梅村,1914一1977年,著名導演編劇,山東省呂劇團主要創始人,代表作《李二嫂改嫁》《穆桂英》等,挖掘和培養了一大批人才。
尚之四,1921-2001年,著名導演,山東省呂劇團主要創始人,代表作呂劇《李二嫂改嫁》、柳子戲《孫安動本》等。
林建華,1930年生,著名呂劇表演藝術家,工青衣、花旦,「呂劇三傑」之一,1951年從藝,代表作《井台會》、《小姑賢》、《鴻雁傳書》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郎咸芬,1935年生,著名呂劇表演藝術家,工青衣、老旦,「呂劇三傑」之一,人稱「呂劇皇後」,1953年從藝,代表作《李二嫂改嫁》、《苦菜花》,曾獲金唱片獎、文華表演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李岱江,1933年生,著名呂劇表演藝術家,工小生,「呂劇三傑」之一,1953年從藝,代表作《借年》、《井台會》、《小姑賢》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張斌,1929-1968年,著名呂劇作曲家,初工小生,1951年從藝,代表作《李二嫂改嫁》、《蔡文姬》、《打金枝》等。
劉奇英,1922年生,著名編劇,代表作《光明大道》、《沂河兩岸》、《豐收之後》等。
王俊英,1928年生,工老旦,代表作《兩壟地》、《李二嫂改嫁》、《半邊天》等。
楊瑞卿,1930年生,工老生,代表作《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半邊天》等。
李漁,1932年生,曾工小生,呂劇作曲家、著名琴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錢玉玲,1934年生,工花旦、彩旦,代表作《拾玉鐲》、《王定保借當》等。
王永昌,1935年生,呂劇作曲家,代表作《紅雪》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丁博民,1935年生,呂劇作曲家,代表作《雙玉蟬》等。
蘇智,1934年生,著名呂劇作曲家,代表作《玩會跳船》等。
劉艷芳,1935年生,呂劇表演藝術家,工花旦,代表作《借年》、《姊妹易嫁》等。
郭麗華,1938年生,呂劇表演藝術家,工花旦,代表作《小姑賢》、《劉海砍樵》等,戲諺「三天不喝茶,也看郭麗華」。
王筱梅,1940年生,呂劇表演藝術家,工花旦,曾拜師荀慧生,代表作《陳三兩爬堂》等。
王世元,1942年生,工小生,代表作《姊妹易嫁》,呂劇導演,代表作《苦菜花》。
董硯萍,1945年生,工閨門旦,代表作《桃李梅》、《姊妹易嫁》、《杜鵑山》等。
郎門群釵:高靜、胡靜華、劉玉鳳、楊春梅、秦霞、趙秀敏、史萍、趙靜、呂淑娥、呂學芹
林派傳人:郭愛琴、李君、王淑芝、韓美、郭清清
李派小生:李肖江、荊延國、張小忠、王增旭、張美娟、王鴿
十大名家:高靜、李萍、胡靜華、劉玉鳳、楊春梅、史萍、荊延國、董家嶺、李肖江、孫英傑
十大演員:呂淑娥、趙靜、王美霞、孔令文、蓋勇、郭清清、李霄雯、張明霞、張青
梅花獎演員:高靜、焦黎、劉玉鳳、呂淑娥
文華表演獎演員:郎咸芬、董家嶺、高靜、龔魯陽
中國戲劇節表演獎:李萍、高靜、孫英傑
中國藝術節表演獎:柏緒民、史萍
文華作曲獎:欒勝利、丁博民

H. 呂劇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英文名Shandong Opera,是山東省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劇種,中國八大戲曲之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呂劇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呂劇藝術的發展演變過程,大體上是依循「山東琴書(說唱揚琴)—化裝琴書(又稱化裝揚琴)—定名為呂劇」的脈略。

為什麼叫「呂劇」?
呂劇名稱的由來,流傳著很多的說法,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1、1915年前後,原惠民地區廣饒縣牛庄的時家村(今已劃為東營區)老藝人時殿元,也曾以紙糊毛驢,化裝演唱《王小趕腳》,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由於這個稱號欠雅,經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譯成了「呂戲」。

2、1923年,這種驢戲進了濟南府,演出的主要劇目是《呂洞賓打葯》,當地群眾不明白這個劇種的來源,只聽說叫「驢戲」,又由於主要劇目是「呂」字打頭,觀眾就把它稱為呂戲。
3、呂劇的「呂」字,原是二十五戶為一閭的「閭」字。意思是街坊鄰里戲、家鄉戲。以後在輾轉、流傳中,把「閭」簡化為「呂」。
4、過去說琴書,大多是兩口子或一家人搭檔,演唱的內容又多系反映男女愛情的。兩口為「呂」,因而就叫呂戲。
5、呂戲原來稱為捋戲。此說有二:一是由於演唱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故名為捋戲;又因中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音律有六種,總稱「六呂」,因而將「捋戲」改稱為「呂戲」。另一種傳說是,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有的老藝人說,這種戲演唱時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戲吧。捋與呂同音,於是定名為呂戲(呂劇)。
呂劇是怎樣形成的?
呂劇之源山東琴書始稱「小曲子」,後因其伴奏樂器主要是揚琴(早期稱「洋琴」),故又被群眾稱為「唱揚琴的」。山東琴書曲調優美,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喜愛,最早流行於魯西南一帶地區,並逐漸向北(濟南及惠民地區)、向東(青島、煙台)延續擴展,其產生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區的語言、風俗的影響,逐漸形成為南路、北路、東路琴書三大流派。
山東琴書演唱時兩人搭擋對口,對唱和說為主,以表演為輔,唱說和表演緊密結合;演唱時以揚琴、墜琴為主要伴奏樂器。演唱者同時也是伴奏者,典型地體現了曲藝形式的藝術特點。這種唱、說和表演渾然一體的民間曲藝演唱形式,是山東琴書由說唱藝術形式發展成為戲曲藝術的基礎條件。

光緒初年,樂安(現廣饒縣)北部一帶的農民,為躲避災荒,常隨身攜帶墜琴、節子板等樂器,外出賣藝求生。開始以唱琴書小段為主,或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邊耍邊唱。後來,他們不斷吸收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來豐富自己的表演內容和形式。一些擅長唱工的藝人,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點。擅長人物表演的藝人,則致力於創造新的表現形式來吸引觀眾。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冬,以東路琴書藝人時殿元為首的同樂班,嘗試著將《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用竹、紙、布紮成驢形,加以彩繪,一演員身綁彩驢,做騎驢狀;一演員執鞭趕驢;另有藝人操墜琴、揚琴、竹板等樂器伴奏,演員在音樂聲中載歌載舞。此種表演形式別開生面、生動活潑,初次演出便獲成功。是年初春,時殿元等又將許多琴書篇目,由坐腔形式改為化妝演出,帶領同樂班遍走博興、廣饒、濰縣、諸城、掖縣、黃縣等地。所到之處,深受群眾喜愛。因演出《王小趕腳》時以「驢」為道具,群眾就把同樂班稱為「驢戲班」。時殿元感到此名不雅,每到一地首先聲明唱的是「化(上)妝揚琴」。
1917年(民國六年),由廣饒縣化妝揚琴藝人張鳳輝等人組成的車里班首先進入濟南市演出。此後,不少劇班也紛紛進入濟南城表演。有的班社還經常到煙台、青島甚至東北的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演出,進一步擴大了該戲的影響。當時較有影響的班子有黃家班、父子班、同樂班、慶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劇種陷入困境。原在濟南城演出的劇團也因演出每況愈下,導致班社萎縮,藝人生活難以為繼。多數藝人返回家鄉,剩下的藝人湊成一個「義和班」維持演出,勉強度日。抗戰勝利後,演出狀況並未好轉,反而愈加蕭條。「義和班」也於1946年末解散,藝人被迫改行,另尋出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化妝揚琴劇種獲得了新生。從1950年起,山東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組織對本省地方戲曲藝術進行了發掘、整理、試驗、推廣。省文聯副主席陶鈍建議定名為「魯劇」,王統照先生不同意。後經研究,定為呂劇。
這期間,由義和班改組成的濟南化妝揚琴劇團也編演了《張大有被騙》、《王秀鸞》等戲,打開了呂劇現代戲的大門。1951年,第一個呂劇院團濟南市魯聲琴劇團(濟南市呂劇院)成立;1953年,第一個省級院團山東省呂劇團(山東省呂劇院)成立。
自此,不少劇目陸續上演,社會影響日益擴大。省呂劇團也先後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記》)等傳統劇目,編演了《光明大道》等現代戲。1954年,在華東區戲劇觀摩會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分別獲獎。《李二嫂改嫁》和《借年》於195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黑白影片;《兩壠地》於1965年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影片。

I. 關於戲曲的的問題!!!!!!!!!!!!!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 不過這個帖子讓我長見識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1.以崑曲藝術為代表的中國戲曲~

有「幽蘭」之雅稱的崑曲也是現今惟一還保留完整演劇形式的戲劇藝術,她以華麗典雅的文辭、清俊委婉的曲調和優美細膩的表演成為了中國古典戲曲的典範,甚至有「母劇」之稱。

崑曲又稱昆(山)腔,相傳是元末明初崑山人顧堅始創,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明嘉靖年間(1552年——1566年)經魏良輔改革,形成委婉、細膩的曲調,人稱「水磨腔」。當時的劇作家梁辰魚的創作為崑曲奠定了牢固的文學基礎。在伴奏方面,除了弦索之外,又加上了笙、簫、管、笛等樂器,形成管弦並舉,這比當時流行的其他聲腔有很大的進步,令人耳目一新,於是很快流傳開來。至明萬曆年初,崑曲擴展到江、浙各地,成為壓倒其他南戲聲腔的劇種。隨之由士大夫帶入北京,與弋陽腔並為宮中大戲,當時稱為「官腔」,從此成為劇壇盟主。明萬曆至清嘉慶年間(1570年—1800年),是崑曲聲名最輝煌、成就最顯著的階段,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牡丹亭》、《南壟記》、《邯鄲記》、《紫釵記》以及以及洪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一時風靡天下,昆劇達到了鼎盛時期。

崑曲的文化價值主要表現在劇本、音樂和表演三個方面。崑曲劇本採用宋、元時代的雜劇傳奇的結構方式,每出戲通常有24折,每折戲自成單元,都有一個貫穿在總情節上又相對完整的小段情節,因而許多單折戲可以獨立演出。在文學語言上,它繼承了古代詩詞及元曲的優點和長處,採用長短句的文體,文辭華麗典雅。崑曲的音樂屬曲牌體,共有一千多個曲牌,唱腔婉轉細膩,吐字講究。崑曲的表演載歌載舞,舞蹈化、程式化程度非常高。由於崑曲文詞過於典雅,所以在唱段中經常伴以舞蹈動作來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這就大大增加了表演的難度。崑曲融詩、樂、歌、舞、戲於一爐,在中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對眾多戲曲品種都產生過深遠而直接的影響。

---------------------------------------

2.古希臘戲劇~

希臘戲劇的第一個確切紀錄見之於公元前534年,這一年「城市的戴神節」組織改變,在各項活動中加入了悲劇演出競賽,因此戲劇在此以前肯定已經存在。這時期中唯一可考的戲劇家就是塞士比斯(Thespis),也就是第一次悲劇競賽的冠軍得主,他也是第一個為世人所知的演員,所以以後演員們就常被叫做塞士比斯之徒(Thespians)。塞士比斯的戲劇比較簡單,它只有一個演員和一個歌隊。這倒並不是說劇裏只有一個人物,而是說,所有的角色都由同一個演員扮演。這一個演員用面具來改變他的身份,而當他離開了舞台去換裝為另一個人物時,歌隊便以歌唱和舞蹈來彌補這段空檔,所以歌隊便成為早期戲劇中的主要元素。敵對人物間面對面的沖突,後世固然視為戲劇的必要條件,然在那種只有一個演員的情形下,當然是不可能的事。

希臘的戲劇節

從第一次悲劇競賽到在公元前五世紀前幾年,幾乎沒有任何演出記載,也沒有保留完整的劇本。那時雅典紀念戴神的活動,共有四個節慶,其中三個與戲劇有關,它們是:

鄉鎮戴神節(Rural Dionysia)。在十二月底在鄉下各部落間次第舉行,由各村村長主持。活動內容最重要的項目是陽具遊行,由遊行行列高舉誇大的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徵,沿途載歌載舞,並和觀眾逗趣對罵,藉以在農閑時提供娛樂,並祈求來年豐收。在這個原始的宗教娛樂活動之外,富庶的部落在第五世紀也加入了戲劇演出。演出的可能是舊戲重演,也可能是被城市戴神節所拒絕的劇本。只有最富有的才偶然有包括新劇首演在內的比賽。在公元前四世紀時,這種演出次數顯然增加,又因為演出日期各地不同,而各地相距又近, 所以有興趣的人可以各地趕場,觀賞不同演出。
勒納節(Lenaia)。就像佛教和基督教有很多不同的宗派一樣,崇拜戴神的教派也不少, 勒乃亞就是其中之一。它在何時何地開始演戲已渺不可考,但自從它的演出受到官方認可後(442B.C.),演出地點就轉移到雅典市內,但劇場究在何處則眾議紛紜。 演出以喜劇為主(442B.C.以後也加入了悲劇), 時間是一月尾,為期約三、四天。此時風浪較大,海外來客較少,所以觀眾絕大部分是雅典人,不必擔心「家醜外揚」,因此演出中更可以肆意笑虐,也可以對城邦人事盡情嘲諷。
城市的戴神節(City or Creat Dionysia)在三月尾舉行。第一次悲劇比賽就是在這個節慶舉行,大約在第五世紀初,可能是為了配合雅典部落的重組,戴神歌舞比賽也在這個節慶舉行。喜劇獲得官方承認後(487B.C.),也開始在這里上演。此外,撒特劇一向附在悲劇之後演出。所以,城市戴神節在不斷增進後,在公元前五世紀時規模盛大,為期約六天左右。
--------------------------------------------------------

3.印度梵劇~

誕生於一千多年前並曾十分繁榮的印度梵劇不知何故後來竟銷聲匿跡了,留傳下來的只有《沙恭達羅》、《小泥車》等文學劇本和有關戲劇的理論著述

J. 呂劇傳統劇目有哪些

呂劇傳統劇目也是多根據山東琴書整理改編而來,也有一部分是從其他劇種中移植過來的。它的劇目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一種是連台本戲。
小戲和單中出戲,是相對於大戲而言,是指小型的、單出的摺子戲。連台本戲是我國戲曲劇目中的一種,是指連日接演的整本大戲,起源於民間的節慶演出。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呂劇中的小戲,有90多出劇目。小戲是呂劇傳統戲中的基本劇目,多取材於民間生活故事和民間傳說,有的取材於歷史小說的片斷,以反映懲惡揚善、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男女愛情等為基本內容,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
這些戲的故事情節緊湊,生活氣息濃郁,語言生動質朴。大多數劇目主題思想積極鮮明,表達了勞動人民反抗壓迫、婚姻自主、家庭和睦的強烈願望和美好理想。
如《藍橋會》、《梁祝下山》、《老少換妻》和《白蛇傳》等劇目,批判和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反映人們個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思想願望。
《打關西》、《退婚記》和《打蠻船》等劇目,反映了窮苦人民反抗壓力,揭露和鞭撻惡霸豪強的思想感情。《姊妹易嫁》和《空棺計》等劇目,諷刺和鞭笞了嫌貧愛富、為富不仁的勢利小人。
《小姑賢》、《三打四勸》和《後娘打孩子》等劇目,反映了人民群眾希望家庭和睦、尊老愛幼的美好願望。
還有一些描寫民間風趣故事的傳統小戲,如《王小趕腳》等,也具有較好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王小趕腳》故事說的是一位小媳婦回娘家,和趕毛驢的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孩王小一路說笑、逗樂、打情罵俏的故事。
有時候王小很明白地說一些「壞話」,可也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實質的攻擊性,因此小媳婦樂意和這種人交流。
一開場,半大不小的毛孩子王小即開始誇耀他的小毛驢多麼可愛,而後說了幾句定場詩:
為人別趕腳,趕腳受辛勞。
人家騎著驢,我得跟著跑。
趕腳者,腳夫也。
話的意思是,王小的那頭小毛驢不是他的,他只是為掌櫃的打工而已。於是,小媳婦一出場便唱了一大段《二姑娘要回娘家住幾天》。這個唱段應該是全劇的精華所在,十分好聽,也很有特色,如:
六月三伏好熱的天,
二姑娘行程奔走陽關,
俺婆家住在了二十里堡,
俺娘家住在了張家灣。
俺在婆門得了一場病,
陰陰陽陽的七八天。
大口吃薑不覺得辣,
大碗地喝醋不覺得酸,
人人都說俺是那個樣兒的病,
俺不是價,怎麼渾身發酸不愛動彈?
二姐今年才二十二,
嫁了個丈夫他三十三。
二十二、三十三,
他比我大著那十一年。
人人都說俺女婿大,
嗨,大不大的俺可不嫌,他知道疼俺。
今天我要回俺娘家去,
俺丈夫一把拉我到床跟前。
我問他還有什麼話,
他偷偷地遞給俺二百錢。
他說道,這一百給你雇毛驢,
那一百餓了你打打尖……
從中可以看出,這是個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的小媳婦,話里話外地透著夫妻恩愛、懷孕初始的某種幸福感。這樣的農村小媳婦跟半大不小的毛孩子一碰面,少不得在買賣中討價還價。
於是,王小卻趁機要佔她的便宜,他要跟她攥攥手。他這個攥手,也有他的道理,牲口市上的生意都是通過攥手伸手指頭成交的。
二姑娘不同意,要跟他明著來,待講到160個錢,二姑娘再也不添了,王小就又開始使壞了,連著問了幾遍你不添了?你這一輩子也不添了?這里是王小暗指她「添孩子」。
上路不久,二姑娘突然有不適之感。王小知她有病之後讓她下來歇一歇。二姑娘這才才告訴他,她這病死不了人,只是「大口吃薑不覺得辣,大口喝醋不覺得酸」。王小就又說:「你這個病,不說我也知道……」
這出劇情節細致生動,群眾語匯豐富,表演朴實自然,非常具有生活化。因此,在廣大農村極有觀眾緣。而呂劇又恰恰適合演這些生活化的小場景,小情趣。
另外,這一劇目的還有其他特點:一是唱腔非常好聽,舒服流暢,味道獨特,酸酸甜甜;二是劇本非常好,生動活潑,文字有民間特色;三是演員表演絕妙,配合默契,做工表情生動,例如,王小的憨直和二姑娘的有些飛媚眼、勾下巴、偷笑的動作,顯得質朴健康,又獨具鄉土風格。
呂劇的基本劇目取材於民間現實生活,能准確貼切地表達勞動人民的願望與思想感情,它表現其家庭倫理、夫妻關系、男女愛情、諷刺時弊、懲惡揚善,其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朴實、幽默風趣、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