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外赤子的愛國故事
王兆松:
辛苦下南洋掙基業報效祖國
王兆松先生幼年貧苦,無奈下南洋謀生,經艱辛奮斗,成為馬來西亞著名僑領、企業家。
1875年,王兆松出生於文昌清瀾鎮義門村一個貧困漁民家庭,他的父親是老漁民,成天泡在海水裡,家貧如洗。為了尋找一條活路,年僅13歲時王兆松揮淚辭別父母兄長,在鄉鄰的攜領下搭帆船到南洋自食其力。他先是在馬來西亞以撈蝦為業,後又當過冰塊推銷員,他根據不同漁船的需求,主動用舢板把冰塊運到漁船上,用自己的勤勞和誠實換取了珍貴的信譽。稍有積累,便及時買了輛汽車,在推銷冰塊之外,又經營起冰魚運銷業,由於推銷成績突出,被英國商人的一個公司委任為總代理。在此基礎上,王兆松逐步開拓涉足其他項目,除了投資經營房產、種植橡膠、開采錫礦外,還投資經營酒店、戲院等服務行業。到了上世紀二十年代,王兆松已成為瓊籍華僑中的知名企業家。
王兆松的成就和為人,深得鄉親以及當地上層人士的信賴和敬重,被推舉為吉隆坡瓊州會館總理等職,1930年,他被馬來西亞雪蘭峨州政府委任為華人參事局員和太平局紳,是年王兆松55歲。
對於故鄉的公益事業,王兆松一直非常熱忱。1936年,王兆松等人發起成立瓊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旨在開發瓊崖墾殖、礦業、漁、鹽等業。他帶領眾鄉鄰在萬寧置地8000畝,種橡膠400多畝。抗日戰爭期間,王兆松率瓊崖華僑積極捐資,支持瓊崖抗日戰爭。時任瓊崖自衛獨立隊總隊長的馮白駒曾親筆給王兆松致函兩封,贊揚愛國華僑「熱誠義舉,無任感佩」。
海南很多醫院、學校都有王兆松的捐獻。1926年籌建海口海南醫院時,他捐助大洋1000元,被聘為名譽董事;還3次為瓊海中學(海南中學的前身)捐款,獨資為文昌中學捐建圖書館,即兆松樓;文昌清瀾南島小學、會文冠南小學等,也都有王兆松所捐的教學樓。這些教學樓目前都保持著原來的騎樓風貌,仍在使用。
富了,不忘記窮人,這一美德在王兆松身上充分體現出來。1956年王兆松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病故。他的名字一直銘刻在僑鄉人民的心中,他的愛國情懷,在他的子孫中代代相傳。
從1934年起,王兆松每年從國外匯款為文昌家鄉修路,還在通往家鄉的公路上建起5座木橋。後來因為匯款麻煩,王兆松在文昌買下3間鋪面房,以房租支付維修費。又在海口買下2棟樓房(今新華北路「長安旅店」和得勝沙51號),託人代理,租金全數用於公路維修和解決鄉親困難,不足部分再從國外匯款。
1955年,王兆松在吉隆坡病逝,終年80歲。
王俏雲:
據稱是亞洲首位女飛行員
王兆松先生有9個兒子、5個女兒,他們都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熱心家鄉的公益事業。1958年前後,海南物資匱乏,他的大兒子王國泮從馬來西亞寄回麥片等食品,發派給眾鄉親。他還將海口房產租金捐獻給文昌華僑中學、南島小學等作辦學經費。
王兆松的家訓是:無論你懂多少種文字,會講多少種方言,在家一定要講海南話。家庭成員中任何人都不例外。
他的女兒們,最獨特的該數大女兒王俏雲。她出生於吉隆坡,念完中學後加入馬來西亞雪蘭峨俱樂部,當上飛行員,馬來西亞《南洋商報》曾登載過她的事跡,稱她是「亞洲第一位女飛行員」。
王俏雲生性好動,愛打羽毛球,喜歡騎電單車在馬路上兜風,這在當時是少見的,她還是女青年會的會員,愛跳舞。開飛機,這在當年不僅是女性不敢問津,連男士也很少參與的活動,她是家中惟一對遨遊碧空感興趣的人。當她大著膽子向父親提出要飛行的志願時,得到父親的支持。她很有天賦,在雪蘭峨飛行俱樂部學習12個小時後,就能獨自操縱飛機的升降了。
王俏雲是一名傑出的飛行員,曾奪得多項飛行獎狀,也曾多次遇險。最驚險的一次是1937年,她獨自駕機飛行到海邊,飛機突生故障,她被迫作緊急降落,就在飛機降落在地面時突然翻覆,雙翼及骨架均毀壞不堪,而她卻吉人天相,安然無恙。
開飛機之事在三十年代曾轟動一時,更讓人欽佩的是,在日軍侵犯中國時,她曾要求加入中國空軍,駕機轟炸日軍陣地,為同胞、為國家雪恥報仇,但由於當年中國空軍軍官學校不收女生,王俏雲報國無門,當不成現代花木蘭。
不久後王俏雲來到香港,加入當地的飛行俱樂部。對她來說,駕戰斗機保衛祖國領空的意願已經無法實現,但可以指導青年人學習飛行技術,使他們考入空軍學校時,能更快掌握駕駛技術,更好地執行保衛祖國領空的任務,這同樣是為國效勞。
這實在是與眾不同的一個姑娘,當時很流行唱粵劇,為公益活動籌募經費或為慈善機關籌款時,她曾多次粉墨登場。然而,她飾演的不是嬌滴滴的花旦,而是扮皇帝,唱老生。
王俏雲終身未嫁,於1971年因心臟衰竭在馬來西亞離世,終年58歲。
王俏雲的外甥楊慶達,也是一位飛行員。幾年前,香港著名影星成龍和楊紫瓊來吉隆坡拍攝《警察故事》的電影時,駕駛直升機的機師就是王兆松的外孫,王俏雲之妹王蓮梅的次子楊慶達。還有一次馬來西亞有巴士發生意外,直升機應召到山谷協助拯救工作,當時的機師也是楊慶達。
曾侄孫三兄弟:
延續愛國愛鄉情懷
王兆松的嫡子孫全部都在國外落地生根,他們時常回家鄉尋親問祖。其曾侄孫繼承了曾叔公王兆松在國內的產業,也延續了曾叔公的愛國愛鄉情懷。
早年,王兆松在海口市得勝沙建有王兆松樓,此樓五層高,1995年重修過,現租作服裝批發行。王兆松的曾侄孫王錄理、王錄義、王錄勇就住在這里。他們成立了王兆松有限公司,經營商場、旅業、養殖業等。三兄弟很像他們的曾叔公,非常熱心公益事業,除了捐資建校,還在文昌中學、南島小學設立了王兆松獎學金。又在文昌家鄉拉電、修路、架橋,豎路燈,並成立基金對路燈和道路進行維修。
王兆松先生在家鄉捐建的教學樓中,好多已經有七八十個年頭了,由於歲月的磨礪,這些樓舍已經破舊不堪,三兄弟商量著重修先輩遺產,代先輩造福家鄉。1998年,三兄弟回到家鄉文昌清瀾,看到曾叔公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捐建的南島小學破舊了,便以王兆松有限公司的名義捐出10多萬元,在原址按原貌重新建起一幢教學樓;會文鎮冠南小學的兆松樓也舊了,三兄弟又以王兆松有限公司的名義捐出20萬元重修舊樓。2003年,在文昌中學校慶95周年的紀念典禮上;三兄弟以王兆松有限公司名義捐出75萬元,開工重修兆松樓。
② 葉佩英因腦溢血搶救無效,享年87歲,你怎麼看
有媒體曝出,著名歌唱家葉佩英老師被曝因腦溢血搶救無效去世的消息。葉佩英老師終年87歲,消息一出當即引起了不少網友們的關注。葉佩英因腦溢血搶救無效,享年87歲,你怎麼看?

作為《我愛你中國》的原唱,葉佩英從上世紀70年代末至今已經唱了3000多遍。可以說,在她的努力下,這首歌已經被她唱遍了全國。無數次演唱這首家喻戶曉的歌曲,葉佩英的歌曲充滿了對祖國的熱愛,在她的情感演繹下,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當你唱到一個有感情的地方,你會揮手,擺姿勢。聽聲音是看不出來的。這是一位84歲的老人。在葉佩英老師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獻身於歌唱事業的勇氣。即使他已經八歲多了,他仍然有同樣的氣質。
③ 《海外赤子》的插曲《思鄉曲》
電影《海外赤子》插曲:思鄉曲
不知道還有誰能記起《海外赤子》這部電影,雖然裡面的內容還是記得很清楚,但給我最深刻,最難忘的卻是這部電影的全部歌曲。現在也快到了中秋節,到了對月思鄉的季節,把這電影中的這首歌再度回味一定別有情調。
中秋月,掛天上,映木樓,照小窗。遠山雲煙渺渺,近水碧波茫茫,海外萬千遊子隔山隔水相望,相望、相望,此情此意久長........ 椰子樹,風中唱,訴離情,話衷腸;記憶故鄉草木,難忘慈母生養,秋來梧桐葉落,海外兒女思鄉,思鄉、思鄉,此情此意久長........ 思鄉、思鄉,此情此意久長........
http://mp3..com/m?f=ms&tn=mp3&ct=134217728&lf=&rn=&word=%BA%A3%CD%E2%B3%E0%D7%D3&lm=-1
④ 急求海歸赤子觀後感600字以上
《海龜赤子》觀後感怎麼寫?
《海龜赤子》觀後感:
就是看了《海龜赤子》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
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劃重點:
內容:道理或精湛的思想+思考與聯想+決心和理想
表達方式:類似議論文,但必須寫清個人感觸。
應該抓住觀看內容中心進行描述,以「感」為主,聯系實際,寫深寫透。
觀後感正確格式:
第一部分,由觀《海龜赤子》而引出感。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能太長。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系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
⑤ 電影[海外赤子]里的那首[我愛你中國]是誰唱的
葉佩英《我愛你中國》
⑥ 課下觀看電影完整版《海外赤子》,論述影片中女主角黃思華在演唱《我愛你中國
我們當年都看過海外赤子的電影,
女主角在演唱這歌,我愛你中國的時候,
那是充滿了感情的,他們在海外,
那是非常的想念自己的祖國的,
日思夜想回國,為祖國的建設出力
⑦ 跪求《海外赤子(1979)》百度網盤免費在線觀看,歐凡導演的
鏈接:
導演:歐凡/邢吉田
編劇:胡冰
主演:秦怡/史進/陳沖/簡瑞超/杜熊文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
語言: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1979
片長:120分鍾
又名:年代,海南。海軍文工團設考場招收歌舞演員,聞訊趕來的農場女青年黃思華(陳沖飾),興奮地為現場考官們演唱了一首飽含深情的歌曲《我愛你中國》。唱畢,考場內外掌聲雷動,都認為這是一個唱歌的好苗子。但接下來政審工作遇到了麻煩,由於思華的父親黃德琛(史進飾)是南洋華僑,歷史背景不尚清楚,對黃思華的錄取擱淺了。原來,黃德琛一九五0年從南洋回國後,一直在華南農場辛勤勞動,因為海外關系等原因,文革期間深受迫害,一雙兒女也受到牽連,黃德琛深感對不起無辜的女兒。

⑧ 海外華僑的赤子之心的故事。400字左右
為了母親的召喚 ——陳龍平,一個歸國華僑的平上世紀80年代初期,一部反映歸僑參加祖國建設的電影《海外赤子》曾轟動一時,該片的主題歌《我愛你,中國》,更是廣為流傳。在那個年代,由於新中國的建立,一大批海外華僑看到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抱著報效祖國、建設祖國的決心和信心,毅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他們中間大部分人也許並無分文,有的是一顆赤子之心,就像無數的溪流一頭扎進大海的懷抱。這其中,一個叫陳龍平的人就在他們中間。
8月末一個炎熱的上午,記者來到漢口航空路社區門口,一位早已年過古稀的白發老人早就在那裡等候了。穿過社區的小巷,老人指著一棟單元樓房說,這里是航空路80號,武建集團機施公司宿舍,我家就住在這里。當年建這棟房子的時候,沒有用一塊磚,採用的是結構搭板工藝,全是預制構件材料,這種房子當時在武漢市也只有兩棟。
1932年,馬來西亞北婆羅州三大根市斗湖鎮,當時還是英屬的殖民地,一個祖輩早就移民該地的華人家庭誕生了一個男孩,取中文的名字叫陳龍平。陳龍平的父親在當地開了一家理發店,母親也做點零活,維持一家人的生計。雖說在海外出生長大,因為華裔在當地的社圈眾多,陳龍平從小受的是中式教育,六歲那年,他就在當地華人開辦的新華學校上學了。
(照片1)陳龍平的少年時期
1937年抗戰爆發後,全世界的華人得此訊息紛紛聲援祖國,風潮波及各地,於是新華學校組織的抗日救國兒童團里,陳龍平成為了各項活動的骨幹人物,受到老師和校長的器重。在一次學校組織的抗日救國捐贈演出上,年僅八歲的陳龍平在劇中扮演主角。一對兄妹逃出敵人侵佔的家鄉,妹妹打死了日本人,哥哥抱著她慢慢站起來唱起了《松花江上》,一時間台上台下群情激憤,觀眾紛紛慷慨解囊,錢幣直接撒到台上,成龍平深受震撼。從此,愛國的情懷就在他的心底紮下了根。
1942年,日軍南遷,攻佔南洋,北婆羅州被日軍統治,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後,又重歸為英國的殖民地。經過了幾年戰亂的洗禮,陳龍平這個十三四歲的少年,已經成為了英國橡膠園里的一名工人,開汽車、開推土機。在眾多的華人思想中,祖國的利益和他們息息相關,一切有關國內的戰事消息和進步思想,通過華商與海外的往來,在他們中間傳播。1946年,陳龍平認識了馬來西亞共產黨的一個姓鄭的負責人,受到進步思想的熏陶,經常參加他們組織的一些罷工活動,抵抗資本家對勞動工人的壓迫,爭取人權和待遇。
(照片2)陳龍平在英國人的橡膠園里勞作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陳龍平對祖國的渴望也與日俱增。1949年,中國解放,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對於海外華僑產生了巨大的震動。雖然英屬地對信息封鎖的非常嚴格,但是在當地的華人中間,人民日報、人民畫報依然在暗地裡傳閱。他說:「不能讓他們知道,讓他們知道就會被捉去坐牢啊!從大部分人來說,還是擁戶中國共產黨的。」
祖國方面的消息不斷傳來,一批又一批的華僑華人相互帶動奔赴祖國各地,作為一個年輕的中國人,多麼想回到祖國的懷抱,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去啊!
回國的路並不順利,在英國人的領地,想要申請回國是非常困難的。英國人的審核十分嚴格,就算層層審問過關,也未必能通過申請。1952年,陳龍平已經經過了四道審問程序,最後英國人乾脆單刀直入:「你回去干什麼?你回去是不是打仗?」他說:「我不是回去打仗,我們祖國解放了,我回去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再一個還可以分到田地,我回去種田。」 英國人當然不信說,「你真的會去種田嗎?你不回去打仗嗎?」當時朝鮮戰爭爆發,他們認為陳龍平是回去打仗的。英國人氣勢逼人:「你回去種田,你有田地嗎?」陳龍平說:「我回去了,我的國家就會給我田地。」 又經過了近一年漫長的等待,陳龍平終於盼來了他夢寐以求的消息。 1953年12月13日,搭載華人華僑的海輪停靠在香港九龍,走過通關口岸與祖國大陸接壤的橋梁,陳龍平有生第一次目睹了祖國的面貌,母親正熱情的敞開懷抱迎接遊子的歸來。他回憶著當時的情景:「這邊是祖國,這邊是香港啊,這邊是人民解放軍,這邊是英國的兵呢,我們一過橋的時候,廣播裡面就說歡迎你們回來參加祖國建設,並播放《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的歌曲,當時我們在船上有十幾個人都掉眼淚了,多少年的期待、多少年的思念,今天終於夢想成真,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第一次踏上祖國的土地,陳龍平等人受到了熱情的接待,中僑辦將他們先送到廣東台山華僑學習班學習,然後問他想做什麼。當時的陳龍平除了歸國的心和報效祖國的熱情,別無所求。他說,我回到祖國,就是想做事,想做工,做什麼都行。
華僑學習班結業後,1954年,同歸的大批華僑被分配到了祖國各地,陳龍平一行兩百多人被接到了武漢。他至今還清楚的記得那天,當輪船一到漢口,在粵漢碼頭的兩邊站滿了歡迎的人群,敲鑼打鼓,舉著大幅標語「歡迎歸國華僑參與祖國建設」,陳龍平又一次熱淚盈眶,他說:「受到這樣的關懷和熱情歡迎,感到祖國真是偉大!」。從這以後,陳龍平開始紮根武漢,成為武漢市建工局第二建築公司的一名司機。 在一張印有「1954年歸國華僑漢口一分二組全體同學留念」字樣的老照片上,陳龍平風華正茂。
(照片3)1954年分配到武漢建工局二公司的華僑合影,後排左一為陳龍平
1954年夏,武漢遭遇了建國以來長江最猛烈的洪水襲擊,陳龍平的車被派上抗洪一線,那是他剛工作不久,懷著要為祖國做事的心情,不講條件,拼了命的工作,將所有的能量撲在工作中,不分日夜奔波在抗洪搶險的路途上。當時防汛指揮部一共就只有二十幾台車,時間緊、任務重,還要克服洪水的危險。任務猶如軍令,再大的困難,再危險的地段,物資必須送達。就這樣,這位活躍在抗洪一線的小夥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許,當得知他還是歸國華僑時,人們既驚訝又佩服。
建國初期,武漢的經濟建設如火如荼。1955年,武漢展覽館的建設中,陳龍平又經歷了他工作中一次大的挑戰。那時,連接漢口和漢陽的江漢一橋還沒有完全合龍,可是展覽館的建設需要大型的砧木,而當時的大型砧木廠卻身在漢陽,貨車根本無法抵達。重點工程工期不能耽擱,於是最後大家想了一個冒險的辦法,在尚未合龍的斷橋面上搭設跳板,現場指揮車輛通過。
陳龍平雖然接受了這個任務,可是當他的車到了江邊,看著那臨時搭設的活動板材和下面滾滾的江水,心裡依然免不了害怕。現場的修橋工人看到此景,也在不斷的鼓勵他:「不要緊,我們看著呢,指揮你過,保險沒問題!」陳龍平鼓足勇氣,在工人指揮下,緩緩而順利的通過,他說,至今想起來還心有餘悸。 1957年,陳龍平與在武漢工作的廣東籍姑娘結婚。由於陳龍平一心在工作中,家是他光顧最少的地方,1958年大兒子出生時,正遇妻子難產,他也無暇顧及。記得妻子難產動手術,要家屬簽字,還是人事科裡面的馬科長,代他簽的字。
(照片4)陳龍平和他的車隊
由於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現,陳龍平年年都被評為先進,1959年他被授予湖北省勞動模範,196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組織上將他由一名司機提拔為車隊隊長,兩年後正式脫離一線進入管理層,成為車隊的法人代表。當時車隊有近百台車的規模,其中包括武漢市僅有的幾台二三十噸的大型吊車。所有的任務調度、安全生產、自負盈虧,甚至包括所有職工的生活、福利、家庭瑣事,陳龍平都得一一掛在心上。他說,我要為黨和人民負責,我的青春全部貢獻給了祖國社會主義建設,我無悔當初回國外抉擇。在與陳老的交談中,記者經常能聽到他提及的一句話就是:「我沒有什麼要求。。。。。。」
1992年,陳龍平退休後,住在航空路80號,武建集團職工宿舍的一棟單元樓里。這還是在單位分房子的時候他一讓再讓最後獲得的,他說,我對自己的生活很滿足了,退休工資夠用,子孫都好,平日里每天上午,都會步行十來分鍾到不遠的中山公園鍛煉身體,看人下棋唱戲,和老友聊天。
記者起身告別時,陳老指著窗外樓下一片寫字樓的草坪說:「你看,這塊地方,就是當年我們車隊的車庫,剛才你看的那張照片,就是在這兒拍的,我那個時候,已經是隊長了。。。。。。」。
凡故事
⑨ 電影《海外赤子》額歷史背景
1980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起不久,歸國華人日漸增多。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拍攝了一部反映愛國華僑心繫祖國的電影《海外赤子》。它是一部反映海外僑胞悲歡離合的故事影片,女青年黃思華報考部隊文工團,雖然她的歌喉清脆婉轉,但因她是華僑女兒,錄取工作受到了阻礙~
⑩ 海外赤子的介紹
海外赤子,「赤子」一詞本指嬰兒。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後來將「赤子」一詞引申為子民百姓:最早見於《漢書·龔遂傳》:「故使陛下赤子,簽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另還有愛國電影《海外赤子》。

