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用200到300字介紹無錫的地方戲——戲劇的歷史發展概況和基本特點
錫劇
錫 劇 (Xī Jù)
錫劇 戲曲劇種。流行於江蘇南部和上海一帶。發源於太湖之濱的無錫,常州農村,初為鄉民用當地的民歌小曲說唱故事以自娛,稱為「東鄉調」,後逐漸發展成曲藝形式的「灘簧」。由於語音唱腔略異,分「無錫灘簧」和「常州灘簧」。之後,灘簧吸收了江南民間舞蹈「採茶燈」的身段動作,開始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多為二人一檔,在農村中活動,所演節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兩個腳色,如《雙落發》、《磨豆腐》、《拔蘭花》、《庵堂相會》,稱為「對子戲」。進入城市後,又發展為多至幾十人同場演出的「大同場戲」,劇目也增加了《珍珠塔》、《玉蜻蜓》、《孟姜女》、《孟麗君》、《玉連環》等大戲。辛亥革命前後,無錫、常州的灘簧戲,正式搬上舞台,並先後進入上海,不久逐漸合班演出,改稱「常錫文戲」,1952年定名為錫劇。現江、浙、滬、皖共有錫劇團32個。
錫劇是一個長於抒情,具有江南水鄉情趣和特色的戲曲劇種,它的唱腔曲調基本上是上下句的版式變化體結構,常在上下句之間插入一段或長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調為簧調。20世紀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陸板,蘇州文書調(由蘇灘和評彈衍變出來的一種說唱曲調)的「玲玲調」,蘇灘和申曲的「迷魂調」與「三角板」,京劇的「高拔子」以及[春調]、[紫竹調]、[九連環]、[綉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調,使唱腔更加豐富多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音樂工作者與演員密切合作,對錫劇音樂風格進行統一加工,並分清主次,先後改編和創作了多種板式唱腔。改革後的錫劇音樂,面貌一新,曲調柔和、流暢、輕快,具有「江南絲竹」特色。伴奏樂器以正、副二胡為主,琵琶、三弦、揚琴為輔,簫、笛等管樂器也開始伴奏唱腔。
錫 劇
錫劇是江蘇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它是在太平天
國前後由無錫灘簧和常州灘簧合並發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錫文劇」
,解放後才改成「常錫劇」,簡稱為「錫劇」。
錫劇的音樂,抒情優美、悅耳動聽,具有秀麗的江南水鄉風格。錫劇音樂
是屬於曲牌板腔綜合體,它並有男、女分腔的顯著特點。錫劇的樂隊原來只有
一把二胡,現在除二胡外,還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簫、中胡和小提琴、
大提琴參加伴奏。打擊樂以四大件為主。
著名劇目有傳統戲《雙推磨》、《庵堂認母》、《庵堂相會》、《孟麗
君》、《珍珠塔》、《雙珠鳳》和現代戲《紅花曲》《海島女民兵》等。
當代錫劇有很多著名演員如姚澄、王影影、梅蘭珍、王蘭英、汪韻芝、王
漢清、楊企雯、吳雅童、薛靜珍等。
無錫是錫劇的誕生地。清道光年間錫劇就流行於無錫農村,民國初年進入城市。錫劇初名灘簧,發源於無錫羊尖、嚴家橋一帶農村,由山歌小調演變而成。早期曾用採茶燈、花鼓戲的方式演出,故又被稱作「花鼓灘簧」。解放後,經錫劇藝人的共同努力和其他文藝工作者的幫助,錫劇在表演藝術、音樂唱腔、舞台美術設計等方面有很大改進和提高,成為江蘇省的主要劇種和華東地區的三大劇種之一。
錫劇,俗稱「無錫灘簧」,( 據文學記載:清代乾隆至嘉慶年間(1736-1820),無錫、江陰、武進等地城鄉已盛行灘簧。)在蘇南地區極為流行。解放後,從原有的太湖地區逐漸流傳至長江三角洲。五、六十年代,是錫劇「黃金時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賢等縣及浙江的嘉興、安徽的郎溪等地,有錫劇團四十餘個。躍為華東三大劇種之一,列為江蘇主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目前,江蘇省內有錫劇團十多個。錫劇在民國時期稱「新戲」,抗戰時期稱「文戲」,建國前後稱「常錫劇」,至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後,始統稱「錫劇」。
無錫灘簧原稱「無錫東鄉調」或「東鄉小曲」。無錫縣東北鄉羊尖鎮嚴家橋一帶,擅唱山歌,「東鄉調」本來是農民自唱自樂的山歌、小調,從太湖沿岸傳播開來,受到說唱文學形式的影響,尤其是無錫縣農村中特有的民間舞蹈「調採茶」的影響,初具了「灘簧戲」的雛形。它與吳歌有著血緣關系。當年,葉聖陶先生在北京看了錫劇演出,贊美錫劇是「太湖紅梅」。
錫劇的特點是生長植根在農村,和農民有著密切的關系。具有朴實的感情、生動的語言、濃厚的鄉土色彩,既是地方戲曲之花,也是通俗化的農民戲曲、農民文藝。
無錫灘簧是從山歌小調發展而來,其特點:一是錫劇保留著唱山歌的本色,至今錫劇的演唱辦法,都是用本嗓演唱的,不同於有些地方戲用真假嗓結合的。二是錫劇樂曲的結構,是起調、清板、落調,只在起調和落調時用音樂伴奏,中間全是清唱,不用胡琴托腔,唱句字多腔少,僅在開端和結尾時腔稍多,基本上是敘事山歌的曲體。三是唱詞都是口語化、通俗化的群眾語言,有的則是山歌和民謠的匯合。它起源於山歌,在流傳中又受到「彈詞」、「宣卷」、「說因果」等的影響,逐步發展成為錫劇。
錫劇歷史
錫劇的形式和發展,在灘簧階段,一般都有以它經歷的三個重大演變過程來劃分,即為:對子戲、小同場戲、大同場戲時期。
「對子戲」:演出形式比較簡單,凡由二人一對,一男一女同場演唱的稱「單對子戲」;由二男一組、二女一組同場演唱的稱「雙對子戲」,進而又有一出戲獨立演出的「散對子戲」和合數出為一本連貫性演出的「本頭對子戲」。初時,不設台,不化妝,在田頭或是打穀場上演唱,後來才用四張方桌拼合,或用椿凳、門板、壽材板之類拼搭成戲台,搭後台化妝,略施脂粉,那時,女角都是男扮的,穿臨時借來的新郎新娘衣服。初時不用道具,男旦用手帕,小生用摺扇比劃各種動作。演唱時,旦角先出場,唱四句頭「開篇」,唱時用小步子扭斜角方向,換位走向另一台角,這種變換位置的唱法叫「走四方」,是照顧到多方面的觀眾,至今還保存在傳統表演程式中。「對子戲」都以「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為主,故亦叫「三小戲」。演出劇目,以反映農村日常生活中故事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舊禮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對地主階級進行嘲諷的。表演朴實真摯,生活氣息濃厚,語言生動風趣,是無錫灘簧的原始形式。
「同場戲」:到了清代末葉,由於「對子戲」發展,內容增多,事件復雜,沒有三、四、五個演員同時出場,就無法處理和突破,於是,「同場戲」就開始產生。在發展過程中,又可分為「小同場」和「大同場」兩個階段。
前一階段叫「小同場」。隨著出場的演員增多,戲的場次也增多了,劇中的環境、地點、時間轉換上的限制也消除了。到了清末民初,進入了後一階段叫「大同場」,即多數演員同時登台,甚至增加到十多個演員演出。「小同場」是在農村演出時的產物,「大同場」則是進入城市以後的產物。進入城市後,演的戲大多採用宣卷(寶卷)上的故事,對彈詞故事的吸收也很明顯,一方面,城市裡的劇種交流方便,易於接受其他文藝、電影、話劇、曲藝的影響,使灘簧小戲的形式獲得壯大和發展;另一方面,在演出內容上,「對子戲」時期的劇目逐漸消失,農民開始退出舞台,最後完全讓位給公子、小姐、太太了。城市反過來影響農村,這是錫劇發展上的一個重要轉折。
二十年代初期,開始出現「京、簧合班」,即是灘簧班子和京劇演員的合作。出於錫劇藝人的需求,一些從衰落的京劇班子出來的演員,自然地轉向錫劇班裡當起了業務指導,1927前後,已形成風氣,如《秦香蓮》中,陳世美唱京腔,秦香蓮唱簧調;《玉堂春》中,王金龍「嫖院」時唱「簧調」,蘇三「起解」時唱京腔,這稱做「雨夾雪」。三十年代初,宜興人何志尚,曾在京劇草台班中點燃汽油燈,做了二十年,天天看京戲,記住了大量的京劇,後來參加到李庭秀的李家班裡當「大衣箱」(管理服裝的),把《換刀殺妻》、《狸貓換太子》、《胡奎賣人頭》等京戲帶進了錫劇,還首排了《樊梨花》、《封神榜》、《孟麗君》等大型連台本戲。京劇老生黃翠芳,改唱錫劇後,一直從事錫劇工作,解放後成為無錫市錫劇團的錫劇老生。
「無錫灘簧」何時形成,據道光五年(1825)刊印的《履園叢話》中記載,這時的灘簧已以「新奇」替代「老戲」。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蘇南文聯舉辦藝人集訓班,錫劇老藝人周友良說他的父親在十來歲時(指道光十年左右),在無錫農村已看到過灘簧戲。早前,唱灘簧的大都是農村裡的竹匠、木匠、瓦匠、縫衣匠等,農忙時生產,農閑時演唱,他們都是唱山歌的能手,「調採茶」的能手,村中每逢春節和「待秋齋」(慶豐收的活動),都會邀請他們演唱。嗣後,就有了季節性的班子,旺季聚班,淡季散班以及長年不散的四季班,出現了半職業化和職業化的班社。
「灘簧」名稱的說法,《清稗類抄》稱:「灘簧者,以彈唱為營業之一種也。」由此可見,「灘」就是「說」的意思,「簧」應是「唱」的意思,「灘簧」實為指「說唱」而言。
「無錫文戲」的誕生,跨進了錫劇的文戲時期,是又一個重要轉折。1935年,江蘇嚴禁灘簧。偽江蘇省第一區黨務指導員辦事處下令無錫縣黨部嚴加取締「淫劇」。9月27日,無錫第一台、中東、中央、耀記等戲院在報上聯合刊登宣言,責難當局對灘簧「既不改良,又阻止改良,是對不起無錫社會的」,同時,各戲院聯名向偽省黨部、偽省教育廳具呈宣稱:「誓死反抗任何不公道的待遇」,要求「派員來無錫調查處理」。10月5日,偽省黨部派委員潘國俊前來調查觀看,無錫第一台在《人報》、《錫報》上刊登廣告,使用「無錫文戲」名稱「公演《克寶橋》」。潘委員觀後表示「甚為滿意」,並稱「無錫文戲在藝術上、社教上評價都是極高的」「(灘簧)假使都能這樣,是絕無疑異的」,對遞送的一份《無錫文戲改進意見書》表示同意。
當即成立了「無錫文戲改進委員會」,聘請當時在無錫社橋「江蘇省立教育學院」擔任戲劇教授的谷劍塵為委員(谷教授為浙江上虞人,二十年代初,即和應雲衛等在上海組織成立「戲劇協社」,還和沈雁冰、鄭振鐸等成立了「民眾戲劇社」,影響很大)。「無錫文戲改進委員會」在谷劍塵的主持下,討論了「無錫文戲實行徹底改革的方案」,發出了「徵集各界對無錫文戲批評改進之意見」,作出了「訓練灘簧演員的辦法」,規劃了「定期出版研究專刊」`等等措施,使「無錫灘簧」進入了「文戲時期」,也為錫劇開創了新局面。隨後,蘇州成立了「蘇錫文戲改進會」,上海成立了「常錫文戲改進會」,江陰成立了辦事機構。後來,文戲漸衰,錫劇又歸納為「錫幫」(含江陰、蘇州、常熟),「常幫」(含宜興),乃有「常錫劇」之名稱。
錫劇在其發展的各個階段,都產生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劇目。據1961年10月江蘇省地方戲劇院編印的《錫劇老藝人座談會》、《錫劇傳統劇目工作座談會》等有關資料統計,錫劇傳統劇目約計有277個。
一、對子戲時期約有60出,是錫劇在灘簧小戲時期的劇目,其中,有一些「賣」字戲,如:《賣餛飩》、《賣桃子》、《賣湯團》、《賣花帶》、《賣草囤》等,有的自蘇灘中吸收改編的。有一些「摘」字戲,如《摘毛桃》、《摘菜心》、《摘石榴》等,有一些「借」字戲,如《借汗巾》、《借披風》、《借黃糠》等,這些劇目,大都以農村民間日常生活中男女相愛悅的故事為題材,屬農村小戲。這類戲里涉及男女私情,往往佔了很大比重。據女花旦儲素珍稱:有的戲早就受到老一輩藝人的抵制,露演不久即告輟演,如「母女偷情《摘菜心》,父子同科《陸賣餅》」,只聽到說法,內容已不詳,有的則僅存劇名,劇情也難以查考了。也有一些劇目看藝人功力的,如《盤陀山燒香》,燒香路上,一咱遇到三百六十行,便要唱出各行各業的特色,如算命、相面、賣拳頭、剃頭等,並要運用各地方言演唱。
二、大、小同場戲時期約有102出,是錫劇在灘簧戲後期的劇目。其中,「記」字戲特多,如《牙痕記》、《燒骨記》、《咬舌記》、《灰闌記》、《藍衫記》、《金環記》、《鯽魚記》、《紅鞋記》等,這類劇目的題材,已從農村現實生活開始轉向古代生活,人物顯著增加,情節更見復雜,大都系從寶卷中吸收而來,在內容上亦已出現了兇殺、淫穢、迷信等不健康成分,後來在灘簧班子里已很少演出。
三、京、簧合班時期的劇目約計34個。京劇藝人的介入,帶來了一批京劇劇目,錫劇以吸收文戲為主,多從才子佳人及公案戲入手。這類劇目,有《呂布與貂蟬》、《寶蓮燈》、《紅鬃烈馬》、《武松殺嫂》、《薛剛鬧花燈》、《金玉奴》、《斬經堂》等,大都是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的產物。全劇演出時依然充滿錫劇的語言特色和鄉土氣息。例如:《昭君出塞》、《陳杏元和番》(即《二度梅》)、《隋煬帝看瓊花》等,更以穿插蘇南民間舞蹈「調採茶」、花燈、花鼓、小曲為主。另有一些劇目,如《梁祝》、《碧玉簪》等,受越劇影響而移植。
四、連台本戲,約計29個,每個10-20本不等。如《火燒紅蓮寺》、《荒江女俠》、《包公案》、《七俠五義》、《血滴子》等,演出側重點已轉移到機關布景及燈彩上,故通常又稱「彩頭戲」。這類戲中常會出現「空中飛人」、「池女出浴」、「骷髏跳舞」等場面,以新奇取勝。甚至豬八戒與蜘蛛精在盤絲洞中、紂王與妲妃在鹿台之上,邊飲酒取樂,邊觀賞「西洋舞」。其內容均以神怪、荒誕故事居多。但是,其中有一些「征番戲」,它與淪陷時期群眾的心態有關,從側面反映了人民的抗戰呼聲。
五、彈詞戲,約計39個劇目,這些彈詞故事都是民間最熟悉的佚事、傳說和傳奇,演出效果較好。如《珍珠塔》、《雙珠鳳》、《玉晴蜓》、《白蛇傳》、《孟麗君》、《孟姜女》、《何文秀》、《楊乃武與小白菜》、《描金鳳》等,由於彈詞的章體與說表、道白、唱詞和戲曲較為靠近,不必大動故事結構便能搬上舞台,為同場戲吸收。
六、時裝戲,有7個劇目。如《啼笑因緣》、《秋海棠》、《槍斃閻瑞生》、《黃慧如與陸根榮》、《苦命的女單幫》等,都是根據電影、小說改編而成,有的來自滬劇,俗稱「西裝旗袍戲」,有的來自滑稽戲和通俗話劇。
七、鄉土戲,有6個劇目。如《卜靈望》、《陳阿尖》、《一條黃瓜三扁擔》、《顯應橋》等,根據地方實事和民間傳說編寫,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
錫劇唱腔
錫劇是一個長於抒情,具有江南水鄉情趣和特色的戲曲劇種,它的唱腔曲調基本上是上下句的板式變化體結構,常在上下句之間插入一段或長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調為簧調。20世紀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陸板,蘇州文書調(由蘇灘和評彈衍變出來的一種說唱曲調)的「玲玲調」,蘇灘和申曲的「迷魂調」與「三角板」,京劇的「高拔子」以及[春調]、[紫竹調]、[九連環]、[綉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調,使唱腔更加豐富多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音樂工作者與演員密切合作,對錫劇音樂風格進行統一加工,並分清主次,先後改編和創作了多種板式唱腔。改革後的錫劇音樂,面貌一新,曲調柔和、流暢、輕快,具有「江南絲竹」特色。伴奏樂器以正、副二胡為主,琵琶、三弦、揚琴為輔,簫、笛等管樂器也開始伴奏唱腔
❷ 江蘇省錫劇團的作品
建團以來,創作、整理、改編和移植了大、中、小型劇目200餘個,其中有現代戲《走上新路》、《婦女代表》、《紅色的種子》、《海島女民兵》等,古裝戲《紅樓夢》、《珍珠塔》、《三看御妹》、《玉蜻蜓》、《孟麗君》、《嫦娥奔月》、《救風塵》、《玲瓏女》、《三夫人》、《雙推磨》、《拔蘭花》、《水潑大紅袍》、《嫁媳》、《三訪桑園》、《小過關》、《三請樊梨花》等。眾多劇目受到省內外觀眾的歡迎,並為兄弟省、市劇(曲)種所移植或改編;《雙推磨》、《庵堂認母》、《庵堂相會》、《雙珠鳳》和《三親家》(與江寧縣錫劇團合作)先後拍攝成電影,並對《尋兒記》等進行舞台錄像;10多個劇目灌製成唱片,20多個劇目由江蘇、北京、上海的出版部門出版單行本或收入戲曲集成;全國20多家報刊登載了數以百計的評論文章。

❸ 《庵堂相會》歌詞
歌曲名:庵堂相會
歌曲時長:4分17秒
歌曲類型:戲劇
歌唱:沈佩華
歌詞:
今日清明雨初晴,
草上水珠濕衣裙。
紅雲昨日報一信,
說我夫在靈神廟里暫蹲身,
走過三里桃花塢,
行過四里杏花村。
羊腸小道匆忙過,
行行來到小橋亭。
站立橋堍用目看,
想起當年兒女情。
9年前我與陳阿興,
兩小無猜情誼深。
他在橋上放風箏,
我在橋下挖蘆根。
他在橋東喊秀英,
我在橋西喊阿興。
喊一聲來應一聲,
聽在耳內刻在心。
❹ 錫劇的著名人物及劇目
錫 劇 (Xī Jù)
錫劇 戲曲劇種。流行於江蘇南部和上海一帶。發源於太湖之濱的無錫,常州農村,初為鄉民用當地的民歌小曲說唱故事以自娛,稱為「東鄉調」,後逐漸發展成曲藝形式的「灘簧」。由於語音唱腔略異,分「無錫灘簧」和「常州灘簧」。之後,灘簧吸收了江南民間舞蹈「採茶燈」的身段動作,開始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多為二人一檔,在農村中活動,所演節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兩個腳色,如《雙落發》、《磨豆腐》、《拔蘭花》、《庵堂相會》,稱為「對子戲」。進入城市後,又發展為多至幾十人同場演出的「大同場戲」,劇目也增加了《珍珠塔》、《玉蜻蜓》、《孟姜女》、《孟麗君》、《玉連環》等大戲。辛亥革命前後,無錫、常州的灘簧戲,正式搬上舞台,並先後進入上海,不久逐漸合班演出,改稱「常錫文戲」,1952年定名為錫劇。現江、浙、滬、皖共有錫劇團32個。
錫劇是一個長於抒情,具有江南水鄉情趣和特色的戲曲劇種,它的唱腔曲調基本上是上下句的版式變化體結構,常在上下句之間插入一段或長或短的清板。主要曲調為簧調。20世紀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陸板,蘇州文書調(由蘇灘和評彈衍變出來的一種說唱曲調)的「玲玲調」,蘇灘和申曲的「迷魂調」與「三角板」,京劇的「高拔子」以及[春調]、[紫竹調]、[九連環]、[綉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調,使唱腔更加豐富多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音樂工作者與演員密切合作,對錫劇音樂風格進行統一加工,並分清主次,先後改編和創作了多種板式唱腔。改革後的錫劇音樂,面貌一新,曲調柔和、流暢、輕快,具有「江南絲竹」特色。伴奏樂器以正、副二胡為主,琵琶、三弦、揚琴為輔,簫、笛等管樂器也開始伴奏唱腔。
錫 劇
錫劇是江蘇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迄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它是在太平天
國前後由無錫灘簧和常州灘簧合並發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錫文劇」
,解放後才改成「常錫劇」,簡稱為「錫劇」。
錫劇的音樂,抒情優美、悅耳動聽,具有秀麗的江南水鄉風格。錫劇音樂
是屬於曲牌板腔綜合體,它並有男、女分腔的顯著特點。錫劇的樂隊原來只有
一把二胡,現在除二胡外,還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簫、中胡和小提琴、
大提琴參加伴奏。打擊樂以四大件為主。
著名劇目有傳統戲《雙推磨》、《庵堂認母》、《庵堂相會》、《孟麗
君》、《珍珠塔》、《雙珠鳳》和現代戲《紅花曲》《海島女民兵》等。
當代錫劇有很多著名演員如姚澄、王影影、梅蘭珍、王蘭英、汪韻芝、王
漢清、楊企雯、吳雅童、薛靜珍等。
❺ 跪求錫劇:雙推磨 庵堂認母 庵堂相會 拔蘭花 紅花曲 珍珠塔全劇MP3
我把 壓縮包傳到網路附件了,你查找你的提問附件
點擊壓縮包下載。直接下載,沒有密碼
滿意請選為【滿意答案】
手機提問的用戶查看。請要用電腦網頁版查看下載
❻ 你好 我需要 越劇紅樓夢 梁山伯與祝英台 雙珠鳳 錫劇 庵堂相會 庵堂認母 企鵝454029247 【滄海知音】
我把戲曲壓縮包傳到網路附件了,你查找你的提問附件
點擊壓縮包下載。直接下載,沒有密碼
滿意請選為【滿意答案】
手機提問的用戶查看。請要用網頁版查看下載
❼ 錫劇經典唱段有哪些
錫劇經典唱段有《賣餛飩》、《賣桃子》、《賣湯團》、《賣花帶》、《賣草囤》、《賣水餃》、《賣排骨》、《摘毛桃》、《摘菜心》、《摘石榴》、《借汗巾》、《借披風》、《借黃糠》、《盤陀山燒香》、《牙痕記》、《燒骨記》、《咬舌記》、《灰闌記》、《藍衫記》等。
代表劇目有傳統戲《雙推磨》、《庵堂認母》、《庵堂相會》、《孟麗君》、《珍珠塔》、《雙珠鳳》和現代戲《紅花曲》、《海島女民兵》等。
錫劇原稱常錫文戲,武進是錫劇的故鄉。錫劇是由武進、無錫一帶的東鄉小調經過曲藝灘簧階段發展而成的漢族戲曲劇劇種之一。其後又陸續吸收了江南民間「採茶燈」的舞蹈,辛亥革命前後搬上舞台。

錫劇曲調:
錫劇的主要曲調為「簧調」,後又創造了一些新腔,增加了板式變化,尤其是「大陸調」從單一曲調成為變化豐富的腔類。此外,錫劇還吸收了江南大量傳統民間音樂,改編了「南方調」、「陳調」、「新金陵塔調」、「柴調」等。
1、簧調是江南山歌融合蘇州彈詞曲調發展而成的,旋律優美流暢,長於抒情。有老簧調、簧調慢板、老旦反弓調等十多種板式。
2、大陸調是錫劇第二主要唱腔,源於武林班的「大鑼板」(也稱「大陸板」),開始僅上下兩句,後仿簧調曲式結構,創造了「清板」。
3、南方調原為「南方歌劇」的主要唱腔。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上海一度出現多種類型的「南方歌劇」,主要在游樂場演出。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錫劇
❽ 我要戲劇電影的全集目錄。。。。。不管是京劇還是什麼別的劇種,只要拍成老電影就算。
早起默片(就是無聲電影)《定軍山》《長坂坡》《青石山》《艷陽樓》《金錢豹》等,均為京劇短片,是由任慶泰的北京豐泰照相館拍攝的,分別由當時的「伶界大王」譚鑫培和京劇俞派創始人俞菊生主演,後期梅蘭芳大師也曾主演一些如京劇《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木蘭從軍》《西施》「羽舞」、《霸王別姬》「劍舞」、《上元夫人》「拂塵舞」等和崑曲《春香鬧學》等等。
到了1930年出現第一部有聲電影後的拍攝的戲曲電影就是有聲的了。主要有京劇《四郎探母》《周瑜歸天》《霸王別姬》《林沖夜奔》《斬經堂》《三娘教子》,費穆導演的京劇電影《古中國之歌》包括有《水淹七軍》《朱仙鎮》和《王寶釧》等戲,比較著名的還有費穆導演梅蘭芳主演的京劇電影《生死恨》。
1949建國年只有一部越劇電影《越劇精華》包含有《樓台會》《販馬記》《雙看相》《賣婆記》等摺子戲。
1954年的有漢劇《宇宙鋒》、桂劇《拾玉鐲》、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錫劇《雙推磨》、淮劇《藍橋會》和京劇《蓋叫天的舞台藝術》(含《白水灘》《七雄聚義》《茂州廟》《劈山救母》《英雄義》《武松》)
1955-1959年的有評劇《秦香蓮》《三勘蝴蝶夢》、豫劇《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曲劇《陳三兩》、川劇《杜十娘》、晉劇《打金枝》、錫劇《庵堂相會》《庵堂認母》,蒲劇《竇娥冤》、揚劇《上金山》《百歲掛帥》、閩劇《煉印》、黃梅戲《天仙配》《女駙馬》和京劇《洛神》《荒山淚》《群英會》《借東風》《梅蘭芳的舞台藝術》(含崑曲《斷橋》和京劇《宇宙鋒》《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等。
1960-1969年有崑曲《游園驚夢》、淮北梆子《寇準背靴》、曲劇《楊乃武與小白菜》、崑曲《牆頭馬上》、京劇《楊門女將》《穆桂英大戰洪湖》《野豬林》《尤三姐》《武松》《鍘美案》《傳槍記》《周信芳的舞台藝術》(含《徐策跑城》《下書殺惜》)《尚小雲舞台藝術》(含《昭君出塞》《失子驚瘋》)、越劇《紅樓夢》《碧玉簪》《毛子佩闖官》《柳毅傳書》,漢劇《齊王求將》,評劇《花為媒》,楚劇《雙教子》,錫劇《雙珠鳳》等,還有一些現代新戲。
1970-1975年,均為新戲、樣板戲
1976年公開發行的戲曲電影有河北梆子《寶蓮燈》京劇《打孟良》《打焦贊》《打韓昌》等,還有一些拍攝但未公開發行的如京劇《鬧天宮》《二堂舍子》《長坂坡》《斬黃袍》《盜魂鈴》《三岔口》《轅門斬子》《紅娘》《空城計》《白蟒台》《孔明弔孝》《羅成叫關》《武松打店》等
1977年有京劇《苗嶺風雷》,1979年吉劇《燕青賣線》《包公賠情》,京劇《鐵弓緣》,豫劇《七品芝麻官》,崑曲《西園記》。1980年京劇《白蛇傳》《盜御馬》,豫劇《包青天》、越調劇《諸葛亮弔孝》。1981年有河南越調《包公誤》《智收姜維》,京劇《紅娘》《李慧娘》,秦腔《三娘教子》等。1982年有豫劇《背靴訪帥》,曲劇《風雪配》《清官怨》,京劇《陞官記》等。1983年豫劇《程咬金照鏡子》《樊梨花》,京劇《白蛇傳》《呂布與貂蟬》《真假美猴王》等。1984年豫劇《風雨情緣》,越劇《五女拜壽》,黃梅戲《龍女》,晉劇《三關點帥》等。直到近年,均不斷有傳統戲或者現代戲搬上熒幕。近期還有戲曲《清風亭》《桃花庵》上演,也取得了很大的反響。
這些還只是大概,還有很多,如果你想了解戲曲電影史的話,建議你買一本高小健的《中國戲曲電影史》,一定對你有很大幫助的。
❾ 庵堂認母的演出歷史
《庵堂認母》改編本由浙江越劇團首演,導演陳靜、姚傳薌,作曲盧炳容,舞美設計裘雲飛。金寶花飾徐元宰,薛鶯飾王志貞。1954年先後參加浙江省與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均獲劇本獎。上海唱片公司錄制唱片。
1955年由姚水娟飾王志貞,何賢芬飾徐元宰,以男女合演形式重排後赴上海演出,影響頗大。
劇本編入《華東戲曲會演劇本選集》,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5年江蘇錫劇團移植演出,同年由上海電影製片公司拍成舞台藝術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