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包待制陳州糶米的簡介
《包待制陳州糶米》寫大宋年間,陳州大旱三年, 顆粒不收,人民飢至相食。朝廷派劉得中,楊金吾前去救災。他們不僅私自 抬高米價,大秤收銀、小斗售米,大肆搜刮百姓。而且還用敕賜紫金錘打死同他們辨理的農民張古。張子小古上告到開封府。包拯微服暗訪,查 明事實真相,智斬了楊金吾,又讓小古以同樣的方式,用紫金錘擊死劉得中,為受害者雪冤。
《陳州糶米》不同於元代一般的公案戲。它涉及了廣泛、重大的社會問題和諸多的社會弊端。如社會的黑暗、皇帝的昏庸、吏治的腐敗、貪官的橫行,以及元代貧苦百姓在天災人禍交迫下的遭遇等。《陳州糶米》所牽動的社會面也是十分廣闊的。被告劉得中、楊金吾的背後是劉衙內,還有支持派他們去陳州救災的朝中諸大臣,甚至還包括那位昏庸的皇帝。打死人不償命的紫金錘、「赦活不赦死」的赦書,不都是出自那位昏庸的皇帝的手嗎?原告看似僅小古一人,實際上他得到包拯的支持,代表了全陳州的百姓。陳州連續乾旱三年,赤地千里,粒米無收。朝廷派劉衙內的兒子劉得中和女婿楊金吾,到陳州大開米倉,平價賣給災民。可是劉、楊二人把這次賑災善舉當作是發財良機,惡意抬高糧價,城裡平民張敝古為百姓出頭,與劉得中論理,竟被劉用紫金錘打死。張敝古的兒子進京向包拯告狀。包拯聞訊震怒,請求朝廷派他去陳州查明案情。在陳州路上,他化裝成農家老漢,沿途暗訪,終於查清了劉、楊二人的劣跡。後來,包拯設計巧妙潛入城中,抓獲了劉、楊二人,當堂開審,殺頭示眾。
《陳州糶米》中的包拯形象,是所有元代公案戲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它沒有著力去刻畫包拯威儀萬千,鐵青著面孔,十分嚴肅的神態;也沒有過多地描寫他剛直不阿,鐵面無私,料事如神,任何再難的案件,只要到他手裡,都能很快得到正確解決的才智。在近現代舞台上,包拯的形象更是被公式化、臉譜化了。只要包拯在舞台上一亮相,就連三歲的孩子也能認出他來。首先在臉譜上給人留下一個鮮明的標志——漆黑的臉上畫著一個月牙,人稱黑包公;前後左右四位聽差王朝、馬漢、張龍、趙虎緊緊相隨,外加一個書僮包興;貪官污吏、流氓罪犯,只要一見到他或看到他那無情的銅鍘,無不嚇得膽戰心涼;有時在包拯的形象上還加上一些神異迷信色彩。台灣電視連續劇《包青天》正是如此。
《陳州糶米》中的包拯,則是一位幽默風趣、平易近人的喜劇人物。喬裝私訪一段就洋溢著十分濃厚的民間喜劇色彩。包拯去陳州,沒有擺欽差大臣的架勢,鳴鑼開道,前呼後擁,威風凜凜地入城辦案。而是微服私訪,把自己打扮成庄戶人家模樣。甚至干著為妓女王粉蓮籠驢、扶上攙下的差事。就在這幽默、風趣,洋溢著一片喜劇性的氣氛中,輕松愉快地從「知情人」口中掌握了贓官劉得中、楊衙內的全部犯罪事實。到了接官亭,包拯又被吊在槐樹上,忍著極大的羞辱和痛苦,一聲不吭地聽仍其擺布。為的也是進一步證實劉得中、楊衙內所犯下的罪行。作者在突出包拯幽默、風趣、平易近人性格特點的同時,也未忽視描寫他聰明、干練,辦案乾脆利落的特點。包拯深知,他雖然掌握著皇帝賜予的勢劍金牌,可以先斬後奏。但憑他多年作官的經驗,在官官相衛,皇帝說了有時也不算數的社會里,勢劍金牌有時也不管用。更何況在劉得中、楊衙內的手中也握著御賜的紫金錘呢!因此,包拯在輯拿妓女王粉蓮的同時也把紫金錘弄到了手,作為劉得中、楊衙內作賤皇權的有力證據。並立即將楊金吾推出市曹斬首,又命小古用紫金錘將劉得中打死。等到皇帝的「赦活的不赦死的」赦書來到時,這一紙赦書不僅未能救活劉得中的命,反而保全了受害者小古。既表現出了包拯驚人的智慧,又寄託著人民的理想願望。
劇中對包拯的內心矛盾和復雜的思想活動也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多年的宦海生涯,使包拯十分明白,在姦邪當道的社會中,凡是敢與權豪勢要作對的忠臣賢士,大都慘遭屈死,沒有好的下場。比干、屈原不就是如此嗎?眼下的陳州糶米一案,就是一個要與權豪勢要劉衙內等作斗爭的辣手問題。對他來說委實有力扛九鼎之難。因此,他想要急流勇退,辭官歸隱,「從今後,不幹已事休開口」。然而秉性剛直的包拯。聽完小古的訴狀後,立刻激起了他對權豪勢要的憤恨,一定要為百姓伸冤雪恨的念頭也油然而生。並馬上動身去陳州,「與陳州百姓每分憂」。通過這些內心活動的描寫,使包拯這個人物更具體生動,有血有肉,可敬可親。完全去掉了某些包公戲中將他神話的色彩。

⑵ 《糶米》全文
原文
萬盛米行的河埠頭,橫七豎八停泊著鄉村裡出來的敞口船。船里裝載的是新米,把船身壓得很低。齊船舷的菜葉和垃圾給白膩的泡沫包圍著,一漾一漾地,填沒了這船和那船之間的空隙。
河埠上去是僅容兩三個人並排走的街道。萬盛米行就在街道的那一邊。朝晨的太陽光從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下來,光柱子落在櫃台外面晃動著的幾頂舊氈帽上。
那些戴舊氈帽的大清早搖船出來,到了埠頭,氣也不透一口,便來到櫃台前面占卜他們的命運。「糙米五塊,谷三塊,」米行里的先生有氣沒力地回答他們。
他們有的糶了自己吃的米,賣了可憐的耕牛,或者借了四分錢五分錢的債繳租;有的挺身而出,被關在拘押所里,兩角三角地,忍痛繳納自己的飯錢,有的沉溺在賭博里,希望骨牌骰子有靈,一場贏它十塊八塊。
有的來人去說好話,向田主退租,准備做一個乾乾凈凈的窮光蛋;有的溜之大吉,悄俏地爬上開往上海的四等車。
文章《糶米》:是從葉聖陶的名著《多收了三五斗》中節選的,講的是舊中國的農民豐收後去糶米,雖然米價跌了,卻不得不忍痛賤賣的事。

(2)老電影糶米擴展閱讀:
葉聖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背景是20世紀30年代的舊中國,當時江南農民深受三座大山壓迫,與當今世界自是不可同日而語。現在社會有政府的支持,信息、物流也較為成熟,希望谷賤傷農的事情不要再發生。
《多收了三五斗》從河埠頭的萬盛米行糶米到街上購物,不同的處所,不同的場景,講述了舊中國農民豐收成災的悲慘命運。
小說通過對20世紀30年代舊中國江南一群農民忍痛虧本糶來,在豐年反而遭到比往年更悲慘的厄運的描寫。形象地揭示了舊中國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農村急遽破產的現實,預示著農民必將走上反抗的道路。
小說表面寫的是當年的收成較往年好些,南方水鄉佃農的生活可以有所改善,但從側面反映的是人民苛捐雜稅的疾苦和艱難的生活狀態,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對當權者搜刮民脂民膏的厭惡憤恨。
⑶ 老包陳州放糧有這段歷史嗎
多次查閱史料得知,在宋代的史料里沒有發現包拯陳州放糧的直接證據,間接的證據有包拯上奏仁宗的一封奏疏《請免陳州添折見錢疏》。在這篇奏疏里,他向朝廷反映了陳州糧食歉收、農民繳不上皇糧的情況。
包拯奉命到陳州察訪,了解到這些情況後立即上疏,請求宋仁宗特降詔書,令陳州百姓按大小二麥的市價繳納現錢,或直接繳納大小二麥。這一請求得到批准,使陳州百姓在大災之年不再受「折變」之苦。元代的雜劇《陳州糶米》以及後來的戲劇《包公下陳州》、民間故事《包公放糧》,都是從包拯體察民情、為民請命、請求免除陳州「折變」一事演繹而來的。
民間傳說,包拯到陳州辦案這一年為45歲(實際年齡為47歲)。包公為了辦案方便扮成妓女的跟班,穿著娼家的衣衫,戴著娼家的帽子。老百姓認為這損害了包大人的名譽,45歲這一年很不吉利,於是在豫東地區,男人到了45歲,說這一年是「骯臟年」,也叫「罵年」。從此,這里的男人在45歲那年很忌諱說出自己的實際年齡。
陳州到底在哪裡?據有關專家考證,陳州地處河南淮陽。如果包拯確有陳州放糧的史實,很有可能路過商丘。所以,至今商丘仍流傳著包拯放糧救濟蒼生的愛民故事。
在距睢陽區包公廟鄉25公里的虞城縣界溝鎮北面的包河上,有一建築樣式古樸、格調典雅的包公晾米台。相傳,宋仁宗皇佑二年,大雨一連下了幾天,虞、亳一帶坑滿河平。不久,「汴河決於濟陽」,滔滔洪水瞬時淹沒了虞、亳等數縣,受災百姓眾多。開封府尹包拯奉皇上旨意,沿汴河運送糧米賑濟災民,沒想運糧途中大雨如瓢潑,糧米全被淋濕。包拯擔心被淋濕的糧米發霉,百姓難以食用,便在驛站附近的汴河北岸建台晾曬糧米。事有湊巧,恰逢河水猛漲,即將淹沒晾曬糧米的晾米台。包公很著急,情急中遂振臂高呼「晾台長也」,說來倒也奇怪,晾米台瞬間升高。這之後,只要洪水上漲,晾米台也隨著上漲,洪水怎麼也淹不到晾曬的糧米。不久,賑濟災民的糧米曬幹了,救了虞、亳一帶受災的百姓,百姓跪地向包拯謝恩。
洪水過後,被救濟的災民為答謝包拯的恩德,大家一起加固了包公晾曬糧米的晾米台,並立碑紀念包拯,為之起名「包公晾米台」。為了讓更多的人記住曾經救濟過他們的包拯,百姓遂把「汴河」改名「包河」。至今,包河水甘甜宜人,養育著兩岸百姓。
⑷ 能推薦個好看的國產古裝電影么
《東成西就》
《十面埋伏》
《唐伯虎點秋香》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
《青蛇》
⑸ 元雜劇《包待制陳州糶米》主要講述的什麼內容
元雜劇《包待制陳州糶米》里的張別古,耿介剛直,意志堅強。他敢於斥責倉官是強盜。他臨死前還叮囑小別古斗爭到底,包拯為了替張別古父子伸冤報仇,搶在皇帝的赦書來到之前,讓小別古用欽賜的紫金錘打死贓官。仗著紫金錘把他打死,這是對封建專制主義的嘲笑。這是包公戲的代表作,表明清官包拯清正愛民,能為民請命的性格特徵。另一劇中寫他在去陳州的路上,不帶跟隨,扮成一個莊稼老漢的身份,談起天來,終於從王粉蓮口中了解到兩個贓官的惡行。為了證實道聽途說是否屬實,又故意當面激怒了贓官,遭到了吊打。這兩個贓官本來是迎接欽差大臣包待制的,結果卻把包拯高吊在槐樹上,還鞭打了一頓。這些包公戲中包拯的形象,雖然取自歷史,但其故事情節,卻大都是作者的虛構。其中既有精華,也有封建性的糟粕。但包拯的形象卻永遠刻在了人民心裡。
⑹ 上下結構,上面一個人,下面一個米,的是啥字啊!

查無此字,說的上面是個」入「,下面是「米」這個字吧,是「糴"字。
⑺ 糴米的蘇軾詩作
【作品名稱】《糴米》
【創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蘇軾
【文學體裁】五言律句 糴米①
糴米買束薪②,百物資③之市。
不緣耕樵得④,飽食殊少味。
再拜請邦君⑤,願受一廛地⑥。
知非笑昨夢⑦,食力⑧免內愧⑨。
春秧幾時花,夏稗忽已穟⑩。
悵焉撫耒耜,誰復識此意。 ① 紹興四年作。糴讀音:dí(同「迪」音)<動> (形聲。從入,從米,翟聲。本義:買進糧食) 同本義(跟「糶」相對) 你來糴米,將銀子來我秤。——《陳州糶米》又如:糴米(買米);糴糶(糧食的買進和賣出)。
② 《詩經·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薪」。兩廣各地買柴是論「把」(一捆)的,恰是「束薪」。
③ 資,仰給。
④ 不緣,不由。這句是說不由自已的勞動所得。
⑤ 邦君,這里指地方官。
⑥ 用《孟子》:「願受一廛而為氓。」作者表示願在那裡落戶做老百姓。
⑦ 知過去之非——錯誤,用陶淵明《歸去來辭》「覺今是而昨非」意。
⑧ 自食其力。
⑨ 內心慚愧。
⑩ 穟,同穗,結實。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公元1094年(紹聖元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歸,次年卒於常州。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為傑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同辛棄疾並稱「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今存《東坡全集》150卷。

⑻ 元雜劇中有包公的戲都有哪些 和簡單介紹 急!!!!
《〈灰闌記〉》:作者李行道。
故事講兩個婦人爭奪一個孩子,都說自己是孩子的親娘,最後鬧到包公那,包公用灰闌畫了個圈,把孩子放在中間,讓兩個婦人拔河爭搶孩子。結果是:不忍心拉傷孩子而鬆手的,一定是孩子的母親。
《魯齋郎〉》:作者關漢卿。
講權貴魯齋郎強奪銀匠李四、孔目張圭之妻,迫使兩家妻離子散,最後包拯設計智斬魯齋郎,兩家終得團圓。
《陳州糶米〉》:作者徐再思。
此劇寫陳州大旱三年,朝廷派劉得中、楊金吾前去賑濟。劉、楊二人乘機大肆搜刮,並用敕賜紫金錘打死災民張撇古。張子小撇古上告開封府,府尹包拯微服私訪,查明真相,為民伸冤。
《〈蝴蝶夢〉》:作者關漢卿。
皇親葛彪馳馬撞倒王老先生,反而污衊王老先生撞了他的馬,王與之評理,葛彪令其弟將王打死。王母及三個兒子要葛彪償命,葛彪蠻不講理,被王氏三兄弟打死。葛三帶領衙役將王氏三兄弟鎖往縣衙門。縣令和葛父共同審理此案,他們不顧天理國法,將王氏三兄弟判成死罪。開封府尹包拯路過本縣,王母狀告葛家,包拯受理此案。但由於葛家勢大,無人敢出來作證。包拯問王氏三兄弟是誰殺死了葛彪,三人爭擔罪名。包拯只得判王大為葛彪償命,王母不肯;改判王二,王母也不肯;改判王三,王母應允。包拯懷疑王三不是王母所生,逼王母講出實情,王母無奈,只好講出王大、王二是王老先生前妻之子,王三是自己所生。包拯深受感動,決定再詳查此案。深夜,包拯夢到三隻小蝴蝶被風吹到蜘蛛網上,其中,兩只掙脫,最小的一隻被網纏住,大蝴蝶只得帶領兩只小蝴蝶飛去。包拯將最小的蝴蝶從蜘蛛網上救下,於是四隻蝴蝶感恩拜謝後飛去。包拯醒來,驚奇自己的夢境恰似王母舍親生。他經過周密的調查,終於弄清了案情,遂將王三釋放,將葛三處以極刑。
⑼ lp什麼意思
老婆的拼音簡稱(laopo)。
老婆,丈夫對妻子的稱呼,也指陪伴老公一起變老的女人。最初的含義是指老年的婦女。不同的人對老婆有不同的稱呼,如古代皇帝稱老婆叫梓童、宰相稱老婆叫夫人等。後來王晉卿詩句有雲:「老婆心急頻相勸」,指「老婆」老是主持家務的妻子。因此,後來稱呼自己的妻子叫「老婆」。另有同名歌曲及電影。

引申義:
妻子的俗稱。宋吳自牧《夢粱錄·夜市》:「更有叫『時運來時,買莊田,取老婆』賣卦者。元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一折:「我做斗子十多羅,覓些倉米養老婆。《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這老婆穩取是我的了。
《紅樓夢》第七五回:「賈政因說道:一家子一個人,最怕老婆。曹禺《雷雨》第三幕:她是個窮人的孩子,她的將來是給一個工人當老婆,洗衣服,做飯,撿煤渣。
⑽ 少年下課和女老師一起回家是什麼電影
火上澆油[huǒ shàng jiāo yóu]
9 6s s k 後 徍(C)(O)(M)
基本釋義 往火上倒油。 比喻使人更加憤怒或使情況更加嚴重。
出 處 《元曲選·無名氏〈陳州糶米〉二》:「我從來不劣方頭;恰便似火上澆油。」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回:「王仁聽了這話;更是火上加油;拿著板子趕過來打。」
例 句 本來人家就夠窩心了,你還沒完沒了地嘮叨,這不是~嗎?
網路釋義 火上澆油比喻使人更加憤怒或使情況更加嚴重。出自元·關漢卿《金線池》第二折:「我見了他撲鄧鄧火上澆油。造句:小紅惹她媽媽生氣了,小明竟然還在那裡說小紅的成績,真是火上澆油啊!交友不慎啊~現實生活中,「火上澆油」也能起到滅火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